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九下笔记

九年级下册历史笔记

第一课俄国向何处去

一、十月革命的爆发(从P2题目空白处抄起)

1、背景:“一战”加剧了俄国各种社会矛盾,加速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概况:(1)时间:(2)地点:(3)领导者:(4)结果:(见P3划书)

3、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4、意义:(P4想一想:十月革命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见课本P4第一段划书)

在“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这句后加上: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激励着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而且鼓舞着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斗争。十月革命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二、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记到P4两幅宣传画两边空白处)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国内战争时期)(记到P4两幅宣传画两边空白处)

(1)原因: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展开联合反扑

(2)目的和内容(P4页小注)

(3)特点:排斥市场、货币关系,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4)作用:帮助苏维埃政权渡过了难关。

2、新经济政策(1921年)(记到P5上方空白处)

(1)原因:国内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群众的不满。

(2)内容:(P5小字第一段)

(3)特点(“新”之所在):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4)意义(作用):(P5正文最后一段)

①、政治经济:(划书)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补记)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理论: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划书,标注清楚是理论方面的意义)

(5)理解“退一步,进两步”:(记在P5“每课一得”上方)

“退一步”: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容忍、允许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进两步”:进第一步:通过实行新经济政策,扭转经济崩溃的局面,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重新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

进第二步: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最后公有制战胜私有制,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3、启示:经济建设要符合国情,政策应随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记在P5“每课一得”上方)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凡尔赛和约》(从P11课本标题空白处抄起)

1、巴黎和会的召开

(1)、时间:1919年1月—6月操纵国:英法美(巴黎和会上获利最大的是英法两国)

(2)、召开目的:分赃和称霸世界

(3)、中心问题: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

(4)、实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2、《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内容:(见P12最后一段划书)

领土方面、殖民地方面、军事方面、赔款方面。

(其中殖民地方面的规定最能说明巴黎和会的性质是分赃会议)(记到段后)

3、中国问题:和会无视中国的正当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爆发五四爱国运动。

说明:弱国无外交(史实:当时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弱);综合国力决定外交地位(以

史为鉴:今天的中国要大力发展经济,改革开放,加强国际交流,提升综合国力)。

4、和会处理问题的原则:根据战后实力的对比和牺牲弱小民族的利益为原则。

5、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及作用(抄写并划书P13小字)

(1)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对德《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和约

(2)作用:英法为主导, 在欧洲、西亚和非洲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

(3)存在问题:凡尔赛体系对战败国的处理极为苛刻,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从而为“二战”埋下祸根。

二、《九国公约》(记到P14上方空白处)

1、华盛顿会议:(1)召开目的:协调列强(主要是美日两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2)召开时间:1921—1922年操纵国:美国

(3)中心议题:中国问题

(4)会议实质:美国居主导地位,抑制日本,宰割中国的帝国主义分赃会议。

(5)会议影响:会议诸条约调整了……,构成“华盛顿体系”(划P14说一说旁边一段小字)

2、《九国公约》

(1)内容:名义上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但同时又宣布在中国实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2)《九国公约》的实质(作用):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实际上是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特别是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或:使中国重新回复到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记到P14下方空白处)

1、构成: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

2、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影响:1)构成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战后和平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蕴藏了尖锐的矛盾,埋下了新世界大战的祸根,体系并不能长期维持。(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内部、大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第4课大危机与新政

一、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记到P18“黑色星期四”标题旁的空白处)

1、爆发原因:(1)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2)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2、大危机的爆发

标志:1929年美国纽约股票交易市场崩溃(首先开始于金融领域)

3、大危机的特点:破坏性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4、大危机的影响(见P19最后一段,划书)

(1)经济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各国工业产量倒退,贸易总额减少,众多企业破产,工人失业。

(2)政治上:激化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

(3)国际关系上:加剧各国的矛盾与冲突,引出一连串关税战、倾销战与货币战。动摇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补记)

二、罗斯福新政(抄到P20-21空白处)

1、新政的背景:(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2)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

2、新政措施(P20小字):金融业方面、工业方面、农业方面、就业方面、救济方面

3、新政的基础与核心(新政的中心措施):实行《全国工业复兴法》,复兴工业。

4、新政的影响(P21“议一议”的答案)(参看课本P21最后一段,抄写到P21下方“每课一得”上方空白处)

分清楚新政对美国的影响和对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意义)

(1)对美国: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经济恢复,失业减少,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得到巩固,美国渡过了这次危机;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

(2)对世界: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3)局限性:但新政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因此也就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5、新政的目的:(1)直接目的:使美国渡过危机

(2)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统治)

6、新政的特点(“新”之所在):政府(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7、新政的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三、面对金融危机时,建议我国政府:(抄写到P21下方“每课一得”下方空白处)

1、将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

2、加强政府的执政能力;

