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滴注疗法

合集下载

直肠滴入用法

直肠滴入用法

一、直肠给药的常用药物剂量参考1..一般给药直肠给药的药物使用剂量与静脉给药药物剂量大致相等,是口服给药、肌注给药药物剂量的一至两倍。

2.特殊给药:如氨茶碱、西地兰、阿托品等,直肠给药的药物剂量均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药物剂量使用。

需要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的药物,直肠给药前,同样要进行药敏试验,皮肤敏感阳性的患者,在用药期间,仍需注意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

中药视为配伍禁忌的,直肠给药时也应视为配伍禁忌。

二、直肠给药常用量参考(液体用量)1.成人用量:成人直肠最佳液体容纳量为80-160ml,平均为120ml,取中药煎出液,或上述各种复合制剂,100-120ml左右,直肠滴入,每日一至两次。

以上为常用直肠给药的液体参考用量,一般情况下,如直肠给药后容易排出(腹泻)的患者,可适当减少直肠给药的液体量;如按上述液体量滴入后,大便较干的患者,可适当增加直肠给药的液体量,对直肠注入或滴入药液后,较易排出者,可考虑改用肛肠栓剂使用。

三、直肠给药的液体温度直肠滴入药液的温度宜控制在35-40度之间(特殊药物除外)四、直肠给药的体位1成人:左侧卧位2.儿童:一般去卧位或俯卧位五、直肠导管插入的深度1.成年人:一般插入10-20cm2.儿童:一般插入5-10cm六、直肠导管插入的角度顺应直肠的生理曲度,轻轻插入(注意掌握直肠的两个生理弯曲:骶曲、会阴曲)肺炎宁合剂(儿童组)1、氯苯那敏针1-2m2、654-2针1-2mg3、鱼心草或板蓝根针2-4ml4、利巴韦林针0.1g5、柴胡针2-4ml6、维生素B1针100mg或维生素b6针100mg7、需相应抗生素:头孢曲松钠或头孢噻肟钠1-2g 或克林霉素0.15-0.3g 或阿奇霉素0.15-0.3g 或红霉素0.15-0.25g8、适应症:上感、扁桃体炎、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宁合剂(成人组)1氯苯那敏针5-10m2、654-2针5-10mg3、鱼心草或板蓝根针6-10ml4利巴韦林针0.3g5柴胡针6ml6维生素b1针200mg或维生素b6针200mg7需相应抗生素:头孢曲松钠或头孢噻肟钠1-2g 或克林霉素0.15-0.3g 或阿奇霉素0.5-0.75g 或红霉素0.25-0.5g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扑尔敏2mg 利巴韦林0.1、板蓝根2-4ml 复发氨基比林1-2ml 柴胡针1-2ml 小儿退热散半包-1包感染性发热者加用:头孢曲松或头孢噻我1-2g 阿奇霉素或红霉素0.125-0.25g 林可霉素0.6高热超高热时加用:地塞米松2-3mg/次便秘方法一:取温开水300ml+蜂蜜100ml直肠滴入(适用于习惯性便秘)方法二:取温开水500ml+开塞露20ml x5支(适用于急性便秘)注意:治疗便秘时,直肠滴入药液的速度不宜过快,宜掌握在150滴/分左右,如直肠滴入药液速度过快,药液容量迅速排除,达不到通便之目的。

儿童直肠给药

儿童直肠给药

直肠给药的优点和缺点一、治疗方法直肠滴入疗法(Enemadrip)是根据患儿的病情选择药物配制好药方,加温到35℃-40℃,通过直肠滴入器械进入直肠,保留5-10分钟。

二、特点1、直肠给药方便、快捷,减轻了家长的心理负担,减少孩子的痛苦。

2、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直肠给药与静脉输入给药疗效及显效速度无明显差异,且直肠给药的生物利用率是口服给药的2倍。

