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的存在方式
关于艺术的存在方式

艺术的存在方式艺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它的存在意味着什么?1.艺术的物质存在形态与非物质存在形式。
艺术品这个概念是以物的表征形式来界定的。
绘画、雕塑、建筑、书法作品、音乐手稿、文学作品手稿等,都是艺术作为物的存在形态或符号承载形态。
一件雕塑、一幢建筑、一幅油画、一幅书法作品,我们可以说是艺术品,而一首演奏中的乐曲、一部表演中的戏剧、一个舞蹈、一个口口相传的史诗或文学,却只能称为艺术而不能称为艺术品,因为他们只是一种过程的呈现,而不是一种物的存在方式。
物的存在有形,而非物质的存在无形,这就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
以物的形式存在的艺术品可以通过比较确定价值和价格,而以非物质形式呈现的艺术往往是无法估量其价值的。
美是艺术存在的价值显现,艺术的审美价值可以成为主要的价值,但不是艺术唯一的价值追求和体现。
艺术可以表现人的最深刻的绝望与痛苦,可以表现人的荒诞感,可以通过支离破碎的形象表达战争的残酷,也可以表达某种理性的观念,我们通常也把这样的作品放到美的认识框架中理解和评价,但由于对象本身的丰富内涵,而使解释显得牵强和不得要领。
美国作家凯·邓拉普有一篇小说《古堡的秘密》,讲的是一个关于人性的残酷报复的故事。
这个故事仅仅从美的角度理解就显得不着边际,我认为它揭示了人性的嫉妒、报复的阴毒,人性揭示的深刻性是它最重要的东西。
这意味着,有许多作品并非在表现美,而是在表现认识的深刻性。
一个物品是否成为艺术品,与看待这一物品的眼光和价值取向有关。
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的第222页讲了这样一个事情:“大约三十五年以前,一件古埃及的抄本在埃及一所房子的废墟下被发现。
这份抄本上有一些铭刻文字,似乎是一个律师或公证人关于他的事物的纪录——遗嘱的草稿,法律的合同,等等。
直到这时为止,这份抄本只属于物质世界,它不具有历史的意义,而且可以说,不具有历史的存在。
但是,当这最初的抄本经过仔细的考察以后能够被认出是直到当时为止还不为人知的米南德(古希腊戏剧作家)喜剧的四个残篇时,它的第二内容就被发现了:从这一刻起,这个抄本的性质和意义完全改变了。
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

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
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艺术起源的探讨却存
在着不同的观点。
以下是几种关于艺术起源的观点。
1. 生理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理本能。
大脑会产生感觉和情
感上的反应,人类渴求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周围世界的想法,这就
是艺术的起源。
例如,原始部落的人们在墙上画出自己狩猎的经历,
是为了让其他人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技能是如何发展的。
2. 宗教观点
宗教观点认为艺术源于崇拜和信仰。
原始人们崇拜的神明,会通
过艺术形式传达他们的教义和经验。
例如,古埃及人们用艺术表现法
老的权力和神圣性。
3. 社会观点
社会观点认为艺术起源于人们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反应。
艺
术是社会文化形态的演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产物,它可以表现普世的情
感和价值观念。
例如,拜占庭美术以其严谨而神圣的形式,表达了基
督宗教的信仰和准则。
4.技术观点
技术观点认为艺术起源于技能和工匠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各
种图像和雕塑都有工匠们的技能和技术实践的基础,例如当代数字艺术。
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不是从天而降或者在灵光乍现的情况下出现的,而是经过多年的试错和迭代。
从这个角度看,艺术也可以被视为
一种文化的传承形式。
以上是几种关于艺术起源的观点,它们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艺术
起源方式,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
意境中国传统艺术美的存在方式

+ 武 汉大 学 哲 学学 院$ 湖北 武汉 7899:; ,
!-
."!意 境"在 辞源 学上 是! 意"与 !境 "的 融合 $作 为一 个 重要 的美 学 范
畴$它 一般 只适 用于 艺 术领 域% 在中 国 艺术 理论 中$ !意 境" 最为 充分 地 显 示出 中国 传统艺 术美 的存 在方 式% !意 境" 是主观 与客 观的 统一 $是 !意" 和 !境 "构 成的 完 整整 体 )以 情 理结 合 的! 意" 为 其 精神 内 旨 $指 向 天地 之 道 ( 以!境 "标 识出其 本质 特性 $空 灵含 蓄% 追求 !意境 "的 中国 艺术 因此 而展 现 出不 同于 西方的 艺术 特色 %
