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新时期以来的乡土小说

合集下载

《乡土中国》第八、九章“礼治秩序”“无讼”-整本书阅读之《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第八、九章“礼治秩序”“无讼”-整本书阅读之《乡土中国》

礼顺人情 指礼是顺乎人之常情,人与人共处必须遵守的规范。
礼奢宁俭 礼义过多而烦杂,不如俭约些。
有关“礼”的成语
诗礼之家 诗:指《诗经》;礼:指《周祀》、《仪礼》、《礼 记》。旧指世代读书讲究礼教的人家。
诗礼之训 子女遵承父亲的教诲。 识礼知书 懂得礼仪,熟知诗书。 通书达礼 指通诗书,懂礼仪。 通文达礼 指有学问懂礼仪。 先礼后兵 礼:礼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 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一个“说法”,为什么最后却把人抓走了。
乎意料的结尾
吗?
秋菊想要的是礼治的效果,却用了法律的武器。
什么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 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 各分子的生活需要。
“传统”如何生效?
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 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 干人加以规划的。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 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 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 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 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
《礼治秩序》思维导图
有关“礼”的成语
彬彬有礼 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 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分庭抗礼 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 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 对等的关系。
焚香礼拜 焚香:点燃香火。礼拜:向尊敬的人或神 灵行礼跪拜。烧香跪拜,以表尊敬服从之意。
礼先壹饭 指在礼节上自己年岁稍长。壹饭,犹言一 顿饭,喻指极短的时间。也指在礼节上先有恩惠与人。

第十二讲,新时期以来的小说

第十二讲,新时期以来的小说

九、其他重要作家作品
阎连科 迟子建 毕飞宇 鬼子

七、历史文化小说
陈忠实:《白鹿原》与儒家文化 张承志:《心灵史》与宗教文化
刘斯奋:《白门柳》与古代士人文化
王旭烽:《茶人三部曲》与茶文化 阿来:《尘埃落定》与少数民族文化
张承志与陈忠实
八、现实批判小说



1、李锐与农民批判:《厚土》、《旧址》《无风之树》《万 里无云》 2、贾平凹《废都》与知识分子批判 3、“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 指1996年前后兴起于中国大陆的一种小说潮流,其代表作 家是刘醒龙、谈歌、何申、关仁山、李佩甫等人,他们的小说 多反映90年代转型期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如国企破产、工人 失业、官员腐败、社会贫富分化等,这些带有“社会问题小说” 特征的小说因为反映了社会焦点问题而引起社会轰动,即所谓 “冲击波”效应。这一潮流持续到20世纪初,由刘醒龙的《分 享艰难》、谈歌的《大厂》等中短篇小说发展为周梅森的《天 下财富》《人间正道》、张平的《抉择》等长篇反腐小说,极 受社会欢迎。
1、池莉“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 情》《太阳出世》 2、方方:《风景》 3、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 4、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官人》

(二)“新历史”小说 苏童:《妻妾成群》、《米》 叶兆言:《枣树的故事》《追月楼》 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年》 周梅森:《国殇》《大捷》等抗战小说 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
三、先锋小说
(一)80年代中后期的先锋派作家
1、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扎西达娃《西藏,系在 皮绳扣上的魂》 2、残雪、余华、格非、苏童、孙甘露、北村
(二)90年代的先锋小说

乡土文学第四章苏皖作家的乡土小说

乡土文学第四章苏皖作家的乡土小说
• 1、作家生平 • 高晓声(1928——1999 年),江苏武进人。50年 代开始创作,已出版《李 顺大造屋》、《七九小说 集》、《高晓声八一小说 集》、《陈奂生》、 《觅》、《新娘没有来》 等小说集与长篇小说《青 天在上》、《陈奂生上城 出国记》。
6
• 2、作品分析 • 高晓声檀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 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 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 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 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 • 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 《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 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 《陈奂生出国》等反映江苏农民陈奂生的人 生历程。
25
4
• 《红灯》描写寡妇丧子的悲哀,描写她 想让儿子在阴间得到安逸、得到超渡的 心情。 • 2、小说的特点: • (1)台静农小说的悲剧色彩异常浓郁深 重,他是病态农村社会一位卓越的解剖 师。 • (2)格调沉郁阴冷,手法质朴圆熟,出 色地写出了当时农村社会的环境气氛。 •
5
二、高晓声的乡土小说研究
24
• 丁帆说:“他的小说,每个情节,每个人 物,甚至每个细节都蕴藉着一首诗,散发 着迷人的诗情画意,他的小说处处看似闲 笔,却处处透着灵气,与好的散文一样, 形散而神不散,成为汪曾祺短篇小说的特 色,小说的总体诗意和局部的象征构成了 一部和谐的交响诗。” • 他的乡土小说,流寓色彩不强,悲情色彩 较弱,但神性色彩和自然色彩很突出。
18
• 二、作品分析 • 他被严加炎先生称为“京派最后一个作家”。 他师从沈从文,所创作的乡土小说,也继承 了沈先生的风格,但又有自己的特点。 • 早期的乡土小说代表作品有《鸡鸭名家》、 《老鲁》、《落魄》等。 • 《鸡鸭名家》刻画了余老五、陆长庚两位有 庄周“庖丁”神韵的风俗人物。