3、直肠给药可以将中西药同时应用,既增强了治疗效果,又避免多种西药同时应用时所产生的副作用。

三、优点1、肠道给药简便易行,又安全有效,提高了给药的顺应性;2、减少了打针、住院的时间,节约了有限的卫生资源;3、直肠给药可“减打针之痛、免吃药之苦”。

对于不易接受注射和口服给药的婴幼儿患者,便于给药。

4,直肠给药吸收不规则,在直肠空虚时用药效果较好(刚排便后);腹泻患儿须补足液体量后直肠给药效果好。

五、治疗范围小儿发热、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小儿支气管炎、肺炎、小儿支气管哮喘、小儿腹泻、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单纯性阑尾炎,,泌尿系感染,便秘及等多种疾病。

疗效好,痛苦少,副作用小,适合基层开展。

凡能静脉滴注的.口服的.肌内注射的药物,如中西药针剂,液体,片剂,冲剂,散剂,丸剂等,可溶于水或混溶于水的药物均可用于直肠给药。

六.小儿直肠灌药与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1.直肠注入是采用一次性注射器(10—30ml)拔去针头,接上一次性导尿管(PVC管),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给药途径。

2.直肠注入药液的体位:儿童一般取卧位或俯卧位。

成人与儿童每天的使用次数均为2次/天.3.特别注意:凡肛门,直肠,结肠术后,严重腹泻,肛门疾病,急腹症,疑有肠坏死及穿孔,女性月经期,产褥期等均应禁用本方法!直肠滴入或直肠注入的药物配制(处方用量均为5岁内儿童剂量)七.用西药合剂的配制一、解热合剂适应于一般性的感冒。

1.解热合剂1号复方氨基比林针2ml柴胡针2ml地塞米松针2mg适应症:T37.5—38.5度直肠滴入或注入,每天二次。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及护理方法进展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及护理方法进展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及护理方法进展【摘要】中药直肠滴入治疗优势为给药速度缓慢并且均匀,对于病人肠壁所产生的刺激比较小,不容易产生肛门坠胀感,药液保留时间相对比较长,能够促进肠黏膜吸收,加快药物的吸收率,存在无痛苦、治疗效果好、起效速度快以及不良反应少等特点。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方式依照中医辨证施治原理,利用经络与药物双重作用发挥治疗目的的一类中医内病外治方法,本文总结重要直肠滴入治疗和护理方法,使其能够良好的开展学术改进以及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药直肠滴入;治疗方法;护理措施;研究进展直肠滴入属于一类中医内病外治方式,依照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理论演变出的一类新型临床给药方式,是现在除去口服与注射之外的常见给药途径。

我们国家中医文化历史悠久,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中药蕴藏丰富,早在2500年前伤寒杂病论中就出现直肠给药历史,其中采取猪胆汁以及蜜煎导灌谷盗治疗津液不足引发的肠燥便秘,为人类直肠给药开创了历史先河,所以我们国家属于世界上医学史中最早开展直肠给药的国家[1]。

1 中药直肠滴入治疗的概念直肠滴入治疗方式依照中医辨证施治原则,选取理想的中药或是西药,通过专用器械给予病人直肠滴入治疗,利用经络与药物双抽作用发挥治疗作用的中医内病外治方式,比较常见的直肠给药方式有肛肠溶栓、直肠滴入以及直肠注入。

直肠滴入也被称之为直肠输液,指的是将药液或是药物放置到输液瓶中,将输液管中的过滤器剪掉,连接一次性直肠滴入导管,利用直肠滴入给药发挥疾病治疗的作用。

直肠注入也就是肛肠灌注,指的是通过一次性注射器依照病人使用药物剂量,选取一次性注射器,将针头部分去除,抽取直肠给药所需药物,连接一次性直肠滴入导管,利用直肠注入所需药物,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

