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案例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案例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案例

(完整word版)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案例

亲爱的读者:

本文内容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收集整理后编辑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详细的校对,但难免会有错误的地方,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您评论区留言,我们予以纠正,如果本文档对您有帮助,请您下载收藏以便随时调用。下面是本文详细内容。

最后最您生活愉快 ~O(∩_∩)O ~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案例

课题:酸和碱的性质(第一课时)

平邑镇一中张鹏

一、教学背景与定位

课型:新授课一课时

学生信息分析:经过一年的化学学习,学生对元素化合物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方法,如: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分析等等。其中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本单元酸和碱的知识实验较多,且现象比较明显,学生在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加强了,很多重要的知识就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加以解决。

教学起点分析:在前两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盐酸能与大理石、碱反应,又知道酸溶液中存在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酸还有哪些性质?如何探究这些性质?这些问题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中逐步引出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如铁锈、水垢等的除去,让学生感知酸的其它化学性质,激发学生对酸的性质探究的兴趣。

教学方式:观察总结、实验探究、交流合作

二、教学资源与设备

仪器:试管、镊子、药匙、多媒体展示台

药品:浓硫酸、浓盐酸、稀盐酸、镁条、铜丝、木炭、生锈铁钉、氧化铜、碳酸钙、氯化铜溶液、氯化钡溶液

三、教学设计方案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实录

师: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很多头痛的问题,如:铁制品生锈、水壶底部产生水垢等都很难用常规的方法除去。你有什么好的做法吗?生:用砂纸打磨

看见家长用过醋,可能是利用了其中的醋酸……

师:同学们观察地很仔细。这些问题的确利用酸就可以迎刃而解,前两节我们对酸有了一些认识,酸还有哪些性质?

多媒体展台展示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标签。从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生:看标签、思考、做简单的记录。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结果。将结果填写在课本表格中。

师:(打开浓盐酸瓶盖)你看到什么?

生:有白雾产生。

师:为什么浓盐酸在空气中会形成白雾?

生:(思考、交流)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它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跟空气里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的缘故。

师:下面看一个小魔术。用玻璃棒蘸浓硫酸涂到一块棉布中间。你看到了什么?

生:玻璃棒穿过来啦!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浓硫酸有腐蚀性。

师:对,并且是强烈的腐蚀性。所以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如果不慎将浓硫酸粘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

碳酸氢钠溶液,以防灼伤皮肤。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啊!

生:老师,那用硫酸做实验的时候岂不是很危险?

师:同学们有这样的意识很好,但如果我们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来进行就能避免危险。比如我们实验室经常要将买回来的浓硫酸进行稀释,你们知道应该如何操作吗?

生:思考。

师:(小实验)用温度计蘸浓硫酸在空气中静置。请两个学生上来观察温度变化情况。

生:温度在升高!

师:能说出这是为什么吗?

生:(讨论)可能是浓硫酸在空气中吸水会放出热量。

师:这对稀释浓硫酸有何启示?你能试着设计浓硫酸稀释的方法吗?

(提示:水的密度——1.0g/mL ;浓硫酸的密度——1.84g/mL)

生:(思考、交流、阅读后回答)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

师:如果倒反了,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热烈交流、讨论、并大胆猜测)

师:(实验)在锥形瓶里倒入少量浓硫酸,塞上双孔塞,分别插上分液漏斗和导管,从分液漏斗中加入少量的水,提示学生仔细观察现象。生:啊,液体往外飞溅,倒反了真的有危险!!

师:所以说实验操作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定。我们可以用稀释后的硫酸和盐酸进行下面的实验。

左边两排六个小组的同学用实验桌上的仪器和药品探究稀硫酸的化学性质;(药品:稀盐酸、镁条、铜丝、木炭、生锈铁钉、氧化铜、碳酸钙、氯化铜溶液、硝酸银溶液;试管若干。)

右边两排六个小组的同学用实验桌上的仪器和药品探究稀盐酸的化学性质;(药品:稀硫酸、镁条、铜丝、木炭、生锈铁钉、氧化铜、碳酸钠、硫酸铜溶液、氯化钡溶液;试管若干。)

生:(小组合作,建立猜想并设计实验方案,交流后进行实验操作。)

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学们实验时一定要注意正确操作,注意记录实验现象。

(约十分钟后)

师: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交流一下你们的实验情况。其它同学要认真听,与你们的结果做对比,看是否有不同的地方。

生:(充分交流,大胆发言)

生1:稀盐酸与镁条反应有气泡放出,与生锈铁钉、氧化铜反应固体减少、溶液变色,与碳酸钙反应也有气泡,与硝酸银有白色沉淀生成,其它几种物质都没有现象。

生2:稀硫酸与镁条反应有气泡放出,与生锈铁钉、氧化铜反应固体减少、溶液变色,与碳酸钠反应也有气泡,与氯化钡有白色沉淀生成,其它几种物质都没有现象。

……

师:(对个别有不同情况的小组予以分析、解释,对他们参与实验的积极精神予以肯定)

请同学们试着把刚才我们做的实验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让两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写出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生:(对照实验记录,思考后,在练习本上写化学方程式)(五分钟后)

师:对照黑板上两位同学写的,我们一起来订正一下。

生:(留出时间让方程式有错误的学生改正。)

师:回顾我们刚才做的实验,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盐酸和硫酸都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变化?