3、发展经济,拉动内需,刺激消费;

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刺激就业;

5、加强国际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四、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抄写到P23“活动目标”旁边空白处)

1、相同点:

(1)实质:都是在维护原有的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对原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2)背景:都是在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的情况下推行的。

(3)作用:都缓解了危机,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统治。

2、不同点:前提和性质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第二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6、7、8)

一、二战爆发的背景:(抄到P37上面空白处)

1、德意日法西斯上台形成柏林-罗马-东京三国轴心。

2、法西斯政权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侵略扩张。

二、二战的全面爆发的标志: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抄到P37“闪击波兰”空白处)

三、苏德战争(划P38-39)

1、爆发标志:1941年6月22日,德国向苏联发动进攻。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2、莫斯科保卫战——打破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

四、太平洋战争(划P41-42)

1、爆发:1941年12月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中、英等20多个国家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规模最大化

五、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划P44)

1、标志:1942月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2、《联合国家宣言》作用:鼓舞了……,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意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补充到P44正文第一段后空白处)

六、二战的转折点——1942年7—1943.2斯大林格勒战役

1、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的意义(划P45-46):是二战中关键性的战役,它不仅是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的开始,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七、雅尔塔会议(划书P47)

1、1945年2月英、苏、美三国

2、内容:P47(1)分区占领……;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对日作战。

3、积极影响:(划书P47)对协调……,以及建立……作用。

消极因素:体现大国强权意志,出卖弱小国家的利益;根据协定战后美苏重新划分世界,逐步形成美苏争霸的新格局。(补充到积极影响后面)

八、二战的胜利(划书P48)

1、1943年9意大利投降

2、1945年5月德国投降

3、1945年9月日本投降

九、二战的性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抄到P44上面空白处)

十、二战的影响:(划P48)

1、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法西斯势力彻底毁灭……深入人心。

2、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发展。

3、大战……科学技术……贡献。

十一、一战二战给人类的反思:(抄到P48下面)

1、战争会给人来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要珍爱和平,珍惜生命。

2、我们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为人类的和平做贡献。

第10课“冷战”与“热战”

(从P57课文标题上的空白处抄起)

一、美苏冷战

1、冷战的定义: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

2、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目的:遏制共产主义、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3、“冷战”双方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4、冷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

(2)战争刚结束,双方不愿再战。

5、“冷战”局面的形成

(1)、冷战的序幕:邱吉尔铁幕演说(1946年)

(2)、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出台(1947年)

(3)、发展:①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应用);

②军事上建立北约(1949)、华约组织(1955)

6、结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二、“两极”对峙局面的形成

1、形成标志: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

2、特点:以美苏为中心,全面对抗

3、两极格局的影响:

(1)两大军事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3)美苏两强相争,贯穿霸权主义色彩,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带来动荡不安和局部战争

三、启示:(1)综合国力决定国家的国际地位。

(2)推行霸权主义误国误民,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世界主流。

(3)承认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第11课梦幻超级大国

一、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愿因(划P65正文第一段)

战时的资本积累;政府有效的财政政策;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1、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补充P65第二段“美国在战后……”后面)主要表现为:对外直接投资大大增加,

跨国公司飞速发展,资本输出不断扩大。

2、经济发展速度异常迅猛。(补充P65第二段正文下面)

3、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高新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并成为支柱产业。(补充P65第二段正文下面)

三、美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原因:(抄写到65课题附近)

1、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为日后成为世界

强国奠定了基础。

3、参与三次科技革命(尤其是在第二、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推动了生产力

的发展。

4、一战和二战时期的资本积累。

四、从美国的崛起中的启示:

(1)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前提。

(2)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勇于科技创新。

(3)政府要采取有效政策,发展高新科技产业。

第13课挑战“两极”

一、欧洲的联合(从13课标题处抄起)

1、背景:

(1)二战后,美苏对峙争霸,对欧洲构成威胁;

(2)二战后,西欧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下降;

(3)西欧国家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维护自身安全,摆脱美国影响。(划线部分也是西欧联合的目的)

2、联合的过程

(1)欧洲共同体(欧共体)的成立(1967年)(抄写)

①雏形:1952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划书P77)

②发展: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划书P77)

③成立:1967年,六国将上述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划书P77)

欧共体的作用:在经济政治上密切合作,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洲共同体在国际中的地位。(划书P77正文最后一句)

(2)欧洲联盟(“EU”)(性质: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经济政治集团组织)(抄写并划P78-79页相关内容)

①欧盟的成立的标志:1993年,“马约”得到欧共体成员国批准生效,“欧洲联盟”的成立

②欧元的诞生:1999年,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

③欧盟的发展:到2004年,欧盟成员国达到25个(到2007年达到27个)。

3、欧盟的作用或欧洲联合的作用:(抄写)