2 直肠滴入治疗方式的理论依据根据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显示,直肠吸收药物之后,利用静脉上输于肺部,利用肺部宣发作用输布到人体全身,发挥治疗作用。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直肠粘膜血液循环相对较旺盛,吸收能力非常强,药物通过直肠吸收之后,一般分为三个途径,利用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到病人肝脏,代谢之后循环到病人全身;利用直肠静脉以及肝管静脉,穿过肝脏直达人体血液大循环,不但能够避免药物在病人肝脏中出现变化,同时也可以有效防止胃与小肠对药物所产生的影响;利用直肠淋巴系统吸收之后,通过胸导管以及乳糜池进入到病人的血液循环中。

中药直肠滴入

中药直肠滴入

中药直肠滴入法【1 】中药直肠滴入是将药液或药物装入输液瓶,将输液管过滤器剪掉落,接入一次性直肠滴入导管,经由过程直肠滴入给药达到治疗疾病的后果.1、评估(1)评估当前重要症状.临床表示及既往史.(2)患者的精力状况及合营才能.(3)患者的排便情形.(4)心理状况.2、目标将药物自肛门灌入,解除或缓解各类因虚证或实证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如:肝炎引起的黄疸.肠梗阻等,达到祛除浊毒,活血化瘀,祛湿,温阳的感化.3、禁忌症(1)重度水肿患者不宜行中药直肠滴入.(2)年迈体弱.妊妇.轻微痔疮,下消化道出血患者不宜行中药直肠滴入.(3)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或大便掉禁的病人.4、告诉(1)灌肠前嘱患者先排便,肠道排空有利于药物接收.(2)治疗中患者有便意,应嘱患者深呼吸,勿用力,以减慢药液灌入速度,减低腹压,以包管药液保存时光.(3)治疗停止后嘱患者臀部适量举高,勿过度变换体位,尽量保存1h以上.5、物品预备治疗盘.一次性灌肠器.PVC管.中药制剂(39-41摄氏度).棉签.液体白腊油.中单.油布.弯盘.便盆.卫生纸,屏风.6、操纵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前,向病人解释治疗目标及办法.(2)摆好体位,依据病变部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臀下垫一次性治疗巾,并用小枕举高臀部10cm阁下,吐露肛门.(3)测量药液温度,39℃~41℃,倒入灌肠筒或输液瓶内,挂在输液架上,液面距肛门约30~40cm.(4)润滑肛管前端,与输液器衔接,排气后夹紧输液管,轻轻拔出肛门约10~15cm,用胶布固定,松开活塞,调节滴速,每分钟60~80滴.压力要低,以便药液的保存,保存时光越长越好,有利于肠粘膜的充分接收.(5)待药液滴完时夹紧输液管或灌肠筒的连管,拔出肛管放入弯盘.用卫生纸轻揉肛门部.(6)整顿床铺,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吩咐病人尽量保存药液1小时以上.(7)整顿用物,洗手,记载.7.护理及留意事项(1)在保存灌肠操纵前,应懂得病变的部位,以便控制灌肠的卧位和肛管卧位拔出的深度.(2)灌肠前,应嘱病人先排便.肛管要细,拔出要深,压力要低,药量要少.(3)肠道病变病人在晚间睡前灌入为宜,并削减运动.(4)药液温度要合适,一般为39-41摄氏度,虚症可为40-44摄氏度.(5)灌肠筒要干净消毒处理,肛管可用一次性的,一人一用,用后按《医疗废料治理办法》划定处理.中药直肠滴入操纵流程中药直肠滴入法操纵评分尺度科室被考察人考察者考察日期。

直肠滴入疗法介绍

直肠滴入疗法介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直肠滴入疗法介绍
导语:我们身边很多人的肚子都不太好,有胃病的,有直肠病的,我们经常忍受着疼痛的苦扰,现在直肠病的发病率日益升高,当然我们的治疗方法也在日
我们身边很多人的肚子都不太好,有胃病的,有直肠病的,我们经常忍受着疼痛的苦扰,现在直肠病的发病率日益升高,当然我们的治疗方法也在日益进步,现在有一种叫做直肠滴入疗法对直肠治疗非常有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疗法:
1.直肠滴入是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是根据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临床给药技术。

