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意见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策略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策略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教师需要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以下是几个提升信息素养的策略:1. 学习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高校教师应该了解并熟练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包括电脑操作、网络使用、办公软件等。
他们应该学会使用电子邮件、浏览器、搜索引擎等工具,以便快速获取和处理信息。
2. 注重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个人信息安全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高校教师应该了解一些基本的信息安全知识,如密码设置、防止网络钓鱼、识别和避免恶意软件等。
他们还应该尽量保护自己和学生的隐私,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
3. 学习利用信息工具辅助教学:互联网技术为教学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工具和资源。
高校教师应该学会利用这些工具,如在线课程平台、教学管理系统、网络论坛等,提供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和交流方式。
他们还可以利用各种多媒体工具,如演示文稿软件、在线视频等,增加教学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4. 提升信息检索和评估能力: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校教师需要学会快速准确地检索并评估所需的信息。
他们应该学会使用不同的搜索引擎,选择合适的关键词和搜索方法,以便找到最相关和可靠的信息。
他们也应该学会评估信息的可靠性和权威性,避免受到虚假和不正确的信息误导。
5. 推动信息化教学的发展:高校教师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他们可以参与和组织相关的培训和研讨活动,与其他教师交流经验,共同探索信息化教学的最佳实践。
6.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时代变化快速,高校教师应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他们可以定期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如网络课程、在线研讨会等,学习最新的信息技术和教学方法。
他们也应该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自主学习和反思。
高校教师在互联网+时代下,提升信息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学习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注重信息安全、利用信息工具辅助教学、提升信息检索和评估能力、推动信息化教学发展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高校教师可以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需求,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地方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

地方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作者:薛春艳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第05期摘要: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数据和事实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总结了中小学生及基础教育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指出了地方高校在开展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地方高校提高师范生信息素养水平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师范生信息素养;地方高校;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1)05-0084-04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更重要的是它完全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而面对海量的信息,如何更有效、更科学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素养成为人们适应学习、工作、生活的必要基础和重要能力。
信息素养从中小学抓起,已经形成共识,而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则成为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必备的基本素养,是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因此,教师的职前教育,即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就成为重中之重。
1 中小学生信息素养1.1 互联网使用情况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联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9年3月首次发布了《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2020年5月发布了《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两次报告以自然年为时间跨度,以纸质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共回收有效问卷34,661份,研究对象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岁以下的小学、初中、高中、职高、中专、技校在校学生,重点调查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情况、网络接入环境、应用使用特点、网络素养教育、网络安全与防护等[1],报告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我国未成年人的网络生活状态。
研究报告中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重要的学习工具、沟通桥梁和娱乐平台,对其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不断增强。
提升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方法

提升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方法1. 引言信息素养在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项核心任务,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提供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高校教师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 加强基础知识培训信息素养的提升需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
高校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培训,包括信息检索技巧、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等方面。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制定详细而有针对性的教材和课程计划,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写作、数据收集和分析等,在实践中融会贯通理论和实际操作;•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提供在线资源和互动平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
3. 培养信息搜索和筛选能力在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获取准确、可靠并且有价值的信息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高校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培养学生的信息搜索和筛选能力:•教授有效的信息搜索技巧,如使用关键词、过滤结果等;•强调信息来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判断和评估不同来源的可信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让他们能够辨别偏见和虚假信息。
4. 推广团队合作与沟通技巧在现代社会中,与他人进行合作和有效地沟通非常重要。
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教师应关注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培养:•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活动,鼓励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分享观点,并互相批评和指导;•推行项目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真实世界问题的解决中,并通过团队协作实践信息素养;•引入演讲和写作任务,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和获取反馈的能力。
5. 提供实践机会加强应用能力提升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仅需要理论知识,还需要实践经验。
教师可以提供以下实践机会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安排实习、实训和科研项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鼓励学生参与竞赛和创新活动,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信息素养;•为学生提供机会去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6. 结论通过以上方法的综合运用,高校教师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教育-EPS数据

2.起草《指导意见》思路与历程
中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调研(沈阳师大 2015)
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图书馆基本形成了以信息检索 与利用相关课程、专题培训讲座以及新生入学教育 为主体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普遍拥有较好的教学 硬件与师资条件,整体上为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较 好地发挥了支撑作用。 ‒ 然而,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规模差异较大、水平 参差不齐,特别是现有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不能适 应新的信息环境和高校教育环境的变化需要,其内 容和模式都亟待突破与创新。
4.有效使用信息:
The information literate student, individually or as a member of a group, uses information effectively to accomplish a specific purpose.
