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大事年表详解

战争与和平大事年表详解
战争与和平大事年表详解

一战

大事年表

1879德奥同盟条约

1882 德意奥三国同盟

1892 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1904 英法签订协约

1907 英俄签订协约,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1912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3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4.6.28 萨拉热窝事件

7.28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第一阶段:(1914)

西线(重心):1914.9 马恩河战役,堑壕战开始

东线:德国挫败俄国攻势

第二阶段:(1915-1916)

1915 东线(重心):德军深入俄国,但未达目的

1916 西线(重心):1916.2-12凡尔登战役,使用毒气,是转折点

1916.6-11索姆河战役,英国使用坦克,最大战役

海上:1916.5-12日德兰海战

第三阶段:(1917-1918)

1917 美国(4月)、中国参战;

俄国十月革命,于1918.3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合约》退出大战

1918 协约国反攻,9月底至10月初突破兴登堡防线

保加利亚、土耳其、奥匈投降

德国11.9柏林工人起义,十一月革命,投降

1918.11.11一战结束

其他知识点

一战爆发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

的矛盾(政治:英法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健全,俄德日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经济:二工完成后生产总值美德第一第二,英法第三第四)

②军事: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他们的对峙推动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法

德矛盾:1870普法战争法国战败,争夺欧洲霸主地位;英德矛盾:世界市场、经济利益,殖民地利益,制海权。后成为主要矛盾;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半岛)

③科技进步被应用于军事,使战争能在更大的范围内爆发

④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

⑤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

美国中立政策原因:

①远离欧洲战场,受影响不大

②孤立主义传统政策影响

③主要原因:可利用中立地位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和物资,大发战争横财

美国参战原因:

①大战爆发前美德关系已经十分紧张

②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与协约国日益接近

③直接原因:1917.2德国无限制潜艇战

④根本原因:为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希望协约国取得胜利,捞取战

利品,争夺世界霸权

美国参战影响:

①大大增强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

②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发展,加速一战结束

③影响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加入协约国

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①经济:(主要原因)在经济实力方面,德奥集团处于劣势

②军事:同盟国集团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施里芬计划由于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

③国内:同盟国内部矛盾尖锐,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④国际力量的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一战后果:

①空前灾难

②导致世界格局发生变化:a.西欧相对衰落(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对殖民地控制衰落);

b.四大帝国瓦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

德意志帝国);

c.美日崛起;

d..建立国际联盟;

e.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f.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潮

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a.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b.有助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c.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

d.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思潮、民族独立思潮、和平主义

思潮、极端民族主义)

美国崛起原因:

①远离战场,本土未遭战火;

②美国的参战以及不断向协约国提供商品和贷款,进一步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美国崛起表现:

①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②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

日本崛起原因:

①日本大大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②协约国的大量军需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海运业因战争而迅速膨胀

日本崛起表现:

日本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

一战启示:

①通过正当经济手段促成自身发展

②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各国不承担战争义务

③要正确应用科技成果为人类造福

④要警惕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泛滥

凡华体系下的世界

1919-1922:调整动荡时期(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1924-1929: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发展时期(大发展)

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大危机)

20世纪30年代:世界局部地区反法西斯战争开始

巴黎和会(1919.1.18-6.28)背景:

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②各国人名渴望和平

③战胜国希望和平环境休养生息

④战胜国想处置战败国,重分世界

山东问题由来:

1897德国强租胶州湾

一战期间日本占领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

1915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

日本(沉默的小伙伴)为什么对欧洲事务毫不关心:

①从德国手中争夺太平洋和中国山东地区

②没资格争,没必要争

凡尔赛和约对德处置:

①重新划定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国联代管15年,莱

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非武装区)

②德国放弃全部海外殖民地

③限制德国军备

④德国须向战胜国支付赔款,限期支付

巴黎和会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①掀起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②五四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运动开始

③一次主动外交,拒绝签字

④拒签合约开辟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独立决定自己命运先例

英国主张:

希望继续保持其海上绝对优势,维持庞大的殖民帝国,主张削弱德国,剥夺其殖民地,并要求支付战争赔款,但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

原因:①势力均衡②牵制苏俄、法国的力量

法国主张:

最大限度削弱德国

原因:①复仇②重建在欧洲大陆的霸权③心灵恐惧

凡尔赛体系作用:

①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②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③改变了欧洲的国家版图,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民族自治得到一定认可

(不稳定性:战胜国之间、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之间、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国家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

国际联盟(1920-1946.4)建立背景:

①工业革命条件下,各国交往紧密,行业性的国际组织的建立,为国联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②反战和平思潮兴起,有必要建立一个具有政治约束力的国际组织

③“十四点和平纲领“中提出成立国际联盟的主张,得到欧洲大多数国家的欢迎和赞成

国际联盟四大原则:

①维护和平原则

②非战和裁军原则

③集体安全原则

④委任统治原则

(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和平与安全,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

国际联盟作用:

积极:

①解决国际争端手段变化:战争→国际合作与和平安全(民主协商)

②判断自身行动的依据发生变化:本国利益→人类的共同利益

消极:

①为英法所控制,成为维护其霸权的工具

②国联纵容侵略,面对侵略战争毫无作为,降低了其威望

华盛顿会议(1921-1922)背景:

①美国巴黎和会失利,外交注意力转移到亚太地区

②主要原因:美英日在亚太地区利益发生冲突

③美英日希望限制海军军备竞赛

④平息中国反帝怒潮,维护列强在中国的利益

中心议题:

协调帝国主义列强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关系

目的:

缓和列强在亚太地区的矛盾,限制海军军备,重新划分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建立在亚太地区的新秩序

五国条约:

是世界现代时尚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使英国承认美英海军力量处于同等地位,限制了日本海军的扩张。但只是暂时缓解了列强在海军军备竞赛上的争夺,并不能真正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华盛顿体系评价:

①积极:调整了主要大国在亚太地区的关系,使亚太地区保持了暂时的稳定,军备也得到

一定控制,有利于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消极:隐含着许多矛盾(美日、英日、中国与帝义),埋下了战争祸根

凡华体系的评价:

①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②作用:构成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新秩序,使资本主义20年代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③不稳定性:a.战争罪责问题

b.分赃不均,加剧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c.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列强的矛盾

d.列强与苏俄的矛盾

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异同:

同:

①背景: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②实质:瓜分世界、分赃

③主宰:少数帝国主义国家

④作用: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的矛盾

⑤中国问题:侵犯中国主权

异:

①对象:巴黎和会:直接处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关系

华盛顿会议:直接处理战胜国之间关系

②范围:巴黎和会:主要确立在欧洲、中东的新秩序

华盛顿会议:主要确立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③内容:巴黎和会:共同策划反苏

华盛顿会议:共同支配中国

鲁尔危机背景:

①法德两国分别为了维护安全和重新崛起,在赔款问题上展开了激烈斗争

②德国拖延赔款

影响:法德不得不放弃原来的政策,寻求缓和

道威斯计划(1924)影响:

德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法国削弱德国的计划受挫,美国则依靠美元的威力,在经济上迅速渗透进欧洲

洛迦诺公约(1925.10-1939.4.28)影响:

积极:

改善了德、法等国的关系,有利于稳定欧洲局势

消极:

①德国成为政治大国

②法国在欧洲恢复霸主地位的梦想进一步破灭

③英国取得平衡欧洲力量的有利地位

非战公约作用:

积极:

第一次宣布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成为二战后两个审判的依据

消极:

