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27304652.html,

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作者:王雪松

来源:《教育与职业(下)》2015年第10期

[摘要]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高职衔接的办学模式越来越成为职业院校的首选。然而,尚不完备的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制约了中高职衔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工作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做好团队建设、典型职业活动分析、专业核心课程设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研制等环节的工作,以保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完备性。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学前教育专业专业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王雪松(1970- ),女,北京人,北京市海淀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副主任、党

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北京 ;10008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符合区域行业特点的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标准建设研究——以海淀区学前教育专业为例”的最终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DEB11104)

[中图分类号]G642.3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30-0093-03

中高职的衔接发展,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健全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体系。”

要想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促进中职和高职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例如重新调整中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求更加适应区域的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以求更加贴近区域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需求;推进课程体系的创新、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加快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改革招生制度、改革评价标准、改革专业教师的选拔与培养、深入推进产教结合与校企的深度合作等。本文将以海淀区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探讨中高职衔接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问题。

一、目前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高职衔接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①目前我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模式主要有两大类型。其一为独立性结构类型,即中职和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升学考试择优招收中职和普高毕业生。其二为一体化结构类型,即中职与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课程体系形成的一种学制结构及衔接模式,如五年一贯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实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文件精神与温家宝总理视察我校的指示精神,为培养出优秀的基础教育师资,引导学生乐于从教、终身从教,特制定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思路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培养其成为有理想、有抱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中学教师,为其成为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地说,要培养我们的学生,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扎实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技能、宽阔的学术视野、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立的研究能力”。 为实现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学校确定了“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培养思路。 二、课程体系 东北师范大学坚持“专业教育与教师职业教育高度融合”的师范大学模式。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职业教育课程三大模块构成。三大模块课程相互交叉,三类教育课程相互融合,将教师教育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 (一)通识教育课程(50学分) 通识教育课程是专业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公民教育,使学生了解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观念,促进不同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的互动与迁移;使学生具备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奠定必要的基础。 根据我校师范生培养目标和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学校规划通识教育课程由必修课(以下称“通修课”)和选修课(以下称“通选课”)组成。通修课学分约占4/5(40学分左右),通选课学分约占1/5(10学分左右)。 通修课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体育与国防教育课、交流与表达课、数学与信息技术课四大类课程组成。 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体育与国防教育课参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交流与表达课包括写作课与大学外语。写作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表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动适应市场对人才发展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按照“校院合作、工学结合、以岗位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思路,以“共建共管、互利双赢”为原则,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专业依托行业企业的优势资源,破解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瓶颈,形成以“1个中心、4个模块、4个阶段”为特点的“梯进式144”人才培养模式。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瞄准职业岗位,按岗位标准要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组织实施教学,实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岗位的一致性,实现专业教育与行业教育、岗位教育有机结合,学生与行业、岗位、社会“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 (一)以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基于工作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针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存在的“宽而不精、学而不专”的问题,我们瞄准人才市场的发展需求,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上,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据检验行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兼顾医疗卫生大行业就业岗 位迁移,构建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基于工作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专业建设实践,逐步形成以校企双赢为基础的“梯进式144”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主动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确定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医学检验专业是面向医疗卫生技术行业的通用型、宽口径专业,具有专业涉及面广、毕业生就业面广的特点,但普适性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存在学习内容全面但不深入、学生学无专长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 性,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是专业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以临床检验为核心职

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的思考

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的思考 武汉市财贸学校 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时期担当起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人才需求趋向高层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如何做好中、高职之间的衔接已经成为关系到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既是职业性的,也是教育性的,在这一点上,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有其共通性,但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二者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了解中高职这两类职业教育的异同,是探讨二者衔接问题的前提。故而,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具体比较来看: (一)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分类: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职高专教育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省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主,结合招生能力、就业状况等综合情况,确定年度招生计划、招生办法、专业设臵、收费标准和户籍管理,颁发学历证书,指导毕业生就业,确定生均教育事业费的补贴标

