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论学八则 解释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  解释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  解释

第一则语录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实词:时(按一定时间)、习:(实习、温习)、乐(快乐)、愠(恼怒)、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知(了解)。

虚词:之(代词它,指学习的知识),而(顺承关系,转折关系“可是”)。

通假字:说(通悦,高兴愉快)。

(2)补充: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如称孔子、墨子、老子。《论语》中“子曰”中的“子”都指孔子,也可译为“先生”。

学:指学习礼(包括各种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等。

(3)句子翻译:

孔子说:“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共同研究学习)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你(的学问、才能),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第二则语录: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实词:故(形容词作名词,指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指新知识)

为(动词,成为,作为);

虚词:

以:(介词,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之”,代能够温故而知新的人。)

(2)翻译句子:注意省略句式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

或“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第三则语录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重点:

实词:殆(危险,也可译为疑惑,这里也是不能解决疑难问题的意思);

虚词:则(连词,就)通假字:罔(通惘,迷惘,这里是不能解决疑难问题的意思)

(1)译句子: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

第四则语录

1、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2(1)重点:

实词:通假字:亡(通“无”。这里指不知道的东西。)谓(称为)。?

(2)翻译句子:

子夏说:“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月复习自己所能的,可以说是好学了吧。”

第五则语录

1、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2(1)重点:实词:心(古代指头脑);虚词:则(就);之(表停顿、无意)?

(2)翻译句子:心这个器官是思考问题的,思考就能有收获,不思考就无所收获。

第六则语录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1)重点词语:虚词:而(转连“可是”、顺连)

(2)翻译句:雕刻(器物)中途舍弃,即使是糟朽的木头也雕不折;雕刻(器物)一直不放弃,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花纹。

第七则语录

1、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2、(1)重点词语:

实词:假(借助)虚词:固(本来)。故(所以)。之(的)。以(介词,用来,来)

(2)译句:事物都有长短,人也是这样。所以善于学习的人能借助、吸取别人的长处,用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第八则语录

1、以修身自强,则配尧舜。

2、(1)重点词语:

实词:配(与之相配)虚词:以(能)。则(就)。

(2)译句:能培养自己的品德,能自强,就可以和尧舜齐名。能培养自己的品德,能自强,就能成为圣贤。

13.7.25《先秦诸子论学八则》北京课改版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的用法。 2.能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过程与方法: 1.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2.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借鉴良好学习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 积累字词,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法:阅读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三、正音 四、指导朗读 五、正确规范朗读课文 六、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天子失去了实际的权力,各个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社会的动荡使这一时期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辉煌灿烂的思想文化。而追溯中华文明的根源,则大部分来源于先秦时期。由于目睹社会的动荡,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抒发言论,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拯救万民。虽然这些行为并没能改变纷乱的时局,但其影响却远比他们所预期的深远。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这些贤人们用毕生的思考所留下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些关于先贤们对学习态度的言论,看看对我们是否有所启发。 二、检查预习 通过同学们的预习,我们应该对这八则语录有了基本的了解了。那么我先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 1、教师请学生介绍孔子、孟子、荀子生平以及创作,及作品《吕氏春秋》,