(1)对西欧:促进了西欧经济发展,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欧洲正朝着经济政治一体化目标迈进。

(2)对世界格局:动摇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逐步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二、日本的崛起

1.经济发展的原因

(1)外部条件:①美国在政治上迫使日本进行民主改革,经济上采取扶植日本的政策(划书P79小字)②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美国的军事订货大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划书P79正文)

(2)内部条件:①大量引进世界先进技术。②注重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③坚持“教育先行”战略,重视人才培养。④实行“贸易立国”战略,注意政策的一贯性和连续性。(划书P79小字)

2.经济发展的表现(划书P79正文)

70年代初,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3.日本崛起给我们的启示:(抄写到P79下空白处)

(1)保持政局的稳定和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

(2)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3)科教兴国,发展科技,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第16课告别“雅尔塔”

一、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经济结构的进一步畸形,经济基础日趋薄弱。综合国力逐渐衰退,社会矛盾不断积累(划书P97小字)

2、改革内容:(划书P97—98)

(1)经济领域: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

(2)政治领域:①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导致思想界混乱。②“一党政治”向“多党政治”过渡。苏共领导地位及中央政府的控制力被弱化。

二、苏东剧变(记在P99上方空白处)

1、剧变的实质:社会制度的变化

2、苏联解体过程

(1)1991.3《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苏联由原来的联盟变成松散的联邦国家

(2)“八一九事件”后,国家大权转移到叶利钦手中,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3)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标志着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结束。

四、苏联解体的原因:(抄到书上P100上方空白处)

1、根本原因:长期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得不到纠正,导致国家严重的危机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五、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抄到书上P100“想一想”下面)

苏联的解体表明战后美苏两极世界格局结束,雅尔塔体系彻底瓦解,世界格局进一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五、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哪些启示?(抄到书上P101上空白处)

1、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国民经济要按比例协调发展。

3、要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国;

4、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

第19课机遇与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也是全球化的趋势):(划书P118正文第一段)

①根本原因: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补充到第一句话前面),高科技迅速发展;

②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全球性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集团以及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

③中国和苏东加入到市场经济体系之中,为全球的进一步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

④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补充到P118第一段后面)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抄到书上P119想一想下面)

①全球性经济组织(如:WTO)和区域性经济集团(如:欧盟、APEC)以及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

②国际贸易大幅增长,国际巨额资本流动加速;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划书P119第一段正文,注意利和弊要标注清楚)(为什么经济全球化会带来机遇和挑战?)

①利(机遇):有利于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有利于世界各国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开拓国际市场,还可以带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追赶或超越。

②弊(挑战):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它必然存在许多不公正、不合理的方面。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进一步增加了国际经济风险(补充到正文“不公正、不合理的方面”后面)。总之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4、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抄到P118)

5、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抄到P118)

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技术和设备;有利于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1、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贫富分化日益严重;2、对外依存度普遍增大,容易受到金融风波的冲击

6、中国对策:1、抓住机遇,迎接挑战;2、坚持改革开放,科教兴国;3、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4、积极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

存在的问题:战争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毒品问题、艾滋病和恐怖主义等问题。(划书P119)应对措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保投资、保护有限资源、加大禁毒和反恐怖的力度、加强国际合作、重视有关的舆论宣传和落后地区的科教工作等。(划书P121)

三、日不落的联合国(划书P121--122小字)

1、联合国成立:1945年10月

2、主要宗旨:维护国际和平友好,促进国际合作

3、基本原则:主权平等、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

4、作用:对于维护世界和平、摆脱殖民统治、促进经济发展与合作以及社会进步发挥了作用,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5、中国重返联合国: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并成为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补充到P121中间空白处)

四、世界贸易组织(WTO)(P122每课一得)

(1)成立时间:1995年1月1日;

(2)中国加入的时间:2001年11月

(3)作用: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2020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套笔记期末复习知识归纳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仍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统治之下。★★ 2、19世纪初,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拉丁美洲地区掀起了独立运动。 ★★★ 3、“解放者”:玻利瓦尔、圣马丁。★★★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印度人民反抗的国家:英国。★★★ 2、起义的代表人物:章西女王。★★★ 3、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影响: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改革时间:18世纪初;★ 2、向西方学习;★★★ 改革的内容:①强化中央集权;②建立新式常备军;③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④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农奴;⑤发展教育;⑥倡导西方生活方式。★★ 改革的影响:①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增强,一跃而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位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③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 (简化版:改革让俄国成为强国,让俄国开始近代化,但也强化了农奴制。) 二、废除农奴制 1、时间:1861年★★ 2、改革者:亚历山大二世★★★ 3、改革的内容:①农奴可以获得人身自由;②农奴解放以后可以获得土地,但必须高价赎买。★★★ 4、改革的影响: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改革也保留了残余。★★★ 第3课,美国内战 1、美国内战的背景:①美国北方完成了工业革命,南方以种植园经济为主;★★②在是否废除奴隶制的问题上,南北双方针锋相对。★★★ 2、内战爆发的导火索:林肯当选总统(林肯主张限制 ..奴隶制的发展);★★★ 3、内战爆发的时间:1861年(与亚历山大二世宣布废除奴隶制同年);★★ 4、1862年,《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扭转了战场被动局面。 5、如何评价美国内战:①美国内战实质上是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②这场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一、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 1、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阻碍了日本的发展;★★ 2、美国等西方国家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动摇了幕府的统治。(黑船叩关)★ 二、倒幕运动 1、背景:开港通商之后,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冲击,大量底层民众生活困难。德川幕府无力解决危机,受到各个阶层唾弃。★ 2、过程: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政变,强令幕府将军“辞官纳地”并扑灭了幕府的武力反扑。★★★ 三、明治维新 1、主持者:明治天皇 2、主要内容:①政治上,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②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③经济上,推行地

