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 考试 资料

毒理学 考试 资料
毒理学 考试 资料

Page1海因茨体:是红细胞中的一种含有变性血红蛋白的黑色﹑高折光性的颗粒,位于细胞膜上或膜内附近,通过共价键与红细胞的内表面相连,它使细胞形状和渗透压发生改变,导致提前被脾脏的吞噬细胞破坏或出现渗透性过高以及血管内溶血现象。

药物对血液和骨髓的毒性作用

1.造血功能障碍

骨髓衰竭:分为真性衰竭和相对性衰竭。

再生障碍性贫血:红骨髓显著减少,代之以非造血—脂肪组织,全血细胞减少。

白血病: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由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所引起的贫血,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可导致嘌呤和嘧啶核苷酸合成障碍,DNA复制受到干扰,s期延长,血细胞核的成熟延缓,骨髓呈典型的巨幼红细胞性增生。已知很多药物都能干扰叶酸的代谢。

粒细胞减少症:苯、抗肿瘤药物等达到足够剂量时对造血细胞有直接毒害作用,引起白细胞减少。2.血细胞破坏增加

红细胞破坏增加: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红细胞,或作用于有遗传缺陷的红细胞,或通过免疫机制致溶血性贫血。

粒细胞的破坏增加:药物的毒性作用机理是由于人体的变态反应和对细胞毒性作用,或两者兼有。

血小板的破坏增加:药物通过免疫机制致血小板减少。

3.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导致出现碳氧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硫血红蛋白、海因茨体溶血性贫血。

Page2中性粒细胞储备功能检测

泼尼松刺激试验: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具有刺激骨髓中性粒细胞由储存池向外周血释放的功能.服用泼尼松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应有明显增高。

药物对内分泌腺毒性的检测方法

1.垂体-甲状腺系统:⑴免疫放射法测定血清T3、T4、TSH水平,了解甲状腺功能状态⑵血清蛋白结合碘(PBI)主要反映血内T4浓度。大鼠血浆中无甲状腺激素结合蛋白,故大鼠血浆中的蛋白结合甲状腺激素水平很低。⑶T3、T4固相放射免疫联合测定血清T3和T4。

2.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⑴肾上腺的功能活动、结构和重量是依靠垂体分泌ACTH维持,可粗糙反应肾上腺皮质功能。⑵肾上腺内VC含量测定⑶肾上腺内胆固醇含量测定⑷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①尿17-羟类固醇的测定②17-酮类固醇的测定③血皮质醇和皮质酮的测定④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测定)

3.垂体-性腺系统:⑴促性腺素监测:①直接测定FSH(卵泡刺激素)和LH(黄体生成素)②间接测定⑵性激素(雄激素、雌激素)监测:①雄激素直接测定A.色谱法和RIA;B.生物监测法(间接法);

②雌激素直接测定:A.放射配位体法和RIA;B.生物监测法。

Page3●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评价方法

近似致死量(ALD):引起一群实验动物死亡的大致剂量或浓度范围,是介于最小致死量与最大非致死量之间的剂量。

最小致死量(MLD):是指药物在最低剂量组的一群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可表示为LD10或LD5。

最大非致死剂量(MNLD):实际上是急性毒性试验中以死亡为毒效应时的一种最大耐受量,只药物不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可以表示为LD0。

最大耐受量(MTD):试验中动物不引起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表示为LD0或LC0

非致死性毒性反应:药物可对机体的生理,生化,免疫,神经或其他系统产生损害,使正常生理功能发生严重紊乱,有些实验动物虽可幸免于致死性毒效应,但可能出现上述系统不可逆的损伤,即产生非致死性毒性反应。

可逆反应:是指当药物在体内消除后,反应也随之消失,不残留任何效应。

可靠安全系数(CSF):是指肯定无害量与肯定有效量值比值

Page4毒药:药理作用剧烈,极量与致死量很接近,小剂量时能产生治疗作用,超过极量即有可能中毒甚至造成死亡的药品

剧药:作用剧烈但程度稍弱的药品

“双峰”死亡现象:早期死亡过的,继之有所减少,然后又出现大批死亡。

可逆的反应与否取决因素:毒性作用涉及的器官与系统;药物的内在毒性;用药时间的长短;在确定的时间范围内,药物在体内的量;实验动物的年龄(月龄)和健康情况

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和意义:①定药物的半数致死量及相关参数,初步估计该药物的毒性大小;②通过观察药物的急性中毒症状,推测其毒性靶器官,为毒性作用机制分析及临床毒副反应监测提供依据;③为多次重复给药毒性试验提供计量设计参考;

④提供相关信息。

我国药政部门对急性毒性实验的基本要求:①至少选用两种实验动物,小动物如啮齿类要求作出LD50,大动物如狗可测定单次给药的近似致死量和最大耐受量。②采用两种给药途径,其中一种必须与临床给药途径相同。若临床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则仅此一种途径即可。给药后观察动物毒性反映和死亡情况7-14天,死亡动物及时尸检,如发现肉眼可见的病变应进行病理学检查。推荐使用Bliss法计算其LD50和95%可信限。Page5试述对数计量—效应曲线的斜率所揭示出

内在的毒性特征。①斜率大,表明毒效应性质较严

重,毒性作用出现的迅速或吸收速率较大,反之斜

率小的则反映了安全范围大。②依据斜率,常可将

反应外推至低剂量范围,求算出LD1,LD10,甚至

推测出不能观察到的效应水平。③斜率的大小在比

较同系列化合物时更为重要,两个药物可能完全相

同或相近的LD50值,但斜率却可以不同,故在相

同的计量范围内,表现出不同的毒理学特征。④不

能绝对的揭示出某一特殊的毒性作用机制。

急性实验的量限:口服给药急性毒性:5g/kg.注射

给药2g/kg在此剂量下如无死亡出现,通常可不必

做出更高的剂量

对于低毒性的药如何处理?对于毒性低的药物可

用最大给药浓度和最大给药容量单次或24小时内

分次给药。

“治疗/安全指数”及意义:

治疗指数(TI):是指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之

比值。TI值越大,表示该药物在发挥其治疗作用

时所承担的风险(危险性)越小,一般认为TI大

于3的药物才可能有实用意义。目前用于临床的药

物,其TI值大多大于10。

安全指数(SI):是指基本无害量与基本有效量之

比值。SI值可以说明药物的临床安全性,但该值

往往难以精确计算出来,测定误差很大。

急性毒性试验剂量水平选择的基本原则:①以测定

LD50及剂量-反应曲线的斜率为目的

(10%-50%-90%);②4个以上剂量组,至少有3个

落在10%-50%之间;③c做预实验来摸索剂量。

Page6●长期毒性作用及其试验方法

长期毒性试验:指药物以一定的等级计量连续多日

给予受试所产生的有害作用(长期毒性作用)为观

察这种有害作用而设计的毒理学试验。

蓄积作用:当较长时间连续反复给药或者说给药的

时间间隔和剂量超过机体消除化学异物的能力时,

出现化学异物进入机体的速度(或总量)超过排除

的速度(或总量)的现象,这种化学异物就有可能

在体内逐渐增加并储存起来。

蓄积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几种:①作用量的物质蓄

积:可用化学方法检测出;②功能性蓄积:不一定

能用化学方法检测出,但有慢性毒性征出现,即由

于贮存在体内的化学异物或其代谢产物的量极微

而现有的方法不足以测出,但由于多次接触引起轻

微损害的复积而出现。

我国药政部门对长期毒性试验动物数的要求:

①90天以内的长期毒性试验:啮齿类动物每组至

少20只(雌雄各10只),非啮齿类动物每组4-6

只(雌雄各2-3只)

②超过90天的长期毒性试验:啮齿类动物每组至

少40只(雌雄个20只),非啮齿类动物每组至少

8-10只(雌雄各4-5只)

Page7长期毒性试验时检查的器官包括哪些:心

脏、肝脏、脾脏、肾、肺、脑、肾上腺、甲状腺、

胸腺、睾丸、附睾、前列腺、子宫、卵巢

恢复期观察:最后一次给药后24小时,每组活杀

部分动物检测上述各项指标,留下1/3-1/4动物进

行恢复期观察。观察期一般不超过28天,而后再

活杀检查上述所有指标,以了解毒性反应的可逆程

度和可能出现的延迟性毒性反应。在次期间除了不

给药外,其他观察内容与给药期间相同。

剂量水平的选择有哪几种具体的方法参考:

①半数致死量法(LD50法);②短期蓄积试验过度

法;③药代动力学法(MBS法);④最大耐受量法

(MTD法);⑤临床拟用剂量法(ACD法);⑥等效剂

量法

长期毒性试验的目的:通过重复给药的动物试验表

征受试物的毒性作用,预测其可能对人体产生的不

良反应,降低临床受试者和药品上市后使用人群的

用药风险。其具体包括:

①观察长期重复给与受试药物,可能对机体产生的

不良反应,包括不良反应的性质、程度、量效和时

效关系、可逆性等。

②判断受试物反复给药的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

③推测临床试验的起始剂量和重复用药的安全范

围。

④提示临床试验中需要重点监测的安全指标。

⑤对毒性作用强、毒性症状发生迅速、安全范围小

的化合物,长期毒性研究还可以为临床试验中的解

毒或解救措施提供参考。

Page8长期毒性试验的总原则:

①两种动物:至少在两种动物体上进行,兼顾雌雄

性别。

②三个剂量:剂量至少分成高中低三档,高剂量组

应能充分反映供试药物毒性,而低剂量组不出现毒

性反映。同时设一溶媒(或赋型剂)对照组或已知

药物毒性对照组,理想的动物试验动物应选择与人

体代谢相似,对受试药物敏感的动物。

③给药途径应与临床拟用途径相一致

●局部毒性试验

致敏作用:当皮肤接触某些药物时,可表现出极小

的反应或没有任何反应。但是当随后再接触该药物

时,可发生一种更严重的反应,即致敏作用。

药物致敏原:具有致敏作用的药物称为药物致敏原

或药物致敏物。

皮肤毒性试验:皮肤毒性试验是外用药作用于皮

肤,观察皮肤的吸收程度,来定性和定量地判断毒

性大小。

药物致敏作用的特点:1.病理变化不同于该药物

引起的一般中毒性改变,而是免疫性反应症;2.

不容易找到药物毒理学中的一般毒性的剂量----

效应规律;3.经一定潜伏期后,再次接触药物才能

激发出特定症状。

Page9皮肤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观察完整皮肤及

破坏皮肤的一次接触外用药物短期内所产生的毒

性反应。

什么情况下应优先考虑致敏试验?1.应用于皮

肤,黏膜等的局部用药;2.与已知的具有致敏性的

药物结构或药理作用类似者;3.在药物生产中已表

现出或可疑引起皮肤刺激,皮炎或接触性皮炎等的

药物。

局部毒性试验及研究内容:局部毒性试验是指局部

用药后,引起的毒性反应。主要指皮肤用药,同时

也包括局部作用于直肠和阴道的制剂应用后产生

的毒性反应。它的研究内容包括皮肤毒性试验,皮

肤刺激试验,皮肤致敏试验。

●致突变作用的研究及其试验方法

突变:生物体遗传物质发生急剧的遗传学变化,导

致可遗传的表型变异,其表型变异为不可逆的。可

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其结果可造成细胞/

机体的死亡,或细胞/机体结构形态/功能的改变。

基因突变:组成一个染色体的一个或几个基因发生

变化。(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

染色体突变:染色体结构/数目发生变化。

致突变物:凡能引起生物体发生突变的物质(药

物)。

S9混合物:经诱导的大鼠肝脏匀浆,离心后所得

上清即为S9上清液,再向其中加入一些辅助因子,

如辅酶Ⅱ(NADP)、6-磷酸葡萄糖、K+/Mg2+等,组

成混合液,从而构成还原型辅酶II再生系统。肝

S9的成分主要是混合功能氧化酶,大多数化合物

在体内经过其代谢。

Page10微核:骨髓细胞经致突变物作用,其染色

体可发生畸变。其断裂的碎片在分裂间期留在子代

细胞内形成规则的一个或几个圆形或椭圆形结构

的小块物质,由于它比普通细胞核小,故称之为微

核。

UDS:DNA受损后的修复合成与按细胞周期进展程

序而发生的S期半保留DNA合成不同,称为程序外

DNA合成。

秋水仙效应:在秋水仙碱、长春新碱等作用后,微

管蛋白的聚合受抑制,细胞停止于中期细胞,此时

的染色体往往过度凝缩。由于细胞不经过后期即进

入分裂间期,于是可能出现多倍体。

人类基因库:人群生殖细胞所具有的能传给下一代

的全部基因总和。

遗传负荷:人群中每个个体新携带的有害基因的平

均水平。

直接作用于DNA?

碱基类似物取代;烷化剂的影响;插入剂(菲啶类、

多环烃化合物);DNA修复酶抑制剂(咖啡因)。

干扰有丝分裂秋水仙效应;核内复制;异常纺

缍体形成;染色体不浓缩及粘着性染色体;染色体

提前凝缩。

Page11突变的后果:

1.对人类基因库的影响:诱变物→生殖细胞→[单

个突变;反复性突变;回复突变→遗传负荷]

2.体细胞突变的后果:肿瘤;动脉硬化;细胞老化;

细胞发育及分化障碍

3.生殖细胞突变的后果:可遗传变化;不可遗传变

Ames试验原理及主要内容

[原理]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野生型)←正向/

回复突变→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突变型、营养

S9混合液—药物

剂量设计:1.根据药物对细菌的毒性和药物溶解度

确定最高剂量;2.西药一般最高剂量为5 mg/皿,

中药可高于此值;3.药物最低剂量为 1 μg/皿或

0.1μg/皿;4.药物至少设五种不同剂量;5.不溶

于水的药物可用DMSO或乙醇溶解;6.DMSO≤0.5

ml;乙醇≤0.1 ml

[对照组]阴性对照、阳性对照(代谢活化时,设

S9对照)

[方法]掺入法、点试法

[结果判断]

原则:

2次以上独立实验的重复结果

阴性:受试物对4种菌株(加和不加S9)均阴性

阳性:受试物对1 种菌株阳性

掺入法:

Rt/Rc > 2;剂量效应关系

点试法

阳性:滤纸片周围长出一圈密集的回变菌落

阴性:平皿上少数散在的自发回变菌落

细菌毒性:滤纸片周围见到抑菌圈

Page12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作染色体突变分析优

点,在此试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优点:1.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容易大量得到;属于

有丝分裂G0/G1期的同步细胞群;染色体畸变自发

频率低;可在促细胞分裂剂的刺激下进行有丝分

裂。2.PHA具有促使细胞转化的作用,是培养液的

重要成分。

注意:加秋水仙素阻止细胞分裂的时间要适当。培

养温度为37 ±1 ℃。低渗处理时用吸管吹打,以

充分分散细胞染色体。加入固定液,也要充分吹打,

避免细胞集结成块。玻片应干净并冰冻过,避免染

色体重叠。

六、微核试验原理

骨髓细胞经致突变物作用,其染色体可发生畸

变。其断裂的碎片在分裂间期留在子代细胞内形成

规则的一个或几个圆形或椭圆形结构的小块物质,

由于它比普通细胞核小,故称之为微核。观察骨髓

细胞中的微核率,有助于检验药物是否具有致突变

作用。

Page13虽然骨髓和外周血各种有核细胞中均可见

到微核,但只有在无核的红细胞中才易辩认。在骨

髓中无核红细胞有嗜多染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和

成熟红细胞两种,正常情况下,嗜多染红细胞占多

数。由于毒性物质影响了骨髓红细胞尤其是嗜多染

红细胞,使二者比例失衡,故在骨髓涂片中一般均

嗜好多染红细胞中进行观察。

V79/HGPRT原理

细胞在正常培养条件下,对6-硫代鸟嘌呤(6-TG)

