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技术规范及操作规程

相关技术规范及操作规程
相关技术规范及操作规程

重症医学科相关技术规范与操作规程

气管插管术

[适应证]: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衰竭,需心肺复苏以及气管内麻醉者;加

压给氧;防止呕吐物分泌物流入气管及随时吸除分泌物;气道堵塞的抢救;复苏术中及抢救新生儿窒息等。

[禁忌证]:明显喉头水肿或声门及声门下狭窄者、急性呼吸道感染者。

[用品]:麻醉喉镜、气管导管、气管导管衔接管、牙垫、导管管芯、吸

痰管、注射器以及供给正压通气的呼吸器及氧气等。

[方法]:

1、患者仰卧,头垫高10cm,后仰。术者右手拇、食、中指拨开上、下唇,提起下颌并启开口腔。左手持喉镜沿右口角置入口腔,将舌体稍向左推开,使喉镜片移至正中位,此时可见腭垂(悬雍垂)。

2、沿舌背慢慢推进喉镜片使其顶端抵达舌根,稍上提喉镜,可见会厌的边缘。继续推进喉镜片,使其顶端达舌根与会厌交界处,然后上提喉镜,以撬起会厌而显露声门。

3、右手以握笔式手势持气管导管,斜口端对准声门裂,轻柔地插过声门而进入气管内。放入牙垫于上、下齿之间。退出喉镜。听诊两肺有呼吸音,确定气管导管在气管内,且位置适当后,妥善固定导管与牙垫。

4、气管导管套囊注入适量空气(3-5ml),使导管与气管壁密闭,便于辅助呼吸或控制呼吸,并可防止呕吐物、口腔分泌物或血液流入气管。

[注意事项]:

1、插管前,检查插管用具是否齐全合用,特别是喉镜是否明亮。

2、气管插管时患者应呈中度或深昏迷,咽喉反射消失或迟钝;如嗜睡或浅昏迷,咽喉反应灵敏,应行咽喉部表面麻醉,然后插管。

3、喉镜的着力点应始终放在喉镜片的顶端,并采用上提喉镜的方法,声门显露困难时,可请助手按压喉结部位,可能有助于声门显露,或利用导管管芯将导管弯成“L”形,用导管前端挑起会厌,施行盲探插管。必要时,可施行经鼻腔插管、逆行导管引导插管或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插管。

4、插管动作要轻柔,操作迅速准确,勿使缺氧时间过长,以免引起反射性心搏、呼吸骤停。

5、插管后吸痰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吸痰持续时间一次不应超过30s,必要时于吸氧后再吸引。经导管吸入气体必须注意湿化,防止气管内分泌物稠厚结痂,影响呼吸道通畅。

6、目前所用套囊多为高容低压,导管留置时间一般不宜超过72h,72h后病情不见改善,可考虑气管切开术。导管留置期间每2-3h放气1次。

气管切开术

[适应症]:

1、一切急、慢性喉阻塞症,如急性喉炎、喉水肿、喉白喉、喉部胖物及瘢痕狭窄等。

2、一切因咳嗽、排痰功能减退或麻痹,致呼吸道分泌物潴留造成呼吸困难者,如各种原因所致的深度昏迷、颅脑外伤、颅内或周围神经疾患、破伤风、呼吸道烧伤。重大胸部或腹部手术后,有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影响呼吸者,可考虑施行气管切开术。

3、肺功能不全及各种原因致呼吸功能减退或麻痹,需要较长期间辅助

呼吸者,如重度肺心病、呼吸肌麻痹等。

4、喉外伤或颌面部、喉咽部、喉部大手术后,上呼吸道被阻塞者。

5、呼吸道异物,因各种原因无法经口取出者,亦可行气管切开急救,

并经气管切开口取出异物。

[术前准备]:

1、向患者(昏迷者除外)及家属讲明手术的必要性和可能发生的问题,征得同意,个别特殊急症例外。

2、按普通外科手术常规,行颈前及上胸部皮肤(急症例外)。

3、要准备好手术照明灯光、吸引器,根据病人年龄选择合适的气管套管。垂危患者应做好其他急救准备。

4、儿童或严重呼吸道阻塞者,可预先插入麻醉插管或气管镜。

5、必要时摄颈部侧位片及胸片,了解气管位置及病变情况。

[术中注意点】:

1、采取仰卧位或斜坡卧位,头必须保持正中后仰位,肩部垫高,颈部

伸直。

2、术中应经常注意气管的位置。皮肤切口及各层软组织只能沿颈正中

线上下钝性分离,不能向两旁解剖。向两侧牵开创口时,用力要均匀,深

浅层次要相同,保持创道在中线位。防止损伤重要血管和神经。

3、气管前筋膜不宜分离,可与气管壁同时切开。

4、气管软骨环的切口宜在第二环与第四环之间(勿伤及第一环)。切

开气管时刀尖应由下向上挑开,刀尖刺入气管不应过深,切2-3cm为宜,以防损伤气管后壁造成气管食管痿。气管切口大小要与气管套管相适应。

5、止血药完善,皮肤缝合不宜过紧,以防发生血肿及气肿。

6、根据选用气管套管的情况及可能带管时间的长短,分别决定是否做

软骨环造孔(小儿患者禁忌造孔,以免造成拔管困难)。

[术后护理]:

患者暂时失去语言表达能力及上呼吸道的保护功能,应密切观察,及

时了解其要求及病情变化。各项操作,均应按无菌技术要求进行。

1、室内要保持清洁、安静、空气新鲜,室温在22°C左右,相对湿度约60%。

2、床旁置无菌换药盘(内放气管扩张器、同型气管套管、无菌敷料及

洗套管用具)及吸引器、氧气等,以备必要时用。

3、体位不宜变动过多。头、颈及上身应保持在同一直线,翻身或改变

体位时,应同时转动。避免套管活动造成刺激或套管脱出发生呼吸困难。

患儿或有可能发生自行拔除套管者,应设法固定其上肢,以免发生意外。

4、密切注意呼吸,有呼吸困难现象时,如呼吸次数增多、阻力增大、

有喘鸣等,应立即检查套管及呼吸道内有无阻塞及压迫情况,如套管通畅,

应在注意有无肺部及全身其他原因。

5、注意创口及套管内有无出血,皮下有无气肿或血肿,如有出血现

象,应仔细寻找原因,予以处理。

6、气管切开辅助呼吸的患者,应注意预防套管的气囊破裂或滑脱。根

据病情每隔4一6h放气一次。

7、要随时吸痰,经常注意清除套管内的分泌物,以免咯出之痰液再次

吸入气管内或结痂阻塞管道。如分泌物过稠,可先向套管内滴入生理盐

水、糜蛋白酶或4%碳酸氢钠溶液等,然后吸引。吸痰操作要轻柔,根据

患者咳嗽反射强弱及排痰能力,确定吸痰管进入的深度,做到既吸净又减

少刺激,避免损伤气管粘膜。

8、每隔2-4h清洗内套管一次,每日煮沸灭菌内套管1 — 2次。外套

管一般在手术后7 —10d内勿需更换,如因特殊需要,必须在术后48h内更换者,应做好充分准备,切不可轻易拔除外套管,长期带管者,每2-4周

更换一次。

9、套管口应盖双层湿纱布以改善吸入空气的湿度,并防止灰尘及异物

吸入。根据需要,向气管内滴入抗生素或作雾化吸入.

