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一、黄芩汤方
黄芩汤_圣济总录卷十四_减法方剂树

黄芩汤_圣济总录卷十四_减法方剂树黄芩汤_圣济总录卷十四_减法方剂树 (1)1.原方 (3)1.1.组成:黄芩(去黑心)1两半,麦门冬(去心,焙)2两,白茯苓(去黑心)2两,淡竹茹3分,羚羊角(镑)1两半,防风(去叉)1两半,石膏(碎,研)3两。
(4)1.2.功效:风邪,心热,神不安。
(4)1.3.来源:《圣济总录》卷十四。
(4)2.竹叶汤 (4)2.1.减:淡竹茹、羚羊角、石膏 (4)2.2.组成:防风(去叉)3两,黄芩3两,麦门冬(去心)3两,白茯苓4两。
42.3.功效:子烦。
(4)2.4.来源:《三因》卷十七 (4)3.竹叶汤 (4)3.1.减:淡竹茹、羚羊角、防风、石膏 (4)3.2.组成:白茯苓3两,麦门冬3两,黄芩3两。
(4)3.3.功效:子烦。
(4)3.4.来源:《女科撮要》卷下 (4)4.竹茹麦门冬汤 (4)4.1.减:黄芩、白茯苓、羚羊角、防风、石膏 (4)4.2.组成:淡竹茹、麦门冬各等分。
(4)4.3.功效:大病后,表里俱虚,内无津液,烦渴心躁,及诸虚烦热,不恶寒,身不痛。
(4)4.4.来源:《医统》卷四十七 (5)5.圣金散 (5)5.1.减:麦门冬、白茯苓、淡竹茹、羚羊角、防风 (5)5.2.组成:石膏1两,黄芩1两。
(5)5.3.功效:癣疮。
(5)5.4.来源:《普济方》卷四○七 (5)6.胜金散 (5)6.1.减:麦门冬、白茯苓、淡竹茹、羚羊角、防风 (5)6.2.组成:石膏、黄芩1两。
(5)6.3.功效:小儿头上并身上湿疳,时复痒痛,皮肤湿烂久不愈。
(5)6.4.来源:《卫生宝鉴》卷十九 (5)7.如圣散 (5)7.1.减:麦门冬、白茯苓、淡竹茹、羚羊角、防风 (5)7.2.组成:石膏1两,黄芩(去皮心)1两。
(5)7.3.功效:湿疳、疮癣痒痛,皮烂。
(5)7.4.来源:《普济方》卷三○一 (5)8.黄芩散 (5)8.1.减:白茯苓、淡竹茹、羚羊角、防风、石膏 (5)8.2.组成:黄芩半两(新瓦焙干),麦门冬(去心)半两。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中医方剂名。
出自《伤寒论》。
主治痢疾或泄泻,身热不恶寒,腹痛口苦,干呕;胆咳,咳而呕苦水者。
【别名】黄芩加半夏汤(《证治准绳·幼科》卷五)、黄芩半夏汤(《杏苑生春》卷四)【原文】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组成】黄芩三两(45g),芍药二两(30g),甘草二两(炙)(30g),大枣十二枚(擘),(60~120g)半夏半斤(洗)(125g),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45g)。
【用法用量】上六味,以水一斗(2000ml),煮取三升(600ml),去滓,温服一升(200ml),每日二次,夜一次。
【主治】痢疾或泄泻,身热不恶寒,腹痛口苦,干呕;胆咳,咳而呕苦水者。
①《伤寒论》: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而兼呕者。
②《金匮要略》:干呕而利。
③《五机微义》:胆府发咳,呕苦水若胆汁。
④《幼幼集成》:麻疹发热吐泻。
【方义】①《内台方义》:黄芩汤中以黄芩为君,以解少阳之里热,苦以坚之也;芍药为臣,以解太阳之表热而行营气,酸以收之也;以甘草为佐,大枣为使,以辅肠胃之弱以缓中也;加半夏之辛以散逆气,加生姜之辛以和其中而止呕也。
②《古方选注》:用甘草、大枣和太阴之阳;黄芩、芍药安太阴之阴;复以半夏、生姜宣阳明之阖,助太阳之开。
上施破纵之法,则邪无客着,呕止利安。
③《医宗金鉴》:用半夏、生姜入上焦而止呕;甘草、大枣入中焦而和脾;黄芩、芍药入下焦而止利,如是则正气安而邪气去,三焦和而呕利止矣。
中医方剂顺口溜-刘俊士、刘定益、刘智华、顾婷婷

中医方剂顺口溜目录第一章解表剂一、辛温解表麻黄汤(三拗汤,麻黄加术汤)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附子汤九味羌活汤(大羌活汤)香苏散(香苏葱歧汤)大青龙汤(越婢汤)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射干麻黄汤二、辛凉解表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十二甘草石膏汤升麻葛根汤三、扶正解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人参败毒散(银翘败毒散。
