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池培育鳜鱼苗种技术

水泥池培育鳜鱼苗种技术
水泥池培育鳜鱼苗种技术

河蟹池塘养殖技术

河蟹池塘养殖技术 河蟹是我国的优势水产品之一,在我国河蟹的天然资源非常丰富,几乎所有的通海口岸都有天然的蟹苗和蟹种出产。同时由于各水系气候条件和水质条件的不同,也使各地出产的河蟹从个体的大小、口味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也形成了多种河蟹的养殖方式。在这一集节目中,我们主要向大家介绍河蟹的池塘养殖技术。 一、生物学特征 1、形态特征:河蟹的学名叫中华绒螯蟹,在民间俗称螃蟹、毛蟹等,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河蟹身体扁平宽阔,呈方形,分头胸部和腹部两个部分。背呈墨绿色,腹部白灰色,5对胸足于头胸部两恻,左右对称。 2. 生态习性:河蟹是一种生殖洄游性动物,一般两年达到性成熟,每年秋天开始生殖洄游,到河口地区浅海盐水中交配繁衍后代。进入蟹苗阶段后,便能离开海水环境,在淡水水域中生活。河蟹通常栖居在江河、湖泊等淡水水体中,尤其喜欢生活在水草茂盛,水质清新,天然饵料丰富的湖泊、草荡中。河蟹适宜在微碱性的淡水中生长,酸碱度为PH值7.5-8.5,对水中溶解氧要求在5毫克/升以上。幼蟹可以在15-20℃的水温中生存,适宜温度为19-25℃,当水温降至4℃

以下或超过36℃时,幼蟹容易死亡。成蟹的生存温度为5-30℃,最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2—28℃左右。河蟹在冬季一般潜伏在洞穴中越冬,能耐零下8℃的低温,但如果环境水温突然改变达3℃以上时容易死亡。夏季水温超过38℃时河蟹不能正常活动,40℃以上时容易死亡。 从人工河蟹养殖生产来说,河蟹的生长期分为蟹苗、蟹种和成蟹三个阶段,在正常情况下,多数河蟹寿命只有2—3年,个别的最长能活四年。河蟹是甲壳类动物,一生是要经过很多次蜕皮或蜕壳,才逐渐长大的。蜕壳是河蟹生长发育的重要标志,只有随着幼体的一次次蜕皮和幼蟹的蜕壳,才能使河蟹发生形态的改变和体形的增大。河蟹每蜕壳一次,体形便增大一次。河蟹一生中要蜕壳20多次,每年10月中旬左右成蟹完成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蜕壳。 3. 食性:河蟹属杂食性动物,它即可以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也可摄食水中的鲜嫩水草,随着河蟹的生长,它还可以摄食小鱼、小虾和螺类等,特别是成蟹阶段,一只河蟹在一夜间就可以捕食数只螺类。另外河蟹还有相当强的耐饥性,就是当饵料缺乏时,它也可以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不摄食也不至于饿死。河蟹的摄食强度与水温有着很大的关系,当水温低至5℃时,河蟹基本不摄食,在10℃以下时,摄食强度下降,当水温达到10℃以上时,河蟹摄食强度逐步增大,但当水温达到30℃以上时,也会使河蟹的摄食量下降。

鳜鱼苗标粗培育流程

鳜鱼苗标粗培育流程 鳜苗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体环境的要求以及耐受能力不一样,合理的养殖密度与及时的分级,对鱼苗健康状况和成活率具有重要影响。鳜鱼苗的养殖管理十分重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采取“标粗后再放养”。池塘进行鳜鱼养殖最好放养大规格的鱼种,苗种越大、规格越整齐,养殖成功率高。8~10厘米的苗种,放养成活率一般在95%以上。 2)标粗池塘的选择:以土塘为宜,大小在4~6亩最宜。放养鱼花前对池塘进行彻底消毒,杀死病原菌,具体操作可按照选塘——干塘晒塘——翻土——泼洒土壤氧化剂等。 3)养殖时间的选择:第一批鳜鱼苗最好在5月20号到6月10号落塘,在6月底前全部投苗完毕。 4)鳜鱼苗种选择:选择无畸形缺刺、健康有活力并且在培育过程中少用药或没有用药的苗种。 5)在水体天然饵料不足情况下,可适当投喂饲料,补充营养。饲料选择优质易吸收,且转化率高的饲料。 6)鳜鱼标粗池塘,投放鳜花前7天安装微电水处理材料、底部增氧机以及水车式增氧机,养殖期间每隔7—8天泼洒一次微生态制剂。 7)鳜鱼仔下塘前要消毒,然后施用养虾宝+三包稳C,减小下塘应激反应。 8)饵料鱼的放养:一般育鳜鱼仔塘的水深以1~1.2米即可,不要太深水,并要一次加足水后,每亩用茶麸饼50~70斤,鸡粪5包开始毒塘,到4-5天有轮虫并确认安全后就可加花生麸、黄粉、玉糠等加发酵液发酵后就可以开垫底花,每亩以400~500万尾为好,3天后再放第二批花300~400万尾,第二批花5~6天后就可以放鳜苗,鳜鱼仔下塘后3~5天以喂水花为好。 9)鳜鱼苗下塘时分三次注水,第一次1米,第二次注水至1.2米,第三次注水至1.5米,最终水深维持在1.5米左右。 10)定期检查:每隔2天检查鳜鱼体表和腮部,及时做好防寄生虫工作。 11)巡塘:鳜鱼仔下塘后每天早晚各巡塘一次,并检查其的生长情况和塘内是否有充足的饵料鱼,若发现塘内鱼仔不足,就应立即补充足量鱼仔。 12)注入鳜鱼池塘水体一定要提前消毒杀虫,以防寄生虫。具体操作是在引水前4~5天,提前将要引入水体在池塘中用每亩20斤打碎后的茶粕全池塘泼洒(在),待药效消失后注入鳜鱼塘。 13)增氧机的使用:最好保持全天开放,保证有一台增氧机处于休息状态,