第八讲 新时期小说

第八讲 新时期小说

喧嚣与骚动——新潮小说(现代派小说) 新潮小说( 2、喧嚣与骚动 新潮小说 现代派小说)
主要指1985年开始出现的以刘索拉 你别无选择》 主要指1985年开始出现的以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1985年开始出现的以刘索拉《 和徐星《无主题变奏》为代表的小说现象, 和徐星《无主题变奏》为代表的小说现象,还包括陈村 少男少女,一共七个》 陈建功的《筹毛》 的《少男少女,一共七个》、陈建功的《筹毛》、刘西 鸿的《你不可改变我》、王朔的《橡皮人》等一批表现 鸿的《 你不可改变我》 王朔的《 橡皮人》 当代城市青年精神生活的作品。 当代城市青年精神生活的作品。新潮小说更多受到西方 现代思潮的影响。 现代思潮的影响。 新潮小说多以青年为主人公, 新潮小说多以青年为主人公,写出了当代青年青春 心理的骚动不安、 心理的骚动不安、个人意识的萌动以及因当时社会现实 而产生的荒诞意识和反叛情绪。在叙事形式上, 而产生的荒诞意识和反叛情绪。在叙事形式上,新潮小 说注重内心体验,采用反讽语调, 说注重内心体验,采用反讽语调,部分作品还表现出口 语化倾向。 语化倾向。
4、新生代小说(晚生代) 新生代小说(晚生代)
新生代指称一批生于60年代,90年代登上文坛的 新生代指称一批生于60年代,90年代登上文坛的 60年代 一个小说家群体。何顿、邱华栋、东西、李冯、鬼子、 一个小说家群体。何顿、邱华栋、东西、李冯、鬼子、 韩东、朱文等等。欲望化叙事是他们共同的特征。 韩东、朱文等等。欲望化叙事是他们共同的特征。
二、现代主义等浪潮冲击文坛,文学呈扇面 现代主义等浪潮冲击文坛, 展开(1985——1989年) 1989年 展开(1985 1989
小说从主题内容到表现形式,都逐渐趋向于多元化。 小说从主题内容到表现形式,都逐渐趋向于多元化。

新时期“乡土”小说与民间文化研究1

新时期“乡土”小说与民间文化研究1
新时期乡土小说与民间文化研究新时期乡土小说与民间文化研究本项目从2000年着手研究已阅读上百部文学作品和相应的文学理论著作购买了系列书籍复印了数百篇文章写过相关论文十多篇课题组成员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可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因而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研究环境
新时期“乡土”小说与民间文化研究
目负责人及其简历 项目组人员情况 (包括项目负责人) 选题意义
新时期“乡土”小说与民间文化研究
• 3、预期价值: • 该项研究预期成果以系列论文形式展示。在2006-2008年研 究期间发表5-8篇学术论文,其中核心期刊不少于3篇。待整 个研究工作完成,专著的初稿可以整理出来。本课题在理论 上为作家的创作实践与读者的阅读提供新方法,从而促进文 学创作活动和接受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为当下较疲软的文学 市场灌注生机与活力,为文学的兴旺发达增添绵薄之力。
新时期“乡土”小说与民间文化研究
• • • • • • • • • • • 网上查新资料: 网上查新资料 (1)、李锐 王尧/《本土中国与当代汉语写作》/《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2 期 (2)、返归自然:新时期小说的新母题/张祖立/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4期 (3)、丁帆:《“城市异乡者”的梦想与现实》,《文学评论》,2005年第4期 (4)、张清华:《“底层生存写作”与我们时代的写作伦理》,《文艺争鸣》 2005年第3期 (5)、“历史”在叙事中复活——论当代历史小说的创作走向 /浙江海洋学院 学报2002年第3期 (6)、世纪末小说现象的理论审视 /中国文学研究2002-2新生代长篇小说论/吴 义勤/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 (7)、贾平凹:《中国当代文学缺乏什么》,《小说评论》2000年第2期 (8)、日常生活:退守还是重新出发——有关韩少功《暗示》的阅读笔记/蔡翔 //文学评论 2003年第4期 (9)、从“乡土”到“农村” /王又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10)、这个时代的小说隐痛/孟繁华/小说选刊2004年第5期