①对废弃战争、维护和平没有规定明确的责任

②没有涉及裁军

③没有制裁违约的具体措施

④没有能够制止二战的爆发

主要内容:(两大原则)①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②用和平方法处理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

凡尔赛体系实质:帝国主义战胜国宰割战败国在相互妥协基础上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华盛顿体系实质:在宰割中国、抑制英日的基础上,确立了美国主导的亚太地区国际关系新秩序

二战

大事年表

1922 意大利建立起以墨索里尼为首相的法西斯政权

1929.10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1.9.18 日本关东军制造了柳条湖事件,此后不到三个月日军便占领了东北全境,标志亚洲战场策源地形成

1932 纳粹党成为国会中第一大党

1933 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掌握了国家政权。标志欧洲大战策源地形成。德国退出国联1935 意大利不宣而战,30万军队兵分三路大举进军埃塞俄比亚;

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

日本退出国联;

处于孤立主义思潮中的美国,竭力避免卷入欧洲战事,制定了“中立方案”,禁止把武器卖给交战国家

1936 日本发生“二二六”政变,广田弘毅为代表的军部法西斯上台,日本法西斯体制确1936.5 意大利占领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正式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1936.7在德、意的支持下,以佛朗哥为首的部分西班牙军队发动叛乱,企图推翻人民阵线组成的共和国政府,内战爆发。德意武装干涉,战争变为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

1936.10德意签订柏林协定,建立柏林-罗马中心

1936.11德日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柏林—罗马—东京”三国轴心形成

1937.7.7 日本帝国主义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1938.3德国以武力为后盾吞并了奥地利,加强了在欧洲的战略地位

德国在捷克斯洛伐克边境苏台德地区挑起事端,企图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1938.9 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慕尼黑召开会议,背着当事国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把大片捷克斯洛伐克领土割让给德国

1939.3 马德里被叛军占领,西班牙共和国被颠覆,佛朗哥建立西班牙独裁政权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1939.8.23 苏联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9.1 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39.11 美国新《中立法》,允许他国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1940.4 德国突袭丹麦

1940.5.10 德国打破“西线无战事”的局面,对荷、比、卢、法等西欧国家发起进攻1940.6 挪威被德军占领

1940.6.22法国沦亡

1940.7(-10)德国向英国发起和平攻势遭拒绝后,发动以空战为主的“不列颠战役”,遭到发动侵略战争以来的首次失败

1940.9 德意日正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

1941.2 隆美尔北非“沙漠之狐”

1941.3 在罗斯福总统的敦促下国会通过《租借法案》,美国实际上与英国结盟

1941.6.22 苏德战争爆发,战争扩大

美国宣布支持苏联

1941.8.14 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大西洋的一首军舰上举行会议,并签署了《大西洋宪章》1941.9(—1942.1)莫斯科保卫战,打破德国陆军“不可战胜”神话,标志着“闪电战”破产;

苏美英签订关于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协定书,三大国开始联合

行动

1941.12.7 日军向太平洋上的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发动偷袭,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1942.1.1 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

西斯联盟的最终形成

1942.6 美、日中途岛海战,结果日军惨败,成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1942.8 瓜岛战役

丘吉尔提出开辟第二战场

1942.7(—1943. 2)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获胜,成为苏德战场和二战的转折点1942.10 英国在阿拉曼发动反攻,大败隆美尔,成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1942.11 “火炬”计划

1943.5 北非德意志军队投降

1943.7 盟军西西里岛登陆

1943.9 意大利投降,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1943.11 美、英、中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签署《开罗宣言》

1944.6.6 诺曼底登陆,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1944.8 盟军占领巴黎;很快,整个法国被解放

1945年初,苏军收复了全部沦陷国土,越出国境,横扫盘踞在东欧的德军,从东面逼近德国。美、英、法等国军队从西面攻入德国

1945.2 雅尔塔会议,商讨对德处理政策和安排战后事宜

1945.4 美、苏军队在柏林附近的易北河胜利会师

苏军发动柏林战役,仅用半个月时间就攻占柏林,希特勒走投无路,自杀身亡1945.5.8 德国签定无条件投降书,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1945.7 波茨坦会议,中、美、苏发表《波茨坦公告》

1945.8 美国向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日本伤亡惨重

苏联对日本宣战,出兵中国东北,歼灭驻扎在那里的关东军

中国向日军发动全面反攻

被日本占领的东南亚许多地区举行了大起义

1945.8.15 日本宣布投降

1945.9.2 日本正式签订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

1945.11 纽伦堡10个月的审判

1946.5 2年的东京审判

二战全过程

局部战争:

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1935年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

1936年德意法西斯国家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苏台德区

1939年3月,德国侵吞捷克斯洛伐克

爆发:1939.9.1-1941.6.22欧洲、北非

1939.9.1德国闪击波兰

1940.5-6.22法国沦陷

1940.7-9不列颠之战

1940年底北非激战

扩大:1941.6.22-1942.6欧洲、太平洋

1941.9-1942.1莫斯科保卫战

1941.12.7日本偷袭珍珠港

转折:1942.6-1943.2

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6中途岛海战

1942.10.23阿拉曼战役

结束:1943.5-1945.9

北非:1943.5意大利投降,9月退出二战

欧洲:南线:1943.7西西里岛登陆

东线:苏德战场:1943.7库尔斯克战役;苏军十次进攻

西线:1944.6.6诺曼底登陆

1945.5.8德国投降

太平洋:1942.8瓜岛战役

马里亚纳战役

菲律宾战役

1945.9.2日本投降

其他知识点

为什么会出现20年代经济的“繁荣”?

①一战中美国利用“中立”大发战争横财,成为经济强国;

②20世纪初期美国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一定程度有利经济发展;

③技术革新、生产合理化运动促进经济进步。

1929-1933经济危机

爆发原因:

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

②具体原因:市场供需的矛盾

③导火索:股市的崩溃

④历史原因:20世纪经济建立在不稳定的社会上

经济危机表现:

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市场低迷

经济危机影响:

①社会危机加深,社会动荡不安

②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③西方各国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④加速了欧、亚世界大战策源地的形成

经济危机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

德国法西斯专政

建立原因:

(1)历史原因:

①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继承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②德国是一战战败国,受巴黎和会制裁,有复仇情绪

⑵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是现实原因

①德国经济脆弱,受经济危机打击严重,所以依赖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对外扩张摆脱危机

②面对经济危机,德国政府软弱无能,无力镇压群众运动稳定政局,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独裁政府,对纳粹党大力扶植

③希特勒和纳粹党对人民进行欺骗宣传并获得广泛支持;还讨好军队,与统治阶级勾结并得到支持

建立标志:1933年1月,德国总统兴登堡正式任命希特勒为政府总理

纳粹党上台特点:民间政党、自下而上、合法选举

内外政策:

(1)对内:法西斯独裁统治

①政治上:1933年,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进而取缔了德国其他党派(恐怖独裁)

②经济上:实行扩军备战(国民经济军事化)

③文化领域:用法西斯思想钳制人们的思想(思想文化专制)

④民族政策:推行种族灭绝政策,疯狂迫害犹太人(极端民族主义)

(2)对外:

①冲破凡尔赛体系束缚

②扩军备战(1933退国联,1935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1936开进莱茵)

影响: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日本法西斯政党

建立原因:

(1)历史原因:

①缺乏民主传统

②华盛顿体系压制

(2)现实原因:

经济危机的打击

(3)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是直接原因

建立特点:自上而下、暗杀政变

建立标志: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统治政策:

(1)政治:禁止罢工,限制人民自由

(2)军事:加紧扩军备战

(3)对外: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军部确定“南进”的目标;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影响: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