河蟹养殖技术总结

河蟹养殖技术 (一)扣蟹培育: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率,增加经济效益,首先要培育扣蟹(100-400只/kg)。V期溞状幼体经过5次蜕皮变成大眼幼体,这个过程中有90%变态为大眼幼体即可淡化出苗,一般是4-5天,此时成为幼蟹。 (二)成蟹养殖 成蟹喜欢水质清净、透明度较大的水体环境,水草丛生,饵料丰富,河蟹生长最适宜,目前大多采用池塘、湖泊和稻田养殖。 1、池塘条件 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水质良好污染,选择粘土、沙土或亚沙土,通气性好,有利于水草和底栖昆虫、螺蚌、水蚯蚓等生长繁殖,老池塘要彻底清淤,淤泥不超过20cm为好,池塘面积不宜太小。池塘水深常年保持在0.8—1.5米左右,池中有浅滩(可造数个略高出水面的土墩,即蟹岛,岛上可移植水生植物),有深水区。池塘不要太陡,坡比大一些,否则,河蟹易掘穴,且不利于晚间爬出水面活动。也可建造人工洞穴(较大的竹子内部掏空,然后多个绑在一起即成)。 2、移植水草 河蟹天然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水域内水草和底栖生物(饵料生物)的多少。在养殖过程中种好水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种水草除供蟹摄食补充维生素外,还可起到隐蔽的作用,是提高各期间河蟹成活率的一项有力措施,另外还能吸收池中有害氨氮、二氧化碳、有机物质、释放氧气、稳定水质的作用。群众也常说“蟹大小、看水草”。因此,对于池塘养殖河蟹来说必须下大力气种好水草,水草的种类主要有浮萍、满江红、水葫芦、水浮莲、轮叶黑藻、金鱼藻、苦草、水花生等,移植时注意消毒防害。 水花生

水花生,生命力强适应性广,生长繁殖迅速,水陆均可生长。 水葫芦

水葫芦(凤眼莲) 凤眼莲喜欢在向阳、平静的水面,或潮湿肥沃的边坡生长。在日照时间长、温度高的条件下生长较快,受冰冻后叶茎枯黄。

池塘河蟹生态标准化养殖技术

池塘河蟹生态标准化养殖技术 一、池塘养殖 1、苗种选择 养殖的河蟹苗种主要来自三大水系,即长江水系、辽河水系及瓯江水系。不同水系的河蟹苗种,只有在各自水系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发挥其区域生长优势。养殖用的河蟹苗种必须纯正,以长江水系苗种为首选,其最大优点是生长速度快,成蟹个体明显大于其他水系的品种。 2、成蟹饲养 A、养蟹池条件与设施 a、养蟹池选择与改建: 以靠近水源,水量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交通便利的土池为好,土质以粘土最好,粘壤土次之,底部淤泥层不超过10厘米。独立塘口或在大塘中隔建均可,培育池要除去淤泥。在排水口处挖一集蟹槽,大小为2平方米,深为80厘米,塘埂坡比1:2- 3。 塘埂四周用60厘米高的钙塑板或铝板等作防逃设施,并以木、竹桩等作防逃设施的支撑物。养蟹区四周挖蟹沟,面积30亩以上的还要挖井字沟。池塘蟹沟宽3米,深 0.8米;稻田四周蟹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5%-20%。 b、形状: 培育池以东西向长、南北向短的长方形为宜。

池塘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为好。水深 1. 1 / 13 1._x0005_米。 c、水质: 应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和《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规定。饲养环境质量要求是: 水温适宜为150℃-30℃,最佳22℃-25℃。 溶氧≥5毫克/升。pH值适宜为 7. 9.,最佳 7._x0005_- 8._x0005_。透明度适宜30-50厘米,最佳50厘米以上。硝酸氮(NH 3-N)≤ 0.1毫克/升。硫化氢(H 2S)不能检出。淤泥厚度<10厘米。 底泥总氮< 0.%。 B、放扣蟹种前的准备 a、清塘消毒: 秋冬排干池水,铲除表层10厘米以上的淤泥;晒塘冻土;放养前二

广东地区鳜鱼成鱼养殖模式介绍及效益分析

广东地区鳜鱼成鱼养殖模式介绍及效益分析 前言鳜鱼又称桂花鱼,淡水品种,鲈形目,常见养殖品种有翘嘴鳜、大眼鳜和斑鳜,翘嘴鳜的幽门盲囊数量最多,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最强,因而生长最快,目前人工养殖最多的也是翘嘴鳜本文所说的鳜鱼就是翘嘴鳜。自古就有“海中梭,江中鲥,河中鳜”之说,从消费市场来分析,鳜鱼的市场定位:大众化的高档鱼品种,同时在淡水养殖的高档鱼中,鳜鱼是最有代表性的品种,几乎没有任何品种可以达到鳜鱼所达到的高度,比如曾经很火的鲟鱼、淡水石斑、大菱鲆。这些引进品种在上市初期价格非常高,不久就快速跌落,如鲟鱼上市之初价格高达近200元╱斤,仅仅3年就下跌到不到20元╱斤,与其他淡水鱼品种比较鳜鱼价格一直较为稳定,总体来讲鳜鱼是我国淡水鱼品种中比较有发展前途的品种。鳜鱼养殖现状与发展方向全国养殖鳜鱼规模与产量当属广东为最,江苏次之,广东亩产多在4000-5000斤左右,同时养殖成功率相对较高,其他省份平均亩产多在1000-2000斤。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苗种退化,病害严重,养殖成本高风险大,冬季饵料鱼难寻,用药多食品安全问题。发展方向: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提倡无公害生态养殖,建立国家级鳜鱼良种场,探索鳜鱼饲料养殖,鳜鱼疫苗的研发与运用,工厂化养殖,拓宽消费市场如深加工。生物学特性典

型的肉食性鱼类,终身以活鱼为食,鳜鱼喜欢栖息在水质清新、透明度好、有微流水、水草茂盛的河流、湖泊中生活,特别喜欢藏鱼湖底石块、树枝下面,一年中没有明显的停鱼期,当水温将至7℃以下时,便在深水处以其尾鳍扫去淤泥,形成凹穴以供藏卧,鳜鱼生长温度为7℃-32℃,最适生长温度为18-25℃,同时鳜鱼胆小怕光怕惊,一般夜晚摄食旺盛。广东鳜鱼成鱼养殖技术简介一:池塘条件池塘选择东西走向,避风向阳,水源较好,进排水方便,同时要有利于看守,防止被盗,水面多在3-10亩,水深1.8-2.5米,增氧能力:1-1.5kw╱亩,地址最好是砂质壤土,淤泥10-20cm为好,与饵料鱼的配套面积1:10左右(鳜鱼4000斤╱亩,麦鲮1800斤╱亩,饵料系数4.5计算)鳜鱼池塘4亩二:清塘培水清塘有两点关键,第一:暴晒1-3个月,切记一定要多多暴晒,急不得,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第二:生石灰清塘,此处只介绍干法清塘:暴晒后进水5-10cm,在池塘四周和中间均匀挖几个小洞,将生石灰加水溶解,并趁热向周围均匀泼洒(此处一定要小心烫伤)生石灰用量50-100公斤╱亩;最好次日再用铁耙翻动底泥使石灰浆与底泥充分混合,这样不仅能够杀死野杂鱼、敌害生物和各种病原体,还能使底泥的休眠浮游生物卵露出泥面得以萌发,加快浮游生物的繁殖和增加水体中钙离子含量碱化土壤,有利于鳜鱼的健康生长。提前几天进水,等水质稳定后再放苗,进水时用密网防止各种杂物