新时期乡土小说中的城市形象嬗变

新时期乡土小说中的城市形象嬗变

新时期乡土小说中的城市形象嬗变【摘要】新时期乡土小说在对城市形象的书写有一嬗变,即由80年代的赞美与向往到90年代后的“丑化”。

其原因与时代文化经济的转型、作家自身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及对现代性的质疑与反思相关联。

【关键词】乡土小说;城市形象;嬗变及成因新时期以来的乡土小说创作在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文化的相互冲突、相互交融下共生发展。

在此背景下,乡土小说中所书写的城市形象,随着经济的转型,时代的进步以及作家自身的因素,对城市的向往与追求,发生了新的转型和嬗变。

一、向往与想象:八十年代的城市形象改革开放后,城市文明风吹进乡村,对城市的向往与想象成为这时乡土文学创作的共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谈到历史发展中城市的进步作用“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

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

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

”[1]作家们看到城市是文明的标志之一,创作时不自觉地把对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关系的理解赋予其中,致使80年代的乡土小说呈现出乡村人对城市的追求与向往与赞赏。

对长期受束缚压抑的乡村,城市新物品的出现不仅是一种视野上的需求,更是精神上的向往。

“80年代的中国刚刚从‘文革’中脱离出来,正处在一个精神解放的时代。

当时的人们把一切都视为精神解放的表征,一条牛仔裤,一副‘蛤蟆镜’都意味着从精神上摆脱压抑,追求新的空间的努力。

”[2]此外,铁路、公路、火车、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使80年代封闭落后的村庄受到了一次新的城市文明的洗礼,人们对于城市形象的想象与追求便有了途径。

铁凝《哦、香雪》、古华《爬满青藤的木屋》、张一弓《黑娃照相》中,大量出现代表城市意象的物品:牙膏、牙刷、香皂、电话、皮鞋、衬衫等,冲击着乡村固有的生活及观念。

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宽阔的街道,城市夜景的灯火等景观,“现代城市常常被人们形象称作钢筋水泥的森林。

中国乡土小说的发端与演进

中国乡土小说的发端与演进

中国乡土小说的发端与演进谷显明(湖南科技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湖南永州425199)【摘要】[摘要]关于“乡土”的书写一直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母题。

自20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中国乡土小说的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五四”前后至20世纪三十年代为乡土小说发端与拓展期,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小说流派—乡土小说流派;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中后期为乡土小说承继与变调期,解放区以及建国后的乡土小说在延安讲话的规范下,逐渐走向“农村题材小说”发展道路;7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为乡土小说转型与新变期,这一期间的乡土小说摆脱了政治对文学的枷锁,重返乡土文学的审美追求,并在新世纪前后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回望乡土小说走过的近百年历程,无论是现实的、或者是历史的,是浪漫的、或者是现代的,每一部作品都在演绎着不同的乡土故事,每一个乡土故事又承载着作家不同的乡土经验,并从中折射出作家对乡土中国近百年历史和当下现实的思考与追问。

【期刊名称】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7)003【总页数】5【关键词】[关键词]现代性;乡土小说;发端;变调;转型“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1]千百年来,在传统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村落社会,人们聚族而居,安土重迁,常年以种地为生。

正如钱穆先生所说:“农耕民族与其耕地相连系,胶著而不能移,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2],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因此,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也指出,中国“清末城市生活的特征,无论在政治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与五百年前宋代的情况极为相似”[3]。

可见,中国作为一个农耕历史悠久的国家,传统社会极具乡土性,因此被学者谓之“乡土中国”。

但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近代城市化的推进,传统的封闭格局被打破,城市与乡村不再是一体化的存在,整个社会呈现城乡分离的局面。

