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

合集下载

交锁髓内钉改动力化体会

交锁髓内钉改动力化体会

交锁髓内钉改动力化体会【摘要】目的研究交锁髓内钉动力化对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我院骨科2012年1月——2013年1月,采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胫骨骨折36例,并总结其操作经验。

结果 36例手术过程顺利,其中仅两例行断端有限切开固定,其余均闭合复位,术后1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

其余35例均于4-8个月愈合,疗效评定:优33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91.6%。

结论交锁髓内钉由静力变为动力化是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一种简单而较适用的办法。

【关键词】交锁髓内钉;骨不连;动力化交锁髓内钉固定是治疗股骨干、胫骨干骨折的首选方法,骨折端的微动和加压被认为能促进骨痂生长,有利于骨折愈合。

研究表明,髓内钉动力化可以显著增加骨折端的微动和加压,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共收治36例股骨干、胫骨干骨折患者,均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1例出现骨不连,给予动力化治疗,取得较好的治疗结果,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6例骨折患者中,男28例,女8例,年龄25-58岁,平均42岁,股骨干骨折12例,胫骨干骨折24例,开放性骨折13例,闭合性骨折23例。

1.2 治疗方法本组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行骨牵引,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前常规使用抗生素3-5天,手术均在牵引床上闭合复位,尽量减少手术对骨折断端的扰动,仅两例复位困难采取断端有限切开复位,但仍有一例术后断端出现骨不连,取出远端两枚锁钉改动力化后,三个月后复查x线提示连续骨痂通过骨折线,改动力化六个月后骨折基本愈合,如下图所示。

2 结果所有患者获得4一12个月随访(平均6个月),骨折愈合判断标准为:负重时患肢无疼痛,x线片示连续骨痂通过骨折线。

除1例患者改动力化固定愈合外,其余35例均于4一8个月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2个月,优33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1.6%。

3 体会髓内钉固定的特点:在c型臂辅助下闭合复位骨折,从长骨的远端或近端插入主钉将骨折固定,符合人体的解剖关系,轴向固定,所受侧弯应力小。

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下肢骨干骨折延迟愈合

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下肢骨干骨折延迟愈合

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下肢骨干骨折延迟愈合摘要目的:研究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下肢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36例骨折应用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固定后的股骨和胫骨骨干延迟愈合患者,行近侧或远侧锁钉取出术进行动力化治疗。

其中股骨干延迟愈合22例,胫骨干延迟愈合14例。

结果: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4.5个月。

术后3~9个月获得临床愈合。

无感染、断钉、钉折弯、短缩、旋转畸形和内固定取出后再折。

结论: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股骨、胫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疗效满意。

但应用时需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选择取出锁钉也要得当。

关键词股骨胫骨骨折延迟愈合交锁髓内钉动力化交锁髓内钉固定是治疗股骨、胫骨干骨折的主要方法。

但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固定后骨折端缺乏压应力,轴向应力集中于两侧锁钉,易造成断钉或骨折延迟愈合及骨不连[1,2]。

有资料显示,髓内钉动力化可以显著增加骨折端的微动和加压,有利于骨折的愈合[3]。

2009年3月~2010年3月应用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下肢骨干骨折延迟愈合患者。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36例患者,男23例,女13例,年龄17~59岁,平均30.7±4.9岁。

致伤原因:车祸伤30例,机器挤压伤3例,跌伤3例;其中股骨干骨折22例,胫骨干骨折14例。

闭合性骨折28例,开放性骨折8例。

所有患者均采用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固定(髓内钉均使用无应力交锁髓内钉)治疗,初次手术均切开复位治疗。

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股骨、胫骨干骨折延迟愈合距初次手术时间3~19个月,平均6.3个月。

延迟愈合诊断标准[4]:术后随访复查X线片,术后4个月以上骨折端无明显骨痂生长、断端部分骨吸收、骨折间隙增宽、有骨痂生长但不连续等X线表现。

同时,患肢肺部仍压痛、纵轴叩击痛或负重时有酸胀、疼痛感则诊断为延迟愈合。

治疗方法:术前阅读X线片,根据骨折部位、髓内钉钉头、钉尾位置等决定取近侧或远侧锁钉。

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和锁钉的深浅,采用局部麻醉或腰部麻醉下取出锁钉。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1. 引言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是一种新型钉具动力化技术,通过给传统的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引入动力机制,实现了更高效的操作和更稳定的结果。