准等,并同时负有保证教育质量、规范办学秩序和改善办学条件等职责。高职高专是高等教育中专科教育的两种实现方式,高等专科学校(简称高专)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高职),两者只是侧重不同,无本质差别,前者重能力(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者重技术(如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高专和高职同属大专。 根据以上比较不难看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中职教育强调的是有一技之长,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而高职的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出高层次性,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人才,要比中职教育有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更新更高的技术水平,以及广泛的适应性,特别是要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一、现行体制下探索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必要性 (一)关注职教体系内中职与高职“两个重点”层面的衔接沟通是适应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赋予职业教育新使命。“十二五”时期国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要求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新使命,因而,必须关注中高职的衔接。 2.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任务。“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数以亿计的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因而,必须关注中高职的衔接。 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内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

某某专业课程建设规划

XX专业课程建设规划 学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就是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的改革与建设是学校各项改革与建设的核心,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课程质量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重要尺度。 课程建设是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为依据,以教学设备,实践条件建设为保证,以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为成果载体,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一项系统工程。 一、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课程是学校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进而实现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课业及其进程,是学校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载体,从广义上讲,课程是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是学校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载体。 开展课程建设活动,不仅决定了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决定着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必须明确课程定位,有效开展课程建设,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了使课程建设与改进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学校提出了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思路。(一)基本原则 课程建设要体现职业教育的思想,贯彻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系统培养,多样人才;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原则。专业课程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为基础设计课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校企合作建设课程的原则。 要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实施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和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探索工学交替、任务趋动、项目引导、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学习模式,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融教学研为一体,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增强交往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积极改革学业评价模式,推行多元多主体评价原则。 改革学生学业的评价方法,大力推行多元多主体评价。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创新活动及表现,学习过程情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实行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建立以能力考核为核心,以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主的专业课程评价体系,校企合作开发优质教材,

石嘴山联合学院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实施方案

石嘴山联合学院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实施方案 为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精神,逐步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才素质结构、招生制度等的衔接,努力探索培养技能型人才,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能力,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构建中高职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衔接的体系。 二、办学模式 1. 五年一贯制即:3+2模式,面向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择优录取,学生前三年在中职院校学习,后两年在高职院校学习,毕业后成绩合格,取得大专毕业证书和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2. 3+3六年制: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一是学生参加高职学院的自主招生考试到高等职业学院学习;二是由中职院校直接推荐到高职院校学习,经过三年高职学习,取得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毕业证书和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3. 3+4七年制或3+3六年制: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参加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考试,达到高校录取分数线,升入高等学校本科学习或进入高职学院专科学习。 三、招生条件 1 .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均且身体健康均可报名参加区内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或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成绩合格进入对口高校参加本专科学习。

2 . 凡初中毕业生参加中考且中考成绩达到要求,可进入区内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大专学习。 3 . 参加全国或全区技能大赛获得优秀以上的奖项、在校期间成绩良好以上(平均成绩85分以上),专业技能课突出,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由院长推荐信推荐可免试进入高职学院学习。 四、考试时间 五、1. 报考五年一贯制的初中生,6月份完成初中升高中考试后择优录取。参加3+3高职,3+4本科学习的中职毕业生,12月份到校校所在地招办参加高考报名,4月参加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和6月份的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 五、学费 五年一贯制大专,前三年中职免费;后二年大专按照公办高职学费收取学费。3+2大专,3+4本科,按照公办高职专科、本科收费。 七、助学政策 1. 国家助学金: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奖励,每人每年5000元; 2. 国家奖学金:根据国家政策,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奖励,人每年8000元; 3.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凭录取通知书在户籍所在地申请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 八、毕业证书 学生完成各门课程的学习,成绩合格,颁发{高职院校}普通全日制五年制大专学历证书、高职专科、本科学历证书+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方案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方案 鉴于我专业会计教学中依旧存在着多年来存在的一些老问题,如会计教学仍主要采用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材+黑板+粉笔”的模式,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法教学还远离课堂;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语言教学没能达到运用的目的;会计教学所花的多学时与实际效果极不相称。针对目前我国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应当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专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几个方面着手,采取相应对策。 一、总体原则: 以应用为目的,以就业为导向,拓宽学生知识领域,提高适应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具体措施: (一)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首先应转变把会计考试看作是会计教学的终点的错误的观念与认识。教学内容必须从知识点的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动手做账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教师地位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实践能力的指导者和质量监控者;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 (二)开展教学内容改革 会计教学内容包括传授会计基本知识,训练学生识别审核原始凭证技能,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能力等,其目标是通过会计的理论教学把学生运用会计知识进行经济业务处理能力培养起

