中国住房保障体系的构建
完善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目标和总体思路

由于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各地商品房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而经济适用住房和两限房的定价一直未进行大的调整,经济适用房等实物型保障房的售价与商品房的差价显著拉大,造成拥有经济适用房的家庭财产性收益显著增大,这是导致原有的经济适用住房、两限房存在诸多缺陷,极易产生腐败和催生寻租行为的重要根源。建议将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并轨为政府与保障对象“共有产权”的保障房,并基于“市场定价、货币补贴、共有产权和面向特定人群”的思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
将公共租赁住房与廉租住房并轨,统一为租赁型保障房。保障房租金参照市场租金的价格确定,政府部门根据保障对象收入和居住条件的差异确定不同的补贴标准,即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租住保障房,需要支付同样的租金。同时根据收入的差异从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获得不同额度的补贴,总的原则是补贴额随收入的增加而减少。允许并鼓励保障对象从市场上租赁房屋,政府部门对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按照同样的标准进行补贴。逐步提高住房保障中社会性租赁房源的比重。
二是从居住条件上划分。 “十二五”期间可将低于全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50%以下的住户纳入住房保障对象 (人均16平方米),到2020年可将标准提高到18平方米。
三是根据政府长期可支付能力,具体确定实际的保障覆盖面。
最终确定的保障对象应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住房保障对象的实际覆盖率大体达到城镇家庭的20%。
在坚持政府住房保障责任的前提下,逐步调整和完善住房保障供应体系,主要出于以下考虑。
一是我国住房总量的变化为调整和完善住房保障供应体系创造了条件。根据“六普”数据和近年来住房及保障房新开工情况测算,保守估计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户均住房也已接近1套,到2015年城镇居民户均住房套数将略高于1套,我国住房总量不足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根据 “六普”数据,我国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接近80%,这意味着城镇中还有20%左右可供出租的存量房源,政府住房保障具备由政府直接提供实物型保障房向以货币补贴为主转变的条件。
保障房专题研究:完善顶层设计,践行住有所居精选版

(:华泰)我国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历史沿革我国住房制度设计的初衷,就是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房改之前,是遵循住房建设投资由国家、单位统包的体制,94 年提出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即把住房体制改为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合理负担的体制,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体系和以高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自此,伴随着住房商品化、社会化的同时,最初的住房保障体系开始建立。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演化,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同样在不断更迭。
从 94 年确立的经济适用房(经适房)体系,到 2021 年以来确立的顶层设计——公共租赁住房(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保租房)、以共有产权房为代表的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三位一体的体系。
整个住房保障体系的制度演进可以看到如下特点: 1)保障形式从最初的以售为主,逐步演化为租售并举;2)保障人群的辐射范围逐步扩大。
尤其是从低收入群体等特定人群,开始逐步延展至中等收入但存在住房困难的人群; 3)保障制度愈发体系化,在辐射范围扩大的同时也在持续强化公平性。
从经济适用房为主到三位一体的保障性住房体系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发展主要分为三个大阶段:第一阶段:以售为主的经济适用房时期。
1994 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体系和以高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
1998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
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
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
经济适用房的特点是有限产权对应匹配中低收入人群的购房价格,购房人需住满 5 年并补交土地收益等相关价款,取得完全产权后才可以合法交易。
这一时期住房保障体系是以向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经济适用房为主。
我国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发展脉络与政策建议

我国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发展脉络与政策建议住房保障问题,一端连着社会民生,一端连着经济发展,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形成了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和产权型保障性住房“两大支柱”的住房保障体系。
