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泻心汤加味配合苦参汤外洗治疗白塞病32例
应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白塞氏综合征

三诊 , 8月 6日, 服药后视物 已渐变 清晰 , 口腔溃疡 及下 肢红斑较 复诊 时亦有好 转。继用上方 , 7剂 。用法 同前 。
英3 0 g , 伴 口干 明显者减干姜用量为 3 g 或者去干姜 ; 外 阴溃 疡 者加苦参 1 5 g 、 土茯苓 2 0 g 、 蛇床子 1 5 g ; 眼炎者加 谷精草 1 5 g 、 夏枯草 1 5 g ; 偏湿者加藿香 1 2 g 、 佩兰 1 2 g 、 薏苡仁 3 0 g ; 有瘀者 加赤芍 2 0 g 、 当归 1 2 g ; 有郁者加佛手 1 0 g 。
已逐渐停 用 , 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2 结 论
按 白塞氏综合 征 , 属于中医“ 狐惑病 ” 范畴 , 是 由湿热蕴 结, 毒气腐蚀气血所造成 。是 以口、 眼及外 阴溃 疡为 临床特 征的一种病变 , 易反 复发作 , 缠绵难 愈。本 病 多因心 胃之火
炽盛 , 肝胆湿热蕴结 , 火毒湿 热之邪上 注于 目, 侵 淫 于 口腔 ,
法 同前 。
基本方 药及加减 如下 : 生甘草 1 2 g , 清半夏 9 g , 黄芩 1 2
g , 黄连 6 g , 干姜 5 g , 党参 1 5 g , 大枣 4枚 。1 剂/ d , 水煎 2次 ,
早 晚各 服 1次。加减 : 口腔 溃疡 为主者 加金银 花 1 2 g 、 蒲公
者 口腔 及外 阴部 溃疡 2月余 , 反复发作 , 时轻时重 , 曾在某省 级 医院就诊 , 诊 为 白塞 氏综 合 征 , 实验 室检 查结 果 有 : A N A 阳性 , 血沉 3 6 mm / h , I g M 偏高 , 经西医治疗效果差 , 来 中医门
诊就诊 。症 象 : 口腔溃 疡两 处 , 疼痛, 患者 述外 阴部 亦 有一 处, 纳差 , 睡 眠可 , 大小便 尚可 , 舌质 暗红苔薄黄 , 脉细 。诊 为 白塞氏综 合征 , 中医诊断 : 狐惑病 , 湿热瘀 阻。治以清热利湿 解 毒。方 用 H ‘ 草泻心 汤加减 : 生甘草 1 2 g , 清半夏 9 g , 炒 黄 芩1 2 g , 黄连 6 g , 干姜 5 g , 党参 1 5 g , 蒲公英 3 0 g , 苦参 1 5 g ,
大医张仲景名方——甘草泻心汤,泻心火,镇肝火,熄肺火,疗效确切

大医张仲景名方——甘草泻心汤,泻心火,镇肝火,熄肺火,疗效确切刘阿姨有多年的失眠症,一直得不到好转。
平时易心烦,吃完饭胃胀,口腔也经常溃疡。
观舌,苔白,略黄。
找到医生,医生用上《金匮要略》名方:甘草泻心汤,不仅胃胀、失眠好了,连多年的白塞氏综合征也好了一大半。
肠胃炎可引起失眠,胃胀也属于急慢性胃肠炎的范畴。
所以甘草泻心汤,可治急慢性胃肠炎症。
那它为啥又能治白塞氏综合症,白塞氏综合症是个啥病?白塞氏综合症,类似中医狐惑病。
狐惑病首载于《金匮要略.百合病狐惑阴阳毒篇》: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不想说话只想睡,却无论如何睡不着,一会坐起,一会卧下,精神恍惚不安。
既不想吃东西,又不想闻气味,面部与眼睛的色泽也是一会红,一会黑,一会白。
还有咽喉和下部私处溃烂之表现,若咽喉溃烂,会引起声音粗嘎,讲不了话。
狐惑之名,是指溃烂于喉为惑,溃烂于下部为狐。
而且反复再犯,如狐魅般幽隐柔害难摆脱,引起精神不安。
归纳要点:此证初得病,状如伤寒,寒症热症交替出现(比如刘阿姨苔白又略黄),伤肺,肺气不利,不能上行于咽,引起声音粗嘎。
病后肠胃虚弱,既不想吃东西,又不想闻气味。
加之胃主面,胃不好,脸便无定色,一会红,一会黑,一会白。
肺与肠胃均伤,气机难运转,以至热毒蕴结,气血凝滞,让心行不了血,心火旺盛。
让肝藏血的功能受损,引起肝火旺盛。
心开窍于舌与咽,若被湿热攻击,易引起咽干舌生疮。
口腔溃疡也在其影响范围。
心还藏神。
面色、眼神、言语、肢体活动等,无不包含于神的范围。
狐惑病之不想说话只想睡(原文:默默不欲言)精神恍惚不安,以及脸色一会红,一会黑,一会白等,也属于此范围。
又肝主宗筋,阴部为宗筋之汇。
肝之湿热下注,会引起外阴溃疡。
肝开窍于目,肝火上炎,会引起眼色改变,红黑白转换。
加之肝主疏泄、调节人体一身之气机,声带的开合运动正是肝调节喉气的一种形式,故而声音粗嘎。
由上可见,肺、肠胃、心肝几个部门看似各自为阵,却又相互关联。
连病之表现,都不能由一方撇清,是你有责任,我有责任。
胡希恕治疗口腔溃疡案例--甘草泻心汤