来,并最终把学生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完成这一教学内容并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1、调整课程设置 (1)教学法课中将加大实践内容,突出教学技能的训练,学习课堂教学设计,班级管理;增加教学评价方面的基本知识。 (2)建立和完善实习要求和评分标准,在写好实习报告、课堂设计、标准教案之外,增加会计教师企业社会实践的调查。 (3)增设最能体现师范性特点的课程,如试讲。同时,以市场就业为导向,拓宽知识能力领域,如增加《会计实训》课程的课时数,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2、更新教材 更新学生上课教材,由于会计准则的更新使得大部分的教材不能及时满足需要,所以在教材选定方面一定要把好质量关,并且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编写更加切合实际的校本教材。其它课程的教材也要相应更新。 (三)优化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方法,向改革方法要质量一定的教学目的总是要求一定的教学方法为其服务。当前,制约会计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方法改革滞后,可以说,如果不能大面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会计教学质量就很难有指望。把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培养会计教学的目的,必然要求相应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因此优化教学方法是目前会计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探讨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探讨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两个重要层次,做好二者衔接至关重要,关键是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利用好资源,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一、中高职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教学目标上存在背离现象 中职以专业技能为导向,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学校因此减少了文化基础课;高职以文化理论为基础,培养的是理论型高层次高技能人才。 2.在课程标准上不衔接 中职的课程标准往往偏低,高职有时又过高,导致二者在课程标准上缺乏对接,你教你的,我教我的。 3.在专业课程内容和教材上存在重复和滥用的现象 中职的很多专业教材选自高职院校,导致在中职学过的内容到了高职又学一遍,既浪费学生的时间,也浪费人力、教学资源。 二、中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框架 总体框架如下:整体规划,以能力为本位;统筹兼顾,以岗位为要求;分段实施、以理实为一体教学,构建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课、职业技能课四个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指中高职学校各个专业都要开设的文化基础课;职业基础课模块,是以职业岗位共同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构建的课程;职业核心课模块,是根据各个职业技能共有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术的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技能课模块,指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按照职业能力的要求和岗位工作任务设置的课程。 三、中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模块设置 根据“工学结合、学做合一、理实一体、知行统一”的思路,进行

课程模块设置。根据每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组织设计许多不同的教学模块,再将不同的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实现教学内容的衔接。 1.课程模块衔接总要求 课程模块衔接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理实一体化教学为模式,将公共基础课服务到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融合到专业核心课,专业核心课运用到专业技能课中。课程模块设计要结合中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由浅入深,对中职学生在实践中加强理论学习,注重知识的趣味性、操作的实用性。对高职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理论知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操作的原理性。 2.各模块内容的选取 课程模块内容的选取要按照知识的系统性与连续性,注意避免教学内容重叠或遗漏。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重构课程模块体系,由浅入深,以子课题、分课题的形式将职业资格的要求融入教学中,做到理论培养和技能操作训练有机结合。以职业技能训练课题为方向,将专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核心课程紧密地融会贯通。 3.课程模块设置的具体内容 (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设置。模块一:语文、数学、物理、英语、体育、德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二:大学英语、体育、高等数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数据库。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设置。模块一: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化工制图、环境化学、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仪表自动化。模块二: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分析仪器的使用和维护。 (3)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设置及层级关系。模块一:无机化学工艺、有机化学工艺、仪器分析、工业分析、化学物料识用与分析、化工生产技术应用。模块二:化工设计基础、精细无机、精细有机、环境检测、企业经营战略概论、煤化学、化工文献检索。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时期担当起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人才需求趋向高层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如何做好中、高职之间的衔接已经成为关系到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既是职业性的,也是教育性的,在这一点上,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有其共通性,但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二者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了解中高职这两类职业教育的异同,是探讨二者衔接问题的前提。故而,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具体比较来看:(一)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分类: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职高专教育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省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主,结合招生能力、就业状况等综合情况,确定年度招生计划、招生办法、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和户籍管理,颁发学历证书,指导毕业生就业,确定生均教育事业费的补贴标准等,并同时负有保证教育质量、规范办学秩序和改善办学条件等职责。高职高专是高等教育中专科教育的两种实现方式,高等专科学校(简称高专)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高职),两者只是侧重不同,无本质差别,前者重能力(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者重技术(如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高专和高职同属大专。

