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前和产中的劳动,而忽略了产后的深加
工和销售, 不仅使大多数农产品处于
“粮食卖谷、油料卖籽、水果卖鲜、畜禽
卖活、林业卖材”的初级产品阶段,从而
造成农产品卖难现象的普遍存在,而且
还闲置了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 在这些
方面,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
的差距。 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业
值相当于农业产值的 3 倍,而我国还不
力的素质在要求上都在提高,面对目前 行改革,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
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市场就业的新 移。 同时,还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局势,我们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提生劳 改革的步伐。 农村一般现代化农业水平
动力文化水平,加强就业竞争力。 将市 还不高,土地是农民的物质基础,社会
场需要作为导向, 构建农民自主选择、 保障制度不完善,会让农民将土地作为
业能力,打开眼界,打破传统守旧的思 安全感,离开土地之后也能和城市居民
想。
享受社会的保障,没有城乡社会保障制
2.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 度上面的差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削减
化
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让农村剩余劳动
农业是以动植物生产为中心的产 力的转移更加顺利。
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全部内容的总
(作者单位:150600 黑龙江省尚志
和。 但在传统农业生产中,仅仅注重产 市石头河子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204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性货币补偿,并不负责就业问题,由此 展, 又能为劳动力的转移广开门路,这
导致了一大批无土地、无技术、无资金 是一条减轻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的有
的农民的出现,他们不但失去了土地保 效途径。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困境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困境及对策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理论基础 (6)2.1 城镇化理论的阐述 (7)2.2 劳动力转移理论分析 (9)2.3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相关概念界定 (10)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分析 (11)3.1 农村劳动力的规模与结构特征 (12)3.2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地域分布特点 (14)3.3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行业领域 (15)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困境 (16)4.1 转移就业观念的转变难题 (17)4.2 就业信息获取与中介服务问题 (18)4.3 技能培训与岗位匹配度 (19)4.4 劳动力市场制度不完善 (20)4.5 地区发展不平衡与就业机会差异 (22)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探讨 (23)5.1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24)5.2 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 (25)5.3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与教育 (26)5.4 优化劳动力市场环境 (27)5.5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就业机会均等化 (28)六、案例分析——以某地区为例 (30)6.1 案例背景介绍 (31)6.2 转移就业现状及困境分析 (33)6.3 对策实施情况及效果评估 (34)6.4 对其他地区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35)七、结论与展望 (36)7.1 研究结论总结 (37)7.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9)一、内容概要本文档主要探讨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困境及对策。
文章首先概述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及其重要性,接着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包括教育水平低、技能不足、信息不对称、土地权益冲突等问题。
文章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包括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增强就业市场的透明度;制定土地流转政策,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促进就地就近就业等措施。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
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对缓解当前农村劳动力过剩,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一)思想不解放。
一是存在自满心理。
部分农民群众由于在思想上受传统观念影响,还存在着老守田园思想,仅仅满足于“能吃饱,饿不着”的现状。
二是存在自大心理。
虽然不安于满足现状,但好高鹜远,对外出务工的待遇和期望植要求过高,造成脏活累活不愿意干,精活细活干不了和大钱挣不来,小钱挣不到的情况。
三是存在自卑心理。
认为自己没有文化不懂技术,难以胜任外地用工需要。
(二)综合素质低。
一是文化程度低。
农村劳动力具有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30%,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二是劳动技能和就业本领低。
许多农村劳动力除了仅单纯能够从事农村体力劳动外,缺乏必要的外出务工技术技能,特别是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用工需求。
三是自我保护能力差。
在维护自身权益上,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常识,许多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维护自身合法利益能力相对较差。
(三)缺少资金。
一是农民缺少必要的资金。
由于受经济收入的限制,许多农民缺乏必要的资金,甚至缺少外出务工的所需的路费和找工作期间的必要生活费用。
二是培训资金存在不足。