10、创口敷料及周围皮肤应保持干燥清洁.按无菌操作要求每曰至少

要换敷料2次.注意检査气管套管固定带松紧度是否合适,结扣要牢固。

皮肤切口上的缝线,可于术后5-7d拆除。

11、术后进流食或半流食,以后根据情况增改。如进食时呛咳,有食

物自套管喷出者,应查明原因,必要时暂行鼻饲。

12、保持口腔清洁,用含漱剂漱口;不能漱口者,应做口腔护理。

13、不用镇咳、抑制呼吸及减少呼吸道腺体分泌的药物,如吗啡、阿

托品等。

14、造成气管切开的原发病治愈,经过完全堵管24-48h以上,患者呼

吸及排痰功能良好,不发热,即可拔管。拔管后的创口一般不必缝合,可

用凡士林纱布换药,贴蝶形胶布。患儿应力争早曰拔管。

胸腔穿刺术

[适应症]:胸腔积液性质不明者,做诊断性穿刺;大量胸腔积液压迫,导

致呼吸循环障碍者;结核性胸膜炎化学疗法后中毒症状减轻仍有较多积液者;脓胸、脓气胸患者;肺炎并发胸膜炎胸腔积液较多者;外伤性血气胸;脓胸或恶性胸液需胸腔内注入药物者。

[禁忌症]:病情危重,有严重出血倾向,大咯血,穿刺部位有炎症病灶,

对麻醉药过敏。

[用品]:胸腔穿刺包一件,内有12或16号带有乳胶管的胸腔穿刺针、

小镊子、止血钳、5ml注射器及针头、50ml注射器、纱布、孔巾和换药碗,无菌试管数只(留送常规、生化、细菌、病理标本等,必要时加抗凝剂)[方法]:

1、患者反向坐于靠背椅上,双手臂平置于椅背上缘,头伏于前臂。重症患者可在病床上取斜卧位,病侧手上举,枕于头下,或伸过头顶,以张大肋间。

2、穿刺部位宜取胸前叩诊实音处,一般在肩胛下角线7-9肋间,或腋中线第5-6肋间穿刺。包裹性积液,宜根据X线或超声检查所见决定穿刺部位。

3、术者戴口罩和无菌手套,助手协助打开胸穿包,穿刺部位依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应逐层浸润达壁层胸膜。

4、检查穿刺针是否通畅,如无阻塞将针尾乳胶管用止血钳夹紧.左手食指与中指固定穿刺处皮肤,右手将穿刺针沿下位肋骨之上缘垂直缓慢刺入,当穿过壁层胸膜时,针尖抵抗感突然消失,然后接注射器,放开钳子即可抽液。助手用止血钳协助固定穿刺针,并随时夹闭乳胶管,以防止空气进入胸腔。

5、抽液完毕,拔出穿刺针,盖以无菌纱布,胶布固定。嘱患者卧床休息.

[注意事项]:

1、术前经卧位胸部X线、超声波和(或)CT检査、B超定位。应向患者阐

明穿刺的目的和大致过程,以消除其顾虑,取得配合。

2、穿刺针应沿肋骨上缘垂直进针,不可斜向上方,以免损伤肋骨下缘处的神经和血管。

3、抽液量。抽液不可过多过快,严防负压性肺水肿发生。以诊断为目的的者抽液50-200ml,以减压为目的者,第一次不超过8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1200ml。

4、穿刺中患者应避免咳嗽及转动,必要时可事先服用可待因。术中如发生连续咳嗽或出现头晕、胸闷、面色苍白、出汗,甚至晕厥等胸膜反应,应即停止抽液,拔出穿刺针。让患者平卧,必要时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 3-0. 5ml。

5、需要向胸腔内注入药物时,抽液后接上备好盛有药液的注射器,将药液注入。

6、严重肺气肿、广泛肺大泡者,或病变邻近心脏、大血管者以及胸腔积液量甚少者,胸腔穿刺宜慎重。

7、抽液后患者应卧床休息,必要时复查胸透,观察有无气胸并发症。

胸腔闭式引流术

[适应症]:急性脓胸、胸外伤、肺及其他胸腔手术后、气胸(尤张力性)。

[禁忌症]:结核性脓胸。

[用品]:清洁盘,胸腔闭式引流包。

[方法]:

1、患者取斜坡卧位。手木部位应依体征、X线胸片或超声检查

确定,并在胸壁作标记,常规皮肤消毒,术者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巾,局麻。

2、首先用注射器作胸膜腔穿刺,以确定最低引流位置。作皮肤切口,用

直钳分开各肌层(必要时切开),最后分开肋间肌进入胸膜腔(壁层胸膜应注入足量局部麻醉剂),置入较大橡胶管。引流管伸入胸腔之长度一般不超过

4-5cm,以缝线固定引流管于胸壁皮肤上,末端连接无菌水封瓶。

[注意事项]:

1、保持引流管通畅,不使受压、扭转,逐日记录引流量及其性质和变化.

2、每曰帮助患者起坐及变换体位,使引流充分通畅.

3、如系急性脓胸,术中宜取分泌物作常规检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度

试验.如为张力性气胸,可于病側锁骨中线第2前肋间、腋前线或腋中线的第4或第5肋间处置管.

4、定期胸部X线摄片,了解肺膨胀和胸膜腔积液情况。

腹腔穿刺术

[适应证]:诊断方面:了解腹水性质,送检常规、生化、细菌及病理学检查。治疗方面:缓解压迫症状,腹腔内注射药物及腹水浓缩回输术。

[禁忌证]:疑有巨大卵巢囊肿、腹腔内广泛粘连及肝昏迷前期。

[用品]:清洁盘,腹腔穿刺包,腹带,安全针,塑料围裙及中单,水桶,

无菌试管4-6只(留送常规、生化、细菌、酶学及病理细胞学检查标本)。备好急救药品如肾上腺素及苯甲酸钠咖啡因等。

[方法]:

1、瞩患者先排空尿液,扶患者坐在靠背椅上,或取斜坡位,背部铺好腹带,腹下部系塑料围裙及中单。腹水量少者,则采取侧卧位。

2、穿刺点可选脐与耻骨联合中点(宜避开白线),或脐与髂前上棘联线的外1/3处(通常选择左侧)。

3、常规皮肤消毒。术者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局部麻醉达壁层腹膜。用穿刺针逐步刺入腹壁。待进入腹腔后,可先用注射器抽吸少量腹水置无菌试管中,以备送检。然后于针栓接一乳胶管,引腹水入容器中。

4、放液速度不宜过快,放液量不宜过多。放液中应由助手逐渐收紧腹带,不可突然放松,并密切观察患者面色、血压、脉搏、呼吸等。如发生晕厥、休克,应停止放液,安静平卧,并予输液、扩容等紧急处理。

5、放液完毕,取出穿刺针,局部涂以碘酊及乙醇,覆盖无菌纱布,以胶布固定,再缚腹带。缚腹带前宜仔细检查腹部,如肝脾肿大情形及包块等。如针孔有腹水渗出,可涂火棉胶封闭。

6、如系诊断用腹腔穿刺,可用静脉注射针直接进行穿刺抽液。选择穿刺部位同前,无需腹带。

[注意点]:

1、大量放腹水可能引起晕厥或休克、水与电解质紊乱、血浆蛋白丢失等严重并发症,故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予放液,初次放腹水不宜超过3000mh但有腹水浓缩回输设备者不在此限。

2、腹水为血性者于取得标本后,应停止抽吸或放液.

3、腹腔穿刺放液术后,患者应卧床休息至少12h.

骨髄穿刺术

[适应证】:各类血液病的诊断(血友病等禁忌),败血症,或某些传染病需行骨髓细菌培养者,某些寄生虫病需骨髓涂片寻找原虫者,恶性肿瘤疑是骨髓转移者.

[用品]:清洁盘,骨髓穿刺包,洁净玻片6-8张,推片1张,细菌培养盘(按需要准备)。

[方法]:

1.髋前上棘穿刺术

(1)患者仰卧,以髓前上棘后上的一段较宽髋缘为穿刺点,局部常规消毒后铺洞巾,局部麻醉应达骨膜。

(2)术者左手拇指及食指分别在髋前上棘内外固定皮肤,右手持穿刺针(固定钮固定在1. 5-2. 0cm处),垂直刺入达骨膜后再进1cm即达骨髓腔。

(3)刺入骨髓腔时有落空感,当即抽出针芯,接上20ml干燥注射器,抽取骨髓约0.2ml作涂片检查;如做培养,宜取2-3ml。

(4)术毕即插回针芯拔出针头,局部缚以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

2.髂后上棘穿刺术

(1)患者仰卧,骼后上棘一般均突出于臀部之上,舐骨的两侧;或取髂骨上缘下6-8cm与脊柱旁开2-4cm之交点为穿刺点。

(2)穿刺针的方向几于背部垂直,稍向外侧倾斜。

3.胸骨柄穿刺术

(1)患者仰卧治疗台上,肩背部垫枕使头尽量后仰,并转向左侧,以充分暴露胸骨上切迹。

(2)术者立于患者头侧,先用左手拇指摸清胸骨上切迹,并紧贴胸骨柄上缘将皮肤向下压紧,右手持针由切迹中央沿胸骨柄水平方向进针,慢慢旋转刺入,达胸骨柄上缘骨板之正中,深度约l-1.5cm。

4.脊椎棘突穿刺术

(1)患者侧卧或反向坐于椅上,两臂置于椅背,头枕臂上.