5.相关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
1.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前期标准
信息素养
指包括信息的反思发现,理解信息如何生产与评价, 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合理参与学习社区的一组 综合能力。
超越“标准”:
‒ ‒ ‒
强调动态性、灵活性、个人成长和社区学习 认为信息素养将延伸学生学业中的学习范畴,并与其他学 术和社会学习目标相融合 强调融入学术研究,注重能力培养,促进学术交流
北京高校信息素养标准 ‒ 清华图书馆、北航图书馆等单位研制、北京高校 图工委于2005 年发布《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 力指标体系》 ‒ 7个维度,19 个二级指标,61 个三级指标
指标1:了解信息以及信息素质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价值与力量 指标2: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与范围 指标3:能够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指标4:正确地评价信息及其信息源,并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 指标5:能够有效地管理、组织与交流信息 指标6: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来完成一项具体的任务 指标7:了解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经济问题,合法利用信息 11
高职学生学习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高职学生学习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信息素养,作为21世纪的核心素养之一,在当前信息化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
高职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不仅关乎个人的学习和发展,更直接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本文将探讨高职学生学习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方法。
## 信息素养的概念与重要性信息素养,是指个体通过信息技术获取、评估、管理、利用信息的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必备技能。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不仅有助于其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还能够提升就业竞争力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 培养信息素养的策略### 1. 教育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应当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信息素养教育,将信息技术、信息管理等相关课程纳入教学大纲。
通过系统化的课程安排,引导学生从基础到实践逐步提升信息素养水平。
### 2. 实践项目与实践机会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项目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信息技术的运用。
例如,组织学生参与信息技术应用大赛、校园科技创新项目等,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 3.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主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可以建立自习室、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 4. 跨学科整合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跨学科的整合,不仅包括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还需要结合文学、数学、管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通过跨学科整合,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全面的信息素养观念。
## 提升信息素养的途径### 1. 阅读与思考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类信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信息分析能力。
通过不断地思考、探索,提升对信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2. 实践与反思学生应当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水平,并及时进行反思总结。
只有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提升信息素养。
### 3. 社交与交流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同学、老师以及行业专家进行交流与分享。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意见教育部高校图工委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组2018年3月目录一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3)1 信息源的认知与选择 (3)2 信息的查询与获取 (4)3 信息的管理与利用 (4)4 信息的伦理与安全 (5)二信息素养教育形式 (5)1 学分课程 (5)2 嵌入式教学 (6)3 培训与讲座 (6)4 其他教育形式 (7)三信息素养教育条件 (7)1 教学条件 (7)2 师资队伍 (7)四信息素养教育评估 (8)1 学习效果评估 (8)2 教育形式与条件评估 (8)五实施建议 (8)1 管理部门 (9)2 院系 (9)3 图书馆 (9)信息素养是指以辩证式思维有效认知、查询、获取、利用和交流信息,促进学习、研究和创新的一种综合能力。
信息素养是高等学校学生的一项基础能力,它能促进问题解决、知识创新和终身学习等能力的形成。
信息素养教育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必要环节。
198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1985年、1992年又相继发布了文献检索课专门指导文件。
这些文件为中国高等学校开展以文献检索课为核心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规范准则,有效推动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近年来,国际范围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和理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新理念、新概念层出不穷。