从目前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情况上看,若培训一名熟练的、有独立操作能力的技术工,至少需要约300元左右的费用,而就我县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每位农民工的平均培训费用仅有180元,培训资金存在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正常培训的需要,难以保证培训质量。
(四)缺乏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对缺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障碍,这也是一个较为共性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外出农民工的身份、工资、待遇、养老、医疗、人身安全、子女就学等方面的权益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
(五)信息不灵。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信息主要来源仍然靠亲友相传和介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刘丽萍吉林省城市建设学校【摘要】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它正在由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推进力量向新时期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转化。
本文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现状分析对策农民工问题直接牵涉到亿万农民工及其家属的切身利益,是一个包含了经济利益、社会权益、政治权力及文化融洽、精神和谐等内容的综合性问题。
这一问题的存在与发展变化,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中国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从而迫切要求国家通过调整制度安排及政策措施来加以解决。
妥善解决农民工问题,既是能否最终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能否加速推进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或非农领域务工的劳动者,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识,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传统户籍制度严重冲突所产生的客观结果。
调查及相关文献资料表明,农民工与农民工问题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目前目前农民工约为1.3亿人,包括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村劳动者。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及其家属人数还会增长。
2.农民工的性别结构为:男性占63.4%,女性占36.6%。
婚姻状况为:已婚者占52.7%,未婚者占46.2%,离异者占1.1%。
受教育程度为:初中以下的占11.6%,初中程度的占48.6%,高中及中专程度的占35.9%,大专及以上程度的占3.9%。
3.根据农业部调查显示,40%的农民工没有固定工作,平均就业8~9个月,3个月以下的占11.30/0,4~6个月的占16.3%,6—10个月的占73.3%,10个月以上的占7.8%。
据调查,湖北省农民工在外出打工3年以上的占29%,3年以下的占71%__________;天津市农民工在外打I3年以上的占26%,3年以下的占74%,农民工表示坚决不回家的占2.4%,争取留在城市的占17.5%,但最终能留在城市的估计不足10%。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摘要: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面对生产力提高、耕地减少及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转移就业,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行业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
然而,城乡户籍制度、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及权益保障等多重问题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因此,文章旨在深入剖析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策略,借此希望能够推动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健康转移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就业对策一、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一)耕地的减少耕地面积的减少是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大量耕地被征用用于建设,从而导致农田面积减少。
这种农田面积的减少意味着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会减少,因此部分农村劳动力可能会失去工作,形成剩余劳动力。
此外,耕地面积的减少还可能导致农民的生活来源受到威胁,因此他们可能会选择转移就业,以寻找新的生活来源。
同时,农村的非农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也在推动农村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业领域。
然而,耕地的减少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等,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另一个关键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更高的收入可能性。
城市的建设、制造业的扩展以及服务业的发展,都对农村劳动力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此外,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教育资源以及生活条件的优越性,也使得农村劳动力愿意流向城市。
这种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农村劳动力优化配置,同时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强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当前生活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

( ) 三 我国农村劳动力大多集中在青壮年年龄段
户籍制度的逐渐弱化, 使得农村人口转出变成可能。 目前国家
中 国是 自实行计划生 育以来 , 口自然增加率得到有效 对于户籍的限制力度大大降低。 人 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 根据市 的控制 。 中国人 口基数很大 , 由于 新增人 口数据依然很庞大, 且 场自由调节的原则,农村劳动力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 现在正在走向老年化。 根据 2 0 O 7年中国统计年鉴 。 中国 6 岁 择去往的地区和选择适合自己的 岗位 。 5 其次 , 利好的住房和子 及 以上人 口已经 占总 人口数 目的 17% “而在农 村这个 比 女受教育政策使农村人口转 出得到保障 。 22 J . , 最后 , 各种社会保障 率还更高 , 因为 5 o年代的生育高峰主要集中在农村 。目前 , 中 措施的推出, 使得农村人口生活、 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目前, 国