世界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笔记

世界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笔记 第一单元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一、俄二月革命(1917年3月) 1、原因: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灾难,阶级矛盾激化。 2、结果:⑴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⑵两个政权并存①士兵苏维埃 ②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了人剥削人制度的革命) 1、原因:它是一个经济不够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还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列宁和布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以及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 2、彼得格勒起义时间:1917年11月;人物:列宁;地点:斯莫尔尼宫 结果:①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和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革命措施: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4、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次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1921年列宁领导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2、1922年苏联成立(1922-1991年共69年)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 1、1924年列宁逝世 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①措施:1928-1937年(第一、二个、五年 计划)(重工业) ②成效:由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 力量由此加强 3、1936年苏联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正式确立,“斯大林模式”正式形成) 4、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⑴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国家用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经济活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认市场的作用;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做法,实现高积累、多投资,片面发展重工业。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⑵弊端: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在计划经济

9年级下册 历史笔记

1、俄国十月革命时间:1917年,爆发地点:彼得格勒。领导人:列宁。历史意义: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激励了各国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的传播;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2、苏俄新经济政策重要内容: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某些中小企业;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品买卖。意义;利用商品、市场等手段建设社会主义,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探索,具有十分重大的启用意义。 3、苏俄建立的时间:1922—1991 4、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和问题。成就: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发展为工业国,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问题: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存在严重弊端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 1、凡尔赛合约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处分战败国德国的条约。其基本内容: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含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日本);法国取消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以东50公里以内不许设防;德国必须支付大量赔款。 2、【九国公约】基本内容: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和行政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不得在中国谋取有损与其他国家公民的特权。影响:使中国由日本独占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地:美国。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意义: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说明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危机和脆弱性。影响:导致劳动人民生活的急剧恶化和工农运动的高涨;一些国家通过改革(如美国罗斯福新政)来挽救经济危机和民主制度;一些国家(德、意、日)则走上法西斯扩张道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及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更趋激烈和尖锐。 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主要内容:恢复银行信用;缩减农业:中心措施是调整工业,颁布【工业复兴法】,要求各行业制定公平经营章程;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作用:挽救了经济危机,重振了美国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增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控能力,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意义:其加强国家调控、扩大社会消费的特点,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1、慕尼黑会议背景:德国吞并奥地利后,陈兵德捷边境,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区。主要内容: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强行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实质:牺牲小国来满足侵略者,以求自身安全的*靖政策,实质是纵容侵略。影响: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使德国进一步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最终发动世界大战。 2、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与逐步扩大的标志。全面爆发: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进一步扩大: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3、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标志:1942年1月,美、苏、英、中等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4、雅尔塔会议。1945年美、苏、英三国在苏联雅尔塔举行会议,主要内容有:制定了最后击败德国的计划;决定战后德国由苏、美、英等国分区占领;苏联在欧战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本作战;讨论了组建联合国的有关问题。 5、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战役 a、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给德国法西斯以致命打击,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和第二次世界大

历史九年级下备课笔记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学习目标: 1、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 2、懂得无产阶级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选择,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观。 3、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学习重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及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如何理解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P2内容,概括出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对比两个政权) 2、在教材上标出俄国十月革命的开始时间、地点、领导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3、分条记住苏维埃政府巩固政权所采取的措施。 4、能结合俄国十月革命的原因及结果,理解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探讨) 2、我们的问题:(大家共性的问题,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你们小组不能解决的,向全班同学推荐有价值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大家分析讨论,群策群力,看谁表现更精彩) (1)如何认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的性质及在当时所起的历史作用? (2)俄国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的方式有何不同?什么原因导致不同? (3)为何说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革命? 三、拓展延伸 苏俄(1922年后称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强大辉煌,但现在却已不复存在,而我们中国一个后来崛起的社会主义国家却愈发强大,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由此你有何感想。 四、系统总结 1、知识建构: 原因经过结果意义 政府反动统治四个方面获得胜利建立国家两个方面 2、方法归类:尝试归纳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应从哪几方面入手? 五、巩固训练 1、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于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城市),领导人是__________建立的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是__________,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法律文件是___________,到________年,巩固了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 2、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 A俄国二月革命B巴黎公社C俄国十月革命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3、你能准确答出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吗?