本文将介绍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的原理、优势以及应用领域。

2. 原理传统的静力型交锁髓内钉是通过静态固定来固定两个物体,缺点是在固定过程中容易出现松动、持久力不稳定等问题。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通过引入动力机制解决了这些问题。

其原理如下:•动力机制: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主要通过电力或液力机制引入动力。

电力机制通常使用电机或电磁机构,通过施加电流或电磁力来实现动态固定。

液力机制则利用液压系统,通过调节液体的流动方式和压力来实现动态固定。

•控制系统: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需要搭配控制系统实现精确的动力控制。

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具体应用需求设计,通常包括传感器、电路和执行器等组件。

传感器用于感知外部环境和状态变化,通过电路将信号传递给执行器,执行器则根据信号控制动力机制的工作状态。

3. 优势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相较于传统的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具有以下优势:•更高的固定效率:动力机制使得固定过程更加高效,可以大幅减少操作时间。

•更稳定的持久力:传统的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在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出现松动,而动力化的设计能够更好地保持持久力的稳定性。

•适应性更强:动力化设计能够适应不同物体的固定需求,通过调节动力的大小和施加的方式来实现不同物体的固定。

4. 应用领域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应用于以下领域:•航空航天:在航空航天领域,需要对零件进行固定,对固定的牢固性和稳定性有很高的要求。

采用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技术可以提高零件的固定效果,确保安全性。

•汽车制造:汽车制造中需要固定各种零部件以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通过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技术可以使得汽车的组装过程更加高效和稳定。

•机械制造:在机械制造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的零部件进行装配和固定。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延期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疗效观察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延期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疗效观察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延期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疗效观察目的观察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延期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30例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延期动力化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5.5个月;所有患者在术后3~6个月(平均3.1个月)呈现骨性愈合,在术后12个月左右取出剩余髓内钉和锁钉;2例患者术后依然感觉骨折处疼痛,2例对负重有恐惧感,4例膝关节僵硬,其余22例未见功能异常;未见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断钉、感染、关节损伤病例。

结论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延期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疗效满意,在治疗时需要注意科学判断手术时机,合理选择锁钉。

标签: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交锁髓内钉;静力型;延期动力化交锁髓内钉目前已经成为治疗股骨干骨折内固定物的最佳选择之一[1]。

它不仅能够控制骨干成角、短缩、旋转等,还可以允许患者早期进行肌肉康复训练、关节功能锻炼乃至进行早期负重。

根据相关报道,股骨干骨折之后行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的患者骨折不愈合或者延迟愈合发生率比较高,为2.1%~3.2%[2]。

如果对股骨干骨折患者行闭合复位与闭合穿钉术,其骨折不愈合或者延迟愈合发生率会下降,一般不会高于1.0%[3]。

所谓的骨折延迟愈合主要是指骨折患者在经过正常骨折愈合休养时间之后,骨端没有出现显著的硬化和髓腔闭塞,也未见显著吸收和间隙,骨端周围没有出现连续性的骨痂生长。

当然,在相同的骨折部位,愈合条件不同,骨折的愈合时间也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为了能够在临床上准确确定骨折部位是否愈合,通常会综合考虑X线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正常愈合时间在临床上通常只是参考。

本研究选择了3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完成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后6个月没有达到骨折愈合标准。

将该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延期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

提高医生的手术效率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能够显著提高医生的手术效率,减少手术时间。 通过精确控制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和复位,医生可以更快地完成手术操作。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能够降低医生的手术难度,提高手术成功率。 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掌握骨折部位的复位情况,提高手术效果。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静力型交锁髓内 钉动力化后,如 果术后过早负重 或剧烈运动,也 容易导致内固定 断裂或松动。
静力型交锁髓内 钉动力化后,如 果术后感染或骨 髓炎等并发症, 也容易发生内固 定断裂或松动。
05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的必要性
提高骨折愈合质量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能够提供更好的 固定效果,减少骨折移位的风险,从而促 进骨折愈合。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
汇报人: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添加目录项标题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的原理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的优点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的缺点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的必要性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的实施方