上热下寒为病本?苦辛开降除其根?一般老百姓把口舌生疮、口腔糜烂都称谓上火,而一些医书也多认为是上热或湿热,如《素问·气厥论》:“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口舌证》指出:“口舌生疮糜烂,名曰口糜,乃心脾二经蒸热深也”。
《医方考·口病方论》:“口糜本于湿热”。
临床确实有为上热者,以法治之当然有效,但有不少患者为上热下寒,如囿于上热,必医有不周,使不少人含冤受苦。
胡老在讲解甘草泻心汤方证时,讲述了他1952年治验病例。
??【例1】患者36岁,是五个孩子的妈妈,家住北铁匠营。
患口舌糜烂已两月不愈,多处投医无效。
视其方皆为山栀、黄芩、黄连、知母等苦寒清热泻火之品。
近口舌糜烂痛剧,难以进食,甚则饮水都难。
患者见人就哭,缘因饮食不足,奶水已无。
难以哺乳双胞胎,孩子将饿死。
时感头晕,心下痞满,腹胀,便溏,咽干不思饮,舌红绛,口腔、舌严重糜烂及乎看不到正常粘膜。
脉沉细。
胡老与甘草泻心汤加生石膏、生阿胶。
?炙甘草五钱,半夏四钱,党参三钱,黄芩三钱,干姜二钱,黄连二钱,大枣三枚,生石膏一两半,生阿胶三钱。
?结果:上药服一剂即能进食,舌痛减,服三剂痊愈。
?胡老讲道:本患者来诊时已处危急关头,如投药再错,胃气大败,则危及三条人命,若投药正确,则使患者出现生机。
因此辨证用药必十分小心:分析患者症状特点:上火是明显的,但为什么不用三黄泻心汤,而用甘草泻心汤?一是前医已数用苦寒不效;二是有头晕、心下痞满等症,为饮留邪聚,已示胃气不振,故是上热下寒之证,且示中气显虚而急迫舌,恰为甘草泻心汤方证。
方中以半夏、干姜驱饮和胃,以党参、大枣补中健胃除痞满,用黄芩、黄连清上热,井用大量甘草缓急安中。
因其标热也重,故加入生石膏以清热,因其阴伤而虐,故加入阿胶养阴生津。
因方药对证,故见效也迅速。
?胡老常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口糜、口腔溃疡,跟其实习和进修者也多仿用,但一位实习生开了甘草泻心汤,胡老却改为三物黄芩汤。
甘草泻心汤为主治疗白塞氏病

作者单位:山东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城市中医医院(252000)
笔者应用原方治疗白塞氏病,效果并不理想。根据临床实际,反复探讨,对原方做了多次修改,减去干姜、半夏、党参、大枣,将炙甘草改为生甘草并加大剂量,合导赤散而组成变通甘草泻心汤:生甘草30g,黄芩、木通各9g,黄连、升麻、竹叶各6g,生地、银花、土茯苓各15g。本方以生甘草为主药清心泻火解毒,辅以黄芩、黄连、银花、土茯苓,以增强清热解毒作用;佐以生地、木通、淡竹叶以凉血、泻热、引热下行;以升麻为使,宣发阳明、肌腠之邪,共奏清心利湿、凉血解毒之效。
例1:张某,女,28岁,1997年3月10日就诊。自述右眼疼痛,视物不清10天。病史:患口腔及阴部溃疡已1年余。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1,左眼1.2,右眼睫状充血(++),角膜后光斑(++),KP(+),虹膜纹理不清,瞳孔小,对光反射迟钝,即予1%阿托品散瞳,连续点眼3次,半小时后瞳孔散大约5mm直径。查眼底见视盘略充血,静脉充盈、纡曲、黄斑中心反光不清,后极部网膜水肿明显。嘱其以1%阿托品散瞳,每日3次,结膜下注射氟美松2mg,隔日1次,内服中药变通甘草泻心汤,另用生甘草、苦参各12g水煎外洗阴部,每日各1剂,经治疗9天后,睫状充血基本消退,口腔及阴部溃疡消失,视力提高到0.5,停用结膜注射及外洗中药,继续内服中药15剂,眼底水肿消退,黄斑中心反光隐隐可见,视力提高到0.8。半年后复诊,未见病情反复。
甘草泻心汤为主治疗白塞氏病.txt我都舍不得欺负的人,哪能让别人欺负? 一辈子那么长,等你几年算什么我爱的人我要亲手给她幸福 别人我不放心 我想你的时候我一定要找得到你不许你们欺负他!全世界只有我才可以!放弃你,下辈子吧!!
『白塞氏病』甘草泻心汤

『白塞氏病』甘草泻心汤
[处方名称]甘草泻心汤
[功能主治]功能泻火解毒,益气化湿。
主治白塞氏病。
[处方组成]生甘草30克、生地30克、党参18克、黄芩9克,半夏12克、生姜6克、黄连6克、干姜3克、大枣7枚,水煎服。
[辨证加减]溃疡严重,可用生甘草12克、苦参12克,煎汤外洗溃疡处;目赤加赤小豆20克、丹参12克;下肢浮肿加冬瓜皮20克、茯苓皮12克。
[疗程疗效]临床应用多例,总有效率在80%以上。
[处方来源]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赵锡武。
[处方备注]方中黄芩、黄连能泻上、中焦之火,但易伤胃伤津,因此又加生地、干姜、生姜、大枣以和胃养阴生律;党参益气;半夏燥湿;而大剂量的甘草(也有用生甘草9克,炙甘草9克,旨在用生甘草以解毒,炙甘草以和中)可使中气运而湿自化。
因而对本病所致的眼目红肿、口舌糜烂、躯干皮损均有较好的疗效。
(秦万章秦立模)。
