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乐府民歌

汉代乐府民歌
汉代乐府民歌

汉代乐府民歌

第一节关于乐府

一、乐府的涵义

名称:最早是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乐即音乐,府即官署,是官设的音乐机构。

职能:除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填写歌辞、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外,还负有采集民歌的使命。

到了魏晋时期,乐府的含义便发生了变化,由机构的名称变为文学史上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发生了关键性的演变。

乐府在不同朝代内容都有所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乐府综合了魏晋和唐人的说法,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a?a:

1、狭义的乐府指经乐府机构入过乐的民歌和文人创作。

2、广义的乐府不仅包括上述作品还包括那些未曾入过乐而沿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题材的诗歌。

二、乐府歌诗的来源与分类

1、专供朝廷祀祖燕享使用的郊庙歌辞。它们犹如《诗经》中的雅颂,是典型的庙堂文学。它们华丽典雅,主要是写歌功颂德的内容,思想与艺术均不可取。如司马相如的《郊祀歌》就属这类作品。

2、从全国各地采集来的俗乐。当时,采其乐曲兼及歌辞。它们是一些流传在民间的无主名的作品,其作者大多是劳动人民或一部分出身于下层的士人。这一部分诗歌后世称为乐府民间歌辞。它是乐府诗歌中的精华,是最有价值的作品。

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100卷是收罗乐府诗最为完备的一部总集。其中的?°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杂曲歌辞?±都包含着汉代乐府民歌。

?°相和歌辞?±含有?°丝竹更相和?±的意思,是流行在当时南方的俗乐,歌辞多为江南楚地的民歌歌辞。

?°鼓吹曲辞?±是汉武帝时代北方民族的乐曲,当时主要用于军乐。

?°杂曲歌辞?±是指声调已经失传的无所归属者,其中杂有不少文人抒情言志的作品。

第二节乐府民歌的思想性

一、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封建压迫下生活的苦难与反抗。

《东门行》《妇病行》

二、揭露了战争和徭役给人民造成的苦难。

《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三、反映爱情、婚姻和被压迫妇女的诗篇。

《有所思》《上邪》

《白头吟》《塘上行》《上山采蘼芜》《孔雀东南飞》

四、揭露上层社会的残暴、腐朽、丑恶。

《陌上桑》《孤儿行》

五、以劳动为主题的小诗,写得清新可喜、优美动人。

《江南》

第三节乐府民歌的艺术性

一、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创作的优良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二、从诗歌体裁上说,乐府民歌大部分是叙事诗。具有生动的故事性,颇多情节场面的描写。

三、句式自由、变化多样。乐府诗歌的句式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都有,完整的五言体已经不少见,但一般是杂言。

语言朴实凝练,善于叙事言情。汉乐府诗歌基本上都是口语,朴素自然,没有什么人为的雕饰。

第四节汉乐府民歌的影响

1、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原则给后世诗人以启发。

2、在汉乐府民歌中常用的杂言体到唐代则发展为自由奔放的?°歌行体?±,在我国古体诗中独具特点。

秦汉文学

秦统一后的文学

秦的文化背景

秦留给后世的文学遗产只有歌功颂德的刻石之文和诏令奏议等应用性文字。

刻石文字大多出自李斯之手

《邹绎山刻石文》《琅玡山刻石文》

诏令奏议之文

秦始皇的《令丞相御史议帝号》

李斯的《议废封建》《议烧诗书百家语》

《议刻金石》《上书言治骊山陵》

两汉文学

汉代赋体文学

骚体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散体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哀秦二世赋》《大人赋》

东方朔《七谏》《答客难》《非有先生论》

杨雄《解嘲》

班固《两都赋》

抒情赋

张衡《二京赋》《归田赋》

《思玄赋》《骷髅赋》

赵壹《刺世疾邪赋》

汉代论说散文

汉初散文

作者为文,畅所欲言,文章具有铺陈壮大的风格

史论而兼政论,冷静客观而兼热情洋溢

代表作家:贾谊、晁错

西汉中期散文

思想趋于僵化,文气尤其显得迟缓

代表作家:董仲舒、刘向

西汉后期散文

文章复古。不傍经典、畅所欲言、明白晓畅、少有文采

代表作家:刘歆、杨雄

东汉散文

汉代史传散文

《史记》

《汉书》

汉代诗歌

汉代乐府民歌

文人五言诗

伟大的历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

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

公元前145年?a?a公元前87年。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史记?¤太史公自序》

先代?°世典周史?±,其父司马谈在汉武帝时曾做过太史令,写过一篇《论六家要旨》。

在青年、中年时代,有过三次较大的出游。

第一次出游

长江中下游、山东、河南等许多地方,如屈原流放的沅水、湘水地区,并到屈原自沉的汨罗江做了凭吊,后来写下了《屈原列传》,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屈原的最早史料,并追述了他当年

访古的心情;

庐山、九嶷、会稽等地,收集了关于帝舜、夏禹的传说,访查了春秋时代越王勾践的遗迹; 淮阴,访问了汉王韩信的故乡,搜求了韩信早年在乡里的故事;

山东曲阜,观察了儒家旧存的礼器文物;

徐州,考察了楚汉相争的战场;

魏都大梁,观看了信陵君的遗迹。

这次漫游的收获,对他后来写《屈原列传》、《五帝本纪》、《夏本纪》、《淮阴侯列传》、《越王勾践列传》、《魏公子列传》以及楚汉相争的社会、政治、地理形势,都有很大帮助。

第二次出游

陪汉武帝出巡郡县,到了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内蒙等地。

奉汉武帝之命,去巡视四川南部和云南边境一带。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这一地区属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司马迁在这次远游出行中做了许多实地考察,所收集到的资料使他后来写出关于古代少数民族地区情况的文献《西南夷列传》并在《货殖列传》中对巴、蜀、邛、笮等地的地貌、物产做了详尽的记载。

第三次出游

起因是汉武帝的封禅典礼。从长安出发,东行前往泰山,司马迁作为皇帝的侍从,一路随从,汉武帝到了泰山,曾见神弄鬼的做出了许多虚妄可笑的事情,后来《史记》中那篇充满嘲笑、讽刺的《封禅书》就是这次见闻的记录。

封禅以后,他又从汉武帝?°帅师巡边?±,?°出长城,北登单于台(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附近)?±,又东至碣石(今河北昌黎县北)、辽西,考察了当时中国北部、东部许多地区。这次出行的经历,为他后来写《秦始皇本纪》、《武帝本纪》、《蒙恬列传》等创造了条件。

