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概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炎陵概况

炎陵县地处湘东南边界、井冈山西麓。总面积203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22万公顷),辖6镇、9乡(其中瑶族乡1个)、1农场、202个村,人口20万人。

炎陵县古属荆地,汉代属长沙郡、茶陵县,史称“长沙茶乡之尾”。宋嘉定4年,析茶陵之康乐、霞阳、常平3乡设酃县。先后隶衡州府及衡阳、郴州、湘潭地区,现属株洲市。因“邑有圣陵”--炎帝陵,经国务院批准,1994年更县名为炎陵。

炎陵县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境内青山绿水、风景秀丽,土地肥腴、物产丰庶,气候舒适,民风淳朴。

五百里锦绣山水

炎陵县地理座标为东经113°34′54"至114°07′15",北纬26°03至26°3930"。南北相距59公里,东西相距51公里,环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周二百余公里,俗称五百里山水。地形大势为东南高亢,西北平缓。最高处,海拔2115米;最低处,洣水出境口,海拔116米,高差达1949米,平均每公里坡降44米。地貌以山地为主,达全境的86.9%(其中低山7.15%,中低山24.8%,中山58.1%,中山山原9.85%)。此外,丘陵占7.71%,岗地1.55%,溪谷、平地仅4.3%。

炎陵县全境为八面山,万洋山及青台山环抱,境内河溪纵横,峰峦叠翠,名山秀峰,异彩纷呈。千米以上的山峰有549座,其中海拨1500米以上高山197座。如恢宏磅礴的“团苍山”、“阳鹿山”;挺拔峻逸的“金紫峰”、“鹫峰”。还有罕见的高山“平原”、草甸和奇特的峭壁、溶洞。在湘赣和通往湘东南边界的古道上,由险要和隘口构成的关塞达20余处,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有天星寨、青草寨、黄烟堡、烟竹堡、八面山哨口等。

好山有好水,名山出名泉。在地势高差及山脉走向控制之下,形成蜿蜒曲折,急骤跌宕的水流态势。县内有“?水”“斜濑”、“河漠”三条水系,均为湘江支流?水之源头。河水流经陡峭的山崖,从半空跌落,形成有大小瀑布千余处。其中珠帘瀑布(高48米)、东坑瀑布(高215米),形态各异的瀑布,飞珠溅玉,蔚为壮观。境内山泉星罗棋布,不胜枚举,据测算年储量达2.95至3.4亿立方米。和名泉有位于县城的千年古井“龙王井”(又名酃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泉) 泉水清洌甘醇,经年不枯,历代文人留下许多名篇佳句。此外还有目莲井、晏公井,洣泉、鸣玉泉、镜泉等泉和螃蟹山温泉。

炎陵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低温寒冷期短,春早回暖快。不同海拔和不同区域,气温差异明显,既具立体气候特征,又有小区气候差别。年平均气温在12.1至17.2°C之间,随海拔高度递减,故海拔1300余米的大院农场,有“小庐山”之称。年日照1500小时,平均太阳辐射86.6至105.1千卡/CM2,平均降雨量1761.5毫米,无霜期288天。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温暖的气候,丰沛的雨水,肥腴的土壤,为动植物生息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4%,有各类种子植物1500余种,蕨类植物200余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40余种;有各类野生动物12纲(不含昆虫)、40目、92科、244种,其中脊椎动物5纲、3目、78科、211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29种。

位于罗霄山脉西麓的神农谷,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拥有我国南方仅存的最大成片原始森林群落,面积达10万亩。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21种,被誉为“天然动植物基因库”。空气中的负氧离子为亚洲之最,每立方厘米含量高达13万个,被誉为“天然氧吧”。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五千年灿烂文明

炎陵县是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不仅有大自然的格外垂青,而且有许多先进文化在这里发祥、光大。

炎陵县是民族始祖归根之地,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安寝之地。史载,炎帝是我国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他“始作耒耜,教民耕播”;“遍尝百草”,“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治麻为布”,制作衣裳;“日中为市”,首倡交易;“耕而作陶”,“冶陶为器”;分时立节,度地经土;‘削桐结丝,“作五弦之琴”;“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制作弓箭;重八卦为六十四卦。此外,还首创蜡祭,傩舞。炎帝的诸多发明,是远古时代各个氏族先民实践和智慧的结晶,为中华文明的发轫准备了最初的物质、文化基础。作为这个时代的杰出代表,炎帝成为民族始兴和统一的象征,认同感与凝聚力的共同标志,受到历代炎黄子孙的尊崇。

炎帝陵墓安厝在县城之西17公里处的鹿原坡。史传,炎帝晚年来到南方,尝草采药,为民治病,曾“日遇七十毒”而不辍。后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长沙茶乡之尾”。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人们称炎帝为赤帝(星座名)、火神、夏神、南方之神、南方火德之帝,以此铭记他的归宿之地。到汉代,高祖刘邦以“赤帝子”、“炎刘”自谓。高祖五年(--202),在炎帝安葬之地设茶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陵县,史书铨释:茶者,“山谷生茶茗也”;陵者,炎帝之陵。县志载,汉以前陵前树有铜牌,碑高数丈,铭炎帝功德。炎帝葬地见于文字,始于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继有唐代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均载炎帝“葬长沙”、“长沙茶乡之尾”。宋代罗泌著《路史》,引用唐代旧记,亦谓西汉时,鹿原陂即有炎帝之墓。

炎帝陵庙建于宋代。宋太祖于乾德五年(976)诏命建庙陵前,肖像而祀。历代对炎帝陵不失修葺,有记载的大修达18次。经过多次整修扩充,到清代,鹿原陂已形成以陵庙为中心,包括天使馆、宰牲亭、崇德坊、飞香亭、咏丰台、味草亭、奉圣寺、胡真官祠等在内的建筑群以及供御祭官往返,长达10公里的御祭道、御祭官行馆等。对炎帝的祭祀则源远流长,官方祭祀始于周代,《史记》载,秦灵公三年(-422),“作下?,祭炎帝”。在炎帝陵墓(寝)的祭祀,始于唐代,“有唐尝奉祠”。宋乾德五年修建陵庙之后,太祖旋即遣官致祭,并刊碑铭记。此后“三岁一举,率以为常”。元、明、清沿袭宋制,“不辍祭祀”。除“御祭”外,民间在春节、清明、冬至及炎帝生辰、忌日,祭祀活动更是历久不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炎帝陵墓即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心愿,1986年,按照清道光十七年的格局,对炎帝陵进行了较大的修整。修整后的炎帝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