中医医案——白塞综合征(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清热解毒滋阴法治愈狐惑病案:杨某,男,36岁。
初诊:1972年11月24日。
主诉及病史:7年来反复发作口腔粘膜及舌体溃疡,甚至龟头亦有溃疡。
西医诊为白塞综合征,应用激素治疗,效不显著。
故转中医诊治。
诊查:口舌生疳,有时龟头亦发。
脉滑数,苔白腻,质红。
辨证:此为狐惑,乃湿热为患,久延成毒,蚀皮腐肉而致。
治法:治宜清热解毒滋阴。
处方:生地黄12g 败龟板12g 肥知母9g 川黄柏9g 鲜茅根30g 金银花12g 蒲公英30g 京赤芍9g 芦荟1.8g 生甘草3g 7剂二诊:12月14日。
服上方药7剂后病不见轻。
狐惑之疾,虽以热毒为患,而其肾必亏,蚀于阴,是肾不足之明证;肾气足何以蚀之?!当加补肾之品,取肾为先天之本也。
处方:生地黄12g 败龟板12g 川黄柏9g 肥知母9g 仙灵脾18g 仙茅18g 全当归9g 京赤芍9g 芦荟3g 粉丹皮9g 紫草9g 人中黄4.5g(包)另用:薄荷6g煎水洗患处;锡类散0.6g吹敷患处。
1三诊:1973年1月10日。
服上方药及用洗敷法后,疳疮痊愈。
按语《金匮要略》指出:“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徐灵胎加以发挥说:“蚀于喉为惑,谓热淫于上,如惑乱之气感而生域;蚀于阴为狐,谓热淫于下,柔害而幽隐,如狐性之阴也。
”狐惑为患,虽以热毒为主,但其肾必虚,蚀于阴者即肾不足之明证也。
故临床治疗在清热解毒的同时,必须滋养肾阴,扶其肾气。
《金匮要略》曾提出用甘草泻心汤内服,苦参汤外洗,雄黄熏治,此乃治邪实之方,而非治本之举。
张老先生治疗本症,强调补肾,以二仙汤合清热解毒药同治,先后治疗5例,均获显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1集,P538-539,张羹梅医案。
张羹梅,字鼐,生于1905年。
主任中医师。
上海市川沙县人。
早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从川沙名医凌秀千先生学习中医内科,跟陈行镇名医陈雪生公学习中医外科,于1933年独立开业。
甘草泻心汤内服联合苦参研末外敷治疗腺周口疮的临床观察

国继 续 医学 教 育 ,2017,9(31):130—131. [8] 袁 君 茹 ,白东 林 ,张 新 建 .张 新 建 教 授 治疗 脾 虚 痰 聚 证 小 儿 多 发 性
抽 动症 经验 探 微 [J].光 明 中 医 ,2015,30(10):2082-2083. (本 文 校 对 :王 艳 芬 收 稿 13期 :2018—03—12)
甘 草 泻 心 汤 内服联 合 苦 参 研 末 外 敷 治 疗 腺 周 口疮 的临 床 观察
王 静
摘要:目的 通过临床观察评判内服甘草泻心汤联合苦参研末外敷对腺周 口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同期在本院就诊的腺 周 口疮患者76例,依照随机对照表的方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2.5%醋酸泼尼松龙局部封 闭治疗,观察组则使用甘草泻心汤内服联合加味苦参汤外用治疗。结果 2组患者平均愈合时间和疼痛消失时间比较,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治疗后溃疡缺损情况和总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12个月、 18个月、24个月复发率比较,P<0.O1,有显著差异。结论 内服甘草泻心汤联合苦参研末外敷外洗对腺周 口疮疗效显著,复发 率低 。
疗 效 观 察 [J].光 明 中 医 ,2016,31(7):975-977. [3] 苏 银 玲 .中 医保 健 干预 在 促 进 脾 虚 体 质 儿 童 生长 发 育 及 体 质 转 变
中的 效 果 观 察 [J],中 国妇 幼 保 健 ,2016,31(10):2105-2107. [4] 孔令 霞 .中 医保 健 干预 在 促 进 脾 虚 体 质 儿 童生 长发 育 及 体 质 转 变
甘草泻心汤---补中益气,消痞降逆

甘草泻心汤---补中益气,消痞降逆甘草泻心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12g 黄芩9g 干姜9g 半夏9g 黄连3g 人参9g 大枣12枚上7味,以水2000m1,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温服200ml,每日3次。
注:赵开美本《伤寒论》中,本方无人参。
林亿等认为:。
其方必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据《金匮要略》、《千金方》、<<外台秘要》本方均有人参。