36岁时(公元前111年),司马谈病逝,接受了父亲写作《史记》的遗命。这是他一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使他更加有目的的搜集材料,开始做写《史记》的准备工作。38岁时(公元前108年)司马迁做了太史令。

42岁那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下令实行太初历,即改秦历为夏历。司马迁认为这应该是一个新纪年的开始,便在这一年着手写《史记》。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发生李陵出击匈奴被俘投降的事件。

司马迁遭李陵之祸四年之后,即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遇赦出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史记》

一、名称

《史记》原是古代一般史书的泛称。

唐朝以前,司马迁的这部史书称《太史公》、《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太史公百三十篇》。 最早称司马迁?°述《史记》?±见于《魏书?¤王肃传》,但此乃就《太史公记》而言的略称。 至唐人修撰《隋书》方正式称?°《史记》一百三十卷,汉中书令司马迁撰?±,而成为专称。

二、写作时间

从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前93年)全部写作计划基本完成,共经过了十六年,这是他的著述事业的主要阶段。

但青年时期的读书、漫游以及遭李陵之祸的不幸,都是其创作历程的重要条件,即使其晚年,其主要工作就是对他的全部作品的修补加工。

可以说《史记》是用他的一生努力完成的。

三、体例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黄帝?a?a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开化发展的历史,是一部有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的巨著。

全书共130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五部分组成。另外七十列

传包括最后《太史公自序》这篇序文,不仅记一书之大要和写作缘起,还记自己家世和经历,带有自传性质。

八书

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讲天文)、封禅书、河渠书(讲水利)、平准书(讲货币)。 以叙事为主,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他们叙述的是经济、军事、水利、祭祀、礼乐制度、

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始终变化,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

十表

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闽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依照朝代顺序并把它们分为几个阶段而制作的,它们互相独

立而又互相联系,以简单的记事为主,是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始终变化,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十二本纪

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孝武本纪。

除秦本纪、项羽本纪外,是历代帝王世系和纪年的系统,是叙述历代帝王的政迹的。本纪以?°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太史公自序》)。

三十世家

除孔子世家、陈涉世家外,是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的。世家分述?°辅拂股肱?±之臣及重要历史人物事迹。

七十列传

主要是叙述贵族公子、各种官僚、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经学教授、策士、隐士、说客、刺客、游侠、土豪、医生、卜者、商人、俳优、幸臣等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类型人物活动的历史。

另外,还有少数民族君长的历史和外民族君长的历史。即不仅记录?°立功名于天下者,?±也记录社会各阶层人物以及与华夏民族相依相存的兄弟民族。

纪传体体例的创新之处

1、常常在叙事中,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楔入主观论断,这是司马迁对先秦史学精神与

史学体例的自觉继承与发展。

2、于书表之首和每篇之末,对历史人物或做分析评价、或抒发个人感慨,开创了史书的序论和论赞的体制,从史书的序论和论赞,可见作者的史笔、史才、史识。这与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精神是一致的。

3、互见法的使用。

第二节《史记》的思想内容

(一)作者尊重事实,以?°不虚美、不隐恶?±的态度,摆脱了剥削阶级的偏见,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行、暴政,记录了他们的丑恶面目。

(二)同情歌颂人民的起义和反暴斗争

以同情的态度描写了各地人民的反抗活动,说明他在一定程度上对?°官逼民反?±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是承认的。

讴歌了一批具有各种优秀品质的社会下层人士,描绘了许多热爱祖国、反抗强暴、见义勇为的人物。

(三)热情歌颂爱国人物和有重大历史贡献的人物。

总之,作者评价历史人物并不单纯以统治阶级的纲常伦理或他们的私心好恶为标准,而是能够包含一定的人民观点,至于给为统治阶级所不齿的社会小民立传,则多少已突破了一些封建地主阶级的偏见。

第三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一、《史记》为我们展现了一道丰富多彩的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

二、《史记》人物形象的特征

(一)历史人物形象化

(二)人物形象个性化

1、善于抓住人物一生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动,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刺客列传》荆轲刺秦《项羽本纪》鸿门宴

2、善于通过一些细节琐事展示人物性格,极力描摹人物的神情口吻,看似闲笔,但却起着重要作用。

《项羽本纪》项羽少时学书、学剑、学兵法与观秦始皇出游。

3、善于通过渲染气氛来烘托人物,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项羽本纪》垓下之围

4、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同时又能忠于史实,他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去,这就是《史记》常用的?°互见法?±。

三、强烈的抒情色彩

四、语言成就

语言风格寓多样于统一。

人物对话符合各自的性格、身份、及当时的心理状态,表现人物格外生动传神。

注重语言的口语化。

《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从散文的发展史上看,司马迁把中国的历史散文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而且对唐宋以后的古文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2、后世的小说、戏剧创作同样受到《史记》的影响。

3、《史记》表现出的歌颂正义、赞美英雄、同情人民、揭露统治者和黑暗现实的批判精神,也正是《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在散文领域的继承和发展。

