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乐美学的角度谈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
浅析谭盾《水乐》中音乐表现的美学思想

浅析谭盾《水乐》中音乐表现的美学思想谭盾是当代著名的华裔作曲家,他有诸多著名的电影音乐以及交响乐。
谭盾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融入了许多的现代元素,如加入多媒体影像的《地图》、手机录音音乐的《风与鸟的蜜语》等。
谭盾的有机音乐三部曲《水乐》、《纸乐》、《陶乐》,是通过结合自然中的物体,来表达其天地、人合一的艺术理念。
其中,谭盾最早创作的三部曲之一的《水乐》,又名《水的协奏曲》,是一部实验性音乐,因为他不仅使管弦乐队发出非常规的音色,并且他还将锣、木碗、等乐器放入水中演奏。
这部实验性作品在演出之后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的,有的人认为谭盾将现代音乐元素进行融合,从音乐形式上进行了创新;也有人认为这部作品丧失了以音乐为本体的创作理念。
文章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将整首作品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是笔者将从主观角度阐释谭盾想要表达的音乐美学思想,第三部分将再从主观性的角度进行鉴赏评价。
《水的协奏曲》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为神秘的柔板,第二乐章为活跃的行板,第三乐章为激动的快板。
从三个乐章的标题可以看出,作曲家整体音乐速度的布局是由慢到快,由简转繁的。
在乐曲的前奏部分以及第一乐章,即奠定了整首作品的情绪基调。
先是用弓子拉奏水琴,使其发出尖锐的音高,之后演奏者轻轻的用手拍击水面,发出了清脆的水的流动声。
这几个音乐材料的呈示给人一种不协和,压抑神秘的气氛。
音乐发展到后半部分,水乐与弦乐慢慢形成了对比,因为弦乐是具有音高组织关系的,而水乐是无音高具有节奏型的打击乐,二者融合之后,能使听众清楚的听到两个声部的不同,形成音色上的对比。
第一乐章的结尾,只有水乐的独奏,其节奏从慢到快,从规整到几乎失控的击打,这有着剧烈的音乐情绪上的变化。
第一乐章采用的音高语言是不同音色的拼贴,节奏不断变化,音乐情感从沉静到激烈,音乐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感。
第二乐章一开始就加入了竖琴和大提琴具有中国传统音乐旋律性的乐句。
在这段音乐演奏中,笔者认为,水乐是起到了音色融合的作用,作曲家将水乐及管弦乐队进行了融合的尝试,使整体的音色更加的和谐,中间部分铜管乐队的加入使乐队的音响效果更加的丰满。
浅析音乐存在方式“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68张静琳:浅析音乐存在方式“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浅析音乐存在方式“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张静琳(河南大学 音乐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作者简介:张静琳(1998-),女,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本科在读,音乐学专业。
【摘 要】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的问题,音乐美学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也是音乐存在方式问题,主要目的是为了彻底破除音乐理论与实践中西方“自律论”音乐美学观念的影响,重新在理论上确定“乐”本体的观念和确立音乐存在方式“三要素”的基本框架。
音乐存在“三要素”,包括形态、意识、行为三方面,因为“三要素”常常在音乐活动中共同发挥作用,所以这三方面不可分割。
【关键词】“乐”本体;形态;意识;行为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6-0068-01一、音乐存在的三要素哲学上讲存在是基本问题,音乐美学作为音乐的哲学,音乐的存在方式也是个基本问题,属于本体论的研究。
音乐存在的“三要素”包括形态、意识、行为三个方面,而关于音乐存在“三要素”的形成,我国古代先秦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乐”本体就早有所体现,如《乐记•乐本篇》中讲:“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旌,谓之乐。
”这里的“声”“音”“乐”就是音乐存在“三要素”理论的形成,行为、形态、意识也就是古代“乐”本体音乐观的现代表述。
音乐的行为存在可以分为操作行为和参与行为。
在修海林和罗小平著的《音乐美学通论》中提到了操作行为主要指音乐技术上的操作行为,例如乐器演奏法、声乐演唱法等行为。
参与行为包括操作行为,但是不限于操作行为,而是包括了所有与音乐活动相关的行为。
因其参与行为受制于各种文化行为,因此这类参与行为可统称为文化参与行为。
例如唐朝初期兴盛的泼寒胡戏,它本是西域民族的节令性歌舞表演,后来经康国、龟兹、高昌传到长安,兴盛一时。
《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音乐美学分析