(2)以上部腰椎棘突为穿刺点,左手拇指及食指在预定穿刺的棘突上下固定皮肤,右手持针由棘突之侧方或中央垂直刺入.

5.胫骨穿刺术(仅适用2岁以内的患儿)

(1)患儿仰卧治疗台上,由助手固定下肢.选胫骨结节平面下约1cm (或胫骨上中1/3交界处)之前内侧面胫骨为穿刺点.

(2)左手拇指及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针,在骨面正中与之成垂直方向刺入.

[注意点]:

1、术前应向患者说明检査目的与方法,以取得配合,

2、穿刺针经皮肤达骨膜后,针应与骨面垂直,缓慢旋转进针,持针须稳妥

切忌用力过猛或针头在骨面上滑动。如已刺入骨髓腔,此时针头应固定不动。

3、抽取骨髓涂片检查时,应缓慢增加负压,当注射器内见血后应立即停止抽吸,以免骨髓稀释。同时要做涂片及培养者,应先抽骨髓少许涂片,再抽骨髓培养,不可并作一次抽出。取下注射器时,应迅速插回针总,以防骨髓外溢。

4、胸骨柄穿刺时,要求穿刺角度一定要与胸骨柄平行,以防止针尖滑脱或刺穿胸骨柄后壁皮质。

腰椎穿刺术

[适应证]:

1、诊断方面①需釆取脑脊液进行常规、生化、免疫学、细胞学及细菌学检查,协助诊断者;②测定脑脊液压力,了解蛛网膜下有无阻塞;③做脑或脊液造影检查。

2、治疗方面①腰麻;②鞘内注射药物;③颅内压过低患者椎管内注射生理盐水。

[禁忌证]:颅内压增高已发生脑疝者;颅后窝病变伴有严重颅内压增高者;穿刺部位近期有感染病灶;败血症或全身感染;休克、衰弱、病危者。

[用品]:清洁盘、腰穿穿刺包、清洁试管3-6支;注射用药(按需要准备);无菌试管、酒精灯、火柴。

[方法]:

1、患者侧卧硬板床上,背部与床边垂直,头向胸前弯曲,腰向后弓起,双膝向腹部屈曲。

2、常选第

3、4腰椎间隙为穿刺点(两侧髂嵴连线和脊棘线交点为第3腰椎间隙)。局部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洞巾,局部麻醉、深达韧带.

3、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针,从棘间隙与脊柱呈垂直方向,针头斜面向上慢慢刺入,切忌左右偏斜。

4、中途如触及骨质,可将针头稍稍退出,然后稍偏头部方向前进,穿过黄韧带及硬棘膜时,棠有落空感,此时拔出针芯,即可见脑脊液流出.

5、立即接上测压管,让患者放松身体,可见脑脊液在测压管内逐渐上升到一定水平后液面随呼吸轻微波动,记录此时脑脊液的静水压,即为初压。正常压力为 0. 9-1. 7kPa (80—180mmH20)。

6、移去测压管,收集脑脊液2-5mh分别送检常规、生化.免疫学检查,必要时送细胞培养、真菌检验及细胞学检查.

7、采集脑脊液后,再接上测压管,测试脑脊液终压.然后插入针芯,拔出穿刺针,涂上碘酊,缚以无菌纱布.

[注意点]:

1、疑有频内压增高迹象,除急性脑膜炎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外,腰穿之前需做必要的检查,如颅脑CT、MRI扫描等。

2、不安、躁动和不能合作的患者可在镇静剂或基础麻醉下进行,幼儿和精神紧张患者应妥为扶持。

3、颅内压增高疑为炎性脑水肿所致者,可在腰穿前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250ml,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然后再穿刺。

4、颅内压增高疑为颅内占位病变者,腰穿应用细针(7号针),使用细的测压管(内径不超过1mm),缓慢放液,并取少量(2-3ml)脑脊液,检查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即可。

5、穿刺过程中如出现脑疝症状时,如瞳孔散大、意识不清、呼吸节律改变,应立即停止放液。可想椎管内注入空气或生理盐水10—2加1,或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250ml,如脑疝不能复位,迅速行脑室穿刺引流及立即手术。

6、腰穿后,尤对颅内压增高者,术后12-24h,应注意观察意识情况、呼吸、脉搏、血压、瞳孔和肢体运动等变化。

7、术后去枕平卧4—6h,严重颅内压增高者需卧床1-2h。

8、如行椎管内注药,应注意剂量和浓度,避免化学性刺激引起不良反应.

[并发症]:

1、头痛脑脊液量放出较多或脑脊液持续由蛛网膜及硬膜穿孔处外漏造成颅内压降低。可静滴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多饮水,卧床休患.

2、腰背痛及神经根痛因穿刺针损伤神经根而引起的神经根或腰背部痛?

3、脑疝形成颅内压增高特别是颅后窝占位性病变者,穿刺后引超脑脊液动力学的突然改变,可产生钩回疝或枕大孔疝.

4、感染未经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引起。

创伤急救-固定技术操作规程

创伤急救—固定技术操作规程 【评估】 1、评估环境是否安全,伤员复苏、止血及包扎是否有效、是否存在休克等情况。 2、评估伤员伤情、确认固定方法,正确选择固定用物,避免神经、血管、骨骼及软组织的再损伤,便于伤员的搬运。 3、了解伤员心里状况,做好伤员隐私保护。 【准备】 护士:具有争分夺秒的急救意识,具备组织急救和指导伤员自救、互救能力。物品:1、制式材料:各型号夹板、三角巾宽带和窄带数条、衬垫、绷带、颈托、腰部固定带等。 2、就便材料:布条、毛巾、雨伞、木棍、木板、纸板等。 环境:安全。 体位:根据骨折固定部位选择适宜体位 【方法】 1、锁骨骨折固定技术操作流程: 确认损伤部位给予有效止血、包扎处理→取适宜体位→垫衬垫于两腋前上方→将三角巾折叠成窄带状→两端分别绕两肩呈“8”字形固定(将窄带一端由肩部绕过腋下,另一端由腋下绕过肩部)→拉紧三角巾的两端于背部打结→打结处加垫衬垫→尽量使两肩后张以达到锁骨固定效果→松紧适度→观察记录血液循环→尽量避免不必要搬动。 2、上臂闭合性骨折固定技术操作流程: 确认损伤部位给予有效止血、包扎处理→取适宜体位→在将要放置夹板部位垫衬垫(环绕上臂)→选择适宜长短不一的夹板两块(长夹板长度:超过肩关节与肘关节距离;短夹板长度:不超过肩关节与肘关节距离)或夹板一块→将长夹板置于上臂后外侧→将短夹板置于上臂前内侧(一块夹板时置于外侧)→取绷带或带状物在上臂骨折部位上、下两端进行打结固定→再在适宜位置加一条固定带,使夹板固定牢靠→将肘关节屈曲90°→用三角巾将上肢悬吊固定于胸前→(若无夹板,也可用两块三角巾或绷带,一块将上臂呈90°悬吊于胸前→另一块叠成宽带状→将伤肢上臂与胸部固定在一起→松紧适宜→观察记录血液循环→尽量避免不必要搬动。 3、大腿骨折固定技术操作流程: 确认损伤部位给予有效止血、包扎处理→取适宜体位→用长、短两块夹板分别置于大腿的外侧和内侧(长夹板的长度自腋下至脚跟,短夹板的长度自大腿根部至脚跟)→在骨隆突处、关节处和空隙处加衬垫→固定带分别置于在骨折上下端、腋下或腰部及关节上下处→再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将固定带分别打结固定(足踝用“8”字形固定,脚与小腿部呈直角功能位)→若无夹板,也可将伤员两下肢并紧→中间加衬垫→将健侧肢体与伤肢分段固定在一起→固定带松紧适宜→观察并记录伤肢血液循环情况→尽量避免不必要搬动。 4、颈、腰椎损伤固定技术操作流程: 确认环境安全可进行施救→呼叫伤员→确认伤情(伤员诉颈、腰部疼痛)→呼叫助手→准备用物(颈托、腰部固定带)→运用五拳法(头锁,胸锁,肩锁,改良肩锁,胸背锁)按步骤分别稳定及固定伤员头颈部→首先术者用“头锁”法,稳定伤员头部→助手检查伤员伤情(检查部位:头顶、额部、眼眶、鼻梁部、下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修正版)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一、一般诊疗技术操作注意事项 二、一般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1)胸腔穿刺术 (2)人工呼吸术 (3)腹腔穿刺术 (4)骨髓穿刺术 (5)心包穿刺术 (6)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 (7)小针头肝穿刺涂片细胞学检查 (8)乙状结肠镜检查术 (9)腰椎穿刺术 (10)后囟门穿刺术 (11)后穹隆穿刺术 (12)羊膜囊穿刺术 三、外科系统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1)胸腔闭式引流术 (2)胸腔减压术 (3)气管导管吸引术 (4)心脏按摩术 (5)脑室穿刺术 (6)脑室造影术 (7)颈总动脉造影术