!" # $%&’()工业学 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 #$#
字 ! 训为 " 乐 曲 尽为 竟 # $由 此 可 以 得出 % 境 & 的 第 二 层含义 是表 示乐 曲终 止的 时间 概念 ’ 作 为时 空 概 念的 "境 &并 不是 完 全客 观 的物 理 概念 $它 离 不 开 人的 内心 感觉 $因 为 "乐 曲 尽& 无法 离 开听 音 乐 之 人的 感觉 而客 观 存在 $ 所以 "境 &的 第 三层 含 义 是 作为 人的 主 观心 理 感觉 ’ "意 境& 一 词保 留 了 " 意 &与 " 境 &的 含 义 $并 将 两 者 融 合 在一 起 $ 指 人 的 心灵 构建 出 的一 个 虚化 的 世界 $并 通 过这 一 世 界来 反映 自己 的理 想( 志向 及情 义等 ’
美学00037 第五章艺术论 章节练习题

汉语言文学——美学第五章艺术论一、单项选择题1.“艺术”一词在古希腊语中的意思主要是指()A.思想B.情感C.技艺D.智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艺术的定义。
“艺术”这个词最初出现在古希腊,起初它更多的是和技艺、工艺联系在一起,大约到了17世纪,艺术一词才专指诗歌、绘画、舞蹈、戏剧、雕塑分值:1.02.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的哲学家是()A.巴门尼德B.苏格拉底C.柏拉图D.泰勒斯答案:C解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真实的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是对真实世界的模仿,艺术是摹版的摹版,影子的影子。
分值:1.03.最早提出“天才”论的是()A.康德B.布洛C.席勒D.荣格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表现说。
康德是表现说的代表人物,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指出“天才是和模仿精神完全对立着的”。
分值:1.04.《尚书·尧典》中提出的“诗言志”说大体上可划入西方艺术起源理论的()A.表现说B.符号说C.形式说D,巫术说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表现说。
“诗言志”的意思是,诗歌艺术的本质是表现情感志向,可划入西方艺术起源理论的表现说。
分值:1.05.主张艺术必须抒发主体内心情感的艺术观是()A.神启说B.表现说C.有意味的形式说D.符号说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表现说。
表现说批评模仿说机械复制,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
分值:1.06.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学者是()A.柏格森B.荣格C.克莱夫·贝尔D.苏册·期格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符号说。
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
分值:1.07.从艺术功能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是()A.游戏说B.表现说C.言志说D.娱乐说答案:D解析:娱乐说从艺术功能的角度界定艺术.分值:1.08.在艺术意象的创造、凝定和重建这一中心线索中,“凝定”涉及的是()A.艺术创作B.艺术品C.艺术接受D.艺术鉴赏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艺术的存在方式。
美术作品的形式是美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

美术作品的形式是美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
它包括两种基本的构成因素:一是内部形式,即“构图”;二是外部形式,即“艺术语言”。
对作品形式的欣赏,即是对由这两者构成的作品“形式美”的欣赏把握。
构图就是画面中诸形象、形式因素的组织安排,即把个别和局部的形象组织成艺术整体的方法。
构图涉及多种形式法则和表现手法,对各种构图类型的欣赏可以从相关的构图形式法则知识入手加以把握和分析,但更重要的是要体会构图的整体形式与所表现的题材内容是否相得益彰构。
美术语言就是画面中艺术形象的存在形式,即作品的外在形态。
美术语言由不同层次的语汇构成,即“媒材语汇”、“手法语汇”和“形象语汇”等。
这些语汇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欣赏美术语言时,一方面可以分别欣赏不同层次语汇自身的美感意味(如对中国写意画水墨笔法技巧的欣赏),更重要是要把握作为作品整体创作风格的审美特性。