汉乐府民歌

浅析南北朝民歌的差异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无疑是一个特殊的时期。由于时代政 局动荡,文学艺术也在政权交替中不断融合发展,摈弃了单一的文学模式,趋向多元化发展。各种文学艺术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同一种文学艺术也在不同地域呈现不同特色。南北朝的民歌由于产生的地域不同,两地的风俗习惯不同,因此形成的民歌风格也有很大差异。南朝民歌细腻委婉,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在内容、语言、艺术特色上都表现了不同的特点。关键词:南朝民歌北朝民歌内容语言艺术特色差异 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一般是从宋武帝刘裕代晋(公元420年)起算,至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为止,共一百七十年。在这一百七十年里,南北朝创造了极有特色的中国文化。 南北朝的长期分裂,造成了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显著区别。形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政治状况的不同,文人的社会地位、生活习惯的不同,文化传统以至地理环境不同,年深月久就会形成人们气质上的差异。反映在文学艺术中,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南朝文学被概括为华丽绮靡和形式主义,这样的概括有失偏颇。南朝文学的总体趋势是社会功能逐步淡化,而美学价值却为所有的作家所追求。终南朝之世,极少出现强烈的激励人心或者深刻地感染人心的作品,作家所追求和创造的,大抵是那种精致、华丽和轻柔之美。南朝文学的根本弱点,不在于作品题材的狭窄和细小,也不在于感情的强烈或平和,最致命的还是作家缺乏远大的理想,高尚的胸襟,致使作品缺乏深厚的内蕴。而北朝的文学思想是沿着与南朝完全不同的线路发展的。它以重政教之用为发展的起点,转向抒情,而没有出现像南朝那样的尚装饰、重娱乐的倾向,它追求一种苍凉劲健的美,异于南朝的明丽轻清;它尚质实典重,异于南朝的尚轻艳绮靡。 从文学艺术的整体上来看,南北朝文学的这种差异,在民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为氏族门阀制度的存在,文人作家的社会地位一般都比较高,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疏离。又由于政治上的不自由不独立,他们的美学趣味有明显的贵族意味, 内容偏狭。又因为这个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平民增强了劳动的积极性。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又从文人作家的享乐作品中脱身而出,产生了人民大众自己的文学,这就是南北朝民歌。南北朝民歌来自于民间,表达了人民的普遍情感和美好愿望。又由于南北方政权一时偏安,就使南北朝民歌出现了不同的特点。 一、南北朝民歌在内容上的不同点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词》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南朝民歌有鲜明的特色,但多数都是情歌,主题范围比较狭窄。其中的情歌内容包括:1、男女缠绵之情。南朝民歌往往对爱情作出大胆天真的抒写,相对而言江南的吴歌艳丽柔弱,荆楚一带的西曲浪漫热烈。2、男女恋爱之艰。虽然两情相悦,心心相属,但是这种相恋受到了许多阻力。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主,在南朝民歌的字里行间也多有表现。3、弃妇的不平之鸣。男女双方有幸结合,却还是不停地上演悲剧。在南北朝甚至整个封建社会,男女地位不平等,导致了妇女的不安全感、危机感。当女子被丈夫抛弃后,又多了一种清冷的孤寂感和对负心的谴责漫骂。4、妓女的悲苦之音。倚门卖笑,客不由人,又往往被人视为败柳残荷,妓女的人格遭到了严重侮辱。她们挣扎而又无奈,不满又被迫屈服。诗歌中就表现

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原文译文赏析

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原文译文赏析《长歌行》 两汉:佚名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 春天给大地普施阳光雨露,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来悲伤也没用了。 【注释】 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 葵:“葵”作为蔬菜名,指中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此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布:布施,给予。德泽:恩惠。

秋节:秋季。 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华(huā):同“花”。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百川:大河流。 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

汉代的乐府与乐府诗

汉代的乐府和乐府诗 从秦代开始,就有了掌管乐舞的机关——乐府。1977年,陕西秦始皇陵墓旁出土的秦代编钟上就篆刻有“乐府”的字样。但秦代的乐府规模很小,主要是为皇宫祭祀礼仪中组织乐舞表演而设立的。 到汉代,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乐府开始逐渐扩大。尤其是汉武帝时乐府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光是乐府的大小官吏和属下人员就曾达到过八百多人。在这些人中,有谱曲、编导的“专家”,有演奏、演唱和舞蹈的演员,有化妆师、道具师、布景设计等专职人员。乐府的职能也从过去单一的组织皇宫祭祀音乐,发展为还要为朝廷的集会、饮宴、迎宾、巡游等项活动奏乐和歌舞。 这时的乐府机关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每年都要派出一些人员去各地采集民谣、民曲。采诗的目的,虽在于了解民情民意为统治者服务,但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民歌的作用,使民歌得以流传光大。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西汉时乐府采集各地的民歌,共计有一百三十八首。但这些篇目没有完全流传下来,现存的汉代乐府民歌(包括东汉时期的作品)约为五六十首。后人就把这些由乐府机关采来的民歌,连同汉代模仿民歌体的文人作品,称作汉乐府民歌,是乐府歌曲中最具价值的一部分。它与其他题材形式的乐府诗歌一起又都叫乐府诗,或干脆叫做“汉乐府”。 这些乐府诗,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积极的思想性,广泛、深刻地反映了两汉的社会生活。 其中,有写人民的贫贱生活状态和因此而对统治者的压迫剥削进行反抗的。如《东门行》写一个城市贫民在缺衣少食、难以养家糊口的情况下,不甘心再受官府的残酷压榨,终于“拔剑东门去”,走上了抗争的道路。原诗是这样的: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诗作的一开始就推出了一个去留两难的丈夫形象:他想不顾一切,

浅谈汉乐府民歌中女性的爱情与婚姻

浅谈汉乐府民歌中女性的爱情与婚姻 摘的要:汉乐府民歌中涉及女性爱情婚姻的诗作较多,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汉代女性的爱情与婚姻状况,她们或大胆冲破束缚,追求爱情;或情感真挚,缠绵相思;或富贵不淫,威武不屈;或柔韧坚强、忠贞不渝,体现了汉代女性健康向上的爱情价值观,并揭示了造成她们不幸命运的社会根源。 关键词:汉乐府女性爱情婚姻 汉乐府民歌是继诗、骚之后我国古代文苑中的又一奇葩,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和人民的爱憎情感。现存的40余首汉乐府民歌,其中涉及女性爱情婚姻的 诗作几乎占了三分之一,许多篇目脍炙人口,至今仍被奉为经典。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定型期,也是封建礼教日益形成的时期,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假借“天意”将所谓的神权、君权、夫权绝对化和神圣化,明确提出了“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观念。那些专为女性而设,用以维护男权的清规戒律,如“三从”、“四德”、“七去”等相继出台,女教也逐渐形成系统化理论,并在现实生活中日趋发挥作用,逐渐成为女性爱情与婚姻的束缚。在这种环境中,女性的婚恋观各不相同,有的敢于冲破束缚、追求婚恋自由;有的敢爱敢恨、

