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阅读指导教案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阅读指导教案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阅读指导教案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前冯小学刘秀平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寓言故事,领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2 、初步掌握阅读寓言的基本方法,并运用方法理解寓言

3 、感受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阅读寓言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带领学生走进寓言故事,通过阅读了解、感受寓言故事的丰富多彩增强学生朗读寓言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仔细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2、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来给大家上一节阅读指导课。大家欢迎吗?好,我们来打擂台,进行看图猜成语的挑战。

1、大屏幕出示成语图片,学生猜。

2、这些都是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是出自

寓言故事?

3、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寓言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寓言的阅读方法

1、你知道怎么阅读寓言故事吗?出示四个步骤:

了解情节,分析角色,领悟道理,学以致用。

2、让学生用上面的四步阅读法,自主进行《杯弓蛇影》的阅读。

3、小组讨论,交流。

4、班内交流四步学习的情况。

5、进行拓展阅读填空练习。

6、你心中的寓言是什么样的?

学生交流后,师总结。寓言就是那雨后的彩虹,色彩斑斓,绚丽夺目;寓言就是那和煦的春风,吹开了万紫千红,吹皱了一池春水,吹得大地一派生机盎然。

7、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请大家用上读书卡片,记录下自己阅读的点点滴滴,在自己的记忆中增添最瑰丽的一笔。

8、美好期待,好的寓言故事不仅存在于过去,更是你头脑中的灵光乍现,精彩无限。请你积累下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写下最优美的寓言故事,与我们共勉吧。

三、作业及拓展作业

作业:请大家课后阅读《先秦寓言故事》,按今天讲的方法读一读。

拓展作业:我们可以尝试自己写寓言故事啊。

《成语故事》读书指导课教案

悦读《成语故事》 【书籍简介】《中华传统经典之成语故事3》由金盾出版社出版。此书可以作为启蒙阅读的典范,内含成语60条,每则成语故事都含有专家的详尽解读,释义贴合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了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每则故事还附有精美细腻的插画,让孩子百看不厌,更爱自主阅读。成语故事后还有“引导式造句示例”以培养孩子活学活用的阅读习惯。 【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 【阅读课型】鉴赏课、读书方法指导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读成语故事,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2、学会阅读成语故事的方法,并能运用在以后的课外阅读中。 3、通过交流阅读成果,激发学生积累成语的浓厚兴趣。 【设计理念】 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因而适合儿童阅读。在教学的时候,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形象,理解故事所包含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学生在读中悟,读中积累,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提高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两则成语故事的打印材料、成语故事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导入 在这阳光明媚的早晨,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希望课堂上的你们能聚精会神,不会的问题不耻下问,学习课文字斟句酌,这样学过的内容才能融会贯通,学习成绩才能步步高。 我说话中运用了很多的成语,如果说我们祖国的语言是一座富有的精神宝库,成语就是这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珍珠。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成语故事。(板书) 2、学生说成语 同学们,我们头脑里已记下不少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 3、学生猜成语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成语故事,不过只找到了它们的图片,你能根据图片猜一猜,它是哪个成语故事吗? 交流:它们分别是什么成语? (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狐假虎威、叶公好龙、精卫填海、坐井观天、愚公移山) 4、什么样的成语称为成语? 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

成语故事教案(八篇)

第一课水滴石穿 一、教学目的: 1、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2、理解故事的愿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 生1:我知道这则成语故事“水滴石穿”讲的是宋朝的一个县令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他说的话。 生2:“水滴石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但累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生3: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2、学习“水滴石穿”这个成语: ⑴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⑵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⑶了解寓意: 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相机加以说明:“水滴石穿”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中县令张乖崖的故事,是说他看见仓库管理小吏私自把一枚铜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严加询问,写出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批语。意思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后来也比喻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3、知识的拓展延伸 说说学习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 4、作业:

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 “水滴石穿”是一个成语故事,目的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水滴石穿”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水滴石穿”精神的理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 第二课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1、学习,《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两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 生回答 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 生思索回答 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读课题。 二、引读导悟《滥竽充数》 1、师:《自相矛盾》我们就学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则故事。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让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你们思考一下你们在读的时候需要做些什么? 生:画出本课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生读课文。 师: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读书的情况。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教案

