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合集下载

简述汉乐府的思想内容

简述汉乐府的思想内容

简述汉乐府的思想内容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激发乐府诗作者创作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也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

(1)苦与乐的深刻揭示。

两汉乐府诗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相和歌辞中的《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表现的都是平民百姓的疾苦,是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呻吟呼号。

两汉乐府诗在表现平民百姓疾苦时,兼顾到表现对象物质生活的饥寒交迫和精神、情感世界的严重创伤。

尤其可贵的是,诗的作者对于这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平民百姓寄予深切的同情,是以恻隐之心申诉下层贫民的不幸遭遇。

同是收录在相和歌辞中的《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三诗,都是以富贵之家为表现对象,表现平民疾苦和反映富贵之家奢华的乐府诗同被收录在相和歌辞中,这就形成对比鲜明、反差极大的两幅画面。

(2)爱与恨的坦率表白。

汉代乐府诗还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作了直接的袒露和表白。

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较大比重,这些诗篇多是来自民间,或是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

如《上邪》、《有所思》、《孔雀东南飞》等。

(3)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

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两汉乐府诗在这个领域较之前代文学作品有更深的开掘,把创作主体乐生恶死的愿望表现得特别充分,如《蒿里》、《战城南》等。

两汉乐府诗坦率地传达了人们对S亡的厌恶之情,同时又以虚幻的形式把乐生愿望寄托在与神灵的沟通上。

有时写人进入神的世界,如郊祀歌《日出入》、杂曲歌辞中的《艳歌》等;有时还写神界的精灵来到人间,和创作主体生活在同一世界,郊祀歌《练时日》、《华烨烨》二诗的神灵都是来自天上;两汉乐府诗是通过人的神仙化、神仙的世俗化,表达作者沟通天人的理想。

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内容

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内容

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内容汉乐府民歌是汉代民间诗歌的代表,其内容丰富,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对汉乐府民歌主要内容的详细阐述。

1.反映社会现实汉乐府民歌中有很多作品是反映社会现实的。

这些作品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人情世态以及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如《江南可采莲》、《陌上桑》等。

这些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绘,为我们了解汉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2.抒发百姓心声汉乐府民歌中有很多作品是抒发百姓心声的。

这些作品表达了百姓对生活的感悟、对贫富差距的痛感、对社会不公的愤慨等,如《十五从军征》、《上邪》等。

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汉代普通百姓的心声,为我们理解他们的生活态度提供了窗口。

3.表现民间疾苦汉乐府民歌中有很多作品是表现民间疾苦的。

这些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和民间疾苦,如《孤儿行》、《妇病行》等。

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汉代民间的生活状况和人民的苦难,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

4.歌唱爱情生活汉乐府民歌中有很多作品是歌唱爱情生活的。

这些作品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对恋人的思念等情感,如《上山采蘼芜》、《孔雀东南飞》等。

这些作品以真挚的感情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汉代人民的爱情生活,为我们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

5.描绘山水风景汉乐府民歌中也有很多作品是描绘山水风景的。

这些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如《长歌行》、《乌栖曲》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同时也为我们了解汉代自然环境提供了参照。

总之,汉乐府民歌的内容丰富多样,既反映了社会现实和百姓心声,又表现了民间疾苦和爱情生活,同时也描绘了山水风景。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同时也为我们了解汉代社会和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

简述汉乐府的思想内容

简述汉乐府的思想内容

简述汉乐府的思想内容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专管音乐的官署,起源于西汉。

汉武帝时曾下令设乐府,掌管朝会、祭祀、宴飨时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由乐府机关采集、创作和演唱。

魏晋以后,有一些不入乐的歌辞也归入乐府。

后世文人仿作的乐府诗即可称为乐府诗或乐府。

因其采用乐府古题写的,故称“乐府”。

乐府是我国古代一种诗体。

它和近体诗不同的地方在于,乐府是民歌,有比较完整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格律,它通常分为“艳”和“大曲”两大类,都采用五言、七言为主的古体诗。