果断决绝;有的勇于抗争,坚贞不屈;也有的逆来顺受、悲悯哀怨;她们的形象,有的天真烂漫,有的柔韧坚强,有的泼辣洒脱,有的略显懦弱。本文试图从四方面来浅议汉乐府民歌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她们的爱情与婚姻观念。 一、纯真少女,忠贞热烈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在汉乐府民歌中,不乏歌颂美好爱情的篇章,塑造了一些渴望美好爱情并勇于追求的女性形象。汉代,尽管一些封建纲常不断出台,但与明清相比,其对女性的束缚仍然相对宽松。因此在汉乐府民歌中,女性尤其是少女,对爱情的表达一般都较坦率直露、大胆泼辣。例如《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是一位痴情女的自誓之词,其以大胆的想象与夸张,连用五件千载难逢、极度反常的自然现象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坦率真诚,热情奔放,犹如江河决堤,一泻千里,表现了汉代女性追求爱情专一、坚贞执著的价值观。 汉乐府中也有表现爱情委婉含蓄的,如《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从表面看,这是一首采莲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汉代文学的主流是文人创作,文人创作的主流是辞赋。乐府民歌作为民间的创作,是非主流的存在。它与文人文学虽有一致的地方,但更多不一致之处。这种非主流的民间创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影响了文人的创作,最终促使诗歌蓬勃兴起,取代了辞赋对文坛的统治。所以,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数量不算多。但是,在到汉为止的中国文学史上,它显示出特异的光彩。下面,我们对其主要的特色与成就,逐一介绍。 第一,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在汉代文人文学中,政论散文、辞赋,都不涉及社会下层的生活;《史记》也只记述了社会中下层中某些特殊人物的特殊经历,如医师、卜者、游侠等。至于汉代以前,只有同为民歌的《诗经》中的《国风》部分,与汉乐府民歌较为相近。但是,《国风》虽然也有比较浓厚的生活气息,它反映社会下层生活的特征并不显著,更没有具体深入地反映出这种生活的艰难与痛苦之处。《国风》中大量的关于婚姻、爱情的诗篇,我们只能说它写出了包括社会中下层在内的人类生活中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方面,而无法确定所写的一定是

下层的或劳动人民的生活。反映士兵征战之苦与怀乡之情的诗篇,也只是写出了下层人民生活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方面。只有《豳风七月》,反映了奴隶们一年四季的劳作生活,但它又只是概括性的陈述,而不是具体深入的描写,而且也仅有这一篇。因此,汉乐府民歌中的许多诗篇,读来就有耳目一新之感,如《妇病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诗中写一个妇人久病不起,临终前再三嘱咐丈夫要好好养育孩子,不要打骂他们,可是她死了以后,孩子们无衣无食。父亲到市上去乞讨,碰到熟人,同情地给了他几个钱。回到家,见小孩子不懂母亲已经死了,还一个劲地哭着要母亲抱。这是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生活,又是充满苦难与辛酸的生活。这样的诗,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诗中那位母亲临终之际对自己的孩子死不瞑目的牵挂,真可以催人泪下。同样写孤儿的,还有另一篇《孤儿行》。诗中的孤儿,原是一个富人家的子弟。但父母死后,却成为兄嫂的奴隶。他被迫远行经商,饱经风霜,归来后头多虮虱,面目多尘,也不能稍事休息: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使我早行汲,暮得水来归。平日冬无复襦,夏无单衣,从三月蚕桑,到六月收瓜,什么都得干。使得这位孤儿发出了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的悲痛呼喊!这实际上也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景象。

浅析南北朝民歌

浅析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一、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产生于商业都市,是市民文化的产物。商人、市民、歌女的生活较少束缚,享乐的成分较多,又加上采集、保存者的思想情趣,所以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是表现男女恋情的情歌。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内容或表现对爱情的渴望。西曲歌也是以情歌为主,但由于地域的差别反映爱情生活的角度稍有不同,其突出特点是把爱情和劳动结合起来。 南朝民歌风格委婉缠绵、清新自然。民歌感情的表达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豪放,体现了细腻缠绵、含蓄委婉的特征。语言既有清新浅近、自然天真的一面,也有明丽婉转的一面;既有朴素的方言口语入诗,也有语言技巧的巧妙运用。 从文学艺术的整体上来看,南北朝文学的这种差异,在民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氏族门阀制度的存在,文人作家的社会地位一般都比较高,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疏离。又由于政治上的不自由不独立,他们的美学趣味有明显的贵族意味,内容偏狭。又因为这个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平民增强了劳动的积极性。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又从文人作家的享乐作品中脱身而出,产生了人民大众自己的文学,这就是南北朝民歌。南北朝民歌来自于民间,表达了人民的普遍情感和美好愿望。又由于南北方政权一时偏安,就使南北朝民歌出现了不同的特点。 二、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也有一小部分。大多是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多是少数民族的创作,传入南朝,被南朝保存了下来。北朝民歌主要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风光景色;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和粗犷豪迈的个性;反映战争、徭役及生活的苦难;反映婚姻爱情生活。北朝民歌风格粗犷豪放,质朴刚健。.北朝民歌的艺术虽然没有南朝民歌细腻委婉、优美精致的特点,但是在粗疏质朴中也别开另一种艺术境界。 三、南北朝民歌的差异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无疑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南北朝的长期分裂,造成了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显著区别。形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政治状况的不同,文人的社会地位、生活习惯的不同,文化传统以至地理环境不同,年深月久就会形成人们气质上的差异。由于时代政局动荡,文学艺术也在政权交替中不断融合发展,摈弃了单一的文学模式,趋向多元化发展。各种文学艺术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同一种文学艺术也在不同地域呈现不同特色。南北朝的民歌由于产生的地域不同,两地的风俗习惯不同,因此形成的民歌风格也有很大差异。南朝民歌有鲜明的特色,但多数都是情歌,主题范围比较狭窄。