为什么在30年代大危机影响下,美国与德、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1.历史传统的影响:美国是通过两次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没有沉重的封建包袱,有较浓的民主色彩

德日都没有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带有较强的专制残余势力

2、日德法西斯势力较强,美国法西斯势力较弱

3、凡-华体系的影响:美、德、日在战后格局中处于不同地位,美国要维持这一格局,德、日则要冲破它

4、经济状况的影响: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经济实力雄厚;德国经济发展对国外资本依赖性强;日本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受危机打击严重

5、领导者个人素质不一样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固有的矛盾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②历史原因:德、日对“凡---华”体系的仇视和不满

③直接原因: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加速了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战争策源地

④的形成,法西斯势力是战争制造者。

⑤其他原因:

a.一些大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采取的绥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也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b.世界各国人民虽然也进行了反法西斯战争,但没有配合起来,没能制止战争的爆发,从而使局部战争走向了世界大战

英法的绥靖政策:

含义:对法西斯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以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为代价,企图满足侵略者的欲望,避免自己卷入战争,同时企图祸水东引的政策

表现:纵容日本侵略中国;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英法没有抗议;制造慕尼黑阴谋

原因:

1、英法的经济和军事地位因“一战”而大大削弱

2、英法国内政治状况复杂,一部分人因“凡尔赛和约”制裁德国而有负罪感

3、“一战”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兴起了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1929年经济危机导致英法社会动荡,两国不想引发战争

4、法西斯打出了“反共产国际”的旗号,欺骗了英法等国

5、英法对苏联的本能仇恨,无视弱小国家利益

危害:

1.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增强了法西斯的实力,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2.导致了西方大国与苏联的互不信任,构筑集体安全落空,不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3.导致了弱小国家和民族反法西斯斗争的失败

4.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英法首先遭到德国的攻击及法国的沦亡是英法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直接结果

教训:在法西斯威胁人类时,世界人民应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将法西斯消灭在萌芽状态。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

①法西斯加紧侵略扩张,欧洲战云密布

②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

③苏联构筑集体安全努力失败

④德国提议苏德和解

评价:

A、对苏联:避免首先卷入战争,赢得备战时间;粉碎西方大国“祸水东引”的阴谋;是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体现,与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无别

B、对德国:避免东西两线作战,解除后顾之忧苏德签订条约使祸水西指,同时也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美国实行“中立政策”原因:

①罗斯福新政,忙于恢复国内经济

②孤立主义思潮,竭力避免卷入欧洲战事

③外交需要:阻止法西斯,压制英法,遏制苏联,利用三股力量互相牵制削弱4)、外交上的需要,阻止法西斯,压制英法,遏制苏联,利用三股力量互相牵制削弱

德国为什么要占领波兰?

1、根本原因:要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

2、历史原因:《凡尔赛和约》中将波兹南的一部分领土划给波兰,在东普鲁士和德国的本部之间划一条“波兰走廊”。德国交出但泽由波兰管理

3、经验教训:侵占波兰,一旦同西方发生冲突,就可以消除东西两线作战的威胁。若果向东进攻苏联,也必须以波兰为前哨阵地

4、经济因素:波兰可以为德国提供大量粮食和劳动力

闪电战

概念:集中大量的飞机、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发动闪电般的突然袭击的一种战争样式。

目的:在于一举摧垮敌方的抵抗能力,在短期内赢得战争的胜利。

特点:进攻性、速决性、以夺取制空权为先

波兰迅速灭亡的原因:

1、波方:装备和战术思想落后.部署不当

2、德方: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军事力量强大,战术先进

3、英法:在西线对德国“宣而不战”,致使波兰孤立无援

4、苏联:苏军趁火打劫,占领了东部地区

法国败亡的原因:

1、军事理论落后,迷信阵地战和马奇诺防线,对大规模使用装甲兵和航空兵的新战术熟视无睹(主要原因)

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定,使德国无后顾之忧,集中大量兵力于西线(外部原因)

3、长期绥靖政策的推行,使法国国内民心涣散,士气低落,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根本原因)

不列颠之战德国未达目的原因:

英国方面:

1、空军数量处于劣势,但本土作战,民心士气高涨

2、政府抵抗决心坚定

3、军事设施先进(雷达等)

德国方面:

空军处于优势,但他过领土作战,且作战目标的制定带有随意性

影响:

1、迫使德军回头对付苏联,从而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2、为后来诺曼底登陆和第二战场的开辟提供根据地

3、打击了德国等法西斯国家的嚣张气焰,也鼓舞了各地的反法西斯斗争

4、美国正式放弃中立政策而与英国结盟

二战爆发的启示:

1、帝国主义是现代真正的根源,应该设法避免悲剧的发生,追求和平,进步是人类共同发展的前途。

2、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是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3、正义,和平。当恶势力扩张时,正义的力量应该尽早地团结起来。

4、必须加强国际合作。

日本偷袭珍珠港

原因:

①德国在欧洲侵略胜利,牵制了荷、法、英,使其无力顾及在东南亚的殖民地

②日本侵略东南亚蓄谋已久,于1940年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③美英对日本实行禁运、制裁,美日矛盾激化

影响:

①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②二战达到最大规模(全球性战争)

③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原因:

①根本原因:世界人民同法西斯国家矛盾激化

②直接原因: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加速了同盟的形成

影响:

①团结了不同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的国家,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扭转了国际力量对比

②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

③奠定了战胜法西斯的基础

美国参战的意义:

①有利于反法西斯国家取得最后胜利

②保护了民主国家和西方民主制度

③增强了美国的军事实力,扩大了美国的政治影响

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

①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牵制了日本法西斯侵略力量,有效配合了亚太战场和欧洲战场

③为反法西斯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莫斯科保卫战(1941.9-1942.1)胜利意义:

①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陆军二战中第一次重大失败)

②标志着德国闪电战的破产

③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决心

④具有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意义

阿拉曼战役(1942.10.23)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法西斯在北非战场的军事力量,消除了他们对近东国家的威胁,大大鼓舞了英国和非洲人民打倒法西斯的决心

②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它与苏德战场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太平洋战场的中途岛海战一起完成了二战的战略转折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已经发生根本转折

迟迟不开辟原因:①开辟战场的条件和实力暂时还不具备②企图在战争中消耗苏联,谋求战后霸权

1944开辟原因:①军事力量对比有利于同盟国,希望尽早结束战争②限制苏联影响,取得战后有利地位

目的:加速战争进程,早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作用:①在北非打击隆美尔②威胁西班牙③使法德在法国发生战斗④使意大利首当其冲

影响:①拖住了法西斯德军大批兵力,有力地支持了苏军的反攻作战②消除了跨海征服英国的直接威胁,使法西斯德国处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加速走向灭亡③鼓舞了欧洲人民的斗志,促进了抵抗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雅尔塔会议

内容:①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民主化②战后建立联合国③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对日作战

评价:①初步确立了战后世界的秩序雅尔塔体系②明显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二战胜利原因:

①战争的正义性: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战争遭到了包括本国反战力量在内的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

②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及同盟国之间的密切配合,对迅速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政治上相互协调,经济上互相支援,军事上互相配合

③同盟国的经济力量对轴心国形成压倒性优势

④世界各国人民的浴血奋战,人民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四次会议评价:

积极:①协调了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动②雅尔塔会议初步确立了战后世界的秩序雅尔塔体系消极: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二战的影响:

空前的浩劫:范围广、参战人数多、军费开支大、许多珍贵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被严重破坏

二战的历史意义:

①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②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③发展科学技术,为战后的科学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

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

1.原因:

(1)相同点:①都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导致的②各种矛盾激化,继而出现军事对峙集团

(2)不同点:①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使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②英法绥靖政策的纵容,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华体系潜伏着战败国对战胜国的复仇心理

2.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整体上是帝国主义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反法西斯战争

3.影响:

(1)相同点:①几乎使全世界陷入战争之中,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②使世界经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③都确立了新的国际体系和格局④两次世界大战的获利国家都是美国(2)不同点: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垮了俄、奥匈、德、土四大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倒了德意日三大帝国,削弱了英法两大帝国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展,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了迅猛发展

二战后为什么日德两国一个反思一个不反思?

