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竹影导学案

18竹影导学案
18竹影导学案

张庄中学“自主—互助,当堂巩固”七年级语文课案

课题:18竹影

课型:新课执笔:贾森集备:2012年3月日教学:_______日星期______ _____ 班第____ 小组学生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活动中的艺术的美。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品味生动形象语言;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自主学习指导:(PPT展示竹子的图片)

一、积累运用

1、注音

惬()意水门汀()参差()不齐立轴()

撇()蘸()口头禅()丰了恺()

2、释义

坐不牢(zuobulao):坐不住。

幽暗(youan):昏暗不明。

惬意(qieyi):舒服。

疏密(shumi):不匀的排列。

包罗(baoluo):包含;包括;包容;容纳。

口头禅(koutouchan):原指和尚常说的禅语或佛号。现指经常挂在口头上而无实际意义的词句。

参差不齐(cencibuqi):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

3. 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拓展与探究:

1、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2、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的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

华明“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

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

3、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多媒体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欣赏之后,请同学们用书上的话来揭示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

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4、比较一下丰子恺的《竹影》与七年级上册沈复的《童趣》的异同。小组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

相同点:1、都表现了童真、童趣。2、都富有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不同点:1、《童》是文言,选取几件事;《竹》是现代文,一件事。

2、《童》注重想象、联想;《竹》注重审美。

课堂小结: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在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

张庄中学“自主—互助,当堂巩固”七年级语文课案

课题:18竹影

课型:新课执笔:贾森集备:2012年3月日教学:_______日星期______ _____ 班第____ 小组学生姓名________

自主学习检测:

1、给下列生字注音

惬意()水门汀()参差不齐()

撇()蘸()口头禅()

2、解释词语

惬意:。疏密:

口头禅:参差不齐:

课堂反馈: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有能够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让你获得过类似的发现体验,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等级_________ 课堂评价:

评价人_________

高中物理 第十八章 原子结构 第1节 电子的发现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5.doc

第1节电子的发现 [目标早知道] 浙江选考·学 习要求 知识内容考试要求 1.电子的发现加试a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加试b 3.氢原子光谱加试b 4.玻尔的原子模型加试c 阴极射线 1.演示实验 如图所示,真空玻璃管中K是金属板制成的阴极,接感应圈 的负极,A是金属环制成的阳极,接感应圈的正极,接电源后,线 圈会产生近万伏的高电压加在两极间。可观察到玻璃壁上淡淡的 荧光及管中物体在玻璃壁上的影子。 2.阴极射线 荧光的实质是由于玻璃受到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的撞击而引起的,这种射线被命名为阴极射线。 [辨是非](对的划“√”,错的划“×”) 1.阴极射线就是电子流。(√) 2.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 [释疑难·对点练] 1.对阴极射线本质的认识——两种观点 (1)电磁波说,代表人物——赫兹,他认为这种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 (2)粒子说,代表人物——汤姆孙,他认为这种射线是一种带电粒子流。 2.阴极射线带电性质的判断方法 (1)方法一:在阴极射线所经区域加上电场,通过打在荧光屏上的亮点的变化和电场的情况确定其带电的性质。 (2)方法二:在阴极射线所经区域加一磁场,根据亮点位置的变化和左手定则确定其带电的性质。 3.实验结果

