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药及其原料在美容化妆方面的应用研究

传统中医药及其原料在美容化妆方面的应用研究
传统中医药及其原料在美容化妆方面的应用研究

一、中药美容源远流长

中药美容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用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祛风清热、凉血解毒、消肿散结之类药物组成,通过内服外用,使脏腑阴阳平衡、经络气血调和,进而提高生理功能、达到整体美容的目的。

中药美容源远流长,早在马王堆出土的我国最早的古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经有了有关中医美容方药的记载。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对药物在美容方面的作用叙述也较为详尽,《华佗神医秘传》中记载了十多个专治面部黑色痣、豁刺、斑痕等的方剂。中药美容得到很大的发挥还是在唐朝,如“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使用的“太真玉红膏”,也叫美容玉红膏;还有唐代天后武则天使用的“天后炼益母草泽面方”。《新修本草》则明确认为方中所用一味益母草,既具有驻颜泽面,又有防止皮肤皲皱等显著功效。《本草拾遗》也认为益母草入面药,令人光泽,治粉刺,是能使脸如红玉、青春长驻的历代帝妃的美容化妆品。它将中药轻粉、滑石、杏仁等各等剂量,共研为细末,放罐内蒸过后,加入少许冰片、麝香,并用鸡蛋清调和而制成。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有所要。”因此,孙氏在他的著作《千金要方》中专门写了“面药”一章,记载方药81种。王焘在《外台秘要》也列了专卷记载美容方剂207首;唐《外台秘要》记载了武则天太后炼益母留颜方;宋《太平圣惠方》记载了永和公主澡豆方;金《御要院方》记载了御前洗面药、皇后洗面药;明《医方类聚》记载了全国宫中洗面药方及清《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的加减玉容散、加减香皂方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不但归纳了历代本草中用于抗皮肤衰老、护肤美容等的中药共168味,并在每味药下均有较为详细的主治、炮制和使用方法,如大麦“久食,令人肥白,滑肌肤”,“白柿多食,去面黑干”,还有如绿豆、黄豆、米酒、莱菔、薯蓣、杏、桃、大椒、樱桃、黑大豆等食物均记载有美容作用。

二、传统中药美容的研究

中药化妆品是由纯中药制成或在化学化合物基质中添加了中药或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物化妆品。我国自古积累了宝贵的中药美容驻颜的经验,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如商纣时有用红兰花汁作胭脂的记载。《本草纲目》是集十六世纪中国医药成果之大成,其中便涉及中医美容理论和养颜润肤乌发治面疾的方药。《本草纲目》根据皮肤生理特点和美容药物作用机理,采用调整脏腑经络气血和外治皮肤病的手法,从而达到内外共治之目的;根据中药性能和药作用特色,以药物的性味、归经、色泽、升降浮沉来医治皮肤病或调节皮肤功能。《本草纲目》中中药剂型约40余种,其中用于美容的剂型就达20余种,既有丸、散、膏、酒、粥等内服剂型,又有涂剂、粉剂、漱剂、液浸剂、露剂、染剂等外用剂型,并附大量的美容秘方、验方。食物美容是中医传统美容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草纲目》在详细介绍各种食物的功能之外,还附民间常用的各种美容食品、药膳或验方,这些简单易行的验方涉及到面容、头发、鼻、口、耳、皮肤、手足、身体等各个方面,可用于日常皮肤抗衰老、美容保健及治疗。化妆品中使用的中药主要有如下一些:

1. 延缓皮肤衰老、养颜

机体衰老一个最明显的表现是皮肤衰老,皮肤衰老的特征是失去弹性和柔软,出现皱纹、干燥角化、色素过度沉积等,因此预防和延缓皮肤衰老已成为美容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sod(超氧化歧化酶)是体内唯一的以超氧化自由基为底物的金属酶,是超氧化自由基有

效清除剂,在正常生理情况下,sod能有效清除并阻止超氧自由基连锁反应,维持自由基清除和产生的动态平衡,保护皮下组织免受自由基的损害,从而起到延缓皮肤衰老作用。

珍珠护肤品能增加皮肤中羟脯氨酸含量,使皮肤中胶原蛋白的合成增加,进而胶原纤维增加,皮肤变厚,且通过增加皮肤代谢功能。延缓皮肤衰老。

茯苓具有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可以提高皮肤中羟脯氨酸的含量而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对sod的话性没有很大影响。

当归可调整皮肤天然分泌物,对皮肤有保湿、保清洁、防治皮肤粗糙和皲裂及促进皮肤新陈代谢的作用。

2.美白、祛斑

决定人体肤色最重要的因素是黑色素。酪氨酸酶在黑色素生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能够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则可以有效抑制黑色素的生成,达到美白、祛斑的目的。据研究资料报道,日本福岛信等人,根据中国中医古籍记载的有关治疗老年斑、雀斑、改善面部黑色的处方,从中选出33种中药,将这些中药用适当方法提取的提取液采用酶活力测定方法,研究了它们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发现多种中药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有乌梅、桂皮、蔓荆子、山茱萸、夏枯草;其次为白头翁、附子、黄连、益母草、皂荚等。据资料报道,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王建华等人,选取了2o种中药,用多巴色素法测定这2o种中药的乙醇提取液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其中芦荟、熟地黄、当归的抑制作用较强,可用于药品或化妆品中。另据资料表明,桑白皮、地榆、苦参、金银花、甘草、川芎、车前子、茯苓对酪氨酸酶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说明它们都具有一定的美白、祛斑作用。

3.防晒

目前,对于天然防晒品的研究,关键在于防晒剂的选择,一是添加能反射紫外线的物质,如氧化锌等粉状物,二是添加对紫外线波长为240~400nm能吸收的物质。其中,现已应用的对紫外线能吸收的物质有合成品和天然品两大类,而合成品作为防晒剂大多只具有抗晒红却无抗晒黑的作用,且或多或少对皮肤有副作用。目前国内外都在致力于兼具抗晒红和抗晒黑的天然防晒剂的筛选。中药槐米中的有效成分芦丁,不仅o2-具有抗晒红和抗晒黑作用,防晒强度很高,而且具有抗毛细血管脆性和异常通透性作用,是目前被公认的天然防晒剂。中药黄芩具有抗炎、抗菌、抗变态反应、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和防治皮癣、清热解毒等功效,其提取液不仅具有显著的清除作用和对酪氨酸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对紫外线24o~400nm 均有较强的吸收,对皮肤有保护和增白作用。有关资料对草珊瑚中异嗪皮啶的研究表明,异嗪皮啶可调节皮肤和粘膜的免疫体系,提高皮肤粘膜的抵抗力,并缓和外部物质对皮肤的刺激,可治疗皮肤功能失调疾病,如湿疹、皮疹等,在化妆品中则可用作调理剂,也有抗氧化性,可防止脂质的氧化。另外异嗪皮啶对紫外线有强烈吸收作用,作防晒剂用可防止紫外线灼射红斑。另据报道,芦荟、毋菊等都含紫外线吸收剂,用于化妆品可减少皮肤对紫外线的吸收,减少色斑的生成。