生1:金属、金属氧化物、盐等

生2:不对。应该是它们中的一部分能与酸发生反应。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加上前面一节学过的中和反应,我们可以总结出酸的几条化学性质?

(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总结,然后大屏幕展示酸的四条化学性质)同学们是否想过,不同的酸为什么会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生:因为它们都是酸;

因为它们的组成有相似的地方!

师:(引导)化学学科与其它学科不同的地方是我们是从微观角度来认识世界、认识物质的。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

(多媒体课件:播放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微观的flash动画)

生:(讨论、交流、回答)

因为酸的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

因为这些反应都是氢离子决定的;

如果别的溶液中有氢离子也会发生这样的反应!

师:同学们肯动脑,总结得很好,并且能够举一反三。从认识个体到认识一般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常用的科学方法,同学们只要细观察、勤思考、敢实践,化学就一定可以学得最棒!酸的知识还有很多,同学们想了解吗?你们可以上网查阅资料,或者到图书馆查阅化学书籍报刊,相信你们会有更多收获!

师:(板书)介绍几种常见酸的化学式:硝酸、碳酸、磷酸、醋酸。总结它们的化学性质。

生:(讨论后自己小结本课内容)

【练习】1、碳酸饮料用瓶装还是罐装更合理?

2、手工艺者将失去光泽的银首饰高温加热使其表面被氧化,投

入硝酸溶液中,取出后首饰恢复光泽,用所学过的化学知识解释

原因。

【作业】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请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酸在我们生活生产中的用途;查阅资料举例说明酸对人类不利的方面。(能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的请写出方程式)

六、教学效果与课后反思评价

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化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和探索的主阵地,更是创新发展的主渠道。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各方面的价值,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积极参与过程体验,倡导学生自主、协作、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和情感体验。如:在讲解浓盐

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时,我不再以讲授的方式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实物标签自己观察总结,这让学生感到知识是他自己学到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的,初步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在讲解浓硫酸的腐蚀性和浓硫酸的稀释时,如果不给学生提供这些情景小实验,他们的思维就不会如此积极,对其性质和方法的理解也不会非常深刻,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同学们的反应超过了我预先的设想,效果很好;酸的化学性质的教学则通过开放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过程、体验实验带来的乐趣,他们手脑并用、乐在其中,这种亲身经历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教学活动设计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多数时候是以对话的形式进行交流,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作为“引路人”,我及时恰当地对他们的成功与问题进行评价,这样缩短了老师和学生之间感情的距离,在这样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全体学生都没有过重的思想包袱,他们有时窃窃私语,有时群情激昂,积极主动地在老师设计的活动中探究学习,从而使他们的参与、协作、创新等能力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

在多媒体的运用上,我没有刻意地加以修饰,华而不实、多而无用的课件不会对教学有任何的帮助。本节课的重点是实验探究,所以我只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认识反应的微观本质,看似简单的flash动画,却能让学生不再凭空想象,很容易看出反应的本质,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归纳和提升。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时,有很多实验可以在井穴板中进行,这样可能节约更多的药品。

结尾处,小编送给大家一段话。米南德曾说过,“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在每个精彩的人生中,学习都是永恒的主题。作为一名专业文员教职,我更加懂得不断学习的重要性,“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掌

握最新的相关知识,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才能开拓创新适应市场

的需求。本文档也是由我工作室专业人员编辑,文档中可能会有错误,

如有错误请您纠正,不胜感激!

At the end, Xiao Bian gives you a passage. Minand once said, "people who learn to learn are very happy people.". In every wonderful life, learning is an eternal theme. As a professional clerical and teaching position, I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life is diligent, nothing can be gained", only continuous learning can achieve better self. Only by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latest relevant knowledge, can employe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his document is also edited by my studio professionals, there may be errors in the document, if there are errors, please correct, thank you!

