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民歌主要的特色与成就
请阐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请阐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请阐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汉乐府民歌,是汉代至唐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民歌。
作为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乐府民歌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成就。
一、汉乐府民歌的历史渊源汉乐府民歌起源于汉代,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高峰。
在汉代以乐府为形式,以民歌和宫廷歌谣为内容,表现了人民的生活和感情。
二、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1. 旋律优美动听:汉乐府民歌旋律宽广、和谐、富有节奏感,能够触动人们心灵深处。
2. 词章精妙绝伦:汉乐府民歌的词章朴素而深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在表现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方面,具有丰富的情感表现力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3. 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汉乐府民歌涉及到的题材广泛,涵盖了历史、传说、神话、战争、爱情等方方面面,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1. 塑造了丰富的文化形象。
《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等作品,不仅描绘了历史事件,还塑造了许多不朽的文化形象,如李夫人、白娘子等。
2. 表现了极为深邃的情感世界。
在汉乐府民歌中不仅有爱情,还有亲情、友情、忠诚、严肃等多种情感,表现出人类多元化的情感世界。
3. 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汉乐府民歌作为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形式和艺术上有独特的风格,而且在文化传承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四、汉乐府民歌的现代影响汉乐府民歌在现代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珍贵遗产,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乐府民歌的音乐特色和人文内涵,已经被现代音乐中引用和演绎。
总之,汉乐府民歌作为我国音乐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成就无疑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应该深入挖掘、理解和传承汉乐府民歌的文化内涵,以推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
汉乐府介绍

乐府原指音乐机关,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
其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辞予以配乐,以及将文人歌功颂德之诗制谱以供统治者祭祀和朝会宴饮之用。
“汉乐府”即是汉代的乐府诗,又称“乐府诗”或“乐府歌辞”。
据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的分类,汉乐府大抵保存于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之中,计有百余篇。
这些为数不多的篇章却代表了汉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汉乐府民歌直接继承了《诗经》中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但它又与《诗经》发歌以抒情为主不同,汉乐府发歌以叙事为其特色。
这些歌辞描画了惨重的阶级压迫与剥削,揭露了上层社会的奢淫腐朽,反映了长期对外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了人民对封建婚姻的抗议,对自由爱情的热烈向往,为后代提供了一幅幅生动具体的汉代社会现实生活图景。
汉乐府民歌善于通过戏剧情节的铺叙,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塑造出特定环境中富有个性典型形象。
其中《陌上桑》、《东门行》、《妇病行》、《孔雀东南飞》皆为传世名篇。
汉乐府还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采用杂言和五言,长短随意,整散不拘,是一种具有口语化特色的新体诗。
可见汉乐府继《楚辞》之后,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实现了汉语诗歌的新解放。
第四章汉乐府民歌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 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 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 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 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陌上桑》 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 句式:五言为主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一 乐府民歌的采集
★ 《汉书· 艺文志》载当时收集的西汉乐府民歌有 138首,但留存不多,现存大多为东汉乐府搜集的作 品。 ★ 《乐府诗集》(南宋· 郭茂倩)中包含汉乐府诗的 有四类: “郊庙歌辞”:为文人制作的朝廷典礼乐章; “相和歌辞”:多为江南楚地的民间歌辞; “鼓吹曲辞”:是北方民族的乐曲,用于军乐; “杂曲歌辞”:指声调已经失传,无所归属的乐 曲的歌辞。
③、理论:原始作品中的形象所积淀的某种内涵往往 使这一形象带上确定的语义性质,从而使之在文学史 上成为经典性意义形象 ,即“原型”。 前代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后代文人对前 代作品的继承过程也就是“原型”承传的过程。如: ∮ “柳”--感伤别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诗· 小雅· 采 薇》 其他如中国文学中“梅、兰、松柏、蝴蝶、月亮、 渔夫”,外国文学中的“方舟、橄榄枝”等意象都已 在文化传承中具有了特定的内涵,成为经典的“原 型”。
• 这是一场恶战后的战场,尸体无人掩埋,只能让 乌鸦去啄食。战死的鬼魂对乌鸦说:“你在吃我之 前,先为我嚎(豪)叫几声,追悼一下。战死在野 地不会有人来埋葬,我们的烂肉早晚是你口中 餐。”战场旁湍急的流水和无边的蒲苇也都被悲 怆的气氛笼罩。骏马冲锋战死,劣马徘徊鸣叫。 桥(梁)上筑了工事,南北怎么通过?壮丁都战死, 无人收获庄稼,人们吃什么?在战乱中想当个好百 姓(良臣)也办不到。想起那些好人哪,他们实在 可怜:早晨出去打仗,晚上便没有归来!在战乱不断 的历史上,这首民歌具有典型意义。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

第五讲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二、汉代文人诗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三、《古诗十九首》选析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1、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把现实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像《诗经》民歌一样,汉乐府民歌也忠实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的现实。
可以说,《诗经》民歌中反映到的,乐府民歌都有所表现,而《诗经》中没有或较少接触的主题,汉乐府却又有了新的开拓。