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旅游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和适应现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及沿海都市型农业农村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扎实的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旅游业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构架 3、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思路 以“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本、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体系、内容为重点,以加强实践实训教学、改革教学模式为手段,以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为尺度,以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为切入点,加强特色专业课程建设,全面推进各核心课程的持续均衡发展。 4、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措施 4.1 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以胜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为基点,不断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引进人才既看学历、职称,更注重实际学术水平、研究成果和职业道德,形成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的有效机制。 充分利用学院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引进或培养高水平旅游管理学课程名称 课程英文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设学期 旅游学概论 I ntroduction to Tourism Science 54 3.0 二 导游实务 tour guide practice 36 2.0 二 旅游市场营销学 Tourism Marketing 36 2.0 三 旅游经济学 Tourism Economics 36 2.0 三 旅游商务英语 Tourism Business English 72 4.0 五 旅行社经营管理 Travel agency management 54 3.0 五 休闲农业 Leisure Agriculture 36 2.0 五 会展经济 Economics of MICE Industry 54 3.0 六 旅游地理学 Tourism Geography 36 2.0 六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54 3.0 七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职业教育的教学现状迫切需要实施课程体系改革。一是课程体系的陈旧,造成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就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就业市场对中职学校毕业生提出新的要求,学生感觉学不到实用的东西;二是从学生学习现状来看,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弱,学习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基础,致使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大部分时间只好在课堂上睡觉,满足不了现代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要求。以至于造成学生“学不懂,用不上,留不住”。教师感觉“课堂秩序难以维持,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劳动得不到认同。”因此要结合实际探索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必需、实用、够用”为依据的新型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纲要(2010—2020)》的具体要求,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遵循“加强实践、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原则,以建设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为先导,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教材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建设工作,构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理念先进、学生技能一流”的课程教学体系。 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立足瑞安,服务机电行业,借鉴其它地方课程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提高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质量,为“瑞安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和目标

中高职课程衔接基本思路

中高职课程衔接基本思路 (农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按照教学设计分层递进,教学组织梯度推进,教学内容编排由简到繁的总体思路,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能力递进课程体系。 一、确定课程衔接在中高职衔接中的地位 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归根到底是由课程决定的,中等职教和高等职教是同一类型教育中的两个不同层次,中高职课程结构能否科学合理地衔接,直接关系到中职与高职两个层次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能否有机统一,能否避免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浪费,这是一个关系职业教育整体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关键问题。 因此, 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核心和关键点都是课程的衔接。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实质与核心内容,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突破口,是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键。 我们认为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更多追求的是一种学制上的衔接,即外延式的衔接,我们要突破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这个瓶颈问题,将以课程为核心的内涵式衔接代替外延式的衔接,即在学制采用螺旋式上升的基础上,课程实行阶梯式综合职业课程衔接的方式。 二、确定中高职课程衔接方式 我们将在“2+3”衔接模式下,中职学校与高职学院在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相对独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紧密的关联性,比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符合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此种模式需要组织对口专业联办学校共同研究,相互协调,对课程设置进行整体设计,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使中职阶段的课程既能达到升入高职学习的基本要求,也能满足未升学学生的就业需求。 三、确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 1、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强调服务于人的终身教育,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目标是通过课程衔接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从而满足人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我们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指导思想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以系统观思考中高职发展的整体协调、逻辑协调、有效协调和内生协调,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组织