泥鳅苗人工孵化技术详解

泥鳅苗人工孵化技术详解 泥鳅苗刚孵出时全长约3.5毫米,吻端具黏着器,此时泥鳅苗都粘在鱼巢或其他物体上。孵出后8小时左右,苗长约4毫米,口裂出现,口角有1对芽基;腮丝露出在腮盖外, 形成外鳃;胸鳍逐渐扩大,全身出现稀疏的黑色素。这时泥鳅苗由刚孵出时呈透明的…逗点?状到体色逐渐变黑。孵出后约33小时,苗长4.5毫米,口下颚已能活动, 口角出现2对须,卵黄囊缩小,外鳃继续生长,胸鳍能来回煽动,体表黑色素增加。孵出后约60小时,苗长5.5毫米。已能做简单的游动,具须3对,鳃盖扩大,已延伸到胸鳍基部,但鳃丝仍有部分外露,螵已出现,卵黄囊接近消失。鱼苗已开口摄食轮虫等食物。所以孵出后约3天便要开始喂食,如不喂食,第5天便开始死亡,10天后全部死亡。孵出后84小时,苗长7毫米左右,外鳃已缩入鳃盖内,螵已渐圆,具须4对,卵黄囊全部消失,肠管内可见食物团充积,泥鳅苗能自由游动。孵出后12天,苗长11毫米,鳃已发育完整,具须5对,螵成圆形,胸鳍缩小,尾鳍条增多,背鳍条和殿鳍条均已经发生。孵出后21天,苗长达到15毫米以上,形态已与成品泥鳅相仿。这时候+泥鳅苗的呼吸功能由鳃呼吸逐渐转化成兼营肠呼吸。也就是说,这时候的肠除了消化吸收功能之外,还具有呼吸功能,此时不能投喂太饱,以免影响肠呼吸功能。通过孵出偶的前期培育〈约21天〉,泥鳅苗的形态已长得与成体相似,呼吸功能也逐渐健全,这时便转入泥鳅夏花培育阶段。 从1.5厘米的泥鳅苗培育成3厘米的夏花称夏花培育阶段。泥鳅苗在水质良好、饵料充足、饲养精细的条件下,大约经过1个月的培育一般能长成体长3厘米的夏花鱼种。 这时泥鳅已具有钻泥习性,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大大的加强,便可转入成鱼饲养阶段。 体长3厘米的夏花泥鳅种虽然已初步长成,但各种生理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这时候进行长途运输或直接进行成鳅养殖,成活率伤不能保证。但原池中密度已经过高,个体差异也比较大,应将泥鳅进行筛选分养。再经过约1个月饲养,使泥鳅重体长达到5厘米以上后再进行长途运输和移入成品泥鳅池养殖,这一生产过程称为鳅种培育阶段。 一般泥鳅苗当年能成体长6厘米左右,体重1-3克的大规格鳅种。 5厘米以上的鳅种经1年养殖,便可养成每尾重10克以上的商品泥鳅。 一、泥鳅苗的前期培育 孵化后约3天。卵黄囊全部消失,口器形成,肌节增多,尾鳍鳍条出现,胸鳍显著扩大,螵也出现,这时泥鳅苗开始从侧游变为短距离平游,肠管内充满食物,开始主动摄食,

螃蟹养殖背景知识

一、河蟹的生物特性 1、生活史 河蟹是淡水中生长,海水中繁殖的蟹类。在生殖洄游前均为幼蟹,因其壳色偏黄,俗秒“黄蟹”,其性腺很小,基本上未发育,肝脏的重量远远大于生殖腺重量。当它在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后就发育为“绿蟹”,过购墨绿性腺发育丰满,雄蟹螯足绒毛绸密,步足刚毛粗长,雌蟹腹部完全覆盖头胸甲腹面,腹部边缘的刚毛长而密。 河蟹的生命是短暂的,在它的生活史中历经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和成蟹等几个阶段,一生中需要幼体5次蜕皮成为大眼幼体,再经13—15天蜕皮成为成蟹,它一生只有一个生殖周期,繁殖结束生命也就终止,一般来说,河蟹的寿命为1—3周龄。 2、生活习性 (1)穴居 河蟹喜欢栖居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滩涂的洞穴里,或隐匿在石砾和水草丛里。河蟹掘穴为其本能,也不河蟹防御敌害的一种适应方式。河蟹掘穴一般选择在土质坚硬的陡岸,岸边坡度在1:0.2或1:0.3,很少在1:1.5-2.5以下的缓坡造穴,更不在平地上掘穴。这为我们养殖池塘建设提供了依据。 (2)食性 河蟹食性很杂,在自然条件下以食水草、腐殖质为主,嗜食动物尸体,也喜食螺、蚌子,蠕虫、昆虫,偶尔也捕食小鱼、虾食物匮乏时也会同类相残,甚至吞食自己所抱之卵,有时也会因一条死鱼而招致同类争食,一般情况下,河蟹取得植物性食物来得容易,常构成蟹胃食物的主要成份,蟹胃中还有一些泥沙,这是河蟹摄食底栖生物和腐殖质的一种标志。 河蟹一般白天隐蔽在洞中,夜晚出洞觅食。在陆地上,河蟹并不太摄食,往往将岸上食物拖至水下或洞穴边,再行摄食。周年中河蟹除低温蜇居暂不进食外,即使冬季洄游也照常摄食。在水质良好,水温适宜,饵料丰盛时,河蟹食量很大,一昼夜可连续捕食数只螺类,刚蜕皮的软壳蟹,肢残个体,也常遭受侵害,但河蟹耐饥能力也很强,断食10天乃至半月不食,河蟹也不致于饿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根据河蟹生长发育所需,在投喂饵料的掌握“精—粗—精”的结构,有利于河蟹生长。 (3)河蟹的蜕皮与生长 河蟹的生长过程是伴随着幼体蜕皮、仔幼蟹或成螺蜕皮进行的,幼体每蜕一次皮就变态一次,也就分为一期。从大眼幼体蜕皮变为第一期仔蟹始,以后每蜕皮一次壳它的体长,体重均作一次飞跃式的增加,从每只大眼体6—7mg的体重逐渐增至250g的大蟹,至少需要蜕壳数十次,而每蜕一次壳都是在渡过一次生存大关。 河蟹蜕壳时需吸收大量水分,因而在蜕壳过程中质量明显增加,在以后的生长中,水分的失去却是缓慢的,并逐渐为组织生长所代替,河蟹生长的速度受环境条件,特别是水温和饵料的制约。通常,早期幼蟹蜕壳次数较为频繁,刚入湖泊的大眼幼体,以后每隔5—7天,7—10天相继蜕壳而成第二、第三期仔蟹,随着不断生长,蜕壳间隔时间逐次延长,如果环境条件不良,蜕壳生长停止,这也是同龄个体、在不同条件下体形相差悬殊的原因所在。 河蟹生长与水体、饵料中的钙、磷关系密切。有关试验表明,刚蜕壳的软壳蟹,体重比未蜕壳前增加30%—40%,这段时间多则1小时,少者数分钟,依靠鳃吸收大量的水以及水