历史九下笔记

九年级下册历史笔记 第一课俄国向何处去 一、十月革命的爆发(从P2题目空白处抄起) 1、背景:“一战”加剧了俄国各种社会矛盾,加速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概况:(1)时间:(2)地点:(3)领导者:(4)结果:(见P3划书) 3、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4、意义:(P4想一想:十月革命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见课本P4第一段划书) 在“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这句后加上: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激励着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而且鼓舞着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斗争。十月革命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二、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记到P4两幅宣传画两边空白处)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国内战争时期)(记到P4两幅宣传画两边空白处) (1)原因: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展开联合反扑 (2)目的和内容(P4页小注) (3)特点:排斥市场、货币关系,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4)作用:帮助苏维埃政权渡过了难关。 2、新经济政策(1921年)(记到P5上方空白处) (1)原因:国内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群众的不满。 (2)内容:(P5小字第一段) (3)特点(“新”之所在):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4)意义(作用):(P5正文最后一段) ①、政治经济:(划书)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补记)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理论: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划书,标注清楚是理论方面的意义) (5)理解“退一步,进两步”:(记在P5“每课一得”上方) “退一步”: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容忍、允许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进两步”:进第一步:通过实行新经济政策,扭转经济崩溃的局面,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重新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 进第二步: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最后公有制战胜私有制,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3、启示:经济建设要符合国情,政策应随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记在P5“每课一得”上方)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凡尔赛和约》(从P11课本标题空白处抄起) 1、巴黎和会的召开 (1)、时间:1919年1月—6月操纵国:英法美(巴黎和会上获利最大的是英法两国) (2)、召开目的:分赃和称霸世界 (3)、中心问题: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 (4)、实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2、《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内容:(见P12最后一段划书) 领土方面、殖民地方面、军事方面、赔款方面。 (其中殖民地方面的规定最能说明巴黎和会的性质是分赃会议)(记到段后) 3、中国问题:和会无视中国的正当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爆发五四爱国运动。 说明:弱国无外交(史实:当时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弱);综合国力决定外交地位(以

九年级下册历史笔记

人教版世界历史下册提纲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中考要求: 1、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时间、地点、领导人; 2、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大意义; 3、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4、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 1、背景: A一战给俄国带来深重的灾难; B1917年3月发生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同时还有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 C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D七月流血事件的发生(1917年7月)临时政府镇压工兵游行。 2、情况: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7日(标志十月革命的爆发) 胜利标志:攻占冬宫,阿芙乐尔号。 3、结果:革命全国胜利,人民委员会建立 4、措施: A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权 B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 C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D颁布:《和平法令》退出一战。 E迁都彼得格勒至莫斯科 二、巩固政权的斗争: 1918至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时期,苏俄粉碎外国干涉军和国内反革命叛乱。 军事上:加强红军建设 经济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 A实行余粮收集制;B、中小企业国有化;C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三、十月革命的意义: 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3、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4、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5、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二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和平建设时期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1921-1929 列宁) A废除余粮收集制,余粮归农民自己支配 B大企业归国有,允许私人和外企经营中小企业 C废除实物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3)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使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巩固苏维埃政权,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苏联成立:(1922年) 最早加入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乌克兰、白俄罗斯,共15个加盟共和国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924年斯大林 1成就:A社会主义工业化 1928年—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到1937年,苏联由农业国转变成工业国,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国防力量大增。1937年工业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第聂伯河水坝 B农业集体化 1929年新经济政策取消,农业集体化运动展开。 3、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优点、弊端: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建立,又叫“斯大林模式”。 它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优点: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严重弊端: 1、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得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3、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广大人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积极性,农 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4、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 第二单元第三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中考要求: 1、《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内容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 3、罗斯福新政 一、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1、背景: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为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召开巴黎和会。 2、时间:1919年1月—6月 3、国家:27个 4、操纵国首脑:法国总理克里蒙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5、内容: 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课堂笔记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课堂笔记 2020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5周年。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这场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局,更好地认识历史,珍惜和平,防止历史的重演。 一、战争的起因 1.经济危机:20世纪初,世界发生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影响了全世界。 2.种族主义和极端主义:一些国家出现了种族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思潮,其中德国的纳粹党最为突出。 3.殖民主义和民族解放:19世纪末,欧洲列强在非洲和亚洲建立了殖民地,但殖民地人民开始反抗,要求独立。 4.防范侵略:一些国家开始加强自身的军备,主要是为了防范侵略。 二、战争的主要阶段 1.侵华战争:1931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1937年,日本在中国发动全面战争,这就是侵华战争。 2.欧洲战争: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爆发了欧洲战争。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各种大规模的战争发生在欧洲多个国家之间。