在思想内容上反映了人民遭受剥削压迫的痛苦生活和他们的呼声,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对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它的艺术形式是与当时的乐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往往是“因声立辞”,不限长短,“句有可解,字有可歌”。

与后来的“曲”不同。

汉代人称之为“辞”或“曲子”。

这样,乐府民歌就和后来的“词”一起发展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两大样式,影响所及,一直波及近代诗歌,故郭沫若说:“汉代是诗的时代,也是乐府的时代。

”汉乐府,是指汉代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并保存的诗歌作品。

乐府原本是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

最早的乐府产生于西汉武帝时期,而成熟的乐府则出现在东汉末年献帝建安年间。

当时文人不满当局者的专横统治,常以诗歌讽刺。

西汉政权也感到文人的锐利批判,遂设立乐府官署,收集歌谣。

这些作品往往不合乐,但可配乐演唱。

最初的乐府只采集民间流传的诗歌,不加配乐。

到了东汉,配乐演唱之风大盛,乐府遂开始把文人创作的诗歌加以选录,遂成为中国诗史上的重要篇章。

这些文人诗主要供文人娱乐消遣之用,但部份也成为后世诗人学习的典范。

如曹操、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作品,多含有消极颓废思想。

汉乐府中的《悲歌》《东门行》等名篇,反映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充满着愤怒和激昂慷慨的战斗精神,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厚同情。

像《陌上桑》这首诗,它是以采桑女的口吻来描写罗敷的,“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简述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内容

简述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内容

简述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内容汉乐府民歌,大家肯定都听说过吧。

这个名字一说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就会想:“哦,应该是古代的歌,感觉都很高大上。

”其实呢,汉乐府民歌就像咱们今天听的流行歌一样,都是老百姓的心声,是那些普通百姓在生活中唱出来的歌。

这些歌不拘小节,充满了生活气息,既有欢歌,也有哀愁,简直就像是老百姓日常琐事的“歌词集”。

要说起来,它们的内容可是五花八门,涵盖了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故事。

咱们不得不说说这些歌的最大特点,那就是——它们特别接地气。

啥叫接地气?就是贴近百姓的生活,啥样的事情都能成为它们的歌题。

比如说,农民哥们儿辛苦耕种,农妇姐们儿在家织布做饭,甚至是村里大妈去市场卖菜,这些都成了歌曲的素材。

听过《关山月》吧?那歌里头就讲了一位兄妹之间的离愁别绪,虽然故事很简单,但情感真挚,让人听了心里一阵阵酸涩。

再比如《采薇》,讲的就是一个小姑娘在采薇草,明明是个清新的生活场景,但通过歌声传达出来的那种淡淡忧伤,你就知道,这不单单是采草那么简单了,背后还有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对无奈命运的叹息。

说到这些歌曲,它们的语言啊,真的是特别通俗易懂。

很多歌词直接就是老百姓日常的口头禅,听了特别有代入感。

比方说《长歌行》里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这句诗歌表面上看是讲菜园里那葵菜,实际上是在说人生的短暂和珍惜时光。

这种用生活中的小细节引出大道理的方式,真是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表达的丰富。

乐府民歌里有很多直白的情感,不像咱们现代有时候说话还要拐弯抹角,古人写的歌直接了当,毫不遮掩,甚至有时候还特别质朴。

有时你听了歌,觉得它们的情感好像在说:“嘿,你懂的!”当然了,汉乐府民歌也不是只有甜美和温暖。

里面也有不少忧伤和悲情的故事。

那些远离家乡的游子、遭遇困境的百姓,都会通过歌声表达自己的失望和无奈。

《陌上桑》里,讲的是一个女子的悲情故事,女主角本来生活安稳,后来被人强行带走,心中的痛苦和对命运的不甘都在歌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汉乐府民歌以及其蕴藉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汉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乐府曲目中一大类,其艺术价值颇高,蕴藉着厚实的文
化内容和深遗的艺术特质。

本质上,汉乐府民歌承载着社会发展中凝聚的思想内容,为当时的生活娱乐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