例如,对于剥削阶级家庭内部生活的揭露。
《相逢行》、《鸡鸣》、《长安有狭斜行》等揭露了他们奢侈荒淫的生活;《孤儿行》、《淮南王歌》揭露了统治阶级家庭里的兄弟骨肉相残,这都是在《诗经》民歌中少见的主题。
就是相同主题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新的开掘,弃妇诗在《诗经》民歌中往往就事论事,谴责的常只是男子的无情和变化,很少接触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等社会原因。
汉乐府的民歌中的弃妇诗就不仅把矛头指向男子本身的薄情和见异思迁,而更把矛头指向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伦理和封建纲常的社会因素,因而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像《孔雀东南飞》就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制和门第观念,体现了更强烈的现实精神。
汉乐府民歌的一些题目和题材被后世文人反复摹拟过,建安时代直到六朝,出现了大量的拟乐府,唐代大诗人李白几乎写尽了乐府古题,杜甫推陈出新,即事名篇,写出了《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篇,白居易等人发起“新乐府”运动,写作大量揭露社会、反映现实的作品,其精神虽上绍《风》、《雅》,但更近承汉乐府。
这就使现实主义成为一个绵绵不绝的传统。
2、汉乐府的第二个成就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中叙事诗的成熟。
我国的叙事诗萌芽于《诗经》,但其成熟是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诗,《诗经》中称得上叙事诗的是《大雅》中的《大明》、《緜》、《皇矣》、《生民》、《公刘》等被称为周族史诗的作品。
其中虽有不少生动的描写,但总的来说还缺少完整的情节和细致的叙述。
汉乐府民歌主要的特色与成就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明月当空星辰稀少,乌鹊展翅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 才见壮阔。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 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短歌行
(东汉)曹操
《短歌行》
•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 于《相和歌·平调曲》。
• 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 为四言乐府诗,这里要介绍的是 其中的第一首。
• 《短歌行》实际上是一曲“求贤歌”、以 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忧思天下和渴求 贤才的宽广胸怀。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
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 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 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正是因为你们 的缘故,令我沉思低吟至今。阳光下鹿 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如 果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隆 重款待。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 纤纤擢* 素手*,札札* 弄机*杼 。 *
* 终*日*不成* 章,* 泣* 涕零**如雨。**
* 河* 汉清且** 浅,相去* 复几许* *。
* *
盈* *盈一** 水* 间*,*脉* 脉* 不**得*语。*
*
*
*
*
*
主题把握
《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以牵 牛、织女两星为题,借神话传说 中牛郎织女的故事,寄托织女星 的相思之苦,形象地抒发了现实 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 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篇一:分析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
它的高度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也有采用独白,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使变现直接,更具亲近真实感。
2)、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汉乐府民歌一方面由于所叙之事大都是人民自己之事,诗的作者往往就是诗中的主人公;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和他所描写的人物有着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生活体验,所以叙事和抒情便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做到“浅而能深”。
3)、形式的自由和多样。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丰富多样的形式,毫无疑问,非常有助于复杂的思想内容的表达的。
4)、浪漫主义的色彩。
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如抒情小诗《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都是浪漫主义的表现。
篇二: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普兰店市职业教育中心李晓东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汉代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一的时代,经春秋以来,历史上空前统一,疆域最大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
它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都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初开创性、典范性的特征。
屈原的楚辞文学具有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特点。
秦代可以说没有文学,而汉代则不同,它的辞赋、散文、诗歌都有较大的发展。
在汉诗歌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民歌。
本文旨在略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
它揭露了战争和傜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封建压迫下生活的痛苦,揭露了上层社会剥削阶级的腐朽、丑恶,也有表现爱情和婚姻的诗。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汉乐府民歌,在我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出现的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它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现存下来的汉乐府民歌,不过40余首,这些留存的汉乐府民歌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所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就是说,乐府民歌的作者面向现实生活,根据人们在各种各样的遭遇中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而进行创作的。
它真实而具体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是《诗经》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汉乐府民歌继承了风骚传统,提高了抒情诗的表现艺术,把比兴从简单的比拟手法发展为比较完整的形象思维方法。