《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音乐美学分析《年轻姑娘应该懂得》是莫扎特创作的喜歌剧《女人心》中德斯皮娜的咏叹调,女仆德丝碧娜装作过来人给两位年轻小姐讲述年轻的姑娘在爱情中应该懂得的那些道理。
这首作品曲式是再现单三部曲式,总共分为三个部分情绪层次鲜明。
我们在演唱这首作品时既要遵循古典作品的严谨也要适当发挥戏剧特点。
使用客观表演美学流派,要注意表达出莫扎特时期的一些风格要尊重其历史文化底蕴表现出欧洲历史文化生活的特点,但不能加入花哨的华彩装饰音。
让作品丢失古典作品的特色。
标签:年轻姑娘应该懂得;音乐表演;美学流派欧洲音乐史的古典主义时期出现了三位音乐巨匠,莫扎特就是其中之一被大家称为“音乐神童”。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包括许多经典的歌剧,《女人心》是其喜歌剧中的经典代表。
充分的了解作品的作者和創作背景有利于演唱时的二度创作。
《年轻姑娘应该懂得》是歌剧《女人心》中德斯皮娜的咏叹调,歌剧《女人心》主要讲述的是:老士官阿方索认为两位年轻军官的恋人并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对爱情忠贞,两位青年军官不相信,于是就与老士官阿方索打赌。
为了验证真伪阿方索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让两位青年人告诉她们的情人自己要外出打仗,但其实是乔装成富有的青年,分别去追求对方的情人,若追求成功,则证实老士官的猜测,她们的情人并没有想象那样忠于对方经不住考验。
于是乎两位青年便开始努力追求他们各自的情人,使出浑身解数来追求她们,都想证明对方的女人是不忠的。
结果两位小姐都没经受住考验了都答应了他们的求婚。
背叛了她们的爱情。
最后,两位青年军官露出了真相,卸下伪装让两位姑娘大吃一惊。
为了验证老士官的话,他们居然开了这么荒唐的玩笑!但最后两对年轻的恋人还是重归于好。
作品《年轻姑娘应该懂得》曲式是再现单三部曲式,全曲采用ABA的音乐结构,第1小节到第21小节为A乐段,节奏轻快,娓娓道来的语气。
在旋律中加入很多跳音和装饰音,显示出德丝碧娜俏皮的性格,这部分一直都在G 大调上。
传统音乐美学在古筝曲《秋夜思》中的体现和运用

传统音乐美学在古筝曲《秋夜思》中的体现和运用摘要:本文从《秋夜思》出发,在介绍了《秋夜思》结构和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作品的审美特点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在作品中的运用。
关键词:《秋夜思》审美特点美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是人类历史文化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受深刻的文化思想影响,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用特有的自然形式表现出来,它强调音乐情绪宣泄与个性形成相统一的教化功能,以音乐教育和礼仪教育并重,使音乐成为个体和社会文化的重要的表现方法和途径,并以此形成了以追求含蓄美、气韵美和意境美为主要特性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
对于传统音乐美学思想,我们应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优秀的美学思想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本文以《秋夜思》为例,通过对乐曲中的含蓄美、意境美、气韵美的描述,将中国音乐追求理想人格、生存自由和对生命的关怀这一意义深刻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性的文化精神世界。
一、《秋夜思》的作品结构及内涵分析1.作品结构分析。
这首乐曲短小而精致,结构清楚明了,是一个复二部曲式结构。
整首曲子经过G调引出,以秋夜深思“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契机发展而成,旋律清晰明了又有条理。
既随意而又柔美,层层递进,连绵发展,巧妙的运用重复、模进、以及多种演奏技法,充分发挥了古筝自身的音色及韵味上的特点。
全曲音调高昂,节奏缓慢激进,古意盎然却也不缺乏新的声音。
乐曲以简洁明了的手法、古朴优雅的曲调,表现出一种欢快而幽静的心情。
乐曲将当代古筝演奏技术和陕西地方音乐素材相结合,以乐思的逐步递进和连绵发展一气呵成,表现出了由秋天引起的万千思绪及安适自在的心情。
《秋夜思》这首作品在创造风格上拥有浓郁的地方性和民族性,并联接了陕西地方音乐的风格曲调,采纳了陕西地方筝乐中的欢音音阶,以sol、la、do、re、mi五个音为这首乐曲的主要旋律音,表现出了对家乡的缅怀之情。
2.作品内涵分析。
《秋夜思》结合秦腔传统音乐的特点谱写而成,全曲一共有六个乐段组成。
浅谈音乐美学中“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的运用——以《保卫黄