①对这两个国家的处理不同:

德:美苏英法四分区占领

日:美单独占领(与麦克阿瑟改造日本的主观意图有关,只制裁侵略了美国的战犯,石原莞尔都没混上甲级战犯)

②德国严惩战犯,日本烧毁证据,没有足够证据审判,宽大处理

③日本军国主义余毒没有肃清,天皇制保留

④经济繁荣的掩盖

⑤政治领袖对战争的否认

⑥尚武的政治传统

德国赔偿方式:

一战:货币赔偿为主,赔偿对象主要是政府

二战:实物赔偿为主,赔偿对象为政府与个人

二战后德国赔偿方式产生的影响:

①消除了未来德国发动战争的隐患,断绝了德国军国主义源泉

②对德国人民惩戒与教育意义更强烈,达到了促使德意志人民反思战争罪行的目的

③盟国通过赔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身的损失,达到了制定赔偿政策的目的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战争与和平中人物形象

一.《战争与和平》中的四大家族 1.库拉根家族 库拉根家族是远离人民的宫廷贵族的典型,是朝廷和上流社会贪婪,愚蠢和无耻的代表,是一个对国家、民族没有半点责任感的家族。阴险、狡猾、毫无节操和道德观念是这个家族的主要特征。当俄国陷入困境,拿破仑逼近莫斯科的时候,他们毫不关心国家的安危,总是想升官发财。库拉根的女儿爱仑是个“美丽的动物”,在祖国处于危难之际,她还以自己的美色逗引人,过着淫荡的生活。库拉根的两个儿子伊包里特和阿那托尔,前者愚蠢,后者卑鄙堕落。酒宴放荡,闲逸便是他们的追求的幸福生活的全部内容。托尔斯泰在作品中猛烈的抨击道:“所有这一群人都攫取着卢布、十字勋章和官爵,而他们在捞取这些东西的时候所注意的仅仅是沙皇恩宠的鼻息。” 2.罗斯托夫家族 罗斯托夫家族是作者美化的宗法制庄园贵族的典型,是作者笔下最动人、最富感染力和诗情画意的一个家族。他们并不富裕,但充满了欢乐和生气。罗斯托夫一家接近人民,保持着淳朴、热情、真挚、好客等特点,具有温情脉脉的庄园贵族的品质。拿破仑入侵,他们都为祖国的命运焦急不安,决心为保卫祖国贡献一切力量。尼古拉回到军队与敌人作战,娜塔莎自动为伤兵服务。15岁的彼恰放弃了准备进入大学的愿望决定参军,最后为祖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3.保尔康斯基家族 保尔康斯基家族具有正直、爱国、孤傲的特点,保持了忠贞为国的老贵族的“古风”,老公爵以严厉为名,退居庄园后,一直和朝廷疏远,对宫廷保持批判态度。他曾在军队服务,很重视苏沃诺夫的军事艺术。当儿子安德烈和他告别从军时,他特别强调军人的荣誉和爱国的责任感。1812年的战争震动了他,他毅然召集民兵与逼近的敌人进行斗争。在激昂紧张的爱国活动中,他中风了,临死前还关怀着祖国的命运。他的儿子安德烈是爱国者,女儿玛利亚同样是爱国传统的继承者,当她想到会受到法国人支配时就颤抖了。 4.别素号夫家族 别素号夫家族是莫斯科最富裕的家族,关于这个家族,托尔斯泰着笔不多。这个家族是爱国的家族。彼尔是这个家族的代表人物。 二、人物形象 《战争与和平》一共写了559个人物,其中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下三十个,现选主要几个简单分析。 1.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公爵 《战争与和平》最初八页开始出现的人物。他二十六岁,在受到朝廷宠遇的宫廷女官舍雷尔沙龙里的客人中间显得落落寡欢、不随流俗。“那些客厅里的人对他来讲不都是些熟人,但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3篇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3篇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这个小孩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皮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不过略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情。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 《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 这一段特别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平淡,几乎没有

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尔那句:“明天,不!再见,再见了。”更加可贵。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有人说,托尔斯泰那种僧侣式的不抵抗主义使得他像个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说,托尔斯泰属于农民阶级,他所提倡的农民宗法制观点带有很大局限性。对此,我要说,我们这个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因为人类太好胜了,他们不但要超过自己的同胞,还想进一步征服那生养自己的大自然。很明显,人类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们将为自己的好胜付出代价,酸雨、臭氧层空洞、大气变暖,这一系列的事实难道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至于所谓的农民阶级局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阶级来划分托尔斯泰这样一个伟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顶。 不管怎么说,托尔斯泰都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所以,我们没有资格站在这么一个伟人面前指手画脚。尽管他不抵抗,偏向农民,但这毕竟是他自己的个性,像很多其他人的个性一样,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个性,托尔斯泰才成其为托尔斯泰,否则他只是一介庸夫罢了。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

读战争与和平的心得感想5篇

读战争与和平的心得感想5篇 读战争与和平的心得感想600字一 这,是一双充满血腥,充满邪恶的手,又是一双充满力量,充满胜利的手。它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大不相同,有时,它能 让一个国家变得充满力量,有时,它能让一个国家渐渐消失, 让人淡忘。有时,它让人期待,有时,它又让人惧怕。 那是,中日的每一次战争都代表着两国的命运,稍有不慎,就会掉入敌人的陷阱。每一次战争,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可 以让我们摸清,另一条线索。在烈日炎炎之下,又有多少解放 军牺牲在这残暴的战争。 战争是占领、保护一个底盘,但同样是战争的手,他让多 少人都永远躺在了战争的手上。这是让我们期待而痛恨的手,这,也就是战争的手。 这,是一双十分无味,平淡的手,又是一双,让人欣慰, 让人感到温暖的手。每一个人,都对它有不一样的理解,老人 喜爱它,因为他们同样也喜欢平静,年轻人讨厌它,因为,他 们喜欢疯狂,喜欢那种轰轰烈烈的感觉,孩子们厌烦而又热爱它,因为,他们想拥有那种快乐,又想去探索。 现在,我天天为那种和平,平淡的生活而厌恶,我,开始 抱怨,我想去“死亡谷”看个究竟,想去“吉尼斯河”看看水 怪是否存在,想去祖国的大江南北,来一次彻底的大冒险。可,