10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内容分析: 课文由两个成语故事组成。《自相矛盾》主要写的是古代有一个人卖矛和盾,他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然后又夸矛好,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当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什么矛也戳不破"和"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时存在,是相互矛盾的。这个成语比喻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滥竽充数》主要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后来齐泯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这个成语故事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儿童阅读。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从一到二年级已经学过不少成语故事,所以对成语故事不陌生。孩子们大都非常喜欢这些短小精悍的故事。教学时注意:要加强朗读训练;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阅读中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词语的意思。学会用关联词语“总是”、“不要… …而要… …”造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故事,复述故事。 (二)过程和方法 2.朗读课文,知道两则成语故事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两则成语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3.了解成语故事的特点,学习作者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并根据《滥竽充数》的内容进行创编故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的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这二个成语的意思。 (二)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四、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辅助环节)

《成语故事》读书指导课教案

《成语故事》读书指导课教案 【设计意图】 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因而适合儿童阅读。。在教学的时候,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形象,理解故事所包含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学生在读中悟,读中积累,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提高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读成语故事,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2、学会阅读成语故事的方法,并能运用在以后的课外阅读中。 3、通过交流阅读成果,激发学生积累成语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成语的意思。 2、凭借故事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难点】 激发积累成语的兴趣,掌握阅读成语故事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导入 在这寒风袭人的早晨,六年级二班同学却个个精神抖擞,希望课堂上的你们专心致志听讲,不会的问题不耻下问,学习课文字斟句酌,这样学过的内容才能融会贯通,学习成绩才能节节攀升。 我说话中运用了很多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四字成语,如果说我们祖国的语言是一座富有的精神宝库,成语就是这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珍珠。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成语故事。(板书) 2、学生说成语 同学们,我们头脑里已记下不少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 3、什么样的成语称为成语? 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设计意图】导入既复习学过的成语,又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使求知的欲望愈发强烈,使学生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 二、整体感知《程门立雪》 1、提出课内预习要求。 (1)、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生字,借助字典解决。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小组讨论。 2、学生自学故事,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4、说说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此环节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合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精读课文,边读边思。 1、指名读成语故事《程门立雪》

走进《史记故事》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优.选)

走进《史记故事》 ------------阅读指导课 【学习目标】 1、通过读《鸿门宴》,向学生推介《史记》,激发其阅读《史记》的兴趣,习得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在阅读《鸿门宴》过程中,感受到丰满的人物形象,在阅读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英雄观”。 【教学准备】 1、师生熟读《鸿门宴》,了解《史记》。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请同学们看图说成语,好吗? (指鹿为马卧薪尝胆负荆请罪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同学们知道这些成语出自哪里吗? 老师告诉大家:这些成语故事都出自同一本书——《史记》! 2、《史记》里还有很多成语(课件出示……),这些成语大家熟悉吗?谁来读一读? 焚书坑儒破釜沉舟霸王别姬四面楚歌鸡鸣狗盗狡兔三窟 鸟尽弓藏韦编三绝毛遂自荐一言九鼎完璧归赵怒发冲冠 刎颈之交纸上谈兵一字千金图穷匕见背水一战多多益善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3、这些歇后语大家熟悉吗?(课件出示……)谁来读一读?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楚霸王自刎乌江——没脸回江东 楚霸王种蒜——栽到家了 老师告诉大家:这些歇后语出自同一本书——《史记》;难怪鲁迅先生把它的文学价值看得很高! 4、《史记》里面的故事很多,你知道哪些?【《鸿门宴》、《李广勇斗匈奴》《赵氏孤儿》《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荆轲刺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5、《史记》里面有很多英雄人物,你知道哪些?【李广、屈原、张骞】(师相机点评。)(相机板书:英雄) 二、聚焦人物、指导学法 秦末汉初,那个时代,可谓英雄辈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宴会——“鸿门宴”! 2、请同学们默读《鸿门宴》。想一想,你认为中《鸿门宴》哪些人是英雄,为什么?可以圈圈划划人物的对话、作者对场面的描写,写写体会。 (出示:《鸿门宴》中谁是英雄,为什么? 方法:可以采用速读、跳读等读书方法,圈圈划划人物的对话、作者对场面的描写等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做批注。) 3、交流: 【张良是英雄】 拟理解段落: 张良说:“沛公,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您亲自出面向项伯解释清楚,您绝不敢背叛项