浅谈音乐美学中“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的运用——以《保卫黄河》为例发表时间:2019-07-16T11:37:32.51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1期作者:李鑫[导读] 本文将从音乐美学中的“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的角度来分析作品《保卫黄河》,其中包括作品创作的本质、过程、音乐想象的动力以及音乐的表演。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省成都市)摘要:本文将从音乐美学中的“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的角度来分析作品《保卫黄河》,其中包括作品创作的本质、过程、音乐想象的动力以及音乐的表演。
关键词:音乐创作;音乐表演;保卫黄河《保卫黄河》是选自我国“人民的音乐家”出作曲家、音乐活动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合唱音乐《黄河大合唱》,整部作品是由光未然作词。
这部作品是冼星海最重要、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也是近代大型合唱作品中的典范,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音乐家在从事音乐创作的活动时,是跟他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密切联系着,他们所创作的音乐无时无刻地在表达他们所处环境的时代精神[1]。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在1939年3月创作的,当他创作这部作品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的中国人正处于民族危难之时。
同时,音乐家在进行创作性活动时,会将自己对于事物的一种内心体验转化为音响结构。
当时,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并听他朗诵《黄河吟》听他讲述黄河汹涌澎湃的壮丽景象创作的,并且在一个星期之内完成了初稿。
冼星海深知我国人民正处于民族危亡和痛苦之中,在这个民族正处于苦难之中的危机关头,他毅然决然地站在民族斗争前面,他深知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真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坚信只有唤醒人民起来反抗才能保卫我们的家乡、我们的黄河、我们的全中国!所以冼星海纵笔谱写了该作品,他的这部作品完全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并且起到了唤起人民群众誓死捍卫自己的家乡、国家和民族尊严的崇高目的[2]。
艺术力量的增长依附于时代精神力量的增长。
音乐作品结构中的美学内涵

地 呈 现 出 缤 纷 多 彩 的 态 势 。 但 是 在 众 多 的 音 乐 作 品 中
仍 能 归纳 出一 些 规 律 来 ,这 就 是 我 们 视 为 经 典 的 一 些
作 品 曲 式 结构 。杨 儒 怀 先 生 把 规 范 性 的 曲式 结 构 大 致 分为: 并列 曲式 、 再 现 曲式 、 循 环 曲式 、 变 奏 曲 式 四 大
类 , 在 由这 些 曲式 原 则 构 成 的音 乐 作 品 中 , 我 们 看 到 的 是 一 种 规 范 化 的 规 整 之 美 。 虽 然 由 这 些 曲 式 原 则 构 成
更喜欢 “ 随 情 而 作 ”,作 品 的 结 构 从 属 于 感 情 的 宣 泄 ,
因 而 在 作 品 中 出 现 不 对 称 的 比例 是 常 有 的 事 。 比如 , 在
从宏观 上看 , 音 乐 作 品也 讲 究 比例 之 美 , 当然 , 这 种 比 例 之 美 随 着 人 们 的 审 美 趣 味 和 音 乐 发 展 进 程 的 改 变 而 改 变 。在 古 典 主 义 时 期 , 音 乐 作 品各 部 分 讲 究 匀 称 、 均
再现 式音 乐结 构 的平 衡 美 。
曲 式 范 畴 — — 奏 鸣 曲 式 , 它 的 结 构 实 质 是 一 个 复 杂 的
3 / 4处 。 即数 学 中 的 “ 黄 金 分 割 点 ”, 这 就 体 现 了 音 乐 结 构 中部 分 与 整体 的 关 系—— 比例 之 美 。
再现 结构 , 因此 它和 简 单 的 再 现 曲式 一 样 , 体现 出“ 矛
音 乐作 品结构 中的美学 内涵
邓 连平 湘 南学院 音 乐系
音乐美学通论