鳜鱼成鱼养殖模式及效益分析

鳜鱼成鱼养殖模式及效益分析 前言鳜鱼又称桂花鱼,淡水品种,鲈形目,常见养殖品种有翘嘴鳜、大眼鳜和斑鳜,翘嘴鳜的幽门盲囊数量最多,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最强,因而生长最快,目前人工养殖最多的也是翘嘴鳜本文所说的鳜鱼就是翘嘴鳜。自古就有“海中梭,江中鲥,河中鳜”之说,从消费市场来分析,鳜鱼的市场定位:大众化的高档鱼品种,同时在淡水养殖的高档鱼中,鳜鱼是最有代表性的品种,几乎没有任何品种可以达到鳜鱼所达到的高度,比如曾经很火的鲟鱼、淡水石斑、大菱鲆。这些引进品种在上市初期价格非常高,不久就快速跌落,如鲟鱼上市之初价格高达近200元╱斤,仅仅3年就下跌到不到20元╱斤,与其他淡水鱼品种比较鳜鱼价格一直较为稳定,总体来讲鳜鱼是我国淡水鱼品种中比较有发展前途的品种。鳜鱼养殖现状与发展方向全国养殖鳜鱼规模与产量当属广东为最,江苏次之,广东亩产多在4000-5000斤左右,同时养殖成功率相对较高,其他省份平均亩产多在1000-2000斤。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苗种退化,病害严重,养殖成本高风险大,冬季饵料鱼难寻,用药多食品安全问题。发展方向: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提倡无公害生态养殖,建立国家级鳜鱼良种场,探索鳜鱼饲料养殖,鳜鱼疫苗的研发与运用,工厂化养殖,拓宽消费市场如深加工。生物学特性典

型的肉食性鱼类,终身以活鱼为食,鳜鱼喜欢栖息在水质清新、透明度好、有微流水、水草茂盛的河流、湖泊中生活,特别喜欢藏鱼湖底石块、树枝下面,一年中没有明显的停鱼期,当水温将至7℃以下时,便在深水处以其尾鳍扫去淤泥,形成凹穴以供藏卧,鳜鱼生长温度为7℃-32℃,最适生长温度为18-25℃,同时鳜鱼胆小怕光怕惊,一般夜晚摄食旺盛。广东鳜鱼成鱼养殖技术简介一:池塘条件池塘选择东西走向,避风向阳,水源较好,进排水方便,同时要有利于看守,防止被盗,水面多在3-10亩,水深1.8-2.5米,增氧能力:1-1.5kw╱亩,地址最好是砂质壤土,淤泥10-20cm为好,与饵料鱼的配套面积1:10左右(鳜鱼4000斤╱亩,麦鲮1800斤╱亩,饵料系数4.5计算)鳜鱼池塘4亩二:清塘培水清塘有两点关键,第一:暴晒1-3个月,切记一定要多多暴晒,急不得,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第二:生石灰清塘,此处只介绍干法清塘:暴晒后进水5-10cm,在池塘四周和中间均匀挖几个小洞,将生石灰加水溶解,并趁热向周围均匀泼洒(此处一定要小心烫伤)生石灰用量50-100公斤╱亩;最好次日再用铁耙翻动底泥使石灰浆与底泥充分混合,这样不仅能够杀死野杂鱼、敌害生物和各种病原体,还能使底泥的休眠浮游生物卵露出泥面得以萌发,加快浮游生物的繁殖和增加水体中钙离子含量碱化土壤,有利于鳜鱼的健康生长。提前几天进水,等水质稳定后再放苗,进水时用密网防止各种杂物

泥鳅养殖技术(八)苗种培育

泥鳅养殖技术——苗种培育 92 泥鳅苗种发育各阶段有哪些特征?表5—16 鳅苗孵出时间与相应特征

泥鳅苗是指泥鳅从受精卵中脱膜孵出,卵黄囊吸收完毕,鳔功能发挥作用,能平衡游动,并已开始主动摄取外界饵食,尚未出现性分化,下外于向成体体形状变态的早期发育个体。 苗刚孵出时,全长约3.5毫米,此时泥鳅苗都黏在鱼巢或其他物体上。孵出约3天时,已能开口摄食轮虫等食物,

此时应开始喂食,如若不喂,第5天便开始出现死亡,10天全部死亡。孵出后21天,苗长达1.5厘米以上时,活动能力很强,可作长时间游动,其性状特征与成鳅相仿,也就是说,这时的肠除了消化吸收功能之外.还具有肠呼吸功能,此时不能投喂太饱,以免影响肠呼吸功能。 泥鳅种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形态特征、习性与成体完全相同,自性腺开始发育的个体。 通过孵出后的前期培育(约21天)泥鳅苗形态已长成与成体相似。呼吸功能也逐渐健全,这时便转入泥鳅夏花培育阶段,从1.5厘米的泥鳅苗培育长成3厘米的夏花称夏花培育阶段。 孵出的泥鳅苗经1个多月的培育,长成夏花已开始有钻泥习性,这时可以转入成鳅池中饲养。但为了提高成活率,加快生长速度,也可以再饲养4~5个月,长成体长达6