成语故事教案

教后记三则短小的成语故事,学生读来觉得很有情趣,很受启发。回顾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了这样的发式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深度。

1、三则成语故事主要是褒扬或讥讽 谁?为什么会这 样?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明白了故事的 主要情节、主要人物。 2、三则成语故事中,主要抓住哪个字来

表达深刻道理的?学生通过仔细揣测文字,明白了文中“夸”、“混”、“点”字在三则成语故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3、紧扣上述提到的三个字。让学生进行感悟后的表达,指导

读好楚国人的“夸口”,读好南郭先生“混”的模样,读好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这样文章的重点凸现了,寓意也就随之显现出来。 寻找教学线落实训练点 反复欣赏甜版的《伊索寓言》,他的教学分三步走:异中求同,提出话题,拎出谎言;同中求异,细读文本,走进“酸葡萄”“狼来了”和那些“奉承话”,感悟谎言有的是为了安慰自己;有的是为了捉弄别人,排遣孤独、无聊;有的谎言的背后,是设下的圈套,是可怕的阴谋,是美丽的陷阱。最后异中求同,整体建构,认识伊索寓言。在听课现场觉得线索清晰,训练点落实到位,牵引巧妙而不露痕迹。

于是一直想读好《成语故事》,但自身能力弱,可望不可及,思索未果。以高林生老师的指点为起点: 我们教材中的《成语故事》,其实就是三则寓言故事,其主要功能是在介绍这些成语的来源和它的寓意。接下来简单说一说“故事”。所谓故事,一般是指年代久远的历史事件或者流传很久的传说。有的时候,一个人或者单位,一件事物的经历也可以理解为故事。大家知道,故事是写“事”的,故事没有过多的心理活动描写、大段的对话和繁复细腻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大多没有作者对故事中人物或事件的评论。它着力于人物怎么做的交代,所以故事的情节是流动的,进展的。语言是动性的。 既然这一课是这种形式的课文,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至少应注意这样两条:第一是将这三则故事看作一篇课文去进行整体感知。让学生从而发现这三则故事的相似之处,明白这类课文的基本特征,为日后的举一反三做好准备。以我看,这三则故事,至少有这样几点是相似或相同的。1.它们都是由古籍的故事改变而来的。这实际上是让学生明白这类成语的来源;2.这三则故事,除了讲述了有趣的故事外,还在故事背后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也是寓言故事的基本特征。 第二是让学生读明白故事和寓意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故事的词句入手,读出词句所讲述的故事,并从故事中抽取蕴含其中的道理。让学生经历一个由形象思维到理性逻辑思维的过程。 因此,教学也想分一下几步走: 整体读,抓住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故事内容。 细细读。从楚国人的话语中感受他“张口结舌”的原因;从“总是”和南郭的动作感受“滥竽充数”成功的原因,从“不要……而要”感受“滥竽充数”的结局;从点睛前的“缺少神韵”到点睛后的“腾空飞去”感受“画龙点睛”的神奇。 探究回到整体:(1)这三个故事写得很简单,却都让我们有所悟,默默读一读,思考寓言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2)这三个故事都没有塑造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可我们隐隐觉得生活中有他们。到生活实践中,找找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说一说。 这是设想,不知道实际的课堂教学线索是否很清晰,训练点的设计会让学生很轻松地参与并习得。 权当抛砖引玉!《成语故事》教学反思2 今天因为时间紧张,上完《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这两则寓言后就下课了了。课后设计了几个作业让学生完成,结果等批完作业才猛然发现课文后面要求的两个造句题没让学生做。 于是,我想亡羊补牢。

小学三年级语文群文阅读《寓言故事中的“对比”》教学设计

小学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1-

点结局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去探寻臧在寓言故事中的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密码,这个密码就是对比。(出示课件,补齐板书:中的) 预设二:(学生不能说出对比) 教师引导:老师提示一下大家,同样是国王御厨中的两个罐子,一个陶罐,一个铁罐,一个易碎,一个坚硬,这就形成了一种鲜明的 对比,板书对比。疋的,那寓言中除了人物、特点(板书:人物)的对比,还有哪些对比呢?归纳并板书:性格表现结局 是呀!他们一个谦虚,一个骄傲,很多年后一个仍然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而且还很有价值,一个连影儿也没有了,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咱们就要起去探寻臧在禺言故事中的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密码,这个密码就是对比。 (出示课件,板书:寓言故事中的) 1.接下来,就让我们走 进更多的寓言故事中,去寻找更多的“对比”,并感受寓言带给我们的启发。 2.二读故事: (1)请同学们默读《蚂蚁与屎壳郎》《芦苇与橡树》这两个故事,像我们刚才回 用兀成阅读卡的方式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合作完成,这样孩子们更有积极性,更愿意交流总结,能很大的激发他们的兴趣。 三、拓展课外,找“对比”。