九年级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案例分析.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可是空气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你能通过实验来让我们感觉空气吗?根据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设计实验等设疑,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课题要学习的内容中来。 本单元选取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空气、氧气作为学习素材,使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而且它们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从中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但是学生虽然熟悉这些物质,却了解不深,不曾从化学的视角思考,通过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将学生已经具备的一些空气的组成知识呈现出来。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将学生逐渐引导到本节课的重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测定。用“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红磷没有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打开止水夹,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1/5体积的水呢?”的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真正得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心得,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本身。最后从实验的结论中得到空气是一个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二.案例描述 1、教学思路与设计 空气是学生经常听到、用到的词汇,似乎十分熟悉(实际上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对它并不了解),加之本课题要讲解的知识内容不多,如果忽视探究活动,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的目的,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会变得沉闷、乏味。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思路应该以实验探究和讨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深入地了解有关空气的知识。首先,通过活动:“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你能通过实验让我们感觉到空气的存在吗?”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并创设问题情境:“关于空气你都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将同学们引导到对空气的关注上来,通过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将学生已经具备的一些空气的组成知识呈现出来。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将学生逐渐引导到本节课的重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测定。用“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红磷没有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打开止水夹,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1/5体积的水呢?”的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真正得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心得,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本身。最后从实验的结论中得到空气是一个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2、教学目标分析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1.开启化学之门----多彩的化学 〔知识目标〕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 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 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科学素养目标〕 通过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灭的,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课型〕实验探究、总结、应用课 〔教学用时〕1课时 〔实验器材〕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等; 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表演魔术,引入新课:(魔术操作)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能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色);2.“魔棒点灯”;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 实验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小结: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本质区别讲解:这两种变化唯一的区别是是否的新的物质生成,那么这两种变化有没有联系呢? 小结: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同时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却是化学变化。 讲解:镁带能燃烧说明镁带具有可燃性,碱式碳酸铜受热由一种物质转化成三种新物质,说明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不稳定。而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1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与探究 一、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授人一鱼,供其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其终生受用无穷。”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能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归纳而获得知识呢?我想,对初学者而言,应从任务或问题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实验,让他们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到化学是重要而有趣的课程。 二、教学方案 [师]下面,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尝试解决一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学习小组先相互讨论,4分钟后,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学生4人一组围在一起讨论,情绪高涨) [生1]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一个集气瓶),把火柴点燃伸入集气瓶中,熄灭后,用原来的总体积减去后来剩余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再通过计算,便可求出氧气的体积分数。 [师]我认为,这个同学抓住了关键——利用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真是难能可贵,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2]按他的方案,我觉得气体的减少量无法测定。 [师]我同意。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谁来帮帮他? [生3]我能不能上来画? [师]当然可以! [生3](边画边讲)先将一支长的蜡烛放在水槽底部,向水槽中加水,使水面低于蜡烛,将一个集气瓶倒罩在蜡烛上方,当蜡烛熄灭后,由于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所以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就会将水压入集气瓶中,那么,水面上升多少就表明氧气的体积是多少。 [师]这个方案怎么样? (学生议论,纷纷表示同意该方案) [师]我也很欣赏这位同学的方案,他巧妙地运用物理学知识,利用倒吸入水的体积,明确地计算出被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从而测出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很有创意,那么,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学生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没人回答,一时安静无声) [师]既然没有,我们就请同学们自己实验一下,看看你们的结果与科学家的结论是否一致? [生]学生实验,发现水面上升的高度是集气瓶体积的1/10。 [师]科学家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而大家的实验结果是占空气体积的1/10,为什么? [生4]蜡烛燃烧放热,使剩余气体膨胀,所以液面上升的体积数偏少。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等到装置完全冷却到原来的温度后再观察(约2分钟后,观察结果仍然偏小)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氧气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雅思实验学校化学组 一、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授人一鱼,供其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其终生受用无穷。”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能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归纳而获得知识呢?我想,对初学者而言,应从任务或问题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实验,让他们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到化学是重要而有趣的课程。 二、教学方案 课的引入及知识的铺垫与方案一相同,对于主体实验,我是这么处理的:[师]下面,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尝试解决一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学习小组先相互讨论,4分钟后,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学生4人一组围在一起讨论,情绪高涨) [生1]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一个集气瓶),把火柴点燃伸入集气瓶中,熄灭后,用原来的总体积减去后来剩余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再通过计算,便可求出氧气的体积分数。 [师]我认为,这个同学抓住了关键——利用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真是难能可贵,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2]按他的方案,我觉得气体的减少量无法测定。 [师]我同意。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谁来帮帮他? [生3]我能不能上来画? [师]当然可以! [生3](边画边讲)先将一支长的蜡烛放在水槽底部,向水槽中加水,使水面低于蜡烛,将一个集气瓶倒罩在蜡烛上方,当蜡烛熄灭后,由于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所以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就会将水压入集气瓶中,那么,水面上升多少就表明氧气的体积是多少。 [师]这个方案怎么样? (学生议论,纷纷表示同意该方案) [师]我也很欣赏这位同学的方案,他巧妙地运用物理学知识,利用倒吸入水的体积,明确地计算出被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从而测出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很有创意,那么,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张丽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化学课程中新增了实验内容,加大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内容,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应是鲜活的,变化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然而,鲜活的课堂必定给我们老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即不可避免地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意外”。如何处理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呢?则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关键点。 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第六章课题一“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内容。在课堂上由于教师的失误,演示实验出现了意外;在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发生了矛盾。这些意外的发生,就要求教师从容、适时、合理的解决。 案例描述: 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本想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所需要的药品。而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实验时,碳酸钙和稀硫酸也是反应速率适中这一意外的发生,我的头“轰”的一下大了起来。有的学生也骚动起来(提前已预习)我该怎么办呢?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还是……。我冷静了一下,面对实验的失误,我向同学们承认了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这时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失误的原因,学生的热情又高涨起来,纷纷献计献策:硫酸的浓度的用量再稀一些;使用的大理石块再大一些或者在小一些等等;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我们得