还可请查阅资料的同学补充。但要求学生主要掌握课本所及内容。 2、读课文,注意读音与停顿。 三、正音。 诵读时要读准字音,告诉学生文言文中破音异读、古今异读、通假异读的现象。教文言文时,学生读音准确,可以更好地理解词意,这是准确、规范诵读课文的必要步骤。 强调重点读音: 一通假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读“yuè”;“学而不思则罔”中的“罔”通“惘”;“日知其所亡”中的“亡”通“无”; 二是多音字,“不亦乐乎”中的“乐”读“lè”;“可以为师矣”中的“为”读“wéi”;“可谓好学也已矣”中的“好”读“hào”?;“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中的“舍”“折”分别读“shě”、“zhé”;“物固莫不有长”中的“长”读“cháng”. 三是解释《论语》的“论”读“lún”。论是议论之意,语是答述。此书是记孔子平日与门下弟子讲学、论治相问答的言语,所以叫“lún”语。 四、指导:主要从语音、语气、停顿三个方面对学生朗读提出要求。 1、语音。教师范读,要读出轻重音,培养学生读文言文的语感。 2、停顿。课文所选文言文都加上了标点符号,朗读时可以从语音和意义两方面来停顿,总的原则是不能读破。 3、语气。朗读时一般按句末标点符号和语气词,读出句子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五、正确、规范朗读课文。 六、尝试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的用法。 2.能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过程与方法: 1.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2.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借鉴良好学习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 积累字词,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法:讲授法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练习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练习 第一则:(1)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 季氏》) 1、回忆关于《论语》、孔子的知识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的再传弟子辑录孔子及其学生的语录,是儒家经典著作。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重点实词: 聪: 貌: 忿: 难: 得: 义: 3、翻译: 4、概括第(1)则大意: 第二则:(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1、重点词: 实词:得: 处: 恶: 去: 虚词:是: 之: 以: 之: 2、重点句式: 判断句式:……(者);……也。 例句: 3、翻译: 3、概括第(2)则大意:第三则: (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告子上》) 1、了解关于《孟子》的知识。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仁政思想,"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在后来封建社会历史上,对于反对暴政,反对横行暴敛,要重视人民的穿衣吃饭问题,有很好的影响。 《孟子》一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在《孟子》一书中,反映最突出的是仁义思想。他有句名言,即"舍生取义"。 2、重点词: 实词:得: 兼: 虚词:而(顺连,就) 3、重点句式:判断句式:……(者);……也。 例句: 4、翻译: 5、概括第(3)则大意: 第四则: (4)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 告子上》) 1、重点词: 实词:恻隐:羞恶: 是非: 虚词:皆: 2、重点句式:判断句式:……(者);……也。 例句: 3、翻译: 4、概括第(4)则大意:

《七年级 语文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陋室铭》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陋室铭》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 一、关于诸子百家: 1、诸子百家的思想: 我国自古就被誉为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中,有些具有相对的普遍性和持久性,如诚心、廉耻、坚忍等,有些在不同时代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这些道德规范,在今天仍然能够激励人们努力向上,奋进不息,成为传统美德。本文所选的八则,反映了先秦诸子在义利、仁爱、信诚、意志等方面的看法。 2、关于老子: “引车买浆之流”有云:「好话不在言多」。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遗产,尽管汗牛充栋,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一言以蔽之”者,无容质疑,首当数老子的《道德经》〔亦或直呼为《老子》〕。其精炼的九九八十一章,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文字,洋洋洒洒深邃博大地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影响所及,不但融汇于儒、释铸成三位一体的华夏文明基本肌骨,随着中华民族的走向世界,《老子》也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所推崇。若比《老子》为我们的《圣经》,想必绝无过誉之嫌。《老子》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二、课文分析: 第一则: 1、重点词的理解: 色思温:色,脸色貌思恭:貌,神情态度事思敬:事,做事忿思难:难,后患,后果见得思义:得,所得 2、内容:孔子在道德修养方面提出了九个方面的考虑。 第二则: 1、重点词的理解: 不以其道得之:以,凭借;道,正当的方法手段。不处也:享有不去也:摆脱(贫困) 2、内容:提出求取富贵要凭借道义。 第三则: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译文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 (1)原文:君子有九思: 译文:品德高尚的人有九个方面的问题经常思考: 原文:视思明,听思聪, 译文:观察事物,要想着尽量看明白;听到人谈话,要想着尽量听清楚; 原文:色思温,貌思恭, 色:脸色貌:神情 译文:与别人相处,要想着脸色尽量温和;神情态度要恭敬; 原文: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 事:做事 译文:说话,要想着一定忠诚老实;做事,要想着一定认真敬业;有了疑惑,要想着一定虚心 向别人请教。 原文: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难:后患,后果得:所得 译文:在气愤时,要想到患难和后果,见到可得的利益,要想一想是否合乎道义。 (2)原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以:凭借道:正当的方法手段享有 译文:富与贵,这是人们想要得到的,如果不是凭道义得到的富贵,品德高尚的人 是不会享有它的; 原文: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摆脱(贫困) 译文:贫与贱,这是人们所憎恶的,但如果不是凭道义得到富贵,品德高尚的人不 会借以摆脱贫贱的。 (3)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 原文: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 得:能够兼:同时占有 译文:如果这两样不可能同时得到,就舍弃鱼,选择熊掌。 原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译文:生命,是我想要得到的,道义,也是我想要得到的, 原文: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如果这两样不可能同时得到,就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4)原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同情羞恶:羞耻、厌恶 译文:同情苦难者的心思,人人都有;憎恶邪恶万物的心思,人人都有; 原文: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译文:恭敬待人的心思,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思人人都有。 原文: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 译文:有同情苦难者的心思,就是“仁”;有憎恶邪恶事物的心思,就是“义”; 原文: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 译文:有恭敬待人的心思,就是“礼”;有明辨是非的心思,就是“智”。 (5)原文: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养心:陶冶思想性情莫:没有什么善于:比,,更好、更重要 译文:君子要陶冶思想性情,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没有什么比诚心更重要的了。 原文: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荀子·不苟》)致诚:达到诚唯:只,只要之为:助词,无义守:恪守行:奉行 译文:要达到诚心诚意,无须做别的事,只要恪守仁爱,奉行道义,就可以了。 (6)原文: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 果:成果 译文:意志不坚强的人,不能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说话不守信用的人,他所做 的事情就不会取得成功。 (7)原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士:志士宏毅:宽广、坚毅 译文: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的责任重大。 原文: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以:把为:作为 译文:把实行仁爱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 原文: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与泰伯》) 已:停止 译文:毕生为之努力,要走的路不是很远吗? (8)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老子》第十八章)之:代水 译文: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冲击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够胜过它,因为 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它。

七年级语文《先秦诸子论学八则》学习要点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学习要点 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开端,也是思想文化史上辉煌灿烂的时期。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无论其内容形式和学风,都对秦汉以后的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先秦诸子论学八则》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关于《论语》和孔子 《论语(lún)》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其弟子间的相互讨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和《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自汉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一、字 1. 给加红字注音 论语不愠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假人之长尧禹 2. 给下列通假字注音并解释 说通“悦”yuè:高兴,愉快。 罔通“惘”wǎng:迷惘,这里是不能解决疑难问题的意思。 亡通“无”wú:指不知道的东西。 二、词 解释下列词语 子:孔子 习:实习 朋:朋友 乐:快乐

知:了解 愠:恼怒 君子:有学问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罔:迷惑(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官:器官 锲:雕刻 镂:雕刻 假:借助 固:本来 三、课文分析 (一)朗读、理解、背诵 1.孔子说:“学过了,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共同研究学习),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你(的学问、才能),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2.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为人师了。” 3.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 4.子夏说:“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月复习己所能,可以说是好学了吧。” 5.心这个器官是思考问题的,思考就能有收获,不思考就无所收获。 6.雕刻(器物)中途舍弃,即使是糟朽的木头也雕不折。雕刻(器物)一直不放弃,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成花纹。 7.事物都有长有短,人也是这样。所以善于学习的人能借助、吸取别人的长处,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8.能培养自己的品德,能自强,就可以和尧、禹齐名。 (二)思考: 1.诵读八条语录。注意下列字、词在本课的读音 说yuè乐lè亡wú锲qiè镂lòu