从艺术风格来看,汉乐府民歌以其浅显易懂的表现技巧、丰富多彩的内容结构,将大自然的美丽、社会的时事、人情的喜怒哀乐等表述的十分精致传神。

此外,汉乐府民歌还注重文字的灵巧及押韵的协调,使诗歌既有意义又容易唱和,比一般古代歌曲要简单、实用。

此外,汉乐府民歌也有一定的政治性质,它是汉代统治者结合时代认知对民众
的思想调整,从古代家庭教育、婚姻规则、节日习俗、祭奠礼仪等,表达出一种“以政治规范社会欲望”的思想机制。

综上所述,汉乐府民歌既承载历史文明的精神沉淀,又体现了一定的政治意蕴,其结构的内容以及艺术风格都受到远古智慧的深刻影响,蕴著对生活理想的追求,在当今社会流传至今,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载体元素。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及思想内容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及思想内容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及思想内容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以下是店铺整理了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希望你喜欢。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这一特色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

在《诗经》中我们虽然已可看到某些具有叙事成分的作品,如《国风》中的《氓》、《谷风》等。

但还是通过作品主人公的倾诉来表达的,仍是抒情形式,还缺乏完整的人物和情节,缺乏对一个中心事件的集中描绘,而在汉乐府民歌中则已出现了由第三者叙述故事的作品,出现了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和比较完整的情节,如《陌上桑》、《东门行》,特别是我们将在下一节叙述的《孔雀东南飞》。

诗的故事性、戏剧性,比之《诗经》中那些作品都大大地加强了。

因此,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

它的高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汉乐府民歌艺术性(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如《陌上桑》中罗敷和使君的对话,《东门行》中那个妻子和丈夫的对话,都能表现出人物机智、勇敢、善良等各自不同的性格。

《上山采蘼芜》和《艳歌行》的对话也很成功。

如果和《诗经》的《国风》比较,就更容易看出汉乐府民歌这一新的特色。

对话外,也有采用独白的,往往用第一人称让人物直接向读者倾诉,如《孤儿行》、《白头吟》、《上邪》等。

汉乐府民歌并能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

如《艳歌行》用“斜柯西北眄”写那个“夫婿”的猜疑;《妇病行》用“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写那个将死的病妇的母爱;《陌上桑》用“捋髭须”、“著绡头”来写老年和少年见罗敷时的不同神态;《孤儿行》则更是用一连串的生活细节如“头多虮虱”、“拔断蒺藜”、“瓜车翻覆”等来突出孤儿所受的痛苦。

由于有声有色,人物形象生动,因而能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汉乐府民歌艺术性(二):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分析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1)

分析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1)

饮马长城窟行整体赏析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抒写怀人情愫。

诗歌的笔法委曲多致,完全随着抒情主人公飘忽不定的思绪而曲折回旋。

比如诗的开头,由青青绵绵而"思远道"之人;紧接着却说"远道不可思",要在梦中相见更为真切;"梦见在身边",却又忽然感到梦境是虚的,于是又回到相思难见上。

八句之中,几个转折,情思恍惚,意象迷离,亦喜亦悲,变化难测,充分写出了她怀人之情的缠绵殷切。

诗中所写思妇种种意想,似梦非梦,似真非真。

象诗中所写他家有人归来和自己接到"双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情节,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一种极度思念时产生的臆象。

剖鱼见书,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而游子投书,又是极合情理的事。

作者把二者糅合在一起,以虚写实,虚实难辨,更富神韵。

最令人感动的是结尾。

好不容易收到来信,"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却偏偏没有一个字提到归期。

归家无期,信中的语气又近于永诀,蕴含深意。

这大概是寄信人不忍明言,读信人也不敢揣想的。

如此作结,余味无尽。

这首诗以思妇第一人称自叙的口吻写出,多处采用比兴的手法,语言清新通俗,语句上递下接,气势连贯,很有特色。

全诗语言简短质朴,通俗易懂,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饮马长城窟行分层赏析诗起头的"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是作者借著景色的铺陈,引发妇人触景生情,对远离家乡的丈夫的思念。