4. 治疗痤疮

痤疮是青少年常见的一种慢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部,痤疮患者多表现为肺热、血热、血瘀而形成丘疹、脓疮、粉刺。有关资料表明,根据本病的发病机理,选取有清热凉血、散结祛瘀的中药组成的清热消炎药膜可作为外用治疗,效果较好,如用中药牛蒡子、银花、荆芥、防风、苍耳子、连翘、败酱草、玄参、白蒺藜、蒲公英、薄荷、三棱、莪术、海藻、昆布、生地、夏枯草、蝉蜕、蚤休制成的药膜,还有用丹参、侧柏叶、黄芩、生田七粉、黄连、紫花地丁、苦参等制成的药膜。也可将某些中药提取后,制成水包油型霜剂使用,也具独特的疗效。

痤疮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认为痤疮患者是因皮脂腺分泌过多而皮脂中亚油酸含量明显减少,导致腺上皮过度角化、皮脂不易排出、病菌(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糠秕孢子菌)感染而引起痤疮。中医认为痤疮多与肺热、血热有关,或因脾胃积热,上熏于肺;或因大肠积热,移热于肺;或因火入血络,上发颜面。

5. 治疗扁平疣

扁平疣是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后产生的皮肤疣体,与机体免疫有关。中医将其称为“扁瘊”,认为其多由索体湿盛、肌腠不固、热毒之邪留于肌表而致;或由怒动肝火、肝旺且火热炽盛所致。中医药治疗扁平疣能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既祛风、清热、化湿、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又益气、健脾,均收到较好的疗效。

6. 其它方面的研究

中药在美容防晒方面较化学合成品具有独特和显著的优势,具有无毒、无害、不致癌等特点。研究表明,槐米在美容防晒方面效果显著,槐米具有活血行气、祛瘀止痛的功能。山东省青岛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张美芳主任医师在她进行的病例研究中,使用中药黄柏、地榆溶液配合倒膜疗法治疗面部炎症性皮肤病69例,其中脂溢性皮炎23例,酒渣鼻l1例;对照组3o例单纯使用黄柏地榆溶液湿敷,临床观察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说明两种方法结合治疗脂溢性皮炎、酒渣鼻具有良好临床效果。

三、传统中药美容方药

美容方药是指具有悦泽人面,使皮肤细腻、白净,滋养肌肤,祛皱防皲,并可除去黑斑、雀斑、黄斑、青黑痣与息肉、疣赘以及辟体臭、口臭,疗面疮酒渣,乌发生发,长须生眉,令人健壮,坚固牙齿,洁齿生牙等作用的方剂和药物。归纳起来可分成滋润、洁面美容类药剂和治疗疾病类两大类。

滋润、洁面美容类药剂多含丰富的脂肪油类和配伍适当的中药,具有洁白皮肤、抗皮肤衰老、润滑防裂的作用。

治疗疾病类此类方剂侧重于治疗面部或某些皮肤病症,如皮肤瘙痒、湿疹、皮炎、疥癣、疮疡、粉刺、酒渣、狐臭、脚气、除臭、除疣、脱发、美发、唇齿美化等。

随着医药科研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中药美容化妆品的需求日益增加,美容方药的剂型已由传统的膏、丹、丸、散、汤、剂、澡豆剂逐渐向科学化的口服剂、霜剂、露剂、乳剂、冲服剂、袋泡剂、浴剂等新剂型迈进。目前,我国生产的以中草药为原料的中药美容剂已达上千个品种。如人参霜、银耳珍珠膏、自芷美容膏、当归抗皱霜、紫罗兰洁白蜜、黄芪抗皱霜、当归浴剂、首乌洗发香波,红花发乳、蜜蜂露、芦荟清洁蜜、杏仁祛斑膏、大黄祛斑膏、三七美发液、滑石爽身粉、两面针牙膏参花洗发乳,以及内服的青春宝、人参蜂王浆、当归口服液、灵芝蜂王浆、麦饭石冲剂、珍珠口服丸、八珍丸等等。这些都具有较明显的美容护肤、抗皮肤衰老和治疗某些皮肤疾病的作用,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越来越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四、中药美容的优势

据初步统计,与美容有关的内服、外用中药,就有500余种,常用者也有200多种。例

如早在殷商时期,就已有了胭脂;到了春秋战国,中药美容化妆品已很普通,除了粉脂、涂面黛、画眉外,还出现了简单的内服美容药方,适至秦汉。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把所载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其中具有美容功效的药物,属于上、中品的就有:人参、五味子,菟丝子、葳蕤、卷柏,络石、菌桂、辛夷、柏实、桑寄生、白僵蚕、熊脂、蜂蜜、冬瓜子、白芷、当归、蒿苯、翘根、川椒、桃花、杏仁、细辛等20多种。对药物在美容化妆方面的作用,叙道也较为详尽。例如葳蕤:去黑,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菌桂:久眠面色光泽、媚好如童子;柏实:久服令人悦泽、美色;白芷: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白僵蚕:灭黑斑、令人面色好看,等等。中药美容的盛行自《华佗神医秘传》中l0多个复方开始。尤其是关于悦泽、白嫩皮肤和去皱纹的处方,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多至近20个,药品亦上升到120多种。其剂型还可分为:洗剂汤剂、敷剂、膏剂、散剂、丸剂、丹剂、腊剂、澡豆,等等。明代的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书中,于百病主治药中还专列有面药这一条,在归纳的历代本草中用于抗皮肤衰老、护肤、美容等的中药168味药下列有较详细的主治、炮制和使用方法,可以说在历代本草中收载美容化妆中药,是最多也最详细的一部典籍。自清朝以后,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的不断创新,中药美容化妆从理论到实践,更有了长足的进步。

与现代化妆品相比较,中药化妆品具有显著的特点与优势。一是历史悠久,品类齐全,剂型多样,至明清已形成四大类:去污洁净类、滋养润泽类、增白染色类、芳香除臭类,基本囊括了现代化妆品的品类,主要剂型有散(粉)剂、糊剂、软膏剂、锭剂、丸剂、油剂、原汁、涂膜剂;二是与中医药融为一体,具有明显的功能性;三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具有中医理论特征,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药性理论、复方配伍,注重调理脏腑、气血、阴阳,注重内外并治、标本兼顾,这种整体美容思想,具有与现代化妆品不同的思路,在美容效果上显示了明显的优越性,从根本上保证了容颜不衰;四是具有纯天然性,中药美容是自然美容疗法的一种重要途径,中药在美容防晒方面较化学合成品具有独特和显著的优势,具有药效稳定且持久、对皮肤作用温和、刺激性小、无毒、无害、不致癌、疗效显著等特点。总之,中药化妆品相比于现代化妆品,无论在理论指导还是在配方、剂型、使用上,都有独到之处,为现代化妆品的研制提供了思路和丰富的文献资料。随着美容业的发展,人们希望出现一系列对人体健康无害,又具有美容保健作用的天然原料制备的护肤化妆品,中医美容便悄然兴起并迅速成为时尚。因此,中药已被广泛应用于美白、祛斑、防晒、治疗痤疮等美容护肤化妆品中。从美容角度探索具有各种美容作用的方药,已被众多的医学家所重视。据不完全统计,具有明确美容作用记载的药物约达百余种。