语文:第25课《先秦诸子论学八则》同步练习(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上)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同步练习 【语言基础知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不亦乐乎()②思则得之()③莫不有短()④朽木不折()()⑤修身自强() 3、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学而不思则罔罔: ②思而不学则殆殆: ③日知其所亡日:亡: ④物固莫不有长固:莫: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②以修身自强,则配尧禹。 5、把王维的《使至塞上》默写完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 【语言表达训练】 6、你是如何理解文中第一则语录的? 7、从第二三则语录你学到了怎样的学习方法? 8、写一段话,下面给出的短语至少运用三个。 A、学而时习之 B、有朋自远方来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 E、思而不学则殆 F、锲而不舍 G、修身自强 9、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综合能力。请你参加下面的活动,并根据情境和要求答题。 盐海中学准备在初中一年级学生中举行一次“我最满意的作文”交流展示活动,要求参与者将自己从小学至今写作的最满意的一篇作文当众朗诵展示。

(1) 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开场白。(不超过80字) (2)你班钟华同学作文很好,但他性格内向,不好意思当众朗诵,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劝说他参加这次活动。(30-50字) 1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 “座右铭”出现的历史比较久远。东汉书法家崔瑗(yuàn)年轻时好意气用事,他因哥哥被人杀害。大怒之下杀了仇人,只身逃亡。几年后,朝廷大赦,才回到故乡。崔瑗自知因一时鲁莽惹了大祸,吃足苦头,就作“铭”放在座位的右侧,用以自戒。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勉励自己、鞭策自己、约束自己的警言称为“座右铭”。 (1)根据上述内容拟一个标题。 (2)引用名人格言或自拟警句是常见的座右铭形式。请写一条警示或勉励自己的座右铭。【课内同步阅读】 阅读下列语录,回答11-14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以修身自强,则配尧禹。 11、解释句中加线词的古今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以为: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③以修身自强,则配尧禹。 13、这几则论学语录论述了学习的哪些方面?归纳概括一下。 第一则: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学程教学设计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学程教学设计 岳各庄中学高小美指导教师:张立 一学习目标: 1 熟练诵读课文。 2 积累文言语汇,并能将原文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3 了解先秦诸子在义利、仁爱、信诚、意志等方面的看法,激励自己奋发向上。 二课前准备: 预习要求: 1找出文中易读错的生字并注音: 忿fèn思难nàn 不处chǔ也。是人之所恶wù也 恻cè隐之心羞恶wù之心士不可以不弘hóng毅 2 文学常识: 《论语》孔子的再传弟子辑录孔子及其学生的语录,是儒家经典。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孟子》孟子与其弟子所著。孟子,名轲,战国时鲁国人,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荀子》荀子所著。荀子,名况,战国时赵国人,先秦时著名思想家。 《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姓墨名翟,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 3 词句积累: 敬得难处贱恶兼恻隐羞恶养心致诚守行果弘毅是已易善于 4整体感知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包含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本文所选的八则,都是先秦诸子关于道德情操方面著名的论断,反映了先秦诸子在义利、仁爱、诚信、意志等方面的看法。

5 设问思考及准备 (1)分别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词语。 一词多义 指做事严肃认真。例:事思敬。 敬 指对人尊敬。例:恭敬之心。 这。例:福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是正确,与“非”相对。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用于判断句的主、谓之间。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合乎道义的方法、手段。例:不以其道得之。 道 道路。例:任重而道远。 凭借、依靠。例:不以其道得之。 以因为:例:以其无以易之。 把:例:仁以为己任。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用来: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代词,可代人、事物。如:指水。例:无以易之。 之结构助词,不译。例:是人之所欲也;是人之所恶也。 的。例:君之病在肌肤。《扁鹊见蔡桓公》 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提宾标志。何陋之有?《陋室铭》 做的事情。例:言不信者行不果。 行 奉行。例:唯义之为行。 思想性情。例: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心 古代常指头脑。例:心之官则思。《先秦诸子论学八则》 那个。例:福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其 ……的东西。例:以其无以易之。 脸色,表情。例:色思温。 色 颜色。例: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二十五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重点字