厘米、体重2克以上的大规格泥鳅种时,再转入成鳅池养殖。这个阶段就是鳅种培育阶段。如果泥鳅卵5月上、中旬孵化,到6月中、下旬便可以开始培育鳅种。7~9月份则是养殖鳅种的黄金时期。也可以用夏花泥鳅分养后经1个月左右培育成5厘米的鳅种,然后就转入成鳅养殖池养殖商品鳅。 93 泥鳅苗种培育阶段如何划分? 泥鳅苗种培育分为:泥鳅苗培育阶段,夏花鱼种培育阶段,鱼种培育阶段。 94 如何培育泥鳅苗? 孵化后约3天,卵黄囊全部消失,口器形成,肌节增多,尾鳍鳍条出现,胸鳍显著扩大,鳔也出现,这时泥鳅苗开始从侧游变为短距离平游;肠管内充满食物,开始主动摄食,这阶段应人工投喂。一般可投喂煮熟的蛋黄及鱼粉等。

DB33无公害鳜鱼第1部分苗种

DB33无公害鳜鱼第1部分苗种

前言 本部分的第4章和第5章为强制性条款。 本部分由浙江省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本部分要紧起草人:杜建明、张海琪、张晓辉、王国良、黄家庆。

无公害鳜鱼 第1部分:苗种 1范畴 本部分规定了无公害鳜鱼(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苗种的术语和定义、鱼苗质量、鱼种质量、检验方法和规则。 本部分适用于无公害鳜鱼(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苗种的质量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舞依照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19857 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和结晶紫残留量的测定 DB33/T 599 水产品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 鱼苗 指全长≤10㎜的幼苗。 3.2 鱼种 指全长10 mm~100 mm的幼鱼。 4鱼苗质量 4.1体色正常,规格整齐,游动正常自如,无打转翻动现象,体表无病灶。 4.2嘴、鳃、鳍及体表无纤毛类等寄生虫。 5鱼种质量 5.1 体表光滑,色泽正常;鳍条、鳞片完整,斑纹明显,腹部不下凹,体表无病灶。 5.2 游动爽朗灵敏,无打转翻动等行动专门现象,静态时鱼体尾部呈S形弯曲;摄食凶残。 5.3 嘴、鳃、鳍及体表无纤毛类等寄生虫。 5.4 规格整齐,全长差异≤10%。 5.5 伤病率≤2%。 5.6 畸形率≤2%。 5.7 孔雀石绿、呋喃西林代谢物及呋喃唑酮代谢物残留不得检出。 6 检验方法和规则 6.1组批

河蟹池塘精养方案

河蟹 标准化池塘高密度商品精料集约化精养殖 (方案)

河蟹池塘高密精养殖方案 一、蟹池建池地址选择: 1、要求水质清新、水源充足、水源周围无污染水源的污染源;注、排水方便;不易发生洪涝灾害。 2、泥土底质较硬、土质为稍偏碱性的粘土、沙质土或亚沙质土质。 二、蟹池建池方法与时间: 1、选择在背风向阳处将池塘建造成依南北方向的狭长方形、长宽比宜采用5:2或4:1的比例,每池建池面积控制在30亩/池~50亩/池之间【一龄蟹种(扣蟹)培育池建池面积控制在3~5亩/池】,蟹池池堤、池埂高度2m,堤埂面宽2.0m~2.5m,池堤坡比宜采用1:1.5~2的坡比,满足平均水深1.0m~1.5m。 2、蟹池建池时间为当年10月~次年2月底前,可采用挖掘机从两边挖取距池堤底边边坡外侧2.0m~2.5m之外的池土填筑池堤,挖掘深度70~80厘米;池塘堤、埂堆土分层碾压、压实。 三、蟹池清塘、消毒: 1、建好的蟹池随后蓄水,保持水深15~20厘米之间,每亩池塘水面用生石灰60kg~75kg或10kg~15kg漂白粉化浆、化水后全池泼洒清塘消毒,杀灭池塘水体中有害病源微生物和野杂鱼。 2、每亩用“龙虾恨”2ml(1支)兑水70kg~80kg用喷雾器对池塘水体喷洒,杀灭躲藏在池塘泥土中的龙虾。 3、每亩用硫酸铜5~10kg兑水全池泼洒以防池水生长青苔(相对于有青苔生长的池塘)。 四、蟹池移植、栽种水草: 1、池塘水体完成清塘与消毒10~15天待药性消失后,在当年11月~次年2月底之间按行、株距1.5m×1.5m移植和栽种沉水性水草,每亩池塘用种草量约

35kg~50kg(黄丝草、轮叶黑藻、金鱼藻、尹乐藻),在次年4月上旬往池中拌土撒播2~3斤经过加温催芽的苦草种籽,水草移植栽种后基本保持20~30厘米的水位,不要过深;以保证浅水位池水温度在日光照射下能正常升温,使栽种的水草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促使栽种的水草尽快成活、生长根系、发芽、分蘖,为以后河蟹下池给河蟹提供食用青料及生长、躲藏、蜕壳的环境,同时池中水草大量生长起来后可调节池水水质、改善池水底部泥底质,水草的光合作用能增加水体溶氧含量。 2、每亩水体施用腐熟鸡、牛粪300~400kg,磷肥30~50kg,用以培肥池水水质和培育红虫、水蚯蚓等,促使和保持水体“肥、活、嫩、爽”,为蟹种下池后提供优质的天然饵料,同时有利于水草加快生长,为随后立体配套养殖的增值鱼种及饵料鱼种提供优良生长环境; 3、各种沉水性水草的旺发生长期: a、尹乐藻旺发生长期为4月~6月和9月~11月; b、黄丝草旺发生长期为4月~11月; c、轮叶黑藻旺发生长期为2月~12月; d、金鱼藻旺发生长期为5月~12月; e、苦草4月上旬播种,用种量2~3斤/亩,旺发生长期为5月~10月; 五、蟹池移种和投放螺蛳: 待池塘水体药性消失后,每亩池塘水体中投放螺蛳500~600kg,用来调节与改善、改良池塘底部泥质及池水水质,并利用螺蛳自身和自身的繁殖仔螺的方式为河蟹提供鲜活的适口饵料,改良商品河蟹的品质。 六、蟹池河蟹防逃设施: 1、离池堤顶部30cm处用幅宽1.0m的聚乙烯窗纱网布顶端与下端穿塑料尼龙纲绳,顶端缝合30cm~35cm宽的长条硬质塑料薄膜,沿池四周用毛竹桩支撑防逃网布将蟹池围合起来,固定用的毛竹支撑桩间距1.5m,毛竹桩插入地下50cm~60厘米(竹桩一定要插在靠池堤的网布外面且稍向池内倾斜约15~20度角度),