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

结合《十五从军征》,谈对汉乐府艺术的理解乐府原指音乐机关,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其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赐予以配乐,以及将文人歌功颂德之诗制谱,以供统治者祭祀和朝会宴饮时演奏使用。后代将乐府所唱的诗歌,直接称作“乐府”,于是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汉乐府”即汉代的乐府诗。汉乐府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其优秀作品真实、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叙事性是其基本艺术特色。成功之作往往能够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形象,语言朴素而富有感情。汉乐府极具艺术特色,下面将结合《十五从军征》来具体分析。 第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汉乐府诗歌体裁多来源于现实生活,注重对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生活情节和生活景象进行描写。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激发乐府诗人创作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也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如《十五从军征》,在那样一个年代里,“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现象,并非特例,而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诗一开头用了“十五”和“八十”两个数字,尖锐地揭露了这样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一个足足服了六十五年兵役的老兵,最后才得拖着垂死的身躯,穷老归乡。可以想见,这六十五年,他必然经历了千辛万苦。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体现出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 第二,高超的叙事艺术,故事情节完整曲折,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两汉乐府叙事诗多数具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不限于撷取一两个生活片段,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讲述一个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十五从军征》就是如此。它叙述了八十高龄的退役老兵返回荒芜家园的情景,其中有中途和乡人对话、回家后烧饭作羹、饭菜熟后难以独自进餐三个场面,前后连贯,血脉相通,并时见曲折。两汉乐府诗大体遵循以下规则: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两汉乐府叙事诗的作者都具有比较自觉的叙事意识,在创作实践中努力把叙事诗和抒情诗区别开来,使二者的形态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两汉乐府诗有许多叙事名篇,都因叙事详尽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十五从军征》对复员老兵家园荒芜的景象渲染得非常充分,对老兵还家之后的行动也有详细的叙述,唯独不用专门文字抒发内心的悲哀,明显以叙事为主。言事尽而言情不欲尽,对此,清代陈祚明在《采菽堂古选集》中说道:“悲痛之极辞,若此者又以尽言为佳。盖言情不欲尽,尽则思不长。言事欲尽,不尽则哀不深。” 第三,语言简练朴实,感情充沛。退役归来的老兵在回到家乡是,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远看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

第五讲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 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二、汉代文人诗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三、《古诗十九首》选析 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把现实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像《诗经》民歌一样,汉乐府民歌也忠实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的现实。可以说,《诗经》民歌中反映到的,乐府民歌都有所表现,而《诗经》中没有或较少接触的主题,汉乐府却又有了新的开拓。例如,对于剥削阶级家庭内部生活的揭露。《相逢行》、《鸡鸣》、《长安有狭斜行》等揭露了他们奢侈荒淫的生活;《孤儿行》、《淮南王歌》揭露了统治阶级家庭里的兄弟骨肉相残,这都是在《诗经》民歌中少见的主题。就是相同主题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新的开掘,弃妇诗在《诗经》民歌中往往就事论事,谴责的常只是男子的无情和变化,很少接触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等社会原因。汉乐府的民歌中的弃妇诗就不仅把矛头指向男子本身的薄情和见异思迁,而更把矛头指向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伦理和封建纲常的社会因素,因而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像《孔雀东南飞》就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制和门第观念,体现了更强烈的现实精神。汉乐府民歌的一些题目和题材被后世文人反复摹拟过,建安时代直到六朝,出现了大量的拟乐府,唐代大诗人李白几乎写尽了乐府古题,杜甫推陈出新,即事名篇,写出了《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篇,白居易等人发起“新乐府”运动,写作大量揭露社会、反映现实的作品,其精神虽上绍《风》、《雅》,但更近承汉乐府。这就使现实主义成为一个绵绵不绝的传统。 2、汉乐府的第二个成就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中叙事诗的成熟。 我国的叙事诗萌芽于《诗经》,但其成熟是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诗,《诗经》中称得上叙事诗的是《大雅》中的《大明》、《緜》、《皇矣》、《生民》、《公刘》等被称为周族史诗的作品。其中虽有不少生动的描写,但总的来说还缺少完整的情节和细致的叙述。至于《诗经》民歌中的作品,则很少有可以被正经地称为叙事诗的。一些有一定叙事内容的作品,一般缺少有头有尾的故事情节,只有《氓》是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可以说是初具规模的叙事诗。但叙事中,主观感情的直接抒发还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不是主要由客观的叙述来表达主观的感情。所以我们说叙事诗在《诗经》民歌中还处在萌芽状态。如果说《诗经》民歌标志着我国抒情诗的成熟,那么,叙事诗成熟的标志就是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中虽也有抒情诗,像《悲歌》、《古歌》、《白头吟》等,但占突出地位的还是叙事诗。 汉乐府本是“缘事而发”,因此,作品中多叙事。一般来说,叙事的情况可分两类,一是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场面叙事,另一个是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前者可以《上山采蘼芜》为代表,后者则可以《孔雀东南飞》为代表。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共同的特点是叙述得比较详细,情节比较完整。《上山采蘼芜》写的是“故人”在上山采蘼芜归来时与“故夫”相遇时一番问答。但却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人物的活动、言语。情节是完整的,人物的形象是鲜明的,表现了叙事的高度技巧。至于《孔雀东南飞》,篇幅之长,叙事之纷繁,人物之众多都是古代叙事诗中无可比拟的。王世贞《艺苑卮言》说:“《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若诉,长篇之圣。”正是肯定了它作为叙事诗的成就。作为叙事的基本方式,汉乐府民歌的特点是不用或少用作者叙述性的语言,而是多用故事中的人物的说话、对话来开展故事情节。《东门行》、《妇病行》、《陌上桑》、《孔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篇一:分析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它的高度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 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也有采用独白,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使变现直接,更具亲近真实感。 2)、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汉乐府民歌一方面由于所叙之事大都是人民自己之事,诗的作者往往就是诗中的主人公;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和他所描写的人物有着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生活体验,所以叙事和抒情便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做到“浅而能深”。 3)、形式的自由和多样。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丰富多样的形式,毫无疑问,非常有助于复杂的思想内容的表达的。 4)、浪漫主义的色彩。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如抒情小诗《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都是浪漫主义的表现。 篇二: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普兰店市职业教育中心 李晓东 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汉代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一的时代,经春秋以来,历史上空前统一,疆域最大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它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都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初开创性、典范性的特征。屈原的楚辞文学具有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特点。秦代可以说没有文学,而汉代则不同,它的辞赋、散文、诗歌都有较大的发展。在汉诗歌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民歌。本文旨在略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它揭露了战争和傜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封建压迫下生活的痛苦,揭露了上层社会剥削阶级的腐朽、丑恶,也有表现爱情和婚姻的诗。这些深刻的思想内容与较高的艺术成就是相辅相成的。下面我简单谈谈它的艺术成就。 一、突出的叙事特征 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中国诗歌一开始抒情诗就占有压倒的优势。《诗经》中仅有少数几篇不成熟的叙事作品,楚辞也以抒情为主。到了汉乐府民歌出现,虽不足以改变抒情诗占主流的局面,但却能够宣告叙事诗的正式成立。现存的汉乐府民歌,约有