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中和磁场中的偏转情况,判断出阴极射线是粒子流,并且带负电。 [试身手] 1.阴极射线从阴极射线管中的阴极发出,在其间的高电压下加速飞向阳极,如图所示。若要使射线向上偏转,所加磁场的方向应为( ) A .平行于纸面向左 B .平行于纸面向上 C .垂直于纸面向外 D .垂直于纸面向里 解析:选C 由于阴极射线的本质是电子流,阴极射线方向向右,说明电子的运动方向向右,相当于存在向左的电流,利用左手定则,为使电子所受洛伦兹力方向平行于纸面向上,可知磁场方向应为垂直于纸面向外,故C 正确。 电子的发现 1.汤姆孙的探究方法及结论 (1)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偏转情况断定,它的本质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并求出了这种粒子的比荷。 (2)换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做实验,所得比荷的数值都相同,是氢离子比荷的近两千倍。 (3)结论:阴极射线粒子带负电,其电荷量的大小与氢离子大致相同,而质量比氢离子小得多,后来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被称为电子。 2.汤姆孙的进一步研究 汤姆孙又进一步研究了许多新现象,证明了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是比原子更基本的物质单元。 3.电子的电荷量及电荷量子化 (1)电子电荷量:1910年前后由密立根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得出,电子电荷的现代值为 e =1.602×10-19_C 。 (2)电荷是量子化的,即任何带电体的电荷只能是e 的整数倍。 (3)电子的质量:m e =9.109 389 7×10 -31 kg ,质子质量与电子质量的比值为m p m e =1_836。 [辨是非](对的划“√”,错的划“×”) 1.阴极射线就是X 射线。(×) 2.汤姆孙用电磁场知识测定了阴极射线的比荷,认定阴极射线为电子。(√) [释疑难·对点练] 带电粒子比荷的测定方法 (1)让粒子通过正交的电磁场(如图所示),让其做直线运动,根据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导学案(1)

《第18课战略大决战》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演变进行分析,培养学生通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历史作用;认识渡江战役不仅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埋葬了蒋家王朝,更重要的是它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 二、导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三、导学难点:对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四、前置作业:通读课本 五、导学过程: 活动一:小组合作找出本课包括哪几部分。 活动二:本课知识要点(小组讨论完成) 自主进行知识梳理: (一) (二)、百万雄师过大江 (1)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2)南京何时解放?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 活动三、小组合作探究,解决下列问题: 1.陈毅为什么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通过课本插图引导学生理解: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 2.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3.朗读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4.活动与探究: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的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打败国民党呢?(一分为二,分别从国民党和共产党两个方面来分析。) 本课小结:

高中化学选修导学案:原子结构(人教版)

4月12日学科高中化学年级高二作者 课题1-1-1 原子结构(1)课时 1 课型新授【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知识链接】 原子模型的发展史: 不同时期的原子结构模型: 古希腊原子论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 ___________________ (1911年)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_______ ___________(1926年) 【自主学习】 一、原子的诞生 ________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地球上的元素大多数是________,非金属(包括稀有气体)仅有________种。 二、能层与能级 1.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是________的,按________________可以将电子分成不同的________,用符号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表示相应的1~7能层。各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分别为________。 2.多电子的原子中,同一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________,还可以分成________。在第n能层中,能级符号的顺序是________。 能层… 符号… 电子离 核远近 电子能 量高低 能级… 最多容纳电子……

数 1.原子核外电子的每一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与能层的序数(n)间存在什么关系? 2.不同的能层分别有多少个能级,与能层的序数(n)间存在什么关系? 3.不同层中,符号相同的能级中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否相同? 三、构造原理 即电子排布的能级顺序 1.比较同一能层的不同能级间的能量关系 2.比较不同能层的相同能级间的能量关系 3.是不是能层越高,能级的能量一定越高? 4.观察构造原理图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应遵循的顺序是: 四、电子排布式 1.电子排布式表示方法:用数字在能级符号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的排布的电子数。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导学案

第2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描述并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则、洪特规则及特例。 2、能根据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书写 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和价电子排布式。 3、体会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 重点: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的书写。 难点:认识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则、洪特规则及特例。 自主预习提纲 一、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 1.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要遵循的三个原则 是、、。 2.画出基态原子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布顺序图,说出画图方法并尝试多 种画法。 3.角量子数l相同的能级,其能量次序由主量子数n决定,n值越,其能 量越。如E2p E3p E4p E5p。主量子数n相同,角量子数 不同的能级,其能量随l的增大而,即发生“能级分裂”现象。如E4s E4p E4d E4f。主量子数和角量子数同时变化时,情况较复杂。如E4s E3d E4p,这种现象称为“能级交错”。 4.泡利不相容原理可简单描述为:一个原子轨道中最多只能容纳______个电子, 并且这_____个电子的自旋方向相_____。