和平,对国家领导人,对现在那许许多多的老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啊!和平就代表着他们,没有了和平,就有了战争,有了战争,就有失败,再想想,有了和平,家人就至少能团聚了。 和平的手是一双无味的手,它没有那种充满激情的感觉,但和平的手,也是一双幸福的手,有了这双手,就没有了那么多血腥,有了和平,就有了更多和家人待在一起的时间。这双手,让我们喜爱,又让我们厌恶,这是一双和平的手。 读战争与和平的心得感想600字二 在《战争与和平》中,作者展示了十九世纪初叶,在欧洲所向无敌的拿破仑,开始把他征服的目标指向俄国,以此背景引发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 书中以博尔孔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以及库拉金四大家族的际遇兴衰投射到战争与和平的大背影中。托尔斯泰在描绘错综复杂的人物命运和历史场面之余,详细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精神追求。这些人物的喜怒哀愁和生活琐屑,充实了小说的骨架,读书笔记.编织成一个个生动逼真的历史画面。他把战争与和平,军队与社会,上流与下层结合起来,展现出了一副波澜壮阔的时代风貌,人性和灵魂也在内外环境的双重因素下不断变化着。托尔斯泰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寄寓了很多东西,包括这个世界上最为深沉的感情和悲悯,从而表达了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 他对自己这部作品的评价是:“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

最新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经典句子3篇

最新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经典句子3篇 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象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出来关于读书报告的范本,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读书报告1 曾经在报纸上见到一幅由战地记者拍摄的照片《倒下的士兵》.那上面,一名年轻的士兵的生命被永远地凝固在了他中弹倒下的一瞬间.他身体后仰,枪自手中落下,那张开双臂的样子竟像是在飞翔这本应表现着自由的姿势却向我明明白白地展示着他的绝望:一个灵魂已永远地消失了,一个蓬勃的生命在她最美好的时候走向了灭亡.洒在年轻士兵身上的每一寸阳光都在哭泣,太阳不明白,在经过多少亿年漫长的进化后,地球上所有生灵的主宰人类,在战争中,竟然没有选择生存的自由. 那曾是我见过的最真实的死亡,也许我应该感谢那名记者,他使我对于战争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报纸上苍白无力的文字上,在一场战争拉开序幕时,不论谁比谁强大,不论谁站在正义的一方,谁都不能否认,是无数个无辜生灵的鲜血铸就了那两个国家的和平或灭亡. 每一天都有战争在爆发,每一份报纸中都少不了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报道,我们甚至无法知晓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对于我们来说,那些遥远的战争仅仅意味着世界的变化,时局的动荡.然而我们是否能够把它们作为一个饭后闲聊的话题,我们是否能够忽略某一个国家在通过战争得到和平的同时所犯下的罪孽?如果我们可以,那么死去的士兵的家人,失去家园的百姓能否忘却?他们亡国辱身的仇恨是否在若干年之后引发又一次的血流成河?如果和平必须建立在他人苦痛与仇恨上,那么它的存在又有什么真实的意义? 在看到一个国家的人们因为胜利与和平而微笑的同时,我看到了的另一个国家屈辱的泪水. 在看到报纸上关于战争的报道的同时,我看到了无数士兵中弹倒下的样子. 在感叹电视上美军武器精良的时候,我忘不了阿富汗人民血淋淋的绝望的脸庞. 战争与和平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世界在战争与和平中不断改变,历史在战争与和平中不断地被重复.也许我们无法避免战争,也许和平可以成为杀戮的冠冕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时间表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 时间表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1879年:德,奥匈签订同盟条约;1882: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成立: 1892年:法俄签订协定;1904:英法签订协约;1907:英俄签订协议;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引发新的危机。 1912年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巴尔干:欧洲火药桶 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内战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王子被杀,萨拉热窝事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演变为第一次世界爆发 1914年8月:德国先占领比利时,向法国发起进攻。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德军击败俄军进入俄国,同时俄军击败奥军进入奥地利)形成对峙局面,转入了 持久的阵地战 1914年9月5日:马恩河战役。(英军总司令霞飞调动英法联军)与德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1914年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出动飞机潜艇,使用毒气弹)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1916年5月底:日德兰海战。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英德)(大炮巨舰的高峰)

1916年6月:索姆河战役(地狱)一战中规模最大的陆战。(英国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 1917年:北洋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7年日本加入协约国。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合约 1918年,战争进入最后阶段 1918年3月:俄、德国签约停战协议《布列斯特合约》。 1918年3月到7月,德军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有一定成果,很快被协约国阻止;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任命法国元帅福熙为西线的联军总司令) 1918年,协约国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战线推至马恩河一线。 1918年9月至10月:协约国全线出击,突破德军在法德边界修建的“兴登堡防线”,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1918年10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年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约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1922年10月,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党在意大利执政,建立起第一个法西斯政权 1929年到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31年,西班牙成立共和国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2年,纳粹党在国会选举终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战争与和平 经典名言

《战争与和平》经典语录 1、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2、任何看似愚蠢的东西,它一定也有值得喝彩的地方。 3、只要人们没有发现生命的游戏是愚蠢的,他就会期待它,人们一旦能够认识它的愚蠢,便会自杀,这是我将要做的。 4、没有人想到,承认与是非标准不相符合的伟大,不过是承认他自己的没有价值和无限的卑劣。 5、假使每个人只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没有战争了。 6、她们哭,因为她们是朋友,因为她们有好心肠;因为她们从小是朋友,却为金钱这样庸俗的事烦心;还因为她们的青春都过去了……但两人的眼泪都是愉快的。 7、生命、生活,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被人感觉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时往往被人忽略的内涵。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其它则是无关紧要的。 8、最高的智慧只有一种科学——整体的科学,这科学解释整个宇宙,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要自己获得这种科学,就必须清涤并革新自己内心的“自我”,因此,在认识之前,必须信仰,并使自己趋于完善。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在我们心里放进了上帝的光,它叫作良心 9、一个人为他自己有意识地生活着,但他是全人类达到的历史目的的一种无意识的工具。人所作出的行为是无法挽回的,一个人的行为和别人的无数行为同时产生,便有了历史的意义。一个人在社会的阶梯上站得愈高,和他有关系的人愈多,他对于别人的权力愈大,他在每个行为的命定性和必然性就愈明显。 10、帝王——是历史的奴隶。 11、自信得可以殉道的人,只有德国人才是这种人,正因为只有德国人的自信是根据一种抽象观念——科学,就是绝对真理的虚假知识。法国人自信,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在智慧上和身体上,对于男人对于女人,是同样不可抗拒地有魅力的。英国人自信,是根据他是世界上最有组织的国家的人民,因此他,作为英国人,总是知道他所应做的事,并且知道,作为英国人,他所做的一切,无疑他是对的。(励志名言https://www.360docs.net/doc/c310265082.html,)意大利人自信,因为他是冲动的,并且容易忘记他自己和别人。俄国人自信,正因为他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想要知道,因为他不相信,他能够充分了解任何事情。德国人的自信,是最坏的,最固执的最令人讨厌的,因为他以为他自己知道真理、科学,这种科学是他自己发明的,但在他自己看来是绝对的真理。

《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体会

《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体会 《战争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期俄罗斯社会生活的一切矛盾和巨大的社会变动。读完小说,大家都有什么感悟呢?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希望你喜欢。 读战争与和平后的心得一 《战争与和平》中已显现出现代主义的一些特征。一个重大事件(如:战争)看似是精心安排并依从于人的意志而发展,这是事物的表层;内层的世界,是由不确定的、偶然的、多元的等因素综合有机作用后发展到如今的状况,这种状况或许暗合人的意志,于是人们用各种理性理论观点阐释计划方案的科学完美性;或许异于人的意志,于是人们把计划方案的科学与否归因于个人的歪曲不遵从既定的路线图。 在第一部第四节,以蜜蜂为例,表征了对某特定对象理解的多元性,从每个个体出发而理解的意义都不相同,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统一含义。正如作品中所言:人类在揭示这些目的的智慧发展得越高,最终目的的不可理解也就越加明显。 整部小说,书中以博尔孔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以及库拉金四大家族的际遇兴衰投射到战争与和平的大背影中,其中主要以安德烈博尔孔斯基、皮埃尔别祖霍夫和娜塔莎罗斯托夫的人性变化为主要脉络。人性或灵魂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在复杂多样的形态不断运动变化着。这种变化源于外在环境以及内心活动双重因素的化合。 如果从因果论来分析四大家族命运,博尔孔斯基老公爵脾气很臭以及个人修养的不足,从而致使儿子和儿媳妇双双早逝,当然难能可贵的是儿子死前灵魂得到净化归于宁静;老公爵的女儿玛利亚是这个家庭最幸福的一位,天随人愿地嫁