一
7 — 3
一
、
我 国农 村劳 动 力转移现状
来, 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百姓的生活水平是不断 提 高。 但是 由于国家很多政策的倾斜 , 造成了中国地域经济发
展的差距扩大 ;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扩大 。 这些差一 我
我们 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 。根据 2 a O 7年国家统计年鉴 大 , 使得—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裕起 来。先富裕起 来的这些 人 , 显示 : 截止 2 ∞6年年底 , 我们国家农村 人口 7 7 2万人 , 34 占总 通 过改革初期积累 的资本 。 自己的财富进 一步 增加 ; 使 而在发
我国城市化道路建设过程 中走出的第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一 是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在改革开放不断深人和农业国向工 步。 同时 , 允许和鼓励农村 劳动力 向城市转移也是增加农 民收 业 国转 变的过程 中需要有大量的农村 剩余劳 动力转移出 来。 入 , 快农村建 设 , 加 缩小城乡差距 , 解决我国二 元经济 问题 , 促 其 次, 由于我国政策的倾斜以 及户籍 制度等 多方 面的原 因 , 也
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山东省滕州市为例

蕞 衾 激而 i 瓣 釜 薯筠 毒 去 同 时 七 , 纺 篓蓍 占 。 痔 聿 蟊 鬣 箱 霎霉 甏 署 ; 董 喜 纂 为 ,% 8 剿皲 慧筹糯 器 磊鼹掰 挈 蚕 : 毳 等 雯 袤 罐 据z 看 需 孝 髓麓 , 万 馨 酱 o 鍪 籍 箍 絮 毂 誓 艨 外打 外 l麓 粪 桑 冬 嚣装星 爱 复 显 { ; 黪 嚣蒜 錾髫 从 写 襞藿 争 X E ̄ 州出 7 %) 蠹的约; 鏊 翼案 D箍鬻 貉鑫耄 } 田 握 蒹 熊 + 蓍 制 o 童 l 吴 譬嚣 会斋 萎 癸荤耄 嚣矬 麓 磊 黪蚕 纳村余 农剩劳 誓 ≮ 妻 惹 譬誊动南 象 矗 苗 曩 宰 力耋勰 鬈 篇 笑 髻 鼹 嚣 麓羹 甚 簇 鼻墼勰馨 D嚣 髂藿 鬟 n 魏 害 宴 兹 霹蓥 彦量篙 攀 鬏磊 箍 篷 畜 务育农的黼很的A比 趋 者 教在村实 大 ̄ 德 然 爰 ・ : 黯 黪器 嚣量
一
、
序占 I 0 %
擀 如
的分流。 因此, 要大力发展与种植 业相关的 加工、 储藏、 运输、 销售等产业, 推动农村剩
詈 矗 擎 菩 奁善 箭 勇 謇 器譬 篓 奎 銎 蓁 羹寡余 进,农合组, 农利。业业是项 程 化民作织 护民益农产化一 强 维 盅 舞 妻 蒙 籍 动为l人 涉及 鸩 鬻舞 鐾 磊裁 力5 ’ 万 器喾 兰 淼品 星 箍袭 器 除i 鬻 i 万外 寸业富约。万。 已 蒜 黧 人 1 还余 2 人 塑 l 絮 ; : 第 ・ 焱 磊 设 荔耄 唯 N N 硎仉  ̄ A N 蚀厌 o 銎 雯 冒 荔 童 ; 委 罟 聂; 毳要 最 的 源 需 把好 资 埘 蔚 的 就 _情 袭 们 对 鸟镇 讲 行 了击 访 和 调 杏 调 嚣 芏 p 嘉奄髑鐾 骝 喜 罐 譬 碧 悯织筹盎磊攘 鬟 # 嚣 萎曩嚣主 嬲 耘 墓簇 器袅 癸菜嚣 吴 萎 鐾蠡箍 薯 器磊蚕委鬏 显 焉 蔷 霉 星 第雯 露 形 式 删 了 申 个移动韵 况 户的 转 劳力情。 饕鬈 蒿 嚣笠 雯 艨薯
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3篇

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3篇篇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每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必经阶段。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也是切合我县县情的现实选择。
为此,我们就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作深入的分析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据2004年统计资料显示,缙云县总人口43.69万人,农业人口39.76万人,占91.0%,农村劳动力23.22万人,其中男性劳动力12.8万人,女性劳动力10.42万人,分别占55.12 %和44.88 %。
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特点: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比例不高。
2004年全县外出农村劳动力7.68万个,占农村劳动力总人口的31.70%。
二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
全县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只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2.8%,初中文化程度占57.2%,小学文化程度占26.8%,文盲或半文盲占3.2%。
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大。
据统计资料,2004年我县乡村实有劳动力合计23.22万人,耕地面积15.25万亩,如果按劳均种植3亩计算,只需5.25万个劳动力,加上林牧渔业约需2.5万劳动力,除去外出劳动力,尚有8.11万劳动力需要转移。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1、劳动力转移异地化。
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地域广,异地化转移为主要特征。
外出劳动力转移遍布全国二十多省、市、区,近致邻县,远到青海、吉林等地,相对集中在广西、广东、福建、上海、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在广东东莞、惠州等地超过2万人,上海、江苏等地近2万人,广西东兴市、钦州市等地约5000人。
省内主要分布杭州、宁波、温州、义乌等地。
2、劳动力转移规模化。
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二多二少” 特点,即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多,工业、商贸、建筑等行业少;凭技术专长创业多,靠体力务工人员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内容提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经济发展中的战略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
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已成为当今理论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就雷州市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结合该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初步对策。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对策近年来,中央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三农”问题的关键。