四、从读到写,用“对比” 顾《陶罐和铁罐》那样,边读 边寻找故事中的“对比”,并说 说寓意的寓意,以小组为单 位,完成阅读卡。 读后交流:①对比:人物 性格特 点结局 ②寓意: (2)同学们,《陶罐和 铁罐》这则寓言通过人物的语言 和神态,把一者的截然不同的表 现突出得淋漓尽致。那《蚂蚁与 屎壳郎》《芦苇与橡树》这两个 故事,分别又是通过人物的什么 来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的 呢?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贝再 次细细品读。 读后交流:归纳动 作、语言。(板书:动作语 言)品读。 1.引导:同学们读了三 个故事,找到了很多的“对 比”,这些“对比”让我们对故 事中人物的印象更深 了,从故事中受到的启发也更 明了了。刚才有同学悄悄地告诉 我,他也会用这样的 “对比”,来创编故事。现 在,老师就给你们这个展示自我 的机会。 2.这不,老师准备写一 个寓言故事,可是只写了个开 头。[出示开头,指名朗读] 一天,太阳和风在争论 从读到写,让孩子们通过 总结交流再延伸到自己写作,创 编会更容易,更积极。

群文阅读读读寓言故事

读读寓言故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比较阅读中,感受阅读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阅读寓言 故事的兴趣。 2、引导学生感受寓意,进一步感悟寓言的特点,尝试仿编寓 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从寓言的人物行为、人物对比和故事情节的变化中感悟寓意。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过的寓言故事,学习从人物行为中感悟寓意。 1、猜成语,说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印象。 2、读故事,讲故事,从人物行为中感悟寓意。 自读《坐井观天》,说说故事中的青蛙和小鸟他们眼中的天分别有多大,并说说你喜欢哪个小动物,为什么? 二、在对比阅读中探究寓意。 1、回顾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回顾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及寓意。 2、对比阅读中体会《大轮船和小礁石》的寓意。 (1)自读《大轮船和小礁石》,分小组研究:故事是怎么对比着告诉我们道理的。

(2)交流汇报。 三、仿编故事 运用对比手法仿编寓言故事。 四、猜故事,明寓意。 引导学生猜测故事情节和结局,感悟寓意。 五、小组共读寓言,交流寓意。 1、自读寓言故事,与小组同伴交流自己得到的启示。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感悟阅读寓言故事的好处。 〔群文资料〕 大轮船和小礁石 洪志明 对着只露出水面一点点的礁石,大轮船大声喊着:“喂!小不点!快闪开,再不走开,我可是会把你撞得粉碎。” 小礁石听后,笑着对大轮船说:“轮船大哥,你千万不要撞我!我虽然外表看起来很小,可实际上已点也不小,要是让我劝露出水面来,可能是你的几千倍!” 大轮船一点也不相信有人会这么谦虚,把自己的大部分隐藏起来,只露出一小点而已。它看小礁石也没有要闪开的样子,边生气地往它头上撞过去。 谁知只听见“咔嚓”一声,大轮船便粉身碎骨,连后悔都来不及;而小礁石任然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

阅读指导课教案---走进成语天地

走进成语天地 ——小学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一、指导目的 1、让学生认识更多成语,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好词佳句,从而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 2、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阅读中。 3、向学生推荐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成语,通过精读这些成语故事,学生从中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教学延展的目的。 二、指导重点: 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三、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中国传统的成语故事; 四、指导课时: 一课时 五、指导过程: 一、导入 1、引入语:我们曾收集过不少的名人名言,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这都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那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类型的书?读过什么书?有什么收获? 2、请2-3位同学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书。 3、师:同学们都是爱读书的好学生,读一本书就像交到了一位好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出示图书《成语故事》)大家喜欢成语故事吗?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悬梁刺股》。 4、从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你还想知道更多的成语故事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成语天地(点题),领略成语的魅力! 二、引导学生总结读书方法 师:你还知道那些成语故事?