再者,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均有人参,故本方应有人参。
(功效)补中益气,消痞降逆。
(主治) .主证:心下痞满而硬,按之濡软,腹中雷鸣,下利频作,完谷不化,干呕心烦.副证:苔白或黄滑腻,脉濡或弦,亦与半夏泻心汤相似。
(临证加减}1。
本方甘草之用量:一般多为15g以上,若用其治疗溃疡病,或兼有便秘者,可用至30~45g。
2。
甘草泻心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症见反复发作的腹痛,尤以左下腹、脐周痛为多见,伴腹胀、肠鸣、泄泻,泄泻多在餐后出现,部分患者泄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检查无特殊发现,均排除器质病变。
药用炙甘草、法半夏各12g,干姜、大枣各 10g,黄连5g,党参、白芍各20g。
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服 4~6周。
[新中医,1994,t9,:25]3。
甘草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药用炙甘草9—15g,半夏12g,干姜、黄连各6g,黄芩、党参各9g,大枣5枚。
每日l 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连服3—7剂。
4。
甘草泻心汤合重剂板蓝根治疗狐惑病远期疗效:病情反复发作7—20余次。
①急性发作期:肌肉注射100%板蓝根注射液4ml,或口服板蓝根冲剂lO--20g,均每日2次,5-10日为1 个疗程;甘草泻心汤(用生甘草)随证化裁。
肌肤糜烂、溃疡者,先用板蓝根30一lOOg煎水冲洗患处,再撒溃疡粉(黄芩、黄柏各lOg,冰片、硼砂各3g,外阴糜烂加苦参)外敷。
②缓解期:每间隔10-20日或出现急性发作征兆时口服板蓝根冲剂10 —20g,每日2次,3—5日为1个疗程;或用板蓝根30~60g煎水代茶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01月第31卷第1期Jan.2011Vol.31No.1现代中医药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1·甘草泻心汤加味配合苦参汤外洗治疗白塞病32例林永(南江县中医院,四川南江636600)摘要:目的观察甘草泻心汤加味配合苦参汤外洗治疗白塞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按标准纳入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给予甘草泻心汤加味配合苦参汤外洗治疗,每次200mL,2次/d。
均对照组给予强的松10mg,2次/d,硫唑嘌呤100mg,1次/d,2个月为1个疗程。
疗程结束后评定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在总有效率、部分症状和实验室指标改善、减少复发次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甘草泻心汤加味配合苦参汤外洗对白塞病有良好治疗作用。
关键词:白塞病/中医药治疗;甘草泻心汤加味;苦参汤中图分类号:R275.9R758.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0571(2011)01-0021-02白塞病(BD)是一种以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临床特征的,累及多个系统的慢性疾病。
病情呈反复发作和缓解交替过程。
本病属中医学“狐惑病”范畴。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详细描述了狐惑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为后世诊治该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临床中笔者采用甘草泻心汤加味配合苦参汤外洗治疗该病,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将60例B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15 54岁,平均30.2岁;病程15天 30年,平均7.6年。