的毒性作用敏感,不能生存,在致癌物和/或致突

变物作用下,某些细胞X染色体上控制次黄嘌呤鸟

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的结构基因发生突

变,不能再产生HGPRT,从而使突变细胞对6-TG

具有抗性作用。这些突变细胞在含有6-TG的选择

性培养液中能继续分裂并形成集落。根据突变集落

形成数,计算突变率以判定受试物的致突变性。

SOS显色反应

[原理]:SOS修复属一种能够引起误差修复的紧急

呼救修复,是在无模板DNA 情况下合成酶的诱导

修复。正常情况下无活性有关酶系,DNA受损伤而

复制又受到抑制情况下发出信号,激活有关酶系,

其中DNA多聚酶起重要作用,在无模板情况下,进

行DNA修复再合成,并将DNA片段插入受损DNA

空隙处。SOS修复属易误修复,造成误差修复,引

起突变。

SOS显色反应是一种检测DNA损伤的试验。基于DNA

损伤剂诱导大肠杆菌的SOS反应,并通过测定

PQ35、PQ37菌株中sfiA基因的表达水平,即诱导

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的生成量来判断

DNA受损伤的程度。本法具有简便、灵敏、快速,

基本上无假阳性的优点。

[菌株]大肠杆菌PQ37或其他合适菌株。

[剂量]至少五个剂量组;最高剂量由细胞毒性和溶

解度确定。SOS显色反应是一种检测DNA损伤的试

验。

[代谢活化]用S9进行代谢活化,合理设计对照。

[对照组]阴性和阳性对照。

Page14果蝇伴隐性致死试验原理

是利用隐性基因在伴性遗传中的交叉遗传特

征而设计的。雄蝇的X染色体传给F1代雌蝇,F1

代雌蝇为杂合性,不表达;F1代雌蝇将此基因传

给F2代雄蝇,因此,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能在F2代半合子雄蝇中表达出来。

如果亲代雄性果蝇接受药物后X染色体上出

现隐性致死性突变,则在F1代雄蝇中不表达,但

在F2代雄蝇中有一半果蝇接受了这个已经发生突

变的X染色体,结果F2代雄蝇数目比雌蝇少了一

半,因此可据此推断致死突变的存在。?

十、为什么要做代谢活化试验,简述其原理

原因:化学物质本身无毒或毒性较低。但在体内经

过生物转化后,形成的代谢产物毒性比母体物质增

大,甚至产生致癌、致突变、致畸作用。

原理:S9代谢活化系统:经诱导的大鼠肝脏匀浆,

离心后所得上清即为S9上清液,再向其中加入一

些辅助因子,如辅酶II(NADP)、6-磷酸葡萄糖、

K+/Mg2+等,组成混合液,从而构成还原型辅酶II

再生系统。肝S9的成分主要是混合功能氧化酶,

大多数化合物在体内经过其代谢。

Page15●生殖毒性研究

畸胎学:从胚胎学和病理学发展出来的一个分支学

科,是研究胚胎发育时期,由各种内外因子引起结

构和功能异常的先天性畸形的科学。

致畸性:药物接触胚胎发生期后引起永久性结构或

功能异常的性质。

药物的胚胎毒性:某些药物在一定剂量仅对胚胎或

胎儿有毒性作用而对母体没有毒性作用,此作用被

称为胚胎毒性。胚胎毒性表现为胚胎死亡、胚胎生

长迟缓、畸形和功能不全。

母体毒性:指药物引起怀孕动物的毒效应,如体重

不增或减轻等,最严重的是死亡。

畸形:永久性结构异常或功能异常的胎儿和新生

儿。通常不包括显微镜下细微结构的异常, 生化代

谢性缺陷。单纯功能异常(如精神缺陷、智力缺陷),

也不包括分娩过程中各种因素造成的缺陷。

致畸指数:为一种药物对母体的半数致死量与最小

致畸量的比值,是表示一种化学物质的致畸强度指

标。建议致畸指数在10以下定为不致畸,10 ~ 100

为致畸,100以上为强致畸。

致畸作用临界期:胎儿前期,对所有致畸因素包括

药物在内特别敏感,可导致形态及功能的异常,称

为致畸作用临界期。

Page16简述致畸作用的机理:

1.突变引起胚胎发育异常:胚胎发育过程基因起控

制作用,而化学物可使基因正常的控制过程发生转

向,严重时胚胎发育可完全停止而死亡。

2.干扰基因的表达:胚胎发育过程受到各种基因在

时间、空间上高度有序表达的调控,基因表达水平

和基因功能的改变,即表观遗传学改变,也影响胚

胎的发育。

3.细胞损伤和死亡: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增殖、

分化和死亡都是必要的,他们之间存在精致的平

衡,每种过程的抑制或过度都可能影响正常的发

育。

4.干扰细胞-细胞交互作用(细胞间通讯):间隙连

接是细胞间的一种连接方式,不仅可连接细胞,还

能为传递细胞间的化学信息提供通道。因而对细胞

的生命活动有很大影响。其主要功能时调节和控制

细胞生长和分化、协调代谢和电兴奋传导等,而抑

制这种作用与致畸作用有一定联系。

5.通过胚胎毒性引起发育毒性:胎儿期因缺乏肝微

粒体酶,药物排除速度慢。可能蓄积在胚胎体内。

这些原因可造成胚胎对某些药物具有特殊的反应

性和敏感性,甚至畸形。

6.干扰母体稳态:迅速成长的胚胎对基质相辅酶缺

乏十分敏感,母体稳态失衡可引起畸形。

Page17 7.胚胎中间代谢障碍

8.胚胎组织发育过程不协调

9. 渗透压不平衡

药物致畸作用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2.化学物的理化性质;3.化学物作用时间和途径;4.化学物的剂量;5.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6.母体状况

Page18●致癌作用研究

怎样理解体细胞突变学说及癌基因致癌

体细胞突变学说:正常体细胞的基因在药物作用下发生突变而转化为肿瘤细胞,再进一步增殖而形成肿瘤。

癌基因致癌:1.原癌基因:为细胞的正常基因,多编码控制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的各种调控因子和活性蛋白,是细胞正常功能所必需;癌基因:为原癌基因的突变形式,或改变了表达方式(过量、产物活性的改变,等),其结果是引起正常细胞的癌变。

原癌基因种类:根据原癌基因的表达产物在细胞中的定位和功能分为:

1.src家族——酪氨酸蛋白激酶

2.ras家族——P21

3.myc家族——核内DNA结合蛋白

4.sis家族——P28(类人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5.myb家族——核内转录因子

癌基因致癌机制

点突变激活;基因剂量的作用——与恶性表型有关;染色体断裂作用;癌基因互补;

长期致癌试验的原则(药物剂量确定及分组)1.受试药物应设2-3个剂量组,另设溶媒或赋形剂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

2.尽可能采用较高剂量,以缩短肿瘤潜伏期,在较短时间内呈现致癌作用,但剂量过高则出现过多动物死亡而影响观察,剂量过低则不能出现预期结果,需作预试验以决定剂量;

3.高剂量组一般为最大耐受量,即实验组动物体重减轻不超不定期对照组10%的最高剂量。中、低剂量组为上述剂量的1/2 及 1/4 说1/3及1/9;

4.每组动物数量至少雌雄各50只;第一个肿瘤出现时,动物数在25只以上;动物数越多,越容易出现统计学差异。Page17 7.胚胎中间代谢障碍

8.胚胎组织发育过程不协调

9. 渗透压不平衡

药物致畸作用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2.化学物的

理化性质;3.化学物作用时间和途径;4.化学物的

剂量;5.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6.母体状况

Page18●致癌作用研究

怎样理解体细胞突变学说及癌基因致癌

体细胞突变学说:正常体细胞的基因在药物作用下

发生突变而转化为肿瘤细胞,再进一步增殖而形成

肿瘤。

癌基因致癌:1.原癌基因:为细胞的正常基因,多

编码控制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的各种调

控因子和活性蛋白,是细胞正常功能所必需;癌基

因:为原癌基因的突变形式,或改变了表达方式(过

量、产物活性的改变,等),其结果是引起正常细

胞的癌变。

原癌基因种类:根据原癌基因的表达产物在细胞中

的定位和功能分为:

1.src家族——酪氨酸蛋白激酶

2.ras家族——P21

3.myc家族——核内DNA结合蛋白

4.sis家族——P28(类人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5.myb家族——核内转录因子

癌基因致癌机制

点突变激活;基因剂量的作用——与恶性表型有

关;染色体断裂作用;癌基因互补;

长期致癌试验的原则(药物剂量确定及分组)

1.受试药物应设2-3个剂量组,另设溶媒或赋形

剂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

2.尽可能采用较高剂量,以缩短肿瘤潜伏期,在较

短时间内呈现致癌作用,但剂量过高则出现过多动

物死亡而影响观察,剂量过低则不能出现预期结

果,需作预试验以决定剂量;

3.高剂量组一般为最大耐受量,即实验组动物体重

减轻不超不定期对照组10%的最高剂量。中、低剂

量组为上述剂量的1/2 及 1/4 说1/3及1/9;