大家的知识可真丰富啊!今天老师也准备了成语故事,《狐假虎威》请大家一起来赏读。 1、出示阅读提示(a 这则成语讲了怎样的一件事?b 找出你最喜欢的好词佳句。c 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a 学生读完后回答第一个问题 b 学生自读并体会好词佳句的感觉。 师:同学们都是善于观察、乐于积累好词佳句的学生。我们还可以把好词佳句记在笔记本上,经常拿出来读一读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c 老师总结《狐假虎威》的道理 3、师生一起回忆总结阅读方法(出示课件) 三、小组活动,运用阅读方法进行成语阅读 师:同学们想不想阅读更多的成语故事?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好成语(发阅读资料),请同学们按照我们刚学的阅读方法阅读。 1、学生运用阅读方法阅读教师推荐的成语故事,并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阅读所得,和大家分享阅读收获。(a 报成语故事名字b这则成语讲了怎样的一件事?c 找出你最喜欢的好词佳句。d 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四、小结: 真高兴!同学们能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更多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 五、小作业 用你的阅读的收获制作一份手抄报或书签。 、走近成语 1. 师:还记得本学期所学的成语故事吗? 生~ 2. 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还积累了哪些成语? 生~

小学信息技术_成语故事巧存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周村区正阳路小学课时教案

成语故事巧存储》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是信息社会的原住民,虽然他们在生活会用到各 种智能信息工具如手机、电脑、平板等,但他们对信息大多只是被动接收,对信息的筛选、获取还是需要学习,相关的信息安全意识也需要渗透。 《成语故事桥存储》效果分析 1.整个课堂的设计基于教- 学-评一致的理念展开, 学习目标达成 如针对目标1“能够在浏览器中收藏网页” ,设计的评价任务是“1. 收藏3-5 个关于成语的网页”;开展的活动是“网页收藏很方便” ,学生收藏后展示收藏的成果;目标2“学会从网页上保存文字和图片” ,设计的评价任务2“保存1-2 个喜欢的成语故事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到自己的文件夹”;开展的活动是“文字图片巧保存” ,学生保存后展示保存的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目标3“通过活动,提高筛选、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设计的评价任务为“根据给定情境,说一说用哪种方式保存信息更好”,通过两种情境的对比,真正体会到两种保存方式的不同,在以后的生活中选用合适的保存方法。 2.信息课堂绽放合作之花,保证了每个同学都有收获。上课的班级 共分为8 个小组,每组6 人。当同学们完成任务后能主动离开座位去帮助本组同学,全部同学都完成探究内容,小组得到两颗苹果。

从苹果树上的苹果能看出,本堂课小组合作开展的很顺利,学生大部分都能达成目标。自主、合作、灵动、探究的课堂也正是孩子们学习的乐土。 3.测评练习,梳理本堂内容,为下堂课做好前测,更利于掌握学情。 测评练习是本学期开始的新尝试,通过设计几个简单的题目,引导学生对本堂课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将所学内容内化到学生心里。同时,测评问卷的有效使用,为下堂课做好前测,知道学生到了哪里,更能针对性的确定学习目标。 《成语故事巧存储》教材分析 《成语故事巧存储》是泰山2019 版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一单元第 2 课,第一堂课是利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本堂课是上堂课的延续,通过学习复制粘贴和收藏网页两种方法,让学生能够将搜索到的信息保存起来。 《成语故事巧保存》测评问卷 学习完《成语故事巧保存》,来盘点一下自己的收获吧。 1.要将网络上的信息保存到计算机上,可以用四步来完成,按照顺序,分别是()题] * [单选○选中、复制、粘贴、保存

群文阅读——走进寓言故事教案

群文阅读——走进寓言故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多文本阅读,在阅读比较的过程中,举一反三,强化对寓言故事的结构形式的掌握,从而学会抓故事主角、事情发展变化快速阅读寓言的方法。 2、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方法,潜移默化地接受阅读方法的训练。 3、感受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阅读寓言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明白寓言故事所要表达的道理,找到几篇故事中的共同点; 2.从故事中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明白怎么做。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从人物的言行中感受寓意 师:课件出示寓言故事的关键词,学生猜。并一一出示相应的图片,引导总结。 师:记得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做了什么事吗?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傻) (二)进入新课 1.师:我们来读读《汉人煮箦》,看看这个人又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寓言《汉人煮箦》)