某某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衔接实施方案

某某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衔接实施方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湖南省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试点项目 建设实施方案 项目名称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中高职衔 接人才培养试点 牵头高职学院某某职业技术学院 试点中职学校澧县职业中专学校 桃源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汉寿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湖南省教育厅制 二○一四年四月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一)建设背景 1、“汽车湘军”迅速崛起,湖南汽车产业已跨入“千亿产业” 汽车产业已成为湖南“八大千亿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以长沙为中心、长株潭为支撑的方圆100公里范围内,聚集了广汽三菱、上海大众、北汽股份、比亚迪、吉利等知名整车汽车厂家,并吸引了大批汽车零部件企业入驻。与此同时,湖南汽车保有量也在逐年攀升,据湖南汽车行业协会的统计,2013年底全省汽车拥有量达万辆,比上年增加万辆,平均每天增加1577辆,增长%。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汽车后市场也在快速发展。 2、常德汽车产业链已经形成,汽车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常德汽车产业已形成了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汽车维修、营销与服务的产业链。年产3000台豪华大巴的常德大汉汽车集团已经投产,中联重科年产3万台重型卡车项目、北京福田常德皮卡基地年产15万台项目已落户常德,以湖南车桥有限公司(津市)、湖南运达机电公司(澧县)、常德湘西北汽车配件城为代表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迅猛。 常德区域内汽车保有量、汽车维修企业及整车制造企业的数量明显高于周边益阳、张家界、吉首、怀化、贵州铜仁等地,逐渐形成了汽车交易市场向常德集中的格局。截止2013年底,常德市机动车保有量120万辆,其中小轿车保有量40万辆,近几年每年新增2—3万辆,近5年每年增长率15%左右,预计常德汽车保有量未来10年保持15—20%的增长速度。新的常德汽贸城已经启动,即将成为湘西北最大的汽车贸易市场。 3、受限于传统的师徒传承,人才素质和培养方式急待提升 常德市汽车维修业有维修企业240多家,从业人员17000余人。一类维修企业30家,二类维修企业60家,三类维修企业50家,形成了以城市为依托、沿国道、省道辐射、遍布城乡的服务网络。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成长起来的,文化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轿车进入家庭步伐的加快,汽车维修行业的车源、车种、服务对象以及维修作业形

关于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思路

关于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思路 中高职衔接是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全国职教大会的举措之一。经省教育厅原则同意我院《旅游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财务管理》等专业,进行中高职贯通培养试点,这对拉动中、高职教育,促进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做好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核心是人才培养定位,关键是课程设置,重点是教学质量评价,目的是树立系统培养和终身教育的理念。为此,我们必须按省教育厅中高职衔接试点指导意见,落实好三个专业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工作,拟提出以下基本思路与各位校领导商榷: 一、关于衔接模式 中高职贯通培养主要是“2+3”衔接模式,即当年招收的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学生,在中职学校注册中职学籍,完成两年中职教育后,第三年升入高职学院注册高职学籍,再完成三年高职教育,颁发高职教育毕业证书。中职阶段由中职学校组织,招生计划单列,纳入贯通培养学校招生计划。高职阶段由对接高职学院组织单独招生考试,纳入当年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由高职学院办理录取手续注册学籍。 二、关于培养定位 中职和高职是两个层次的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作用,为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基础性知识、技术

技能教育,培养初、中级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引领作用,为高中(三校生)毕业生开展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教育,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中职阶段人才培养重点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认知教育。高职阶段人才培养重点是基础理论、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创业创新教育。中职阶段或高职阶段,都要根据各自人才培养定位,按照职业技术技能标准、行业企业岗位群,合理确定各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既层次分明,又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计划,充分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 三、关于课程设置 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定位,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能力,强创新,让学生基本形成职业能力与持续发展观念。为此,中、高职课程设置首要应遵循职业能力培养、贯穿整体设计、体现终身教育的原则,按照中高职不同层次,围绕岗位等级由低向高,体现职业能力教育和终身发展递进式的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即按技术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其次推行综合化、模块化、项目式等多种课程设置形式,形成关联递进、交叉融合、系统集成,建立既层次分明,又衔接贯通的专业核心课程。第三科学合理的实施教学顺序,避免课程重复设置或出现盲点,实现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完整性。 四、关于教学质量评价

面向大数据时代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面向大数据时代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研究