4.每组动物数量至少雌雄各50只;第一个肿瘤出

现时,动物数在25只以上;动物数越多,越容易

出现统计学差异。

Page17 7.胚胎中间代谢障碍

8.胚胎组织发育过程不协调

9. 渗透压不平衡

药物致畸作用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2.化学物的

理化性质;3.化学物作用时间和途径;4.化学物的

剂量;5.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6.母体状况

Page18●致癌作用研究

怎样理解体细胞突变学说及癌基因致癌

体细胞突变学说:正常体细胞的基因在药物作用下

发生突变而转化为肿瘤细胞,再进一步增殖而形成

肿瘤。

癌基因致癌:1.原癌基因:为细胞的正常基因,多

编码控制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的各种调

控因子和活性蛋白,是细胞正常功能所必需;癌基

因:为原癌基因的突变形式,或改变了表达方式(过

量、产物活性的改变,等),其结果是引起正常细

胞的癌变。

原癌基因种类:根据原癌基因的表达产物在细胞中

的定位和功能分为:

1.src家族——酪氨酸蛋白激酶

2.ras家族——P21

3.myc家族——核内DNA结合蛋白

4.sis家族——P28(类人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5.myb家族——核内转录因子

癌基因致癌机制

点突变激活;基因剂量的作用——与恶性表型有

关;染色体断裂作用;癌基因互补;

长期致癌试验的原则(药物剂量确定及分组)

1.受试药物应设2-3个剂量组,另设溶媒或赋形

剂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

2.尽可能采用较高剂量,以缩短肿瘤潜伏期,在较

短时间内呈现致癌作用,但剂量过高则出现过多动

物死亡而影响观察,剂量过低则不能出现预期结

果,需作预试验以决定剂量;

3.高剂量组一般为最大耐受量,即实验组动物体重

减轻不超不定期对照组10%的最高剂量。中、低剂

量组为上述剂量的1/2 及 1/4 说1/3及1/9;

4.每组动物数量至少雌雄各50只;第一个肿瘤出

现时,动物数在25只以上;动物数越多,越容易

出现统计学差异。

Page17 7.胚胎中间代谢障碍

8.胚胎组织发育过程不协调

9. 渗透压不平衡

药物致畸作用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2.化学物的

理化性质;3.化学物作用时间和途径;4.化学物的

剂量;5.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6.母体状况

Page18●致癌作用研究

怎样理解体细胞突变学说及癌基因致癌

体细胞突变学说:正常体细胞的基因在药物作用下

发生突变而转化为肿瘤细胞,再进一步增殖而形成

肿瘤。

癌基因致癌:1.原癌基因:为细胞的正常基因,多

编码控制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的各种调

控因子和活性蛋白,是细胞正常功能所必需;癌基

因:为原癌基因的突变形式,或改变了表达方式(过

量、产物活性的改变,等),其结果是引起正常细

胞的癌变。

原癌基因种类:根据原癌基因的表达产物在细胞中

的定位和功能分为:

1.src家族——酪氨酸蛋白激酶

2.ras家族——P21

3.myc家族——核内DNA结合蛋白

4.sis家族——P28(类人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5.myb家族——核内转录因子

癌基因致癌机制

点突变激活;基因剂量的作用——与恶性表型有

关;染色体断裂作用;癌基因互补;

长期致癌试验的原则(药物剂量确定及分组)

1.受试药物应设2-3个剂量组,另设溶媒或赋形

剂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

2.尽可能采用较高剂量,以缩短肿瘤潜伏期,在较

短时间内呈现致癌作用,但剂量过高则出现过多动

物死亡而影响观察,剂量过低则不能出现预期结

果,需作预试验以决定剂量;

3.高剂量组一般为最大耐受量,即实验组动物体重

减轻不超不定期对照组10%的最高剂量。中、低剂

量组为上述剂量的1/2 及 1/4 说1/3及1/9;

4.每组动物数量至少雌雄各50只;第一个肿瘤出

现时,动物数在25只以上;动物数越多,越容易

出现统计学差异。

毒理学基础知识点

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基本类型是S形曲线。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替代法又称“3R”法: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毒效应谱: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毒作用的类型:①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 ②局部或全身作用;③可逆或不可逆作用;④超敏反应⑤特异质反应。 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Zch值大,说明Limac 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选择性毒性:水平:可发生在物种之间、个体内(易感器官为靶器官)和群体内(易感人群为高危人群三个水平。原因:①物种和细胞学差异;②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③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④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 毒性和毒效应的区别: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我们不能改变化学物的毒性。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ADME过程:吸收:是外源化学物从机体的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的过程。分布:是指外源化学物吸收后随血液或淋巴液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代谢。排泄:外源性化学物及代谢产物由机体向外转运的过程,是机体中物质代谢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环节。 毒理学研究方法的优缺点:①流行病学研究:优:真实的暴露条件;在各化学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测定在人群的作用;表示全部的人敏感性。缺:耗资、耗时多;无健康保护;难以确定暴露,有混杂暴露问题;可检测的危险性增加必需达到2倍以上;测定指标较粗。②受控的临床研究:优:规定的限定暴露条件;在人群中测定反应;对某组人群(如哮喘)的研究是有力的;能测定效应的强度。缺:耗资多;较低浓度和较短时间的暴露;限于较少量的人群(一般<50);限于暂时、微小、可逆的效应;一般不适于研究最敏感的人群。③体内试验:优:易于控制暴露条件;能测定多种效应;能评价宿主持征的作用;能评价机制。缺:动物暴露与人暴露相关的不确定性;受控的饲养条件与人的实际情况不一致;暴露的浓度和时间的模式显著地不同于人群的暴露。④体外试验:优:影响因素少,易于控制;可进行某些深入的研究;人力物力花费较少。缺:不能全面反映毒作用,不能作为毒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的最后依据;难以观察慢性毒作用。 药物引起呼吸系统毒性的机制并举例:吗啡:引起呼吸中枢抑制;箭毒生物碱:引起呼吸肌麻痹;呋喃妥因:介导的氧化损伤;多柔比星:细胞毒药物对肺泡的直接损害;胺碘酮:细胞内磷脂的沉积;紫杉醇:介导P物质的释放;环磷酰胺:致癌变作用。 常用的致突变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畸变分析、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SCE、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显性致死试验、程序外DNA合成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考研《环境毒理学》简答题知识点总结手写版-环境工程考研适用

第一章 1简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方法p241-08j1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以及一些环境物理因素如噪声、射频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等。 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1、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对集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吸收、分布、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2、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定方法,即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一般毒性试验(急性、亚急性、慢性实验)、繁殖实验、代谢实验、蓄积实验等3、各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和有害物理因素对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实验和整体实验俩种基本类型。但动物学实验须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哪些?p270-10j2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实验和整体实验俩种基本类型。但动物学实验须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体外实验包括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实验,整体实验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毒性实验。但动物学实验研究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往往不尽一致,假阳性、假阴性、过低或者过高估计毒物潜在危害程度等情况常存在。因此单纯依靠动物实验或者流行病学调查都是不可靠的,完整的方法是将实验室研究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有机结合起来,用微观研究进行毒性筛选、机理探讨,并为宏观研究提供所学的观察指标,而宏观则为微观提供选题方向,并进行验证对一项具体的研究来讲,如果某种毒性已经被广泛生产或应用,应首先分析对人群的影响,发现对健康损害的迹象,然后用微观实验手段进行深入研究。最后,将这些实验研究结过进一步在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中加以验证,再确定病损的因果关系。3什么叫环境毒理学?它是怎样产生的?p259-09w1 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生活居住环境日益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特别是环境污染引起的公害事件的教训,促使人们进行深入的毒理学研究,以阐明环境中某种污染物或几种污染物对生物体得作用及其机理,以致环境毒理学迅速发展为一门毒理的分支学科,成为环境科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4环境毒理学的产生对环境科学研究有什么作用?p271-10w1 环境科学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使之有利于人类现在和未来的正常生存,环境毒理学是环境科学的前沿领域,同时也是环境医学评价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基础。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生活居住环境日益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特别是环境污染引起的公害事件的教训,促使人们进行深入的毒理学研究,以阐明环境中某种污染物或几种污染物对生物体得作用及其机理,以致环境毒理学迅速发展为一门毒理的分支学科,成为环境科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5环境毒理学主要任务是什么?p284-11w3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有三点:1、判明环境污染物和其他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不断不要对现有物质进行研究,而且还必须对所有新的化学物质,在普遍应用之前,予以检测。2、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即用最灵敏的探测手段,找出环境污染物与机体作用后最初出现的生物学变化3、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反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6环境毒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p298-12.1 第二章 1简述环境中污染物的转化规律p241-08j2 污染物在环境中可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者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叫污染物的转化。根据其转化形式可以分为:物理转化、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三种类型,物理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蒸发、凝聚、吸附以及放射性元素蜕变等一种或几种物理过程实现的转化;化学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化学反应过程发生的转化,如: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络合反应、光化学反应等;生物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生物相应酶系统的催化作用所发生的变化过程 2什么是生物性迁移?如何定量研究生物性迁移?p271-10w2