其具体表现之一是,完成了咏物诗的创造,通过咏物来抒情。
《诗经》中没有咏物诗,《楚辞》中的《橘颂》虽然属于咏物型,但严格说来不是一首完整意义的咏物诗,因为其诗后半章由诗人出面直抒情感,乐府民歌中的《长歌行·青青园中葵》与此相似。
而《怨歌行》则成为最初的完整的咏物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这首诗旧以为班婕妤或颜延年作,但《文选》编此诗于“乐府”类中,李善注引《歌录》云为“古辞”,因此也当为“汉世街陌谣讴”之一。
诗人把女性命运主宰于他人之手以致惴惴于怀的心理,加诸团扇上,使之具有寄托象征的特点。
《艳歌行·南山石嵬嵬》也是一首咏物之作:南山石嵬嵬,松柏何离离。
上枝拂青云,中心十数围。
洛阳发中梁,松树窃自悲。
斧锯截是松,松树东西摧。
特作四轮车,载至洛阳宫。
观者莫不叹,问是何山材。
谁能刻镂此,公输与鲁班。
被之用丹漆,熏用苏合香。
本自南山松,今为宫殿梁。
诗里写了南山松树的遭遇,从野生野长到刻镂熏香,在人看来是够尊崇荣耀的,可松树本身却感到悲哀,寄托了作者轻荣禄重自然的思想。
咏物诗因物及人,以物寄情,成为后世文人喜用的一种特殊的抒情诗形式。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及思想内容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及思想内容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以下是店铺整理了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希望你喜欢。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这一特色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
在《诗经》中我们虽然已可看到某些具有叙事成分的作品,如《国风》中的《氓》、《谷风》等。
但还是通过作品主人公的倾诉来表达的,仍是抒情形式,还缺乏完整的人物和情节,缺乏对一个中心事件的集中描绘,而在汉乐府民歌中则已出现了由第三者叙述故事的作品,出现了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和比较完整的情节,如《陌上桑》、《东门行》,特别是我们将在下一节叙述的《孔雀东南飞》。
诗的故事性、戏剧性,比之《诗经》中那些作品都大大地加强了。
因此,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
它的高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汉乐府民歌艺术性(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如《陌上桑》中罗敷和使君的对话,《东门行》中那个妻子和丈夫的对话,都能表现出人物机智、勇敢、善良等各自不同的性格。
《上山采蘼芜》和《艳歌行》的对话也很成功。
如果和《诗经》的《国风》比较,就更容易看出汉乐府民歌这一新的特色。
对话外,也有采用独白的,往往用第一人称让人物直接向读者倾诉,如《孤儿行》、《白头吟》、《上邪》等。
汉乐府民歌并能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
如《艳歌行》用“斜柯西北眄”写那个“夫婿”的猜疑;《妇病行》用“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写那个将死的病妇的母爱;《陌上桑》用“捋髭须”、“著绡头”来写老年和少年见罗敷时的不同神态;《孤儿行》则更是用一连串的生活细节如“头多虮虱”、“拔断蒺藜”、“瓜车翻覆”等来突出孤儿所受的痛苦。
由于有声有色,人物形象生动,因而能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汉乐府民歌艺术性(二):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米
米米ຫໍສະໝຸດ 米米米米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萧统与《文选》
• 萧统,南朝兰陵人,文学家,武帝 的长子。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 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 称昭明太子。《文选》是我国最早 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 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 也称《昭明文选》。
《古诗十九首》中国东汉文人五言 诗的代表作。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 《文选》。作者为无名氏。
《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游子失 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突出表 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 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
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 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成就相当突出。
米米
米米
米
米 米米
米米
米米 米米
米 米米
米米
米米
米
米米
米 米米 米
米
米
米
米米
米
米米
米 米
米
米
米米
米
米米
米
米米
米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米
米
米 米米
米米
米
米 米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米
米米
米米
米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米
米米 米
米
米 米米
米米
米
米
米米
米
米米
米
米米
米
米
米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短歌行
(东汉)曹操
《短歌行》
•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 于《相和歌·平调曲》。
• 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 为四言乐府诗,这里要介绍的是 其中的第一首。
• 《短歌行》实际上是一曲“求贤歌”、以 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忧思天下和渴求 贤才的宽广胸怀。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
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 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
• 皎洁在天的月亮,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运行? 我的忧愁来自心中,至今不能断绝。远方 宾客踏着田间小路,屈驾前来探望我。彼 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心中惦念着往日情 谊。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明月当空星辰稀少,乌鹊展翅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 才见壮阔。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 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鉴赏解读
• 首两句:以牵牛、织女起兴,点明了描写 的对象。用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情景,借 喻人间夫妻相处异地、不得相聚的现实生 活。
• 中间四句:描写织女。表层意义是描写织 女的悲伤情状,因为与牛郎不得相聚,终 日以泪洗面,织布不成。深层含义则是暗 示多情的妻子因思念丈夫而魂不守舍,心 绪不宁。
• 末四句:交代了织女痛苦的缘由,抒发了 织女心中咫尺天涯的哀怨。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 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 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 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 暮!