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给药途径。

祖国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直肠吸收药物后,通过经脉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直肠黏膜血液循环旺盛,吸收能力很强
2.药物通过直肠吸收后,一是通过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管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既防止和减少药物在肝脏中发生变化,又避免了胃和小肠对药物的影响;二是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肺脏代谢后,再循环至全身;三是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收后,通过乳糜池、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

由此可见,直肠滴入给药有利于药物治疗作用的发挥,也突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

直肠滴入给药可用于临床上许多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如: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小儿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慢性盆腔炎、前列腺炎、泌尿系感染、便秘、内、外痔等疾病,疗效好、无痛苦、无毒副作用,尤其适合于口服给药困难和静脉给药困难的患者、患儿。

是一种根据传统医学理论与现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红藤为君经直肠滴注医治盆腔炎

红藤为君经直肠滴注医治盆腔炎

红藤为君经直肠滴注医治盆腔炎 [关键词]红藤;盆腔炎;直肠滴注红藤,又名血木通、大血藤,其味苦,性平,无毒,入肝、胃、大肠经。

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活血止痛之功,为临床医治肠痈少腹痛之要药也。

余于临证以红藤为君,经直肠滴注医治盆腔炎,疗效显著,兹述之。

急、慢性盆腔炎是临床中常见的妇科炎症,主若是指盆腔中子宫、输卵管、卵巢等一系列器官、组织的炎症。

中医原无此名,然依照病症应历属于中医学之“少腹痛”、“带下”、“癥瘕”等病范围。

尤以各类急性盆腔炎未能完全医治,而迁延为慢性盆腔炎者,其病情较顽固,临床医治成效不明显。

笔者在临证时,依照盆腔炎其成因乃为热毒、湿浊、气滞血瘀,故采取清热化湿、理气祛瘀之法直肠药物滴注,药以红藤、鸡血藤为君。

1临床资料本组共45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急性盆腔炎4例,有急性盆腔炎病史9例,无急性盆腔炎32例。

年龄20~30岁25例,31~40岁17例,40岁以上3例。

经产妇24例,有流产史11例。

诊断标准:全数病例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那么》的诊断标准。

2方式[直肠药物滴注疗法(通治法)]直肠药物滴注疗法是将药物通过直肠以滴入的方式,透过直肠黏膜直接吸收,以使药物充分发挥而达到最正确效值。

盆腔炎不外乎热毒、湿浊、气滞血瘀为患,故医治以清热利湿、理气化瘀。

不管急、慢性盆腔炎其演化进程,能够热-湿-瘀三点理清其脉络,清-渗-化亦即为医治的要紧思路,对此,笔者采取通治法——直肠药物滴注疗法医治急慢性盆腔炎。

中药滴入通治方:红藤30g、鸡血藤30g、金银花30g、败酱草30g、丹参30g、虎杖20g、红花15g、桃仁15g、丹皮20g、当归15g、生薏米仁50g、生鳖甲15g、生牡蛎30g、元胡20g。

将上药浓煎取汁500~600ml,分3次直肠滴入。

操作方式:①将中药滴入方采纳东华原产中药煎药包装机煎取成袋装汤剂,每剂煎取3袋,每袋200ml。

②将上药加热,药温36~40℃为宜。

中药直肠滴入临床应用及护理

中药直肠滴入临床应用及护理

中药直肠滴入临床应用及护理目的探索中药直肠滴入治疗便秘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的1例长期便秘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入院时腹胀伴食欲不振。

两周未解大便。

入院后,中药直肠滴入治疗。

现患者痊愈出院。

标签:中药直肠滴入;临床应用;护理方法定义根据中医辩证施治的原理,选择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物,通过直肠滴入器械滴入直肠,通过经络和药物的双重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一种给药形式,称为中药直肠滴入,是中医内病外治的一种。