荆防败毒散)加减葳蕤汤(于金葳蕤汤)升阳散火汤第二章清热剂一、清气分热白虎汤(人参白虎汤,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加苍术汤,羚犀白虎汤,化斑汤) 二、清营凉血清营汤犀角地黄汤三、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饮仙方活命饮(真人活命饮)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汤四、升散解热升降散五、清脏腑热导赤散(升麻清胃汤)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清胃散泻黄散泻白散苇茎汤玉女煎白头翁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加味白头翁汤)黄芩汤(黄芩芍药汤。
黄芩半夏生姜汤四苓芩芍汤芍药汤青蒿鳖甲汤(清骨散)第三章散寒剂一、温中祛寒理中汤(桂枝人参汤、连理汤,附子理中丸,枳实理中丸,理中化痰丸)吴茱萸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归芪建中汤)二、回阳救逆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浆水散) 真武汤(附子汤)黑锡丹三、渴经散寒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五物汤阳和汤第四章泻下剂一、寒下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味承气汤,三化汤)大黄牡丹汤凉膈散二、温下大黄附子汤三、逐水十枣汤(控涎丹,舟车丸)己椒苈黄丸四、攻补兼施温脾汤第五章和解剂一、和解少阳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香附旋覆花汤二、调和肝脾四逆散(柴胡舒肝散)逍遥散(丹栀逍遥散,黑逍遥散)化肝煎痛泻要方延年半夏汤三、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黄连汤完带汤四、治疟达原饮清脾饮第六章表里双解剂一、表里双解大柴胡汤(复方大柴胡汤)二、解表清里葛根黄芩黄连汤三、解表温里五积散(五积交加散)第七章祛湿剂一、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散(藿薷汤,除湿汤)平胃散(金不换正气散,和解散,对金饮子,柴平汤,胃苓汤)三仁汤(藿朴夏苓汤)三香汤二、清热化湿茵陈蒿汤(茵陈四逆汤,栀子柏皮汤)蚕矢汤连朴饮甘露消毒丹黄芩滑石汤八正散宣痹汤宣清导浊汤—二妙散(三妙丸、四妙丸。
黄芩汤_圣济总录卷二十一_减法方剂树

黄芩汤_圣济总录卷二十一_减法方剂树黄芩汤_圣济总录卷二十一_减法方剂树 (1)1.原方 (2)1.1.组成:黄芩(去黑心)1两,山栀子仁1两,大黄(锉,醋炒)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分。
(2)1.2.功效:伤寒5日,口干,头痛,大便涩。
(2)1.3.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一。
(2)2.洗肝散 (2)2.1.减:山栀子仁、陈橘皮 (2)2.2.组成:大黄2钱,黄芩3钱。
(2)2.3.功效:脏火太过,壅热攻目,或翳障疼痛。
(2)2.4.来源:《扁鹊心书.神方》 (2)3.橘皮汤 (2)3.1.减:黄芩、山栀子仁 (2)3.2.组成:陈橘皮(去白,焙)1分,大黄(锉,炒)半两。
(2)3.3.功效:小儿大便不通。
(2)3.4.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九 (2)4.对金散 (2)4.1.减:山栀子仁、陈橘皮 (2)4.2.组成:大黄、黄芩各等分。
(2)4.3.功效:偏正头风。
(2)4.4.来源:《医灯续焰》卷八 (3)5.大黄丸 (3)5.1.减:山栀子仁、陈橘皮 (3)5.2.组成:大黄(锉碎,微炒)1两,黄芩(去黑心)1两。
(3)5.3.功效:外感风热及金疮所致大便不利,金疮烦闷疼痛,大便不利;诸热;囟鼻塞闭;伤风内挟痰热。
(3)5.4.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三九 (3)6.大黄汤 (3)6.1.减:山栀子仁、陈橘皮 (3)6.2.组成:大黄(锉,炒)1分,黄芩(去黑心)1分。
(3)6.3.功效:小儿吐血。