在一般意义上,所谓形式美在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中,主要是指色彩、线条、形体、明暗、空间等美术语言既和谐(符合一般规范)又具有创造性(显示个性色彩)的组合。
在美术的发展历史中已总结出了许多关于形式美的一般规律(如圆形、球体、三角形、黄金分割律、蛇形线等等)和形式美法则(如对称、平衡、秩序、和谐、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等)。
这些形式美的规律和法则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普遍性,是与人的生理结构、心理感受等方面相吻合、相联结的,同时也是人类审美文化积淀的产物。
正如康德在谈到审美欣赏时所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同时,也由于形式美是人类审美历史不同文化积淀的产物,它必然具有不同时代、民族、地域,甚至不同个体的经验、文化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看,对于形式美的欣赏,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直观的“形式美”表面,而应进一步深入到意义的层面。
另一方面,形式美在美术作品中还指与不同美术种类或不同媒体材料相适应的具有自身特征的美术语言和语言表达方式,诸如油画的色彩感、塑造感、笔触肌理感等,中国画的水墨趣味、描法、皴法等,以及所谓油画味、国画味、版画味、雕塑感等等。
艺术美学书籍

艺术美学书籍
艺术美学是一个关于艺术的哲学分支,涉及到艺术的本质、美的概念和艺术作品的价值。
下面是几本值得一读的艺术美学书籍:
1.《艺术的起源》(作者:恩斯特·卡西尔)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艺术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艺术与人类进化的关系。
它强调了艺术行为的基本本质和艺术作品的基本特征,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艺术的本质和意义。
2.《艺术的语言》(作者:纳尔逊·古德曼)
这是一本经典的艺术哲学著作,讨论了艺术作品的语言和符号系统,以及艺术作品的语言和真实性的关系。
通过分析艺术作品的语言和符号系统,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3.《艺术与意义》(作者:托马斯·莫尔)
这是一本探讨艺术与意义关系的书籍,深入分析了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它强调了艺术作品的个性和独特性,以及艺术作品对人类生活和文化的影响。
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4.《艺术的存在方式》(作者:马丁·海德格尔)
这本书主要讨论了艺术与人类存在方式的关系,强调了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和价值。
通过分析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和意义。
5.《艺术哲学导论》(作者:图伦·斯特莱托)
这是一本介绍艺术哲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书籍,包括美学、艺术
史、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艺术的本质和意义,深入探讨艺术与人类文化和生活的关系。
高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高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措施高中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潜力的发展。
本文将就高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措施进行探讨。
一、问题分析1. 教材缺乏灵活性高中美术教学的教材往往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
教材设计过于死板,给学生的创作空间有限,难以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情和创造力。
2. 教学方式单一传统的高中美术教学往往以讲解知识为主,师生互动较少,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创作的机会。
而且教学过程中缺乏多样化的艺术实践活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