通过回顾梳理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历程及各阶段的特点,系统总结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研判未来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发展趋势,提出进一步改善的政策建议,从而进一步健全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制改革,更好推动社会公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一、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演变历程回顾我国城镇住房保障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到,我国住房保障制度是伴随住房制度改革一起建立起来的。
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住房保障产品和保障侧重点的差别,可以将我国住房保障制度演变历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2017 年春节期间该站点监测数据显示,ρ(PM2.5) 、ρ(PM10) 最大值分别为142μg/m3、172μg/m3。
同时,ρ(PM2.5) /ρ(PM10) 平均值为74.5%,表明春节期间南京市城区细粒子所占比例较大。
二次无机离子SNA(NO3-、SO42-、NH4+)共占总离子浓度的81.5%,这表明了大气二次污染较为严重。
(一)1998年房改之前:以“解困房”和“安居房”为主要形式的阶段1998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之前,我国住房市场化程度低,全国住房水平普遍偏低,据统计,截至1978年底,全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不足4平方米。
早期的住房保障覆盖面较窄,住房保障对象主要是面向住房条件非常困难的家庭,为其提供保障安全和基本生活条件的帮助。
进一步,可以将1998年房改之前的住房保障分为两个发展阶段:1.新中国成立以来至1993年,这段时间主要以“解困房”为主要形式。
1983年,《国务院关于严格控制城镇住宅标准的规定》首次提出,要“把解决无房户、严重拥挤户的住房问题放在首位,作出规划,分期分批解决”。
中国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研究进展

对 住房保 障 的理 论依 据和保 障的模 式
水 平 方 式 等 方 面 展 开 研 究 。 但 总 体
社会 学 、公 共政 策学等 作为理 论支撑
对政 策评估 的价 值基 础及标 准选取 等 进行 了系统分析 ,从 而形成 了保 障性 住 房政 策评估 的综合 体 系。这些研 究 成 果都 是根据 中 国国情 基 于补 贴供 给 方式 下的保 障房 模式 研究 .有 关研
性 住 房 体 系 建 设 的 核 心 问 题 。 国 外 多
部分 买不起商 品房的 中等 收入 者 。在 以 住有 所居 ”的住房保 障政 策 目标 下 .应 首先满 足低 收入者 和可 支付 能 力 弱的 中等 收入群 体 的基本住 房需 求 。
对 于 不 同 收 入 群 体 的 划 分 方 面 可
性住 房理 论基础 的研 究 . 别是在住 特 房保 障理 论方 面 论述 了马 克思 的第
一
将 低收入 住房 困难 家庭与 由于城建 原 因急需 搬迁 的家庭 、由于 到新工作 岗
位 就 业 需 要 迁 居 的 家 庭 、特 殊 困难 的 家 庭 作 为 保 障 性 住 房 供 给 的 重 点 目标 .
中国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研究进展
Ad a c s n e e r h s n y t m Co s rc i n f e u i v n e i R s ac e o S s e n tu to o S c rt y
H u ig n o s n i Ch n ia
李小广
邱道持
李凤
作者简介: 李小广( 8- 男, 1 7) 9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
用与国土规划 ; 邱道持 ( 4- , 教授 . 1 7 )男 9 西南大学地 理科学 学院博 士生导 师, 主要研究 方向为国土资源管 理 与区域 开发 ; 李凤 (95 女 , 18-) 西南大学地 理科学 学院硕士研究 生, 主要研究方 向为土地利用与国土规 划: 曾珍 ( 8- , . 1 7 ) 女 西南大学地理 科学学 院硕 士研究生 , 9 主要研 究方向为土地 利用与国土规 划。
论中国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与目标构架

住房分块管理 的格局 ,将 所有保 障性 住房 ( 包括政 府 所有 的住房 、政 府与非政 府单位及个 人共有 的住 房 )纳入统一 的管理体 系 ,按照统一 的管理规则进
行 管理 。 ( )腾退 并轨 。改 变腾退 规 则和 执行不 4 统 一 的 格局 ,实现 所 有保 障 性住 房 腾退 规 则 的统
对住房保 障待遇根据保 障对象的收入 、资产等 方 面的条件 的差异进行确定 是符合社会正义 的原则 的。从公平 的角度来看 ,层 次划分越细越好 .越 可 消除 “ 悬崖 效应 ” ,制度 的漏洞 越少 。但从 管理 的 角度来 看 ,层次划分越粗越 好 ,越便 于操作 。层 次 分得过 细 ,虽然更能 实现公 平 ,但操作性差 ,甚 至 可能造成各 种各样 的寻租行 为 :层次分得过粗 .虽 便于操作 ,但 不可避免地会 造成不公平 ,同样会造 成各种 各样 的寻租行 为。具 有可行性 的是寻求两 者 的最优结合点 ,最高标准 的保 障待遇是免费提供住 房 ( 免租 实物配 租和租 金全额补 贴 ) ,最低 标准 的
同 。确 保横 向公 平 。 ( )管理并 轨 。改变 保 障性 3
会损 害经 济 效率 ,也 会 损 害住 房 保 障 的可持 续 发 展 。高公 平应成为 中国城镇住房保 障体 系发展 应遵
循 的首要 原 则 。其 内容 主要 包 括 两个 方 面 : ( ) 1 从 社会 的角度衡量 ,住 房保障是公 平的 ,亦 即从社
一
政策 的统一是 简化住 房保 障相关 内容 的前提 .