泥鳅水花苗培育技术

泥鳅水花苗培育技术 2012-8-4 10:14:00 来源: 互联网网友评论(0) 泥鳅水花苗又称水花鳅苗,是指鳅卵孵化出膜后长至体长 1.3厘米以下的幼小个体。该阶段的管理工作极为关键,是提高养殖产量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容忽视。现根据我们近年来对鳅苗培育的实践经验,综述如下: 一、专池培育 水花嫩苗必须专池培育,主要有水泥池和土池。其结构基本相似,以稻田改造的土池为常见,面积为3O~50平方米,东西走向。四周离埂 5O厘米处开一条宽 50厘米以上环沟,以利鳅苗避暑,放苗前 10天必须清整消毒,拔净池内杂草。 二、及时下池 一般下池时间在鳅卵孵化脱膜第4天即水花鳅苗开食 2天之后,体色转黄,腰点出现,可以水平游动以后就应及时下池。太早不行,太晚更不行。 三、放养方法 放苗前,认真测定池内水温与盛苗容器水温,温差不得相差3℃以上,可用铝勺舀出部分池内水于盛苗容器内进行调节。然后,每 10万尾喂咸鸭蛋黄一只,鳅苗摄食后腰间出现白点,方可将鳅苗漫慢倾于培育池中。 四、放养密度 同一池中必须放同一批孵化的鳅苗。静水培育密度为每平方米 100O--1200尾,微流水培育密度为每平方米 1500~20OO尾,鳅苗可用小杯盅计数法计数。 五、培育方法 1、豆浆培育法 鳅苗经饱食下池后 6小时左右即应泼洒豆浆,每50平方米水面每日需用黄豆 0.25公斤磨成 3公斤左右豆浆,前 5日每日泼洒 3次,5日之后每日泼洒 2次即可。鳅苗喜群集

于池边,所以,豆浆应沿池边泼洒,做到细如雨,匀如雾。泼豆浆要责任心强,这样培育出来的鳅苗体质健壮,大小整齐,成活率高。泼浆时间应定为上午 8时~9时和下午 5时~6时。 2、肥水培育法 泥鳅喜肥水,水温较高时,每 50平方米水面可施尿素 0.I公斤,水温较低时,每 5O 平方米水面施碳酸铵或硝酸铵 O.1公斤,每天一次,连施2~3天。以后视水色肥瘦进行。 3、粪肥培育法 水花鳅苗入池 5天内泼豆浆,5天后改泼人粪尿。每 50平方米每次用人粪尿 2公斤对水,每日 2次,全池泼洒,以降低育苗成本。 六、水质管理育苗 池水水深以 25~3O厘米为宜。做到每天早晚巡池,观测水色变化,细心观察鳅苗有无浮头现象。因为水花鳅苗在 15日之后可进行肠呼吸,这段时间内,如缺氧就会造成大批鳅苗死亡。一般来说,有条件的地方每 3天应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以不超过 5厘米为宜。加注新水时必须经密眼网过滤,以防止敌害生物进入苗池。 野生泥鳅苗种和人工泥鳅苗种成活率的比较 2006-9-23 14:52:00 来源: 网友评论(0) 野生泥鳅苗种的成活率一般在 40 %一 60 % ,最高也不过 80 %。人工养殖的泥鳅苗种一般在 80 %左右,好的在 90 %左右,最高的在 95 % 左右。野生泥鳅苗种的养殖成活率偏低,分析原因主要是: ( l )捕捞方法野生泥鳅苗种是在外收购或捕捞的,其方法多种多样,而又没有按照规范的技术操作,容易造成泥鳅苗种的伤害。 ( 2 )中间过程复杂泥鳅捕获后,一般都经过长时间的高密度暂养,并筛选和运输,有的还是多次筛选和运输,使泥鳅受伤,还长时间处于不安状态,体表黏液大量外泄,体质

轮虫培育技术

轮虫培育技术 轮虫生活力强、繁殖迅速、营养丰富、不易污染水质,是河蟹蚤状幼体最佳的基础生物饵料,在河蟹土池育苗中应用广泛。轮虫培育的数量是否满足蟹苗生长需求,将直接影响蟹苗的质量,决定蟹苗培育的成败,2012年由于轮虫培育量不能满足蟹苗培育所需,导致大部分蟹苗育苗户后期无法投喂足够的轮虫满足蟹苗摄食,而以失败告终。笔者在渔业科技入户指导中发现轮虫数量不足除了蟹苗培育池鱼轮虫培育池比例失调外,许多轮虫培育户培育技术差异也影响了产量。示范户吴广其具有多年的轮虫培育经验,连续多年稳住高产,现将他的培育技术总结如下,供参考。 一、培育池准备 1、池塘条件培育池在遥望港河蟹育苗基地附近,靠近海水纳水沟,培育池共48亩,分6口池,便于同时分池,分批进水培育,交替收获,每口面积5~10亩,池型为长方形,土质为泥质,池塘深度1.5米,池型为锅底式,池底平坦,淤泥厚度10厘米左右,塘埂坚固,不渗漏,斜坡坡比1:2.5。池塘安置3台罗茨鼓风机,用pvc管道连接每口池塘,池塘中每10平方米投放1个气泡石。 2、清池进水在河蟹育苗前半个月开始清理池塘,然后翻耕,暴晒至龟裂状。然后加水进行全池消毒,依次加入敌百虫3mg/L,漂白粉20mg/L。待药性消失后开始进水,用200目的筛绢网袋过滤,防止敌害生物混入,初期进水50厘米,调节池水盐度为15‰—20‰。 3、肥水常用肥料分有机肥和无机肥,在清整池塘后每亩加施500公斤发酵鸡粪,与池底一起翻耕,无机肥一般过磷酸钙每亩用1.5公斤,尿素每亩用7公斤。另外,在池边开挖一小坑,把粪便倒入其中,经发酵后视池塘水质肥瘦程度,择量泼入池中以调节池水,随着水色加深而适时添加水量。 二、接种轮虫 当水温回升到10℃以上,池水较肥时开始接种轮虫,由于所有池塘去年养殖过轮虫,池底具有较多休眠卵,用铁链来回在池底搅动数次,可以把休眠卵搅起,让卵逐渐孵化成幼虫后培育。 三、培育期管理 1、水质调控培育池盐度控制在15‰—20‰,前期一般以添水为主,随着藻类的繁