(3)6.4.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九 (3)1.原方1.1.组成:黄芩(去黑心)1两,山栀子仁1两,大黄(锉,醋炒)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分。
1.2.功效:伤寒5日,口干,头痛,大便涩。
1.3.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一。
2.洗肝散2.1.减:山栀子仁、陈橘皮2.2.组成:大黄2钱,黄芩3钱。
2.3.功效:脏火太过,壅热攻目,或翳障疼痛。
2.4.来源:《扁鹊心书·神方》3.橘皮汤3.1.减:黄芩、山栀子仁3.2.组成:陈橘皮(去白,焙)1分,大黄(锉,炒)半两。
中医方剂顺口溜-刘俊士、刘定益、刘智华、顾婷婷

中医方剂顺口溜目录第一章解表剂一、辛温解表麻黄汤(三拗汤,麻黄加术汤)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附子汤九味羌活汤(大羌活汤)香苏散(香苏葱歧汤)大青龙汤(越婢汤)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射干麻黄汤二、辛凉解表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十二甘草石膏汤升麻葛根汤三、扶正解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人参败毒散(银翘败毒散。
荆防败毒散)加减葳蕤汤(于金葳蕤汤)升阳散火汤第二章清热剂一、清气分热白虎汤(人参白虎汤,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加苍术汤,羚犀白虎汤,化斑汤) 二、清营凉血清营汤犀角地黄汤三、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饮仙方活命饮(真人活命饮)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汤四、升散解热升降散五、清脏腑热导赤散(升麻清胃汤)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清胃散泻黄散泻白散苇茎汤玉女煎白头翁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加味白头翁汤)黄芩汤(黄芩芍药汤。
黄芩半夏生姜汤四苓芩芍汤芍药汤青蒿鳖甲汤(清骨散)第三章散寒剂一、温中祛寒理中汤(桂枝人参汤、连理汤,附子理中丸,枳实理中丸,理中化痰丸)吴茱萸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归芪建中汤)二、回阳救逆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浆水散) 真武汤(附子汤)黑锡丹三、渴经散寒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五物汤阳和汤第四章泻下剂一、寒下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味承气汤,三化汤)大黄牡丹汤凉膈散二、温下大黄附子汤三、逐水十枣汤(控涎丹,舟车丸)己椒苈黄丸四、攻补兼施温脾汤第五章和解剂一、和解少阳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香附旋覆花汤二、调和肝脾四逆散(柴胡舒肝散)逍遥散(丹栀逍遥散,黑逍遥散)化肝煎痛泻要方延年半夏汤三、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黄连汤完带汤四、治疟达原饮清脾饮第六章表里双解剂一、表里双解大柴胡汤(复方大柴胡汤)二、解表清里葛根黄芩黄连汤三、解表温里五积散(五积交加散)第七章祛湿剂一、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散(藿薷汤,除湿汤)平胃散(金不换正气散,和解散,对金饮子,柴平汤,胃苓汤)三仁汤(藿朴夏苓汤)三香汤二、清热化湿茵陈蒿汤(茵陈四逆汤,栀子柏皮汤)蚕矢汤连朴饮甘露消毒丹黄芩滑石汤八正散宣痹汤宣清导浊汤—二妙散(三妙丸、四妙丸。
葛根黄连黄芩汤方证解

葛根黄连黄芩汤方证解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葛根黄连黄芩汤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这是由桂枝汤证误治,转为阳明证的病例。
此时的证是“利遂不止”,就是腹泻不止。
腹泻有寒有热,这里是寒是热呢?