3.太平洋战争:1941年12月,日本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海军基地,导致美国对日宣战。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太平洋地区的多个国家开始发生战争。 4.苏德战争:1941年,德国在苏联西部地区发动了进攻,这就是苏德战争。苏联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胜利。 三、战争的影响 1.人员伤亡严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伤亡最惨烈的战争之一,全球战争死亡人数超过7000万,受伤和失踪人数更是无法计数。 2.经济和文化受损:在战争中各个国家的经济和文化都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对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3.影响现代国际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合国成立,各国之间开始加强合作,在今天的世界中,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一直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四、和平发展 1.历史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都开始对战争的原因进行反思,从而更好地预防战争的发生。 2.国际合作:各国之间加强了合作,共同政治,经济和文化发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笔记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笔记 历史是一门让人回顾过去、反思现在、展望未来的学科。九年 级下册的历史课程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世界现代史以及历史思维 方法等多个方面。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总结九年级下册的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史 1. 黄帝时期: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他率领百姓战胜了猛兽,发明了许多重要的工具和制度。 2. 周朝时期:周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的封建制度的确立,分为 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由武王率领的周人推翻商朝建立,东 周时期发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割据局面。 3.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 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同时也修建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 兵马俑。

4. 汉朝时期: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分为西汉和 东汉。西汉时期,刘邦建立了强大的汉朝政权;东汉时期,光武 帝恢复了汉朝,开创了东汉的辉煌时期。 5. 隋唐时期:隋朝由杨坚建立,统一了南北朝的局面。唐朝则 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以皇帝唐太宗为代表,中国达 到了繁荣的巅峰。 6. 宋、元、明、清时期:这四个时期标志着封建社会末期的到来。宋朝的唐宋八大家、元朝的蒙古人入侵、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清朝的对外侵略都是这些时期的重要事件。 二、世界现代史 1. 英法美三大革命:英国的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美国独 立战争是世界现代史的重要里程碑。这些革命不仅改变了各自国 家的历史进程,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世界两次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欧洲的封建制度,第 二次世界大战则造成了数百万人的牺牲,同时也导致了战后国际 秩序的重塑。 3. 冷战时期:冷战是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之间长时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对抗。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也逐渐走向尾声。 三、历史思维方法 1. 史料的评价:历史研究中,我们需要评价不同史料的可靠性、客观性和时代性等方面。这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多元解读:历史是一个多元的学科,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 和立场解读同一个历史事件。这种多元解读有助于我们拓宽历史 视野。 3. 与现实联系: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零碎事实的堆砌,它与现 实息息相关。我们可以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反思社会现象,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历史九年级下册笔记

历史九年级下册笔记 第一单元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 •背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亚非拉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 •代表事件:印度的独立(1947年)、埃及的纳赛尔革命(1952年)、古巴革命(1959年)。 2、动荡的中东 •石油资源丰富,但政治局势不稳定。中东地区主要民族:阿拉伯人、犹太人。 •巴以冲突: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冲突。 3、非洲的民族独立 •非洲是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最活跃的大陆。 •代表事件:纳米比亚独立(1990年)。 4、拉丁美洲的革命和改革 •代表事件:智利阿连德改革(1970s)。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与崩溃 5、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巴黎和会(1919年):决定德国的疆界、战争赔款及国际联盟的成立。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惩罚性条款。 •国际联盟:总部在日内瓦,美国未加入。 6、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华盛顿会议(1922年):限制海军军备、解决中国问题。 •《五国海军条约》限制了海军军备。 •《九国公约》重新确立了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7、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 •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 •日本在华盛顿体系崩溃后扩大侵略。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 8、两极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会议(1945年):苏联、美国、英国三国首脑会议,决定了战后的世界格局。 •美苏冷战: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国和苏联之间进行了长期冷战。 9、欧洲的联合与复兴 •马歇尔计划:美国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促进了欧洲经济的恢复。 •欧共体:欧洲共同体的成立,为欧洲的经济和政治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10、亚洲的崛起 •日本的崛起: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亚洲的经济大国。 •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经济迅速增长。 11、第三世界的兴起 •不结盟运动:发展中国家为摆脱大国控制而进行的联合运动。 •联合国:成立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 第四单元 当代世界的发展与挑战

