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黄帝内经_英译研究
《黄帝内经》四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基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短期留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学分析

基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短期 留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学分析
蒋基 昌 . 文 娟
【 摘 要】目的 : 通过 对 广 西 中医药 大 学短 期 留 学生《 黄 帝 内经》 阅读 理 解情 况 的调 查 问卷 , 为判 定最 受
留 学生 满意 的英 译本提 供 客观依 据 。方 法 : 通过 自行设 计 的调 查 问卷 , 对2 0 1 1 年 4月至 2 0 1 2年 3月 来广 西 中医药 大学学 习中 医的短 期 留 学生进 行 随机 调 查。 结果 : 综合 整 理 l 0个例 句 3 0份 问卷 的 1 2 0 0个答案 ,
中医有 着 3 0 0 0多 年 的 历史 , 《 黄帝 内经 》 是中
医学 的奠基 之 作 , 也 是 中 国古 代 最 重要 的典 籍 , 被 誉 为 中 医之 “ 圣经 ” 。这 部 典 籍具 有 极 高 的学 术 研
卷8 1 篇, 共由 1 6 2篇 文 章组 成 。它 并非 出 自一人
一
、
《 黄 帝内经》 及英译现状
《 黄帝 内经 》 包 括《 素 问》 和《 灵枢》 两部 分 , 各9
余 的补充 信息 . 列 表如 下 :
表1 1 2部 英译 本 前 为止 , 已有 1 2部《 黄帝 内经》 英 译本 在 国 内外 正 式 出版 。其 中 5 8 %是外 国学者 及 外籍 华 人 的译 作 , 这表明 : 一 是西 方 人 学 习 中医 的兴趣 越来 越浓 厚 。他 们 有 了解 中 医 医学史 的 意
娟, 广 西 中 医药 大 学 中医基 础 理论 ( 中 医英 译方 向 ) 2 0 1 0级 硕 士研 究生 , 广 西 南宁 5 3 0 0 0 1
[ 中图分类号】 P , . 2 - 0 : C 8 1 1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黄帝内经灵枢》两英译本中经络及针灸术语的英译的开题报告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黄帝内经灵枢》两英译本中经络及针灸术语的英译的开题报告摘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对《黄帝内经灵枢》的两个英文译本中经络及针灸术语的翻译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文化背景对翻译结果有着不同的影响,同时也揭示了翻译应该贴近文化以及面向共同的人类文明价值观的要求,从而促进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经络、针灸术语、英译、文化差异1.研究背景《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文献,内丰富了中医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及治疗技术等丰硕成果,在国内医学界备受推崇。
近年来,受到国际医学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研究文化鉴赏、跨文化交流、文化翻译等领域的学者对其英译文的精准度和国际化程度提出了鲜明的意见。
经络与针灸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概念,但由于历史、地域、文化等原因,英语在表达中医学经络和针灸术语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这一块领域的翻译更具有挑战性。
笔者选择了《黄帝内经灵枢》两个英译本——《The Inner Cannon of Huangdi》和《Huangdi’s Internal Classic----Spiritual Pivot》为翻译对象,尝试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探讨经络与针灸术语的翻译策略,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2.研究目的通过对两个英译本的经络及针灸术语进行对比和分析,探究这些翻译策略与翻译质量之间的关系,提出在翻译中要参照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全面、准确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思路,推动中医学英文翻译走向国际化。
3.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的是文献研究法,以二者的经络及针灸术语为主要研究对象,比较其应用的生态翻译学理论,并据此对翻译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4.预期成果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角度研究《黄帝内经灵枢》英译本中经络及针灸术语的翻译策略,探究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之间的语言差异对翻译结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经络及针灸术语的翻译必须注意跨文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基础中医英语教材-术语英译汇总(修订)

