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不良反应论文
使用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其防范

14 使用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其防范马春生301900天津市蓟县卫生学校阿司匹林用于临床已有百年的历史,近年来发现它有很多新用途,临床使用更为广泛。
随着较大剂量和长疗程的使用,出现的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国内外文献屡有报道。
不良反应的类型(1)消化道出血:阿司匹林对消化道有刺激性,用量较大时(抗风湿治疗),易发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严重时可致消化道出血。
若每日服用3~6g,约有70%患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失血量2~6m l/日)。
胃镜检查40%服用者有散在性胃黏膜溃疡、水肿和出血性损害。
阿司匹林引起消化道溃疡和出血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水杨酸离子被胃黏膜吸收,产生局部刺激作用;②抑制凝血酶原的形成及降低血小板凝集;③干扰胃黏膜上皮细胞合成硫糖蛋白,减少了保护胃壁的黏液形成,使胃黏膜失去屏障,引起氢离子逆向弥散增加,在胃酸、胃蛋白酶及细菌的共同作用下引起溃疡;④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由于前列腺素E 和A 有抑制胃液分泌和增强胃黏膜血流量的作用,当合成受抑制时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缺血,因而加重了对胃黏膜的刺激和损害。
(2)血凝障碍:小剂量能抑制血小板凝集,大剂量或长期使用能竞争性抑制维生素K,抑制肝脏凝血酶原形成,引起出血。
利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冠脉和脑血栓疾病,但大剂量应用则可增加出血倾向。
因此,对于术前病人、行经期妇女、妊娠末期、严重肝损害、血小板减少症及其他出血疾病患者应慎用和不用。
(3)水杨酸反应:大剂量阿司匹林可引起恶心呕吐、耳鸣、重听、眩晕、视力减退等所谓水杨酸反应,一旦出现上述反应应立即停药。
过敏反应:①局部反应。
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者可出现喉头水肿,使病人发生窒息。
②全身反应。
如诱发哮喘或过敏性休克,特别是有鼻息肉和过敏性鼻炎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哮喘,有哮喘过敏史病人应忌用。
(4)肝肾损害:肝脏损害作用与水杨酸的血药浓度是平行关系,而以25mg/100m l 为损肝阈值。
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引言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上常见的表现为急性脑血管循环障碍引起的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陷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对于急性轻型脑梗死的治疗,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两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其联合应用在急性轻型脑梗死的治疗中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1.1 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药理作用拜阿司匹林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凝集和血栓形成,从而起到抗血栓作用。
而氯吡格雷可抑制血小板的磷酸二酯酶活性,使血小板不能有效激活,从而减少血小板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联合应用可以协同作用,增强抗血栓效果。
1.2 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针对急性轻型脑梗死,多项研究表明,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疗效显著。
一项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著降低患者再发卒中的风险,减少患者的神经功能缺陷,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而且,联合应用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时间等方面也对疗效有一定的影响,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1.3 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安全性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的安全性良好,多数患者能够耐受。
但还是有一部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出血、消化道不适、过敏反应等。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用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1 出血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两种抗血小板药物,其最主要的副作用就是出血。
在使用这两种药物的患者中,出血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
出血的发生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用药剂量等有一定关系,需要密切关注。
2.2 消化道不适部分患者在使用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后会出现消化道不适,表现为上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这些不良反应通常会随着治疗的进行而减轻,但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常见于老年人群。
急性轻型脑梗死是一种较为常见且症状较轻的类型,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仍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作为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案逐渐受到重视。
目前对于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仍存在一定争议,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研究旨在探讨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在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中的作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轻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探讨其临床应用前景和潜在风险。
具体目的包括:1. 评估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的疗效,包括症状缓解速度、症状缓解程度、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方面的影响;2. 分析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出血风险、消化道不适等常见并发症;3. 探讨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在急性轻型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前景,比较其与其他治疗方案的优势和劣势;4. 进行潜在风险评估,分析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预防措施。
通过本研究的目的,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关于该治疗方案的科学依据,促进急性轻型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改善。