3. 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的高中美术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成绩和作品集评选为主,忽视了对学生艺术修养和实际创作能力的全面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应试教育,只追求作品的形式而忽视了审美价值和情感表达。
4. 艺术实践机会不足在现实教学中,学生的艺术实践机会相对较少,缺乏与专业艺术家的互动和交流,难以接触到真正的艺术创作过程和理念。
5. 师资力量不足高中美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很多学校的美术教师缺乏工作经验和艺术修养,无法有效引导学生的创作和修养。
二、解决措施1. 优化教材内容针对教材缺乏灵活性的问题,应当优化教材内容,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
可以引入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扩大学生的创作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性思考和实践。
2. 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上,要推动传统教学方式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例如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实践性活动和实地写生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
3. 完善评价体系针对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应当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要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不仅注重作品的表现形式,更要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创作思路和情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美育何以可能——论艺术与审美作为人的存在方式

有 部分 是知 识 的 、 以 把 握并 描 述 的 , 可 而有 一 些
就 是纯感 性 的 、 可描 述 的 、 秘 的。 由于 艺 术 不 神
创造 本 身 的 主 体 性 是 如 此 的 强 烈 , 艺 术 的 欣 对 赏 、 解 和总 结较 之 科 学 的研 究 , 人 的感 性 要 理 对
求更 为深 刻 。而用 自身 的感 性 体验 , 即生命 体 验
来把握 艺术 世界 , 比用理性 分 析来 把 握世 界来 远
科学 是从 神话 发 展 而来 的 , 期望 获 得真 理 的指 在
导 的过程 中 , 科学 不 断地 对 理性 批 评—— 一 种 由
得 更真 实 、 更深 刻 、 科学 、 准确— — 这是 另一 更 更 种 意义 的科 学 。艺术是 人类 体验 人 生过 程 中 , 用
方法 , 审美的本质在 于让人 的存在变得更加美好 。从根本上说 , 审美 只有在人 生论 的意义上才能得 以实现。
这也就 意味着唯有通过审美 的教育 , 人们 才能真正 获得 对人生 的深层把握 , 而美 育的意义 也就在 于提供 了
一
个审美存在的场所 。
关键词 : 美育 ; 艺术 ; 存在 ; 审美
人类文 化 的研 究 。他 在 《 论 》 书 中, 究 了 人 一 研
人 类文 化 的各 种现 象 : 话 、 神 宗教 、 术 、 学 等 , 艺 科
2● 目 口 一 刘 青 美 何 可 论 术 审 作 的 在 式 目 嘲_ 口 毅 育 以 能 艺 与 美 为人 存 方
用逻辑 关 系 来 建 构 关 于 客 观 世 界 的 知 识 体 系 。
2
+
美 育 学刊
。 ( 创 刊号 1 】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的存在方式艺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它的存在意味着什么?1.艺术的物质存在形态与非物质存在形式。
艺术品这个概念是以物的表征形式来界定的。
绘画、雕塑、建筑、书法作品、音乐手稿、文学作品手稿等,都是艺术作为物的存在形态或符号承载形态。
一件雕塑、一幢建筑、一幅油画、一幅书法作品,我们可以说是艺术品,而一首演奏中的乐曲、一部表演中的戏剧、一个舞蹈、一个口口相传的史诗或文学,却只能称为艺术而不能称为艺术品,因为他们只是一种过程的呈现,而不是一种物的存在方式。
物的存在有形,而非物质的存在无形,这就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
以物的形式存在的艺术品可以通过比较确定价值和价格,而以非物质形式呈现的艺术往往是无法估量其价值的。
美是艺术存在的价值显现,艺术的审美价值可以成为主要的价值,但不是艺术唯一的价值追求和体现。
艺术可以表现人的最深刻的绝望与痛苦,可以表现人的荒诞感,可以通过支离破碎的形象表达战争的残酷,也可以表达某种理性的观念,我们通常也把这样的作品放到美的认识框架中理解和评价,但由于对象本身的丰富内涵,而使解释显得牵强和不得要领。