一般来说,中药美容的功效是:(1)延缓自然衰老。皮肤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在服用润肤中药的同时,配以外用擦剂,对恢复皮肤光泽和弹性有功效。(2)对患病所致的美容问题,可先查病因,然后对症治疗。(3)对由于外伤所致的瘢痕,有办法治疗。据说,明末起义军中有一位被尊奉为“老种仙”的军医,他用草药治疗瘢痕屡见奇效。经后人推断,用的可能就是当今的积雪草。临床证明,积雪草软膏治瘢痕疙瘩有效率达94.7%。国外文献也报道积雪草甙能激活上皮细胞,促进正常肉芽组织的形成,有助于创面的愈合。(4)在现今生活中,国内外都有许多因环境问题而直接损害皮肤的自卫能力和威胁皮肤细胞健康的问题,添加有中药的美容剂,便能起到加强皮肤天然的护卫能力、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由此可知,用中药制成的美容化妆品,不但能被皮肤吸收利用,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其中有些还可对某些疾患有一定的疗效。例如:痤疮花斑、色素沉着、皮肤皲裂、少白头、斑秃等等。其主要原因是在众多的美容化妆品中,都含有多种对皮肤有益的药物成分,例如各种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透明质酸、胶原、乳油等等。

其实,早在80年代,由于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天然药物的发掘和运用,因此已研究整理了祖国医药在美容护肤、抗皮肤衰老及具备多功效等的方面千年的宝贵经验,所以,中药美容化妆品,已极大地引起国内外专家的普遍重视,并在生产工艺方面得以迅速的发展。例如日本一家香料公司,研制了一种添加有中草药的美容化妆品,使用后不但皮肤健美,且还有促进睡眠、增进食欲、抗偏头痛、安定情绪等功用。中药美容化妆品已成为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不少国家科研的重要课题之一,取得较突出成绩的是德国科学家,他们对中国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等名著中有关消除雀斑、防止皮肤皲裂、滋润肌肤等中药处方,用电脑进行筛选,结果发现川芎、砂参、柴胡、防风等的抗酪氨酸酶的作用最为显著。

五、中药美容的主要应用范围

1.面部美容

人面部的颜色、光泽等特征与其内脏有着密切的关联,能直接反应人体是否健康,同时也是人们评价人美丑的重要部位之一。因此,古今人们都非常重视人体面部美容。

中药在面部美容上的应用

类别

介绍

面?

?是指皮肤黝黑。汉代王逸注楚辞云:“?,黧黑也。”面?是指面上黑斑,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黄褐斑、雀斑,是发生于面部的常见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其病因多与女性激素代谢失调有关。中医认为是肝郁化热,肾水不充所致。

古代用于治疗面?的植物很多,如《姚僧坦集验方》载茯苓治面黑于雀斑:“茯苓末,蜜和,夜夜傅之,二七日愈”;《圣惠方》载皂荚种子治粉滓面?,用“皂角子、杏仁等分,研匀。夜以津和,涂之”。

头风白屑

指头部皮肤油腻,瘙痒潮红,或起白屑,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脂溢性皮炎。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不明,祖国医学认为是风热血燥或因过食肥肉油腻、辛辣酒类使湿热蕴积肌肤所致。

《圣惠方》载瓦松治头风白屑,用“瓦松曝干,烧灰淋汁热洗,不过六七次”;《名医别录》载英草华:“疗风头,可作沐药。”

粉刺、面疮

粉刺是指颜面、胸、背等处生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故名粉刺。现代医学称之为痤疮,其病因与雄性激素水平增高、痤疮棒状杆菌寄生、皮脂分泌旺盛、便秘等因素有关。

《本草拾遗》载茺蔚之茎“入面药,令人光泽,治粉刺”。《卫生简易方》治“面上生疮,曼陀罗花晒干研末,少许涂之”。《肘后方》载:“面疮、粉刺,菟丝子苗,绞汁涂之,不过三上”。

面部化妆

面部化妆常用胭脂,胭脂原名燕脂。

用于面部美容的植物常加工成不同的剂型,古称之为面药,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九“面药”项下收方81首,分为面脂*、面油*、面膏*、澡豆、面丸、面粉等剂型(面脂、面油、面膏均为古人搽面用之,系用多种中药煎熬而成)。

*面脂是将中药放猪、牛、羊、鹅、犬、熊等动物脂肪中煎熬去渣而成;

*面油是将中药放麻油等植物油中煎熬去渣而得;

*面膏是在面脂和面油中加入白蜡后增加了粘稠度而成。

2.美眉

自古至今人们都非常重视对眉毛的美化。古代使眉毛生得繁密的植物有:鳢肠,《新修本草》中曰:“汁涂眉发,生速而繁”;半夏,雷毁曰“茎涎炼取眉,堕落者即生”;李时珍曰“桑树皮中白汁能生眉、发”。用于描眉以美容的植物有青黛,李时珍曰:“黛,眉色也。”刘熙释名云:“灭去眉毛,以此代之,之黛”。

3.美须发

胡须和头发的脱落与早白古今都是令人烦恼的。古人对须发的美容主要有防止须发脱落、促进生长和把早白的须发染黑等方面。

中药在须发美容上的应用

类别

介绍

生须发

宋代《日华诸家本草》记载:“金樱子花和铁粉研匀,拔白发涂之,即生黑者。也可染须”。

《孙真人食忌》记载:“侧柏叶阴干,作末,和麻油涂之,治头发不生。”

染须发

有的植物不是直接将头发染黑,而是较长时间洗发,使头发得到营养而变黑。如治头发黄赤,《圣惠方》载:“生柏叶末一升,猪膏一斤,丸弹子大,每以布裹一丸,纳泔汁中化开沐之。一月色黑而润矣。”

润发

《本草纲目》记载木犀花,李时珍曰:“同麻油蒸熟,润发,及作面脂。”并在其后的素馨项下云:“采(素馨)花压油泽头,甚香滑也。”

4.治疗皮肤病

除去皮肤上的瘢痕、汗斑、疣痣、痱子也是古美容的重要内容。

中药在治疗皮肤病上的应用

类别

介绍

除瘢痕

瘢痕是人体外伤后所增生的具有玻璃样变性的致密结缔组织。冬青,苏颂曰:“叶,烧灰,入面膏,韶皲瘃,灭癍痕,殊效。”白附子,李殉曰:“主治头面痕,入面脂用”。《普济方》记载:当归、白芷各等份,加猪脂调涂,以消面部浅表的小瘢痕。

除汗斑

汗斑系由糠秕马拉色菌寄生皮肤表皮角质层所致,夏季出汗后皮疹明显,故名“汗斑”,因病变处损害以紫斑、白斑故又称紫白癜风。李时珍曰:“去汗斑,同紫萍捣擦,数日即没。”

除疣

发生于皮肤浅表的赘生物为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所引起,古人又称疣目。《圣惠方》载:“身面疣目,同松脂研匀涂之,数夕自失。”

除痣

《皆效方》载:“寒食前后,取桑条烧灰淋汁,入石灰熬膏,以自己唾调点之,面上痣疵,自落也。”

除痱子

痱子是指暑天皮肤上起的红色或白色小疹,刺痒,为出汗多皮肤不清洁,毛孔被污垢堵塞引起。楝树花,时珍曰:“热痱,焙末掺之。”