(8)椎管造影术 (9)尿道探杆检查及尿道扩张术

(10)膀胱镜检查术 (11)泌尿系外科X线检查术 (12)排泄性尿路造影术(IVP) (13)逆行性肾盂造影术(RGP) (14)肾盂穿刺造影术 (15)膀胱及尿道造影术 (16)输精管及精囊造影术 (17)腹膜后充气造影术 (18)肝穿刺胆道造影术 <1>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PTC) <2>经腹小切口开放性肝穿刺胆道造影术 (OTC) (19)血管造影术 <1>动脉造影 <2>静脉造影 <3>下腔静脉造影 四、五官科系统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1)裂隙灯活体显微镜检查法 (2)前置镜检查 (3)前房角镜及三面镜检查 (4)上颌窦穿刺冲洗法 (5)鼻窦交替疗法 (6)下鼻甲电烙及药物烧灼 (7)下鼻甲注射法 (8)咽鼓管吹张法 (9)鼓膜穿刺术

(10)口腔修复检查与设计 (11)口腔准备 (12)活动部分义齿 (13)全口托牙 (14)固定修复 五、医技科室技术操作规程 (1)放射科技术操作常规暗室技术管理 (2)普通X线投照常规 (3)ST4000透视数字化激光成像系统操作常规 (4)岛津800mAX线机操作常规 (5)ELSCINT SELE 螺旋CT (6)ELSCINT 0.5TMR 操作规程 (7)ECT操作规程 (8)DSA机操作规程(移动式) (9)病理检查技术操作规程 (10)制片染色技术 (11)冰冻切片技术(恒冷箱式) (12)细胞学检查 (13)功能检查科操作常规特检室一般要求 (14)电子纤维胃镜检查常规 (15)电子纤维结肠镜检查常规 (16)电子纤维十二指肠镜检查 (17)纤维支气管内镜检查常规 (18)超声诊断检查常规 (19)超声引导下穿刺诊治常规

电气操作人员安全操作规程通用版

操作规程编号:YTO-FS-PD915 电气操作人员安全操作规程通用版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Of Daily Behavior, The Activities And T asks Are Controlled By The Determined Terms, So As T o Achieve The Effect Of Safe Production And Reduce Hidden Danger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电气操作人员安全操作规程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操作规程文件可用于工作中为规范日常行为与作业运行过程的管理,通过对确定的条款对活动和任务实施控制,使活动和任务在受控状态,从而达到安全生产和减少隐患的效果。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一、电气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凡患有心脏病、视力差、耳鼻动能不全、神经系统疾病、有明显缺陷、身高不足1.55米,不能参加电气工作; 2.具备必要的电气知识,熟悉《电气安全工作规程》,经考试合格,由劳动部门颁发的安全操作许可证; 3.学会紧急救护,首先学会触电急救和人工呼吸法。 二、电工(包括:维修电工、安装电工、)值班电工)上岗前必须穿戴好劳动保护工作及绝缘鞋,戴好胸卡,否则不准上岗。 三、工作前先要熟悉自己工作的岗位,及周围环境,检查各种工具、设备时否完好无缺,发现问题,修好再用。 四、电工(包括电站值班电工)在工作时严格按照一九九四年天津市劳动局颁发的《电工安全大纲》具体操作,不允许违反大纲的规定,擅自操作。 五、电工必须两人操作,如有一人缺班,应向领导及时反映,及时补充。

卫生院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一、手卫生(一般洗手技术) (一)目的及洗手指征 目的: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 指征: 1、直接接触患者前后。 2、无菌操作前后。 3、处理清洁或者无菌物品之前。 4、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5、接触不同患者之间或者从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6、处理污染物品后。 7、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粘膜皮肤或者伤口敷料后。(二)用物准备 1、个人准备:衣帽整齐、修剪指甲。 2、物品准备:擦手纸巾、消毒毛巾、皂液。 (三)操作程序 1、将手表摘掉,白大衣衣袖拉至距手腕10㎝。 2、流动水下、涂抹皂液、手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3、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4、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5、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6、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7、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8、一手握另一手腕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9、流动水下彻底冲洗,然后用毛巾或纸巾擦干。 (四)注意事项 1、认真清洗指甲、指尖、指缝、指关节等易污染的部位。 2、手部不得佩戴戒指等饰物。 3、应当使用一次性纸巾或者消毒毛巾。 二、无菌技术操作 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法 (一)准备用物 1、个人准备:衣帽整齐,戴口罩,洗手。 2、物品准备:无菌镊子筒及持物钳包一套、标签、笔。 (二)操作程序 1、检查包外灭菌日期,包皮有无破损,潮湿等。 2、遵无菌原则打开无菌钳包,检查灭菌指示卡,取出镊子筒臵于操作台面上,无菌持物钳臵于筒内,包皮放于治疗车下层。

3、标明打开日期及时间。 4、取放无菌钳时,钳端闭合向下,不可触及容器口边缘,用后立即放回容器内。 (三)注意事项 1、无菌持物钳不能夹取未灭菌的物品,也不能夹取油纱布。 2、取远处物品时,应当连同容器一起搬到物品旁使用。 3、使用无菌持物钳时不能低于腰部。 4、打开包后的干镊子罐,持物钳应当4小时更换。 取用无菌溶液法 (一)用物准备 1、个人准备:衣帽整齐、戴口罩、洗手。 2、物品准备:无菌溶液、纱布、弯盘、2%碘酊、75%酒精、储槽(内盛治疗碗)、治疗盘、瓶启子、无菌棉签。 (二)操作程序 1、取无菌溶液、擦去尘、核对药名、检查有效期、瓶盖是否松动、瓶身有无裂缝、溶液有无沉淀、变色、浑浊等。 2、启开瓶盖,用拇指、食指或用双手拇指翻起橡胶瓶塞并松动,常规消毒瓶颈及瓶塞,取下瓶塞。手握无菌溶液,标签向上,先倒少量溶液冲洗瓶口于弯盘内,再由所冲洗的瓶口处,倒所需浓液量于治疗碗内。 3、取用后立即塞上橡皮塞,消毒瓶塞盖好。注明开瓶日期时间,已打开的溶液有效使用时间是24小时。 (三)注意事项 1、不可以将无菌物品或者非无菌物品伸入无菌溶液内蘸取或者直接接触瓶口倒液。 2、已倒出的溶液不可再倒回瓶内。 无菌容器使用法 (一)用物准备 1、个人准备:衣帽整齐、戴口罩、洗手。 2、物品准备:无菌容器及物品。 (二)操作程序 1、查看无菌容器标识和灭菌日期,封闭情况。 2、打开无菌容器盖,内面朝上,查看灭菌指示卡。 3、用无菌持物钳从无菌容器中取出无菌物品,放于治疗盘内,然后将容器盖严。 4、注明打开无菌容器的日期和时间。 (三)注意事项 1、使用无菌容器时,不可污染盖内面容器边缘和内面。 2、无菌容器打开后,有效使用时间为24小时。 铺无菌盘法 (一)用物准备 1、个人准备:衣帽整齐、戴口罩、洗手。