给了罗斯托夫。皮埃尔别祖霍夫是一位从内心放低身段,鄙视贵族虚伪社会的贵族。他的灵魂一直在忏悔、反思、净化,他的亲赴前线、被俘等遭遇,使他的心灵更加纯洁。因此,他如愿以偿地保有了战后的家业并娶上了娜塔莎。罗斯托夫老伯爵为人行善,有同情心又有点软弱,虽然待他病逝后,家产尽失且欠下重债,但其儿子尼古拉罗斯托夫重操家业,娶了家资丰厚的玛利亚公爵小姐。这个家族中尼古拉和娜塔莎都幸福美满,老伯爵夫人也安享晚年,但让我遗憾的是彼佳罗斯托夫的早逝,痛心于他那年轻的生命和执着勇敢精神的殒灭。尼古拉享有了彼佳的善果,虚伪而投机参军的尼古拉从未真正意义上为了卫国战争奉献自己,而彼佳做到了,但事与愿违。最厌恶库拉金家族,瓦西里库拉金势利、虚伪、自私自利,所以他的这个因让他后代吃了这个果阿纳托利被截肢,另一儿子战死,海伦不守妇道,终而早逝。 最后皮埃尔与娜塔莎、尼古拉与玛利亚分别成立幸福美满的婚姻家庭。安德烈的儿子尼古卡尼,作者以该视角来评价皮埃尔和尼古拉二者,前者善良聪明又思想,后者与之相比就相形见绌。 人物角色中,男主角皮埃尔和女主角索尼娅为我最爱。前者是一个一直走在灵魂救赎道路上的良心者,他所追求的内心宁静自由以及灵魂洗礼净化救赎是我所尊爱,也暗合了我的追求,我原谅他在爱情上对海伦的失责,那是时势所迫而又左右助推的结果,无自我主张的皮埃尔被绑架上一段众人所认为的婚姻,因此他的不成熟使他为这段不能幸福的婚姻买单。人性方面,他善良、正义、有责任心、同情心等。后者索尼娅让我找到自己的影子,她对尼古拉罗斯托夫一直不离不弃,同时她的包容、担当、贤惠、温顺让我感动和欣赏不已。娜塔莎,我只能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时间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1879年:德,奥匈签订同盟条约;1882: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成立: 1892年:法俄签订协定;1904:英法签订协约;1907:英俄签订协议;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引发新的危机。 1912年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巴尔干:欧洲火药桶 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内战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王子被杀,萨拉热窝事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演变为第一次世界爆发 1914年8月:德国先占领比利时,向法国发起进攻。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德军击败俄军进入俄国,同时俄军击败奥军进入奥地利)形成对峙局面,转入了 持久的阵地战 1914年9月5日:马恩河战役。(英军总司令霞飞调动英法联军)与德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1914年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出动飞机潜艇,使用毒气弹)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1916年5月底:日德兰海战。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英德)(大炮巨舰的高峰) 1916年6月:索姆河战役(地狱)一战中规模最大的陆战。(英国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 1917年:北洋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7年日本加入协约国。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合约 1918年,战争进入最后阶段 1918年3月:俄、德国签约停战协议《布列斯特合约》。 1918年3月到7月,德军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有一定成果,很快被协约国阻止;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任命法国元帅福熙为西线的联军总司令) 1918年,协约国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战线推至马恩河一线。 1918年9月至10月:协约国全线出击,突破德军在法德边界修建的“兴登堡防线”,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1918年10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年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约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战争与和平法》的法学突出贡献

摘要格劳秀斯是著名的法学家,是国际法之父。而他的著作《战争与和平法》则是他法学理论的奠基之作。《战争与和平法》是法学发展史的一座里程碑,它不仅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石,而且体现了对民法,刑法等法律的论述。对于此书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更好地了解法学发展的脉络,为现代法学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参考。通过《战争与和平法》的剖析,对此书中的法学思想进行归纳,总结以及评述,包括国际法,民法和刑法三部分内容,对比分析了这些法学思想与今天现行法律的内容,探讨此书的法学研究价值。 关键词国际法法学贡献自然法格劳秀斯国家主权 一、格劳秀斯其人与其书 格劳秀斯出生于尼德兰革命期间,其父为莱顿大学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格劳秀斯是家庭的长子,极好的家教以及个人的天才,使得他很早就博得了“神童”的称号。格劳秀斯14岁便入大学,16岁随荷兰大使赴法兰西,20岁任官修《荷西战史》总编辑,25岁担任荷兰等省检察长,这一切都让人觉得格劳秀斯是一位天才,然而格劳秀斯的成功并不限于此,他的著作《战争与和平法》、《捕获法》和《论海上自由》,在基于自然法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近代国际法的基本原理,使他成为近代国际法学的奠基人,而被世人誉为“国际法始祖”。其中,格劳秀斯的两大贡献不能让人忘记:(1)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阐述了国际法的概念;(2)他提出了公海自由的经典理论。此外,他还是一个著名的神学家,《基督教信仰的真理》阐述了他的虔诚的宗教信仰思想。格劳秀斯还有大量有关政治学与神学的剧作流传于世。 格劳秀斯名著《战争与和平法》(1625年)不仅是重要国际法著作,而且是西方资产阶级人权学说的基础自然法或自然权利理论的开创性著作。他在国际法领域中提出了一系列较为完整的原则,这些原则对国家关系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对后来国际法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被称为“国际法之父”。 这本书集中体现了他对于和平的执着追求和对人类的爱,他在书中写道:“我看到制造战争的许可证在整个基督教世界泛滥着,这甚至对野蛮民族都是应该感到可耻的;我看到人们为了微不足道的理由或根本没有理由就诉诸武力,而一旦拿起武器,神法或人类法就被抛到九霄云外,恰如一纸敕令让一个疯子无法无天,无恶不作”,但他绝不是一味地反对一切战争,相反格劳秀斯探讨的是在什么时间,什么人,用什么方式使得战争得以合法地进行。主要内容为:第一编,共三章,论述战争是否合乎正义,并解释主权的意义;论述战争与非正义战争、公战与私战的区别。第二编,共二十五章,论述了战争的起源,以及人的权利、皇帝继承法、使节的尊严、刑罚的性质等。第三编,共二十五章,论述战时的合法行为、和平的种类和战争条约等项内容。 二、国际法贡献 自然法,格劳秀斯把它作为研究国际法的起点。关于,历代思想家均有过论述。例如在古希腊诡黔学派哲学家、斯多噶派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一些学者的作品中,就包含了自然法学说的成份。但是,格劳秀斯关于自然法的论述是具有开拓性的,他使得自然法系统化,剥开自然法的神学的面纱,使之披上世俗的外衣,成为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格老秀斯认为,自然法是正当理性的命令,他指示任何合乎本性的理性相一致的行为,反之,就是道义上恶的行为。自然法建立于人的理性,神也是无法改变的。格劳秀斯在始终指出:“不可改变的自然发事实上是不会发生任何变化的。”。而因为自然法是被所有国家,或者是被相对文明的国家所接受的。所以,以自然法为真理来建立国际法体系就有了可能。正如赫西奥德所言,凡是在许多国家中普遍流行的任何看法都必定是某种共同的基础。除了自然法外,很少能够找到其他任何法律是对所有国家共同适用的,所以自然法本身常常被称作“万国法”。 在笔者看来,格老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对于自然法与国际法的观点是具有开创性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700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700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700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700【1】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是战争的固有属性。 政治往往要比战争理智精明的多。 而战争本身往往是充满偶然性的,暴力的。 其中人的感情是关键的因素。 在现实中消灭敌人的军队和意志力往往要考虑自己的消耗,要考虑自身是否会被敌人消灭,还有当敌人的防御强于进攻时产生的间歇,这样战争也不会向极端发展。 综上考虑由于自身的顾虑和客观的情况可能会使战争进程充满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好像使我们以前的分析失去了意义。 实事也说明在很多的情况下真正的战争(即是两方的真实的撕打)并没有发生。 应该认为战争中进行的军事行动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真正的战争进行的所有的准备,包括军事动员,物资运输,军队的调整集结。 二是真正的战争,真正的撕打。 可以知道在两方的力量相差悬殊时,当一方认识到对方的军事力量远远超出自己的力量时,就自动的放弃抵抗。 这也是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其实战争进程已经开始了。 这种不确定性并不与战争的目的即使敌人无力反抗矛盾。 因为当一方不为消来敌人做准备或决心不进行决占而对方抱有积极的目的时刻消灭对手时,这一方在战争中必然会处于不利的局面,因为他在战争中在没有判定出对方不进行决战的情况下做出了消极