Unit 1:《黄帝内经》Hua ngdi’s Classic on Medicine// Huangdi’s Canon of Medicine《伤寒杂病论》Treatise on Cold-Induced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肘后备急方》A Handbook of Prescriptions for Emergencies《千金方》Invaluable Prescriptions《本草纲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诸病源候论》Treatise on the Causes and Symptoms of Diseases《新修本草》Newly Compiled Materia Medica of the Tang Dynasty《针灸甲乙经》The ABC Classic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素问》Plain Questions //Basic Questions《灵枢》Spiritual Pivot // Miraculous Pivot《五十二病方》Prescriptions for Fifty-two Ailments《本草》Treatise on Herbal Medicine《新修本草》Newly Compiled Materia Medica of the Tang Dynasty《唐本草》The Tang-dynasty Materia Medica《胡本草》Tartar Herbal Medicine《脉经》The Pulse Classic湿症damp ailment / 湿证damp syndrome湿dampness挤压病区press on the affected area寒病cold diseases炎症感染inflammatory infection草药麻醉herbal anesthesia保持健康maintain wellness/ maintain health临床经验clinical experience民间医药folk medicine中西医结合integration/combination of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WHO世卫组织)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WFCMS世中联)各类预防措施various preventive measures预防伤寒病guard against typhoid第一本中国药典the first official Chinese pharmacopoeia在植物治疗学领域in the domain of phytotherapy精通草药研究versed in herbal medicine study从……而来的治疗方法remedies drawn from…著名中医大师renowned TCM masters/ successful TCM doctors他的植物治疗学领域的医学知识his medical knowledge in the realm of phytotherapy 医药管理与教学the administration and teaching of medicine当代中医药著作contemporary TCM works伤口感染的危险the risk of infection from woundsUnit 2:阴阳学说theory of yin and yang / the yin-yang theory阳中之阳yang within yang阴中之阳yang within yin身体上部the upper part of the body身体下部the lower part of the body内脏internal organs/ viscera疾病发展过程disease progression阴阳对立opposition of yin and yang恢复平衡的治疗手段treatment strategies to restore balance 体表superficial aspects of the body疾病治疗treatment of disease; disease treatment阴虚yin deficiency阳虚yang deficiency阳气yang qi卫气wei qi /defensive qi心情,心境state of mind阴性体质yin constitution阴液耗伤consumption of yin fluid虚证deficiency syndrome实证excess syndrome畏寒intolerance of cold蜷卧huddle up形寒肢冷cold limbs and body面色晄白 a pale / pale and bright complexion语声低微weak voice懒言disinclined to talk呼吸浅弱shallow, weak breathing恶寒aversion to cold体若燔炭hot limbs and body面色发红flushed face声音洪亮loud voice渴喜冷饮thirst with preference for cold drinks不渴喜热饮absence of thirst with preference for hot drinks 小便清长copious and clear urine小便短赤concentrated and dark urine / dark scanty urine 大便干燥dry stools大便溏泻loose stools舌红苔黄red