5. 固齿

古代用于坚固牙齿的植物有鳢肠。《摄生妙用方》记载:“七月取早莲草连根一斤,用无灰酒洗净,青盐四两,淹三宿,同汁人油锅中,炒存性,研末,日用擦牙,连津咽之。又法:旱莲取汁,同盐炼干,研末擦牙。”

6. 美化指甲

凤仙花,时珍曰:“妇人采其花及叶包染指甲”;指甲花,“香似木犀,可染指甲,过于凤仙花”。

中药美容,源远流长。由于不断深入地研究,使许多美容中药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证实,从而更加促进了有关美容中药的挖掘和发展,使之科学一体化。中医药美容独具特色,如今世界正处在顺应自然、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热潮中,中医药美容更显示出它的价值和作用。愿中药美容走向世界,为人类青春永驻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附录:美白祛斑14类中药成分

1.冬虫夏草:真菌类植物,它有人体必需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补肺益肾、补虚益心,安神养心,改善人体发育迟缓,改善皮肤松弛、面部皱纹;

2.天山雪莲花:温肾助阳、用于肾阳不足,关节疼痛;

3.红花:入心肝经,活血、消肿通经,外用可使面色红艳;

4.甘草:味甘性平,归十二经,补脾润肺,可和诸药,应用最为广泛;

5.当归:入心脾经,补称作皮肤、毛发、五官的“建筑材料”,能使人容貌焕发,皮肤细嫩,富含维生素a、b12、e,还含钾、镁等23种矿物质,可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止血止痛,消心安神;

6.黄柏:清热泻火,消肿解毒;

7.苦参:味苦性寒,入心、脾、肾经,消热,燥湿;

8.僵蚕:性平,味辛咸,祛风解痉,祛皮肤诸风,除黑(黑寸)和诸疮瘢痕;

9.百合:兰州特产,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铁、锌微量元素。百合花粉、百合块茎均可作组分配伍。其味甘性平,润肺止咳、消心安神、补中益气;

10.维生素类:维生素a、b1、b2、b6、c、d、e,各有其用途;

11.脂质体:90年代的生化制剂,它具有传递输送营养物质的作用,使被包裹的营养物质及时、快速、稳定、安全、定向地传递到皮肤中发挥其作用;

12.曲酸、熊果苷:美白剂,抑制黑色素生成,使皮肤变得白净;

13.芦荟:味苦寒,内含大量的芦荟苷,水解后产生芦荟大黄蒽苷,含丰富的维生素b2、b6、b12和多种氨基酸,不论外用或内服,均有十分奇特的美容效果;

14.果酸:生化制剂,低浓度(5-10%)时,其作用是可减少皮肤的角朊细胞粘连,能有效地渗透皮肤,使堆积在皮肤上的角质层脱落,皮肤表面显得光泽、亮丽,可清除毛囊口堵塞的角化物,使皮脂分泌物能通畅地向外排泄。果酸还具有细胞再生性、保湿性以及具有改善皮肤质地的作用。

浅析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浅析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医药是我国的国粹,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的国粹在近代受尽了摧残,在当前世界回归自然的大趋势下,天然药物风靡全球的时代,中医药的发展有了一个极好的机遇,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资助中医药的发展,但由于中医药是在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医学,与现代西医学的思维方式、理论等有很大的区别,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所以,保护、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不得不成为所有中医学子在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如何有效地保护、继承中医药文化和发展创新是当前摆在所有中医药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1.加大保护中医药传统文化,将其列入重点保护范畴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是少之又少,特别是在群众圈里面。这也许与他被重视的程度多少有些关系,认为应该是时候将其列入保护范畴。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传统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2.建立中医研究机构与学术机构,积极开展中医药学术交流 积极建立于继承中医药文化有关的学术组织,建立中医中药联合会,组织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 首先,中医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不仅有其自身的医学因素,更重要的是需要有适合的文化氛围。另外,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有别于西医的一整套医学理念。要善于吸纳、学习与交流,才能在不断的丰富、充实与完善中实现新的突破,并保持永恒的生命力与魄力。 3.加强相关学科联合攻击

中医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意义重要和深远,是一项巨大浩繁的工程。因为它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是含有许多人文科学内容的自然科学。它不仅包括了中医药各科知识,而且还涉及哲学、史学、人类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门学科。联合不同学科对中医药进行研究。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突出重点和主攻方向,有计划的开展所涉及的内容与相关学科联合攻击是继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有效措施。 4.普及中医药传统文化,使其得到良好的继承与发展 我们中医的教育应该具有长远的眼光和魄力,要让中医药文化从孩子时期就得到充分的重视,培养兴趣。喜欢是关键,我们可以将中医的发展史、历史上对中医药发展有过重大贡献的人物、中医的治病理念、等理念写成通俗易懂、活泼生动的小文章放进中小学生的课本里,甚至可以选一些医古文里的优秀篇章作为学古文的教材。经过这些潜移默化的教育,我相信祖先创造出的中医药灿烂文化,是可以得到尊重、爱惜、并且发扬光大。 5.中医药发展要走自己的路 中医是复杂性科学,中医的科学性是复杂系统的范畴。它的理论体系经历了几千年的验证。 自古以来医药就不分家,悬壶济世就指此而言。因为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的,离开中医理论指导,那就不是中药了。例如,我们每天吃的各种动植物也被收进了《本草纲目》。如名方“当归生姜羊肉汤”、“甘麦大枣汤”虽然是我们吃的食品,但它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来治疗某一症候,那就是中药了。现行政策强迫中医中药“离婚”,研究医的不重视药,研究药的不重视医;中医中药分家管理就脱离了中医药的理论和经验。例如,安宫牛黄丸中有朱砂,而朱

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这学期自上课以来,老师根据自己积累多年的知识阅历和丰富扎实的临床经验,辛辛苦苦而又细致入微的向大家讲述了中国传统文与中医的精髓与要点,虽然我在课堂上理解的不是很深刻,但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与中医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与新的认识,掌握了一些对自己的身体进行防护和治疗的措施,扫清了很多自己心中的误区与盲点,也纠正了以前从社会上听说的对中医不合理的评价。跟着老师,学到了很多有关传统文化和中医的基础知识,也从老师的求学经历以及学术研究中学到了不少宝贵的东西,受益匪浅。现在总结如下: 一、对上课内容的回顾与体会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想要真正领悟中国传统文化需先能深刻理解传统文化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核心思想。曾记得,老师在第一节课上提出了中国传文化中的一个核心的问题——何为“道”,同学们的回答内容各有特点但却都没有击中要害,不过到给课堂渲染了一种搞笑轻松的氛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才是最正确的解释,听了老师的这句话之后,我当时的理解和反应是“阴阳相互抗衡而又相互依持,其运作的结果便构成了事物本身,事物都是有阴阳两方面组成的”。这也是“八卦”的主要内涵,不知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 对于中医,老师重点给大家传授了中医“整体观念、辩证治病”的原则和中医入门的口诀: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吸,并向大家一一作了详细的解释和身体的示范动作,很有趣味性。此外,这学期内跟着老师学到了一种简便易行而又强身健体的方法——站桩。这种方法经过很多中医老前辈多年的潜心研究而总结出来的,是一个很有效的捷径,能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而且通过站桩也能锻炼一个人的毅力和韧性,能长期坚持站桩的人必定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人,希望自己以后能坚持这种新的锻炼方法。 课上,老师举出了很多自己亲身经历的临床实例来说明所讲解的话题,直接的证实了中医在一些方面相对与西医的可行性、可靠性和优越性。每次上课的最后,老师给同学们留出一定的时间来咨询同学们心中的疑惑和问题,而且都会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丰富的知识来给同学们详细地指导,这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双赢的机会。我虽没有询问过问题,但也从他人的询问中学到了很多自我保护和自我治疗的方法,受益很多。 此外,对老师的求学经历也颇有感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蚕蛹羽化成蝶之前经历了长期的煎熬与等待,一棵小树苗只有经过大自然风吹雨打的洗礼方可长成参天大树。人也一样,优秀者的背后必然隐藏着多数人所没有经历过的辛酸与挫折,付出了鲜有人知的青春与汗水。老师在课上讲了自己求学经历,求学之路辛辛苦苦、曲曲折折,然而终成正果,这是努力进取者应有的收获。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体会与认识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已跨越了数千年,经过无数前辈的潜心研究和继承发展,留下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体系和医学理