鳜鱼人工繁殖的主要技术

鳜鱼(Siniperca chuatsi),是驰名中外的淡水名贵鱼类之一,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终身以活鱼虾为食,当仔鱼孵出并开始摄食时,就必须摄食足量的适口饵料——其他活鱼苗,而并不象一般的鱼苗一样有一个摄食浮游动物的过程。因此鳜鱼苗种繁殖过程中,饵料的配套成为关键,否则即使鳜鱼苗孵化出来了,也会全军覆没,前功尽弃。 1、亲鱼的选择 可在天然水域中捕获,也可专池长年培育,但天然水域捕获的亲鱼要求在繁殖季节前期2~3个月放入专池强化培育。选择亲鱼的标准是体质健壮,无病无伤,雄鱼最低0.5kg,年龄在一冬龄以上,雌鱼最低0.75kg,年龄在二冬龄以上。性别比例为雌:雄=1:(1~2) 2、亲鱼培育 每亩放60kg左右,常年投喂活的适口饵料鱼,尤其在繁殖季节到来之前,更应多投。在繁殖季节前的二个月最好将雌雄亲鱼分开进行强化培育。必须配备增氧机,保持池水有足够的溶氧。 3、雌雄及成熟度鉴别 3.1雌雄鉴别 雄鱼下颌前端呈尖角形,超过上颌很多,即下颌长而尖:雌鱼的下颌前端呈圆弧形,超过上颌不多,即下颌短而钝。雄鱼腹部有二个孔,一个是肛门,另一个是尿殖孔,输精排尿共用,尿殖孔圆形。雌鱼腹部有三个孔,即生殖孔、肛门、尿孔。生殖孔呈“一”字形,位于肛门与尿孔之间。 3.2成熟度鉴别 成熟的雌鱼生殖孔周围桃红色,腹部膨大,柔软而富弹性,在生殖孔前3cm处两侧,稍用力挤压,有少许胶状卵液和淡黄色或黄绿色卵子流出。如果卵核居中,小卵多,相互粘连,卵粒不饱满则未熟;如卵粒无光泽,深黄色,卵膜皱,卵粒扁塌则过熟。 成熟雄鱼的尿殖孔外观呈点状小孔,轻压生殖孔两侧,便有精液流出。如果精液成滴状或粗线状,遇水散开则好,如呈细线状,遇水不散则未成熟。 4、人工催产 4.1催产季节华东、华中地区在5月下旬~6月中旬,最适合的繁殖水温为25~28℃。 4.2催产剂及剂量采用二次或三次注射法。成熟度差的亲鱼应用三次注射法,一般提前15d注射第一次:PG(脑垂体)0.5~0.8mg/kg或LRH-A3 20~50μg/kg,第一次用药不计入用药全量内。第二针为全量1/3,与第三次间隔12~14h,注射最好在胸鳍基部,采用腹腔注射法。雌鱼剂量为: (1)PG 5mg+HCG 500IU+LRH-A3 50μg; (2)PG 5mg+HCG 600IU+LRH-A3 60μg。 雄鱼的剂量减半,在雌鱼最后一针时一起注射。效应时间(最后一次注射至发情产卵的时间)见表1。 4.3产卵与受精 将催产后的亲鱼按雌:雄=1:1~1.5放入产卵池,注入微流水,以防窒息死亡。到发情前2h,把流速加大到20cm/s,刺激亲鱼发情产卵。如果产卵池的集卵箱中有较多受精卵时,须及时而快速的取出,放到孵化设施中孵化,以免积压窒息而使胚胎死亡。 在雄亲鱼比较少时应采用人工授精法,受精率可达90%以上。但关键是要掌握

河蟹养殖技术

目录 前言江都区小纪成人学校简介 (2) 第一章河蟹 (6) 第一节河蟹的认识 (6) 第二节河蟹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征 (6) 第三节大闸蟹的营养价值 (9) 第二章青虾 (11) 第一节青虾的认识 (11) 第二节青虾的形态特征 (11) 第三节青虾的营养价值 (12) 第三章泥鳅 (13) 第一节泥鳅的外部特征分布范围 (13) 第二节泥鳅的生活习性 (15) 第三节泥鳅的营养价值 (16) 第四章鳌花鱼 (18) 第一节鳌花鱼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18)

第二节鳌花鱼的营养价值 (21) 第五章仔蟹培养 (22) 第一节仔蟹的培育 (22) 第二节蟹苗质量的鉴别 (23) 第三节慎买几种河蟹苗 (24) 第四节如何识别劣质蟹苗 (26) 第五节怎样提高仔蟹培育的成活率 (28) 第六章幼蟹 (33) 第一节稻田培育 (34) 第二节池塘培育 (34) 第七章成蟹养殖 (36) 第八章日常管理 (40) 第九章水草种植 (45) 第十章蟹病防治 (48) 第十一章蟹池套养 (65) 第十二章商品蟹的捕捞与运输 (71) 第十三章河蟹常用药物功用及分类 (77) 1

前言 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位于名闻遐 迩的里下河千年古镇小纪集镇区。学校初创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的工作中心以扫盲为主体,辅之以农民文化科技知识的普及和应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行政区划的相继调整,目前我校办学、培训等亦已发展成为扬州市江都区内办学、培训初具特色的知名成人学校,自2003年起至去年已连续七年获扬州市江都区一类学校,并连续四年名列一类第二名,是扬州市示范成人学校,扬州市首批特色乡镇成人学校,江苏省级农村乡镇社区教育中心。 学校目前校内实训基地一个,校外实训基地3个。学校占地面积15510平方米,有教学楼、综合楼及生活用房,总面积2815平方米。学校教学设施、育人资源优越,多功能教室、计算机房(30台计算机)、图书阅览室、兴趣活动室、文体运动场、实验培训设备 等一应俱全。学校现有教育培训师资37人,其中:专 2