2. 正文2.1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研究结果科学可靠的关键步骤。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严格的研究设计和方法,以确保数据的可信性和准确性。
我们进行了严格的病例选择。
我们在多家医院中选择了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进行研究,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我们对入组患者进行了详细的临床评估和病史记录,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我们采用了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设计。
在研究过程中,患者和医生均不知道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案,以避免主观干预和结果偏差。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对临床疗效、ADL评分及不良反应的价值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对临床疗效、ADL评分及不良反应的价值引言缺血性脑卒中是造成全球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因素之一。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
本文将就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ADL评分及不良反应的价值进行探讨。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药理作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抗血小板药物,都能够通过干扰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作用,干扰血小板内的血小板聚集素合成,从而减少血小板聚集。
氯吡格雷能够阻断ADP受体,减少血小板的激活,从而起到抗血栓的作用。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
在已经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中,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联合用药可以进一步降低患者的复发风险。
一项meta分析发现,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组中,相对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的组别,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心脏事件及总体死亡率降低了1/3左右,有效率也要显著高于单用阿司匹林组(1)。
ADL评分活动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情况。
随着缺血性脑卒中后的康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些研究发现,通过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联合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后的康复过程中,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ADL评分。
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在运用了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患者中,其末次随访时ADL分数为94.5分(IQR:85.5-98.5分),而单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末次随访时ADL分数为85分(IQR:65-95分),差别显著(2)。
不良反应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出血和消化不良。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可能包括胃肠溃疡和出血;而氯吡格雷的主要副作用是增加出血的风险。
一些研究也表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联合使用在容易出血的患者中可能会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因此使用过程中应该小心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
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1.胃肠道不良反应:阿司匹林可以引起胃肠道不适,如胃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泻等。
这是因为阿司匹林抑制了胃黏膜内产生的前列腺素,导致胃酸分泌增加。
为了减少这些不良反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与饭后服用:可以在饭后30分钟到1小时内服用阿司匹林,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使用缓释剂型:缓释剂型阿司匹林可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配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抑制胃酸分泌,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2.凝血功能障碍: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能够减少血液凝固的能力。
这一特性使得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非常有效,但也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增加出血的风险。
为了减少这种不良反应,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控制用量:使用阿司匹林时,要控制用量在医生或药剂师建议范围内,并遵守使用时程。
-停药时间:如果需要进行手术或其他可能导致出血的操作,应在手术前适当的时间停止使用阿司匹林,具体停药时间取决于药物的作用时间及自身凝血功能。
-注意观察:如果出现出血不停或其他异常的情况,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使用了阿司匹林。
3.过敏反应:一些人对阿司匹林存在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眼部水肿等。
在出现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止使用阿司匹林,并及时就医。
对于已知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建议避免使用阿司匹林或选择其他药物代替。
4.嗜酸性白细胞综合症:长期高剂量使用阿司匹林,特别是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嗜酸性白细胞综合症。
该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痛、皮疹和嗜酸性白细胞增多。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停止使用阿司匹林。
5.耳鸣和听力损失:长期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耳鸣和听力损失。
这可能是因为阿司匹林对耳蜗中的毛细胞有损害作用。
为了预防这些不良反应,应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同时定期进行听力检查。
总结来说,阿司匹林虽然是一种常用的药物,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其不良反应,尤其是在长期高剂量使用或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中。