这为文学发现农村、发现农民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广阔视角。

新时期的小说创作市井乡土小说寻根小说

新时期的小说创作市井乡土小说寻根小说

汪曾祺小说旳整体美学和文学史意义:
汪曾祺小说旳整体美学趋向于友好与唯美。这种友好既是人与自然旳相 融相洽,也是人与人之间旳真纯质朴。他旳小说文本中,没有把环境作 为异质性旳力量进行描写,写人在充斥异化旳环境里出现旳精神分裂与 心灵冲突,而要点写旳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旳内心旳 友好。
但应注意旳是,友好轻易泯灭深刻与锋利。
冯骥才旳“津门小说”钟情于津门重地,一般经 过挖掘清末民初天津卫旳闲人杂事和奇谈怪事, 再现带有浓厚“津味儿”色彩旳津门生活重新审 阅民族老式文化,或歌颂中华民族老式文化中伟 岸深厚、博大精深旳一面,或批判民族老式文化 中俗陋粗鄙旳一面。
《神鞭》经过傻二不断进取旳行为,歌颂了中华民族不 愿落后旳进取精神。(傻二、“玻璃花”)但是也有人 从中读出了抨击自古以来中国老式永远不败旳正统意识。
出目前1980年代前期,几乎与改革小说同步出现。它旳出现, 标志着小说在突破了社会政治层面旳新旳文学启蒙后来,开 始进入一种文化旳层面,并由此引出了文化寻根小说。
市井乡土小说和文化寻根小说有联络,但又有区别。前者以 风俗民情为主要体现对象,社会人生故事就在风俗民情中展 开,后者以风俗民情为窗口,主要体现风俗民情中蕴含旳文 化原因。
“好旳语言应该是每一句单独拿出来都平淡无奇,但放在 整体中,在前后旳文气相接中,却每一句都如嚼橄榄。”
如《求雨》写大旱时节孩子们敲锣打鼓求雨旳事。写到人们 因为大旱而望云霓时:“多少人仰起头来看天,一天看多少 次。然而天蓝得要命。天旳颜色把人旳眼睛都映蓝了。雨呀, 你怎么还不下呀!雨呀!雨呀!”背面一句话看似闲话,读 后却觉得有意味。
写到孩子们求雨回来后:“他们走得很累了。他们都还很小。 就着泡辣子,吃了两碗苞谷饭,就都爬到床上睡了。一睡就 睡着了。”后一句是地道旳口语,却很有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大地上涌动着人生的欢乐:《受戒》 大地上涌动着人生的欢乐: 受戒》
1.小说一方面大胆描写了淳朴的小 和尚明海与天真的船家女小英子间的 友谊与爱情;另一方面又以细腻淡雅 的笔法,描写了荸荠庵和尚们没有清 规戒律的世俗生活场景,以及小英子 一家男耕女织、和谐自足的田园生活, 由此张扬了健康自然的人性,古朴淳 厚的民风民俗。