《毒理学基础》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毒理学概述 一、毒理学概念 1.传统定义:毒理学是研究毒物的学科。 2.现代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 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二、现代毒理学主要包括: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第二节毒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萌芽期 二、学科形成期 三、学科发展期 第三节毒理学方法 一、体内试验 二、体外试验 三、人体观察 四、流行病学研究 第四节毒理学应用 一、安全性评价 二、危险度评价 三、危险性管理与交流 第五节毒理学展望 一、系统毒理学 二、计算毒理学 三、表观遗传毒理学 四、毒理学替代法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毒物和毒效应 一、外源化学物和毒性 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指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 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2.内源化学物: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3.毒性(toxicity):指物质引起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4.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 能影响毒效应。 5.中毒(poisoning):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 状态。 6.毒物(poison):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生物体损伤的物质。 二、损害作用于非损害作用 1.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指影响生物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 害,或降低生物体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2.非损害作用: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在生物体适应代偿能力范围之内,生物体对其 他外界环境的易感性也不应提高。 三、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随剂量增加可以表现为: 1.生物体对外源化 学物的负荷增加; 2.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 3.亚临床改变; 4.临床中毒;5.甚至死亡。 四、毒作用分类 (一)速发型或迟发型作用 1.速发型毒作用(immediate toxic effect):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 起的毒作用。 2.迟发型毒作用(delayed toxic effect):在一次或多次暴露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 间间隔才出现的毒作用。 (二)局部或全身作用 1.局部毒性作用: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生物体暴露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 2.全身毒作用:指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并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如 一氧化碳引起的全身性缺氧。 (三)可逆或不可逆作用 1.可逆作用(reversible effect):指停止暴露后可逐渐消失的毒作用。 2.不可逆作用(irreversible effect):指在停止暴露外源化学物后其毒作用继续存在,甚至 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 (四)超敏反应 (五)特异质反应 第二节剂量和剂量—反应关系 一、剂量和暴露特征 1.剂量(does):是决定外源化学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重要的因素。 2.在毒理学中,机体最常见的暴露外源化学物的途径为:经口、吸入、经皮肤和注射等。 二、效应和反应

药物毒理学复习大纲及习题资料-共15页

药物毒理学复习纲要 - 与考试内容不全相同 1. 毒理学“ Toxicology”与药物毒理学“ Pharmacotoxicology”的区别? ①. 毒理学是指有关“毒物研究” ,而药物毒理学是指????.. ②. 现代毒物学是一门有关研究在特定情况下,机体接触化学、生物或物理物质而产生 有害作用(毒性)的科学。 ③. 药物毒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发生发展表观特征和机 制、最终结果及其危险因素,主要用于对外源性物质的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 2.“药物毒理学、毒性反应、毒代动力学、急性毒性试验、半数致死量”等概念及英文翻译。 ①. 药物毒理学( Pharmacotoxicology ):是一门关于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的科 学。主要研究人类在应用药物防病治病过程中,药物不可避免地导致机体全身或局 部病理学改变,甚至引起不可逆损伤或致死作用;同时也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 的发生发展与转归、毒理机制及其危险因素的科学。 ②.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 者靶组织(器官)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③. 毒代动力学( toxicokinetics ):它是运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和研究方法,探讨药 物毒性作用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通过动物体内、外和人体外的研究方 法,在毒理学研究中根据产生毒性作用的剂量,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 定性定量地研究实验动物体内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 与特点。 ④. 急性毒性试验( acute toxicity ):是指机体(实验动物)一日内一次或多次接触 药物产生毒性反应,甚至引起死亡。 ⑤. 半数致死量( LD50 ):指能引起50%的动物或实验标本产生死亡的浓度或剂量。 3.药物毒理学研究的领域: ①. 描述性毒理学( descriptive toxicology ):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 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 ②. 机制毒理学 ( mechanistic toxicology ):通过药物对细胞或组织产生毒性 的生理生化改变研究,阐明药物对机体毒性作用的机制。 ③. 应用毒理学( applied toxicology ):基于描述性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提供的资 料,并通过系统的毒性研究明确特定受试药物是否呈现足够低的危险,新药临床 前安全性评价内容类似该研究范畴。 4.通常从药物毒理学角度而言,药物毒性作用可包括: (6 个) ①. 变态反应; ②. 毒性反应; ③. 致癌性; ④. 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 ⑤. 致突变与遗传毒性 ⑥. 特异质反应。 5.影响药物毒性作用的主要因素?药物进入体内是否产生毒性作用,与下列4 个因素有关:

毒理学实验设计

毒理学实验设计 ——镉对肾脏的急性损害作用 设计者:余擎3100304094 李敏3100304091 一、实验背景及依据: 镉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有毒重金属元素之一,镉污染及危害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医学问题。 在日本,人中毒事件主要是由于镉引起的,如一种“itai-itai”病的中毒,即是由镉中毒引起的。研究发现在镉污染地区的人们的骨头、肝、肾中都富集有大量的镉,尤其是肾在长期的职业性接触中会受到严重的损害。 肾脏是急性镉暴露的重要靶器官,会引起在临床上表现为管状功能紊乱的氨基酸尿、蛋白尿和糖尿病,以及肾肿胀、肾小管有管型和上皮细胞脱落、肾小球毛细血管从坏死。 目前,对镉致急性肾损害的机制上不明确,但根据有关资料报道:镉可损害肾小管而干扰肾对蛋白质的排出和再吸收等作用,并影响近端肾小管功能,出现糖尿病,使尿钙和尿酸增加。 二、实验目的和意义: 目的:了解镉的急性损害作用,镉对肾脏毒性的蓄积作用 意义:通过了解镉的急性作用,掌握镉的危害,同时积极预防镉的污染。掌握随机分组方法,以及实验数据的统计。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 1、实验动物:健康昆明小白鼠30只,雌雄各半,体重18~25g,,由实验中心提供。 2、主要试剂:氯化镉(CdCl2) 3、分组与染毒:30只小鼠按体重随机分组为5组,每组6只,CdCl2染毒剂量分别为0mg/kg、1.5mg/kg、3.5mg/kg、5.5mg/kg、7.5mg/kg,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灌胃1次。第2天处死动物。 (注:查相关资料得:实验动物为小白鼠,CdCl2经口染毒的LD50为150mg/kg,参照LD50值得的1/20~1/100设置四组剂量组,剂量间距为2。) 四、样本采集与处理: 1.使用代谢笼收集小鼠尿液 2.小鼠处死后,立即取肾脏,准确称取1份0.2g肾组织,置于消化液中消化,用于测定肾脏消化液中的镉浓度。 3.另取一份肾组织,制作肾脏病理切片。用于观察肾组织有无变化。 五、观察指标:

湖大环境工程环境毒理学考研真题简答题整理(2002-2014)

1、简述环境毒理学的基础。 环境毒理学的基础包括医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 2、简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 (environmental pollutant)。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 学性污染物。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 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根据环境污染物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相 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和毒性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有关因素。 3、简述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和研究意义。 答:污染物的迁移(transport of pollution)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 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 污染物的迁移规律: Ⅰ机械性迁移,包括气的机械性迁移、水的机械性迁移和重力机械性迁移。 Ⅱ物理-化学性迁移:①风化淋溶作用:是指环境中的水在重力作用下运动时通过水解作用使岩石、矿物中化学元素溶入水中的过程,其作用的结果是产生游离态的元素离子。②溶解挥发作用;③酸碱作用;④络合作用;⑤吸附作用;⑥氧化-还原作用。 Ⅲ生物性迁移①生物浓缩:指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出现生物体中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又叫生物富集。②生物积累:生物个体随其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而使浓度系数不断增