tongue with yellow fur舌淡苔白pale tongue with white fur芤脉hollow pulse洪脉surging pulse阴阳对立opposition of yin and yang / yin-yang opposition阴阳互根mutual rooting of yin and yang /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yin and yang阴阳消长waxing and waning of yin and yang阴阳转化yin-yang conversion; conversion/ transformation of yin and yang阴阳平衡yin-yang balance阴阳調和yin-yang harmonyUnit 3:生克乘侮:generating, controlling, over-acting, and insulting sequence;generation, restriction, over-whelming/ subjugation, reverse restriction肝藏血, 血舍魂。
_黄帝内经_英译两原则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V o.l 20N o .6D ec .2008Journa l o fH enan M ed ica l Co llege for Staff and W o rkers复正常;由硫酸铬造成的心肌损伤而导致的心力衰竭则具有不可逆性。
总之,改进后的实验较改进前能够更好适应本科生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确切理解心力衰竭相关理论知识,见表1。
表1 实验改进前后情况比较实验成功率蟾蜍心功能恢复正常改进前70%75%改进后83%90%3 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改进后的心力衰竭实验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了教学质量。
现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
3.1 生物信号系统 动脉感受器直流回零时间和调零时高度是出现问题最多的地方。
充满液体后将动脉感受器直流回零及调零时高度与蟾蜍心脏高度平齐且不再变动,可避免出现后负荷数值为负值的情况。
3.2 模型制作 模型制作是实验的关键。
操作不熟练是模型制作失败的主要原因。
制作模型过程中,动脉插管不易太深和太浅,以防插管头端抵住心室壁影响动脉内液体回流或动脉插管有液体漏出;静脉插管时任氏液流速应加大以防出现血栓堵塞,插管不能太深以防止插破静脉窦。
动静脉插管都应结扎后固定,以防脱落。
3.3 测量指标 实验中观察到与预测不一致的现象:后负荷增高后,85%蛙心并没有出现自身代偿反应中的心率加快,而是出现了心率直线下降;排液管每抬高到一个高度时,前3m i n 内的心输出量有短暂的代偿过程,但每个高度总体趋势是降低的;dp /dt m ax 指标在近1/3的心力衰竭模型中并未降低,这和以往文献[4]报道心力衰竭时该指标下降相矛盾。
这些现象和蟾蜍本身特性有关,蟾蜍是一种低等动物,自身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不完善,心脏是两个心房一个心室,其代偿作用机制和高等动物不完全一致。
3.4 学生实验报告 从实验报告来分析,不是实验做得好的学生就一定能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因为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运用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语境顺应论视阈下的《黄帝内经》英译策略探析

让语 言 使用 者从 可 供选 择 的项 目中作 灵活 的变 通 , 从 而满 足交 际需要 ” 翻 。前两 者是前 提 、 基础 , 后 者是
核 心也是 语言 的基本 属 . 1 生。仔 细领悟顺 应论 的 内涵
V0 1 .3 6 No .1 2.201 3
语境顺应论视 阈下的《 黄帝 内经》 英译策略探析
周 冬 梅
( 南京 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 院 ,江苏南京 2 1 0 0 4 6 )
摘要 :试 图通过例证 分析 阐释顺应论对 《 黄帝 内经》 英译策 略的指导作 用 , 并尝试 在跨文 化交 际中找到 翻译 的平衡点和契合 点 , 以期在 减少 中西 医文化 冲突的同时建立一种更优 的动态翻译模式 , 指导《 黄帝 内经》 翻译策 略
个统 一 连贯 的语 用 框架 , 阐释 了 翻译 是 一 个不 断选
同语境 下 交 际 的需求 , 这 种变 化 是语 言顺 应性 的表
现形 式 ,这种 变 异可 以发 生 在语 言 的各个 层 面 , 如
语音 、 词汇 、 句子 、 篇章 语体 、 语 码 等 。语言 如 此 , 翻 译 亦 是 如 此 ,即 翻译 也 是 一 个 动 态顺 应 的选 择 过
作者简介:周冬梅( 1 9 8 6~) , 女, 河北唐 山人 , 在读硕士研究 生 , 研究 方向: 中医翻译和典籍翻译。
的选择 。
关键词 : 语境 ; 顺应论 ; 《 黄帝内经》 ; 翻译策略
中 图分 类号 :R1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i 0 0 0 — 2 7 2 3 ( 2 0 1 3 ) 0 l 一 0 0 8 8 — 0 3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下的《黄帝内经》英译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下的《黄帝内经》英译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由当代著名翻译家纽马克提出的翻译理论,这两种翻译方法影响深远,被多次用于各种译本的分析研究中。
