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植物与微生物的互作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的研究与应用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的研究与应用自然界中的生物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互动。
其中,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互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这种互作涉及到植物的生长、繁殖、养分吸收等方面,同时也涉及到微生物对植物害虫的防治、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循环等方面。
本文将对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进行阐述。
一、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的研究进展1、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的互作植物根际微生物是指在植物根际环境中与植物根部紧密联系的微生物群落。
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其中真菌和放线菌被称为“根际真菌”和“根际放线菌”,它们对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研究表明,植物根际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影响植物生长,包括促进植物根系生长、调节植物生理代谢、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等。
例如,某些细菌和真菌能够分泌出一些有机物来供植物吸收,其中包括一些有机肥料,比如氨基酸和核苷酸。
此外,它们还可以分泌生长素、激素等物质来促进植物生长。
2、微生物在植物害虫防治中的应用植物害虫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大威胁,在农业和园艺生产中经常会给植物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采用化学农药来进行防治,但是这种方法不仅成本高昂,还会对环境和人类造成一定的危害。
因此,研究如何利用微生物来防治植物害虫成为了近年来的热点话题。
微生物防治植物害虫的方法通常包括两种:一种是利用微生物的天敌作为生物杀虫剂直接对植物害虫进行防治,比如利用蘑菇毒素杀死害虫;另一种则是利用微生物来激活植物的免疫系统,使植物自身产生对害虫的抗性。
比如,利用植物根际微生物来增强植物的抗虫能力,从而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3、微生物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循环的影响土壤中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在土壤中,这些营养元素的循环主要依靠土壤微生物的参与。
例如,有些细菌和真菌可以利用有机物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将其分解成较小的分子后释放给植物吸收利用。
同时,细菌和真菌中还存在一些可以吸附和释放有机肥料的细菌类,通过调节这些细菌的数量来达到土壤养分的管理目的。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机制及其生态意义研究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机制及其生态意义研究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广泛的互作关系,这种互作关系在植物的生长发育、适应环境以及物质循环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植物通过根系与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交互作用,形成根际微生物群落,这种互利共生关系对保持土壤生态系统平衡、提高植物健康生长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微生物促进植物生长: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释放氮、磷等营养元素、合成植物生长物质等方式,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特别是一些固氮菌和溶磷菌可以将大气中的氮气和土壤中的磷化合物转化为植物可利用形式,提供给植物主要营养元素。
3.微生物抗病机制: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可以增强植物的免疫能力,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例如,根际微生物可以通过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产生抗生素和溶解酸等物质,保护植物免受病害的侵害。
4.微生物与植物共生:一些特定的细菌和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菌根与多种植物共生等。
这些共生关系可以提供植物无法自主合成的营养物质,帮助植物抵抗环境压力。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机制的研究不仅对于揭示植物根际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更具有深远的生态意义。
首先,通过与微生物共生,植物能够增强抵抗病害和逆境的能力,提高植物的生长和生存能力。
其次,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可以促进土壤中的营养循环和有机物质的分解,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此外,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也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涉及多个方面,通过相互合作和共生,对植物的生长、适应环境和物质循环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进一步研究植物与微生物的互作机制,有助于揭示植物根际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为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植物的根际生态学与微生物互作