对照组28例,男10例,女18例;年龄11 58岁,平均29.6岁;病程1个月 30年,平均8.1年。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症状积分及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1989年国际白塞病研究小组制定的国际分类标准[1]。
(1)反复口腔溃疡:阿弗他溃疡或疤痕,1年内反复发作≥3次;(2)反复生殖器溃疡:生殖器有阿弗他溃疡,尤其是男性;(3)眼病变:前和(或)后色素膜炎,裂隙灯检查时玻璃体内可见有细胞浸润或视网膜血管炎;(4)皮肤病变:结节红斑样病变、假性毛囊炎、脓性丘疹、痤疮样皮疹(未服糖皮质激素而出现者);(5)针刺反应阳性。
凡有反复口腔溃疡并伴其余4项中的2项者,可确诊为本病。
中医诊断标准:参考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湿热毒结:多见于急性发作期,下肢红斑结节,症见高热,心烦汗出,口舌生疮,灼热疼痛,关节酸痛,胸胁闷胀,口苦咽干,妇女带下黄稠,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肝肾阴虚:口、眼、外阴部溃疡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低热缠绵,手足心热,头昏目眩,口干咽燥,遗精盗汗,月经不调,腰膝酸软,舌红少津或裂纹舌、光面舌,脉细数。
2方法2.1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甘草泻心汤加味,组成:生甘草30g,黄芩25g,人参25g,干姜25g,大枣15g,半夏30g,前阴溃疡者加地肤子,肛门蚀烂加炒槐角,眼部损害加密蒙花、草决明,口腔溃疡外用冰硼散,肝经湿热明显加龙胆草、黄柏、赤小豆,水煎服,1剂/d,每次200mL,2次/d。
同时前后阴蚀烂的用苦参汤熏洗,每日2 3次。
对照组口服强的松10mg,每日2次,硫唑嘌呤100mg每日1次,病情稳定后减量,每两周减5mg,维持量为5mg/d,均2个月为1个疗程。
2.2观察指标及方法观察两组治疗2个月后症状体征评分变化和随访4个月时复发次数,并测定治疗前后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含量症状分级量化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量化评分并结合临床症状的主次自拟结果见表1。
2.3临床疗效标准参考吴之伍制定的疗效标准[3]。
临床治愈:经2个月治疗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显效:经2个月治疗临床症状消失70%以上。
有效:经2个月治疗临床症状消失30%以上。
无效:经2个月治疗临床症状消失30%以下或未减·22·现代中医药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1年01月第31卷第1期Jan.2011Vol.31No.1轻。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xʃs)组别时间n口腔溃疡外生殖器溃疡眼炎皮肤病变针刺反应发热关节病变治疗组治疗前325.90ʃ1.894.87ʃ1.622.23ʃ1.224.34ʃ2.511.51ʃ1.521.56ʃ0.701.48ʃ0.60治疗后321.12ʃ1.60△1.13ʃ1.25△0.57ʃ0.64△0.69ʃ1.23△1.11ʃ1.460.25ʃ0.460.41ʃ0.49对照组治疗前285.35ʃ1.434.54ʃ1.312.89ʃ1.374.89ʃ1.801.61ʃ1.561.39ʃ0.491.79ʃ0.43治疗后282.25ʃ1.81*2.19ʃ1.59*1.49ʃ1.081.89ʃ1.80*1.19ʃ1.490.76ʃ0.45*1.01ʃ0.7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4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均采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统计学》统计软件包PEM S3.1fo rW indow s(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统计学教研室研制)进行统计。
计量资料用(xʃ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V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