本文试图将这两种翻译策略用于研究中医翻译中,以吴连胜《黄帝内经》英译本为例,分析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译本中的结合,以此阐明这两种翻译方法结合使用是最佳选择。
1引言《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建立了“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病因学说”、“养生学说”等中医基础理论,从而成为中国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
为向世界传播中医文化,《内经》英译事业自1925年开始起步,至今已有十余种英译本。
在众多译本中,吴连胜、吴奇父子的译本曾获1996年美国拉斯维加斯第三届传统医学大会最高荣誉金奖,得到很高的公共认可度,极具代表性。
本文选取其英译本中部分译例,探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其中的应用。
2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当代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Newmark)于1981年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两个定义,对翻译理论的发展意义深远。
其中,语义翻译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而交际翻译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
从这对概念的定义不难看出语义翻译的关注点是原文,力图保持原文的意义及结构,因此在翻译方法上倾向于直译,而交际翻译的关注点在于读者,力求使目标语读者和原文读者产生同样的阅读效果,因而在翻译方法上更倾向于意译。
3《黄帝内经》英译中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3.1语义翻译的运用例1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Iamtoldthatthereareeenceoflife,vitalenergy,thinfluid,fluid,bloodandveelinhumanbody.Formerly,Ithoughttheywereallenergy,nowIknowtheyarei某andhavedifferentnameandIdon’tknowwhytheyaredividedintodifferent kind?在此例中,物质性中医名词术语“精”、“气”、“津”、“液”、“血”、“脉”被直译为“eenceoflife”,“vitalenergy”,“thinfluid”,“fluid”,“bloodandveel”,保留了原文的表达形式,并且不影响读者对原文内涵的理解。
跨文化视域下《黄帝内经》两个译本比较研究

跨文化视域下《黄帝内经》两个译本比较研究翻译本身是一种文化活动。
翻译不仅涉及两种语言,更多涉及两种文化。
从文化角度研究翻译成为翻译领域的前沿课题,为翻译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由于中医的特殊性,在翻译中两种文化的碰撞更为突出。
通过对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两个英译本的分析,旨在说明文化因素在中医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标签:中医英译;跨文化;黄帝内经中医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藏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医学源远流长,成书久远。
且中医思想深受儒家、道家与中国佛教文化的影响,中医翻译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医典之宗,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
其体系构成于先秦,成书于两汉。
《黄帝内经》语言精美、理论精深、文化色彩浓厚[1]。
从1925年开始,截止2005年已有11部正式出版的《黄帝内经》英译本[2]。
本文以跨文化为视域,选取《黄帝内经·素问》ILiza Veith 和李照国的两个英译本,比较分析文化因素对译本产生的影响。
1 中医英译的跨文化研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
而以跨文化交流活动为目的的翻译,与其说涉及了两种语言,倒不如说涉及了两种文化。
翻译研究无疑应置于文化研究的大环境之下[3]。
中医是中国文化的代表,由于中医的特殊性,在翻译中两种文化的碰撞更为突出,对于中医英译来说,它是一个双重的跨文化活动-从中国古代文化到现代文化,从东方文化到西方文化。
2 历时的跨文化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翻译活动是在对文化背景透彻了解的基础上去理解当时语境下的意思。
中医药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黄帝内经》成书于汉朝,其间中国文字乃至中国文化都经历了巨大变迁。