出了最终的正确结论,同时也提高了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既解决了意外事件的处理,也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为了巩固对实验室制备气体的操作,我接着安排了实验,“要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李碧玉同学马上站起来回答:“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王凯然同学说:“不行药品的状态不同,反应的条件也不一样的”两位同学的意见说出来之后全班同学都不出声音了,当时很是尴尬,我想可能是因为实验室制取氧气已经学过很久了,大家的印象不是很清楚了,我不应该直接把问题抛给他们,后来在我及时的引导下,学生一点一点的清楚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如何确认。 讨论实验过后,我又组织同学们亲自动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大家也遇到一些小小的意外,不过都及时解决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大家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又的得到了提高,在小结是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谈论了自己的收获。 案例评析: 在这节课中出现了两个意外事件,一是教师演示实验的失败,一是学生的回答与老师预想的回答发生矛盾。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但在处理上觉得是恰当的,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演示实验失败后我没有强调客观原因掩饰实验的失误,而是面对失败承认了错误,并组织了学生探究了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药品用量、反应条件、装置的改进等方面提出改进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又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体现了在课堂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新理念。而面对学生的回答与我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化学课程中新增了实验内容,加大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内容,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应是鲜活的,变化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然而,鲜活的课堂必定给我们老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即不可避免地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意外”。如何处理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呢?则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关键点。因此,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控制课堂的能力,合理处理意外事件的发生等都成为教师接受挑战的新课题。下面是我处理课堂意外事件的一个教学案例: 一、案例主题 在课堂中,教师是平等的首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实验的参与者和探究者;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成长。 二、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第七章课题一“燃烧与灭火”的内容。在课堂上由于教师的失误,演示实验出现了意外;在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发生了矛盾。这些意外的发生,就要求教师从容、适时、合理的解决。三、案例描述 在“燃烧与灭火”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并出示了几张图片,开门见山的引入了课题,此时学生们也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望。接下来我着手进行演示实验7-1,本想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而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实验时,铜片上的白磷剧烈地燃烧起来(此时,红磷没有燃烧),但是,白磷燃烧的火花溅落在红磷上,红磷也燃烧起来了。这一意外的发生,我的头“轰”的一下大了起来。有的学生也骚动起来(提前已预习)我该怎么办呢?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还是……。我冷静了一下,面对实验的失误,我向同学们承认了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指着还在燃烧的红磷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同学们都笑了起来,随即又安静下来,等着老师往下进行。这时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失误的原因,学生的热情又高涨起来,纷纷献计献策:白磷的用量再少一些;使用更大的烧杯,白磷与红磷的距离远一些;白磷燃烧后,立即用小烧杯将红磷罩上;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我们得出了燃烧条件的正确结论,同时也提高了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既解决了意外事件的处理,也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为了巩固对燃烧条件的认识,我接着安排了下一个探究实验,“要使热水中的白磷也燃烧起来该怎么办?”王振同学马上站起来回答:“向水中吹气。”我一听,问题又来了:吹气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白磷怎么会燃烧起来?这最起码的知识都不懂,还乱说!”可一想,老师刚才都犯错了,怎能怪学生呢!于是我笑着说:“王振同学,你上来试一试吧!”上来用导气管向水中的白磷吹气,白磷没有燃烧起来,他又使劲地吹了一大口,白磷还是没有燃烧起来,于是他有些懊丧地下去了,并趴在桌子上。见此情景,我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勇气,并要求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问题。又有学生说;“老师,应该向水中通氧气。”我说:“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得用实验来加以证实。”并拿出事先收集好氧气的气囊,向水中通入氧气,只见水中出现因白磷燃烧而产生的火花,非常有趣。学生们非常激动,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课堂教学又一次达到了高潮。 实验过后,我又组织同学们尝试了向水中的白磷通入空气的实验,也获得了成功。进而,我又提出问题:“通过导气管用嘴向水中吹气,为什么不能使白磷燃烧?”仍然请王振同学回答,他在老师的引导和同学的提示下找到了原因,答道“从嘴里吹出的气体大部分是二氧化碳,它不能支持白磷燃烧。这一知识点是我们前面探究过的。”我接着说:“好,请座下。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了你的进步。”大家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我注意到这位同学的表情,他的眼中又充满了自信。我的心也随之平静下来。 四、案例评析 在这节课中出现了两个意外事件,一是教师演示实验的失败,一是学生的回答与老师预想的回答发生矛盾。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预设和生成共精彩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预设和生成共精彩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预设和生成共精彩 整个课堂是连贯的,学生是愉快的,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化学课程中新增了实验内容,加大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内容,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应是鲜活的,变化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然而,鲜活的课堂必定给我们老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即不可避免地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意外”。如何处理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呢?则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关键点。 二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第七章课题一“燃烧与灭火”的内容。在课堂上由于教师的失误,演示实验出现了意外;在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发生了矛盾。这些意外的发生,就要求教师从容、适时、合理的解决。 三案例描述 在“燃烧与灭火”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本想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而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实验时,铜片上的白磷剧烈地燃烧起来(此时,红磷没有燃烧),但是,白磷燃烧的火花溅落在红磷上,红磷也燃烧起来了。这一意外的发生,我的头“轰”的一下大了起来。有的学生也骚动起来(提前已预习)我该怎么办呢?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还是……。我冷静了一下,面对实验的失误,我向同学们承认了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指着还在燃烧的红磷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同学们都笑了起来,随即又安静下来,等着老师往下进行。这时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失误的原因,学生的热情又高涨起来,纷纷献计献策:白磷的用量再少一些;使用更大的烧杯,白磷与红磷的距离远一些;白磷燃烧后,立即用小烧杯将红磷罩上;课堂气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800字)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东宁县第二中学张伟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案例摘要】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课程改进以来,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也越来越受到化学教师的重视。“黑板上画实验”、“纸上谈实验”的现象在中学里已逐渐减少。在实验教学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尊重客观事实。实验中应真实地反映和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课本的叙述不一致时,不能违背事实来复述课本中有关对实验的描述。这都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原则。 【主题词】化学探究氧气含量 【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在这次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了红磷燃烧完成后,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超出五分之一的情况,经过反复多次实验,情况并没有好转,导致备课过程中的少于五分之一等应对无功而返,形成矛盾。 【原因及解决方案】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这个实验的操作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我思考良久,反复试验得出这样一个原因:因为前一节课刚做了该实验,到这个班实验时,倒掉1/5的水,就开始实验,空气没有迅速地充满集气瓶,导致进水接近2/5,为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出现,特提出以下注意事项: 1、如有连着上的不同班级,在上完第一个班后应及时倒掉瓶内的水,并取下塞子,让空气充分进入集气瓶。 2、把装有燃烧着红磷的燃烧匙伸入瓶中时动作要迅速,尽量减少瓶内空气的逸出,塞紧后还要用水密封瓶口,保证装置不漏气。