阿司匹林的主要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的主要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解热镇痛药,临床应用非常早,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阿司匹林的新用途不断被发现,对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重新认识和评价非常重要,从而对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得到正确有效的使用,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阿司匹林;药理学;注意事项【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7-0032-01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临床上处方量最大的常用药物,该药物主要治疗发热、头痛、关节痛、风湿病等,同时该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抗肿瘤等均有良好的作用[1],具临床资料显示,阿司匹林用于抗血栓以来,减少了约为25%的心血管时间发生的几率,是一种效果明显且具有多重作用的药物。
但随着阿司匹林使用的增多,出现的不良反应也逐步增加,常见的有胃肠道副反应、阿司匹林过敏等,因此,临床上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用药人员对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有充分认识,降低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从而增加药物效果达到疗效。
1.药理学特性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为一种白色结晶性粉末,味酸,遇水微溶解,阿司匹林呈弱酸性,溶于氢氧化钠或碳酸钠中,同时发生分解,阿司匹林的解热止痛作用强于水杨酸钠,且临床不良反应较少。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用途不断增多,研究发现,阿司匹林能够对血小板中血栓素的合成进行抑制,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2.临床应用2.1 解热镇痛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作用是临床上常用的范畴,其镇痛的作用机制主要为通过对引起化学性刺激的物质产生抑制作用,缓解短期内的疼痛,如阿司匹林对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效果显著,在出现偏头痛早期服药,能够更好的达到控制效果;解热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控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血管发生扩张,从而使汗液的排放量增加,达到降低体温的作用。
阿司匹林具有消炎作用,但消炎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对溶解酶的释放产生抑制作用来达到消炎的效果。
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副作用

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副作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它具有消炎、镇痛、退热等功效,并且对心脑血管疾病有预防作用。
但是,正如其他药物一样,阿司匹林肠溶片也可能出现一些副作用。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副作用。
首先,阿司匹林肠溶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起胃肠刺激和溃疡。
这是因为阿司匹林具有抑制胃黏膜的能力,长期或高剂量使用容易引发胃肠道出血或溃疡。
所以,在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时要注意遵医嘱使用,避免长时间高剂量使用,同时可结合食物一同服用,以减少对胃肠黏膜刺激的影响。
其次,阿司匹林肠溶片可能会导致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包括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严重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如果发现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后出现以上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处理。
另外,阿司匹林肠溶片还可能导致出血。
阿司匹林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以减少血液凝结,但也会使血液凝血速度变慢,增加出血风险。
因此,如果同时使用其他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需慎重使用或避免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
此外,长期或过量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还可能引发肾功能损害。
阿司匹林在体内被分解为水合氨基水杨酸后,经肾脏排出体外。
因此,肾功能不良的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应谨慎,避免肾功能损害。
最后,偶尔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可能会引起头晕、恶心、心慌等不适感。
这些不良反应一般是短暂的,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果出现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
总结起来,阿司匹林肠溶片是一种常用的药物,但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
尽管大多数人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不会出现副作用,但还是需要注意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长期或高剂量使用,并在使用过程中注意观察身体状况,及时就医处理。
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急性脑梗死是指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变。
急性轻型脑梗死是急性脑梗死的一种类型,临床表现轻微,患者严重程度相对较轻。
目前,临床上外周血管疾病的治疗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药物治疗成为了急性轻型脑梗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重要药物之一,本文将对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一、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药理作用拜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阻断血小板的聚集和凝血,从而预防血栓形成。
拜阿司匹林主要通过对环氧酶的抑制,进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血作用。
氯吡格雷是一种更为强效的抗血小板药,它可以选择性地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减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可以协同作用,增强抗血小板的效果,防止血栓形成,从而预防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
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可以显著改善急性轻型脑梗死患者的症状,缩小梗死面积,减轻神经功能缺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项对300例急性轻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结果显示,使用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在症状改善和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均表现出较好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到了80%以上。
这些数据表明,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轻型脑梗死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尽管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在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出血、消化道不适、皮肤瘙痒、过敏反应等。