5.洪特规则:电子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将尽可能分占 _____ 的轨道,且自旋方向 _____。 6.洪特规则的特例:能级相同的原子轨道中,电子处于、 或状态时,体系的能量较低,原子较稳定。 二、19~36号元素的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1、熟练写出元素周期表中前36号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和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并填表。 2.价电子层:能级上的电子数可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的能层。价电子指的是,元素的化学性质与___的数目密切相关。基态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为___。 思考:价电子数一定是最外层电子数吗? 填 表, 并思 考为 什么 每个 电子 层最 多容 纳2n2个电子?

原子结构导学案

第四章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第1课时 《原子结构》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原子结构,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能够正确书写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习重点】原子结构及核外电子的排布。 【学习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课前预习】 一、原子的构成 1.构成 (1)原子????? 原子核?? ? 质子(相对质量近似为1,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相对质量近似为1,不带电)核外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2)关系: (电中性原子中)。 2.质量数 (1)概念: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 和 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叫作质量数。 (2)关系:质量数(A )= (Z )+ (N )。 二、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层 (1)概念:在多电子原子里,把电子运动的 的区域简化为 ,称作电子层。 (2各电子层由内到外 电子层数 1 2 3 4 5 6 7 字母代号 离核远近 由 到 能量高低 由 到 2.电子分层排布 (1)能量最低原理 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布在 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往外排布在 的电子层里,即按K→L→M→N……顺序排列。 (2)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①第n 层最多容纳 个电子。如K 、L 、M 、N 层最多容纳电子数分别为 。 ②最外层电子数目最多不能超过 个(K 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 个)。 ③次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不超过 个。 3.(1)原子(离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如下所示 (2)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而离子结构示意图中, 二者则不相等。如: 阳离子: 。 阴离子: 。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十三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 吆喝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18课《吆喝》 环节 学 生 学 习 内 容 及 要 求 学情预设 学习随笔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 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写作思路及材料安排的有序性。 2、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学法指导:1、诵读品味法 2、自主学习法 知识链接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背景介绍:八百多年的日月穿梭,北京城的旧面貌渐渐变得斑驳,胡同在不断地被拆扩,京腔京韵中日益掺杂了各样的口音。那曾经回荡在老北京城的叫卖声就是一种历史的积淀,不应该被人们所遗忘。作家萧乾在本文中用他那善于捕捉美的眼睛,从平常的吆喝声中发掘出艺术美,然后用他那支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的笔表现了这种美。 知识链接 中我要记住的信息: 第一课时 读音、词义板块要记住的信 学习 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3、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定向自学1、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 铁铉.() 囿.于() 吆喝 ..()() 饽饽.() 秫秸 ..() ()荸荠 ..()() 小钹.() 隔阂.()商贩.()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秫秸: 囿于:隔阂: 合辙押韵:油嘴滑舌: 吆喝: 随机应变: 吹嘘: 饽饽: 3、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②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吆喝声?这些描写吆喝声的内容复杂而丰富,作者 如何做到条理清楚、杂而不乱的?(文章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③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息: 检查讨论1、、小组结对子交叉双色笔勾画情况,预习完成情况情况,组长汇报打分。 2、小组合作讨论预习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解决的交全班讨论解决。 我在自学 中存在的 问题: 展示反馈1、生字词展示(结对子交叉批改) 2、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先组内交流再分组展示) 展示中我 的亮点和 不足: 第二课时 学习 目标 揣摩语言,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定向 自学 1、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接了哪些内容? 2、品味语言: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导学案