【案例教学过程(节选)】 【导入】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混合物,也知道了其中一些气体成分的含量,那么,同学吗,我们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一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 生:思考 师:我提示一下,想要检验氧气含量,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分小组讨论)需要将氧气从空气中分离 师:下面开始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在做实验中,我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同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并了解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兴趣所在。开始学生看到燃烧后冒出浓浓的白烟,表现出感兴趣的样子,但不是很强烈。但当打开弹簧夹水从烧杯沿导管进入集气瓶时,他们吃惊了,不停地小声说:“水被吸进管里了!水进入集气瓶里了!水是咋进去的呀?”课堂气氛骤然上升,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 “接近1/5了??到1/5了”。一切都在我的预料当中,“呀,超过1/5了”,我一看,已超过1/5标刻线的液面还在不断上升,等它停下来时液面都快接近2/5了,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 2、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去探究客观规律; 2、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情感目标: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通过了解我国在测定相对原子质量方面的成绩培养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准备】课前准备与教材相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电解水的过程。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课件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是不可分的。 二、教学新知 1、原子的发现史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发现史。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微观粒子的想象过程及实验验证。学生能通过卢瑟福的散射实验知道原子内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并能够知道原子内有一个核心。 2、原子的构成 活动一、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提出问题:1、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2、你能否用语言简单的描述一下? 目的:学生看到了微观的原子结构,能形象、直观的知道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构成。

活动二、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教材中的表格4-1 教师提出问题: 1、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是什么关系? 2、构成原子的粒子他们的电性怎样? 3、构成原子的粒子质量是什么样的呢? 4、原子的质量主要是由谁决定的呢? 目的: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并用语言描述出原子的构成。 电子(-)质子质量的1/1836 原子质子(+) 1.6726 ×10-27 原子核 中子(不显电性) 1.6749 ×10-27 原子的质量主要决定于质子和中子 活动三、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教材中表格4-2 教师提出问题: 1、原子种类不同那么就什么不同? 2、质子数和什么数相等,与什么不等? 3、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吗? 目的:学生进行分析总结能够得出原子结构中出现的一些规律。 1、原子种类不同,质子数也不同 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氢原子中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 活动四、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与地球的体积比 目的:让学生感受原子体积的小及原子核更小。并转换问题引出原子的质量。活动五、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氢原子、氧原子的实际质量 老师让学生到黑板把氢原子和氧原子的实际质量用科学记数法转换小数表示法目的:让学生感受原子质量在使用和书写时的不方面,科学家们便引用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3、相对原子质量概念 活动六、教师播放课件展示相对原子质量概念