河蟹池塘几种指标简述

河蟹池塘几种指标的简述 一、pH值的作用和调节措施 池水是蟹池的生活环境,其酸碱度是蟹池水质主要指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河蟹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病情等。河蟹最适宜在中性或微碱性的水体中生长,即pH值为7.5-8.5,在pH值6-9时,仍属于安全范围。如果pH值低于6或高于9,就会对河蟹造成不良影响。河蟹在养殖过程中,pH值过高或过低,不仅会引起水中一些化学物质的含量发生变化,甚至会使化学物质转变成有毒物质,对河蟹的生长和浮游生物的繁殖不利,还会抑制光合作用,影响水中的溶氧状况,阻止河蟹呼吸。 1、pH值的作用 养河蟹的实践证明河蟹在酸性(pH值低于5.5)条件下,水体中河蟹对传染性蟹病特别敏感,呼吸困难,即使水中不缺氧,也对饲料的消化率低,生长缓慢。在酸性环境中,水体中磷酸盐溶解度受到影响,有机物分解率减慢,物质循环速度慢,使细菌、藻类、浮游生物的繁殖受到影响,而且河蟹鳃会受到腐蚀使河蟹的血液酸性增强,降低载氧能力,尽管水体中的含氧量,但河蟹会浮头,造成缺氧症,河蟹的活动减弱,新陈代谢急剧减慢,摄食量减少,消化能力降低,不利于河蟹的生长发育。同时,偏酸性水体会导致由原生动物引起的河蟹病大量发生,如纤毛虫病等。pH值在5-6.5之间,又极易导致甲藻大量繁殖,对河蟹的危害也较大。在低pH值下,Fe2+离子和H2S的浓度都会增高,而这些成分的毒性又和低pH值有协同作用,pH值越低,毒性越大。 在氮的循环中,pH值也起着重要作用,硝化作用、固氮作用都以弱碱性pH值7.5-8.5最适宜。高pH值会增大氨的毒性。pH值还会通过影响其他的环境因子而间接影响到河蟹的生长。 pH值还严重影响到水体的生物生产力。pH值的不适宜会破坏水体生产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磷酸盐和无机氮合物的供应。如果池水偏碱会形成难溶的磷酸钙,偏酸又会形成不溶性的磷酸铁和磷酸铝,这都会降低肥效。 2、pH值的决定因素和变化规律 决定pH值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水中游离CO2和CO32-的平衡系统,以及水中有机质的含量和它的分解条件。CO2和CO32-的平衡系统根据水的硬度和CO2的增减而变动,CO2的增减又是水中生物呼吸作用、有机质的氧化作用和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对强弱决定的。 pH值的日变化规律是一般情况下日出时pH值开始逐步上升至下午17:30左右达最大值,接着开始下降,直至翌日日出前至最小值,如此循环往复,pH值的日变化范围为0.6-1.5,若超出此范围,则水体有异常情况。pH值日变化规律是因为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吸收CO2,从而引起水体CO2变化,CO2含量的高低又影响pH值的日变化。掌握的日变化规律对养殖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利用价值。 pH值可以用来作水质判断的标准,如果看到一个养河蟹水体pH值偏低,又没有外来的特殊污染,就可以判断这个水体有可能硬度偏低,腐殖质过多,CO2偏高和溶解氧不足,同时也可以判断这一水体植物光合作用不旺或养殖生物密度过大或微生物代谢受到抑制,整个物质代谢、系统代谢缓慢。如果pH值过高,也可能是硬度不够,以及植物繁殖过于旺盛,光合作用过强或池中腐殖质不足。

鳜鱼的人工繁殖

鳜鱼的人工繁殖 一、亲鱼的选择1、亲鱼的来源:人工繁殖用的亲鱼,一是从天然水域中捕起体重0.25~0.75千克,全长21~31厘米的亲鳜,运回后经30~50天的短期培育,即可在当年成熟并进行催产;二是在池塘中培育亲鱼,经过精心的投喂和饲养管理而成熟。2、亲鱼雌雄性鉴别鳜鱼肛门的后面有一白色圆柱状小突起(即生殖突起),在这生殖突起上,雌鱼有两个开口--生殖孔和泄殖孔,开口于生殖突起的顶端。根据这一外观特征,不论是生殖季节,还是非生殖季节,都可鉴别鳜鱼的雌雄。此外,在鳜鱼性成熟时,尤其在繁殖期,雌鱼下颌前端呈圆弧形,超过上颌不多;雄鱼下颌前端呈尖角形,超过上颌很多。 3、成熟亲鱼的选择成熟亲鱼的外观特征是:雌鱼腹部比较膨大,用手轻压腹部,松软而富有弹性,卵巢轮廓明显,腹中线下凹,卵巢下坠后有移动状;雄鱼生殖孔松弛,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且精液入水后能立即散开。(1)催情剂种类。用于鳜鱼人工繁殖的催情剂,主要有鲤鱼、鲫鱼脑垂体,绒毛膜促怀腺激素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三种。(2)注射方法和剂量。一般采用体腔注射,在胸鳍基部无鳍的凹入部,将针头朝鱼的头部方向与体轴成45度角,刺入体腔,缓缓注入液体。注射次数有一次注射和两次注射两种。一次注射。若单用脑垂体,则雌鱼注射量为14~16毫克/千克;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脑垂体混用,雌鱼注射量为脑垂体2毫克/千克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3~6毫克。如果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注射剂量随鱼的大小而不同,体重3 千克以上的雌鱼注射的为200毫克/千

克;体重1~2千克的注射量为200微克/千克;体重1千克以下的雌鱼注射量为400微克/千克。雄鱼注射剂量为上述雌鱼剂量的一半。两次注射。两次注射一般使用脑垂体的效果较好。第一针剂量,雌鱼每千克为0.8~1.6毫克,雄鱼减半。第二针剂量,雌鱼每千克为10~15毫克,雄鱼减半。第一次注射与第二次注射相隔时间一般为6~8小时。一般采用两次注射的催产效果较好。注意事项鳜鱼的鱼鳍税利且坚硬,捉鳜鱼时,要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鳜鱼的吻端下颌骨处将鱼提起,再用纱布和毛巾把鱼包住,留出注射部位即可注射。此法操作不仅不伤鱼,还能保证注射人员不被鱼鳍刺伤。4、自然产卵鳜鱼产卵适温为25℃~31℃。在繁殖季节,成熟的亲鱼注射催清剂后,可将雌雄比例配对放到产卵池中自行交配产卵,一般雄鱼应略多于雌鱼,雌雄比例为1:1.5。鳜鱼在催情剂的激发下,加上产卵池冲水的刺激,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兴奋发情的现象。初期,几尾鱼集聚紧靠在一起,并顶水游动,而后,雄鱼追逐雌鱼,并用身体剧烈的摩擦雌鱼腹部,到了发情激烈的高潮时,雌鱼即产出卵子,同时雄鱼排精,卵子与精子结合而受精(受精卵)。受精卵在适宜的水温条件下就要孵出鱼苗。如果没有产卵池,也可将注射催产剂后的亲鱼放入筛绢网箱内,经过一段时间,亲鱼照样能自行发情、产卵。待亲鱼产完卵后,就可将亲鱼捕起搬走,再将箱内的鱼卵集中起来,舀入面盆或其他器皿内,移到孵化器中孵化。亲鱼从注射催情剂到开始发情、产卵这段时间的长短,与水温、注射次数有关。水温高,则发情、产卵时间短,水温低则时间长。两次注射的发情时间(从第二次注射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