美国作家凯·邓拉普有一篇小说《古堡的秘密》,讲的是一个关于人性的残酷报复的故事。
这个故事仅仅从美的角度理解就显得不着边际,我认为它揭示了人性的嫉妒、报复的阴毒,人性揭示的深刻性是它最重要的东西。
这意味着,有许多作品并非在表现美,而是在表现认识的深刻性。
一个物品是否成为艺术品,与看待这一物品的眼光和价值取向有关。
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的第222页讲了这样一个事情:“大约三十五年以前,一件古埃及的抄本在埃及一所房子的废墟下被发现。
这份抄本上有一些铭刻文字,似乎是一个律师或公证人关于他的事物的纪录——遗嘱的草稿,法律的合同,等等。
直到这时为止,这份抄本只属于物质世界,它不具有历史的意义,而且可以说,不具有历史的存在。
但是,当这最初的抄本经过仔细的考察以后能够被认出是直到当时为止还不为人知的米南德(古希腊戏剧作家)喜剧的四个残篇时,它的第二内容就被发现了:从这一刻起,这个抄本的性质和意义完全改变了。
这里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物质碎片’,这份抄本已经成了具有最高价值和重要性的历史文献。
它证明了希腊文学发展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动物标本作为物的存在可以成为考古学家的研究对象,它在考古学家的眼里是生物种类的证据,是历史的证明。
在文物商人的眼里却是商品,体现着金钱的价值。
在审美感觉中它是审美的对象,可以发现更深刻的生命意义。
这就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艺术是人工制品。
凡是人工制品都是艺术吗?艺术如果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人工制品,那么,审美价值由谁来认定?作为物的存在,艺术的构成材料或媒介将决定艺术存在的时间性。
雕塑和建筑艺术由于材料的坚固性,使艺术品存在的时间要长一些。
绘画作品由于画的颜料成分不同,保存的时间长度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油画中的蛋彩画,色彩保存的时间是有限的,超过限定的时间就会褪色或剥落。
在视觉空间艺术中,雕塑和建筑属于三维空间艺术,绘画属于二维空间艺术。
它们同属于造型艺术,前者属于立体空间(三度空间)造型艺术,后者属于平面空间(二度空间)造型艺术。
同样是立体空间艺术,建筑艺术兼有审美和实用的功能,而雕塑艺术则一般只具有审美的价值,二者的艺术构成都需要物质的材料。
在建筑艺术史上,雕塑艺术手法的运用,常常是作为建筑美化或装饰的一个组成部分,譬如,欧洲教堂中的浮雕、西班牙神圣家族教堂,中国古代木质建筑中的雕栏,都会增添建筑的艺术美感和文化意蕴。
艺术首先是一种创造物,人类从无到有将它创造出来,使这个世界有多了一件东西。
我们把出土的原始时期文物作为艺术看待,是在用美的尺度来看待那些文物,但实际上原始人类更多地出于实用的需要制造了那些东西。
汉代的陶罐和青花瓷盘,在制作者和使用者那里可能完全是工具性的,但到了收藏家的手里,美和历史文化价值的确认使它成为纯粹的艺术品,观赏性代替了有用性。
2.艺术作为感觉中的存在艺术与欣赏者之间构成审美与审美对象的关系,是建立在欣赏者感觉基础上的实践活动。
不同的艺术,形成了对应性的感觉形式和经验形式。
从感觉接受情况来看,雕塑、绘画、建筑、舞蹈、书法等艺术的欣赏和接受,主要通过视觉感受过程进行。
音乐是借助声音表现的时间艺术,它述诸人的听觉,由听觉接受形成隐约感受和联想。
声音在时间中的过程性和易逝性,为欣赏的听觉制造了矛盾。
康德对音乐存在反感和偏见,他认为,音乐“缺乏谦让精神”,因为它“传播自己的影响超出了人们的需要”,音乐好像强求、强迫那些可能不想听的人听,因而“损害着其他人的自由”。
他的别墅周围常常传来宗教歌的声音,干扰了他思考问题的注意力。
康德认为语言艺术,特别是诗的艺术是艺术创造的高级形式,因为它扩张着人的心情,通过它能使想象力自由地发挥。
文学建立在言语系统描述功能的基础上,文学的接受必须以文学语言的认知理解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借助经验引发联想和想象,完成对文学的理解和接受。
所以,我把文学称为“语言认知想象的艺术“。
读者对文学作品经过了一个语码的破译阶段,破译的程度与读者的各方面的修养有直接的关系。
语言艺术要比靠直观感觉接受的艺术更复杂,因为就艺术形象的表现形态和区别来看,视觉艺术的形象具有直观性特点,而文学中的形象具有非直观性的特点。
文学形象要通过言语符号系统的认知性阅读,从而唤起经验的联想,在头脑中形成文学的意象。
文学形象在接受者那里是一种意识感觉中的幻象,是一种非物质性的意识中的存在,是想象中的“第二自然”。
3.有韵味的艺术和机械复制的艺术这个概念是本雅明创立的术语。
有韵味的艺术泛指传统艺术,即展现出某种韵味的艺术。
韵味指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显现。
而机械复制的艺术则主要是指以技术复制为手段进行大量复制的艺术品。
例如照相、电影等。
本雅明认为这两种艺术是根本相异的。
有韵味的艺术因为具有独一无二的原创性,所以对它无法复制,即使勉强进行复制,复制品无法与原作相媲美。