[DOC]-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心得

[DOC]-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心得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心得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心得 一、发挥教研组集体智慧,群策群力 我们教研组的全体老师虽然都有多年的化学教学经历,也都积累了一定经验,但面对二期课改的新教材,每个人都是新手。首先,我们认真参加市组织的新教材培训,虽然在炎热的夏季,虽然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但我们都自始至终认真学习。接下来,我们组的四位老师分头通读全册教材,了解教材的总体脉络和布局,这对整体把握教学是很有好处的。例第一章《化学的魅力》,重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知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学习化学最基本的一般方法。这样,我们在实施第一章教学时,就把情感目标放到比较突出的地位。第三步我们再集体讨论教案。经分工,由一名教师主讲,再集体补充、修改,往往在初始拿出的教案还是很陈旧的(难该习惯),但经过集体讨论后的教案一定有发展、有突破、有新意,大家感觉到集体智慧的能量是很大的。 二、“填补”新教材的“空白”,学生智能得以发展 新教材的版面上有很多“空档”,有的空档是实验的现象、结论,还有一些是问题的解释,这与老教材有明显的差别,我们开始觉得很不习惯。我们反复讨论是以怎样的方式“填补”这些“空档”,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那么编写者的意图就变成要我们老师去填空,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我们认真学习二期课程标准,体会到这是留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决不能简单地由老师包办代替。于是教材上安排的问题讨论,我们都认真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尽量由学生自己解决,教材上安排的实验,或由老师演示,或由学生完成,然后归纳现象、推出结论。即使是家庭小实验也鼓励学生去尝试,然后交流.但实验受很多条件的影响,各自得到的现象和结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结合近几年的教学体会,将自己对教学设计的理解总结如下,希望能与大家进行交流、改进,再提高。 一、分析教材(备教材) 备好课的前提是理解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这就是我们教师要备课,要常备课,常备常新的原因。正确理解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抓住重点 (1)初中化学知识点 根据中学化学《课标》,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大致划分为 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 (2)知识点的作用 把握教材内容的核心所在,就是要确定教学的重点。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中心内容。核心内容具有后延续性,对后续的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不一定是考点,有可能渗透在考点之中。 例如:原子的结构决定离子的形成,离子的形成决定化合价。 氧气的化学性质决定分析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决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时药品的取用原则。 2. 领悟教材的教学价值 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就是要分析和挖掘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对学生认知结构、技能、 [案例] “第六单元二氧化碳”的教学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种元素多种物质

本单元中涉及含碳元素的一系列物质,如碳的多种单质、氧化物及碳酸、碳酸钙等,一方面是物质组成与分类、物质多样性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碳的多种单质,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等内容,反映了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相同两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化合物的化学观念,加深了对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多样性的认识。 2.初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科思想 通过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比较,初步建立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结构特点的反映;物质的性质影响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出物质的一定性质等化学学科思想。 3.建立实验室制取气体思路 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是初中化学学习的基本实验技能。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是在氧气制取的基础上的拓展和加深。 4.学会“对比”科学方法 本单元教材内容的编排思路,蕴含着“对比”这一科学方法的学习。如碳跟氧气的反应,实验条件不同,反应产物也不同。通过对照、比较,可以找出不同物质性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寻找共性可以建立物质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发现特性是为了不同物质之间的区别,从而理解物质的鉴别方法以及不同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 5.认识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以及工农业生产的联系 碳元素与人类关系密切,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一氧化碳有损健康,二氧化碳对环境有影响等。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的问题做出价值判断。 6.建立物质转化观 知识,从化学角度认识某一具体物质的一般在此之前 ,学生通过学习氧气o 2 思路已有了初步了解。本单元的重点是引领学生从单一物质的学习向含有同一元素的多种物质的学习迈进,帮助学生初步把握物质间的联系,找寻物质间的转化规律初步建立物质的转化观。 二、分析学生(备学生)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2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水的组成》教学案例及反思 河北中学李建辉 一、教学背景与定位: 教学起点分析:在上节中学生已经了解到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做知识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的起点定位于引导学生从观察宏观现象到用微观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主要方式:实验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二、教学资源与设备: 仪器与药品:水电解器 13套(玻璃管中注满了 10%~15% 的 NaOH 溶液),启普发生器一套,锌,稀硫酸,火柴,烧杯,橡皮导管,尖嘴玻璃导管 多媒体材料:课件:( 1 )水的电解示意图( 2 )电解水实验的指导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水在加热时变成水蒸气。水的三态变化,只是水分子间隔改变。而“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这一事实始终没变。那么,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有所不同呢? (二)解决方法: 用实验验证 (三)学生分组实验(共 13个小组,每组 4 人,实验时学生只需插上电源即可) 展示多媒体指导实验 同学们在实验中要学会合作学习运用观察法,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 1 )两个电极,两支玻璃内液面有什么变化: 两个电极产生气泡,并且与正极连接产生的气泡慢,负极连接产生的气泡快。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极玻璃上部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大约是 V 正极: V 负极 =1 : 2 。 ( 2 )用燃着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快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管中的气体被点燃 ( 3 )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慢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优秀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 2、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去探究客观规律; 2、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情感目标: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通过了解我国在测定相对原子质量方面的成绩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准备】课前准备与教材相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电解水的过程。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课件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是不可分的。 二、教学新知 1、原子的发现史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发现史。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微观粒子的想象过程及实验验证。学生能通过卢瑟福的散射实验知道原子内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并能够知道原子内有一个核心。 2、原子的构成 活动一、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提出问题:1、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2、你能否用语言简单的描述一下?