2.学生自由读故事,思考:从中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3.师生共同完成阅读单。 小结:是啊,我们了解这个人物的行为之后,知道他傻在哪儿,故事的道理就知道了,还能从中受到启发,这就是寓言故事的寓意。 4.寓言的含义。 (二)阅读方法提示: 1、寓言是故事,是故事就有……(故事主角、故事变化),讲故事的目的是……(道理)。 2、请同学们速度稍快的默读这三篇寓言故事,看看它们分别写了什么人的什么事? 指名回答。 (四)小组合作,完成阅读单: 阅读记录表 寓言主角怎么想怎么做结果 《丑妇效颦》丑妇觉得西施皱 眉美也学着皱眉显得更 丑,被别人 讨厌 《猴子与骆驼》

《邯郸学步》 寓意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汇报。 (五)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几篇故事是关于做事方面的,那除了这些,我们还学过关于哪些方面的故事? 如:学习方面的《闻鸡起舞》、《悬梁刺股》 做方面的《孔融让梨》 (六)总结 (七)作业设计 课后多阅读寓言故事,从中联系实际进行交流。 (八)板书设计 群文阅读 走进寓言故事 《丑妇效颦》 《骆驼与猴子》不知变通 《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一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计划与教案

一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计划与教案 教学目标: 阅读是一件可以伴随人一生的事情,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里收获在阅读中拥有美好的心灵,增加语言积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让孩子爱上书,会读书,读好书,爱读书。 教学计划:

教学过程:周次:第3周

《闻鸡起舞》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成语闻鸡起舞的故事梗概。

2、让学生尝试复述故事,说出闻鸡起舞的意义。 3、努力形成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中国是一个特别爱学习的国家,从古时候开始就有很多讲勤奋学习的故事。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来听其中的一个故事——《闻鸡起舞》。 二、故事内容: 晋代的祖逖是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把刘琨叫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三、说说“闻鸡起舞”的意义: 想要成就事业,就要努力。不经过努力奋斗,不能成就事业。 四、说说你听了这个故事后的感想。 五、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讲给你的小朋友们听。

成语故事阅读指导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成语故事,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2、学会阅读成语故事的方法,并能运用在以后的课外阅读中。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想、悟的方法学习成语故事,体会成语故事。 情感态度志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积累成语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成语的意思。 2、凭借故事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3、激发积累成语的兴趣,掌握阅读成语故事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读书笔记本、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一定积累了不少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惯运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语。 我们祖国的语言就像一座富有的精神宝库,成语就就这宝库中璀

璨夺目的珍珠。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成语故事。(板书) 二、走进“成语王国” 老师这里也有很多成语要跟大家分享呢!下面跟老师一起去“成语王国”看看吧。(课件出示) 1、首先,介绍给大家的朋友是“数字宝贝”(出示与数字有关的成语)指名读,齐读,学生补充。 2、成语王国里还有一群可爱的动物们呢!让我们去“动物世界”看看吧。(出示与动物有关的成语)指名读,齐读,学生补充。 三、引出成语故事 1、我们刚刚在“成语王国”又认识了很多“朋友”,它们的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今天老师也想跟你们一起读一则成语故事。(出示:八仙过海) 四、初读《八仙过海》 1、提出学习目标。 (1)、了解成语故事的出处,轻声读故事,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解决。 (2)、想想这个成语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3)、知道成语的意思,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4)、成语活用。 2、学生自学故事,教师巡视指导。 三、精读故事,边读边思。 1、知出处:民间故事,《西游记》有引用。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高山流水》教案