第18课罗斯福新政导学案 第八大周高一历史备课人李淑娟审核人段卫贤 一【学习目标】 识记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理解罗斯福新政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重要概念,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 二【重点难点】 重点·新政的内容,新政的影响 难点·金本位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三【自主学习】 (一)临危受命(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1、____年经济危机给美国造成巨大危害,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2、____反危机措施的失败,____危机和____危机不断恶化 3、美国民众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 ____以实行“____”为竞选宣言,赢得选民的信任。在1932年的大选中,赢得绝大多数选民的支持,击败胡佛,____年3月就任美国总统。 (二)实施新政 1、整顿________。(1)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2)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3)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4)管理证券业。 2、复兴工业。(1)加强对工业的____,通过《________》,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2)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3、调整农业政策。(1)成立____,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2)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3)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4、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1)建立_______,发放紧急救济金;(2)加强____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3)推行“____,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5、进行社会立法 联邦政府还进行了一系列社会立法。签署《_______》、《_______》,《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利组织自己的工会;成立了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三)、摆脱危机困境(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影响) 1、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工商业和国民经济状况也有显著改善;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农民收入有所提高;对外贸易趋向活跃,失业人数减少,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改善。到1940年国民收入恢复到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2、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_______。新政为美国广大的普通百姓提供了最低限度

原子的结构导学案

章节: 3.2 课题: 原子的结构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主备人:_________ 审核:初三化学组 授课人: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1 . 初步了解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 方法;会认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2.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认识原子与离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学习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 学习难点: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的形成。 学习过程:【课前复习】 1、分子和原子的含义:分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化学变化中, 可分, 不可分。 【自主探究】 一、原子的构成 看课本图3-9和50页内容,填空:⑴原子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 电 和核外带 电的 构成的。 ⑵原子核又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 和 构成的。 ⑶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核带 电,核外电子带 电,它们所带的电荷 ,电性 ,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⑷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从何而来?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有何关系? 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何关系? 核电荷数= = ⑸不同类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什么不同?也就是原子的种类由 决定。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 等于中子数 ②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 ,一般的氢原子无 ⑹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你有什么发现? 每个质子(中子)的质量都 电子的质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因此,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上。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I 初步认识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 1. 阅读下列材料,填写下图空格。 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了解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 阅读课本第54页,讨论下列问题。 ①电子为何不会被原子核吸引到核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它的运动的是否有如卫星一样有特定的轨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第一电子层,第二电子层,最外层分别最多能容纳多少个电子?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课本P54,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 选择适当的序号,填写在下图括号里: ①核电荷数 ②原子核 ③电子层 ④该电子层上电子数 ⑤中子数 ⑥相对原子质量 练习:画出碳、硫、钙及氧四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II 感悟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资料1.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它 的内容十分丰富。下表是依据元素周期表画出的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找出其中的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并讨论它们的结构有什么规律。 ⑴根据资料1,填空: ①此表纵行排列的依据是 ;此表横行排列的依据是 ; ②稀有气体原子中电子排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金属元素原子中电子排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非金属元素原子中电子排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I 了解离子的形成 1.通过氯化钠的形成,了解离子 阅读课本第55页图3-13,了解钠离子与氯离子的形成过程。 装 订 线

精品学案——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导学案班级姓名第组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这一时期简单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掌握江南地区的开发。 2.通过本课的学习,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 3.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二、自主预习 1. 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镇守长江中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年重建晋 王朝,以 为都城,史称东晋。 2.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四个王朝。 3.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经济发达,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4.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梨耕,实行,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 5.南朝时的,人口众多,时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三、合作探究 1.在地图上用箭头和线简要地画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的趋向。 2.想一想,这一时期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导学案 四、随堂演练 1.下列朝代都曾以建康为都城的是() ①东晋②西晋③西汉④南朝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3. 南朝时,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气候湿润 B.土地肥沃 C.社会安定 D.北方人南迁 4. 西晋从统一到灭亡持续了多少年() A.14年 B.36年 C.50年 D.37年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气候宜人环境优美 B.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C.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D.北方人口多无地耕种 6. 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A.司马懿和司马昭 B.司马昭和司马炎 C.司马炎和司马睿 D.司马炎和司马昭 7.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东晋和北魏 B.东晋和前秦 C.西晋和前秦 D.西晋和北魏 8.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 A.鲜卑族 B.匈奴族 C.氐族 D.羯族 五、课后反思