毒理学基础试题整理(全)附答案

第一章绪论 1、毒理学主要分为(D)三个研究领域。 A描述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生态毒理学 B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生态毒理学 C生态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D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2、用实验动物进行适当的毒性试验,以获得用于评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暴露的危险度信息是(A)的工作范畴。 A描述毒理学B机制毒理学 C管理毒理学D生态毒理学 3、被誉为弗洛伊德学说的先驱、化学揭破学家、药物化学创始人和现代化学疗法的教父的是(C)。 A Grevin B Ramazzini C Paracelsus D Fontana 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A 危险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危险度管理。 B替代法又称“3R”法,即优化、评价和取代。C通过整体动物实验,可以获得准确的阈剂量。 D只进行啮齿类动物的终生致癌试验不能初步预测出某些化学物的潜在危害性或致癌性。 5、危险度评价的四个步骤是(A) A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B观察损害作用阈剂量(LOAEL)、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C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获得阈剂量、危险度特征分析。 D危害性认证、结构-活性关系研究、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毒理学研究方法(C) A体内、体外实验B流行病学研究 C临床试验D人体观察 7、体内试验的基本目的(A) A检测外源化合物一般毒性 B检测外源化合物阈剂量 C探讨剂量-反应关系 D为其它实验计量设计提供数据 8、体外试验是外源化学物对机体(B)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A慢性毒作用B急性毒作用 C易感性研究D不易感性研究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1、毒物是指(D)。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 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引起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2、关于毒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毒性的大小是相对的,取决于此种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量。 B毒性较高的物质,只要相对较小的剂量,即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C毒性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D我们不能改变毒性,但能改变物质的毒效应 3、一次用药后,(C)个药物消除半衰期时,可认 为该药物几乎被完全消除。 A 2 B 4 C5 D8 4、化学毒物对不同个体毒作用敏感性不同,其原因 不包括(A)。 A 化学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B代谢酶的遗传多肽性 C机体修复能力差异 D宿主其他因素 5、重复染毒引起毒作用的关键因素是(B)。 A暴露时间B暴露频率 C接触时间D接触频率 6、急性毒性是(C)。 A机体连续多次接触化学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 B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触化学物后引起快速而猛烈的中毒效应 C机体一次大剂量或24小时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死亡效应 D瞬间给予动物一定量化学物后快速出现的中毒效应 7、急性动物试验选择动物的原则是(D)。 A对化学物毒性反应与人接近的动物 B易于饲养管理的动物 C易于获得,品系纯化,价格低廉 D以上都是 8、急性毒性试验观察周期一般为(C)。 A 1天 B 1周 C 2周 D 3周 9、如在急性吸入毒性实验当中,随着苯的浓度越来 越高,各试验组的小鼠死亡率也相应增高,这说明存在(D)。 A量反应关系B质反应关系 C剂量-量反应关系D剂量-质反应关系 1

卫生毒理学复习参考问答题

卫生毒理学复习参考问答题 1. 毒理学、卫生毒理学、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2. 毒理学的研究领域? 3. 毒理学与药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4. 常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5. 学习了毒理学的概述,谈谈你对毒理学发展的感想? 6. 损害作用的特点是什么? 7. 化学毒物的毒性及性质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8. 阈剂量的定义? 9. 慢性毒作用带的定义及意义? 10. 生物转运的概念是什么? 11. 生物转运的特点和方式有哪些? 12. 毒物在体内吸收和分布的影响因素都有哪些? 13. 影响毒物排泄的因素有哪些? 14. 简述生物转化的概念和意义 15. 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16. 简述 I 相反应和 II 相反应的概念和反应类型。 17. 终毒物的概念是什么? 18. 终毒物的种类有哪些? 19. 自由基的概念? 20. 自由基的来源和种类有哪些? 21. 年龄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有什么影响?

22. 试述联合作用的概念、类型? 23. 如何评定联合作用? 24. 外源化学物的溶解性对其毒性有何影响? 25. 如何设计甲苯的急性毒性试验? 26. 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区别与联系? 27. 脏器系数及食物利用率的概念是什么? 28. 化学毒物致突变类型有哪些? 29. 致突变试验的遗传性终点和试验组合的原则是什么? 30. Ames 试验、微核试验的原理是什么? 31. 化学致癌机制有哪些? 32. 化学致癌物的化分类有哪些? 33. 观察化学毒物致癌作用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34. 试设计致畸试验? 35. 如何评价致畸试验? 36. 试述致畸试验评价程序? 37. 试述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 38. 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的概念是什么? 39. 生殖毒性的评定指标是什么? 40. 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是什么? 41. 发育毒性的评定指标是什么?

(完整word版)(整理)动物毒理学资料.

一、选择题: A型题:每一道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只需从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作为正确答案,并写在上面相应题号的相应空格内。 1、下列为合成N-亚硝基化合物前体物的是 C A.CO B.KNC C.NaNO2 D.NaCl E.Cl2 2、下列属特殊毒性的是C A.蓄积性毒性 B.急性毒性 C.致癌性 D.慢性毒性 E.亚慢性毒性 3、小鼠一次灌胃的最大体积是D A.0.5ml B.1ml C.1.5ml D.2ml E.2.5ml 4、在众多毒性参数中,制定日许量和各种卫生标准的依据是D A.半数致死量 B.半数耐受量 C.阈剂量 D.最大无作用剂量 E.最大耐受量5、世界卫生组织的英文缩写是B A.FDA B.WHO C.FAO D.IPE E.IARC 6、下列化学物在致畸试验中不能作为阳性对照物的是A A.维生素A B.环磷酰胺 C.五氯酚钠 D.乙酰水杨酸 E.敌枯双 7、蓄积毒性作用观察的效应指标是 A.肿瘤 B.中毒 C.死亡 D.畸胎 E.微核 8、DDT、六六六、多氯联苯等有机氯农药在体内的贮存库是 D A.肝脏 B.心脏 C.肾脏 D.脂肪组织 E.神经组织9、下列禁用于食品动物的药物是C A.链霉素 B.青霉素 C.克伦特罗 D.喹乙醇 E.土霉素10、有机磷酸酯类根据小鼠的LD50值进行分类,下列为高毒类的是C A.敌百虫 B.3911 C.乐果 D.敌敌畏 E.皮蝇磷 11、引起水俣病的毒物是 A.砷 B.汞 C.甲基汞 D.铅 E.氟 12、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同剂量的同一种化学物以不同的途径染毒,相对而言引起毒性最小的染毒途径是E A.腹腔注射 B.肌肉注射 C.静脉注射 D.经口 E.经皮 13、下列化学致癌物攻击DNA分子的主要部位是 A.腺嘌呤碱基 B.鸟嘌呤碱基 C.胞嘧啶碱基 D.胸腺嘧啶碱基 E.尿嘧啶碱基 14、影响化学毒物在膜两侧转运的最主要因素是A A.脂水分配系数 B.分子量 C.分子离解度 D.体液pH E.膜两侧的浓度差 15、下列为N-亚硝基化合物在体内合成的最佳场所的是E A.胃 B.肠 C.膀胱 D.口腔 E.肝脏16、LD50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 A.LD50值与毒性大小成正比B.1/LD50与毒性大小成反比 C.LD50值与急性阈剂量成反比 D.LD50值与毒性大小成反比 E.LD50值与染毒剂量成正比 17、下列不是有毒元素的是 A.Cd B.Hg C.Pb D.As E.Fe 18、下列不是N-亚硝基化合物与BaP共有的致癌特点的是

毒理学基础实验设计.