01
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的原理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的组成
髓内钉杆:用于固定骨折部位, 防止骨折移位
锁定机构:保证髓内钉的稳定 性,防止骨折愈合前发生移位
交锁螺钉:用于固定髓内钉杆, 使其不易弯曲或滑动
髓内钉帽:用于封闭髓内钉的 近端和远端,防止感染和骨髓 腔内的液体流出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的工作原理
静力型交锁髓内 钉通过固定骨折 部位,起到稳定 骨折的作用。
抗旋转能力强
相比其他内固定方法,静力 型交锁髓内钉具有更强的抗 旋转能力

髓内钉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

髓内钉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

髓内钉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1 髓内钉固定后延迟愈合的原因闭合复位髓内钉治疗股骨骨折是标準的微创治疗,对骨折部位血供干扰很小。

如果术中牵引力量过大,往往导致骨折块的分离,尤其对大腿肌肉欠发达者。

股骨髓内钉一般都采用静力交锁,一旦过牵,骨折端分离后就不能紧密接触,影响骨折愈合,尤其对于简单骨折,骨折分离成为引起闭合治疗骨折后延迟愈合、不愈合的主要原因[4]。

避免术中发生骨折分离的方法有锁定一侧锁钉后进行回敲[5]。

切开复位对骨折部位血供破坏大,再加上扩髓、安放髓内钉对髓内血供的影响,血供破坏是引起切开治疗骨折后延迟愈合、不愈合的主要原因[4、6]。

不稳定也是引起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的常见原因,交锁髓内钉的力学稳定性很强,只要没有选用直径过小的髓内钉,一般不会发生不稳定情况[7]。

如果由于不稳定引起延迟愈合,动力化不是合适的治疗方法,应该更换固定物。

2 动力化促进骨折愈合的机理髓内钉应力分享式的固定方式对骨骼生物力学干扰较小,且其弹性固定形式允许骨折断端间产生微动,局部组织承受应力而产生外骨痂,使骨折发生二期愈合[8]。

静力式固定的交锁髓内钉可阻断骨折的轴向压力,若骨折端产生坏死后间隙却未得到及时的动力化压缩,随着固定时间的延长遮挡作用更趋明显,不利于骨折愈合,将导致骨折愈合的延迟或不愈合。

适宜的应力环境促进骨折愈合的观点已得到证实[9]。

髓内钉动力化后,由于肌肉收缩和负重,骨折端相互靠紧,钉头或钉尾可向远或近侧滑动。

根据Wolff 定律:压应力能改变间质细胞的活性和电化学环境,使间质细胞的潜在成骨能力被激活;加压还能改善细胞功能,增加局部血供,增强成骨细胞的活性。

临床研究发现,由静力固定改为动力固定,可增加骨折端的应力刺激,减少骨折端应力遮挡效应,促进后期骨痂塑型。

早期骨折端的直接接触可缓解骨折带来的不适;骨折端的接触使得骨痂组织只需跨越更短的距离和更小的区域,就可以使骨折端产生更加坚强的内、外骨痂。

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

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

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摘要】目的交锁髓内钉动力化对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自2004年4月-2010年3月对26例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术后骨不连采用单纯由静力改为动力化治疗。

结果术后2例需行再次手术植骨愈合外,其余24例均于4-8个月愈合,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6、2个月,疗效评定优20例,良4例,差2例,优良率92.3%.结论交锁髓内钉由静力变为动力化是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一种简单而较适用的办法。

【关键词】交锁髓内钉;股骨干骨折;骨不连;动力化交锁髓内钉固定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首选方法,骨折端的微动和加压被认为能促进骨痂生长,有利于骨折愈合?。

研究表明,髓内钉动力化可以显著增加骨折端的微动和加压,我院自2004年2月-2010年3月共收治26例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术后超过8个月的骨不连患者给予动力化治疗,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6例,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23一71岁,平均35.6岁,骨折部位;股骨中段骨折19例,股骨中上段骨折7例。

按照骨折端活力的不同将骨不连分为以下几种,①“象足”型骨不连10例,②“马蹄”型骨不连8例,③营养不良型骨不连5例,④扭转楔型骨不连3例。

1.2治疗方法交锁髓内钉由静力单纯变为动力化比较简单,硬膜外或局麻下将骨折近端两枚锁定螺钉去掉,术后可负重,但比须在扶杖保护下进行,利用身体重力将骨折端加压,但不能旋转,增加剪力。

2结果所有患者获得4一12个月随访(平均6个月),骨折愈合判断标准为:负重时患肢无疼痛,X线片示连续骨痂通过骨折线。

除2例患者需再次手术植骨愈合外,其余24例均于4一8个月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2个月,优20例,良4例,差2例,优良率为92.3%。