智慧树知到《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见面课答案

见面课:中医药,科学还是巫术? 1、学术界一般认定中国2000多年前就实现了“医”和“巫”分离,其标志是()提出的“六不治”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孙思邈 正确答案:扁鹊 2、中医认为人体脏属阴,腑属阳,某些脏腑呈阴阳表里对应关系,下面说法错误的有?() A.肝与胆相表里 B.心与小肠相表里 C.肺与膀胱相表里 D.肾与大肠相表里 正确答案:肺与膀胱相表里; 肾与大肠相表里 3、“科学”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 A.理性客观 B.普遍必然性 C.可证伪 D.存在适用范围 正确答案:理性客观; 普遍必然性; 可证伪 ;

存在适用范围 4、以下被认为是伪科学的有() A.人类遗传学 B.无产阶级遗传学 C.星占学 D.经济学 正确答案:无产阶级遗传学; 星占学 5、现代科学体系包括()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形式科学 D.伪科学 正确答案:自然科学 ; 社会科学 ; 形式科学 见面课:怎样才能学好《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1、被尊称为中医医祖的是哪位名医?() A.伏羲 B.黄帝 C.扁鹊 D.神农

正确答案:扁鹊 2、被称为医祖的主要理由是() A.正史记载其为提倡“医学”与“巫术”分离的第一人 B.正史记载其为发明针灸疗法第一人 C.正史记载其为切脉诊断第一人 D.正史记载其为提倡“医学”与“哲学”分开的第一人 正确答案:正史记载其为提倡“医学”与“巫术”分离的第一人 3、下列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的说法,正确的有() A.肯定是神农本人所撰写的 B.假托神农所著 C.承认药物毒性的存在 D.否认中药有毒 正确答案:假托神农所著 ; 承认药物毒性的存在 4、以下哪些医疗活动不属于中医学范畴( ) A.刮痧 B.测量体温 C.观察舌象 D.检查血象 正确答案:测量体温 ; 检查血象 5、利用五行生克制化原理,可以适度调节人体情志过度,以下哪些说法符合该原理()

最新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精品收藏)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渗透到中医学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中医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谈到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先从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两者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入手了解. 中医的基本精神首先是治人,其次才是治病。“治人”,人不仅自身要和谐平衡,包括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寒热表里等;而且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中医学认为,天文、地理、人事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要顺其自然,适应社会,才能达到身心健康。可见中医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意识。这又与中医的精神相结合,所以说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相关的。 而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

下三点: 一、中医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用人文科学的理念构建起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种医哲交融现象是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二、中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第一,对人与自然的理解,中医的观点与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如天人相应,五行生克,阴阳平衡等,医学

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

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打造低碳医疗 中医--最天然的医疗保健模式中医从亘古的历史长河中走来,历经千百年来的风雨,已成为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璀璨一部分,她以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医学理论,采用天然药物疗法、独特的针灸技术、原生态的导引按跷疗法,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繁衍生息,提供了最天然、最低碳的医疗保障。现在她正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可,服务于世界人民。 治病求本,道法自然,低碳医疗—中医是你健康的明智之举。 鹿邑县中华医院是我县唯一一所以中

医为特色,及中医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公益性二级综合医院,我院秉承“厚德精业,仁术济世”光荣传统,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诚信、为民”的服务理念,为全县人民提供简、便、效、廉,低碳、天然的医疗保健服务。 目前我院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引下,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关怀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先后引进了高性能螺旋CT、彩超,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等一大批高精设备,改造升级了中药房及煎药设备,充分发掘、发挥中医药优势在中风偏瘫、骨伤骨病、肛肠病、精神病、外科、妇科等方面疾病的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创造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怎么样预防感冒疾病中医经络按摩有奇招

推肺经:用双手分别由中府、云门穴起,沿腋前,经上肢内侧推至拇指上的少商穴。感觉胸前发热即可。捏喉部:用一手的拇指和食指的指腹由喉结至天突穴做轻柔的拿捏。每次拿捏5遍,每天1~2次。拍上背:用右手虚掌拍打左侧上背部,用左手虚掌拍打右侧上背部;各10次。此法有疏风散寒、行气活血的功效。擦大椎:用一手的食、中、无名指的指腹在大椎穴做左右往返的横向擦动。以局部透热为度,每天1~2次。揉风池:用两手拇指的指腹按于两侧风池穴上,做向内向上方向的按揉。每次按揉30次,每天1~2次。拿肩井:用拇指与其余四指指腹相对用力拿揉肩井。每次拿揉10次,每天1~2次 这套感冒预防操是根据中医学的经络按摩理论,结合古供养生术所创,在感冒多发的季节坚持做,可有效预防感冒疾病。 中医妙法解疲劳 一直以来,中医针对疲劳都有着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包括推拿、拔罐、药膳、药浴等等。希望以下介绍的几种简易疗法对您解除疲劳有帮助。 推拿疗法是:首先坐或站好后将手掌搓热,贴于太阳穴稍稍用力,顺时针转揉10—20次,逆时针再转揉10—20次。也可将手掌贴在头上,以拇指指肚分别按在双侧太阳穴上,力度以稍用力使人微感疼痛为宜,手法及次数同上。每日不拘时治疗,自我感觉轻松即可。该法可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解除疲劳、振奋阳气、止痛醒脑,还可以促使注意力的集中。 药膳疗法是:取活甲鱼1只(大小适中),大红枣15枚(干品为佳),料酒、葱、姜、蒜等调味品适量。先将宰杀并处理干净的甲鱼肉剁成4大块,再与已用水泡开的红枣共入大汤碗中,加水适量,并放入各种调味品少许。上笼后隔水蒸1—2个小时即成,可佐餐常食。该药膳方可增强体力,消除疲劳,对四肢乏力、食欲不振,或疲劳所致免疫力下降者,具有滋阴养血,益气健脾,温阳补肾之效。 拔罐疗法是:用市售的“真空拔罐器”(该拔罐器为塑料制成,操作十分简单,且一般都附有常用穴位图),在肩背部的肩井、大椎、大杼、天宗、风门等穴吸附。每次留罐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3—5日为1疗程。也可以到中医院针灸科就诊治,根据自身情况辩证施治。该法可改善肌肉、经脉的气血运行,对因过分劳累,气滞血瘀所致的肩部、背部、颈部肌肉酸痛、不堪重负、肢体乏力者。具有活血化瘀,解痉止痛之功效。 药浴疗法是:陈皮(鲜品)、薄荷(鲜品)各适量(用量可视水量而定)。放进浴缸中,先加入热水少许浸泡2味药,几分钟后再将水温调至适宜并浸泡、洗浴,每晚临睡前1次。该法可驱除疲劳,释放压力,对因劳累过度所致的入睡多梦、头昏脑胀、肢体困倦等不适症状有帮助。