“脉促”,前面说过,脉促是脉往寸部顶,寸主上主表,人体的气血往哪里走说明哪里有病邪,这里是因为表证未解。
“喘而汗出”,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情况。
一般来讲,外感病无汗才喘,因为气血上涌不能出表,汗出了就不喘了。
这里汗出了还喘,说明是肺里面有热,人体要用喘的方式将热排出去。
肺有热也会移于大肠,所以同时有腹泻。
综合起来看,这个腹泻应该是热性的。
这个方子用药很简单,炙甘草是建中补津液的。
黄连和黄芩是苦寒药,是降火的。
这两样药性味相近似,只有味,苦味;没有气,不能行散。
从层面上来讲,这两种药是降里和半表半里的热的。
黄连的苦味尤重,几倍于黄芩,所以黄连的作用更偏里,而黄芩的作用更偏半表半里。
葛根是升津液为主,兼能滋养津液的,其用量很重,汉制半斤,一百二十多克。
这个方子有意思的地方是药物的搭配。
葛根升而芩连降,一对矛盾的组合。
其实是不矛盾的,前面说过,药物走的是不同的层面。
芩连是降里热,将肺和大肠里的热排出去;葛根从肠胃升津液,同时作用,自然就止泻了。
表里合病的治疗原则是要先表后里的,这里面葛根的作用是把津液往上送的,人体运行的规律,主上亦主表,主下亦主里,所以葛根重用也能解表。
葛根性平微凉,尤其适用于热证的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章·黄芩黄连汤类方 一、黄芩汤方 【方剂组成】黄芩10克,炙甘草6克,芍药6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黄芩主肠澼下利,本方用为主药。甘草、芍药、大枣治腹挛痛且缓急迫,故本方为治下利有热、腹挛痛而急迫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之发热恶寒与少阳病之口苦咽干同时出现,故谓太阳与少阳合病,若此合病自下利者,宜与黄芩汤;若更呕者;则宜黄芩加半夏生姜主之。 按:发热腹泄,或痢疾而腹挛痛者,即可用本方,不必限于太阳与少阳合病。若里急后重,或便脓血,宜更加大黄。 【辨证要点】发热腹泄,腹痛者。 二、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方剂组成】黄芩10克,炙甘草6克,芍药6克,大枣4枚,半夏12克,生姜l0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黄芩汤加半夏、生姜,即黄芩汤与小半夏汤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注解:见黄芩汤方。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11条:干呕而下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注解:干呕较呕证轻,干呕而下利者,当然有用本方的机会,但宜参照上条所述证候为妥。 【辨证要点】黄芩汤方证又见恶心、呕吐者。 【验案】刘某,女,50岁。初诊日期1965年9月12日。因吃不洁葡萄后,患急性胃肠炎,出现身热恶寒、腹泄稀水便,温温欲吐,服葛根加半夏汤后,热退而吐利不止,苔白厚,脉弦细数。证属太少合病,为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黄芩10克,炙甘草6克,白芍10克,大枣4枚,半夏12克,生姜10克 结果:上药服一剂,体温恢复正常,腹泄止,胃稍和,仍不思饮食,服二剂,身微汗出,食饮如常,仍感乏力。 三、六物黄芩汤方 【方剂组成】黄芩、人参、干姜各10克,大枣4枚,桂枝3克,半夏12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亦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的复制,不过以干姜易生姜,以人参易芍药,且加少量桂枝,虽主治大致同,但此偏于寒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附方(二):《外台》黄芩汤:治干呕下利。 注解:本方治干呕下利的作用,虽与黄芩加半夏生姜同,但本方有人参,当有心下痞硬。无芍药则腹肌当虚软而不挛急,临证时宜细辨。 按:《伤寒论》的黄芩汤与《外台》黄芩汤名同而药不同,为便于区别,故把《外台》的黄芩汤称之为六物黄芩汤。 【辨证要点】干呕下利而心下痞硬者。 四、三物黄芩汤方 【方剂组成】黄芩10克,苦参10克,生地18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三物均有解热除烦的作用,由于生地的用量独多,故尤宜于有发热心烦之血证。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附方(一):《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草褥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与三物黄芩汤。 注解:见小柴胡汤方。 【辨证要点】里热血热见心烦、手足心热者。 五、黄连汤方 【方剂组成】黄连10克,炙甘草10克,干姜10克,桂枝6克,人参6克,半夏12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六物黄芩汤以黄连易黄芩而加甘草,故主治亦略同。但黄连尤长于治烦悸,且治腹痛,故治六物黄芩汤证心烦悸甚而腹中痛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注解:胸中有热,指胸中发烦热。胃中有邪气,指胃中有水气。腹中痛,欲呕吐,为热与水气相搏的结果,故以黄连汤主之。 按:本条虽未言下利,但就药物论,治疗呕而下利当亦有验。 【辨证要点】心烦、心下痞满、腹痛、或干呕下利者。 六、黄连阿胶汤方 【方剂组成】黄连12克,黄芩6克,芍药6克,阿胶10克,鸡子黄一枚 【用法】水煎三味,汤成去滓,内胶烊尽,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 【方解】黄连、黄芩除热止烦,芍药、阿胶、鸡子黄养阴补虚,故治虚热而心中烦悸不得眠,或失血,或便脓血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注解:少阴病二三日以上,即常传里,或半表半里,今心中烦不得卧,为内传半表半里的虚热证候,宜以黄连阿胶汤主之。 