植物的根际生态学与微生物互作植物的根际生态学是研究植物根际微环境中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对于我们理解植物生长与发育、土壤生态系统功能以及农业和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根际微生物能够通过与植物的互作,影响植物的生长与发育,调控植物的营养吸收与利用,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并参与土壤养分循环和有机物降解等过程。
本文将介绍植物的根际生态学与微生物互作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以及研究方法。
一、植物的根际生态学概述植物的根际生态学研究的是植物根系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根际生态系统是由植物根系、土壤环境以及与植物共生的微生物等组成的,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
微生物在根际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们与植物根系之间存在着丰富的相互作用。
二、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的互作关系1. 菌根共生菌根是指植物根系与真菌根际生物体(比如丛枝菌根和松露菌等)之间的共生现象。
植物通过与菌根共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营养和水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菌根真菌能够通过与植物根系形成菌根结构,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并通过分泌激素调控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2. 植物病原微生物互作植物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引起植物疾病的微生物,如真菌、细菌和病毒等。
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
植物病原微生物通过感染植物,侵害植物的生长与发育,引起植物的病害。
而植物通过识别和防御机制来对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以保证自身的健康。
3. 植物与固氮菌互作固氮菌是一类能够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形态的微生物。
植物与固氮菌之间的共生关系称为固氮共生。
固氮菌能够进入植物根系,通过菌根结构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
固氮菌能够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氨态氮,从而为植物提供养分。
三、影响植物根际微生物互作的因素1. 植物物种差异不同的植物物种对根际微生物的选择性也不尽相同。
有些植物与特定的微生物共生关系更为紧密,对于某些微生物具有选择性。
植物和微生物互作的分子机制和生态学效应

植物和微生物互作的分子机制和生态学效应植物和微生物互作是生态学和农业生产中极为重要的研究领域。
在自然环境中,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当复杂,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涉及许多分子机制和生态学效应。
本文将详细介绍植物和微生物互作的分子机制及其在生态学领域中的效应。
植物和微生物互作的分子机制植物和微生物互作的分子机制是指两者之间进行相互作用和通讯的基础分子机理。
实际上,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相互承认和相互协调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植物和微生物之间会产生一系列信号和分子剪接事件,以实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对于植物来说,其内生菌根菌和共生菌根菌是两种非常重要的微生物群体。
这些微生物群体的生长和发育会影响植物的根系结构和形态,以及植物的营养摄取和生长发育。
在内生菌根菌和共生菌根菌与植物根系进行互作时,会产生一系列分子信号,如菌根素、菌根激素等,来促进植物根系的生成和发育。
对于微生物来说,它们和植物之间的互作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吸附、感染和组成转化等过程。
在这些过程中,微生物会产生许多分子信号,如接触信号、感染信号和交互信号等,来感知和响应到植物所提供的一系列生长因子和营养物质。
除了上述机制之外,植物和微生物之间还会产生其他一些分子机制,如菌根菌根素、漏斗素、激素信号等。
这些分子机制的出现,将极大地促进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互动和通讯,进而实现彼此之间的协作和共享。
植物和微生物互作的生态学效应植物和微生物互作的生态学效应十分广泛。
这些效应不仅可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个体的生长和发育,也可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分别介绍植物和微生物互作的生态学效应。
1. 生产力的提高在农业生产中,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对于生产力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可以促进植物的吸收和利用养分,提高植物生产力和茎秆的质量。
同时,通过菌根菌根素和菌根激素的产生,还可以提高植物的免疫系统,减少植物的病害发生率,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生长的互作机制