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五章南北朝乐府民歌 主讲及拟稿人:刘南平、贾知洵 (比较法) 第一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保存与产生 一、保存与篇数 南朝和汉代一样,设有乐府机关。 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南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共468首,其中吴歌326首,西曲142首。另外"杂曲歌辞"(第九类)和"杂歌谣辞"(第十一类)中也保存有一小部分(《西洲曲》即属"杂曲歌辞";《巴东三峡歌》《三峡谣》大概是船夫之歌,是"杂歌谣辞"中的有名之作)。 清商曲辞又分为六类,南朝民歌主要保存在: 吴声歌曲,又称吴声歌、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的居多。 西曲,又称西曲歌;产生于宋、齐、梁、陈的居多。 神弦曲,又称神弦歌;共18首,是民间祀神的乐章。 这个分类与民歌的地域有关。 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所谓"横吹曲",是指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号角,故名"鼓角横吹曲"。北朝民歌大部分是这种军乐的歌词,它们出自北方各民族人民之手,以鲜卑民歌居多,多半是北魏以后的作品。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的歌曲经过汉译陆续传到南方,齐、梁以后也常用于宫中娱乐,并由梁代乐府机关保存下来,故名"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杂曲歌辞"(第九类)和"杂歌谣辞"(第十一类)中也保存有一小部分,共70首左右。 北方民歌梁时传入南方后,曾由梁朝的乐府官署加以保存。至陈朝时,释智匠在他的《古今乐录》中将这些作品冠以"梁鼓角横吹曲"之名,后来《旧唐书》及《乐府诗集》等书的作者皆沿袭前人,仍冠以"梁"。又,许多文学史著作中,常把《乐府诗集》中的"梁鼓角横吹

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

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南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为这一时期民歌生色不少,《木兰诗》尤为卓绝千古。 南朝乐府民歌 一、南朝乐府民歌的局限性 南朝乐府民歌,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前者计三百二十六首,后者一百四十二首。这些歌词在内容上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几乎全是情歌,所谓“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子夜歌》)。 产生上述特点或者说局限性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由于这些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的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是为“都市之歌”。这也就规定了它的狭隘性,不能反映广大农村的面貌,并难免有小市民的低级趣味。 其次,也由于统治阶级有意识的采集。南朝统治阶级是腐朽透顶的士族地主,他们采集民歌,丝毫也没有“观风俗,知薄厚”的意味,而只是按照他们的阶级趣味、享乐要求,来加以选择和集中。 二、南朝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特征 南朝乐府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些方面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 (一)在爱情问题上,封建社会的罪恶之一,是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由。这在南朝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强烈的反映。这里有失败者的哀鸣,如《华山畿》: 懊恼不堪止。上床解腰绳,自经屏风里。 为什么要上吊呢?《懊侬歌》回答了这一问题: 懊恼奈何许。夜闻家中论,不得侬与汝。 (二)封建社会的另一罪恶,是男女不平等。这种现象在中上层社会、在大都市里更加显著。因此在这些情歌中虽有少女们青春的欢笑,但更多的却是对男子负心背约的猜疑和哀怨。如: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子夜冬歌》 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欢行白日心,朝东暮复西!——《子夜歌》 我与欢相怜,约誓底言者?常叹负情人,郎今果成诈!——《懊侬歌》 (三)南朝民歌既多来自商业发达的大都市,因而其中还有不少被屈辱的妓女们的悲诉。如《寻阳乐》:“鸡亭故侬去,九里新侬还。送一却迎两,无有暂时闲。”《夜度娘》和《长乐佳》也都直接或间接地诉说了她们的酸辛。 南朝乐府民歌除上述情歌外,也有少数反映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的。这类作品的特点是结合劳动来描写爱情。有的是女子独唱,如《拔蒲》:

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汉代文学的主流是文人创作,文人创作的主流是辞赋。乐府民歌作为民间的创作, 是非主流的存在。它与文人文学虽有一致的地方,但更多不一致之处。这种非主流的民 间创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影响了文人的创作,最终促使诗歌蓬勃兴起,取代了辞 赋对文坛的统治。所以,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数量不算多。但是,在到汉为止的中国文学史上,它显示出特异 的光彩。下面,我们对其主要的特色与成就,逐一介绍。 第一,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 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在汉代文人文学中,政论散文、辞赋,都不涉及社会下 层的生活;《史记》也只记述了社会中下层中某些特殊人物的特殊经历,如医师、卜者、

游侠等。至于汉代以前,只有同为民歌的《诗经》中的《国风》部分,与汉乐府民歌较 为相近。但是,《国风》虽然也有比较浓厚的生活气息,它反映社会下层生活的特征并 不显著,更没有具体深入地反映出这种生活的艰难与痛苦之处。《国风》中大量的关于 婚姻、爱情的诗篇,我们只能说它写出了包括社会中下层在内的人类生活中一个具有普 遍性的方面,而无法确定所写的一定是下层的或“劳动人民”的生活。反映士兵征战之 苦与怀乡之情的诗篇,也只是写出了下层人民生活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方面。只有《豳风 ·七月》,反映了奴隶们一年四季的劳作生活,但它又只是概括性的陈述,而不是具体 深入的描写,而且也仅有这一篇。因此,汉乐府民歌中的许多诗篇,读来就有耳目一新 之感,如《妇病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 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

结合作品分析汉乐府民歌的内容和艺术成就

结合作品分析汉乐府民歌的内容和艺术成就“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民歌的创作传统,汉乐府民歌与《诗歌》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自是一脉相承。汉代与先秦有着相同的宗法制度和相同的阶级剥削、阶级压迫,下层人民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大致相似,汉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的思想内容因而不应该有质的区别。今存乐府民歌多反映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可看作汉代人民生活的实录。 首先,控诉战争罪恶、抒写行役之苦,是乐府民歌的一个重要内容。汉代前期经过文、景两代的休养生息,到武帝时国家财富日增,统治者也就趾高气扬,忘乎所以。武帝不仅招致方士,幻想长生久视,而且穷兵黩武,奴役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受害深重,有些民歌也就表现出强烈的反战情绪。如《战城南》:全诗描写激战后凄凉恐怖的战场和人乌间一场惊心动魄的对话,构思奇特,催人泪下,非但是对死者的哀伤,也是幸存者的自悼。末尾数句,岂止诅咒战争,更有对统治者的严重警告。 这类作品格调悲凉,既写了漂泊者的愁肠和整个家庭的苦痛,也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个人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蔑视和践踏。 其次,汉乐府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反映了人民的悲苦和反抗。两汉统治的数百年间,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豪族日富,黎庶日贫。《妇病行》就是一篇反映民瘼的典型作品: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病妇牵挂孤儿的遗恨,丈夫抚养孤儿的艰辛,孤儿啼哭索母的惨状,非亲历其境者难以写出。《孤儿行》写的是另一种类型的悲剧。父母双亡,孤儿脱身兄嫂,备受虐待。他常年外出经商,回家又供杂役。“东无复襦,夏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孤儿的不幸,还不限于家庭。“三月蚕桑,六月收瓜。将是瓜车,来到还家。瓜车反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愿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当兴校计。”社会的冷漠自私,更加剧了孤儿的痛苦。孤儿的悲剧,不在于兄嫂的贫富与否,穷其根源,在于财产私有而导致的道德沦丧。 第三,爱情、婚姻与家庭问题,与人生最为切近,是民歌的永恒主题。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追求如《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为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中女子发誓说,我要和你永远相爱,除非是山也平了,江也干了,冬天打雷,夏天下雪,天地合一,才