3结果3.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治愈12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10%;对照组临床治愈6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1.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表1示,在改善口腔溃疡、外生殖器溃疡、眼炎、皮肤病变、发热、关节症状方面,两组治疗后积分值均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两组在改善上述症状、体征方面均有效,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针刺反应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见表2,治疗后两组ESR、CRP数值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在降低ESR、CRP方面两组均有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比较(xʃs)组别时间n ESR(mm/h)CRP(mg/L)治疗组治疗前1629.29ʃ4.796.00ʃ4.10治疗后1619.08ʃ4.12*△8.69ʃ3.41*△对照组治疗前1429.01ʃ4.3520.01ʃ4.89治疗后1423.08ʃ4.61*12.25ʃ3.7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4两组复发次数比较治疗组无复发者18例,复发1 2次者8例,复发3次者4例,复发>3次者2例,平均复发(0.42ʃ0.76)次;对照组无复发者4例,复发1 2次者6例,复发3次者12例,复发>3次者6例,平均复发(1.69ʃ1.02)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讨论白塞病类似于中医狐惑病,早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就详细描述了狐惑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明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与湿热化生虫毒有关,与禀赋不足、外感湿热、嗜食辛辣肥甘、情绪不遂、劳倦过度、产后郁热及妇女月经周期等有关[5]。
病机多为脏腑功能失调,过食膏粱厚味,辛辣肥甘,醇酒滋腻,或五志过极,肝郁化火,或肝脾不调,导致湿热蕴结,伏藏于内。
遇外感湿热之邪,内外合邪,湿热蕴毒,郁滞血脉,湿热毒瘀上蒸下注于诸窍而发病。
因此脾虚失健是BD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邪气、内外合邪是BD发病的外在条件,湿热毒瘀胶结,耗气伤津,正气虚弱,无力托毒外出是BD的病机关键。
因此,治疗上应以清热化湿,安中解毒为主,甘草泻心汤加味方中芩、连苦寒,清热解毒,干姜、半夏辛燥化湿,佐参、枣、甘草以和胃扶正,共成清热化湿,安中解毒之功,临证根据不同的情况,随证施治,结合苦参汤外洗以局部治疗加快症状的缓解,现代药理学研究[6]甘草泻心汤能显著提高小鼠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机能,BD病的发病机制在现代医学认为多涉及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
故作者采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白塞病是有其理论依据的,其临床效果也是比较显著的。
参考文献[1]施桂英,栗占国.关节炎概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472.[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73.[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3-117.[5]曲丽芳,张再良.《金匮》狐惑病证治源流探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5(1):12-14.[6]张守峰,郝莉萍.甘草泻心汤对小鼠的免疫机能和常压缺氧耐受力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7,13(2): 12-13.(收稿日期:201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