出血是最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因为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一些临床研究显示,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出血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避免出现严重的出血不良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
【摘 要】阿司匹林(aspirin,asp)又称乙酰水杨酸(asa),具
有较强的镇痛、解热、抗炎、抗血栓作用。近年又发现阿司匹林可
降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及其他一些作用,故其
临床应用范围大大扩展,由于治疗作用的增加,临床应用也随之增
多,在广泛应用的同时其副作用也与日俱增,大多临床医师只考虑
该药的治疗作用,而对其不良反应不够重视。本文通过对阿司匹林
常见的不良反应进行归纳总结,以此能引起临床对其不良反应的重
视,仅为临床合理使用阿司匹林提供参考。
【关键词】阿司匹林;不良反应;注意事项阿司匹林是临床应
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之一。阿司匹林除具有十分好的解热、镇痛作用
外,还具有抑制血小板激活和抗血栓形成的良好作用,可用作冠心
病和脑血管病的一级、二级预防,对防范和减少冠心病及缺血性脑
卒中的发生、发展意义重大。另外,可用于儿科皮肤黏膜淋巴结综
合征;小剂量阿司匹林,可防止血栓形成,临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
疾病以及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
形成。近年又发现阿司匹林可减少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死
亡率以及增强人体免疫力,治疗胆道蛔虫病,防治腹泻,减少白内
障的发生率,防止早产等作用。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药物药用
范围越大,使用就会越平凡,不良反应就会越来越多,也往往会被
忽视。本文通过对阿司匹林常见的不良反应进行归纳总结,为临床
合理用药提供一些信息供参考。一般用于解热镇痛的剂量很少引起
不良反应,长期大量用药,尤其当药物血浓度>200μg/ml时较易
出现不良反应,血药浓度愈高,不良反应愈明显。
1.常见不良反应
1.1胃肠道反应及黏膜损伤
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表现为胃肠功能紊
乱,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大剂量长期服用可引起胃炎、
隐性出血、加重溃疡形成和消化道出血、甚至危及生命。因为阿司
匹林在胃内分解成乙酰水杨酸,对胃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发病机制
为阿司匹林抑制环氧化酶1(cox1),减少粘膜前列腺素(pg)的生成,
刺激胃肠道粘膜,穿透胃粘膜上皮细胞膜,主要影响了黏膜的防御
因子,影响黏膜细胞分泌粘蛋白和表面磷脂削弱了胃黏膜屏障,同
时抑制胃、十二指肠上皮碳酸盐的分泌,减弱了上皮修复和更新。
因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的合成,减少血栓素a2的合成,而降低血
小板的聚集能力,诱发出血。异常增多的白三烯及自由基对粘膜有
毒性作用,减少肝脏凝血酶原的合成。
1.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用抗风湿剂量时,在治疗开始的3~4天,出现可逆性耳鸣、听
力下降,多在服用一定疗程,血药浓度达到200~300μg/l后出
现。用药量过大时,可出现精神错乱、惊厥甚至昏迷等。
1.3过敏反应
特异体质者服用此药后可引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哮喘等
过敏反应,其发生率约为0.2%,表现为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
性水肿或休克,多为易感者,服药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致过
敏性休克、死亡,称为阿司匹林哮喘。有的是阿司匹林过敏、哮喘
和鼻息肉三联针,往往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1.4瑞氏综合征
小儿应用复方阿司匹林诱发瑞氏综合征,出现高热、头痛剧烈、
频繁喷射性呕吐。
1.5水杨酸反应
长期大量应用本品可产生头痛、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嗜
睡、出汗等反应,这是慢性水杨酸盐中毒的表现,称为水杨酸反应,
多见于风湿病的治疗,严重者有精神紊乱,酸碱失衡和出血,过量
服用阿司匹林能引起可逆性耳聋,此时应立即停药,并积极治疗。
2.特殊不良反应
2.1肝脏毒性
几乎所有的非甾体抗炎药均可致肝损害,阿司匹林亦不例外。主
要表现为黄疸、转氨酶升高,偶见碱性磷酸酯酶显著升高,提示长期
应用阿司匹林治疗时,应定期检查肝功能。转氨酶升高的原因是阿
司匹林直接损伤肝细胞,肝脏损害程度与用药剂量及时间成正比。
2.2肾损害
阿司匹林可抑制炎性介质前列腺素的合成,pg的合成减少,导
致局部肾血流下降,肾血管收缩、增厚及玻璃样变,肾血流减少和
肾小球滤过滤降低,可引起缺血性肾损害。小剂量长期服用也可致
肾损害,发生率为2.67%,其影响因素主要为年龄、剂量和疗程。老
年早晨服药者发生机率较高,这与老年人肾清除率低、机体的昼夜
节律变化以及长期服用药物在体内的积蓄有关。
2.3血液系统
阿司匹林一般剂量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使其不易释放凝血因子,
具有一定的抗凝血作用,从而延长出血时间。大剂量或长期使用,
能抑制凝血酶原的形成,延长凝血时间,引起出血、溶血、造血功
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故严重肝病患者、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
k缺乏者以及血液病患者、消化道出血或溃疡病者应禁用。
2.4 asa肝炎
阿司匹林能广泛干扰肝脏生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引起肝脏组
织损伤和功能改变,故临床有“asa肝炎”之称。
2.5听力损害
有报道称,因风湿性关节炎服用阿司匹林,出现双耳耳鸣、呈
高调音,安静环境中耳鸣加重,甚至有耳聋与耳蜗毒性,双耳中度
感音性聋,停服阿司匹林、同服碳酸氢钠,可消除耳鸣,并使听力
恢复正常。
3.阿司匹林用药注意事项
①有交叉过敏反应;②本品可在乳汁中排泄,哺乳期妇女长期
大剂量用药是,婴儿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③老年患者由于肾功能
下降,服用本品易出现毒性反应;④小儿患者,尤其有发热及脱水
者,易出现毒性反应,可能与发生瑞氏综合征有关;⑤本品小剂量
时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可延长出血时间;⑥服用本品期间,会对临
床诊断的一些检验结果出现干扰;⑦长期大量服用时,应定期检查
血细胞比容、肝功能及血清水杨酸含量。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是临床上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疗效肯
定,历史悠久,运用广泛,并有不少新用途发现,但根据以上叙述,
阿司匹林对胃、肾、肝、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孕妇、新生儿等
各系统,各年龄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应用时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和剂量,谨慎其不良反应,避免长时间和大剂量用药,以达合理用
药的目的,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冰冰,梅琼.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的国内文献研究.中国药
师.2008,11(2):224-225.
[2]夏路风,付得兴.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j].首都
医药.2006,10:48-49.
[3]张锡迎,邓淑仪,陈丽霞.长期应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对老年
人胃肠黏膜的影响.医药导报.2005,24(7):606-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