"绵绵"两字传达了两层的意义:妇人"思绪的绵绵"是由"草的绵延不绝"引起的。

由于路途的遥远,思念也是突然的,只好在梦中求得相会,然而才在梦中实现的愿望,醒过来后又是遥远的空间隔绝,依旧是"他乡各异县",彼此无法相见。

这一段可以说是故事的前提,在修辞技巧上,"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中的"远道","宿昔梦见之。

论述题

论述题

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一.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的诗,如《东门行》写一个贫民,因生活无着打算挺而险。

《妇病行》写丈夫丧妻,单独与两三个孩子艰难度日,他连给孩子买食物的钱,都要向亲友求乞。

二.反映人民厌倦战争的诗。

如《十五从军征》从一个老士卒的视角,揭露战争的惨无人道。

这个老兵,一生征战,年老终于可以回家了,但是已经家破人亡!这首诗,极生动鲜明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三.讥刺达官显贵。

如《鸡鸣》描写贵族富人的显贵和奢侈,颇具漫画意味。

四.抒写爱情、婚姻。

如《江南》是一首极为优美的小诗,以莲叶之“莲”谐音爱怜之“怜”,在纯洁、秀美的景色中,歌唱着同样纯洁美丽的爱情。

《上邪》是爱的誓言。

总之,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抒写人民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1、《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其抒情方法不径直言之,往往用物事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情景交融,物我互化,构成浑然圆润的艺术境界。

《迢迢牵牛星》2、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或细节抒写作者内心活动,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使诗中的主人公形象更鲜明,叙事又使得抒情更有根底,更加真实。

如《西北有高楼》写一个追求名利的失意者的心情,并不抽象地写他如何怀才不遇,失路彷徨,却通过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件的描绘,无意中流露了对那位歌者的同情“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从而表明了主人公把那个闻声而未见面的人视为自己的旷世知音,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生不逢时的侘傺无聊和孤独无依;最后希望自己能化为鸿鹄同她一起奋翅高飞;更表明了主人公是个如何奋发有为,而又四顾无侣的形象。

3、善于运用比兴手法,映衬烘托,着墨不多,而言近旨远,含蓄蕴藉。

《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明月皎夜光》中“南羁北有斗,牵牛不负轭”等句都是。

例如《迢迢牵牛星》一首,作者通过假想的牛女形象的描绘,抒写男女离别之情,通篇全是写景,而情在其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及审美价值吴淑娥小河口镇初级中学邮编726411内容摘要: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性的时代,在历史上曾出现过“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但它仍然是封建统治阶级专制的时代,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依然处于水身火热之中,汉乐府民歌产生于民间,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汉代人民对自身喜怒哀乐的最真实的表达,传达了汉代民众的心声,反映了广阔和社会现实。

既有挚情感人的文学价值,又有弥补史传阙文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汉乐府民歌思想意义艺术特色审美价值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性时代。

由于大帝国的规模首度稳定巩固确立。

汉初,统治阶级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好转,国家库府充实,人民生活也较为安定。

在这种情况下,好大喜功的汉武帝,一面开拓疆土,向外扩展势力,一面采用儒术,建立种种制度,来巩固他的统治。

在征服匈奴战争的过程中,西北少数民族的音乐有机会传到中原来,并引起了皇帝和贵人们对“新声”的浓厚兴趣。

与此同时,政治思想上对儒术的尊崇,制礼作乐便成为应有的设施,乐府之制便随之而设。

汉武帝时重建乐府机构,扩大其规模,其职能除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填写歌辞,编配乐器进行演奏外,还负有采集民歌的使命,始形成雅乐俗乐并存的局面。

当时采集民歌不独为观察民情,供朝会、祭祀等典礼之用,也有愉悦耳目的作用,更有满足汉武帝自己“大一统”心理的动机。

但它在客观上起到了收集、整理和保存民歌的作用,使当时四散于民间仅靠口头流传的许多作品得以集中和记录下来,这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汉乐府诗歌包括文人乐府和乐府民歌,现仅存百余首,主要保存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汉乐府民歌出于社会下层群众之口,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达了汉代民众的心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是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这些作品以描写民间劳动人民的疾苦为主要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乐府民歌题材范围广泛:有揭露战争残酷罪恶的,有描写男女婚姻爱情悲剧的;有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痛苦的,也有一些孤儿的啼泣、病妇的哀吟以及上层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的。