九年级下历史知识点笔记

九年级下历史知识点笔记 一、文化与技术 1. 隋唐时期的科技发展 隋唐时期,中国科技得到了蓬勃发展。其中,造纸术、火药 和指南针的发明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 1.1 造纸术 造纸术是隋朝时期发明的。它的发明使书写的方式发生了革 命性的改变,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文化的传播。 1.2 火药 火药是唐朝时期发明的。它首先被用于制作烟花爆竹,后来 被运用于军事领域,使中国的军事实力得以提升。 1.3 指南针 指南针是唐朝时期改进和广泛使用的。它的发明和使用提高 了航海和航空的准确性,对地理探索和贸易往来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宋朝的科技成就 宋朝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其中,农业、制造业、航海、纺织业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2.1 农业 宋朝时期,种植技术得到了较大发展,湖泊和河流的开垦也 得到了加强,使得农业生产大幅增加,种植业和农业生产方式也 得到了创新。 2.2 制造业 宋朝时期,制造业的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铁器 制造工艺显著提高,丝织业、陶瓷业和造船业等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2.3 航海技术 宋朝时期,中国的航海技术得到了突破性的提升。郑和七下 西洋的航海活动对中国的水路交通和海洋贸易发展起到了重要推 动作用。

3.明清时期的科技进步 明清时期,中国科技继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特别是在农业、制造业和军事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科技突破。 3.1 农业技术 明清时期,推行了很多农业措施,如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整 理和新作物引进等,使农业得以高效发展。 3.2 制造业 明清时期,制造业技术进步迅速。例如,纺织业的手工生产 逐渐转向机械化,制瓷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铸铁术发展到了很 高水平。 3.3 军事技术 明清时期,火器的使用日益广泛,火炮和火枪的技术也得到 了改进。这使得中国军事实力得到了提升,并起到了保家卫国的 重要作用。 二、国家制度与政治思想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课堂笔记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课堂笔记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前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最严重、牵涉最广的一次战争,也是人类文明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本次课程将从四个方面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爆发、进程和结束。 二、背景 1. 殖民主义加深了矛盾 在19世纪末,由于资本主义的扩张,欧洲列强加快了对亚洲、非洲、美洲等地的殖民掠夺。殖民主义的加深,使列强在殖民地利益分配上产生了矛盾。 2. 军备竞赛扩大了矛盾 自19世纪末开始,各国开始进行军备竞赛,引起了各国之间的警惕和矛盾。 3. 民族主义成为主流思潮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各国民族主义成为主流思潮。各国对本国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争夺越来越激烈。 三、爆发

1. 塞尔维亚王储被刺杀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费迪南被塞尔维亚学生组织独立组织成员刺杀身亡。奥匈帝国认为塞尔维亚策划了刺杀事件,要求塞尔维亚接受调查,但遭到塞尔维亚拒绝。 2. 大国互相支持 奥匈帝国向德国求援,德国承诺支持奥匈帝国,俄国支持塞尔维亚,同盟国德国和奥匈帝国、其它盟国意大利、保加利亚等国进入战争状态。 3. 战争迅速蔓延 在德国部署下的“闪电战”计划的支持下,德军快速攻占了比利时和卢森堡,向着法国进攻。八月中旬,德国军队靠近巴黎,英军也参战,全面战争开始了。 四、进程 1. 西线阵地战 德国以“闪电战”打破了荷兰、比利时及法国北部的防线,取得了西线战场震惊欧洲的很多胜利。但德国在进入法国殖民地突尼斯后,遭遇了需要长时间防御的局面。 2. 东线战争 东线战争包括了德国对俄罗斯、奥匈帝国和土耳其的战争。但由于物资不足、战争持久等原因,东线战争一直没有结束。 3. 海上战争

九年级历史下册课堂笔记

九年级历史下册课堂笔记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一、二月革命: 1、原因:到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已将俄国推向全面崩溃的边缘。 2、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俄国出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二、十月革命 1、原因: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依然进行罪恶的帝国主义战争 2、时间:1917年11月地点:彼得格勒 3、领导人:列宁 4、过程:(1)1917年8月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2)1917年11月6日,列宁来到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指挥 武装起义 (3)1917年11月7日“阿芙乐尔号”发出进攻冬宫的炮声。次日凌 晨占领冬宫。 5、结果:成立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 6、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7、巩固政权:(1)一方面加强红军的建设 (2)一方面在经济领域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P4) 1920年政权得以巩固 8、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它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的阵线,在世界上创建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②它不仅激励着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而且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③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推动力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传播,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到新的阶段。 第二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2、时间:1921年开始(列宁领导) 3、目的: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