我的写作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我的写作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我不知道该赞歌 现实还是诅咒现实, 现实还是诅咒现实,是为棣花街的父老乡亲庆幸 还是为他们悲哀。 还是为他们悲哀。 那些亡人,包括我的父亲, 那些亡人,包括我的父亲,当了一辈子村干部 的伯父,以及我的三位婶娘,那些未亡人, 的伯父,以及我的三位婶娘,那些未亡人,包括 现在又是村干部的堂兄和在乡派出所当警察的族 他们总是像抢镜头一样在我眼前涌现, 侄,他们总是像抢镜头一样在我眼前涌现,死鬼 和活鬼一起向我诉说,诉说时又是那么争争吵吵。 和活鬼一起向我诉说,诉说时又是那么争争吵吵。
3.漂泊与回归:现代作家的乡恋心态。 4.反叛与眷恋:现代乡土小说的主题形态。 对于乡村文化的反叛与眷恋,是20世纪 中国乡土小说基本的、贯一的主题形态。
丁帆等:《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7年1月版。
第二节 新时期乡土小说地域文化群落
新时期乡土小说的地域文化群落, 大致包括楚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 燕赵文化、秦晋文化、中原文化、西南 的巴蜀滇黔文化等七大地域文化群落的 乡土小说家与乡土小说。
秦腔》 《秦腔》以贾平凹生长于斯的故乡棣花街为 原型,通过一个叫清风街 清风街的地方近二十年来的 原型,通过一个叫清风街的地方近二十年来的 演变和街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生 演变和街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 动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 动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 震荡和变化。小说采取疯子引生的视角来叙述。 疯子引生的视角来叙述 震荡和变化。小说采取疯子引生的视角来叙述。 清风街有两家大户:白家和夏家, 清风街有两家大户:白家和夏家,白家早已衰 因此夏家家族的变迁演便成了清风街、 败,因此夏家家族的变迁演便成了清风街、陕 西乃至中国农村的象征…… 西乃至中国农村的象征
一、楚文化群落的乡土小说
较能体现楚文化精义的,是韩少功和何 立伟,尤其是韩少功 韩少功,他的《爸爸爸》、 韩少功 《女女女》、《归去来》、《火宅》一批 作品,植根于湘楚文化之“根”,连接当 代哲学之意象,驰骋奇诡的想象,展现主 体探奥抉微的自由精神。
二、吴越文化群落的乡土小说
汪曾祺的《受戒》、《异秉》、 《大淖记事》在乡土风俗的描写中, 回荡着“美”与“健康的人性”的旋 律,在乡土小说中最早显示文化的意 味。高晓声在《李顺大造屋》、“陈 奂生系列”等一系列作品中,相当深 刻地表现农民文化心理的扭曲变形。 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小说也有代 表性。
第三节
高晓声
一、高晓声对农民命运的反思
1.高晓声(1928—1999)江苏省武进县人。 1.高晓声(1928—1999)江苏省武进县人。 高晓声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青天在上》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青天在上》等,散文集 生活的交流》 文艺论集《创作谈》 《生活的交流》等,文艺论集《创作谈》、《生 思考·创作》 其中《李顺大造屋》 活·思考·创作》等。其中《李顺大造屋》、 陈奂生上城》分获1979 1979年 1980年全国优秀短 《陈奂生上城》分获1979年、1980年全国优秀短 篇小说奖。 “陈奂生系列小说”由《“漏斗户” 篇小说奖。 陈奂生系列小说” 漏斗户” 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转业》 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 奂生包产》 陈奂生战术》 陈奂生出国》 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陈奂生出国》 等六篇小说组成, 等六篇小说组成,表现了以陈奂生为代表的新时 期农民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 活不断改善和进步的历程。 活不断改善和进步的历程。
第四节 汪曾祺
一、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县 人,从小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他是乡土 文化小说的集大成者,新时期的主要作品 有《受戒》、《异秉》、《大淖纪事》、 《陈小手》等。汪曾祺认为:“风俗是一 个民族集体创造的生活抒情诗。”风俗对 于汪曾祺而言是一种特定的生活内容,描 写它是为了张扬生命情调与审美精神。
2.《受戒》的创作特色: 《受戒》的创作特色:
• 叙述者的插入成分特别多。 叙述者的插入成分特别多。 • 闲话文体。 闲话文体。 • 超功利的潇洒率性自然之与美。 超功利的潇洒率性自然之与美。 • 通过地域风情的描写,衬托那种纯朴 通过地域风情的描写, 的民俗。 的民俗。 • 语言洗炼,行文如行云流水,潇洒自 语言洗炼,行文如行云流水, 然中自有法度。 然中自有法度。
三、齐鲁文化群落的乡土小说
新时期山东的乡土小说出现斑驳陆 离的奇光异彩:极内省的文化性格,如 张炜《古船》里的隋抱朴;极豪爽、自 尊、自由的文化性格,如莫言的《红高 粱》系列。此外,还有矫健的《老人 仓》、《天良》和长篇《河魂》,王润 滋的《内当家》。
四、燕赵文化群落的乡土பைடு நூலகம்说
古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刘绍棠不仅率先提 出建立“乡土文学”的文学主张,而且身体力行, 积极探索付诸创作实践,创作了《蒲柳人家》、 《蛾眉》、《鱼菱风景》、《瓜棚柳巷》、《小 荷才露尖尖角》、《花街》、《荇水荷风》、 《烟村四五家》等一大批乡土小说,这些小说继 续发扬50年代“田园牧歌”的风格,却在田园中 增加传奇色彩,不但显示燕赵醇厚民风人情,而 且表现燕赵侠肝义胆、扶危济困的文化性格。
第八章
第一节
异彩纷呈的新时期乡土小说
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概况 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概况
1.在鲁迅小说的示范和周作人“乡土艺术”理 论的倡导之下,王鲁彦、许杰、彭家煌、 蹇先艾与台静农等作家创作了一批乡土小 说,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2.鲁迅、沈从文与赵树理是中国现代乡土小说 的三大家。
范家进:《现代乡土小说三家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6月版。
贾平凹的《小月前本》、《鸡窝洼的人 家》、《腊月·正月》从传统文化心理角度 写出改革浪潮里人们的种种变化,把改革 意识拓宽到民族心理素质和固有传统观念 方面来旗帜鲜明地反映改革的曲折与艰辛。 这些小说以商州为背景,表现新形势下商 州地区农村社会变革所引起的价值观念的 变化,以及新的价值观念对农村生活、传 统观念和旧有势力的冲击。
2.陈奂生是高晓声着力塑造的一个处于 社会变革时期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形象, 在他身上,既凝聚着农民的传统美德, 折射出新时期农民的深刻变化;同时, 还承受着因袭的心灵重负,体现了作者 对社会人生国民性的深深忧虑和严肃思 考。
首先,陈奂生具有勤劳、善良、憨实、 厚道、质朴等的美好品格。 其次,作为从特定历史环境中走出来 的传统农民,他的血液里还流淌着旧时 代的遗传基因,他的身上还残存着极 “左”路线的长期统治造成的奴性、愚 昧,自卑自贱,小生产者的自私狭隘、 目光短浅和阿Q式的自我欺骗,自我安慰 等弱点。
五、秦晋文化群落的乡土小说
此地域的乡土小说,有如唢呐,吹 奏的多是凄楚苍凉的黄土悲歌。 陕西的贾平凹运用“地方志的史录 笔法”,创作了商州系列小说,他的 长篇《浮躁》及其诸多中篇创作,是 新时期引人注目的重要乡土小说。路 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在全 国也先后产生较大影响。
山西在60年代曾形成一个乡土小说的文 学流派“山药蛋派”,有一批对艺术十分 虔诚的乡土小说作家。一批被称为“晋军” 的作家创作了乡土小说,在全国产生影响 的,有柯云路《新星》,郑义《远村》、 《老井》,韩石山《磨盘庄》,李锐的 “厚土”系列。