语言的历时性变化使中医翻译具有其独特性。
在翻译中医药时,译者一定要回到当时的那个时代,根据古人的思想观念、社会习俗和认识问题的方式来解读古人的著作。
由于译者不同的文化背景,Veith和李照国的译本在解读源语言方面产生了差异。
互文性理论视角下《黄帝内经》的英译2

互文性理论视角下《黄帝内经》的英译(2)互文性理论视角下《黄帝内经》的英译从原文文化层面来看,原文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美”、“任”、“乐”将圣贤之士淳厚朴实的特点与清心寡欲、知足常乐、淡然洒脱的情怀描写得淋漓尽致,突出了他们怡然自得、天人合一的心境,生动地传达了其隐含的互文信息――古之圣贤对养生之道的重视。
从译文语言层面来看,威本采用“归化”,将原文分为两个层次来阐释,先分析,后总结,完全吻合了英语分析型语言的特点,层次清楚;且连用三个“any”,更加恰到好处地再现了原文的语言神韵。
李本那么采用“直译”,字对字的将原文再现,其层次感不如威本,气势也不如威本强烈。
从译文文化层面来看,威本采用“beautiful”,“satisfactory”和“happy”恰切地传达出了原文主体“美”、“任”、“乐”的内涵,巧妙地表达出“享美食”,“穿着舒适的衣服”和“随遇而安”的主体情感,挖掘出了原文中的互文踪迹。
而李本虽重构了原文语境,也完整地表达了原文内涵,但缺乏层次感,整体感觉平淡无奇,原文中的主体情感被削弱,且未能传达原文主体自在悠然的心境。
由此可见,即使是深植于中国文化土壤的译者尚难发现或传达出文字背后的互文现象,更何况脱离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读者和译者。
以此类推,中国读者和译者之于外国文本亦是如此。
所以,对于《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的翻译,应以互文性理论作为指导,尽可能防止这种因互文缺失而导致的阐述缺陷。
“这些译本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不同背景的译者翻译,译本之间差异巨大,反映了中医古籍英译事业的开展进程”。
[13]但《黄帝内经》的英译本众多,年代跨度较大,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标准来指导其翻译。
本文将互文性理论引入《内经》的翻译,将译者置于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知识的纵横捭阖中,字斟句酌的在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使原文信息最大化。
由于《内经》中蕴涵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只有打通相关学科领域并融会贯穿,全方位、多层次、准确地解读原文信息,附之夯实的双语语言能力,才能使中医典籍的翻译踏上宏放、步入纵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2第10卷 第4期 2008 年 4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0 No. 4
Apr . ,2008
中药生产现代化、中药批发的电子商务实施、零售药店连锁计算机系统、药品物流自动化是今后中医药信息化的重要课题。随着中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中国医药卫生领域的改革进程越来越快。医院管理模式、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障制度、医药批发流通体制、药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制药企业的GMP认证、
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的改革工作已经启动。国内外企业及投资者对中国大陆地区医药市场未来的发展非常关心,对医药经济信息的需求十分迫切。由此可见,中医药产业信息化建设的任务十分艰苦,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力争把我国建成世界最大的中医药信息化基地。◆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各81篇,每篇基本通过黄帝与其臣子岐伯、雷公、少俞、鬼俞等人的问答来阐述医学理论知识和治疗方法。全书系统论述了中医理论基础知识,也记载了大量古代天文、气象、物候等学科知识[1]。《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
经典著作之一,目前已有多个英译版本。本文主要讨论《黄帝内经》的英译研究方法。1 《黄帝内经》英译研究现状1.1 现有的《内经》英译本《素问》英语翻译始于1925年,截止2005年已有11部正式出版的《黄帝内经》英译本,包括:(1) Dawson节译的《素问》(1925);(2)美国医史学家Ilza Veith《素问》前34章的英译本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1949);(3)广州孙逸仙医学院院长黄雯医师《素问》前2章的译本 Nei Ching, the Chinese Canon of Medicine (1950);(4)加拿大人亨利·C陆(Henry C. Lu)《内经》和《难经》的合译本《内、难全集》(1978);(5)美国华裔中医师Maoshing Ni的《素问》编译本Nei Ching——the Chinese Canon of Medicine(1995);(6)旅美华人中医师吴连胜和吴奇父子的《黄帝内经》的汉英对照全译本The Yellow Emperor's Canon Internal