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生长的互作机制植物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根际微生物息息相关。
在植物和微生物之间存在着一种互作关系,植物可以通过与根际微生物的互动来提高自身的生长发育,而微生物也能够在此过程中得到相应的营养和生存环境。
因此,对于研究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生长的互作机制会对我们深入了解植物生态系统和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与发展趋势有很大帮助。
1. 根际微生物的种类和功能根际微生物是指存在于植物根际中的微生物群体,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分解植物残渣、硝化还原、固氮、抗生素生产等功效,在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细菌是根际微生物中最为丰富的一类,大多数细菌能够通过合成生长因子以及调节植物激素的合成来促进植物成长。
真菌则可以通过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对植物的养分吸收、抗病、抗旱等方面有着很好的效果。
放线菌则主要会合成各种抗生素,在植物根系的养分吸收和病原菌防治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 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生长关系在植物的种植过程中,根际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根际微生物可以通过调节植物根系的生长,让植物有效地吸收到更多的养分,并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同时,它们还可以帮助植物抵御病虫害,提高植物的免疫力。
与此同时,植物分泌出的一些物质,如树脂、有机酸、植物激素等,也是根际微生物所需的营养,这种营养同样能够为微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帮助。
3. 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关系对于一些根际微生物而言,它们与植物的关系是共生的。
共生能够让植物更好地利用土壤中的营养,并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例如,根霉菌与一些草本植物共生,促进植物的根系生长,并加速植物的营养吸收。
同时,根霉菌也能够通过固氮作用,将氮气转换成植物所需的氨基酸,从而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
4. 根际微生物与植物养分吸收关系植物的根系包含了用于吸收养分的根毛,而根际微生物能够提供给这些根毛所需的营养,从而促进植物的养分吸收。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及其生态环境意义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及其生态环境意义植物和微生物是自然界中两个重要的生物类群。
它们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并在自然界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本文将从植物与微生物的互作关系和其生态环境意义两方面分别进行论述。
植物与微生物的互作微生物是指体积极小、仅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其中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类型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不仅存在于土壤、水源、大气等环境中,也会在植物体内进行生存和繁殖。
植物和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形成了一种密切的生态关系,它们互相作用,共同影响着土地、植被以及其他生物的生态系统。
首先,微生物对植物的生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比如,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细菌和真菌等生物,它们能够将空气中的氮固定成植物可以利用的氨基酸,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
此外,细菌还会利用植物根系分泌出来的物质,分解有机质,为植物提供养分。
其次,微生物也对植物的健康和免疫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土壤中某些真菌可以通过挥发出具有抗病毒、抗生物质作用的物质,保护着植物免受病原体感染。
此外,微生物还会与植物根系形成某种共生关系。
例如,植物根际中存在着一类与植物根组织外皮细胞间有紧密接触的细菌和真菌,它们将有益的物质和信息转移给植物,促进植物根系的发育。
微生物对植物的促进和保护是多方面的,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作用。
比如,一些根际微生物通过促进植物根系生长,提高土壤团粒稳定性来发挥其作用,其他一些的微生物则通过设计合适的转基因技术,来改变植物体内的微生物层次结构,达到保护和促进植物生长的效果。
植物与微生物的生态环境意义植物和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互作不仅对两者本身起着重要作用,也对生态系统保持平衡和稳定的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植物与微生物的互作促进了生态系统养分循环。
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质,将死亡的动植物体分解为无机物质,为植物提供了养分。
植物则利用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质转化为有机质,从而成为其他生物的食物。
其次,植物与微生物的互作对环境保护和修复起到了重要作用。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机制及其生态意义研究