四氯化碳毒理学的基础实验设计生化系食品082 200800602052 黄瑞锦 引言:在进行某一种受试物毒理学的基础实验设计前要先认识和了解其有关知识。所以,要进行四氯化碳毒理学的基础实验设计先认识和了解有关性质。 一、理化性质 四氯化碳 (carbon tetrachloride,CCl 4),化学式CCl 4 ,又称四氯甲烷 (tetrachloromethane)。是一种比水重,无色、易挥发、不易燃,易流动的液体。 具氯仿的微甜气味,并具有一种令人愉快的气味。相对分子量153.84,相对密度1.595g/cm3(20/4℃),沸点76.74℃,熔点-22.8℃,蒸气压15.27kPa(25℃),蒸气密度5.3g/L。四氯化碳的蒸气有毒,它的麻醉性较氯仿为低,但毒性较高。吸入人体2~4ml就可使人死亡。四氯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且遇湿气及光即逐渐分解生成盐酸。易溶于各种有机溶剂,能与醇、醚、氯仿、苯等任意混合。对于脂肪、油类及多种有机化合物为一极优良的溶剂。四氯化碳用作灭火剂时,不能灭活泼金属的火,因为活泼金属可以与之反应。也会在高温下与水反应生成有毒物质。遇火或炽热物可分解为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和氯气等。 二.污染来源 四氯化碳(CCl 4 )是较常用的有机溶剂。在工业生产中用作萃取剂、清洗剂、脱脂剂、制冷剂、灭火剂和驱虫剂等。在医学上用作麻药剂。在日常生活中,用作衣服的洗涤及去脂等。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四氯化碳可释入空气而污染环境。 近年来,美国对供水系统中CCl 4 的检测结果发现,约2000万人饮用的水源被 CCl 4污染。据估计美国有近400万人在生产中暴露于CCl 4 中。 三.毒性作用 CCl 4 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进入机体。吸入量的20%~35%可被人 及动物机体吸收。CCl 4 在血液中的浓度与脑中的含量接近,脂肪组织蓄积的 量为血液中的2~8倍。部分CCl 4 在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的催化作用下, 通过脱卤素和氧化作用,解离成Cl·和CCl 3 ·自由基,后者能使生物膜脂质过氧化,扰乱干细胞脂质代谢,引起干细胞坏死。 CCl 4 是典型的肝脏毒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均可引起肝脏的严重损伤,如中心小叶坏死及脂肪变性。同时受损的还有肾脏、肺泡膜及肺血管。肾脏及肺的损伤不及肝脏,通常发生于肝脏损害之后,因全身代谢失调而发生。吸入四氯化碳蒸气时若饮酒、冷冻或提高空气中的含氧量,均可加重毒性作用。另外,四氯化碳可增加心肌对肾上腺素的敏感性,引起严重心律失常。人对四氯化碳的个体易感性差异较大,有报道口服3~5ml 即可中毒,29.5ml即可致死。在160~2OOmg/m3浓度下可发生中毒。但也有

环境监测站招聘考试试题及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站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序号填入空格中,单项或多项)(每1小题2分,共30分) 1、制定我国环境保护法,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公害, B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A.保护自然资源B.保障人体健康C.保障国家安全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分为 C 级。 A.五B.四C.三 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规定,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应根据应实现的水域功能类别,选取相应的类别标准,进行C 评价,评价结果应说明水质达标情况,超标的应说明超标项目和超标倍数。 A.多因子B.多因子和单因子相结合C.单因子 4、下列各论述正确的是C、D 。 A.pH值表示酸的浓度。 B.pH值越大,酸性越强。 C.pH值表示稀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 D.pH值越小,酸性越强。 5、将下列各数字修约至小数后一位,结果错误的是 D 。 A.4.2468→4.2 B.23.4548→23.5 C.0.4643→0.5 D.1.0501→1.0

6、下列各项监测指标中,表征湖库富营养化的特定指标是B、D 。 A.挥发酚B.总磷C.氰化物D.叶绿素a 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不适用于下面哪种水域 C 。 A.江河B.湖泊C.海洋D.水库 8、“三同时”制度中的三个同时,是指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B、C、E 。 A.同时立项B.同时设计C.同时施工D.同时申报E.同时投产使用 9、减少系统误差的方法有A、B、C、E 。 A.进行仪器校准B.空白试验C.使用有证标准物质D.平行双样E.加标回收试验 10、噪声污染的特点是A、B、D 。 A.局部性B.感觉性C.持久性D.无残余性 11、由于金属以不同形态存在时其毒性大小不同,所以可以分别测定A、B、C 。 A.可过滤金属B.不可过滤金属C.金属总量 12、下列污染物属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第一类污染物的是C、 D 。 A.氰化物B.苯胺类C.六价铬D.总镉 13、光化学污染的表征是A、B、C、D 。 A.白色或淡棕色烟雾B.具有气味C.大气能见度降低

最新整理卫生毒理学考试重点知识讲解

卫生毒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部分毒理学原理 第一章绪论 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以发展为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毒物:指较低的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 3、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不存在任何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了一种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4、二巯基丙醇(BAL)可用于治疗砷化物中毒,硝酸盐和硫代硫酸盐可用于治疗氰化物中毒,解磷定(2—PAM)可用于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 5、安全系数(SF): 6、毒理学替代法(又称3R法):即优化(refinement)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reduction)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replacement)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7、根据化学物的结构、理化特性和某些生物学活性,即SAR,则可初步预测其潜在的危害性或致癌性。 8、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是生命科学史上第一个大科学工程。 9、系统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整体研究生物系统(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体)的一门学科。 10、系统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和应激因子对生物系统的干扰作用,检测分子表达和毒理学参数的变化,反复整合各种数据和资料以描述生物体更能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1、毒性:指化学物引起毒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效应:指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二者是有区别的: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我们不能改变

化学物的毒性,而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2、中毒:生物体收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途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注射器等。特点:各种更能障碍,应激能力下降,维持集体稳态能力下降,对环境中其他有害因素敏感性增高等。 3、任何一种化学物只要达到一定剂量,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可能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化学物的毒效应总是与一定的剂量联系在一起的的。剂量是决定化学物毒性的根本指标 4、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过程,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生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5、毒效应是化学物质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 6、按外源化学物的用途及分布范围,将读物分为:工业毒物、环境污染物、食品中有毒成分、农用化学物、嗜好品、生物性毒物和一用药物等。 7、损害作用:是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更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的应激能力。有害效应又称为健康效应。 8、外源化学物作用于生物体的毒作用谱,随剂量增加可表现为: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意义不明的生理或生化改变,亚临床改变,临床中毒,甚至死亡等。 9、毒作用的分类: (1)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 (2)局部或全身作用 (3)可逆或不可逆作用 (4)超敏反应 (5)特异质反应 10、选择性毒性: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有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有毒性作用。选择性毒性可发生在物种之间,个体内(易感器官为靶器官)和群体内(易感人群为高危人群)。

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作者:王心如主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2-1 ?字数:302000 ?版次:1 ?页数:203 ?印刷时间:2006-2-1 ?开本: ?印次: ?纸张:胶版纸 ?I S B N :9787117056618 ?包装:平装 所属分类:图书>> 医学>> 医药卫生教材 第一章毒理学实验基础 第一节毒理学实验的原则和局限性 在描述毒理学的试验中,有三个基本的原则: 1.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产生的作用,可以外推于人。基本假设为:①人是最敏感的动物物种;②人和实验动物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化学物的代谢,与体重(或体表面积)相关。这两个假设也是全部实验生物学和医学的前提。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在人产生毒作用的剂量和实验动物通常相近似。而以体重计算则人通常比实验动物敏感,差别可能达10倍。因此可以利用安全系数来计算人的相对安全剂量。已知人致癌物都对某种实验动物具有致癌性。实验动物致癌物是否都对人有致癌性,还不清楚,但此已作为动物致癌试验的基础。一般认为,如果某一化学物对几个物种实验动物的毒性是相伺的,则人的反应也可能是相似的。 2.实验动物必须暴露于高剂量,这是发现对人潜在危害的必需和可靠的方法。此原则是根据质反应的概念,随剂量或暴露增加,群体中效应发生率增加。毒理学试验中,一般要设3个或3个以上剂量组,以观察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确定受试化学物引起的毒效应及其毒性参数。毒性试验的设计并不是为了证明化学品的安全性,而是为了了解化学品可能产生的毒作用。仅仅检测受试化学物在人的暴露剂量是否引起毒效应是不够的,尽管此剂量已超过人可能的暴露剂量。当引起毒效应的最低剂量(LOAEL)与人的暴露剂量接近时,说明该化学物不安全。当该剂量与人的暴露剂量有很大的距离(几十倍,几百倍或以上),才认为具有一定安全性,此距离越大,安全性越可靠。如果在研究中所用的一系列的剂量不能引起毒性效应,则认为所用剂量还不足够高,应增加剂量,以确定受试化学晶的毒性。但如果在试验的最高剂量组的剂量与人可能的暴露剂量有足够的安全界限,则对于安全性评价来说未观察到毒效应的研究是可以接受的。在毒理学试验中实验模型所需的动物总是远少于处于危险中的人群。为了在少量动物得到有统计学意义的可靠的结果,需要应用相对较高的剂量,以使效应发生的频率足以被检测到。例如,低达0.01%的癌症发生率,这意味着在100万人群中有100人发生癌症,此发生率太高,不能为公众接受。在实验动物直接检测如此低发生率将至少需要30000只动物。因此,在毒理学试验中,对相对较少的实验动物必须以较高剂量进行试验,然后根据毒理学原则外推估计低剂量的危险性。 3.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和人可能的暴露途径是基本的选择。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是为了使实验结果具有代表性和可重复性。以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作为一般人群的代表性实验模型,而将幼年和老年动物、妊娠的雌性动物、疾病状态作为特殊情况另作研究。这样可降低实验对象的多样性,减少实验误差。毒理学实验结果的敏感性取决于受试物处理引起毒效应强度和实验误差两个因素,处理引起的毒效应强,实验误差小,则实验结果的敏感性增加,反映受试物处理的真实效应,反之亦然。实验设计是要规定实验条件,严格控制可能影响毒效应的各种因素,保证实施质量,降低实验误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现性。外源化学物从不同途径染毒实验动物所表现的毒性可有很大差异,这是由于染毒部位解剖生理特点不同,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液的速度和量也不同,首先到达的器官和组织也不同。因此,毒理学试验中染毒途径的选择,应尽可能模拟人接触该受试物的方式。历史上,环境污染物及某些药物所引起的中毒和死亡多次发生,引起各国的重视,推动了毒理学的发展,各国政府主管部门制订和多次修订了有关药品