面向大数据时代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 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及其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分析 重点分析大数据时代特点、大数据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对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特别是从大数据理念、技术和方法在农业领域的实践,分析农业大数据应用研究。了解涉及到水、土、光、热、气候资源,作物育种、种植、施肥、植保、过程管理、收获、加工、存储、机械化等各环节的农业大数据特征,探索多类型复杂数据采集、挖掘、处理、分析与应用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大数据时代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 2. 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我院本科专业设置优化 系统地分析我院本科专业设置及其缺位问题,结合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提出我院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本科专业调整与优化方案。 (1)我院本科专业设置及其缺位分析:近年来,我院学科建设及本科专业建设取得来显著地发展。学院现在涵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与计算机两大学科群,拥有7个本科专业、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一个“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国家级重点学科,成为实力雄厚、基础扎实的电气、电子与信息工程学科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可是,由于受到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的限制,面对大数据时

代的特殊人才需求我院本科专业设置表现得特别滞后,本科专业设置与建设存在明显的缺位问题。 (2)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分析: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部门根据科学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的学科门类。它是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标志。在教育部的学科划分中,学科门是最高级别的学科,共有13个: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比学科门低一级的学科称为学科类,学科类(不含军事学)共有71个;比学科类再低一级的学科称为专业;专业就是高考生填报的志愿,本科专业(不含军事学)共有258个。本科专业设置上由于受到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规范与管理,需要严格遵照相关的要求与规范。可是,国家层面的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存在滞后问题,因此需要本科专业设置上能够遵循就近的原则。分析当前中国学科体系及本科专业设置,探索面向大数据需求的相近专业及其设置是本部分研究的重要内容。 (3)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我院本科专业优化:由于农业大数据是由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构成,对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的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与传统信息学科人才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显著不同,大数据时代对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决定了面向大数据需求的我院本科专业设置与优化的方向及其建设内容。经过整合与优化我院本科专业设置,能够为面向大数据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与基础支撑。 3. 面向大数据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随着传统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构建新型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是摆在新转型师范大学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教师教育课程的设计要以增加学生选择的可能性和机会为导向,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适应学分制管理。为此,以“4+0”为主要形式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理想结构是领域+模块+科目。 关键词: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近年来,随着教师专业化的浪潮和如火如荼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传统的师范教育正逐步向有全新内涵的教师教育体系转型。在这种背景下,构建一个与各师范院校自身定位、服务领域以及办学条件相一致并有自身特色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摆在新转型师范大学面前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对其进行思考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一、传统师范教育课程的弊端 在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上,通常有五种取向:学科取向、实用取向、技术取向、个人取向、社会批判取向。[1]以往,师范教育

课程体系多以学科为取向,把课程目标设定为获取系统完整的教育学科知识,其基本结构是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教育实习,大体开设于大三、大四两年,约占师范院校总课时的10%-12%。这样的课程设置存在着诸多不足,尤其在教师专业化的背景下,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主要问题是:其一,教育类课程设置简单化。本来,“教育学的概念中所有的因素不应该被视为‘给定的’或‘既定的’;教育的意义必须到教育的实际生活中去寻找……”[2]。教育类课程应以实践为取向。然而,以往的教育类课程学科本位色彩严重,一味以习得逻辑化、体系化的教育学科知识为目标,未能很好地解决为什么要学教育学科知识、学什么样的教育学科知识以及学它干什么的问题。这就使得师范院校毕业生分配到中学以后,短期内无法适应新的环境与工作,其有关的教育学科知识在新情境中难以派上用场,出现了毕业以后还需要接受在职培训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现象。其二,教育类课程在师范院校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师范院校,教育学科多被简单地定位为“公共课”(而不是专业课),在学科体系中被边缘化,学科教学法在各学科专业课程结构中也处于从属地位,教育实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其三,不能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所有系(科)都要进行学科建设,但同时又要抓师范教育,结果是顾此失彼、相互埋怨,不能对教师教育作出专业性的思考。其实,师范大学对上述问题早已有所察觉,诸如提高教育类课程的实用性、加强教育实习环节、重视师范生的教师基本技能的培养等尝试和建议都是为试图消减其弊端而作出的努力,但由于缺乏对学生终身发展、