高二化学导学案:1.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1课时)(新人教版选修三)讲述

《选修三第一章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导学案(第1课时)【课标要求】 1. 进一步认识周期表中原子结构和位置、价态、元素数目等之间的关系 2. 知道外围电子排布和价电子层的涵义 3. 认识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4. 知道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和位置间的关系 【课前预习】 1. 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是指;元素周期表中的族是指 2. ,叫做元素周期律,在化学(必修2)中元素周期律主要体现在、、、等的周期性变化。 【复习】 什么是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包括哪些方面?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原子结构与周期表 【课前练习】完成下表: 【科学探究】教材P14 考察(观察)元素周期表,探究下列问题: 1.元素周期表共有几个周期?每个周期各有多少种元素?写出每个周期开头第一个元素和结尾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式的通式。为什么第一周期结尾元素的电子排布跟其他周期不同? 2.元素周期表共有多少个纵列?周期表上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简称“价电子层”,这是由于这些能级上的电子数可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每个纵列的价

电子层的电子总数是否相等? 3.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课本图1-16所示。除ds 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s区、d区和p区分别有几个纵列?为什么s区(H除外)、d区和ds区的元素都是金属? 4.元素周期表可分为哪些族?为什么副族元素又称为过渡元素? 5.为什么在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主要集中在右上角三角区内? 6.处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缘的元素常被称为半金属或准金属。为什么? 【归纳】S区元素价电子特征排布为,价电子数等于族序数。d区元素价电子排布特征为;价电子总数等于副族序数;ds区元素特征电子排布为,价电子总数等于所在的列序数;p区元素特征电子排布为;价电子总数等于主族序数。 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1. 原子核外电子总数决定所在周期数 Pd [Kr]4d10,最大能层数是4,但是在周期数= (钯除外) 46 第五周期。 2.外围电子总数决定排在哪一族如: Cu 3d104s1,10+1=11尾数是1所以, 29 是IB。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原子结构以及递变规律的具体体现。 【思考】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布在哪个横行,由什么决定?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在哪个列由什么决定? (分析周期表着重看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及价电子总数与族序数的联系。) 【学与问】1.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从左到右,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元素周期表中的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的变化趋势如何?应如何 理解这种趋势?周期表中的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的变化趋势如何?应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18.《吆喝》教学设计(20200607064731)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吆喝》教学设计 毕节八中:薛朝怀 教学课时:1 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民俗文化”中的第三篇文章。“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显然,学《吆喝》不是学“吆喝”,而是要让深受现代文化熏陶的学生了解民风民俗,关注民间文化,体悟民俗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吆喝是一种民俗艺术。这种民俗艺术,不仅反映了老北京人的生存状态,而且折射出了老北京人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境界。萧乾写吆喝,绝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北京的吆喝场景,他更是在吆喝人们去抢救、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我们读《吆喝》,不仅要读出了原汁原味的北京味儿;读出了民俗形式的外衣下值得我们去传承的文化精髓——底层人对待生活、质朴、热情、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和人生境界;更要读出作者向我们表达的内心呼唤——抢救、保护、传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此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一种抢救、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的意识。 鉴于这样的文本定位,我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字、词、句文章结构等的教学。吆喝表面看起来似乎散漫无序,只是从一个吆喝到另一个吆喝的记录,一个句子到一个句子的滑行,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个别角度的切入,从文本的地表到地幔,从地幔到地核,搅动思情,甚至是引发潜在意识的江流奔涌,在学生有了表达欲望之时,再由老师将思想的交流引向地表,直至形成火山的喷发,及走“感悟——赏析——创作” 之路,我们就会发现,在这条协同促进的探寻之路上,我们正打开心扉与文本,进行一次深入对话,最终敞亮的心灵。因此,我将整个课堂设计为七大板块组成:贴近生活,激趣导入——整体感知,感受特色——精读课文,品读吆喝——内化理解,升华主题——拓展延伸,回归生活——作业布置,巩固提升,增强意识——总结课堂。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积累,字、词、句及文章结构的理解已经基本没什么大碍。再加上这篇文章没有什么深奥难懂的字词句,所以这块直接放手学生课前预习完成。而民风民俗却是现代学生很少关注的,所以得给他们较多的听说读写的机会,通过视频欣赏、竞读、学生表演、创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他们的抢救、保护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将课本与生活紧密