的不决战的决心,这样在战争中他必然处于慌乱并且不能集中力量,最大限度使用力量。 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可悲的。 所以使敌人无力反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摧垮敌人的意志力这个战争目的虽然不是每次战争都要达到的目的,但是它自战争一开始就存在于所有的军事行动中,只是由于政治目的或其它原因缓和或是遏制了。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700【2】 手捧一本《战争与和平》,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 以往总是崇敬拿破仑的勇敢和智慧,从未想到从俄国的角度去看这一段历史是如此不同。 托尔斯泰以其深刻细致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宏大壮阔而又生动逼真的历史画卷。 我从中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看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探索。 其中安德烈的形象最让我印象深刻。 安德烈一出场就是一个看似随和而又傲慢、冷漠的年轻公爵形象。 他厌倦上流社会的虚伪、无聊,不愿意被这种生活所束缚,因此他积极参军作战,期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功成名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然而他却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统治集团的虚伪、无能,当他死里逃生回到家中又眼睁睁看着妻子难产死去。 这一系列的打击使他灰心丧气,使他感到了生命的虚无。 曾经渴望建功立业的他隐居农村,只想独善其身。 在皮埃尔的热情劝说下,他渐渐振作起来,在自己的领地上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成功,但他仍然决定自己“应该平静而安稳地度过后半生”。 直到遇见美丽的少女娜塔莎,娜塔莎的美丽和无忧无虑激起了安德烈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战争与和平读后心得感悟

战争与和平读后心得感悟 战争与和平读后心得感悟一今天终于拜读完托尔斯泰的鸿篇巨着战争与和平,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感慨太多太多首先我认为战争与和平超过了我原来读过的所有的小说,甚至包括我比较喜欢的红楼梦.三国演义.百年孤独.瓦尔登湖这本书好就在它的任何一个人物刻画.景物描写.战争场面描写.心理活动描写.人物对话描写等等,及至每一个段落.句子甚至标点都是那么恰到好处,完美无瑕这本书描写得很真实,以几次真正的战争为背景,里面有真实的人物拿破仑.亚力山大.库图索夫等,它的真实还体现在,每一个人物的描摹都不是一出场就完美无缺的,他们都有一个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彼埃尔一出场是在安娜。巴芙洛芙娜家的晚会上,当时在场的“上流社会”的人们都很“轻视他,他的言行是为人们所不齿的,而这正说明彼埃尔是一个真诚的.不流于世俗的人。安德来公爵就很欣赏他这一点,并主动结交这个人。当彼埃尔突然继承父亲的巨大财产后,成为别素号夫伯爵.成为全莫斯科最有钱的人之一后,他马上成为莫斯科整个上流社会倍受欢迎的人,莫斯科所有有女儿的家长都盼望能把女儿嫁给他,他说出的每一句话都会受到所有人的称赞,连他自己也疑惑好好像自己具备了所有的美德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啊然而这又多么现实啊这与我们如今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多么不谋而合啊彼埃尔的真正的成熟是在经历了被俘之后,他的立身行事真正地为各个阶层的人所

接受并喜欢他的钱袋永远是空的,因为它对所有的人开放;宴会中的女人们欢迎他,因为他从来不只对某一个人献殷勤;仆人们高兴彼埃尔回来,因为他们知道,他在家的时候,尼考拉伯爵便不每天到农场上去,便更愉快.更和谐,还因为在节日,他们都可以得到重赏;小孩们和女教师们高兴他回来,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像彼埃尔那样地领导他们过共同生活,只有他一个人能够在大钢琴上弹苏格兰舞曲他的唯一的曲子,照他说,他们可以随着这个曲子跳一切可能的舞。并且他确实带礼物给大家;尼考林卡。保尔康斯基高兴他回来,因为彼埃尔叔叔他这么称呼他是他羡慕与热爱的对象;客人们欢迎彼埃尔,因为他这个人总是能够使任何团体富有生气并且能够团结大家玛丽亚公爵小姐,她虽然长得较丑,但是她心地善良,屈己待人,她一直都深爱着对自己严历到刻薄甚至精神虐待的父亲;她成全女伴部锐昂小姐和自己的求婚人约会;她一直精心照顾.教育自己的侄儿尼考林卡,及至到自己有儿女时都不允许自己在行为甚至在思想上对侄儿不如自己的儿女;她的灵魂是那么的高尚,正如丈夫罗斯托夫对她说的”人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玛丽亚就是那个最美的女人我最喜欢这个人物。在我眼里,从内到外,这个人物都是纯粹的完美无瑕的。尤其我最喜欢的场景是玛丽亚与罗斯托夫的第一次相遇”罗斯托夫立刻把这次会面当作一种奇遇,一个没有保护的不胜悲伤的姑娘,独自遭受到粗野暴动农民的横行多么奇怪的命运把她带到我这来了“”她的面貌上和表情上是多么温柔.高贵“ 玛丽亚

《战争与和平》人物关系图讲解学习

《战争与和平》人物 关系图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主要人物关系表 别祖霍夫家 别祖霍夫伯爵(基里尔·弗拉基米罗维奇)叶卡捷琳娜二世宠臣、巨商 皮埃尔(彼得·基里洛维奇·别祖霍夫伯爵)老别祖霍夫伯爵私生子 大公爵小姐(三姐妹)老别祖霍夫伯爵的侄女 罗斯托夫家 罗斯托夫伯爵(伊利亚·安德烈耶维奇)莫斯科没落贵族 罗斯托夫伯爵夫人(娜塔莉娅)老罗斯托夫伯爵之妻 尼古拉·罗斯托夫伯爵老罗斯托夫伯爵长子、骠骑军官 彼得·罗斯托夫伯爵老罗斯托夫伯爵次子 薇拉·罗斯托娃伯爵小姐老罗斯托夫伯爵长女 娜塔莎(娜塔莉娅·伊利尼奇娜·罗斯托娃)老罗斯托夫伯爵次女后来做了皮埃尔的妻子 索尼娅(索菲娅·亚历山德罗夫娜)老罗斯托夫伯爵外甥女 贝格(阿尔方斯·卡尔洛维奇)军官,后与薇拉结婚 库拉金家 瓦西里公爵(谢尔盖耶维奇·库拉金) 伊波利特·库拉金瓦西里公爵长子 阿纳托利·库拉金瓦西里公爵次子