Medicine(1997);(7)周春才,韩亚洲编绘的《黄帝内经》养生部分漫画本The Illustrated Yellow Emperor 's Canon of Medicine (1997);(8)临床中医师朱明的《黄帝内经》节选重排译本The Medical Classic of the Yellow Emperor (2001);(9)德国医史学家文树德(Paul Unschuld)《素问》的评述译本Huang Di Nei Jing Su Wen, Nature, Knowledge, Imagery in an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Text(2003);(10)海外学者吕聪明博士的《黄帝内经》和《难经》的合订本A Complete Translation of Nei Jing and Nan Jing(2004);(11)李照国教授的《素问》全译本Huangdi Neijing—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 (2005)。1.2 《黄帝内经》的英译研究方法1.2.1 描述性的翻译研究方法论 描述性的翻译研究方法是将翻译结果视为既定事实,追寻影响翻译过程的社会历史因素以及翻译作品在译语文化中的功能和地位,并对此进行“全面历时性描述”(comprehensive diachronic description)。这一方法适用于对多年以前产生的翻译作品或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同一作品的不同译本进行研究,能有效避免评论者自身所处历史时期的审美期望和干扰,从而真正昭示每一种翻译作品的特征和价值[2]。
兰凤利认为描述性翻译研究方法十分适合对1925—2003年间出现的9种《黄帝内经素问》英译本的研究。她将《黄帝内经》英译历程分为3个历史时期,根据不同时期译本的特征,力图考证特定历
《黄帝内经》英译研究雷 燕,施蕴中(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
摘 要:现有的《黄帝内经》英译研究基本是思辩性总结,利用语料库的方法作一些实证性研究可弥补目前研究现状的不足。关键词:黄帝内经;描述性翻译研究;规定性翻译研究;语料库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08) 04- 0172- 02
Reflection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LEI Yan,SHI Yun-zhong(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9,Jiangsu,China)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ed the important studi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and proposed that further investigation should be done on the basis of data from a corpu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English.Keywords: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descriptive study;empirical research;
corpus
收稿日期:2007-10-27基金项目: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研究课题(11)作者简介:雷燕(1982-),女,江西鄱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医史文献学研究。173
10卷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史背景中译者的意图,不同历史时期《黄帝内经素问》英译本在英美文化(医学文化)多元系统中不同的地位及功能,以及特定历史条件之下中医古籍英译的规范与倾向[3]。她还提出中医翻译批评性研究,特别是中医经典著作的翻译批评研究,应涵盖规定性翻译批评方法与描写性翻译批评方法,发展为完整的中医经典翻译批评系统,推动中医英译事业的发展[4]。1.2.2 规定性的翻译研究方法 规定性的翻译方法和理论[5]指从最基本的原理出发,合乎逻辑地推导出翻译的性质、目的、规律、标准、原则、方法,推演出一个由一套概念构成的理论体系;以此规定实际的翻译现象,作为翻译实践的指导和准绳。目前国内的翻译批评规定性的“标准—分析—结论”模式占主导地位。兰凤利指出用“规定性翻译批评方法”对《素问》的各个译本进行比较,评价译文优劣也很重要。她从译者的学术背景和知识结构、译者的译入语医学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等方面论述了译者的主体性对《素问》译文质量的影响,并提出《黄帝内经素问》的译者应具备以下素养:(1)一定的中医古籍版本学、训诂学、校勘学知识;(2)中医学术背景和较强的古汉语阅读能力;(3)扎实的译入语语言功底和翻译素养;(4)译入语医学文化意识,明确的翻译目的;(5)具备读者意识[6]。1.3 《黄帝内经》的译法研究兰凤利指出现有《素问》英译本,错误颇多,而且很大一部分是由译者对原文理解失当造成[7]。她提出《素问》的翻译应注意以下几点:(1)同音古今字、假借字的翻译。《素问》中同音古今字、假借字很多,译者除了一定的古汉语基础,还须借助字典、校训诂学知识以及文学常识等知识,避免误译。(2)古汉语词汇的变化,《内经》成书年代久远,古汉语词汇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用现代汉语知识来理解容易出错。