(新课程)高中数学 第18课时(向量的加法)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4

总 课 题 平面向量 总课时 第18课时 分 课 题 向量的加法 分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向量加法的含义,会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两个向量的和,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它们进行向量的运算。 重点难点 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向量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引入新课 问题1、利用向量的表示,从景点O 到景点A 的位移为OA ,从景点A 到景点B 的位移为AB ,那么经过这两次位移后游艇的合位移是OB (如图) 这里,向量OA ,AB ,OB 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1、向量加法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体步骤: (1)把两个向量平移后,使两个向量的一个起点与另一个起点相连。 (2)将剩下的起点与终点相连,并指向终点,则该向量为两个向量的和。 简记为“首尾相连,首是首,尾是尾” 3、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零向量和任一向量a 有 a a a =+=+00,对于相反向量有()()0 =+-=-+a a a a 5、向量加法的运算律 交换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平面内有n 个向量依次首尾连接组成一条封闭折线,那么这n 个向量的和是什么? 例题剖析 例1、作出下列向量的和: O B A a b b b a a (1) (2) (3)

第18章原子结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阴极射线及电子发现的过程;初步了解原子不是最小不可分割的粒子。 (2)知道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的实验及理论推导。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课前预习案: 一、阴极射线 1.演示实验:如图所示,真空玻璃管中,K 是金属板制成的______,接在感应线圈的______上,金属环制成的______A ,接感应线圈的______,接通电源后,观察管端玻璃壁上亮度的变化. 2.实验现象: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在类似的实验中看到了玻璃壁上淡淡的______及管中物体在玻璃壁上的______. 3.实验分析:荧光的实质是由于玻璃受到______发出的某种射线的撞击而引起的,这种射线被命名为__________. 二、电子的发现 1.汤姆孙对阴极射线的探究 (1)让阴极射线分别通过电场或磁场,根据______现象,证明它是________的粒子流并求出了其比荷. (2)换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做实验,所得粒子的__________相同,是氢离子比荷的近两千倍. (3)结论:粒子带______,其电荷量的大小与________大致相同,而质量________氢离子的质量,后来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被称为______. 课堂探究案: 一、第47页中的研究阴极射线的实验, 分组讨论如何判断射线的电性? 二、电子的发现 物理学家汤姆孙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实验装置如图(课本图18.1-2所示),从高压电场的阴极发出的阴极射线,穿过C 1C 2后沿直线打在荧光屏A '上。 (1)当在平行极板上加一如图所示的电场,发现阴极射线打在荧光屏上的位置向下偏,则 ' +

《吆喝》导学案(附答案)

吆喝》 【学习目标】 1.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学习本文结构安排上的独到之处;品味京味语言特色,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 .通过模仿京味吆喝的朗读,体味京味语言的魅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感受民俗文化特色,体会作者的感情。 3 .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学会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学习重难点】 1. 作者有关吆喝的介绍。 2. 本文结构安排上的独到之处。 3. 品味京味语言特色。 4. 体会作者感情。 【知识链接】一、广告,可以说是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 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达的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还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 形式是怎样的呢? 那就是口耳相传的口头广告,其中之一就是卖货人的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又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萧乾的《吆喝》,听听那五花八门的吆喝声吧。二、简介作者 萧乾(1910-1999),蒙古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兼旅行记者。1939 至1942 年,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2 至1944 年为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生。1944 年后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记者。1951 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3 至1955 年任《译文》编委,1985 年12 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89 年4 月任馆长。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委,民盟中央第五、六届常委,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副主任等。1989年4月,为美国伊斯塔德“国际 文学奖”第十届评奖会评审委员。 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唯一的战地记者。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牌”。1990年,80高龄的萧乾和夫人文洁若着手翻译了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预习案 1. 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 )给加点字注音。 囿(y du)钹(b c)招徕(I 3)铁铉(xu d n) 饽荠(b i q D 秫秸秆(sh t)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招徕:招揽。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在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起来却有条有理,丝毫不乱。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思路呢?快速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起总领作用的段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7】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 【课标要求】 1、知道戊戌维新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家国情怀) 2、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和斗争史实,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作用。(唯物史观) 3、列举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了解《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历史解释) 【重点难点】 重点: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措施、结局及历史意义。 《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义和团运动的救亡意义与局限性。 难点: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基础认知】 一、戊戌维新运动 1、历史背景 (1)经济: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政治: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3)思想: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 康有为撰写的_和_,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梁启超《变法通议》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2、“公车上书” (1)背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但未送达光绪皇帝。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_”诏书。 (3)内容: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_、经济、军事、文化、_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4、变法失败 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_。康有为、梁启超被迫 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_”。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_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5、历史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_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