这一切都有其活跃的生命,有广大人民呼喊的声音,它使我们可以比较真切地看到汉代的社会面貌和实质,极富现实主义精神。

汉乐府民歌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表现下层劳动人民的悲苦和对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反抗。

汉代是沿袭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土地兼并严重,阶级剥削和压迫又极其惨重,农民生活异常困苦、悲惨。

豪族日富,黎民百姓日益贫苦,在《汉书?食化志》中汉代的御用文人都这样形容当时的社会:“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

”“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甚至与年马同栏出卖自身及妻子作奴婢。

《妇病行》是反映这一内容的典型作品,它写的是一位将死的病妇,死之前对丈夫临终的嘱托以及她死后家里饥寒交迫的悲惨状况,从侧面反映出了阶级剥削的残酷,具有强烈的意义。

由于土地的大量兼并,农民破产,许多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有的在地主家干活,终年劳动,却仍然是衣不蔽体,在《艳歌行》中就描写的淋漓尽致:“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

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

还有《孤儿行》等名篇,从实质上揭露了剥削阶级凶恶残忍的本来面目,并使我们看到财产私有制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冷漠、无情,怎样把人变得禽兽不如。

其中表现婚姻爱情也是汉乐府民歌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内容。

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的抗议。

在汉代,汉武帝采用了儒家学术代表董仲舒的学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封建礼教的压迫比以往更重了,在汉乐府民歌中我们很少读到象《诗经》的“国风”所常见的那种轻松愉快的男女相悦之词。

礼教压迫下的婚姻悲剧,最典型的是“杂曲”里的《孔雀东南飞》。

这首诗最早的题目是《古诗无名氏为焦仲卿妻作》,故事的发生时间是在汉未建安年间,讲述的是一个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婚姻悲剧。

这首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民间叙事诗,代表了汉乐府民歌的最高艺术成就,诗中的女主人公刘兰芝虽是位弃妇,但她不是被丈夫焦仲卿抛弃的,而是被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所迫害的。

她的丈夫也是同样的牺牲品。

她和丈夫婚后感情很好,而焦母容不得她,硬逼着儿子休妻。

焦仲卿不得已,只得暂时把她送回娘家,以待时机再接回来。

不料她回娘家后,太守便派媒人来为子求婚,刘史贪图财势,逼她改嫁。

结果她“举步赴请迟”投水自尽了,焦仲卿“自挂东南枝”上吊了。

两人双双殉情,全诗正是通过二人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残酷迫害,热情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和他们为反抗封建礼教而宁死不屈斗争精神,并寄托了人们对他们的同情和战胜封建礼教的愿望。

汉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儒术,封建礼教更加束缚着人民,男女恋爱得不到自己,但他们并不因此屈服和退缩,恋爱风气仍然盛行。

如“鼓吹曲辞”里的《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荡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一首民间恋歌。

“上邪”是女子呼天以为誓。

“上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

用五件自人然界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山没有陵,江里的水都干枯了,冬天里大雷,夏天里天上下大雪,天和地合在一起”为誓,语词铿锵,感情真挚浓烈,爱情奇想,可谓“短章中神品”。

在乐府民歌中表现对上层统治阶级的反抗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内容,如“相和歌辞”中的《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的优秀作品之一,是叙事诗的代表作。

《陌上桑》一名《艳歌罗敷行》,又名《日出东南隅》,是一篇喜剧性的叙事诗。

既揭露了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确面目,又刻画了一个敢于反抗的坚贞,美丽,机智的女性形象。

《陌上桑》的母体渊源甚远。

中国古代的北方盛产桑树,养蚕业也相当发达,每当春天来临,妇女们便纷纷摘桑叶,《诗经·魏风》的《十亩之间》,对其情景有生动的表现,由于采桑之处女子多,所以,其地也往往成为男女恋爱的场所,《诗经》中所吟的“桑间濮上”之地,便是如此。