(完整word版)《环境材料概论》复习参考资料(答案)(1)

《环境材料概论》复习思考题 1-1.简述材料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其重要作用。(看书用自己的话说说) 答:1、材料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与能源、信息并列为现代高科技的三大支柱。 2、16实际以来,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范围的产业革命,均离不开新材料的开发。 3、21世纪的经济仍然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对材料及其产品的需求增长也更加迅猛。 1-2.用自己的理解给出生态环境材料的定义。 答:1、生态环境材料是指那些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和可接受的经济性能,并在其制备、使用及废弃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消耗较少,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且再生利用率较高的一类材料。(注意:环境、使用、经济三个性能) 2、生态环境材料实质上是赋予传统结构材料、功能材料以特别优异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或者那些直接具有净化和修复环境等功能的材料。 1-3.生态环境材料的特征是什么? 答:从材料本身性质来看,主要特征是: 1、无毒无害、减少污染,包括避免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 2、全寿命过程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少。 3、可再生循环利用,容易回收。 4、材料的高使用效率等。 按照有关的研究报道和生态环境材料的要求,其特征有: 1、节约能源; 2、节约资源; 3、可重复使用; 4、可循环再生; 5、结构可靠性; 6、化学稳定性; 7、生物安全性; 8、有毒、有害替代; 9、舒适性;10、环境清洁、治理功能。1-4.你认为那些材料属于生态环境材料?举例说明。(举例之后还要简要说明一下) 答:比如:生态水泥、环保建材、降解树脂 环境工程材料 天然资源环境材料 电磁波防护类材料 电子功能材料领域的毒害元素替代材料 1-5.画出传统材料和生态环境材料的材料—环境系统图并说明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药物毒理学考试要点

名词解释 1.血脑屏障:是指血液-脑组织间液和血液-脑脊液间的屏障,由血液-脑屏障、脑脊液-脑屏 障和血液-脑脊液屏障三个屏障构成。 2.内分泌系统:是一种整合性的调节机制,通过分泌特殊的化学物质来实现对有机体的控 制与调节。 3.药物依赖性:也称药物成瘾性,是精神活性物质与机体长期相互作用下造成的一种精神 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表现为强制性地连续不断地使用该药物的行为和其他反应,目的是去感受该药物所产生欣快性精神效应,或是为了避免由于停用该药物引发的戒断症状所带来的严重不适感。 4.直接致癌物:指进入机体后不需经代谢活化,直接与细胞生物大分子(DNA、RNA、蛋 白质)作用而诱发细胞癌变的化学物质。 5.间接致癌物:指进入机体后需经细胞内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等代谢活化后才具有 致癌性的化学物质。 6.促癌物:此类物质本身并无致癌性,严格的说不属于致癌物,但它可以与致癌物协同作 用,诱发突变细胞克隆扩增,促进癌的发生;或在致癌物作用之后,反复作用与细胞,加速癌细胞发展成为癌瘤。 7.促癌剂:具有促癌作用的物质,通过促进突变细胞的克隆扩增而发挥致癌作用。 8.前致癌物:未经代谢活化的间接致癌物称为前致癌物或原致癌物。 9.辅致癌物:有些化学物质既非引发剂,也非促长剂,本身并不致癌,但能增强引发剂和 促长剂的作用,即能加速致癌作用的过程。 10.药物的暴露:通过对暴露、时间依赖性的靶器官剂量与毒性作用关系研究解释毒性作用 机制。 11.急性毒性试验:又称单次给药毒性试验,系研究实验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予受 试物后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毒性反应,观察期至少为14天。 最大耐受剂量(浓度):(MTD)指动物能够耐受的而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高剂量。 最小致死剂量(浓度):(MLD)引起个别受试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 LD50:(半数致死量)预期引起50%动物死亡的剂量,该值是经统计学处理所推算出的结果。 12.长期毒性实验:又称重复给药毒性试验,是研究实验动物重复给予较大剂量的受试物后 产生的毒性反应特征,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 13.一般生殖毒性实验:在雌雄动物交配前的交配期直至胚胎着床给药,评价受试药物对动 物生殖的毒性干扰作用,即生殖过程的第一阶段试验。 14.致畸敏感期毒性试验:妊娠动物自胚胎着床至硬腭闭合阶段给药,评价受试药物对妊娠 动物、胚胎及胎仔发育的影响。致畸敏感期毒性试验即生殖过程的第二阶段试验。15.围生期毒性试验:从胚胎着床到幼仔断奶这段时期给药,检测受试药物对妊娠及哺乳动 物、胚胎发育以及子代出生后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围生期毒性试验即生殖过程的第三阶段试验 16.光敏反应:指皮肤对光线敏感产生的不良反应,是由某些药物(化学药物)与皮肤接触、 经特定波长的光照后引起的皮肤损伤。 17.靶点:医学上进行某些放射治疗时,放射线从不同方位照射,汇集病变部位,这个病变 部位叫做靶点。 18.靶部位:药物吸收进入机体分布于全身,通常仅对其中某些部位造成损害,被药物造成

环境毒理学资料情况总结

环境毒理学 第一章:绪论 1. 环境毒理学: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三个层次:对个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对种群的损害作用及防治措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防护 3. .环境毒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答:任务:阐述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生物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和生物标记物,以便及早发现并控制污染;定量评价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确定剂量-效应关系,为相关环境卫生标准的制定以及保护生物健康提供依据; 最终任务: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 内容: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吸收、转运、代谢转化、排泄规律,毒性作用机制;污染物的结构、毒性及其机理及影响毒性的因素;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价;对人体损害的早期诊断与预警理论、方法、措施; 4.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体外实验、体内实验、模拟生态系统实验(P6-P9) 5临床观察和现场调查:(P8) 6.现代毒理学的特点:(P13) 7. 环境毒理学的发展趋势: 1、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 2、从整体试验到替代试验; 3、从阈剂量到基准剂量; 4、从结构-活性关系到定量结构-活性关系; 5、从危险度评价到危险度管理; 8. 替代原则,及3R, 即,优化、减少、取代、 9.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体外实验1)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2)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毒性的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3)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4)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效应。 体内试验:1)急性毒性试验(指一次染毒或24h内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2)亚性毒性试验(称为亚慢性毒性毒性试验—一般认为1~3各月为宜,但具体试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3)慢性毒性试验(一般指6各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试验) 第二章: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1.暴露:环境潜在有害物以任何方式与生物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称为毒物的暴露。 2. 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指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空间和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过程.(P14) 3. 风化淋溶作用:环境中的水在重力作用下运动时通过水解使岩石矿物的化学元素溶入水中的过程。 4. 生物性迁移:通过营养级在生物间迁移,并通过在生物体内的蓄积,随着生物体的迁移而迁移。 5. 生物浓缩:生物体从环境中积蓄某种污染物,出现生物体内的污染物浓度超过环境的现象; 6. 生物积累:生物体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直接通过环境和食物蓄积污染物的过程,生物积累使污染物的积蓄随该生物的生长发育而不断增多。 7. 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