内科相关技术规范与操作规程完整

内科相关技术规范与操作规程 电除颤 [适应症]:1. 必须在患者无知觉时进行除颤。2.心室颤动是电复律的绝对指征。3.持续心房扑动。4.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规治疗无效而伴有明显血液动力学障碍或预激综合征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而用药困难者。5.呈1:1传导的心房扑动。 [禁忌症]:1.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洋地黄过量引起的心律失常(除室颤外)。3.伴有高度或完全性传导阻滞的房颤、房扑、房速。 4.严重的低血钾不宜作电复律。 5.左房巨大,心房颤动持续一年以上,长期心室率不快者。 [方法]:1.打开除颤器电源,选择非同步除颤方式。2.按3J/Kg电能充电。 3.在电极板上涂满导电胶,两电极分别紧压在右胸上部锁骨下和左乳头外侧腋前线胸壁相当于心尖区。 4.病人四周不应与人或金属物体接触。 5.暂停胸外心脏按压,在人工呼气末按下放电钮除颤,观察ECG,继续行心肺复苏术。 6.一分钟后若室颤持续存在,可将电能增至5J/kg,再次除颤和用药。一般首次除颤电能成人为200J,第二次300J,第三次加至360J,为1-2J/Kg。 [注意事项]:1.胸外电除颤时,为防止胸壁电阻抗过大而阻碍足够的电能通过胸壁作用于心脏,应尽可能降低胸壁的电阻抗。如用性能优良的导电胶涂抹电极板与胸壁的接触面。适当用力将电极板紧压在胸壁上(10Kg/电极),并在呼气末放电除颤。2.遇有除颤不成功者,不应盲目反复电击,需考虑和纠正诱发室颤的原因及影响除颤效果的因素:(1)室颤时间长短;(2)心肌缺血缺氧的程度;(3)内环境紊乱,如酸中毒、低钾或高钾血症;(4)心脏大小和体重,可能与电击能量有关;(5)电极局部的阻抗。

外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一、换药术 (2) 二、拆线 (5) 三、清创术 (8) 四、急救止血法 (9) 五、腹膜腔穿刺术 (10) 六、胃插管术 (12) 七、气管切开术 (13) 八、胃肠减压术 (15) 九、清创缝合术 (16) 十、胸腔闭式引流术 (19) 十一、骨牵引 (22) 十二、皮牵引 (23) 十三、石膏固定 (24) 十四、小夹板的制作和应用 (25) 十五、外固定架技术 (28) 十六、内固定技术 (29) 十七、关节穿刺及引流 (31) 十八、局部注射疗法 (32)

一、换药术 【适应症】 1.手术、创伤、烧烫伤、感染。 2.术后复查、引流管、造瘘口。 【术前准备】 1.换药前应事先了解伤口情况,以便按伤口情况准备应用的器械、敷料及药品等。 2.与患儿及家属谈话,做好各种解释工作。争取病人及家长配合。 3.准备换药包、有时根据伤口创面的具体情况,还要准备引流条(管)、无菌剪刀、探针和必须的外用药、绷带、腹带或宽胶布等。 4.洗手、戴帽子、口罩。 【操作方法及程序】 1.病人采取舒适的卧位或坐位,为保护隐私可用屏风遮挡。暴露创口,冬天应注意保暖。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 2.用手取外层敷料固定物,使用消毒镊子揭去内层敷料,揭取方向与伤口纵向一致。如分泌物干结粘着敷料,可用生理盐水或3%双氧水湿润后再揭下。 3.观察伤口周围皮肤、肉芽组织生长及伤口情况。如伤口创面出现感染或疑似感染分泌物时,应及时送检做微生物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4.根据伤口、创面情况选择不同的敷料和换药的溶液进行相应处理。清洁伤口由内向外回字型消毒,污染伤口应由外向内消毒2遍,

范围≥15cm。有坏死组织或异物的应进行清理。清理后再消毒2遍。 5. 创面处理完毕,覆盖无菌干纱布,胶布粘贴固定。创面大,渗液多的创口,可加用棉垫,必要时用引流物,若胶布不易固定时须用绷带或头套包扎。 6.协助患者整理衣物。 7.分类处理医疗废物,污染的纱布、敷料应放入污物桶或弯盘,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不得与生活垃圾混放;尖锐器具放在利器盒,不得将损伤性的医疗废物与一般医疗废物混放。未使用的已开包装的棉球、纱块等不得放入无菌柜内再次使用。 8.摘去口罩及帽子置于医疗废物桶,按六步洗手法进行手卫生。 【术后处理】 告知注意事项: 1.术后无菌伤口,如无特殊反应,3-5天后第一次换药。 2.感染伤口,分泌物较多,每天换药1次。 3.新鲜肉芽创面,隔1-2天换药1次。 4.严重感染或置引流的伤口及粪瘘等,应根据引流量的多少决定换药的次数。 5.橡皮管引流伤口2-3天换药,引流3-7天更换或拔除。 【注意事项】 1. 在换药过程中两把换药镊要保持其中一把始终处于相对的无菌状态,不可污净不分,随意乱用。用两把镊子操作,一把镊子接触伤口,另一把接触敷料。 2.在整个换药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手卫生规范。按

水稻种植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绿色水稻种植技术操作规程 为确保生产出绿色食品优质大米,特制定此技术规程。对水稻生产基地的规管理和技术指导,严格控制各种污染。 一、水稻栽培管理 (一)育秧 1、品种选择 选择适宜地区的优质高产新品种,不带病菌、虫源、无破粒、无秕粒、优质高产新品种。 经两年实验示,选出绥粳4,龙洋16,180,旱香74,旱香52等优质品种。这些品种抗病性强、生产性好、米质优良(一级米)、适口性好。 2、种子处理 晒种 3月25日——3月30日,室外晒种1—2天,增加种子活力。 盐水浸种,浸种4—5天后捞出控干进行催芽,有50%种子露白后方可播种。

3、营养床土配制 根据当地条件选用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偏酸、无草籽的腐殖土或旱田土,风干过筛,最好加15-20%草碳土,按照每平方米苗床需要20kg原土,加入适量75%浓硫酸使PH值达到5-6.0,制成营养土。 4、秧床整理 选取无盐碱、土地肥沃、平坦的壤土为育秧地块, 田要泡透使土质松软。秧床设置宽1.5米、长15米,秧沟宽30厘米,将秧床精细整理,达到平整一致,无作物根茬、杂草。 5、播种 4月5日——4月12日,首先在浇透水的置床上铺有孔地膜或软盘,然后铺撒3cm厚的营养土,刮平,浇透水,盘育苗每盘播70克左右,合理密植,稀播育壮秧。 6、秧田管理 温度管理 出苗前密封保温,棚温控制在30℃左右,苗出齐后及时撤去地膜。2叶1心时,温度控制在20—25℃左右,低温大床苗,严防高温烧苗和徒长。降温主要靠通风大小来调节。 水分管理

6、整地 11月上旬,水稻机收后,秸秆全部还田深翻,亩秸秆还田量在600公斤以上。 按照绿色食品优质米要求,四月下旬在耙地时施用em 菌发酵好的农家肥2吨/亩,施底肥磷酸二胺5公斤/亩,农家肥要施均匀,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进土壤理化性状。 一次性深施,这样不仅节省施肥次数,而且有利于提高有效分蘖率和有效穗数及穗大粒饱,减少垩白率,提高稻米品质。 4月25日——5月1日泡田。 耙地 春季耙地以旱耙为主,泡田后水耙找平为辅,水耙地以寸水不露泥为准。 (二)插秧 5月9日——5月28日,当气温稳定在13℃时,就可开始插秧,插前3—5天整好地耙细耙平,寸水不露泥,沉淀适宜时,就可以插秧,插秧时要保证插秧质量,浅插,插秧

电焊工防触电安全操作规程模板

工作行为规范系列 电焊工防触电安全操作规 程 (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编号:FS-QG-76975电焊工防触电安全操作规程Electrician's safety operation regulations against electric shock 说明:为规范化、制度化和统一化作业行为,使人员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工作效率和责任感、归属感,特此编写。 1、焊接中使用的直流电焊机、硅整流电焊机及交流电焊机等焊接设备,机壳的接地必须良好。 2、焊接设备的安装、修理和检查必须由电工进行。焊机在使用中发生故障,焊工应立即切断电源,通知电工检查修理。 3、焊工推拉刀闸时,应戴绝缘手套,头部不要正对电闸,防止因短路造成的电弧烧伤面部。 4、电焊钳应有可靠的绝缘。在容器内焊接时,不许用损坏或绝缘不可靠的焊钳,以免发生短路烧毁电机或发生其它意外。焊接完毕后,电焊钳要放在可靠的地方,再切断电源。电焊钳的握柄必须用电木、橡胶、塑料等绝缘材料制成。 5、在压力容器内焊接或在其它狭窄的工作场地焊接时,焊工可采用绝缘衬垫(橡胶垫)来保证焊工与焊件的绝缘。一