• 我就放下笔盯着汉罐长出来的烟线,烟线在我长 我就放下笔盯着汉罐长出来的烟线, 长的吁气中突然地散乱,我就感觉到满屋子中幽 长的吁气中突然地散乱,我就感觉到满屋子中幽 灵飘浮。 ——《秦腔 后记》 后记》 灵飘浮。 《秦腔·后记
六、中原文化群落的乡土小说
河南古称中原,这一地带孕育了丰富的中国传统 文化。河南乡土小说家或从历史生活的反顾中,挖 掘传统文化的魅力或局限(如李准的《黄河东流 去》,张一弓部分反思历史的小说); 或在对社会 变革、文化转型中的村镇人们生存形态、文化心理 嬗变的描摹中传达丰厚的文化意蕴(如乔典运《满 票》、《冷惊》等一批冷峻之作;田中禾的《五 月》、《枸桃树》等作;张宇以豫西生活为表现对 象的诸多小说;周大新的“南阳盆地系列”);或 在城乡文化的比照中,诗意地发掘乡村人美好的情 感,强健的灵魂,通过对乡村文化传统的现代观照, 作新的文化思考,如李佩甫的以颍河为背景的和阎 连科表现豫西乡村生活的一系列长、中篇小说。
现实主义巨著《浮躁》(1986)以 农村新一代农民金狗与田、巩两家腐 败邪恶势力的斗争为主线展开故事, 这部小说成功塑造了体现这种精神浮 躁的人物即金狗和雷大空,精心刻画 了他们的性格:在书中他们各持自己 的生活态度,但都是为了造就传统格 局的崩溃,在封建传统意识的废墟上 重新建立新价值观念。
《废都》(1993 )故事发生在西京, 这是一个废驰的文化古都,《废都》中 过多的弥漫了一种封建士大夫的情调, 宣传一种消极遁世的人生哲学和市侩思 想,作者完全着眼于废都现实生活猥琐、 怪异、颓废的一面,费尽笔墨描写三个 文人和五个女人的感情纠葛,过多过露 的性描写引起争议。
再次,这一形象的意义:陈奂生性格, 再次,这一形象的意义:陈奂生性格, 典型地表现了中国广大的农民阶层身上 存在的复杂的精神现象。 存在的复杂的精神现象 1.反映了新时期农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 反映了新时期农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 追求的巨大变化。 追求的巨大变化。 2.表现了封建意识、极左路线危害的严 表现了封建意识、 表现了封建意识 重性和改造国民的艰巨性。 重性和改造国民的艰巨性。
二、《陈奂生上城》的艺术特征: 陈奂生上城》的艺术特征:
1.寓庄于谐、亦庄亦谐的艺术格调。 1.寓庄于谐、亦庄亦谐的艺术格调。 寓庄于谐 2.寓洋于土、土洋结合的叙述方式。 寓洋于土、土洋结合的叙述方式。 寓洋于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