(3)修辞手法的翻译。《素问》有比喻、错综、互备、举隅等多种修辞方法,翻译时应特别注意。姚振军高度评价朱明采取字对字的译法,他认为由于《黄帝内经》专业性极强,并反复出现中医特有的、西医不存在的概念术语,只能通过“字对字”或“汉语逐字解释翻译”的方法才能译好[8]。李照国认为《黄帝内经》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难解古文之意,白话译文又参杂许多注家个人理解。为了保持中医经典原文的实际内容,宜采取“译古如古,文不加饰”的基本原则。为了保留原文的原质原味,应尽量遵守原文的结构形式和表达方式,尽量不增加词汇[9]。2 讨 论综上所述,《黄帝内经》现有的英译研究基本是思辨性总结,缺乏实证性研究。实证性研究(empirical research)是指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或分析数据获取新的信息或数据,从而提出某种假说(也可论证或质疑现有理论),基于语料库进行的研究属于实证性研究的一种[10]。2.1 语料库及与翻译研究语料库(corpus)是一个在大量真实情况下使用的语言信息集成的专供研究使用的资料库。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翻译理论家开始将语料库运用于翻译研究,对翻译的性质和特征进行描述。英语翻译语料库大都是把译成英语的各种真实的正式出版物收集起来,对语言现象用计算机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语料库取材于广泛的职业翻译作品,因此,这一资源为探讨翻译文本的性质、译者的个人风格、源语对文本类型的影响等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11]。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可探
索翻译的普遍规律,分析翻译文本的普遍文本特征,预测翻译发展趋势与走向,并对翻译理论学家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21]。
2.2 基于语料库的《黄帝内经》英译研究设想Baker认为与翻译研究有关的语料库有三类:平行语料库、多语语料库和可比语料库。平行语料库(parallel corpus)是收集某种语言的原创文本和相应的翻译文本建成的语料库。语言学家使用平行语料库可以对比两个文本在词汇、句子和文本上的差异[12]。
《黄帝内经》的英译研究可以借鉴这一方法,收集《黄帝内经》中文及多个译本的电子文本,建成一个小型平行语料库,并对语料做各种带有研究目的的标注,利用检索工具对标注语料作方便快捷的收寻和分析,这种实证性研究可发现以往因条件所限未能发现或未注意的语言事实和特征,找到某些可循的规律,突破现有的思辩性研究,指导《黄帝内经》及其他中医古籍的翻译。3 结 语目前《黄帝内经》的英译研究基本是思辩性总结,缺乏实证性研究。《黄帝内经》已有多个英译本,可以建成一个小型平行语料库。对《黄帝内经》的英译作基于语料库的实证性研究,可弥补目前思辩性研究的不足。◆参考文献[ 1 ] 李照国.定静安虑 而后有得-《黄帝内经》英语翻译随想[ J ] . 上海翻译,2006 ( 1 ):63-68.[ 2 ] 陈宏薇.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 J ] . 中国翻译,2003,9 ( 24 ):46-50.[ 3 ] 兰凤利.《黄帝内经素问》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1) [ J ] .中 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 ( 10 ):947-950.[ 4 ] 兰凤利.《黄帝内经》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2)[ J ] .中国中 西医结合志,2005,2 ( 25 ):176-193.[ 5 ] 黄振定.原则规定性与经验描写性——构建翻译学的根本方法 [ J ] .外语研究,2004 ( 1 ):55-59.[ 6 ] 兰凤利.论译者主体性对《黄帝内经素问》英译的影响[ J ] .中 华医史杂志,2005,4 ( 35 ):74-78.[ 7 ] 兰凤利.《黄帝内经素问》翻译实例分析[ J ] .中国翻译,2004, 7 ( 25 ):73-76.[ 8 ] 姚振军.《黄帝内经》的“字对字”翻译[ J ] .医学与哲学(人文 社会医学版),2006,27 ( 4 ):75-76.[ 9 ] 牛喘月.千岩万转路不定,烟涛微茫信难求———谈《黄帝内 经》英语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J ]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 ( 5 ): 396-399.[ 10 ] Jenny Williams & Andrew Chesterman.The Map—A Beginner's Guide to Doing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 [ M ] .上海: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66.[ 11 ] 丁树德.浅谈西方翻译语料库研究[ J ] .外国语,2001 ( 5 ):61- 66.[ 12 ] 廖七一.语料库与翻译研究[ J ]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9 ( 32 ): 38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