般焊工要穿干燥的胶底鞋工作,还要安排两人轮换工作,以便互相照应。 6、焊接电缆必须绝缘良好,不要把电缆放在电弧附近或炽热的焊缝上,防止高温损坏绝缘层。电缆要避免碰撞、磨损和破皮,有破损的地方应立即修好或更换。 7、换焊条时要戴好防护手套,夏天因天热出汗,工作服潮湿时注意不要靠在钢板上,以免触电。 8、在压力容器内焊接或在管道、地沟中焊接时,要使用安全工作灯,电压不超过36V。 9、工作中当有人触电时,不要赤手拉触电者,应迅速切断电源,如触电者已处于昏迷状态,要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并尽快送医院抢救。 10、焊工要熟悉和掌握相关电的基本知识、预防触电及触电后急救方法等知识,严格遵守有关部门制定的安全措施,防止触电事故发生。 请输入您公司的名字 Foonshion Design Co., Ltd

药物临床试验急救预案标准操作规程

药物临床试验急救预案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制订药物临床试验急救预案标准操作规程,确保在临床试验中规范、及时、合理地处理受试者出现的严重不良事件,最大程度地保障受试者的生命安全。 适用范围:适用于药物临床试验中。 一、原则 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群专结合,以专为主;强化培训,加强考核;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快速反应,高效处置。 二、预防与控制 1、明确职责:药物临床试验专业科室必须制定参加临床试验的各类人员 职责,所有参加试验的人员均应明确职责,按章办事,各负其责。 2、制定标准操作规程:药物临床试验的各个环节均应制定标准操作规程, 与试验有关的各项仪器、设备的操作以及医疗、检查操作均应制定相 应的标准操作规程,相关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执行,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 3、加强培训和考核:参加药物临床试验的所有研究者和药品管理员均应参 加由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组织的培训考核;科室内部应在试验 正式开始前对其他参与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必须包括GCP法规和 各项标准操作规程。 4、加强观察和随访:在药物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应密切观察或随访受试者 用药后出现的各种反应,以便及时发现不良事件或严重不良事件,给予 及时处理。 三.处理措施:

1、药物不良反应处理措施:应将其症状体征或实验室检查结果、出现时间、 持续时间、程度、处理措施、经过等记录于病案,评价其与试验药物的相关性,由研究者签名并注明日期。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报告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并由院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报省、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2、不良事件处理措施:发现不良事件时,研究者应立即处理并向科室负责人 报告,根据病情决定必要的诊断与治疗措施,决定是否中止临床试验观察。 所有不良事件都应追踪调查,详细记录处理经过及结果,直到妥善解决或病情稳定,若化验异常者应追踪至恢复正常。追踪随访方式可以根据不良反应事件的轻重选择住院、门诊、家访、电话、通讯等方式。 3、严重不良事件处理措施: (1)报告:研究者应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根据不良事件的性质迅速通知受试者损害和突发事件处理小组,如在节假日或夜间,当班医护人员应立即通知医院医疗行政总值班工作人员,由突发事件处理小组组长或总值班通知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负责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应当在24小时内向医学伦理委员会、申办者、省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处(司)、卫生行政部门及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监察组报告;紧急情况,包括严重、特别是致死的不良反应及其他严重不良事件,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包括电话、传真、特快专递、E-mail等)报告上述部门。 (2)紧急破盲:研究者在得到科室负责人批准后,从“试验药品管理员”处领取并拆封随药品下发的应急信件,查明所服药品的种类并及时抢救。需会诊时由受试者损害和突发事件处理小组或总值班紧急联系相关科室,必要时送ICU。已破盲的受试者将被中止试验。 (3)记录:研究者应在原始病案和CRF表中记录受试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损害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程度、处理措施和经过等,保证记录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合法,填写严重不良事件报告表,签名并注明日期;在原始记录中应记录时间、报告方式(电话、传真、书面)以及报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1)

一切诊疗操作,都要从有利于患者的诊断、治疗出发,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对有创性检查,应慎重考虑,由主治医师决定后方可进行。新开展的诊疗操作,应经过必要的试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报请 1 开出医嘱,以便准备必要的用物及配备助手(医师或护士)。 2 操作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对该项操作生疏或初次进行者,应有上 3 4 开展的操作,应事先向家属或单位负责人说明,以取得合作。精神紧 5(如胸腔穿刺术等),必要时可用1%甲紫做标记,并做好发生意外时的抢救准备工作。操作前术者应戴好 620%碘酊及75%乙醇各一小瓶(约

10—20ml,敷料罐一只(内盛小纱布、棉球)、短镊一把(浸于01%苯扎溴铵即新洁尔灭及05%亚硝酸钠溶液瓶内)弯盘一只,胶布、棉签一包,必要时另加治疗巾及橡皮巾各一条,无菌手套一副,酒精 操作要求 1 体位,既要方便操作,又要注意患者的舒适。操作中应固定好操作部 2(1)操作部位必要时先用肥皂水洗净,剃净毛发。 (2)用2%碘酊以穿刺(或注射、切开)点为中心,由内向外作环形涂擦,待完全干后,用75%乙醇以同样方式拭去碘酊,即可开始操作,消毒 3 部位不受污染。洞巾规格,可因操作种类及要求不同而异,操作时应 42—10ml注射器接5号或6号针头,根据手术种类及方法之不同,抽吸一定量的1—2%普鲁卡因,先在穿刺(或切口)中心点皮内注射02ml形成小丘,然后将针头由小丘中央垂直刺透皮肤,边刺入边注射(应先抽吸,无回血者方可注射,直达预定深度为止,麻醉范围,依手术种类与要求决定。拔出针头后,应用手按压1—2min 5

6 1 病情及具体操作规程决定,如腹腔穿刺及肝穿后应以腹带包扎,腰穿 2 3必要的交班,书写病程记录及护理交班报告,并应注意观察及处理可能发生的反应与并发症。

油菜高产栽培技术操作规程

油菜高产栽培技术操作规程 (直播油菜) 一、目标单产: 平均单产125公斤,高产田块150公斤以上,其产量结构是:每亩密度13000—15000株,单株角果数230—240个,角粒数16.5—17粒,千粒重 2.8— 3.0克。 二、品种选择: 选择“双低”产量潜力大的中油杂7819、华油杂62、华油杂9号、中双9号、中双12号、圣光77和希望528等油菜品种。 三、播期安排: 直播油菜适宜播种期为9月下旬—10月上旬,每亩播量0.25公斤,水田比旱地适当加大播量。 四、平衡施肥: 根据测土配方施肥通知单的要求科学平衡施肥。一般每亩底施30%复合肥50公斤或40%复合肥40公斤加优质硼肥1—2公斤或“油菜伴侣”2包。 五、间苗定苗: 三叶前及时间苗定苗,直播杂交油菜每亩留苗1.3万株左右,间苗时留大苗留壮苗,间小苗间弱苗。 六、化学调控: 为防止冬前旺长、早苔,三叶期对播种较早、长势较旺的田块实施化学调控,每亩大田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30克兑水50公斤均匀喷雾,培育矮化壮苗。 七、早施追肥: 定苗后及时追施提苗肥,一类田块亩施尿素7.5—10公斤,二、三类田块适当加大用量,每亩施用尿素10—12.5公斤,促进平衡生长。 八、重施腊肥: 腊肥要早施、重施,在元旦前后每亩施用40%或45%复合肥15—20kg,培育壮苗越冬。越冬壮苗标准是:苗高35cm左右,绿叶数12片以上,根颈粗1.5cm以上,开盘直径40cm以上。

九、加强春管: 开春后雨水较多,应及时清理三沟,减轻渍害和冻害。进入初花期,选用40%菌核净或70%百菌清粉剂防治油菜菌核病2次以上。同时,开展叶面施肥2—3次,每亩每次用磷酸二氢钾150—200克加优质硼肥100克,防止“花而不实”,促进籽粒饱满。 十、适时收脱: 在油菜达到八.九成熟时适时收割。采取人工收割加机械脱粒的方式,既可提高工效,又可减少损失。 双低油菜高产栽培技术操作规程 1、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双低杂交油菜的高产栽培技术规范。本规程适合于湖北省郧县二熟制地区育苗移栽油菜。 2、产品目标及品种选择 2.1 产量目标:每667m2(亩)产量125-175kg。 2.2 品质目标:芥酸≤5%,硫苷≤40μmol/g(饼)。 2.3 品种选择优质高产双低油菜中油杂7819、华油杂62、华油杂9号、中双9号、中双12号、圣光77和希望528等油菜品种。 华油杂62 。 3、技术措施 3.1 育苗 3.1.1 苗床条件:土质松软肥沃,排灌方便,地势平坦。 3.1.2 苗床面积::按苗床与大田按1:5备足。 3.1.3 苗床耕整与投肥:播种前一周内耕整2-3次。结合耕整每667m2(亩)除施腐熟有机肥100kg外,另施纯氮1.3-2.6kg,五氧化二磷4kg,硼砂0.5kg。 3.1.4 播种期:一般在9月15日左右。 3.1.5 播种量:亩播0.4-0.5kg,均匀撒播,并薄盖一层细土。 3.1.6

电工通用安全操作规程(最新版)

( 操作规程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电工通用安全操作规程(最新 版) Safety operating procedures refer to documents describing all aspects of work steps and operating procedures that comply with production safety laws and regulations.