二十五先秦诸子论学八则 一、文学常识: 1、孔子,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时期人。 2、《论语》是孔子的再传弟子辑录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语录,是_______家经典。 3、孟子,名_______,_______时期人。《孟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著。 4、荀子:名_______,_______时期人。《荀子》是_______所著。 二、文章主旨: 第一、二、四、六、七则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第三、五则说明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第八则说明学习与品德修养。 三、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愉快)2.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惘) 3.日知其所亡(‘‘亡’’通‘‘无’’,不知道的东西)(二)古今异义 1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古义;金属;今义;黄金) 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三)一词多义 之

学而时习之(代词,所学的知识) 思则得之(代词,待思考得到的收获) 锲而舍之(代词,带雕刻的器物) 故善学着假人之长(助词,的) 而 学而时习之(承接连词,就) 学而不思则罔(转折连词,却) 以 以补其短(用来) 以修身自强(表目的,相当于汉语“以便”) 可以为师矣(凭借) (四)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指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指新知识) (五)练习整理: 1、注音 则配 2.文学常识。 (1)孔子,名,字,时期人。 《论语》

(2)孟子,名,时期人。 《孟子》 (3)荀子,名,时期人 《荀子》 3、课文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句: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句: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句: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句: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句: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句: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句: 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

先秦诸子论德八2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译文 第一则: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句意:品德高尚的人有九个方面的问题要经常思考:观察事物,要想着尽量看明白;听别人谈话,要想着尽量听清楚;与别人相处,要想着脸色尽量温和,神情态度要恭敬;说话,要想着一定忠诚老实;做事,要想着一定认真敬业;有了疑惑,要想着一定虚心向别人请教;在气愤时,要想到患难和后果;见到可得的利益,要想一想是否合乎道义。 词语:思:思考。视:观察事物。敬:指做事严肃认真。难:灾难、危害。 得:得到,这里指得到物质利益。 (第一则阐述了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应该具有的道德修养。) 第二则: 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句意:富与贵,这是人们想要得到的,如果不是凭借道义得到的富贵,(品德高尚的人)是不会享有它的;贫与贱,这是人们所憎恶的,如果不是凭借道义得到的富贵,(品德高尚的人)是不会借以摆脱贫贱的。 词语:是:这。所:不译。以:凭借,依靠。其:连词,如果。 道:道义(合乎道义的方法)之:代“富贵”。 处:居住,这里是“享有”的意思。贱:卑贱。恶:憎恶,不满意。 之:代“富贵”。去:摆脱。 (第二则提出求取富贵要凭借道义。) 第三则: 原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句意: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这两样不可能同时得到,就舍弃鱼,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想要得到的,道义,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这两样不可能同时得到,就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词语:亦:也。得:能,能够。兼:同时占有。舍:舍弃。而:顺接连词。取:选择。义:道义。者也:加强判断语气。 (第三则强调了道义的重要性。) 第四则: 原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句意:同情患难者的心思,人人都有;憎恶邪恶事物的心思,人人都有;恭敬待人的心思,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思,人人都有。有同情患难者的心思,就是“仁”;有憎恶邪恶事物的心思,就是“义”;有恭敬待人的心思,就是“礼”; 有明辨是非的心思,就是“智”。 词语:恻隐:同情患难者。之:的。心:心思。皆:都。 (第四则明确了“仁、义、礼、智”的含义。)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教案2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 〖主干知识〗 1、下列字在文中分别怎么读? 论()说()愠()罔()殆()亡() 锲()镂()尧()禹() 2、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 学而时习之时: 有朋自远方来自: 朽木不折折: 金石可镂镂: 人不知而不愠知:愠: 温故而知新故:新: 锲而不舍锲: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4、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的书,孟子是___家的代表人物,荀子是___国时期赵国人。 5、本课的八则语录主要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那些方面的问题? 〖点击思维〗 1、《论语》的“论”读“lún”。论是议论之意,语是答述。此书是记孔子平日与门下弟子讲学、论治相问答的言语,所以叫“lún”语。“说”“亡”在文中是通假字,不要误读为“shu ō”“wáng”。 2、理解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学习文言文基本要求。解释时切勿和现代汉语的意思混为一谈。如“知”“旧”“新”等词和现在的意思是不同的。 3、翻译文言句子时要首先注意句中关键词的意思,如第一句注意“愠”的意思;第三句要注意“假”的含义。 4、你知道吗?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5、在初读文章,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 【规律方法】 〖理清结构〗 第一则:不断学习、相互学习。 第二、四、六则:学习方法和态度。 第三、五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第七则: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第八则:学习与品德修养。 〖语言特色〗 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开端,也是思想文化史的辉煌灿烂时期。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无论其内容形式或学风,都对秦汉以后的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课节选的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 解释