目的:学生看到了微观的原子结构,能形象、直观的知道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构成。 活动二、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教材中的表格4-1 教师提出问题: 1、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是什么关系? 2、构成原子的粒子他们的电性怎样? 3、构成原子的粒子质量是什么样的呢? 4、原子的质量主要是由谁决定的呢? 目的: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并用语言描述出原子的构成。 电子(-)质子质量的1/1836 原子质子(+) 1.6726 ×10-27 原子核 中子(不显电性) 1.6749 ×10-27原子的质量主要决定于质子和中子 活动三、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教材中表格4-2 教师提出问题: 1、原子种类不同那么就什么不同? 2、质子数和什么数相等,与什么不等? 3、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吗? 目的:学生进行分析总结能够得出原子结构中出现的一些规律。 1、原子种类不同,质子数也不同 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氢原子中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 活动四、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与地球的体积比 目的:让学生感受原子体积的小及原子核更小。并转换问题引出原子的质量。 活动五、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氢原子、氧原子的实际质量 老师让学生到黑板把氢原子和氧原子的实际质量用科学记数法转换小数表示法目的:让学生感受原子质量在使用和书写时的不方面,科学家们便引用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关于教学案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为广大教师普遍接受,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给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提高控制课堂的能力,合理处理意外事件的发生等都成为教师接受挑战的新课题。教师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案例。使鲜活、变化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教学案例就是记录精彩课堂片段。关于案例内容、格式及要求如下: 标题 作者姓名: 作者单位: 联系方式: 例:

一、案例主题 “燃烧与灭火”演示实验的意外事件的合理解决 二、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第七章课题一“燃烧与灭火”的内容。在课堂上由于教师的失误,演示实验出现了意外;在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发生了矛盾。这些意外的发生,就要求教师从容、适时、合理的解决。 三、案例实录及评析 四、案例反思 在这节课中出现了两个意外事件,一是教师演示实验的失败,一是学生的回答与老师预想的回答发生矛盾。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但在处理上觉得是恰当的,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演示实验失败后我没有强调客观

原因掩饰实验的失误,而是面对失败承认了错误,并组织了学生探究了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药品用量、反应条件、装置的改进等方面提出改进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又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体现了在课堂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新理念。而面对学生的回答与我的预设发生矛盾时,我没有严厉的批评和断然否定,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亲自探究自己的结论,引导他自己得出回答错误的原因,并给予鼓励表扬,发扬了该同学的积极性。这种做法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参与实验,参与探究结论的新理念。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第一,老师在备课时没有充分预料到一些以外情况的发生,显得有些措手不及。这也使我感到:教师应认真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还应充 分考虑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甚至还应补充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这样才能做到处变不惊,得心应手。使整个课堂是连贯的,学生是愉快的,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这样的课堂才会鲜活,才会散发出持久的生命芬芳。第二,由于课堂上的意外事件,改变了预设的教学时间,预设的学生练习没有完成。但是,师生能分