《高山流水》教案 导读: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10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乐曲。学生:搜集有关钟子期、俞伯牙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领,走进文本 在上课之前,老师带大家听一首好听的古筝曲,曲目是《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不仅是一首音乐的曲名,它还是一个成语,关于这个成语的来历,还有一个催人泪下的动人传说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高山流水》这一课。(教师板书课题) 二、题目设疑,初读课文 (一)想象画面,导入课文。 1.看到题目(课件),你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2.了解本课的重要内容。默读课文,开始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课文读完了,咱们来读一读课文中一些难读的生字。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俞伯牙通过一曲《高山流水》遇到了知音钟子期。) 3.谁知道“知音”本来的意思是什么(懂音乐的人、好朋友)。课文里的意思是什么,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我们运用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精读课文,领会感悟 (一)介绍主人公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的两位主人公。 伯牙(),遗憾的是()。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拿板斧的樵夫。 老师:他们本没有交集,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音乐) (二)学习巧遇知音部分 1.从哪个词语看出俞伯牙在音乐上琴艺卓越的?(琴艺高超) 2.又从那个词语看出伯牙知音难寻的?(一直)你感受到了什么? 是呀,我们也深深体会到伯牙虽“琴艺高超”,但“始终”没有遇到能听懂他音乐的人,能用你们的朗读传达伯牙这种“知音难求”的心境吗?齐读。 (三)知音难寻,乐曲无人赏识,作为一位音乐家来说是多大的憾事,就像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伯牙在做官出使的途中,只能面江对月,借曲抒情,弹奏起自己最喜欢的一曲《高山流水》。正在伯牙抚琴而奏时,子期来到伯牙的身边,他听到《高山流水》又会感受到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段落。 1.找出听了乐曲后钟子期语言的句子。从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 2.抽生读(谁来道出子期那发自内心的赞叹) 3.伯牙为什么会激动?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是呀!伯牙苦于无法找到知音,却偶然遇到一个能听懂自己音乐的人——钟子期,子期这样的赞赏怎不让他激动。 (四)学习凭吊知音部分 1.说一说让你感动的地方。从“摔得粉碎”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唯一的知音”让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大家在读的时候就要通过这些词语把伯牙此时悲痛伤心的心情表达出来。 这样的偶遇让人激动,这样的离别更让人心碎不已,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流传至今,碎琴山、古琴台也因此得名,成了他们友谊的见证。 3.拓展延伸。

《群文阅读—寓言里的生活智慧》教案

群文阅读—“寓言里的生活智慧”教案 教学目标: 1.围绕议题“寓言里的生活智慧”,阅读七则寓言故事,发现寓言的基本特点,感受作品寓意,并从中获得生活启示。 2.在阅读中训练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感受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1.围绕议题“寓言里的生活智慧”,阅读七则寓言故事,发现寓言的基本特点,感受作品寓意,并从中获得生活启示。 2.感受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训练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准备: 1.印发相关的群文阅读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呢?(多媒体出示图片:坐井观天、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这些有趣的故事,让我们记忆犹新,因为他们让我们收获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体裁,叫做“寓言”。(多媒体显示寓言概念,生齐读。)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

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一般篇幅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寓言”和其他的文学作品一样,都是生活的一种反映,而寓言又能够引导我们在体会作品蕴含的深刻道理的同时,从中获得教育,受到启发,这就是“寓言里的生活智慧”。(板书:寓言里的生活智慧) 二、研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体会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 1、一生朗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其他同学听读。 2、思考、回答问题(多媒体显示) ①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情节。 ②这则寓言寄托了怎样的道理? ③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板书:故事——道理——启示) 明确: ①自大的赫耳墨斯化作凡人,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问价,本以为是商人的庇护神,自己的雕像价格会很高,没想到只不过是宙斯、赫拉雕像的添头而已。 ②说明我们不能只贪图荣华富贵,狂妄自大,要为别人着想,为他人做贡献。尊重是相互的,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你就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 ③在生活中,不能只贪图虚荣,狂妄自大。同学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努力学习,长大后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不要像赫尔墨斯

成语故事教案

成语故事 第一课水滴石穿 一、教学目的: 1、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2、理解故事的愿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 生1:我知道这则成语故事“水滴石穿”讲的是宋朝的一个县令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他说的话。 生2:“水滴石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但累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生3: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2、学习“水滴石穿”这个成语: ⑴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⑵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⑶了解寓意: 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相机加以说明:“水滴石穿”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中县令张乖崖的故事,是说他看见仓库管理小吏私自把一枚铜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严加询问,写出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批语。意思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后来也比喻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3、知识的拓展延伸