在此前提下 ,通过 明确 的准入 、腾退 以及各项管 理
措 施 的规 定 ,实 现住 房保 障体 系 内容 的简化 和 明 确 ,从而 为实现公 平的住房保 障和进行统一 的住 房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引言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导致住房需求不断增加。
现有的保障性住房项目无法满足广大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导致一些人仍然无法解决住房问题。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和配套设施有待提高,一些保障性住房项目存在质量不过关、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一些地方政府对于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不到位,存在着执行不力、管理混乱等问题,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
在面对保障性住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分析问题的原因,探讨解决方案,明确政府和社会的角色,共同推动保障性住房事业的健康发展。
【字数:290】1.2 问题意识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的供给量与需求量存在明显的不平衡,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需求量远远超过供给量,导致了市场上保障性住房的价格居高不下,一些低收入家庭难以承担。
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和配套设施问题也比较突出,一些保障性住房项目虽然得到供给,但是居住条件却比较差,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服务设施,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不规范性,一些政策执行主体与实际执行情况存在较大的偏差,导致了政策效果不尽如人意。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只有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促进我国保障性住房事业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现状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保障性住房的覆盖范围有限,许多低收入家庭仍无法享受到相关政策的支持。
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质量参差不齐,一些项目存在质量问题,导致住房安全隐患。
保障性住房的管理和运营不够规范,缺乏统一的监管机制和评估标准,容易出现管理混乱和资源浪费的情况。
保障性住房的供需矛盾突出,需求量大于供给能力。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工和新就业群体涌入城市,使得城市住房需求增加,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速度跟不上需求的增长,导致一些低收入家庭依然无法解决住房问题。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历程

主要标志事件 《公房共产统一管理的决定》(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 《关于目前城市私有房产基本情况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的意见》(1956年) 《关于出售住宅试点》(1982年) 《关于全国城镇分期分批进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2011年5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发布《关于积极参 与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大型品牌房地产企业尤其是 央企,积极投身于保障房建设,至此中国房地产市场结构面临深刻调整已成 为业界共识,民生地产已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关键词。
2011年,中央安排建设各类保障房1000万套,比2010年增长70%,创历年 之最。
1949~197 7计划经 济与前苏
联经济发 展模式
1978~1997 由计划经济 向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转
轨时期
福利分房 低租金制度
补贴出售公房 提租补贴 住房合作社 住房公积金 安居工程
经济适用房 廉租房
1998至 今完善社 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 制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三大历史阶段)
19491977计划经联经济发展模式19781997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1998至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福利分房低租金制度补贴出售公房提租补贴住房合作社住房公积金安居工程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三大历史阶段历史阶段经济制度背景典型制度主要标志事件1949年1977年计划经济与前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福利分房低租金制度公房共产统一管理的决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关于目前城市私有房产基本情况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意见1956年1978年1997年