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高等教育领域的新型教育理念和学习模式不断变革。
为适应新的信息环境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促进信息素养教育全面发展,加强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特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建议高等学校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本校人才培养方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协会、机构参照此文件,制定适应本协会、本机构的实施细则,促进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一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推进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推进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1.05.05•【字号】苏教高[2011]12号•【施行日期】2011.05.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推进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苏教高〔2011〕12号)各高等学校:为加快我省高校教学信息化发展,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全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工作会议要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厅制定了《推进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一年五月五日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推进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我省高校教学信息化发展,推动高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教学信息化建设战略目标与总体要求1.强化对教学信息化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教学是高等学校的核心使命,教学信息化建设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
高校教学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现代教育教学的思想、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使教学的所有环节信息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最终实现教学现代化的过程。
它包含教学基础平台、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等信息化。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教学内涵,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资源有效利用,扩大教育覆盖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加快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对贯彻实施“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我省教育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路径探索——基于《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视角

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路径探索——基于《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视角金鑫(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安庆246008)摘要:目前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存在教育模式未成体系、教育方法侧重专业技能、评测手段有效性不高、教育责任主体不明晰等问题。
基于《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视角,从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理念转变、构建高职信息素养教育模型、构建“嵌入式”教育内容体系、开展“学教并重”的信息素养教学设计、建立多方联动的师资队伍、搭建资源丰富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围绕专业应用能力构建信息素养教育评价标准等七个方面在高职院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探索,为各级各类学校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路径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1)10-0125-04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Exploration on Practical Path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JIN Xin(Anqing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Anqing246008,China)Abstract:At present,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problems that the education model is not sys⁃tematic,the education method barely focuses on professional skills,the effectiveness of evaluation methods is not enough,and the subject of education responsibility is not clea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Framework for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concepts,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er vocational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model,the construction of an"embedded"education content system,the development of an"equal emphasis on learning and teaching"information literacy teaching design,the establishment of multi-party linkage and