第一则语录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实词:时(按一定时间)、习:(实习、温习)、乐(快乐)、愠(恼怒)、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知(了解)。 虚词:之(代词它,指学习的知识),而(顺承关系,转折关系“可是”)。 通假字:说(通悦,高兴愉快)。 (2)补充: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如称孔子、墨子、老子。《论语》中“子曰”中的“子”都指孔子,也可译为“先生”。 学:指学习礼(包括各种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等。 (3)句子翻译: 孔子说:“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共同研究学习)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你(的学问、才能),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第二则语录: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实词:故(形容词作名词,指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指新知识)

为(动词,成为,作为); 虚词: 以:(介词,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之”,代能够温故而知新的人。) (2)翻译句子:注意省略句式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 或“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第三则语录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重点: 实词:殆(危险,也可译为疑惑,这里也是不能解决疑难问题的意思); 虚词:则(连词,就)通假字:罔(通惘,迷惘,这里是不能解决疑难问题的意思) (1)译句子: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

第四则语录 1、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2(1)重点: 实词:通假字:亡(通“无”。这里指不知道的东西。)谓(称为)。? (2)翻译句子: 子夏说:“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月复习自己所能的,可以说是好学了吧。” 第五则语录 1、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2(1)重点:实词:心(古代指头脑);虚词:则(就);之(表停顿、无意)? (2)翻译句子:心这个器官是思考问题的,思考就能有收获,不思考就无所收获。 第六则语录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翻译及内容理解上课用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 第一则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思:思考,想。 视:看,观察。明:明白。 聪:听清楚。色:脸色。 温:温和。貌:神情。 恭:恭敬。言:说话。 忠:忠诚老实。事:做事 敬:做事严肃认真。疑:疑惑,疑问问:询问,请教。 忿:(fèn)气愤。难:(nàn)患难、后果。 得:得到,这里指得到物质利益。义:道义品德高尚的人有九个方面的问题要经常思考:观察事物,要想着尽量看明白;听别人谈话,要想着尽量听清楚;与别人相处,要想着脸色尽量温和;神情态度要恭敬;说话,要想着一定忠诚老实;做事,要想着一定认真敬业;有了疑惑,要想着一定虚心向别人请教;在气愤时,要想到患难和后果;见到可得的利益,要想一想是否合乎道义。 第一则内容:九思,是孔子关于如何提高道德修养的论述。 “视思明,听思聪”,是从获取信息的角度讲的。 “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是待人接物的言行态度。可以看作是君子的行为规范。 “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三点都是人的内在修养。 第二则: 是:这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欲:想要以:凭借,依靠。 道:道义,或合乎道义的方法。 得之:得:得到。之:代词,代富贵。 处:(ch?)居处,这里是“享有”的意思。 贱:卑贱,指地位低下。恶:(wù)憎恶。 去:摆脱。 富与贵,这是人们想要得到的,但如果不是凭借道义得到的富贵,品德高尚的人是不会享有它的。贫与贱,这是人们所憎恶的,但如果不是凭借道义得到的富贵,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借以摆脱贫贱的。 第二则内容:提出求取富贵要凭借道义。 第三则: 鱼我所欲也:判断句 亦:也。 得:能,能够; 兼,同时占有. 而:顺承连词.