据测算,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34亿人,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约1000万人,他们几乎全部化为剩余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剩余,使许多农民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农村贫困人口所占比例居高不下。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要从分析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因素入手,才能对症下药,找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具体方案。
为此,本人对雷州市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获得许多宝贵资料。
2008年雷州市劳务收入3.07亿元,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36.16%,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量占从业人员的39.5%。
因此,实施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对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市发展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的收入差距,同时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对城市和农村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增加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支柱,同时,农民工为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了突破口,为提高农业生产率、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1、劳动力转移对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对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其次,是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劳动力与生产力要素结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再次,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从事一些城市人不愿从事的工作,解决了城市用工需要,有力地支援了城镇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快了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我市2009年农村劳动力总数为123.65万人,占全市人口76.19%,已经转移到非农产业的人数34.60万人,其中转移到乡外的劳动力为26.08万人。
大量的劳动力向城镇及大中城市的转移,有的甚至举家外出,使农村常住人口比重逐年下降,促进了城市化建设进程。
3、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缩小了城乡收入的差距。
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不仅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技术和经验,熟悉了城市,同时也转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几年的打工经商生活,他们回乡后办企业、可以带动一方致富,也解决了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雷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成因分析所谓农村劳动力,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民。
据统计,2007年全市1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75.2%;农村劳动力占农村人口的55.3%,按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有45万人。
近几年每年外出务工34万人,需要新开辟就业门路的农村劳动力仍有10万多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机械程度的提高和经营体制的创新,在今后的10年至20年间,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将达到60万人。
应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资源。
1、农村教育落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缺乏实效农村教育教学条件差,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低,导致教育的相对落后。
在雷州市农村,有两种倾向阻碍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其一,“行儿上学”,学习不行的孩子白花钱,不如不上学,或者辍学去挣钱。
其二,义务教育阶段,个人支付学校教育成本的比例太高,贫困家庭子女上不起学。
由于经费的困扰,使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得不到改善,直接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愈是落后地区,这种情况愈加严重,教育越是落后;职业教育与实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相去甚远。
农村孩子如果考不上大学,往往既没有外出打工所需的一技之长,也缺乏从事农业劳动的基本技能。
据调查,雷州市承担“阳光工程”培训任务的学校,大多缺乏科学的市场需求调研和规划,盲目跟风、重复培训现象严重。
如许多人通过了会计、计算机等专业技能培训,却未干上相应的工作。
有些经过培训的农民,仍然没能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一试身手,对于提高农民收入起不到什么实际作用。
难怪农民培训遭遇“有课堂、没学生”的尴尬。
2、农村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民实际生产天数减少。
2000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600846千瓦,2008年达到2364186千瓦。
机耕面积由2000年的44.67%增加到2008年91.45%,提高46.8个百分点,加上化肥、农药与省力栽培技术的运用,过去每户一季种地需要一个月时间,现在大部分农户只需要6-10天完成。
据调查,一般农户纯农田作业时间75-85天左右,一年365天,大概有270天闲暇,因此,有很多农民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
3、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绝对增加与耕地逐年减少人口自然增长。
劳动力随之增长。
2000年总劳动力味35万人,2008年增加到124.78万人。
而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相当于扩充劳动力5万个。
4、规模化生产和土地流转2000年种养大户较少,2008年蔬菜种植大户138个,播种面积1453亩;生猪大户1014户,出栏肉猪82581头;养牛大户67户,出栏牛962头;养羊大户2368户,出栏肉羊96835只。