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1

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西医之别 西醫是科學;中醫既是哲學,又是科學。 西醫是形而下;中醫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合一。 西醫只見“人”,不見“天”,中醫是“天人合一”。 西醫把人看成一台機器;中醫把人看成一個有機整體。 西醫認為人只有生理病,中醫認為好多生理病源於心理病。 西醫僅僅是治療;中醫是預防為主,治療為輔。 西醫治療是“圍堵、抗擊”,中醫治療是調理、和諧。 ……中医药学有系统整体的哲学思想,……,既是中医药长期发展的宝贵历史积累,也是未来系统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繁衍生息,中医药的作用功不可没……(原科技部长徐冠华) ……目前对生命科学的研究仍然局限在局部细节上,尚没有从整个生命系统角度去研究,未来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应当上升到一个整体的、系统的高度,因为生命是一个整体。”……未来对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当是西方科学方法与中国古代科学方法的结合,中国古代科学方法重视从宏观、整体、系统角度研究问题,其代表是中医的研究方法……(坎贝尔博士谈世界科技发展) 1980年,德国著名汉学家满晰驳为庆祝英国李约瑟博士八十高寿而发表的论文告诫我们: “中国的学者应该觉醒,要认识到不应不加批判地接受和使用西方殖民主义传教士塞给他们的方法学。” “传统中医学是超越西医学范围的、内容丰富而最有条理、最有成效的一套医学科学,但迄今只有很少一部分治疗潜力被发掘。 ●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传播21世纪“健康”理念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继承、发展、传播中医药文化 ●内容 ●中医药基本理论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基本理论 ●辩证论治 ●整体观念 ●阴阳五行

●和谐平衡 ●预防为主 ●天人合一 ●辩证论治 ●阴阳、八纲、虚实、寒热 ●头痛医脚 ●个性化治疗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官:目、舌、口、鼻、耳 ?形体:筋、脉、肉、皮毛、骨 ?情志:怒、喜、思、悲、恐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季:春、夏、长夏、秋、冬 ?五化:生、长、化、收、藏 ?五岳:泰、衡、嵩、华、恒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宫:青龙、朱雀、拱极、白虎、玄武?道、天、地、将、法(智/信/仁/勇/严) ?五音:宫、商、角、徵、羽 ?福娃:贝贝、妮妮、晶晶、欢欢、迎迎 ●和谐平衡 ●秩序创造和谐 ●热力学?进化论 ●耗散结构理论 ●吐故纳新 ●预防为主 ●上医上品攻心 ●中医中品外交 ●下医下品攻城 ●天人合一 ●人定胜天? ●尊重、认识自然、和谐相处 ●构建和谐社会 ●人是细菌和病毒的寄主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浅谈中医药传统文化

想当年风流年少 ——浅谈中医药传统文化 【摘要】以古代文献为依据,研究中医的形成发展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间的密切联系。认为易文化孕育了中医,并与之相伴相通。儒家的中庸思想丰富了中医治疗和药方制剂原理。道家是中医养生理论主要的思想来源,佛家的慈悲平等的观点对医德的构建起到补充作用。中医在古代文学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传统文化与传奇中医之间相互碰撞、交融,最终发展成独具特色的中医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中医古代文化哲学养生诗词 【正文】 中医是诞生于华夏大地的,一门古老而又神秘的科学。纵观其的发展的漫漫历程,就像一位风流的少年郎,一举手一投足,莫不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暗香。所以,想学好中医就必须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常识有所了解。 易文化与中医 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它中提出了气的观点和阴阳的概念。古代哲学家认为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一切事物的物质基础。万物均是阴阳两分,又可以划分为金木水火土五中属性。阴阳五行学说是祖国中医的理论核心,可以说不懂阴阳,勿论中医,不晓五行,莫谈中医。 《周易》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中有着难以替代的引领作用。可谓是百学之源,诸子之宗。而易医更是紧密相关,易为中医之本。 中医与周易的这种关联,历来被医学家所重视,从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医学《易》学之间水乳交融的紧密关系。药王孙思邈也在他的《备急千金药方》中写到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熟《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到明代张介宾写成《医易义》一书,便形成了独特的医易学。易经中本身就有一些零散的中医知识和养生保健的医学思想,而《周易》所阐述的阴阳学说,更是全部贯穿于中医学之中。如张介宾所说“医道虽繁,可以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 2.儒释道与中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种悠久的文化传统,使得中医在自身发展中,不断地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令狐采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渗透到中医学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中医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谈到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先从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两者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入手了解。 中医的基本精神首先是治人,其次才是治病。“治人”,人不仅自身要和谐平衡,包括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寒热表里等;而且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中医学认为,天文、地理、人事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要顺其自然,适应社会,才能达到身心健康。可见中医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意识。这又与中医的精神相结合,所以说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相关的。 而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中医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

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用人文科学的理念构建起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种医哲交融现象是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二、中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第一,对人与自然的理解,中医的观点与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如天人相应,五行生克,阴阳平衡等,医学理论来源于传统文化。第二,中医强调的修身养生观汲取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中庸、中和观;道家的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祸福相依观;佛家的随缘任运、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空无超然观等。第三,中医对病理的认识与治病的方法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不管是藏象兼治、丹药医方,还是望闻问切、推拿捏打等无不有传统文化的理念在其中,如“平人不病”、“阴平阳秘”等就是传统文化中“中和”的理念。第四,中医的一些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 楼宇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一、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中医跟中国传统文化,因为我感觉到中医它跟中国传统文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我在这个提纲里面第一句话就讲到中医理论及其实践最全面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根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中医在中国传统文化这样的环境下面形成的、产生的,那么对于中医的了解,其实也可以说能够更好地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间的一些观念和它的那种思维的方式,那么反过来呢,如果我们对于中医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不可能产生一个正确的了解和把握。如果说中医是一种巫术、一种迷信,是一种不科学的医学,那么实际上也就是说,中国的文化是不科学的,它也是一种巫术。所以这个事情实际上就是对于中医的了解,也是关乎到我们对传统文化怎么样认识的问题,所以我虽然不是专门研究中医的,那么对于中医的很多实践,更谈不上了。所以只是从理论上面来讲,看到了中医的它的一些理论基础完全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这样一个基础之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关心中医、关怀中医。 那么我认为我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是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一种类型的文化,那么在这样一种文化下面产生的这种医术、医学,它也是不同于西方医学医术的一种类型的医学和医术。所以就不能够简单地用西方的医学和医术来衡量中国的中医的医学和医术,如果这样子来衡量的话,那就是说其实跟我以前讲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是一样的。中国的文化跟西方的