按:本方不仅治此证,若虚热心烦为目标,可活用于诸失血和久痢便脓血者俱有验。 【辨证要点】虚烦心悸不得眠、手足心热、或下利便脓血者。 【验案】张某,男性,48岁,病历号182577,1965年12月13日初诊。因患肺炎而高烧半月方退,但遗心烦、失眠一月不愈,口苦思饮,手足心热且易汗出,苔黄。舌质红,脉弦细数,证属久热伤阴,致使阳不得入于阴,治以养阴清热,与黄连阿胶汤: 黄连10克,黄芩6克,白芍6克,生阿胶烊化10克,鸡子黄一枚 结果:上药服一剂即感心烦减,夜眠好转,三剂诸证竟全解。 七、白头翁汤方 【方剂组成】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各10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四物均属苦寒收敛药而有除热烦、止下利等作用,白头翁更能逐血止痛,合以为方,故治热利下重、心烦腹痛等。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注解:因内热而下利、里急后重者,宜白头翁汤主之。 《伤寒论》373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注解:热盛则思饮,故下痢而欲饮水者则为热痢可知,宜以白头翁汤主之。 按:由以上所述,则急性肠炎或痢疾,均有应用本方的机会,不过必须详审其为热痢乃可用之。若里急后重,渴欲饮水俱属其候,但后重滞下,宜更加大黄。 【辨证要点】热痢下重、腹痛者。 八、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方剂组成】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各10克,甘草、阿胶各6克 【用法】水煎诸药成,去滓内胶烊尽,温服。 【方解】于白头翁汤加益气的甘草,和止血的阿胶,故治白头翁汤证虚乏少气而有血证、或血便、或粘血便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10条: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注解:虚极,即疲乏少气的意思。妇人产后而以病痢。因使其人疲乏少气者,宜以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按:凡白头翁汤证,若所下为血便、或粘血便而虚乏少气者,即宜本方主之,并不限于产后虚极。 【辨证要点】白头翁汤证又见血便、粘血便而虚乏少气者。 【验案】张某,女性,31岁,病历号493431,1965年3月10日初诊。诉自前日开始腹泻便红白粘液,日二三次,夜七次,腹痛里急后重,恶心,纳少乏味,发冷溲黄,服西药无效,现孕已七月,有血吸虫病史。苔薄白,舌质红,脉沉细滑数。证属湿热滞下,伤及血分,治以清热凉血,兼以祛湿导滞,与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白头翁10克,黄连5克,黄柏3克,秦皮3克,甘草10克,阿胶10克(烊化) 结果:服二剂后,大便未见脓血,稍带粘液,每日二次,上方增黄连为15克,黄柏为6克,加茯苓10克,服一剂后腹痛已,大便日二次行仍稀,上方再加焦白术10克,服三剂而诸症愈。 九、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方剂组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各10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干姜、人参理中焦之虚寒,黄连、黄芩解上亢之烦热,故此治上热下寒、呕吐、下利而心下痞硬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59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注解:本自寒下尤其不可吐下,医者无知而复吐下之。寒格指上热下寒的为证言,即是说,伤寒则上有热,本自寒下则下有寒,再逆之吐下,邪热内陷则上愈热。伤其中气则下愈寒。若食入口即吐者,宜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按:依据经验,以本方治胸中烦热,吐逆不受食而下利者,确有验。以是可见,本自寒下,当指其人本有旧微溏的一类下寒证甚明。 【辨证要点】胸中烦热、恶心呕吐而大便溏者。 十、半夏泻心汤方 【方剂组成】半夏12克,黄芩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人参10克,黄连3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半夏、干姜驱饮止呕,黄芩、黄连解痞止利,饮留邪聚均由于胃气的不振,故补之以人参,和之以草枣,此为呕而肠鸣、心下痞硬的主治方。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注解:见大陷胸汤方证。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10条: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注解:水因热激故呕而肠鸣;胃虚邪凑故心下痞硬,半夏泻心汤主之。 【辨证要点】上热下寒因见呕而肠鸣,心下痞硬者。 【验案】程某,女性,33岁,病历号37488,1967年3月7日初诊。原有肝炎,近一月来恶心纳差,心下痞满,腹鸣便溏,舌糜且痛,苔黄,脉细弱。证属上热下寒,治以苦辛开降,与半夏泻心汤: 半夏12克,党参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干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