因为,即使最完美的复制品也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现实现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
而机械复制艺术品则不具有这种独一无二性,它可以批量复制,而且在这种复制艺术品中,无法分辨原作和复制品的差别。
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使一直占统治地位的韵味艺术崩溃了,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是艺术的韵味。
由于许许多多艺术复制品的出现,使人们可以随时在自身环境中加以欣赏,它赋予复制对象以现实的活力。
打破了由于艺术原作占有导致的资源性权威的垄断历史。
本雅明是以欣赏的态度谈论机械复制艺术的,他认为机械复制艺术更符合现代人的要求,机械复制能把原作的摹本带到原作本身无法达到的地方。
这种韵味艺术和机械复制艺术的区分有意义,但把二者截然对立也是有失偏颇的。
本雅明这种区分深究起来还觉得有些笼统和粗略。
事实上,机械复制的艺术不仅仅是照相和电影,甚至被他称为有韵味的艺术,在今天也在大量的被复制。
绘画的复制品当然失去了原作的韵味,其实,如果韵味仅仅指现实现地的独一无二性的话,那么,达·芬奇于1495年开始画了三年的《最后的晚餐》,现在依然在意大利米兰圣玛丽娅·德烈·格契修道院的墙上,由于这个壁画采用油胶混合画法,材料非常容易脱落,加上两次遭到军队破坏和炮击,画面已经面目皆非。
感受原作已经没有复制品那样具有观赏性。
对于观赏者来说,看原作是在看文物和感受历史,而看复制品丝毫不影响对作品的理解。
文学作品的复制更是如此,无论是电子版还是纸质本,文字内容毫无二致,原版和盗版如果没有质量的差异,之间的区别几乎是没有的。
网络时代艺术资源的共享,使许多没有钱买艺术品和书籍的人有了免费欣赏和阅读的机会,这确实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幸福。
这一观点在文学理论界的回应是米勒的“文学消亡论”。
①4.艺术作为整体的存在。
柯林伍德在《精神镜像或知识地图》中认为:“一部艺术作品,像精神的任何其他产品一样,必定是一个完整的、连贯的整体,并且以一个稳定的原则为基础,……一部艺术作品则必须能够被想象为一个整体。
”②阿恩海姆在《艺术心理学新论》中说:“有些人对于使一事物与别事物区别开来的那些性质最感兴趣。
另一些人则强调多样性中的统一。
这两种研究方式来源于根深蒂固的个人和文化立场。
引申到极端来说,它们一方面产生出近乎疯狂地酷爱原子化和分离化的人来,另一方面又产生出田阵地、不加区分地对任何事物都从总体上来加以把握的人。
”③无论怎样来说,艺术的存在形式都是以一个整体框架形式存在的,它是一个单独的存在,它是一个独立整体的存在。
怀特海认为:“艺术服务与文明的优点在于它的人共性和它的有限性。
它向意识表现了人类为了在自身有限范围内达到自身的完善所作的那一点有限的努力。
……艺术作品是自然的一个碎片,它身上带有一种有限的创造性努力的痕迹,所以它是独立的,是一件个体事物,它的模糊而无限的背景可以对它进行详尽描述。
因此,艺术提高人类的感觉。
它使人有一种超自然的兴奋感觉。
夕照是壮丽的,但它无助于人类的发展,因而只属于自然的一般流动,上百万次的夕照不会将人类驱向文明,将这些等待人类去获取的完善激发起来,使之进入意识,这一任务须由艺术来完成。
”④(《观念的冒险》第251页。
)艺术作为语言的存在。
这里的“语言”不是指狭义的语言,而是指表达方式。
绘画语言、雕塑语言、建筑语言、文学语言等,都是一种表达方式,各种语言的理解和接受,需要相应的感受能力。
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说:“艺术品可以这样来解释:是一种内心深处的表白,却以一件回忆、一次经验或者一个事故为借口,并能脱离它的创作者而独立存在。
”“艺术品的这种独立自主性就是美。
随着每件艺术品的诞生,又有一件新的东西来到世界上。
”“我们必须宣称,美的本质不在于生效,而在于存在。
否则,花卉展览和绿化设施必定比一座在任何地方独自开放着而不为任何人所知的荒芜园圃要更美丽。
”(《里尔科散文选》第121页)四、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经常作为一种独立的形式与整个“艺术”相对立,所以人们经常把“文学艺术”相并列。
作为语言的艺术,它与其他艺术的区别首先在于媒介材料上的区别。
“语言不象石头一样仅仅是惰性的东西,而是人的创造物,故带有某一语种的文化传统。
”⑤与雕塑的物质性材料相比,语言材料的掌握和使用更为复杂。
人在使用一种语言的过程中,语言的丰富性与操控语言能力的有限性永远是矛盾的。
“言不尽意”、“词不逮意”的困扰包含着语言表达无止境。
所以才有“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之憾,因为,“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语言永远无法对译出内心丰富的想象。
进入表达的语言在构成言语表意系统的同时,词与词之间的组合形式具有了表达对象的独特性。
清人钱泳说:“遍观古人文章,无非将眼前数千字搬来搬去,变成绝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