电工通用安全操作规程(最新版) 1、从事电气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公司制定的有关规章制度: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取得“特殊工种操作证”后方可上岗工作。 2、严格执行电气安全工作的组织措施,即工作票制度、工作许 可制度、工作监护制度、工作间断,转移和终结制度等。工作时,必须按规定着装上岗。 3、进行停电检修时,必须把各方面的电源完全断开,确认无误后,方可工作。 4、凡在已停电的变、配电设备和线路上工作时,对己断开的油开关或隔离开关的操作把手,应悬挂“禁止合闸,有人工作"的警示牌。在架空线路上工作:,也应在开关及开关把手上挂牌警示。 5、必须学会触电急救法和电气防火和救火方法。

6、电气设备无论带电与否,供电设备无论有无电压指示,凡未经验电、放电者,都应视为有电。 7、装设临时防护物时,应考虑到一旦相邻开关柜发生短路等危险情况,不致妨碍工作人员退出危险区域。 8、电工人员必须懂得电气运行设备;即全部带电或部分带电:或一经操作即可带电的设备。必须懂得电气设备的安全技术措施:即停电、验电、装设接地线、:悬挂警示牌,装设遮栏等,执行这些措施时,应有人监护。, 9、检电工作应在挂好警示陴及设好防护物后进行,同时要先验好使用电压等级合适的检电器。 10、装接地线,必须先接接地端,后接导体端,且接触良好,拆除接地线顺序与此相反。 11、低压带电作业,不允许带负荷接导线,带电更换电气器具时,应先做好旁路线。在自动闭塞的低压线路上,允许在不受张力的处所接续导线,但必须有可靠的旁路线。 12、低压线路的停电作业,在工作地点验明无电后,将各相短

2016年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2016年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根据《新编临床常用50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主编冯雁杨顺秋金丽芬制定) 【评估】 1、环境安全:排除不安全因素,如:电源、有毒气体等。 2、评估患者:心肺复苏是急救技术,需要分秒必争,患者的评估与操作同步进行。确认患者无意识、无运动、无呼吸(终末叹气应看作无呼吸)。 3、有无禁忌证:胸部严重挤压伤、大面积肺栓塞、张力性气胸。【准备】 1、护士:着装整洁。 2、物品:手电筒、血压计、听诊器、棉签、脚凳(必要时)、复苏板、屏风或布帘、快速手消毒液、护理记录单。 3、环境:安全,患者床单元周围宽敞,必要时屏风遮挡。 4、体位:仰卧位。 【方法】 发现患者突发病情变化→判断意识的同时检查脉搏(时间<10秒)→双手拍击患者双肩膀并大声呼唤(喂/ 呼姓名,您怎么啦)→呼救(快来人啊)或请人拨打“120”,记录时间,安置患者仰卧在坚实表面(在病室内迅速去枕仰卧位,卧于软床者,肩背部下垫复苏板)→解开衣扣、腰带、暴露胸部→有口腔分泌物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及异物→快速判断有无呼吸、颈动脉搏动(示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患者气管正中喉结旁开两

横指部位,判断时间5—10秒→无动脉搏动→行胸外心脏按压→确定胸外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 3处(男性为双乳头连线的胸骨中点;女性为胸骨下切迹上两横指)→一手掌根部置于胸骨下1/ 3处→另一手掌重叠放在手背上,两手手指相扣,并拢翘起不接触胸壁,以掌根部接触按压部位→双臂、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快速、有力、均匀地向下压,使胸骨下陷深度5㎝以上→放松时掌根应紧贴胸壁,并使胸廓完全回弹(按压与放松时间相等,按压次数30次,按压频率>100次/分。 人工呼吸:清理口腔内分泌物→开放气道→仰头举颏头法→一手小鱼际置于患者前额用力向后压使头后仰→ 压额手拇指与示指捏闭患者鼻孔,另一手抬颏→深吸气后张口用双唇紧包住患者口唇(口包严)用力吹气1--2秒/分,使患者胸廓明显起伏→吹气间隙放松鼻翼的手→再次捏鼻吹气连 续2次(吹气频率为成人10—12次/分)。 心脏按压与通气比为30:2,操作共计5个循环在2分钟内完成→再次判断:触摸颈动脉,观察颈动脉有无搏动和呼吸情况→若无搏动,继续心肺复苏→若复苏有效,进一步生命支持→撤除复苏板,头部垫枕→记录时间→洗手→继续后期高级生命支持。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完整-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一、一般诊疗技术操作注意事项 诊疗操作规则 一切诊疗操作,都要从有利于患者的诊断、治疗出发,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对有创性检查,应慎重考虑,由主治医师决定后方可进行。新开展的诊疗操作,应经过必要的试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报请上级批准后方可进行。 操作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除急症及特殊情况外,操作应安排在适当时间进行,医师应事先开出医嘱,以便准备必要的用物及配备助手(医师或护士)。 2.操作者及助手,必须熟悉患者的具体情况,明确操作目的,掌握操作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对该项操作生疏或初次进行者,应有上级医师在场指导。 3.操作前必须认真核对医嘱与患者床位、、操作种类、部位。 4.向患者说明操作目的、意义,以消除思想顾虑。有明显危险或新开展的操作,应事先向家属或单位负责人说明,以取得合作。精神紧患者或儿童患者,必要时,可给予小剂量镇静药。 5.某些操作应预先选择适当部位(如胸腔穿刺术等),必要时可用1%甲紫做标记,并做好发生意外时的抢救准备工作。操作前术者应戴好口罩。 6.清洁盘的准备:搪瓷盘一只,盛20%碘酊及75%乙醇各一小瓶(约10—20ml,敷料罐一只(盛小纱布、棉球)、短镊一把(浸于01%苯扎

溴铵即新洁尔灭及0、5%亚硝酸钠溶液瓶)弯盘一只,胶布、棉签一包,必要时另加治疗巾及橡皮巾各一条,无菌手套一副,酒精灯、火柴。 操作要求 1.患者体位:助手应根据操作目的、要求及患者的情况,安排适当体位,既要方便操作,又要注意患者的舒适。操作中应固定好操作部位,必要时适当约束患者,但不可强制或强迫患者,以防意外。 2.常规皮肤消毒:(1)操作部位必要时先用肥皂水洗净,剃净毛发。 (2)用2%碘酊以穿刺(或注射、切开)点为中心,由向外作环形涂擦,待完全干后,用75%乙醇以同样方式拭去碘酊,即可开始操作,消毒面积按操作要求决定,消毒后如有污染,应依上法重新消毒。3.某些操作必须戴无菌手套,铺盖无菌洞巾或治疗巾,以保证操作部位不受污染。洞巾规格,可因操作种类及要求不同而异,操作时应注意无菌洞巾的固定。 4.需局部麻醉时,用2—10ml注射器接5号或6号针头,根据手术种类及方法之不同,抽吸一定量的1—2%普鲁卡因,先在穿刺(或切口)中心点皮注射02ml形成小丘,然后将针头由小丘中央垂直刺透皮肤,边刺入边注射(应先抽吸,无回血者方可注射,直达预定深度为止,麻醉围,依手术种类与要求决定。拔出针头后,应用手按压1—2min后即可开始进行操作。