南北朝乐府民歌特色之比较

南北朝乐府民歌特色之比较 [摘要]南北朝乐府民歌继承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奇峰。出现于同一时代的南北朝乐府民歌因产生的背景不同,故而民歌主 题,民歌风格有着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古典文学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特色比较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的又一高峰。是我国诗歌史上 的新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长期对峙,北朝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各异,因而南北朝民歌呈现出 不同色彩和情调。 一、民歌产生的背景不同 1.南朝乐府民歌——繁荣都市里的艳语 南朝乐府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指明“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又云:“按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由此可见,这些民歌其实是“都市之歌”。江南自古为富庶之地,鱼米之乡,建业为六朝故都,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刘宋时期曾出现一度平安稳定、繁荣局面,以官僚地主和寺院地主为代表的庄园经济活跃发达。《宋书•孔季恭传》记载“江南为国盛矣……地广野羊,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正因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统治阶级隔江偏安,尽情享乐。新兴的服务行业应运而生,四面八方的人力、物力、财力源源不绝的涌向都市。(《宋史•循吏列传记》)梁•裴子野的《宋略》说“王侯将相,歌伎填室;鸿商巨贾,舞女成群,相竞夸大,互有争夺”。于是“歌舞之盛,士女昌逸,歌声舞节,炫服华妆,桃花渌水之间, 秋月春风之下,无往非适”。这就是南朝民歌得以问世和流传的根源。 2.南朝乐府民歌与汉乐府民歌一样,是统治阶级收集、整理而保存下来的。民歌分“吴声歌”、“西曲歌”和“神弦歌”三种,现存歌辞471首。皆为对男女爱情生活的抒写,且大多以女性为主体,用女性的口吻唱出这一时期都市妇女的悲歌。从所描写的生活状况考察,她们的社会成份复杂,大多为城市中、下层和不幸沉 沦在社会底层的女性。这是在中国民歌史上独树一帜的。

《六朝乐府与民歌》梗概

六朝乐府与民歌 六朝的清商曲主要部分为吴声歌曲与西曲 是贵族阶级的乐曲,但其中包含着不少的民歌,所以艺术价值较高 吴声歌曲要早于西曲 吴声歌曲中的前溪歌到读曲歌产生时代自东晋初年到刘宋初年,其他的曲调产生时间虽不可考究,但大致可以推断吴声产生于东进刘松两代。最早在出现在“《晋书·乐志》中曰:‘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古今乐录》曰:吴声十曲。一曰子夜。二曰上柱。三曰凤将雏。四曰上声。五曰欢闻。六曰难闻变。七曰前溪。八曰阿子。九曰丁督护。十曰团扇郎。并梁所用曲。凤将雏以上三曲。古有歌。今不传。上声以下七曲。内有包明月制舞前溪一曲。馀并王金珠所制。……又有《七日夜女歌》、《长史变》、《黄鹄》、《碧玉》、《桃叶》、《长乐佳》、《欢好》、《懊恼》、《读曲》,亦皆吴声歌曲’吴声歌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最初是民谣,其后被统治阶级发展成为乐曲,如《子夜歌》;另一类是统治阶级自己的创作,但也受到了民歌的影响,如《桃叶歌》体制大都为五言四句,内容比较率真,语言比较质朴自然。陈后主隋炀帝所做的歌曲内容萎靡,词藻华艳,多为七言,可以说完全脱离了民歌的影响。 “西曲”有《石城乐》,《乌夜啼》等三十四曲,原为民歌,后被贵族。采入乐府;也有一部分是文人制作。现存无名氏歌词约一百四十首,大都描写商贾的水上生涯和商妇送别怀人之情。形势以五言四句为多,语言自然真率。梁,陈文人的拟作中则有较多的七言诗。 西曲以舞曲为主,倚歌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产生于宋齐梁三代,而又以宋齐两代为主倚歌的产生与流行大约到了齐梁两代,在时间上要比舞曲晚一些。 西曲和吴声歌曲一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最初是民谣,其后被统治阶级发展成为乐曲,如石城乐;另一类是统治阶级自己的创作。 关于吴声歌曲和西曲的说明:关于吴声和西曲的创作者和年代只是创始时间,不包括某些现存的歌词! 吴声西曲在六朝盛行的原因: 1、民族战争惨烈,政权更迭频繁。 2、老庄思想的影响,士大夫重视物质的享受 3、南朝统治者多出身寒微。 产生地域 王运熙先生在《吴声西曲的产生地域》文中指出“西曲产生地域颇为广泛北起樊、邓东北至寿阳东抵豫章、浔阳南至巴陵西达巴东而以江陵为中心地带。” 吴声歌曲产生于吴地,而以当时的京城建业为中心地区,西曲产生于长江流域中部和汉水流域,而以江陵为中心地区。 吳聲西曲的淵源 開頭便指出樂府歌詩的主要構成因素有二:一是歌詞一是音樂歌詞約三百三十首其體式大抵是五言四句這可以說是吳聲西曲的基本形式。這也是江南民謠原有的形式著名的爾汝歌便是這種形式 同時六朝民謠固然也幾多但並不像樂曲般占絕對多數除此之外最常見的形式是五言二句(但這類五言二句的歌謠格式在吳聲西曲中已不復存在原因是句調太簡單不易于歌