选修3-5 教案 第十八章 原子结构

人教版高三年级选修3-5第十八章第一节 §18.1 电子的发现课堂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阴极射线及电子发现的过程 2.知道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的实验及理论推导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初步了解原子不是最小不可分割的粒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辩证发展的过程.根据事实建立学说,发展学说,或是决定学说的取舍,发现新的事实,再建立新的学说.人类就是这样通过辩证发展的行为,经过分析和研究,逐渐认识原子的。 【教学重点】阴极射线的研究 【教学难点】汤姆孙发现电子的理论推导 【课时安排】1 课时 【导学过程】 一、阴极射线 用3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P47“阴极射线”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认为管壁上的荧光是从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引起的,并把这种射线命名为。 (2)对于阴极射线的本质,有大量的科学家作出大量的科学研究,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①电磁波说:认为这种射线的本质是。 ②粒子说:认为这种射线的本质是。 二、电子的发现 思考一: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阴极射线的研究,能通过实验现象来说明这种射线是一种电磁波还是一种高速粒子流? 思考二: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判断运动的带电粒子所带电荷的正负? (提示:根据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规律) 用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P47“电子的发现”部分和P48“思考与讨论”部分,讨论交流以下问题:(实验装置如课本图18.1-2所示) 从高压电场的阴极发出的阴极射线,穿过D1D2后沿直线打在荧光屏P1上。

【语文8 下】学案:18 吆喝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18 吆喝 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品味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资料链接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第一课时

积累字词,通过抓过渡句、中心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1.给加点字注音。 招徕.( l ái ) 隔阂.( h é ) 卤.煮( l ǔ ) 馄饨..(h ún t ún ) 吆喝..( y āo h è ) 囿.于( y óu ) 饽.饽( b ō ) 小钹. ( b ò ) 秫秸秆...(sh ú ji ē g ǎn) 荸荠..( b í q í ) 2.解释词义。 招徕:招揽。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说话圆滑,世故,善于狡辩。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课时要点 自主学习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3.标出文章的过渡句和段落中心句。 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找出文章的过渡句和段落中心句,每人讲一处,并说明理由。 如:第10段的中心句是“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后文便依次举例说明春夏秋冬四季的吆喝。 第8段“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还有唱话匣子的”,是过渡句。“可”字将前文夜晚卖吃食的吆喝转入到不是卖吃食的吆喝,过渡自然。 2.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3.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 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明确: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

2020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生字、词、文学常识;感知小桃树与“我”的特殊情感联系,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倒叙与插叙方式。 2.过程和方法目标:进一步掌握融情于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小桃树精神,培养坚强不屈、勇于与困难做斗争的胆魄。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感知小桃树与“我”的特殊情感联系、把握倒叙与插叙方式。 学习难点:融情于景、借物抒情的写法。 课前预学 一.上网查阅有关作家贾平凹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等相关资料,并做好笔记。 二.识记字音字形。 有感情、顺畅朗读课文两遍,边读边思考教材中的旁批,自己也加些批注。读完后合上课本,根据下面的拼音写出汉字。 1.只是常常自个儿chàn()悔。 2.早晨起来,(雨)就xī xī lì lì()的。 3.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duō suo()。 4.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tuì()尽了。 5.往日多么傲慢的我,多么jīn()持的我,原来也是个càn()头。 6.爷爷是喜欢服shì()花的。 7.小桃树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很wěi suǒ()。 8.我慢慢发现我的幼zhì()。 9.爷爷的花事是不弄了,一luò( )一luò()的花盆堆在墙根。 10.也去领略过马wéi()坡前的蜜水桃花,那花儿开得火zhuózhuó()的。 11.又偏苦sèsè()地笑着。