1 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在饭店、景区、旅行社等一线工作的初中级服务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围绕这一目标,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一、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要求,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必然要求有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把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的,也就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构建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的。 二、建设目标 制定出适合“双元主体重德强能三入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根据“三入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积极探索以各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方性和职业性。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从而构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双元主体重德强能三入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这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培养适应岗位职业能力人才的实际需要,更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内涵建设的需要。 三、建设思路 根据“双元主体重德强能三入递进”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区域内与学校有长期实训合作关系的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作深入调研,同时对本专业已毕业学生进行跟踪调研,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状况,确定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从企业真实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出发,将真实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性工作任务的思路。通俗一点说就是从事企业某一工作岗位,完成该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都需要学校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之进行培养,使学生一毕业就

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衔接研究综述-精选教育文档

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衔接研究综述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基础是课程体系的衔接。有做好课程衔接工作,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才能更有效。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研究 李丽珠(2012)在《论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一文中 指出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大多中高职学校仍以学科中心,课程结构陈旧单一。虽然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力度较大,但是教学内容没有从根本上脱离学科本位的框架,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则相对滞后[1] 。存在的另一个显著问题就是课标研制难度大,教学内容不规范。普通教育的课程标准已比较统 、完整,而职业教育只是对课程设置做出一些原则性规定,没有完备的课程标准,尤其缺少统一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标准。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少专业出现课程标准雷同、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使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受到影响[2] 。此外生源结构复杂、师资力量不足也增强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孙惠芹(2012)在《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 探索》一文中指出,中职课程设置与高职教学要求存在文化素质 层次的脱节现象。中职教学中专业课占比例大,挤掉了文化基础 课程,降低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导致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

弱,进入高校后,高等数学、大学外语等学科明显基础不扎实,适应不了高职教学要求[2] 。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的研究 孙惠芹(2012)在《应用电子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 探索》一文中指出,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应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2] 。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 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层次差别。中职教育强调有一技之长,核心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高职培养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出高层次,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两者相比,高职学生有更深广的专业理论基础,更高新的技术水平,更强的适应性及创新能力[2] 。文中还提出制订专业培养方案,分析电子信息类产业的岗位群,明确岗位知识 与技能要求,构建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新技术为引领,以典型 产品或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体系,培养产业需求的人才。文中指出从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角度对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进行科学定位,以能力为本位,合理制订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中高职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促进应用电子职业教育教材的开发和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避免教学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中高职整体办学效益,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2] 。这对其他专业的中高职课 程体系衔接同样适用。 曾仙乐(2012)在《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设想》一文中指 出中高职衔接的内涵之一是课程与课程标准的衔接。在统筹专业设置的基础上,还需明确课程衔接体系及相应的课程标准,以实现中高职真正的无缝对接,使其跨越区域限制,在全国范围内顺利进行。由于现阶段还没有开发出全国性的中高职课

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27304652.html, 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 作者:刘京祥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2017年第08期 [摘要]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发展,中高职一体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越来越受 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中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的提出是与时俱进的时代表现,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 [关键词] 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3-0120-01 中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大重要举措,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中高职衔接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必然要求[1]。在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中,课程衔接是中高职一体化得以 实现的基础,也是其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在中高职教育中,学前教育专业应将终身学习作为发展理念,根据国内学前教育教学特色合理设计课程方案,将课程衔接作为基础点和核心关键点,科学、有效地利用学前教育资源制定行之有效的课程方案设计,进而从宏观上促进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实施和发展[2]。 一、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意义 基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当下国内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中职、高职两个教学过程实际是独立的教学设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这两个教育阶段实施的是单独教学管理,一旦将两者衔接起来,将会导致教材内容相同、课程内容交叉或断层、教学课程不合理等问题的出现[3]。以上诸多 问题的出现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也极大浪费了教师、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如此一来将严重影响教师的上课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继而导致职业教育公信度大打折扣,而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提出将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中高职一体化衔接包括多方面,如专业、课程、学制以及教育体制等。大量实践研究表明,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构拥有多方面优势。首先,它的有效实施对培养目标的实现有促进作用,对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有推动作用,可以较好地实现教学内容相互渗透与衔接,进而达到有效节约教育资源、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下面,笔者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对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问题作以下几点分析探讨。 二、中高职一体化衔接课程方案设计的措施探讨 (一)构建横向与纵向拓展课程 在中高职教育中,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是保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衔接的基础条件。通常情况下,一体化设计课程内容的衔接应该包括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的设计拓展。中高职学前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