祖国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直肠吸收药物后,通过经脉上输于肺,再通过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直肠的生理功能一是吸收功能,直肠能吸收水分和一些药物,所以一些肠道疾病和其他器官的疾病可以通过直肠给药来治疗。

二是分泌功能,直肠黏膜内有杯状细胞,能分泌碱性液体来保护直肠黏膜,润滑大便以助排便。

但在痔疮等慢性炎症刺激下,黏液分泌过多可从肛门渗出而刺激肛周皮肤,导致肛门疹痒。

三是排粪功能,当直肠内粪便量蓄积到150毫升以上时,刺激直肠下段肠壁内的压力感受器,通过复杂的神经反射开启肛门,同时增加腹压和肠内压力,将粪便排出体外。

操作方法1、将所需直肠滴入的药液或药物装入输液瓶,液体量不足可加入生理盐水适量,搅拌均匀(温度控制在35°---40°,特殊药物除外);2、将输液器剪掉过滤器,插入准备直肠滴入的输液瓶中并排气,前端5cm—10cm左右涂上液体石蜡油或其他润滑剂;3、选择好体位(成人左侧卧位或俯卧位;老年患者取屈胸位;儿童卧位或俯卧位),暴露肛门;4、操作者将直肠滴入导管经肛門插入直肠内;成人10cm—15cm,儿童5cm—10cm,然后松开输液器开关,待药液滴过莫非管后,操作者可用右手将莫非管上端的输液器管折闭,同时挤压莫非氏管,将输液管的剩余药液挤入直肠内;5、最后用左手捏紧输液管(以防药液返流)并拔出,让患者稍作休息即可。

直肠滴入护理技巧1、直肠滴入或直肠注入药物前,需嘱咐患者先行排便。

小儿推拿联合中药直肠滴入在胎黄患儿中的应用

小儿推拿联合中药直肠滴入在胎黄患儿中的应用

小儿推拿联合中药直肠滴入在胎黄患儿中的应用摘要:本研究针对小儿推拿联合中药直肠滴入在胎黄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

选取了2021年至2023年我院收治的100例胎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等量随机分组法进行分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中药直肠滴入,定时记录患儿治疗前后的病情状况。

研究团队采用了专业的评价量表对两组治疗前后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分数越高,护理效果越好。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胎黄患儿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护理方案,促进患儿的康复。

关键词:小儿推拿;中药直肠滴入;胎黄患儿;护理效果一、研究背景新生儿胎黄,这个看似普通的病症,却让许多宝宝饱受折磨。

皮肤、巩膜发黄,这不仅仅是外表的变化,更是宝宝健康状况的警示。

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小儿推拿作为一种独特的非药物治疗方式,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为患儿带来舒适与治疗效果。

此外,中药直肠滴入的方法,能够让药物直接送达病所,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将深入探讨小儿推拿联合中药直肠滴入在胎黄患儿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宝贵的参考与指导。