植物与微生物互作机制及其生态意义研究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一直是生态学和微生物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生态学家们通过对植物和微生物互作机制的研究,揭示了植物和微生物之间复杂的关系,这对我们深入了解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和生命进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一、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互作机制1. 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的互作关系植物根际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与植物根系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互作网络。
这种互作关系不仅仅依靠植物根系分泌的有机物质提供营养物质,同时也依靠微生物对植物根系的促生作用。
例如,包囊菌可以通过菌体外分泌物修饰植物根系表面,促进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而类厚壁菌则能够通过释放生长素等激素类物质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此外,植物根际微生物还可以合成铵素,通过抑制植物根系周围土壤细菌的生长,进一步促进植物生长。
2. 植物与内共生菌的互作关系内共生菌生活在植物细胞内部或植物根系表面,与植物形成密切的互作关系。
例如,马铃薯和小麦等作物可以与根瘤菌共生,根瘤菌能够通过将空气中的氮气还原成氨肥,供植物吸收利用,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另外,植物与另一类内共生菌——菌根菌的互作也是生态学家研究的热点。
菌根菌可以增加植物根系吸收营养物质的表面积,同时通过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增强植物的抗病性等方式促进植物的健康发育。
3. 微生物间的互利共生关系除了与植物之间的互动之外,微生物之间也可以形成互利共生关系。
例如,共生藻和真菌可以形成地衣。
地衣中的共生藻能够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碳源,而真菌则通过为共生藻提供生长空间和保护环境,促进了双方共生体的生长发育。
二、植物与微生物互作机制的生态意义1. 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植物根际微生物能够释放出有益物质,并为植物提供所需营养物质,从而促进植物的根系发育和生长,增强植物的抗逆性能力和生命力。
比如,拟南芥的根际微生物可以帮助植物更好地吸收营养元素,增强了植物对缺钙、缺氮等环境压力的适应能力。
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作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作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随着对植物病原微生物的深入研究,我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并在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本文将围绕植物与病原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展开讨论。
一、植物与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1. 抗病基因的发现与功能研究通过对植物中抗病基因的发现和功能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植物如何通过调控自身基因表达来抵抗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近年来,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手段,研究人员成功克隆了许多植物抗病基因,并揭示了其在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作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这些研究为植物抗病性的提高和病原微生物的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 植物免疫系统的研究植物作为没有免疫系统的生物,其免疫机制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近年来,通过研究植物免疫系统的信号传导网络和免疫调控机制,我们逐渐揭示了植物免疫系统的运作原理。
植物通过特定的免疫感知蛋白识别病原微生物的分子模式,并通过信号传递、转录因子激活等方式来启动免疫反应,进而对抗病原微生物的侵染。
这些研究为改良植物的抗病性和开发新型的病害防治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3. 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的研究了解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对于研究植物与病原微生物的互作过程至关重要。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研究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揭示了一系列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因子以及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这些致病因子可以促使病原微生物侵入植物细胞、抑制植物的免疫反应、分解植物的防御物质等。
进一步了解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有助于寻找潜在的防治靶点和开发新型的抗病方法。
二、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作的应用前景1. 育种改良通过对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作过程中相关基因的研究,我们可以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选育出抗病性更强的新品种。