•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田园 诗人,
• 他的创作包括诗歌和文章两大部分, 以后期的诗歌成就最高。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适应,迎合。
•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韵:气质,本性。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笼中鸟。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拙:愚拙。
•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荫:遮盖。
拓展阅读
说明:
这首词是根据牛郎织女的故事而 写成的,此诗不落俗套,自出机 杼,反映出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 复杂心情。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 暮暮”就是新的意境,用来歌颂 真挚不移的感情。
归园田居
陶渊明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 ,字元 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 ,青年时代 曾怀着建功立业的壮志,几次出仕,担任 过祭酒、参军、县令等职。 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的 矛盾十分尖锐,权力斗争剧烈。他的抱负 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黑暗的士族社会同 流合污。在他41岁担任彭泽令才83天的 时候毅然辞官归隐,过起了躬耕自给的田 园生活。 死后谥号“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研究、思考、讨论 二、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美在哪里?
恬静幽美、清新喜人 动静结合、和谐成趣
朴素自然、平静安详
归 摒弃世俗,回归本性 园 田 田园美景,村居之乐
居 本性复苏,心旷神怡
小结
《归园田居》共有诗五首,表达了 他的归隐心情及对乡居生活的感受。这 组诗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课文所 选的是这组诗的第一首。在这首诗中, 陶渊明对他人生所走过的历程进行了总 结,决心归隐农村。全诗描述了作者由 官场回归农村后赏心悦目的田园生活及 其乐趣,表达了诗人置身于大自然的感 受,抒发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2、连用六个叠音形容词,增加音乐美、 节奏美。如“迢迢”写距离之远, “皎皎”写星光之亮,“纤纤”状素 手之美,“札札”状机杼之声,“盈 盈”写水清浅的样子,“脉脉”写人 含情的样子。
读起来有音乐美,描述的形象也很鲜明 生动。
译文赏析
一边是遥远的牛郎,一边是隔着 银河的灿烂织女。轻巧地摆动着 柔美洁白的双手,一扎一扎地穿 梭纺织。整天都织不出布来,眼 泪零落就像下雨。 清清的银河水浅浅,相隔的距离 又有多远?一条清清的银河,只 能含情注视默默不语。
• 诗人用“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 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这些诗句来表现他的心情。他 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显示他对 官场的厌恶,把自己比作“羁鸟”、“池 鱼”,把园田生活比作“旧林”、“故渊”, 显示他本性超凡脱俗,对自然无比留恋。
找出诗中描述田园风光的句子
汉乐府民歌主要的特色与成就
• 第一,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 第二,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 诗的基础
• 第三,汉乐府民歌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 感情 第四,汉乐府民歌表现了生动活泼的想 象力 第五,汉乐府民歌使用了新的诗型:杂 言体和五言体
七夕——中国的情人节
米
米米
米米米
米 米米
米
米 米米 米 米米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 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正是因为你们 的缘故,令我沉思低吟至今。阳光下鹿 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如 果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隆 重款待。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背景:东汉末年(208)曹操大败 于赤壁之战,年事渐高的他面对战乱 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 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 决心广泛招纳贤才致力于建功立业。
主题:抒发了作者感叹时光 易逝,去日苦多,功业未成的苦 闷和要求招纳贤才、见功立业的 情怀。
艺术特色
* 纤纤擢* 素手*,札札* 弄机*杼 。 *
* 终*日*不成* 章,* 泣* 涕零**如雨。**
* 河* 汉清且** 浅,相去* 复几许* *。
* *
盈* *盈一** 水* 间*,*脉* 脉* 不**得*语。*
*
*
*
*
*
主题把握
《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以牵 牛、织女两星为题,借神话传说 中牛郎织女的故事,寄托织女星 的相思之苦,形象地抒发了现实 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 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
政令。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的岁月能有几多? 人生好比早晨的露水,苦于失去的时日实 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 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 可解脱。
• 比:以“朝露”易干比喻人生短暂,感慨 壮志未酬。
•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昏暗、模糊。
•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依依,轻柔缓慢的 上升。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墟:集市
• •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既可理解为自然 界,又可理解为田
园生活。
一、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 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
• 表现了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
作者及作品背景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 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 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政领袖,还是一位 慷慨的诗人和忧患的哲人,其诗均古题 乐府,气韵沉雄,慷慨悲凉。其文亦清 峻通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