12.我不禁有些chàn()抖了。 13.羽毛渐渐剥脱,变得赤luǒ()了。 三.识记词义。 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显得庄重、严肃() 摇动() 猛然领悟() 将要开放() 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四.积累有特点的词语。 根据印象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ABAB式的数量短语,然后对照课文对照一下。 1.纤纤的生灵,枝条已经慌乱,桃花地落了。 2.春天花事一盛,远近的人都赞赏,爷爷便每天一早喊我们从屋里端出来,天一晚又让我们地端进去。 3.我渐渐地大了,脾性也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 4.你你的花事早不弄了,的花盆堆在墙根,它却长着! 5.如果将上述数量短语改成“一片片”“一盆盆”“一天天”“一摞摞”行吗?为什么? 第一课时课堂研讨活动 一.理清文章思路和内容。 细读精批课文,把握小桃树与“我”的特殊情感联系,完成下列问题。 1.完善下面表格。

18.4 玻尔的原子模型学案与练习答案

4玻尔的原子模型学案与练习答案 一、 1. (1) 库仑引力圆周运动 (2) 量子化 (3) 稳定电磁辐射 2. (1) 量子化能级 (2) 定态 (3) -13.6 eV. (4) 1 n2E1 3. E m-E n 二、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2. E m-E n定态轨道 3. 激发态不稳定光子 4. 两个能级之差分立分立 5. 能级光子频率 三、 1. 量子观念定态和跃迁氢原子2. 经典粒子轨道 3. 概率云雾电子云

1. (1) √(2) √(3) ×(4) √(5) √ 2.远 3 1.答案 D 解析氢原子辐射出光子后,由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轨道半径减小,电子动能增大,此过程中库仑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 2.答案ACD 解析根据C23=3知,这群氢原子能辐射出三种不同频率的光子,故A正确;从n=3跃迁到n=1辐射的光子能量为13.6 eV-1.51 eV=12.09 eV>2.25 eV,从n=2跃迁到n=1辐射的光子能量为13.6 eV-3.4 eV=10.2 eV>2.25 eV,从n=3跃迁到n=2辐射的光子能量为3.4 eV-1.51 eV=1.89 eV<2.25 eV,所以能使金属钾发生光电效应的光有两种,故B错误;从n=3跃迁到n=1辐射的光子能量最大,发生光电效应时,产生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最大,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得,E km=hν-W0=12.09 eV-2.25 eV=9.84 eV,故C、D正确. 3.答案 C 解析从题图乙看出,谱线a对应的波长大于谱线b对应的波长,所以谱线a对应的光子频率小于谱线b对应的光子频率,谱线a对应的光子的能量小于谱线b对应的光子的能量,因谱线a对应氢原子从n=4能级跃迁到n=2能级时的辐射光,所以谱线b对应的光子能量大于n=4与n=2间的能级差,结合各选项分析可知C项可能,故选C. 4.答案AB 解析根据玻尔理论的基本假设知,原子中的电子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库仑力提供向心力,故A正确.玻尔原子模型结合氢原子光谱,可知氢原子的能量是不连续的,故B正确.原子的能量包括电子的动能和势能,由于轨道是量子化的,则电子动能也是特定的值,故C 错误.电子由一条轨道跃迁到另一条轨道上时,辐射(或吸收)的光子能量等于两能级间的能级差,D错误. 5.答案 C 解析根据玻尔理论,电子绕核在不同轨道上做圆周运动,库仑引力提供向心力,故电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