例如,通过转入抗病基因或抗病相关转录因子等方式,可以提高作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抗性,减少病害发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植物与微生物的互作梁建根竺利红施跃峰‘(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
摘要植物与其生长环境中的微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共同组成一个生态区系根围。对植物与其根围中的徽生物的互作关系进行了阐述。关键词生态区系;根圉;互作中图分类号Q94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0—0337—02
每一个植物体都不是一个单独的孤立的个体。而是与许多微生物共同组成一个生态区系。即根围(Rhizosphere)。根围是植物根系周围区域的统称。根围环境是确保植物根系生长发育正常进行的生境场所,其是显著影响有机营养微生物的部位.这里微生物种类数量多、活性高。产生强烈的根围效应。根围微生物所形成的微生态环境对作物的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围概念的提出及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根围一词的采用始于1904年,土壤细菌学家LorenzHiltner在研究豆科植物时指出。距离根周围几毫米的土壤内,微生物生长旺盛,代谢能力最强,他把这个区域称为“根围”。1949年.Clark又提出“根面”的概念。用以描述作为微生物生境的根表面。在1970年、1975年和1980年召开的“植物气生表面微生物生态学”讨论会的基础上。于1983年第三届国际微生物生态学学术讨论会上提出了“根围”的具体概念,即:根围是指包括根本身及其根分泌物影响下的土壤。根围又分内根围和外根围.而微生物群落从非根围一外根围一内根围的顺序范围内,具有连续性分布的特.征,分布是最广的。现在人们普遍认同的是由Lynch(1990)提出的根围包括3个部分,即内根围(endorhizosphere)、根表(rootsurface)、外根围(ectorhizosphere),指生物与物理特性受到根影响的区域【11。日本广岛大学的铃木达彦认为根围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根分泌物形成的,且分泌物数量相当大。比如在c。植物的根围自生固氮菌大量繁殖,这主要是因为c。植物的根分泌物较多。1根系分泌物对微生物的影响根的渗出现象(exudation)是一切陆生高等植物共有的特征,而植物根围是直接受根渗出物影响的区域。早在1965年,Rovira就认为根系分泌物在选择性地刺激微生物的生长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活的植物体通过主动分泌、渗漏、磨损、伤口和死亡的细胞。从根系中释放有机物到根围中。根系分泌物指根系生长过程中释放到生长基质中的各种物质。释放的化合物有低分子量的物质、各种次生代谢产物到复杂的物质。它们主要包括下列4种类型:①渗出物。是从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Y307007):浙江省农科院科技创新提升工程项目。作者简介粱建根(1972一),男,山西介休人。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微生物农药的科研与应用开发。+通讯作者收稿日期2008—08—25细胞中扩散出来的一类低分子量化合物。②分泌物。是在代谢过程中由细胞主动释放出的物质。③黏胶质。包括根冠细胞、未形成次生壁的表皮细胞和根毛分泌的黏胶状物质。④分解物和脱落物。是成熟根段表皮细胞自分解产物、脱落根冠细胞和细胞碎片等。从化学组成来看,根系分泌物可分为:①糖类。根系分泌物至少发现了12种糖类,包括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等,其中以葡萄糖和果糖较常见。②有机酸。是根系分泌物的重要组分,目前已知有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等。③氨基酸。已发现有20多种氨基酸,包括天门冬氨酸、仅一丙氨酸、谷氨酰氨和亮氨酸等。④化感物质。包括苯甲酸、肉桂酸、香豆酸、阿魏酸等以及酚类、黄酮类物质。此外,根系分泌物中尚含有极少量的脂肪酸和甾类化合物以及微量的生长物质和酶类冈。这样,根系分泌物为土壤微生物提供充分的碳源和能源。如果没有有机体,则依赖其生存的正常微生物群也随之消失。在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数量较非根际的土壤中高10倍至数十倍,尤其是细菌的数量差别更大。不同植物的根系分泌物还可影响根际微生物的种类。根系分泌物就好像是微生物的选择性培养基。如豌豆根接受根瘤菌的感染与其根毛分泌的一种植物凝集素有关;当把产生这种凝集素的基因转移到三叶草后,则三叶草的根亦可被豆科根瘤菌所感染。这是不同植物拥有不同根际微生物区系的重要原因,也解释了在一些情况下,植物的种对它的根围细菌表现了选择性。Lemanceau等(1995)研究了亚麻和番茄对土传荧光假单孢杆菌群体多样性的影响圈。结果表明。就表型特征来说,从土壤中分离到的群体与从植株中分离的群体是不同的。从未栽培的土壤和亚麻的根组织中分离到的细菌的差异特别明显,就植物选择的强度来讲,亚麻的表现比番茄更明显。这种选择至少是植物专化性的。通常,需要碳水化合物(有机酸和糖类)较多的微生物,大多繁殖于禾本科植物的根际;而要求氨基酸较多的微生物则繁殖于豆科植物的根际M。一般认为,前茬作物的根系分泌物能刺激某些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这些微生物能抑制下茬同一作物的生长。从而造成连作障碍。大豆连作3年以上。细菌数量减少,真菌数量增加,重茬较正茬真菌增加18.o%吗5.5%。其中以青霉菌、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占多数。2微生物对植物的影响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其根围微生物群落有着直接的影响,反过来,微生物对根系的分泌有促进作用。一方面,植物
337
对土壤微生物有很强的选择性,另一方面根围微生物群落也强烈影响着根的生理机能及根分泌物的形成。植物根系活力和根围微生物之间,根围微生物的质、量与植物的生长发育、作物产量的形成都有良好的相关性。总之,在微生物一植物这个生态区系中同时进行着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信息的传递。微生物对植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植物根围微生物区系中,有些菌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对埴物会产生不良影响.这类菌称为有害菌(DeleteriousRhizosphereBacteria,简称DRB);另外一些菌对植物的生长起着间接的促进作用,这类菌称为植物促生细菌(PlantGrowth-PromotingR_hizo