constructing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based on professional application ability.The seven aspects of the teaching facul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rich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platform are the explor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which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all levels of school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Practical Path在信息时代,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学生融入信息社会的基本要求,提升和优化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意见(或:中国高等学校信息素养教育指导意见)教育部高校图工委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组目录第一部分:前言(本指导意见的制定背景及依据) (2)1 我国高等学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2)2 信息素养教育环境的变化 (2)3 信息素养教育亟待新的发展和推进 (3)第二部分:指导意见正文 (4)1 信息素养概念 (4)2 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高校学生应具有怎样的信息素养能力) (4)2.1认知多元信息的产生与作用 (4)2.2 探索式查找与获取信息 (5)2.3 辩证式利用信息与创新(利用...创新?好像有点不通) (5)2.4 认知信息的伦理与安全:知识产权、信息道德、学术规范、隐私与安全 (6)3 信息素养教育的形式 (6)4 软硬件条件配置和师资队伍建设 (9)5 信息素养教育的评估 (10)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11)1 管理人员如何使用《指导意见》 (11)2 教师如何使用《指导意见》 (11)3 图书馆员如何使用《指导意见》 (11)附录:本指导文件制定说明 (12)第一部分:前言(本指导意见的制定背景及依据)1 我国高等学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我国教育部1984年发布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1985年、1992年又相继发布了文献检索课专门指导文件,这些指导文件为我国组织实施以文献检索课为核心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规范准则,有力推动了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实施机构是图书馆。
三十多年来,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为深入了解我国信息素养教育实施现状、查找现存问题,以便为制定科学的信息素养教育规划提供决策依据,2014年9月-2015年1月,教育部图工委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组面向全国高等院校(含高职高专)图书馆开展了信息素养教育实践调研,来自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545所高校参加了此次调研,结果表明: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图书馆基本形成了以信息检索与利用相关课程、专题培训讲座以及新生入学教育为主体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普遍拥有较好的教学硬件与师资条件,整体上为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较好地发挥了支撑作用,一部分高校图书馆还积极探索在线教育和嵌入式教学等新型实践形式。
然而,此次调研也显示出,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规模差异较大、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现有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不能适应新的信息环境和高校教育环境的变化需要,其内容和模式都亟待突破与创新。
2 信息素养教育环境的变化我们所处的整个信息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的生产、传播、交流、评价等环节打破原有模式、形成新的格局:信息的类型、载体、来源日益多元化,传统信息源的影响显著削弱;信息生产、出版和传播的界限日趋融合,新的出版与传播模式不断涌现;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普及,开放学术运动的深化,以及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的提出,促使信息交流模式日趋多元化、网络化与开放化;信息可获取形式和数量多样、庞大,信息的甄别、管理、分析以及评价问题更加突出。
在新技术的影响下,高等教育领域的新型教育理念和学习模式不断变革。
特别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发展迅速,呈现在线课程与线下学习紧密结合的态势。
作为课堂教学模式之外的非正式学习方式,在线教育目前逐渐正规化。
而在线教育与传统教育形式相结合的混合式、协作式等新型学习模式也极大提升了高等教育的效果。
高等教育的网络化与开放化发展为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信息生态环境和高等教育环境变化的影响下,高校大学生信息需求与行为也在不断变化。
当前的高校大学生是标准的“网络一代”、“数字一代”,面对多元动态变革的信息环境和全新的高等教育环境,如何更好地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提高其获取信息、合理利用信息进行学习、研究、创新的综合能力,即信息素养,是当前高校教育者需要应对的紧迫课题。
3 信息素养教育亟待新的发展和推进面对新的信息环境和新一代用户需求,高校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取得更大的提升,甚至可以说需要经历一场变革,才能更好的支持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这场深层次的变革迫切需要新型有效的规划指南来指引。
原有的信息素养教育指导文件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
本指导意见旨在规划新环境下中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方向,进一步促进中国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指导。
2015年12月,为更好地指导和规范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作为新时期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规程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并明确要求“图书馆应全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图书馆应重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素质课程体系建设,完善和创新新生培训、专题讲座的形式和内容。