浅析汉乐府民歌

浅析汉乐府民歌《陌上桑》 摘要: 《陌上桑》选自《乐府诗集》。本诗写一个采桑女子斥责“使君”调戏的故事,塑造了 勤劳美丽,泼辣坚贞而智慧,不畏权贵,能言善道的古代妇女形象;揭露了“使君”的丑恶和愚蠢;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人们的荒淫和无耻。对于诗歌主人公罗敷的身份,也成为了界内讨论的话题,诗歌中的桑林文学也值得我们好好探讨一番。 关键词:桑林文学罗敷 一、《陌上桑》中的桑林文学 这诗是汉乐府中的名篇,写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一“使君”即太守之类官员调戏的故事,歌颂她的美貌与坚贞的情操。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题名《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日出东南隅行》。不过更早在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中,已经提到这首诗,称之为《陌上桑》。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沿用了《古今注》的题名,以后便成为习惯。“陌上桑”,意即大路边的桑林,这是故事发生的场所。因为女主人公是在路边采桑,才引起一连串的戏性情节。 先从诗题《陌上桑》所设定的故事场所说起。中国古代,以男耕女织为分工。“女织”从广义上说,也包括采桑养蚕。桑林在野外,活动比较自由,桑叶茂盛,又容易隐蔽,所以在男女之大防还不很严厉的时代,桑林实是极好的幽会场所。自然而然,桑林便不断出现于爱情诗篇中。这在《诗以》中已经很普遍。 可以说,在《诗以》的时代,桑林已经有了特殊的象征意味,或者说,已经有了一个文学的“桑林”。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自由自在的男女情爱遭到了否定。于是,在文学的“桑林”中,开始产生完全不同的故事。最有名的,便是秋胡戏妻故事。 汉代的“桑林”,已经不同于《诗经》时代的“桑林”,文学中的道德主题,开始压倒了爱情主题。而《陌上桑》显然是这一故事或直接从《秋胡行》演化而来的。试看两个故事的基本结构:场所:大路边的桑林;主人公:一位采桑的美妇人;主要情节:路过的大官调戏采桑女,遭到拒绝。所不同的是,在秋胡故事中,调戏者是采桑女之夫,故事最终以悲剧结束;在《陌上桑》中,采桑女另有一位做官的好丈夫,她拒绝了“使君”的调允,并以自己丈夫压倒对方,故事以喜剧结束。 实际上,《陌上桑》是把《秋胡行》中的秋胡一劈为二:一个是过路的恶太守,一个是值得夸耀的好丈夫。但尽管《陌上桑》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秋胡行》的故事,却也作了重要改变,从而使诗的重心发生转移。秋胡戏妻的故事,主旨是宣扬儒家道德,而《陌上桑》中的秦罗敷,除了拒绝太过的调戏这一表现德性的情节外,作者还花了大量篇幅,描摹她的美貌,以及周围人对她的爱幕。这尽管同《诗经》所写男女相诱相亲之情不同,但两者具有共同的基点:即人类的普遍的爱美之心,和对理想的异性的向往,所以说,罗敷的形象是《诗经》的“桑林”精神与《秋胡行》的“桑林”精神的结合。 二、秦罗敷身份的猜测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以充满喜剧色彩的情节和结尾,塑造了一个美丽勤劳、坚贞机智的秦罗敷形象。但其中有个关键的问题却不容易解释:罗敷到底是什么身份?按诗歌开场的交代她是一个采桑女,然而其衣着打扮却华丽无比;按最后一段罗敷的自述,她是一位太守夫人,但这位太守夫人怎会跑到路边来采桑?问题似乎简单,又似乎颇为复杂。 界内有人认为罗敷就是个普通的带有一点美貌的采桑女,也有人认为她是一位贵族女子。 两种观点孰是孰非,迄今为止仍然相持不下。从诗歌艺术性的内在意蕴来考

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普兰店市职业教育中心 李晓东

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汉代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一的时代,经春秋以来,历史上空前统一,疆域最大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它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都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初开创性、典范性的特征。屈原的楚辞文学具有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特点。秦代可以说没有文学,而汉代则不同,它的辞赋、散文、诗歌都有较大的发展。在汉诗歌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民歌。本文旨在略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它揭露了战争和傜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封建压迫下生活的痛苦,揭露了上层社会剥削阶级的腐朽、丑恶,也有表现爱情和婚姻的诗。这些深刻的思想内容与较高的艺术成就是相辅相成的。下面我简单谈谈它的艺术成就。 一、突出的叙事特征 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中国诗歌一开始抒情诗就占有压倒的优势。《诗经》中仅有少数几篇不成熟的叙事作品,楚辞也以抒情为主。到了汉乐府民歌出现,虽不足以改变抒情诗占主流的局面,但却能够宣告叙事诗的正式成立。现存的汉乐府民歌,约有三分之一为叙事性的作品,这个比例不算低。《汉书·艺文志》说汉乐府民歌有“缘事而发”的特色,主要当是从这一点来说的。如《妇病行》、《孤儿行》、《东门行》、《战城南》、《十五从军行》、《陌上桑》、《艳歌行》、《孔雀东南飞》等等,无论是短章,还是长制;无论是第一人称自诉,还是第三人称旁述;无论是撷取生活中一个场面一个片断,还是叙述一个时空跨度大的完整事件,都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注重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具有风趣盎然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其叙事艺术,比之《诗经》及其以前的诗作,都明显地加强了,例如《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只有16句,叙述一个八十老翁久戍幸还的生动故事,诗人把主人公65年紧张艰辛的军旅生涯高度浓缩在“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十字之中。只截取他返回家园短短一天甚至几个时辰的事情,以主人公的行踪为序:“得归”一路问一“遥看”一人“室”一作炊。一出门一落泪,由远而近,依次叙写,层次分明,情节完整,一个服役终身,侥幸生还,却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老者形象,跃然纸上。《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故事最完整,情节最生动的佳作,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宏伟的长篇叙事诗。全诗由兰芝遣归、含泪惜别、兰芝抗婚、夫妻双殉四大情节构成。开头以孔雀失偶、徘徊不定起兴,拉开序幕,使全诗笼罩在一片灰暗阴沉的氛围之中:尾声以夫妻合葬、化鸟双飞作结,充满浪漫色彩。此诗时空夸度宽、幅度大,时间前后几春秋、甚至数十年,空间由焦家到刘家,由室内而室外,由家庭而社会,人物活动范围极为广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