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补贴出售公房1982年提租补贴1986年住房合作社1988年住房公积金1991年安居工程1995年关于出售住宅试点1982年关于全国城镇分期分批进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1988年城镇住宅合作社管理暂行办法1992年关于继续积极稳妥地进行城镇住改革制度改革的通知1991年公积金暂行条例1991年国家安居工程方案1992年1998年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经济适用房1998年廉租房2000年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宅建设的通知1998年关于大力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的若干意见1998年关于进一步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1998年经济适用住房开发货款管理暂行规定1998年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1998年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2004年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2007年廉租住房保障办法2007年1995年中国开始实施安居工程为保障性住房的雏形
住房保障制度体系建立完善调研报告

住房保障制度体系建立完善调研报告近年来,我县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体系建立取得了长足开展,先后制定出台了《城区最低收入家庭租住房屋补贴管理方法》、《县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实施方法》和《县经济适用住房建立管理实施方法》等政策文件,为推进住房保障工作奠定了根底。
但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局部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住房保障工作与社会需求和群众的期望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任重而道远。
一、我县住房保障制度体系的构成及现状住房保障制度一般包括住房公积金、住房货币补贴、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二限房”(限制价格、限定面积的普通商品房)等5种形式。
我县目前正在实施的住房保障制度中,主要包括三种形式。
一是相对成熟的住房公积金制度。
至年底,全县住房公积金缴费人数达9320人,年归集额突破3000万元,年支取住房公积金580万元,年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1250万元,住房公积金制度在提升居民的住房消费能力、拉动房地产业开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是初见成效的廉租住房制度。
自年1月《县城区最低收入家庭租住房屋补贴管理方法》实施以来,截至年底,全县共有218户城镇最低收入居民家庭获得廉租住房补贴,累计发放补贴资金17.04万元。
今年,县政府对《县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实施方法》进展了修订完善,进一步提高了补贴标准,扩大了补贴范围,增加了廉租住房实物配租保障方式,廉租住房制度的保障作用更加明显。
三是探索完善中的经济适用住房制度。
这项制度始于1996年县政府印发的《安居工程实施方案》,由于当时制度不够完善、机制不够健全、运行不够标准,经济适用住房制度没有到达预期效果,于2003年停顿了经济适用住房建立。
到年,面临新的开展形势,经济适用住房建立再次被纳入议事日程。
目前,《县经济适用住房建立管理实施方法》已全面实施,经济适用住房建立工程一期工程也即将封顶。
二、我县住房保障制度体系存在的缺乏(一)住房保障体系的构造不够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观点—住房供给制度
廉租房,系指政府开发建设或通过其他渠 道取得并拥有产权、面向低收入住房困难 家庭的的保障性住房。 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是指城市和县 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范围内,家庭收入、 住房状况等符合市、县人民政府规定条件 的家庭。 对于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住房困难家 庭,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全部纳入住房保障 范围,并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给予廉租住 房保障。
论文结构
三、住房供给制度 1. 经济适用房 2. 廉租房 3. 其他保障性住房 四、住房融资促进 1. 租金补贴 2. 购房补贴 3. 住房公积金制度 五、结论
核心观点—住房保障体系
所谓住房保障,是指保障中国境内居民 住有所居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总称,包 括住房融资促进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 分配。 住房保障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方面是建设保障性住房,保障住房供 给,这在我国主要包括经济适用房和廉 租房,经济适用房适用于中低收入的工 薪群体,廉租房则适用于没有稳定收入 的贫困家庭 另一方面为建立住房融资促进制度,提 高居民的支付能力和购买能力。
结论
1. 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构建应从供 需双方考虑,其制度的核心包括 住房供给制度与住房融资促进制 度。 2. 除此之外,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 还需要相应的配套制度,包括住 房流转制度、经济状况调查机制、 监督监管机制、法律责任机制、 纠纷解决机制等等。