sphere。PGPR)。由于其作用明显,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q。自从1887年发现豆科植物根瘤具有固氮功能和根瘤菌的纯培养获得成功以后,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有益微生物对植物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2.1根围微生物与植物激素的生成内源或外加的植物激素在一定浓度下都能促进植物地上部与根系的生长发育。根围微生物能分泌一些植物激素,也能间接调节植物内源激素的含量水平。这些激素包括细胞分裂素、生长素、吲哚乙酸和乙烯。2.2对整株植物的影响经有益菌处理的植株。根系长而发达,活力明显增加。叶绿素含量增加,叶色浓,苗子健壮,茎基宽厚,幼苗鲜重与干重显著增加,干粒重与产量增加。这种菌已应用于生产,并在大田中应用与推广。如由西南农大生态病理研究室研制的“丰收菌”,作用于水稻,在大田试验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日本比嘉照夫采用独特的工艺研制成一种复合微生物制品有效微生物群(EffectiveNlicroorganisms,EM),有效
微生物群由10个属80余种有益微生物组成,其代表性微生物主要有乳酸菌、酵母菌、放线菌和光合细菌。EM最大的特点是多功能、高效、低成本、无毒、无污染。EM制品最早只是作为土壤改良剂应用。现在已广泛应用于种植业。具有明显的加速土壤有机物的分解和转化,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增加产量、改善品质和防病抗病的效果。目前,EM应用技术及产品已在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种植业、养殖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广泛推广应用f71。2.3根围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以及自身的分解植物的根部能分泌相当数量的糖类、氨基酸和维生素等物质,这促进了细菌和真菌的广泛生长;同时.根围微生物能分解一些有机物(包括根围土壤和根所分泌的有机物)供植物根系吸收。对某些物质的分解还起到一种解毒效应。
当微生物死后它们的细胞物质可被分解为简单物质供植物吸收利用,这样也可减少土壤养分的流失。2.4根围微生物使不可给态养分转变成为可给态养分磷和氮的有效性.制约着光合作用,影响植物的生产率。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分子态氮和土壤中的难溶性磷酸盐,重施氮、磷肥给人类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2.5根围微生物对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土传植物病害主要研究真菌所致的植物根部病害。重要的土传植物病害有水稻纹枯病,小麦全蚀病,大麦、玉米等杂粮纹枯病,棉花枯黄萎病,甘薯黑斑病,马铃薯环腐病,油菜等多种作物的菌核病,大豆复合根病,树木根腐病、冠瘿病等。植物根病本身就是一种病害系统(Pathosystem),任何根病的发生都是根病系统中寄主、病原和土壤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平衡。这反映了寄主和病原物的亲相关系,也反映了土壤中其他微生物对寄主和病原物关系的作用性质和程度。自然界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非常普通,而在植物体上的拮抗包括更为复杂的拮抗机制,根围微生物抑制病原菌活动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对根际范围内许多真菌和细菌病原物有抑制作用。近年来,许多具有应用价值的微生物相继被发现,其研究与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40多年来。我国微生物制剂名称的发展经历了根瘤菌剂一细菌悬浮液一微生物肥料,其使用经历了由豆科接种剂一菌种拌种一各种农作物的基肥。此外,有的微生物能产生活性物质,因此,有时也用作叶面喷施。随着对微生物制剂研究的深入和开发,微生物制剂的品种也越来越多网。3参考文献f1】LYNCHJM.TheP.hizosphere【M1.London:Johnwileyandsomchic—hester,1990.【2】2牟金明,李万辉,张凤霞,等.根系分泌物及其作用Ⅱ1.吉林农业大学
学报,1996,18(4):114—118.【3】LEMANCEAUP,CORBERANDT,GARDANL,et
a1.Effectoftwo
plantspecies.Flax(LinumusitatissinumL.)andtomato(Lycopersiconescuientumtrilll.)onthediversityofsoflbomepopulationsoffluorescent
pseudomonasm.
ApplEnvironMicrobiol,1995(61):1004—1012.[4】涂书新,孙锦衙,郭智芬,等.根系分泌物与根际营养关系评述卧土
壤与环境.2000,9(1):64—67.【5】5郜红建,常汀,张自立,等.研究植物根系分泌物的方法Ⅱ】.植物生理学通讯,2003,39(1)56—60.【6】毛金水.根围微生物对植物的生理和防病及生态学意义Ⅱ】.农业科技情报,1991(1):14—17.阴王术,戴俊英,王侗伦,等.有效微生物群(EM)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町.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3,34(2):81—84.f8】8占新华,蒋延惠,徐阳春,等.微生物制剂促进植物生长机理的研究进展卟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9(2):97—105.-叶--+—+-—卜-+-—+一-+-+-—●—-—+—-—f——■——+-+-+-+-—卜—+-+-+·+·+·—卜-—●--+——+——+一+-—f—-—+呻-+-+-+-+-—卜-—·卜-+--4---'4-斗-+斗·—+—-+·。—●一-—·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