海伦(叶连娜·瓦西里耶夫娜·库拉金娜)瓦西里公爵之女,与皮埃尔结婚,后离异 博尔孔斯基家 博尔孔斯基公爵(尼古拉·安德烈伊奇)退职老军官 安德烈·博尔孔斯基老博尔孔斯基公爵之子 玛丽亚(费奥多罗夫娜·博尔孔斯卡娅)老博尔孔斯基公爵之女虔诚基督教徒,长得有点丑 丽莎(丽莎韦塔·博尔孔斯卡娅)安德烈公爵之妻 布里安(阿马利娅·叶夫根尼耶夫娜)玛丽亚女伴,法国籍美人 其它 多洛霍夫(费奥多尔,费佳)骠骑军官 玛丽亚。伊万诺夫娜多洛霍夫母亲 鲍里斯·德鲁别茨科伊骠骑军官 安娜·米哈伊诺夫娜·德鲁别茨卡娅鲍里斯的母亲 朱莉·卡拉金娜后与鲍里斯结婚 安内特(安娜·帕夫洛夫娜·舍列尔)俄皇太后宫廷女官 杰尼索夫(瓦西里·德米特里耶维奇)骠骑军官 普拉东·卡拉塔耶夫农民 库图佐夫(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俄军统帅 巴格拉季翁俄军将领 温岑格罗德库图佐夫待从武官

战争与和平的读后心得范文

战争与和平的读后心得范文 战争与和平的读后心得范文1 这天最后拜读完托尔斯泰的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感慨太多太多: 首先我认为《战争与和平》超过了我原来读过的所有的小说,甚至包括我比较喜爱的《红楼梦》、《三国演义》、《百年孤独》、《瓦尔登湖》…… 这本书好就在它的任何一个人物刻画、景物描述、战争场面描述、心理活动描述、人物对话描述等等,及至每一个段落、句子甚至标点都是那么恰到好处,完美无瑕。 这本书描述得很真实,以几次真正的战争为背景,里面有真实的人物:拿破仑、亚力山大、库图索夫等,它的真实还体此刻,每一个人物的描摹都不是一出场就完美无缺的,他们都有一个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彼埃尔一出场是在安娜。巴芙洛芙娜家的晚会上,当时在场的“上流社会”的人们都很“轻视他,他的言行是为人们所不齿的,而这正说明彼埃尔是一个真诚的、不流于世俗的人。安德来公爵就很欣赏他这一点,并主动结交这个人。当彼埃尔突然继承父亲的巨大财产后,

成为别素号夫伯爵、成为全莫斯科最有钱的人之一后,他立刻成为莫斯科整个上流社会倍受欢迎的人,莫斯科所有有女儿的家长都盼望能把女儿嫁给他,他说出的每一句话都会受到所有人的称赞,连他自己也疑惑:好好像自己具备了所有的美德……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啊!然而这又多么现实啊!这与我们如今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多么不谋而合啊!……彼埃尔的真正的成熟是在经历了被俘之后,他的立身行事真正地为各个阶层的人所理解并喜爱:他的钱袋永远是空的,正因它对所有的人开放;宴会中的女生们欢迎他,正因他从来不只对某一个人献殷勤;仆人们高兴彼埃尔回来,正因他们知道,他在家的时候,尼考拉伯爵便不每一天到农场上去,便更愉快、更和谐,还正因在节日,他们都能够得到重赏;小孩们和女教师们高兴他回来,正因没有一个人能像彼埃尔那样地领导他们过共同生活,只有他一个人能够在大钢琴上弹苏格兰舞曲,照他说,他们能够随着这个曲子跳一切可能的舞。并且他确实带礼物给大家;尼考林卡。保尔康斯基高兴他回来,正因彼埃尔叔叔是他羡慕与热爱的对象;客人们欢迎彼埃尔,正因他这个人总是能够使任何团体富有生气并且能够团结大家…… 玛丽亚公爵小姐,她虽然长得较丑,但是她心地善良,屈己待人,她一向都深爱着对自己严历到刻薄甚至精神虐待的父亲;她成全女伴部锐昂小姐和自己的求婚人约会;她一向精心照顾、教育自己的侄儿

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概要

历史必修三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28- 1918.11.11)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根本原因)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世界已经被列强基本瓜分完毕)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 和技术基础,也是战争更加残酷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空前激烈,会影响到它们控制下的小国、殖民 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为什么经济发展迅速? (1)普法战争后得到法国的大笔赔款——资金 (2)得自法国割让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原料 (3)后起之秀,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4.法德、英德、俄奥之间矛盾的核心是什么? (1)法德矛盾的核心——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 (2)英德矛盾的核心——英国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争夺制海权和殖民地(最主要的矛盾) (3)俄奥矛盾的核心——对巴尔干半岛的争 【注】矛盾演进顺序:英法(七年战争)→法俄(拿破仑远征俄国)→法德(普法战争)→英德 5.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 (1)同盟国集团:1879——德奥同盟;1882——德、奥、意三国同盟建立 (2)协约国集团:1892——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标志: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1904——英法协定;1907——英俄协定(标志: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7.为什么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影响是? 原因: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 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影响:首先,在军事上对协约国的直接援助。 其次,在财政和军需供应方面,大量的军用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欧洲战场。 最后,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参战,后协约国扩大到27个国家,形成了对同盟国 的绝对优势。

关于战争与和平阅读感受5篇

关于战争与和平阅读感受5篇 关于战争与和平阅读感受一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这本书,这本书的主要情节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生动地描写了1805年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列宁曾说:“《战争与和平》当之无愧的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以前,我曾很天真的想,战 争多好呀!战争既可以掠夺国土,又可以增加威名,真是一举两得!《战争与和平》使我明白了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美好,和平是最可贵的,当和平的土地上硝烟袅袅升起时,也就意味着战争的开始——人们纷纷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孩子眼中也都流露出了惊恐的神色,人们断水断粮,食不裹腹,一切都是那么的触目惊心,惨不忍睹,和平,多么神圣的名词! 我愿是一名和平使者,使各国都建立起友谊和信任;我愿是一只洁白无暇的和平鸽,带着和平的使命飞向四面八方! 关于战争与和平阅读感受二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这个小孩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 一向以来,我都很喜欢皮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 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

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 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可是略 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感 情。 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 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欢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 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 《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 莎又研究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终他向娜塔莎挥手 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 尔露出亲切、欢乐的微笑。这一段异常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 间的谈话十分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能够 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有人说,托尔斯泰那种僧侣式的不抵抗主义使得他像个可

高中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知识点精细归纳

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⒉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⒊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 ⒋时间:1914年——1918年⒌主战场:欧洲⒍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比——德东线:俄——奥匈德南线: 5、经过: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6、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原因: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7、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8、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9、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⑵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①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影响欧美工人运动②德国与匈牙利:分别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是失败的伟大尝试; ③中东欧政治版图发生剧变:一战摧毁了四个帝国—德俄奥匈奥斯曼,诞生了一批独立国家;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①原因:列强的奴役与掠夺,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国放松控制使本国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②影响: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基础;⑶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①一战成为一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