4、内容:①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允许私人、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③商业:恢复自由贸易,鼓励和促进私营商业的发展,取消配给制。 5、作用:有力 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矛盾,巩固了政权。 6、意义:①新经济政策的 实行,是苏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转折。 ②它从苏俄国情出发,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调动了广大工农的积极性,为苏俄人民指明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③新经济政策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其它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全名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时有4个, 加盟共和国,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1926年起,苏联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重点发展重工业。 (2)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 业国。 (3)1937年,苏联完成了农业集体化。 (4)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四、苏联经济政策的演变: 1、1918―1920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1921―1927年:新经济政策; 3、1928年以后:有计划地建设社会主义;自主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D ) A.英国资产阶 级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日本明治维新 D.俄国十月革命 2、从“1917年”、“列宁”、“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等信息可以联想到的是 ( A ) A.俄国十月革命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3、1917年,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是( C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课堂笔记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课堂 笔记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本次课程主要介绍了欧洲国家在殖民地扩张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所展开的反抗斗争。 一、殖民地的形成 1.原因 欧洲国家在15世纪开始大规模的海外探险,开展殖民扩张, 其主要原因有: (1)经济原因:由于欧洲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市场 和资源,殖民扩张成为其获取更多财富与利润的重要手段。 (2)政治原因:欧洲国家为了增强自身实力,展开殖民扩张,拓宽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此展开竞争。 (3)文化原因:欧洲人认为自己文明高于其他国家,因此在 殖民地扩张过程中,欧洲人尝试向殖民地人民,以自己的文化为标准灌输。 2.结果 欧洲国家在殖民地扩张过程中,殖民地人民遭受了严重的剥削

和压迫,这也导致了殖民地人民开展反抗斗争。 二、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1.震荡世界的海地大革命 海地是西半球第一个独立的黑人共和国,其独立的过程被称为“海地大革命”。 在海地,当时法国统治时期的殖民政权对黑人进行了种族歧视和人身剥削,富豪剥削穷人的现象非常严重。 于是,1791年,海地奴隶们在一位名为图桑托的黑人领导下,发动起义,开始了一场长达十年的黑人武装斗争。 2.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是美国殖民地人民对英国统治下的殖民政权进行反抗的产物。 殖民地人民不满英国政府的高额税赋和对殖民地的经济控制,进而组织军队进行对抗。 最终,美国独立的战争结果给予殖民地人民更多的自由和权利保障,在历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3.防御者反击——印度反殖运动

印度反殖运动是由甘地发起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印度人民通过反对英国政府的税赋和不平等待遇而进行抗议和斗争。 印度反殖运动历时多年,其中包含了一系列的抗议和运动。最终,印度于1947年彻底结束了英国对其殖民统治的控制。 三、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给我们的启示 1.反抗是正当的 殖民地人民在受到剥削和压迫时,选择了反抗,这是非常正当的。人民享有自由和权利,并有权利反抗处于不公正之下的政府,这是合法和正当的。 2.追求自由是每个人的权利 殖民地人民反抗的目的是为了争取自由和权利,这也是每个人为之奋斗的目标。我们应该珍视自由权利,不断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完美结合。 3.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成功告诉我们:人民的团结是成功的关键 殖民地人民在反抗运动中,发展了众多的组织,充分动员和发挥了群众的力量。团结一心是各项反对不公正和不平等待遇运动中的最大关键,只有人民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团结地反抗,才能收获成功。

九年级历史(下册)学习笔记(学生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学习笔记》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1、十月革命爆发原因和背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大战后期爆发了革命,推翻了 统治,俄国出现了政府和政权并存的局面。 ②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政策,并力图扑灭。 ③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正确革命方针和政策。 2、十月革命的爆发与胜利: (1)、爆发:年月日,布尔什维克党发动武装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2)、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政府——人民委员会,当选为主席。政权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3)、苏维埃政权的巩固:1917年至1920年,苏俄经过三年艰苦的战争,粉碎了外国的和国内的,取得了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3、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它促使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②沉重打击了,推动了的发展,鼓舞了 4、十月革命最重要的特点:,。 5、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性质的区别:二月革命是一场革命;十月革命是一场革命。 第2课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①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②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已经不适应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发展。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大力发展 。 3、新经济政策的成效: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到年,国家经济已经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4、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给我们的启示: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可贵精神:坚持从俄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 6、苏联的建立:年底,成立,简称“”。 ★思考:沙俄、苏俄、苏联有什么区别? ①沙俄指“沙皇俄国”,即沙皇专制统治时期的俄国。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沙俄历史结束。 ②苏俄指“苏维埃俄国”。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此时的俄国称为“苏俄”。 ③苏联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22年底建立,1991年底解体。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的工业化:1928~1933年,苏联人民在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力量也大大加强。 2、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自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到1037年,苏联全国完成了农业集体化。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逐渐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做法,形成了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也被称为“”。 4、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3、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一方面,它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先进的国家,实力也大大加强,为以后苏联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打下了基础。因此,它在一定历史阶段对苏联曾经发挥过作用。 另一方面,这一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因此,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思考:有人说“近代以来,中国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后经历了‘走日本人的路’、‘走美国人的路’、‘走俄国人的路’,最后找到了自已的路。”请问: ⑴.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分别怎样“走日本人的路”、“走美国人的路”?结果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