语文:第25课《先秦诸子论学八则》课文精讲(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上)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课文精讲 〖主干知识〗 1、下列字在文中分别怎么读? 论()说()愠()罔()殆()亡() 锲()镂()尧()禹() 2、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 学而时习之时: 有朋自远方来自: 朽木不折折: 金石可镂镂: 人不知而不愠知:愠: 温故而知新故:新: 锲而不舍锲: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4、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的书,孟子是___家的代表人物,荀子是___国时期赵国人。 5、本课的八则语录主要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那些方面的问题? 〖点击思维〗 1、《论语》的“论”读“lún”。论是议论之意,语是答述。此书是记孔子平日与门下弟子讲学、论治相问答的言语,所以叫“lún”语。“说”“亡”在文中是通假字,不要误读为“shu ō”“wáng”。 2、理解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学习文言文基本要求。解释时切勿和现代汉语的意思混为一谈。如“知”“旧”“新”等词和现在的意思是不同的。 3、翻译文言句子时要首先注意句中关键词的意思,如第一句注意“愠”的意思;第三句要注意“假”的含义。 4、你知道吗?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5、在初读文章,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 【规律方法】 〖理清结构〗 第一则:不断学习、相互学习。 第二、四、六则:学习方法和态度。 第三、五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第七则: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第八则:学习与品德修养。 〖语言特色〗 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开端,也是思想文化史的辉煌灿烂时期。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无论其内容形式或学风,都对秦汉以后的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课节选的

语文:第25课《先秦诸子论德八则》课文精讲(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忿思难()不处也()恻隐()人皆有之() 羞恶()恭敬()弘毅()任重道远()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⑴不以其道得之。 以: ⑵二者不可得兼。 兼: ⑶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已: ⑷以其无以易之。 易: ⑸言不信者行不果。 果: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⑵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⑶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 4.文学常识填空。 中国历史上的“四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秦诸子论德八则》中哪一则你的印象最深?说一说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点击思维 1.注意“初”“恶”“重”都是多音字,此处分别怎么读? 2.要注意古诗文中的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如此处的“以”是凭借,依靠的意思。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字的含义主要是为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为背诵、默写打基础,不必字字落实。

4.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墨子(约前468-376年)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5.结合注释,理解每一则内容的含义,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即可。 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一则:如何提高道德修养 二三两则:强调道义的重要性 四则:仁、义、礼、智的内涵 五六两则:诚信 七则:“士”必须心胸宽广、意志坚强 八则:老子关于“柔弱”的辩证分析 2.语言特色: 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开端,也是思想文化史的辉煌灿烂时期。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无论其内容形式或学风,都对秦汉以后的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课节选的八条先秦诸子论德的语录,语言洗练、含蕴丰富,风格明快;说理透彻,逻辑严密,善于类比,不乏文采,学习时应在熟练诵读的基础上仔细品味。 3.把握重点: 课文分析 一则的“九思”,是关于如何提高道德修养的论述。“视思明,听思聪”,是从获取信息的角度讲的。“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是待人接物的言行态度。可以看作是君子的行为规范。“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三点都是人的内在修养。 二三两则都是强调道义的重要性,在人的品德中,恪守道义是最重要的,立身行事,首先要考虑是否合乎道义。“舍生取义”是孟子提出的关于道德选择的要求,与孔子提出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他们都把维护正义看作比生命还重要,在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宁可牺牲生命,也要维护正义,这是对君子道德修养的最高要求。用鱼和熊掌的价值取向作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古人称仁、义、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