说说学习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 4、作业: 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 “水滴石穿”是一个成语故事,目的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水滴石穿”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水滴石穿”精神的理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 第二课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1、学习,《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这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这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这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 生回答 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 生思索回答 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读课题。 二、引读导悟《滥竽充数》 1、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故事。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让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你们思考一下你们在读的时候需要做些什么? 生:画出本课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教案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 ⑴轻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

⑵拼读生字,记住字音,字形。 ⑶朗读课文,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⑷画出不理解的词。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生字词(幻灯片)。 ⑵分析哪些字音易错。 ⑶文中哪些词不理解。

⑷指名读课文。 三、指名书写。 四、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词。

2、填词。 自相(矛)盾画龙点(睛)(滥)(竽)充数张口(结)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的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张口结舌的意思。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3、联系实际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 三、精读《滥竽充数》。

1、:滥、竽、充、数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呢? 4、朗读课文。 四、精读《画龙点睛》。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⑴张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⑵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了? ⑶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造句:不要而要。

群文阅读教案(原本)

群文阅读:探索寓言故事中的密码 ——余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寓言故事,领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2.领悟寓言“对比”的表现手法,尝试仿编寓言故事; 3.感受阅读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 【重点难点】领悟寓言“对比”的表现手法,尝试仿编寓言故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流程】 一、猜谜导入 同学们,咱们先来玩一个猜谜的游戏,好吗?老师说寓言故事中的关键词,你们说寓言故事的名字。(课件出示:河,船舷,宝剑,刻舟求剑;农夫,庄稼,兔子,守株待兔;狼,洞,羊圈,亡羊补牢;农夫,禾苗,长大。)看来,大家对学过的寓言故事印象都很深刻!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探索寓言故事中的密码(板书:寓言故事中的密码)。 二、聚焦课内,引“密码”。 1.回顾课文。 (出示课件:陶罐和铁罐的图片)这两个人物,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吧?是的,他们就是咱们三年级上册学过的一则寓言——《陶罐和铁罐》中的主人公。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陶罐和铁罐》,并完成如下阅读单: 立)师(小结):你发现了吗?寓言故事中两个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是对立的,一个谦虚,一个骄傲;结局也是对立的,一个活得光洁、朴素、美观,另一个连影子也不见了。这啊,正是我们今天所探索的寓言故事的第一个密码,它叫做“对比”(板书对比)。 3. 而《陶罐和铁罐》也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让我们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其实,寓言故事就是运用了这种对比的手法,告诉我们一些简单的道理,这种道理我们把它叫做寓言故事的寓意,每一个寓言故事都有它自己寓意。这啊,正是

我们今天所探索的第二个密码,它叫做“寓意”(板书寓意)。 三、拓展阅读,找“对比”,明“寓意”。 1.接下来,我们要走进更多的寓言故事中,去寻找更多的“对比”,去明白更多的“寓意”。请同学们默读老师发给你们的4个故事,由同桌的两位同学共同完成阅读单,找出故事中的对比,并且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角色或者句子与大家分享。 第一个故事《蚂蚁和屎壳郎》,主人公是什么,特点是什么,结果是什么,你找到的对比时什么,寓意是什么,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角色或者句子。 四、从读到写,运用“对比”创编寓言。 1. 从同学们的答案中啊,老师发现你们已经能找到寓言故事中的对比,并且明白寓言的寓意了。刚才有同学悄悄地告诉我,他也会用这样的“对比”,来创编故事。现在,老师就给你们这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请大家从给出几组事物中,选一组作为寓言故事的主角,仿编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请大家思考几分钟后,我请同学起来说说自己的寓言故事。(寓言主人公:狮子和蚊子、乌龟和兔子、树叶和树根、碗和筷子) 2.学生创编,教师巡视。 3.展示交流。 4.小结归纳:从同学们的故事中,我发现了各种“对比”,有的突出语言,有的突出动作,有的语言和动作结合。不管哪种,总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们收到启发和教育,这就是寓言故事的魅力。 五、激趣拓展,引发阅读寓言的兴趣。 关于寓言,老师还读到过这样几句话,今天想和同学们来分享一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见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师:是啊,寓言真的很神奇,它可以帮助我们健康地成长,所以我们要多阅读寓言故事,老师想把这几本书推荐给大家:《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拉封丹寓言》《莱辛寓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