农场水稻种植技术操作规程

农场水稻种植技术操作规程 送审稿 、尸■、亠 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栽培水稻最古老的国家。据对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炭化稻谷进行的同位素示踪分析,我国水稻栽培至今已经有六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早在汉代,就盛行用直辕犁耕田,文献中已开始记载插秧。古农书《齐民要术》中已提到排水晒田技术,《沈氏农书》中已论述了看苗施肥技术。 新的中国成立以来,广大劳动人民和科技工作者一方面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的稻作栽培技术,如总结、推广“南陈北崔”的经验,既促进了水稻生产,又丰富和发展了农业科学。另一方面,围绕水稻生产上的重大问题,开展科学实验,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指导稻作实践,使血多科研成果在水稻生产中发挥了作用。除普及矮秆良种和杂交水稻外,在栽培方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稀少栽培、湖南省连源地区的水稻规范化栽培、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的氮调法施肥技术、辽宁省的水稻高产、高效益栽培、江苏省的叶龄模式栽培、黑龙江等地的旱育稀植栽培等,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水稻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RCSODS江西农业大学的“水稻生长日历模型”(RICMA等的 研究和应用,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稻作技术的改革。因此,我国稻区有所扩展。全国水稻栽培面积由 1949 年的 3.8 亿亩发展到现在的将近 5亿亩地。各稻区还出现了许多高产单位和小面积的高产典型。然而,不同

年份、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之间,发展不平衡,产量波动较大,同世界最先进水平比,存在一定差距,就是同我国自然条件下的水稻潜在生产力及高产典型所达到的现实生产力相比,差距也很大;优质稻比重较小,稻米加工档次低,稻米品质急需提高;水稻生产结构单一,劳动生产效率较低。 2001 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水稻生产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总体分析,是机遇大于挑战。即入世以后,市场开放,减少贸易壁垒,利于大米净出口;公平竞争,国内外加个接轨,利于降低成本和增加收入;贸易和交流增多,容易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促进稻作产业化。根据市场需求和水稻生长发育的需要,在实现均衡增产的同时,生产安全优质稻米,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并扩大出口,是我国水稻栽培的努力方向。 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广大农村对水稻种植机械化的要求日益迫切,机械插秧、抛秧面积迅速增加。新设计的水稻工厂化育秧成套设备可为解决水稻机械化问题提供可靠的保证。工厂化育秧,即在室内采用机械化的方法,将种子经催芽、播种、适温避光催苗及大棚育秧等过程 , 成批生产出适于机插、机抛、手抛和机摆使用的水稻秧苗。特制定操作规程,以期望水稻产前与产后达到四个化(机械化、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第一章总述 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均已达到 97% 以上,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有效争抢农时,提高了水稻产量,而且

电工安全触电急救基本操作.

电工安全触电急救基本操作.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电工安全触电急救基本操作. 项目目的:了解触电急救知识及掌握各种急救方法。 项目内容:发现人身触电事故时,根据触电者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急救方法进行抢救。 相关知识点析 一、触电急救常识 众多的触电抢救实例表明,触电急救对于减少触电伤亡是行之有效的。人触电后,往往会失去知觉或者出现假死,此时,触电者能否被救治的关键,是在于救护者是否能及时采取正确的救护方法。实际生活中发生触电事故后能够实行正确救护者为数不多,其中多数事故都具备触电急救的条件和救活的机会,但都因抢救无效而死亡。这除了有发现过晚的因素之外,救护者不懂得触电急救方法和缺乏救护技术,不能进行及时、正确地抢救,是未能使触电者生还的主要原因,这充分说明掌握触电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当发生人身触电事故时,应该首先采取以下措施: l)尽快使触电者脱离电源。如在事故现场附近,应迅速拉下开关或拔出插头,以切断电源;如距离事故现场较远,应立即通知相关部门停电,同时使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钢丝钳等切断电源,或者使用干燥的木棒、竹竿等绝缘物将电源移掉,从而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如果触电者身处高处,应考虑到其脱离电源后有坠落、摔跌

的可能,所以应同时做好防止人员摔伤的安全措施。如果事故发生在夜间,应准备好临时照明工具。 2)当触电者脱离电源后,将触电者移至通风干燥的地方,在通知医务人员前来救护的同时,还应现场就地检查和抢救。首先使触电者仰天平卧,松开其衣服和裤带;检查瞳孔是否放大,呼吸和心跳是否存在;再根据触电者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对于没有失去知觉的触电者,应对其进行安抚,使其保持安静;对触电后精神失常的,应防止发生突然狂奔的现象。 二、急救方法 l)对失去知觉的触电者,若呼吸不齐、微弱或呼吸停止而有心跳的,应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法进行抢救。 具体方法是:先使触电者头偏向一侧,清除口中的血块、痰液或口沫,取出口中假牙等杂物,使其呼吸道畅通;急救者深深吸气,捏紧触电者的鼻子,大口地向触电者口中吹气,然后放松鼻子,使之自身呼气,每5 秒一次,重复进行,在触电者苏醒之前,不可间断。操作方法如图1 一8 所示。 图1 一8 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一、一般诊疗技术操作注意事项 诊疗操作规则 一切诊疗操作,都要从有利于患者的诊断、治疗出发,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对有创性检查,应慎重考虑,由主治医师决定后方可进行。新开展的诊疗操作,应经过必要的试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报请上级批准后方可进行。操作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除急症及特殊情况外,操作应安排在适当时间进行,医师应事先开出医嘱,以便准备必要的用物及配备助手(医师或护士)。 2操作者及助手,必须熟悉患者的具体情况,明确操作目的,掌握操作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对该项操作生疏或初次进行者,应有上级医师在场指导。 3操作前必须认真核对医嘱与患者床位、、操作种类、部位。4向患者说明操作目的、意义,以消除思想顾虑。有明显危险或新开展的操作,应事先向家属或单位负责人说明,以取得合作。精神紧患者或儿童患者,必要时,可给予小剂量镇静药。 5某些操作应预先选择适当部位(如胸腔穿刺术等),必要时可用1%甲紫做标记,并做好发生意外时的抢救准备工作。操作前术者应戴好口罩。 6清洁盘的准备:搪瓷盘一只,盛20%碘酊及75%乙醇各一小瓶(约10—20ml,敷料罐一只(盛小纱布、棉球)、短镊一把(浸于01%苯扎溴铵即新洁尔灭及0、5%亚硝酸钠溶液瓶)弯盘一只,胶布、棉签一包,必要时另加治疗巾及橡皮巾各一条,无菌手套一副,酒精灯、火柴。 操作要求 1患者体位:助手应根据操作目的、要求及患者的情况,安排适当体位,既要方便操作,又要注意患者的舒适。操作中应固定好操作部位,必要时适当约束患者,但不可强制或强迫患者,以防意外。 2常规皮肤消毒:(1)操作部位必要时先用肥皂水洗净,剃净毛发。(2)用2%碘酊以穿刺(或注射、切开)点为中心,由向外作环形涂擦,待完全干后,用75%乙醇以同样方式拭去碘酊,即可开始操作,消毒面积按操作要求决定,消毒后如有污染,应依上法重新消毒。 3某些操作必须戴无菌手套,铺盖无菌洞巾或治疗巾,以保证操作部位不受污染。洞巾规格,可因操作种类及要求不同而异,操作时应注意无菌洞巾的固定。 4需局部麻醉时,用2—10ml注射器接5号或6号针头,根据手术种类及方法之不同,抽吸一定量的1—2%普鲁卡因,先在穿刺(或切口)中心点皮注射02ml形成小丘,然后将针头由小丘中央垂直刺透皮肤,边刺入边注射(应先抽吸,无回血者方可注射,直达预定深度为止,麻醉围,依手术种类与要求决定。拔出针头后,应用手按压1—2min后即可开始进行操作。 5操作中应密切观察患者面色、表情、脉搏、呼吸等,有不良反应时应停止操作,并予以相应处理。 6操作后常规敷裹:操作后于穿刺点或切口缝合处用无菌棉球或碘酊棉球压迫片刻,然后以无菌纱布敷盖,用胶布固定。 操作后处理 1操作后应让患者卧床休息。卧床时间、体位及特殊处理,可根据病情及具体操作规程决定,如腹腔穿刺及肝穿后应以腹带包扎,腰穿后宜免枕平卧或俯卧等。 2清理器械用品,整理患者病床或治疗室。 3操作后应做好必要的交班,书写病程记录及护理交班报告,并应注意观察及处理可能发生的反应与并发症。二、一般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胸腔穿刺术 1目的 常用于检查积液的性质、给药、抽脓,或为了减轻积液所致的压迫症状和预防胸膜粘连。 2适应症 (一)抽液帮助临床诊断,以明确病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