”规程的制定与发布为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纵观全球,近20多年来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和理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兴概念如媒介素养、数字素养、学术素养、元素养、元认知等层出不穷,尤其广受关注的是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于2015 年2 月发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用全新的框架元素和新理念替代了其2000年的标准指标体系(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体现了新型信息生态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趋势,更具前瞻性、指引性,引起了世界各国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本意见以《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为指导,以全球信息素养教育研究成果为参考,从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出发,结合中国国情,制定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教育规划和发展指南,它是各高校组织规划和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的指导性文件。
建议不同层次的协会、机构以此参考制定适应本学科、本机构的指导和实施文件,为各图书馆提升信息素养教育水平创造更好的条件,从而为学校人才培养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分:指导意见正文(信息素养概念及教育内容括号内的内容发布时不出现)1 信息素养概念本指导文件中,信息素养是指融合了多种关于信息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意识的一组复合能力,具体包括:在信息生产过程中,认知和评价不同产生途径和形式的信息的价值;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能够制定、调整信息发现和获取的策略;以辩证思维(用“辩证思维”还是“批判性思维”,需要思考和探讨?)分析评价获取的信息;规范合理地利用获取的信息解决问题并创造出新内容;以各种方式呈现和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信息素养这一定义将信息素养的内涵延伸至当前信息环境下,与学生学习和学术研究等目标相结合,强调学生作为信息使用者和信息创造者的双重角色,强调新环境下信息素养概念的动态性、灵活性,及其与高校学生个人成长的相关性。
2 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高校学生应具有怎样的信息素养能力)2.1认知多元信息的产生与作用(此部分内容建议重点放在信息源的多元性和信息类型的多元,以及不同类型信息的作用、价值,不同信息产生过程等内容。
需要再斟酌)信息内容的可靠性与权威性与信息源和生产者相关。
研究、创造、修改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不同,生产者专业水平的差异,都会影响最终的信息产品价值和权威性。
人们对于信息内容权威性的判断基于其知识水平和使用环境,不同使用环境下不同使用者对于信息价值的判断是有差异的,信息价值的评价标准并不是唯一的。
初学者根据这一认识观点,可以从多元途径查找信息,依据已有的权威评价指标(如出版物类型或作者资质)判断信息的价值。
并能简单选择出版方式和途径,发表成果。
专家则能够不局限于固有评价指标体系,而是从观点和内容角度判断信息的价值与权威性,而且知道权威信息的有效性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变化,权威不是绝对的。
专家知道如何寻求权威观点,并依据观点思想和信息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情况,选择适当的出版途径和形式,与同行进行交流。
该项能力的具体学习内容要点包括:(1)认识到当今信息产生途径、存储格式、传播交流方式的多元化。
(传统纸质信息源、数字信息源、社交媒体、开放获取、其他新的出版模式);(2)认知不同信息源的产生过程,判别其作用、可信度与价值;(3)认知自身所属专业知识环境中信息的产生途径和主要传播方式及其作用;(4)形成自身常用信息源集合,并合理选择信息源进行信息查找。
(5)在理解所属专业信息环境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出版方式和途径,发表和传播自己的成果。
2.2 探索式查找与获取信息信息查找是一种非线性的,需要反复进行且带有偶然性的发现活动,与问题的发现、研究和解决过程同步进行,一步到位的信息查找过程几乎是不存在的。
初学者在理解这一观点后,可根据问题属性、限制条件、研究计划和目标,简单切分检索词,确定检索策略,使用多种信息源进行查找。
并在获得新知识后,根据对问题进一步的理解和研究,灵活地变更查找策略,以保证较全面的开展调研。
专家则熟知不同检索工具的特点,选取适当工具,在查找过程中能够更加全面的细化和提炼检索词,使用更多检索技巧和手段,如不同检索运算符的组配和专业检索式的构建,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
对检索结果能够进行深入剖析,并灵活调整检索策略,根据已有知识,发现和提炼新问题,推进研究的深度发展。
该项能力的具体学习内容要点包括:(1)分析问题,提炼信息需求和检索词,确定检索策略的能力;(2)判别和综合使用不同的查找工具、方法与技巧;(3)分析查找结果,评价结果的全面性与准确性,优化检索策略;(4)评价自身的信息查找过程与思维,培养自己的信息查找与获取习惯,并经常进行自我评价和完善。
2.3 辩证式利用信息与创新问题的解决同样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融入新的信息和知识。
信息和知识的整合与重组形成新的成果,这些新的成果需要与同行分享、交流,融入到学术交流中,增强研究影响力,促进研究进步,及新研究问题的发现。
初学者能够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组织和保存,分析他人研究成果的成就与局限,并能适当应用于学习与研究任务中。
专家能够系统的组织和保存信息,形成自己的知识库,深入分析他人观点,集成各类思想,明晰异同,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提出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等,并能撰写研究论文,同时能够在各类学术会议及其他学术活动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
该项能力的具体学习内容要点包括:(1)使用合理的方式或管理工具将查找到的信息进行整理、组织和保存;(2)辩证式审视他人的研究成果(信息内容),鉴别其成就与不足;(3)在自己的研究中合理引用他人成果,支持自己的观点;(4)能够总结不断变化的特定主题的学术观点,逐步形成自己的认识;(5)能够合理地重用他人研究数据和方法,验证自己的观点,解决自己研究中的问题;(6)将获取到的信息与已有研究或方案结合,提出新的思想、方法、技术、解决措施等;(7)积极以各种方式与工具呈现、展示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及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