文化它不仅是一个时代上面的差异,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不同类型上面的差异,那么因此它是一个可以从中医的理论和医术来讲,也都是可以跟西方的医学理论和医术相互配合的。 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更多人还意识到这样一点,可能中医理论里面的许多理论可能比西方医学的理论更有它的价值。因为中医理论它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种整体的辩证的思维方式下面开展的,所以中医的理论观念跟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间的许多理论概念可以说完全一样的,这也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种特点,中国的文化不是说分成一个门类、一个门类的,而是互相都关联在一起的,不管是文史哲也好,政经法也好,农工医也好,甚至于军事也好,它的许多理念都是贯通的,并不是说医学的理论就不能用在文史哲上面,也不是说文史哲上的一些理念不能用在医学上面,而是相互贯通的、相互关联的。所以像中医里面运用的阴阳、五行这样一些观念,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些也都是中国文化里面其他各个部门,特别是哲学里边同样的一种观念。所以我觉得我们了解了中医理论它的合理性的话,我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会有进一步的认识,那么所以这儿讲的主要是从总体上来讲。中医理论里面的阴阳五行学说实际上都是一种整体观的反映,都是一种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思维方式地体现。 二、中医对于生命的认识 所以我想今天主要是讲这么一些问题,首先我讲讲中医对于生命的认识,这种中医对于生命的认识,其实也是中国文化中间对于生命的认识,那么在中国文化中间没有说生命是来源于一个神造或者神赋予的,没有这样一种观念的。虽然也有一些这个神话的传说,好像是女娲造人有这样一个说法,但是从根本上来讲,中国的整体文化包括中医在内都是认为生命来源于天地,是天地之气,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中医药文化教学文案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中 医药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中医药文化 12级骨伤一班 杨慧、郑楠、席金涛、赵彩云、陈亦鹏、刘紫奕、黄金 摘要: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古代民俗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紧密联系经久不衰,我们从中国古代五大传统节日中的经典民俗活动,论述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活动蕴涵的中医药文化。在这些传统节日习俗中,主要体现的就是人们的“治未病”思想。 关键词:传统节日民俗;中医药文化;治未病思; 中国传统文是我国独有的宝贵文化,是从数千年的生活实践中积累出来的。在当时先进哲学思想指导下,对大量的实际经验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整理、研究,从中引出规律性的结论,并使之升华到理论高度,并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体现在经久不衰的传统节日之中。这些节日中蕴涵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知识,现在我们从春节、清明、端午、重阳、冬至来论述中医药文化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以及我们从民俗文化中学到的中医药知识,其中最为突出的就算是“治未病”思想。 1、春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旦。春节的习俗除了有我们熟知的贴红春联、红窗花、放爆竹、守岁等习俗,还有饮屠苏酒。王安石在《元日》中写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以看出传统的春节中饮屠苏酒也是春节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所谓屠苏酒,其实是一种椒酒。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

九伤寒上有:“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岁旦屠苏酒方:大黄十五铢,白术十八铢,桔梗、蜀椒各十五铢,桂心十八铢,乌头六铢,菝葜十二铢,(一方有防风一两),此七味咀碎,袋盛,以十二月晦日日中悬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日平晓出药,置酒中煎数沸,于东向户中饮之。大黄排各种滞浊之气,被称为药中的将军;白术健胃、利水、解热,久服能轻身延年;桔梗补血气、除寒热、祛风痹、下肿毒;蜀椒解毒、杀虫、健胃;桂枝活血化瘀、散寒止疼;乌头祛风痹祛痞、温养脏腑;菝葜驱毒、防腐、定神。综上所述,此配方对人体裨益甚多,诚可谓兼滋补保健、防病疗疾、驱邪避瘴等多种功能之良方。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据《保生秘要》云:“和其肝气,勿食诸肝,以免死气入肝伤其魂也。宜烧苍术香,清晨饮屠苏酒、马齿苋,以祛一年不正之气。”可见屠苏酒还可以养肝护肝。 2、清明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它既是我国传统祭祀的节日,是人们扫墓和祭祖的日子,又是草木生发,万物生发的时候,神州大地一片生机盎然,这正是人们踏青的好时节。中医认为春季的气候特点与人体肝脏有密切关系。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大,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常言道过犹不及,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此时养生重在养肝。保健方法应以养肝为主 踏青就是春季养肝最好的选择,出门踏青能起到养肝的效果。人在春天适当增加运动,有助于人体肝气疏泄,阳气生发。肝开窍于目,肝气越旺盛,目也就越清明。春天还可以郊外踏青,可以使人气血冲和,心宁神安。此时天气

完整word版,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渗透到中医学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中医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谈到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先从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两者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入手了解。 中医的基本精神首先是治人,其次才是治病。“治人”,人不仅自身要和谐平衡,包括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寒热表里等;而且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中医学认为,天文、地理、人事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要顺其自然,适应社会,才能达到身心健康。可见中医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意识。这又与中医的精神相结合,所以说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相关的。 而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中医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用人文科学的理念构建起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种医哲交融现象是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二、中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第一,对人与自然的理解,中医的观点与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如天人相应,五行生克,阴阳平衡等,医学理论来源于传统文化。第二,中医强调的修身养生观汲取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中庸、中和观;道家的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祸福相依观;佛家的随缘任运、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空无超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有何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有何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渗透到中医学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中医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中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医文化深刻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说,中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包括:“自强不息的阳刚精神,厚德载物的阴柔精神,中正和谐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一词出自《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天的运行刚强劲健,永不停息,君子应效法天的运行要不停地发愤图强,积极进取,刚健有为。“厚德载物”一词出自《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地,大地深广而厚实,无私地承载万物,滋养万物,具有宽厚、包容、博大、担当的品德,君子应法大地。《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强厚德以法天地之道,体现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正和谐的精神。 中医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比如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生命观、生死观、饮食观等或多或少带有中医的印迹;与中医相关的养生术、相面术、房中术、风水术、武术气功等对传统文化的建构与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中医,很难设想占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华民族会延续下来,更难设想会有如此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因此中医的发展也促使了传统文化的繁荣。 中医不单纯是一门医学,它博大精深,广涉旁通,“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明代张介宾《类经·序》),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容涵盖,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中医的基本精神首先是治人,其次才是治病。“治人”,人不仅自身要和谐平衡,包括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寒热表里等;而且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

中医药传承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中医药传承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一) 【关键词】中医药;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就是中医药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但随着西医药的发展并在世界范围传播,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受到极大地影响和冲击,中医药理论、中医医疗模式、中医药灵验秘方及相关成果、中医药人才等面临严重挑战,特别是制约中医药发展的中医教育、科研、医疗模式、宏观管理等关键因素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 1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失去了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形成和发展的灵魂和血脉,是中医药传承的根本。中医药理论是经历代医家的实践探索,系统总结而形成的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的完整医学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脱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谈中医药继承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教育是基础。目前,全国有30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和50多所中等中医药学校1],为国家培养约27万中医人才2],为传承与发展中医药发挥了先导和基地作用。但是,近些年来中医院校教育受西医教育思想、模式的影响,基础教育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教育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据了解,目前中医药院校的办学思想、教学总体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越来越趋同于西医院校,削减传统文化课程的比重,弱化中医经典内容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等已成为一种趋势。院校教育普遍重视外语、计算机、植物化学、解剖等课