主要参考资料
一、文章 潘文辉:《美国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孙令军:《德国住房保障和住房金融的借鉴与启示》 杜文:《发达国家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 肖文海:《论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基本性质及政策定位》 王晖:《主要发达国家住房保障制度及其实施对我国的启示》 汪利娜《住房公积金信贷政策与收入分配》 曹国安、曹明:《西方国家的住房保障体制及其启示》 曾筱清、翟彦杰《我国住房公积金的法律属性及其管理模式 研究》 钱瑛瑛《中国住房保障政策研究——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 彭岩:《市场化下住房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探讨》
核心观点—住房融资促进
截至2008年末,全国住房公积 金的累计缴存额已达20699.77 亿元,但存在巨大的缴存余额 12116.24亿元,资金使用率{计 算公式为:(个人贷款余额+国 债余额+提取额)÷累计缴存额} 为72.8%,同比降低1.78个百分 点,运用率{计算公式为:(个 人贷款余额+国债余额)÷累计 缴存余额}为53.5%。
核心观点—住房融资促进
1. 保护个人产权和建立行权制度 第一,个人缴费是个人薪酬的一部分,用于 购买首住房而由当期可支配收入转化为延期支 付,属于个人产权;第二,雇主缴费是薪酬中 延期支付部分;第三,政府免税让利部分,政 府对个人的间接补贴。 建立行权制度,第二和第三部分资金,在个 人行使购房权之前;政府可以向个人借贷,用 于建设保障性房屋;利率高于银行储蓄利率; 政府也可以借用第一部分资金,利率高于前者, 在受益人死亡和出国定居时,立即清算。 2. 调整公积金的使用结构 3. 住房公积金贷款品种多样化 4. 银行接受公积金贷款采取鼓励措施
核心观点—住房融资促进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主要问题在于,使 用率普遍比较低,仍然存在大量的公积金余 额,这部分余额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其主 要原因在于:第一,个人帐户积累额小;第 二,存款低利率,目前个人帐户公积金的计 息方式为,当年的缴存额按同期银行活期存 款利率计息(经2008年12月23日调整利率 后为0.36%),上年结转的缴存额按同期银 行三个月整存整取利率计息(经2008年12 月23日调整利率为1.71%),减去通货膨胀 率之后,实际利率为负值;第三,公积金贷 款的制度缺陷,导致住房公积金贷款存在制 度阻碍。
主要参考资料
李扬、汪利娜、殷剑峰:《普遍住房保障制度比较和启示》 赖华东、蔡靖方:《城市住房保障政策效果及其选择—— 基于住宅过滤模型的思考》 二、书籍 肖文海:《完善住房公积金的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 济出版社,2008 郑思齐:《住房需求的微观经济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7 刘颖:《中国廉租住房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分析》,格致出 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三、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内部资料 《国内住房保障主要文件汇编》 《部分国家住房保障制度研究》
核心观点—住房保障体系
住房保障
住房融资促进
保障性住房
经济适用房
廉租房
其他住房性住房
公积金
贷款优惠
购房补贴
租房补贴
旧房换保障
土地保障
核心观点—住房供给制度
经济适用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 优惠,限定套型面积和销售价格, 按照合理标准建设,面向城市低 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供应,具有保 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 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是指 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范 围内,家庭收入、住房状况等符 合市、县人民政府规定条件的家 庭。
核心观点—住房融资促进
住房融资促进,是指为实现人人住有所居 的社会发展目标,促进居民购房和租房融 资能力的制度安排。 住房保障应遵循居民自理为主,政府补助 为辅的原则,通过多种融资渠道提高居民 购房和租房的支付能力,实现保障住房与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住房融资促进措施,是指居民为购买和租 赁首住房的各类筹集资金措施的总称,包 括住房公积金、购房贷款优惠、购房补贴、 租房补贴、旧房换保障、土地换保障,以 及其他措施。
核心观点—住房融资促进
核心观点—住房融资促进
住房公积金的属性 1. 延期支付属性 2. 个人产权属性 3. 个人产权的有限性 4. 社会互助与合作属性
住房公积金的法律属性决定了其功能,由于 其个人财产与社会互助的性质,决定了住房公 积金的核心功能定位于提高个人的支付能力。 1. 强制个人储蓄 2. 单位补贴 3. 贷款优惠
中国住房保障体系的构建
公管学院博08班 李海明
背景介绍 1. 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人人 “住有所居”的政策目标。 2. 2009年3月份以来,《住房保 障法》起草成为关注民生的又 一件大事。 3. 房价高、买房难成为严重社 会的问题。
论文结构
一、引言 1. 国际经验比较 2.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 完善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议 4. 已有的研究不足与论文的选题意义 二、住房保障概览 1.住房保障的定义与结构 2. “大保障”与“小保障”之争 3. “补人头”与“补砖头”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