二、研究目的小儿推拿与中药直肠滴入双重治疗在胎黄患儿中的实践效果研究,是一项旨在深入挖掘两种治疗手段协同作用的探索。

通过双重治疗,我们期望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升治疗效果。

此项研究不仅关注患儿的快速康复,更是一次对临床治疗手段的创新探索。

我们深信,持续的实践与探索将为医学领域注入新的活力,为更多的患儿带来康复的希望,点燃他们生命的火花。

三、研究方法为了深入探究胎黄患儿的治疗和护理效果,我院精心挑选了2021年至2023年间收治的100位胎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这些患儿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中药直肠滴入,并对其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了详细记录;实验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具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为了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我们采用了专业的评价量表来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量化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护理,实验组患儿在这份评价量表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这有力地证明了实验组患儿所接受的护理效果更为卓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肠滴注疗法
直肠滴注疗法
直肠滴注疗法是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是根据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而发展起
来的一项新的临床给药技术,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给药途径。直肠滴注
疗法即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指导下,选择适当的中药水煎后装入输液瓶,接上输液
管,拔去头皮针,接上一次性导尿管(PVC管),通过直肠滴注给药来达到治疗小儿
等疑难疾病的目的。 口服汤剂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给药方式。由于传统中药煎剂
口感差,患儿不易接受,不仅影响中药煎剂在儿科疾病治疗方面的效果,而且在儿科
急、危重症抢救治疗中,中药煎剂口服也难以实现。采用固定剂型药物抢救治疗,用
药与患儿病情病证的贴合度有限,不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同时小儿中药汤剂
口服过程中药物浪费较大,投药量不够准确。直肠滴注疗法克服了口服汤剂的不足,
且吸收快,根据病情可随时加减,更好地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征。 中医学
认为,肺与大肠互为表里。大肠有传化糟粕、吸收部分水液的功能,在吸收水液的同
时,大肠也可以将药物吸收入体内。因此,大肠吸收药物后可由经脉上达于肺,而肺
有“朝百脉”的功能,便可以将药物输布全身,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直肠给药
最早见于汉代。上世纪80年代,保留灌肠改进成为直肠滴注,也是对传统外治的一种
改革创新。其方法具有安全、速效、高效、低毒等特点,凡能口服的中药均可应用于
直肠滴注疗法。 中药直肠滴注主要是利用输液管点滴中药于直肠内,通过黏膜
吸收。药物传输途径有三:一是由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管静脉进入下腔静脉,绕
过肝脏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从而可以提高血药浓度。二是由
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由肝脏代谢后再进入大循环。三是经直肠淋巴系统
吸收后,通过乳糜池、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直肠淋巴系统吸收部分药物。但因淋巴
流量很低,故经其吸收的药量实际上很少。 直肠滴注疗法主要有以下优点:治疗
过程方便快捷,减少了患儿的痛苦,减轻了家长的心理负担,依从性良好。药物不经
过胃和小肠,避免了酸、碱、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和破坏作用,减轻了药物对消化道
的刺激,同时也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大大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近年来的临床
实践证明,直肠滴注与静脉输入给药疗效及显效速度无明显差异,而直肠滴注的生物
利用率是口服给药的两倍。直肠滴注可以将中西药同时应用,既增强了治疗效果,又
避免了多种药物同时应用所产生的副作用。 通过临床观察,我们认为直肠滴注
药物的温度宜应控制在36℃~38℃之间,过低、过高都会刺激直肠黏膜,使迷走神经
兴奋,导致排便,不利于药物的吸收。温度过高会烫伤直肠黏膜,引起黏膜损伤。治
疗时还要注意给药深度。正常成人的直肠长度为长约12cm~15cm,小儿的直肠长度
为6cm~15cm。所以选择的直肠给药深度应为6cm~12cm。给药过浅药液容易外泄,
且直肠下部感受器最多,上部较少,所以深度一般以直肠下部6cm以上为宜。给药剂
量则应按年龄段有所不同:1岁以内50ml/次;1~3岁100ml/次;4~6岁以上150ml/次,
每日1~2次。滴速控制在20~30滴/分钟,以患儿舒适为度。 直肠滴注疗法可用
于小儿不同系统疾病的治疗。如小儿发热、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小儿
支气管炎、肺炎、小儿支气管哮喘、小儿腹泻、胃肠炎,细菌性痢疾、过敏性紫癜、
肾病综合征等多种疾病。临床应注意,心功能衰竭患者及严重肛门疾病者不宜使用直
肠滴注疗法。 目前北京御舜堂医学研究院做为直肠滴注最早的推广单位,主要
重视在中风偏瘫及结直肠炎方面的应用,配合套管针灸刀治疗疼痛及内科疾病疗效显
著。[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