由此,也产生了许多有关采桑女的传说故事,其中的一个主要母题,就是一过路男子向一采桑女子求爱。

上古的大禹涂山传说,春秋的解居父传说,鲁国的秋胡其传说等等,都是具有这种母题的故事。

《陌上桑》则是这一母题在汉代的变奏。

不过,和前此的具有这一母题的传说故事相比,《陌上桑》更富于浪漫性和诙谐性,体现了汉代文学的长足进步。

《陌上桑》的浪漫性,主要表现在诗歌前半部分对于罗敷美丽的确描写方面。

秦罗敷是汉代美女的通称,比如在《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唧之母要为儿子再娶的,就是“可怜体无此”的“东家贤女”秦罗敷,她与《陌上桑》中的秦罗敷当然不是一个人了。

《陌上桑》中写秦罗敷的美非同一般: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者俏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趾躅,……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否?”……对罗敷的美丽,作者并没有直接加以表现,是通过描写人们见了罗敷以后的种种失态来间接表现的。

罗的美丽,即使行者,少年,布耕者,锄者惊羡不已,这使使君被她的美貌惊呆了,顿生邪念,企图顺有罗敷,提出“共载”的要求,被罗敷巧妙的拒绝了。

汉乐府诗真实地反映了现实,它使我们看到当时统治者的丑恶面目和劳动人民在统治阶级压榨下呻吟的惨状;也能使我们听见当时人民脉搏的跳动和统治阶级荒淫的笑声。

汉乐府民歌,不仅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厚的思想意义,而且也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汉乐府民歌是“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街陌谣吁,多方面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情绪和愿望,但最能体现其特色的是汉乐府中的许多民歌,采用了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如《古歌》《上邪》等,有的诗描写一个场面,有的叙述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在叙事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最成熟的作品是《孔雀东南飞》和《陌上桑》。

两诗都注意以人物关系构建叙事情节,以人物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注意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汉乐府民歌的又一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独具特色,古直朴素而又活泼生动。

乐府民歌中有些诗篇的语言是朴素的自描,几乎不带有任何形容的成分,如《十二从军征》等。

但是汉乐府民歌也同样灵动活泼的语言,《陌上桑》中对罗敷的描写就是其中的典型:表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髩,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鬓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段极尽夸张之能事,它没有直接写采桑女罗敷“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而是巧妙地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不光表现了罗敷惊人的美貌,而且使诗歌充满了轻松活泼的喜剧色彩。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浅显而又高度凝练。

汉代是我国古代诗体演进的重要时期,产生于这一时期的乐府民歌在诗歌形式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虽然少数篇章沿用了《诗经》时代的四言形式,但是大多数汉乐府民歌采用的却是五言和杂言的形式。

《孤儿行》《杂门行》《妇病行》《战城南》等都是典型的杂言诗,句式灵活自由,错落起伏。

对于协调诗歌节奏,形象的表现人物的神态,语言和作者的感情,有着重要作用。

杂言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五言体式是文人五言诗的先河。

汉乐府民歌还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

如《白头呤》以“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比喻女子的爱情。

《战城南》使乌鸦的魂魄向人们申诉,让动报物具有人的情感,想象奇特。

《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具有浓重的浪漫色彩。

《陌上桑》以铺陈的手法,通过对罗敷的衣着打扮的铺叙,表现了她的美丽、机智,《陌上桑》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大诗人如曹植,陆机,杜甫,白居易等都莫不为之醉心倾倒,不少人写过对此诗的模拟之作。

《十五从军征》以“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烘托了老兵家园的破坏和他心境的凄凉,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汉乐府民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以日益成熟的艺术手法,为汉代诗坛带来了活力,也给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养分。

汉乐府民歌以承前启后的历史功绩和成熟的叙事艺术,而成为我国古典民歌史上不朽的丰碑。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词典》《唐诗宋词专题研究》《中国文学的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