(完整版)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案例

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案例 伴随着我校新课改的要求,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课堂,更要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贯穿其中,要以学生的自主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原因,讨论结合,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化学课堂应是鲜活的,变化的。而在实际当中,课堂必不可免的则会遭遇到意外事件或突发事件,而如何处理这些意外也是教师必须接受挑战的新课题。下面是我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一个教学案例: 一、案例主题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实验的参与者和探究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想法。 二、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第二单元课题3 制取氧气的内容。在课堂上由于学生的想法与实际的结果背道而驰,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是从容,出现了问题所要考虑的是原因所在。 三、案例描述 在制取氧气这部分内容时,讲到38页的探究实验,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对比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过氧化氢的溶液以及加入mno2的过氧化氢溶液,学生讨论出原因(学生已预习),得出:在常温下,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速度比较慢。这时,一学生嚷着:在常温下分解氧气的速度比较慢,那如果是在加热条件下呢?我一听,恩,这想法还是不错的,而且从理论上来说的话,温度越高,产生的氧气越多,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那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我总不能将只是硬塞给学生,这实验也简单,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由事实说话不是更好吗。于是,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而最后,意想不到的结果发生了,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反而熄灭了,怎么办,完全和预想的结果相反啊。一下子,学生也开始骚动起来。我冷静了下,趁着大家的好奇心我顿时脑子一闪,既然出现了问题,何不抓住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其中的原因。于是我让学生静下来,提问到;大家都看到木条没有复燃反而熄灭了,那么大家讨论下,这是为什么呢?课堂上立即显得非常活跃,纷纷讨论。有人说:因为过氧化氢分解不仅产生了氧气同时也有水生成,而且可以在试管上可以看到大量的水珠。还有人说:可能是过氧化氢在加热条件下分解还是比较缓慢,不能产生大量的氧气。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将对这2种猜测的证明放在了下一节课,实验证明,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我由此看到了学生眼中兴奋的表情,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也加深了对催化剂的理解。 四、案例评析 在这节课其实出现了两个突发事件,一是学生的大胆猜想,一是猜想与事实的相反结果。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是我预先没有考虑到的,但既肯定了学生的想法也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向学生说明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有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不能仅靠理论就下结论。体现了在课堂中师生平等,都是课堂主人的新理念。 当然,这节课也使我感到:教师应认真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还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甚至还应补充些课外的知识。这样才能做到处变不惊,得心应手。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东宁县第二中学张伟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案例摘要】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课程改进以来,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也越来越受到化学教师的重视。“黑板上画实验”、“纸上谈实验”的现象在中学里已逐渐减少。在实验教学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尊重客观事实。实验中应真实地反映和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课本的叙述不一致时,不能违背事实来复述课本中有关对实验的描述。这都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原则。 【主题词】化学探究氧气含量 【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在这次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了红磷燃烧完成后,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超出五分之一的情况,经过反复多次实验,情况并没有好转,导致备课过程中的少于五分之一等应对无功而返,形成矛盾。 【原因及解决方案】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这个实验的操作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我思考良久,反复试验得出这样一个原因:因为前一节课刚做了该实验,到这个班实验时,倒掉1/5的水,就开始实验,空气没有迅速地充满集气瓶,导致进水接近2/5,为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出现,特提出以下注意事项: 1、如有连着上的不同班级,在上完第一个班后应及时倒掉瓶内的水,并取下塞子,让空气充分进入集气瓶。 2、把装有燃烧着红磷的燃烧匙伸入瓶中时动作要迅速,尽量减少瓶内空气的逸出,塞紧后还要用水密封瓶口,保证装置不漏气。 【案例教学过程(节选)】 【导入】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混合物,也知道了其中一些气体成分的含量,那么,同学吗,我们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一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 生:思考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一、教学背景与定位: 课题:第三单元课题一 教学起点分析:在上节中学生已经了解到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 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做知识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的起点定位于引导学生从观察宏观现象到用微观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主要方式:实验探究。 二、教学资源与设备: 溶的NaOH10%~15%13仪器与药品:水电解器套(玻璃管中注满了液),启普发生器一套,锌,稀硫酸,火柴,烧杯,橡皮导管,尖嘴玻璃导管 三、教学实录: (一)提出问题导入 知识回顾:我们已经知道,水在加热时变成水蒸气。水的三态变化,只是水分子间隔改变。而“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这一事实始终没变。 :那么,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有所1问题不同呢?(二)解决方法: 用实验验证

学生猜想同或不同 :那么用什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问题2 学生猜想:实验 人,实验时学生只需插(三)学生分组实验(共134个小组,每组上电源即可) 展示多媒体指导实验 要求:在实验中要学生学会运用观察法,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1)两个电极,两支玻璃内液面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后得到:两个电极产生气泡,并且与正极连接产生的气泡慢,负极连接产生的气泡快。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极玻璃上部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大约是V正极::2V负极=1 (每次学生回答实验现象后,教师出示正确的答案。) :水通电产生气体是什么呢?是不是水蒸汽呢?我们来检验3问题一下。慢慢打开活)2用燃着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快的玻璃管尖嘴处,(塞,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学生观察后得到:管中的气体被点燃 :这种气体是不是水蒸汽呢?为什么?问题4 学生回答:不是,因为水蒸汽不能被点燃。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补充:对,这种能被点燃的气体就是氢气。也就是在氢气球里所装的气体。 )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慢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3开活塞,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分析报告

《空气》教学案例分析 锦屏镇中学邓春晓 一.案例背景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可是空气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你能通过实验来让我们感觉空气吗?根据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设计实验等,设疑,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课题要学习的容中来。 本单元选取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空气、氧气作为学习素材,使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而且它们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从中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但是学生虽然熟悉这些物质,却了解不深,不曾从化学的视角思考,通过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将学生已经具备的一些空气的组成知识呈现出来。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将学生逐渐引导到本节课的重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测定。用“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红磷没有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打开止水夹,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1/5体积的水呢?”的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真正得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心得,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本身。最后从实验的结论中得到空气是一个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二.案例描述 1、教学思路与设计 空气是学生经常听到、用到的词汇,似乎十分熟悉(实际上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对它并不了解),加之本课题要讲解的知识容不多,如果忽视探究活动,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的目的,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会变得沉闷、乏味。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思路应该以实验探究和讨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深入地了解有关空气的知识。 首先,通过活动:“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你能通过实验让我们感觉到空气的存在吗?”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并创设问题情境:“关于空气你都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将同学们引导到对空气的关注上来,通过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将学生已经具备的一些空气的组成知识呈现出来。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