3讨论3.1髓内钉动力化的优点骨折复位固定是骨折愈合的比要条件,且适宜的应力环境也能促进骨折的愈合,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其应力分享式的固定对骨骼的血供和生物力学干扰较小,且弹性固定形式允许骨折端间产生微动,局部组织承受应力而产生外骨痂,使骨折产生二期愈合③。

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适时动力化促进股骨干骨折愈合的临床研究

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适时动力化促进股骨干骨折愈合的临床研究

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适时动力化促进股骨干骨折愈合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适时动力化能否促进股骨干骨折愈合。

方法:回顾本院于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7例采用交锁髓内钉闭合复位固定治疗的股骨干骨折的患者,分为动力化组(32例)和未动力化组(55例),随访时间10~36个月,从三方面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愈合平均时间、手术后VAS评分对比及40周后两组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动力化组与未动力化组骨性愈合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动力化组延迟愈合3例,愈合平均时间12.28±2.16月;未进行动力化组,延迟愈合14例,愈合平均时间15.62±4.22月(P<0.01);骨折愈合后,未动力化组疼痛率要明显高于动力化组;动力化组功能恢复情况均优于未动力化组。

结论: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适时动力化,可减少延迟愈合的发生,有利于骨折侧患肢的功能恢复。

【关键词】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动力化【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6-0217-02交锁髓内钉固定术的临床应用使股骨干骨折骨不连的发生率降低到1%左右[1],但延迟愈合仍难以完全避免。

近年来的观点[2]认为静力锁定改为动力固定,骨折端的微动和加压可促进骨痂生长,加速骨折愈合。

然而对动力化的时机尚未形成共识。

有研究中心主张带锁髓内钉静力固定8~12周后应常规采取动力化。

下面将本组87个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适时动力化能否促进股骨干骨折愈合。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象: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股骨干骨折病例中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的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共87例。

分为动力化组(32例)和未动力化组(55例)。

(具体分组情况见表1)。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患者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治疗时机的对比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力化组为术后12周左右常规由静力锁定改为动力化固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固定类型的时机

术后6 ~ 8 周取出一侧锁钉,将静力型固定改为动力型固定。 骨折4 周以后, 骨折端软骨痂已开始生成, 并相对稳定;


横行或短斜形骨折, 可适当提前在4 ~ 6 周拔出一侧锁钉;
长斜形或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多段骨折, 则在6 ~ 8 周拔出一侧锁钉;

对于拟继续应用静力型固定者, 需定期复查X 线。一旦发现骨
位取除远离骨折一侧的侧钉; (2)取出锁钉后, 骨折端稳定性下降, 负重应在保护下逐渐增加, 需 定期复查X 线片, 在未发现骨折端移位情况下, 循序渐进增加负重。
交锁髓内钉:动力型vs静力型
• •
动力型:
一侧交锁, 适用于骨干中上1/3 处的横行或短斜形骨折;
髓内钉可在髓腔内滑动,早期的肌肉收缩和负重可以为骨 折端提供轴向压应力;

• •
有利于骨折愈合, 但有可能发生固定后骨折移位
静力型: 双侧交锁; 具有更好的轴向和旋转固定作用, 防止固定后骨折移位, 其适用范围扩大;

首选静力型固定
静力型
改固定类型的依据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固定后骨折端缺乏压应力, 轴向应力集 中于两侧锁钉, 不但影响骨折愈合, 也会使锁钉之间骨干 成为“废用”段, 表现为骨折间隙逐渐扩大, “废用”段
骨质疏松, 最终形成骨折延迟愈合及骨不连;

由静力固定改为动力固定, 可增加骨折端的应力刺激, 减 少骨折端应力遮挡效应, 促进后期骨痂塑型
痂持续不连续, 骨折间隙有增大趋势, 应立即改为动力型固定。
取锁钉原则

首要原则是取出锁钉后能保持骨折端最大稳定性, 其次是不影响关 节功能。

取出锁钉前需详细阅读X线片, 根据骨折部位高低, 髓内钉钉头、
钉尾位置, 及患肢功能等, 决定拔除哪一侧锁钉。Leabharlann 具体可按以下情况综合考虑:
(1)股骨干上段取远侧锁钉, 中、下段骨折取近侧锁钉,即依骨折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