随着改革的深入,土地作为特殊的生产要素开始出现多种形式的流动重组。
目前,全市土地流转涉及到16个乡(镇)办事处,98个村,土地流转面积38500亩,流转面积65亩以上的有1840多个农户。
这些方式尽管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增加了剩余劳动力。
三、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1、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是自发的目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量的42%左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还有逐渐增多的优势,这些人从内心讲有致富的愿望,想改变一下当今的生存环境。
而当前实际占有耕地无法实现其愿望,自发地从土地中解脱出来,走向周边的城镇、县市、省外乃至出国。
2、转移的地域往往是以家庭所在地为中心的省内周边市县为主,到省外或出国务工人员较少据初步调查,劳动力外流省内占95%,省外占5%,从收入情况看,省内打工每人每年可挣1万6千多元。
3、转移的盲目性比较大,还处于无序状态大多数劳动力究竟去何地,去从事什么工作没有十分明晰的目标,对目的地的劳务需求状况缺乏必要的了解,所以许多人在很长时间内找不到工作,经过多次盲目流动后,转移的计划才有所增强。
4、转移的行业大多数是从事简单体力劳动,技术含量低,收入不高在转移的行业中,大多数在意体力劳动为主的传统密集型行业,如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临时工等,挣得都是劳动钱,朝不保夕,很少能在企业、公司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工作,当“白领”的人数十分少。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多方面的制约,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总结起来,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1、农村非农业产业容纳能力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我市没有工矿产业,乡镇企业较少且经济效益不佳,已逐步退出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载体地位。
与此同时,在目前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农村产业化水平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大企业、大集团缺乏,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商贸、餐饮、服务等三产业的市场竞争加剧,经营难度加大,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转移的矛盾突出,导致非农产业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在减弱。
2、现行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一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制约。
农民进城落户条件虽得到放宽,但农在就业、住房劳保、福利、子女入学等方面,无法取得与城镇市民平等的竞争权利和平等待遇,就业成本大。
二是土地制度制约。
在人多地少和农民利益较低的情况下,土地的分散经营既束缚着农业劳动力的手脚,不能脱离土地从事其他行业,又使得农业劳动者就业不充分,收入低下。
3、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程度是密切相关的。
据调查,我市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占18%,小学占39%,初中占28%,高中占0.7%,中专占0.3%,大专及以上没有,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不足8%。
尤其是一些素质相对高的劳动力率先转移出去后,剩余劳动力素质更低。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使得农村劳动力难以接受科技知识,进入非农产业比较困难。
农村青年劳动力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没有转移的不想出去,转移出去的留不住,即使找到工作,大多数只能从事苦、累、脏等较为低级的劳动活,难以进入高层次的产业。
而且从长远看,随着科技进步,低素质农村青年劳动力的转移领域越来越窄。
这是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制约因素。
4、劳动力市场的制约农村劳动力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缺乏对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缺乏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农村劳动力流动只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此外,劳动力流动的服务体系及中介组织建设也严重滞后,因缺乏有关信息,或信息不准导致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动。
据调查,我市2005年外出劳动力中有组织的转移仅占25%。
这表明,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组织程度非常低。
5、思想认识不足绝大部分农民求富心切,转换身份,救急解困,求安怕险,横比攀高,小富即安等思想,一旦这些农民工进城后,来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新环境,心理上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遇到挫折或困难就变得垂头丧气,一蹶不振;或者产生逆反心理,铤而走险。
6、相关政策法规滞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表现在:不按《劳动法》规定任意延长工作时间,有的企业经常每天要加班3-4小时;一些企业出于利益驱动,对劳动安全生产设施投资少,缺乏安全生产制度和教育,导致劳动安全生产事故频频发生;而对事故中的死亡者的赔偿和受伤者的治疗,往往不到位,给农民工带来了肉体和精神上巨大的伤害;社会保障和福利覆盖率低,一些企业不为农民工交纳“二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金),不订劳动合同,发生了劳动纠纷,青年民工的人身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方法与途径1、转变观念,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大市场竞争的基本素质。
应加强农民的基本素质教育,包括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择业观念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等。
要真正使其彻底抛弃“小富即安”意识。
调查在农民中,有20%以上的人存在上述心态,他们宁愿留在故土、守住旧居清贫生活,也不愿出远门、冒风险,或无事剧集在路边小茶铺、小卖铺,打小麻将,甘愿闲淡过日。
不愿参加劳动培训,取得一技之长,或主动谋得择业的机会勤劳致富。
建设新农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政府责任重大,要帮助农民转变观点。
只有不断提高素质、修养,放宽眼界、掌握技能,方可克服多年积淀的弊端和恶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