程的教学。基础课程设置理化知识与西医理论比例越来越大,古汉语、中医传统理论(中医经典着作)等越来越少,要求越来越低,并且将中医、中药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专业,割裂了水乳交融的中医药学。中医院校这种不重视传统文化的改革实践,违背了中医药教育的自身规律,培养不出热爱中医事业、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中医人才,其结果只能造成中医药院校毕业的学生不能用中医的思维方式诊治疾病,看不懂《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着作,望、闻、问、切等中医临床硬工夫更无从谈起。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中医药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中医院校教育严重西化。 2研究思路和方法背离了中医药科研的发展方向 中医学是我国原创性医学,历经数千年临床实践的验证,其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科学。中医药历来重视通过科学的方法探索理论发展的未知领域,解决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临床疗效,完善和发展理论体系。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理论反而受到质疑、创新性成果越来越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医药科研思路违背了自身发展规律。 近代科学在确立其主导和统治地位过程中,方法论起着关键性作用。中医学与西医学最根本的区别,是各自文化背景所导致的思维方式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中医讲整体观、辨证论治,西医讲病因、病理、病位;中药讲性味归经,西药讲杀毒灭菌。中医药科研应按中医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思维方式,确定正确

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现代价值思考

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现代价值思考的文献 调研报告 前言: 中国自从进入WTO以后,大门就完全向世界敞开,中医药的发展直接面向了世界,挑战与机遇也就同时并存。在面向全球的新形势下,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方向,是事关中医的前途和命运,是必须讨论的大问题。中医药文化的现代价值究竟如何,它是如古人所述,来源于上帝的恩赐,还是像近现代部分学者评论的,是“巫医”文化?本文将从中医的过去和现在的历史发展中,探讨其未来。在这里我们虽然对历史进行了回顾,但其目的不在于叙述历史过程,而重在分析所说明的问题。中医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她每一个细胞里都充满了中华民族的灵性,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 中医根植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萌生、成长的土壤。中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医文化来源于“天人合一”的古老哲学思想,以阴阳五行作为生命和自然界的基本属性,以取类比象的方法来认识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是一种生命文化,是有关生命与疾病的认知文化。对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并传承、保护?这已经不是一个说教的问题,而是事关国家利益,维护文化安全的战略问题。 正文: 可以说,西医的传入是中医药文化在中国地位由崇高到低下的一个转折点。究竟西医是如何对中医药文化造成影响的呢? “西医的传入虽在客观上给我国带来了新的医学模式,打破了传统中医长期独居医药领域的局面。但在西洋医学潮流冲击下,传统的中国医学队伍产生了分化,使社会与医学界围绕对中医的评价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出现各种各样的思想和主张。其中保存国粹派认为西医不适合中国国情,力加排斥,强调《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是中医的精粹,“天下之医,当以《内经》为准则”,以内经理论批驳西医。衷中参西派则主张以中国固有的中医学体系为主,引进西医之长为中医补充。中西汇通认为中西各有长短,应取其所长,使其得以沟通,并逐渐形成中西汇通的思潮和学派。全盘西化派则认为西医远胜于中医,主张以西医学取代中医,宣统三年(1911)朱笏文等在《中西医学报》上发表文章,大呼“改良医学”,引进和推广西医,取代原有的中医。在这种不同观点的背后,有着各自的知识背景以及评价标准。一些对中医学缺乏深刻了解的人或直接间接接受帝国主义奴化教育、民主虚无主义思想严重的人,对我国传统医学持否定

中医文化意义及现状

中医传统文化对当今人们的生活的作用和意义 近一百多年来,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国门轰然打开,国人对传统文化包括中医的信心逐步丧失,乃至达到对传统进行不遗余力地批判并欲全盘西化的地步。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等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同时,亦对中医颇有微词,进行了抨击,并引发了几次中西医论争;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解放初期,中医也曾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乃至今天,近来竟有人在网上发起让中医退出医疗体制的签名活动,可见歧视、废止中医的活动在近现代中国一直未断。这一现象说明相当一部分国人还存在严重的文化自卑心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还远远没有形成共识。那么,作为仅存几项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医学在今天其价值如何?究竟有无存在的必要?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回答,并进而探讨中医学的未来发展前景。 一、中医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复兴中的作用 作为中华文明瑰宝的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惟一的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科学技术。中医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学等多种自然和人文学科的知识,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如果从阴阳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中儒家突出乾阳刚健、自强不息的精神,偏重于“阳”;道家强调阴柔的归藏、包容功能,以贵柔尊、自然无为、致虚守静为“道”,偏于“阴”,

那么中医学则是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注重“阴阳和合”,阴阳并重,兼蓄儒道两家之精髓。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传统文化的复兴离不开中医学的振兴,而中医学的复兴无疑是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医学能够重现昔日辉煌也将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表现。同时,中医学的复兴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复兴的一个引擎,能够为中华文化精神的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中华文化精神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内核,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源泉,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垂续至今的重要保证。 中医药学的科学体系融会医学、天文、地理、人文、哲学等知识,较完整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其理论原理和方法在当今社会文化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今天的中国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可以挺直腰杆做自己的主人,有足够的自信来面对自己的历史文化。自然,我们也应有足够的勇气面对中医现实存在的问题,直面中医今天所处的困境,以足够的时间、以宽容的态度来继承和发展中医。中医也将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它通过“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一浅显的道理向世人证明了文化多样性的合理性,让世人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中医为人类提供另一种科学范式 在中国古代传统科学技术中,最能充分体现传统系统思维特色的就是中医学。中医一开始就将人视为天地人大环境中的一个子系统,将人体本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看成是与天地自然相感应的小环境、小宇宙,这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 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中医学及其医德的发展水平。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及传统文化的发展水平不同,医德的成就和进步也不同,特别是封建社会几个阶段的发展,更清楚地表明医德的发展不是孤立的。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医德的关系,有利于医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一、中医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1、中医折射出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 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用人文科学的理念构建起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种医哲交融现象是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2、传统语言文字是中医的坚固外壳 中医文化深刻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说,中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从语言文字来看,古人造“药”字,《说文解字》曰:“治病之草,从草,乐音。”揭示了药为治病之物,且中医治病以草类居多。古人发明酿酒技术后,始造“医”字,《说文解字》曰:“醫治病工也……从酉”。“醫,病声,酒所以治病也。”造字之后,便有了语法、句读、修辞、训诂等等更为复杂的语言文化体系的零部件。中医就是借助这些零部件来组装其理论、体现其思维、传承其经验的。于是,便有了“医古文”。以医古文为代表的传统语言文字可以说是中医独特的、带有浓郁文学色彩的坚固外壳。 3、中国古代医家的行为闪现着道德光芒 中医集中体现的就是“中和”、“仁”、“义”、“爱心”等。这些都深刻融入了儒家、佛教、道教(三者简称为“儒释道”)的思想。在儒释道的影响下,成就了一批又一批著名医家,为中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些医家身上无不闪现着仁爱、自强和孝道。 仁爱: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加上天灾,连年瘟疫。不到十年,张仲景的宗族200多人死于疫病者达到三分之二。这激发了他勤求古训、学医救人,为中医辨证论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伤寒杂病论》中序言道“医虽小道,能救殃疴。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 自强:药王孙思邈小时候体弱多病,要经常请医生诊治,“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