音乐美学角度下的音乐艺术形式解读在艺术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音乐美学备受关注,研究者站在不同的视角深入分析音乐艺术,并将其与心理学、哲学相结合,剖析音乐艺术的本质,深入了解不同音乐艺术元素的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在进行结构创新以及元素有效重组的过程中,全面彰显音乐艺术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音乐美学概述音乐美学以研究音乐的客观规律和本质内涵为基础,其理论性和应用性比较强。
同时,音乐美学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可以帮助研究者打破学科壁垒,进行跨学科研究合作,进一步提升音乐美学的社会地位。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深入研究音乐美学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可以进一步彰显音乐作品的艺术特征。
在对各种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及研究的过程中,与音乐美学相关的理论发展得更加完善。
部分学者认为,音乐美学能够为音乐领域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拉近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距离,理顺艺术表演、音乐创作与系统环境之间的关系,全面彰显音乐艺术形式的艺术价值及本质特征。
从微观视角来看,音乐美学的特征比较明显:首先,音乐美学的情感内涵非常丰富。
在社会生活中,公众需要通过艺术表现自身的情绪感受和心理变化,实现情感与理性的协调,通过不同的音乐形象表达自身的心理诉求。
部分思想感情相对比较模糊,音乐艺术能帮助人们生动直观地展现个人情感,并以个人的主观认知为基础,实现主观情感与客观理性的有效结合,在对个人的情感进行概括、总结以及抽象、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个人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其次,音乐美学的艺术动态性较为显著。
节奏、音调是音乐艺术的重要元素,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这些不同的艺术元素得到了系统协调,全方位展现着个人的情感及思想,这些元素的敏锐性较高,根据音乐美学理论,对这些音乐艺术元素进行分析及研究可以了解创作者的心理状态。
二、音乐美学与音乐艺术形式的关系音乐美学是一门比较特殊的社会科学,其以艺术作品的研究和艺术规律的探索为基础,进一步凸显音乐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功用,深入剖析创作者的情绪变化和心理活动,进而全方位展现音乐艺术的思想内涵,凸显音乐艺术的本质。
文学作品中的音乐与美学关系

文学作品中的音乐与美学关系音乐与美学一直以来都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
音乐通过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情感传递能力,为文学作品注入了生命力和艺术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音乐与美学在文学作品中的关系,并分析其互相补充和相互促进的作用。
首先,音乐与美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立于文字和图像的表现能力。
它能够通过声音的节奏、旋律和和谐之美,直接打动人的心灵。
这种美学感受可以与文字所传达的意义相互融合,使文学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例如,在小说中引用歌词、描述音乐会场景或描绘人物对音乐的情感反应,能够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情节中的动态和情感。
其次,音乐不仅可以为文学作品增添美感,还有助于突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氛围。
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可以与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情节和人物心理相呼应,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力。
例如,在一些悲剧小说中,作者通常会选择悲伤或忧郁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来强化作品中的悲情和沉重感。
这样的运用能够通过音乐的声音和旋律,将读者带入文学作品的世界,加深他们对作品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此外,音乐也可以通过创造独特的节奏和语调,帮助文学作品建立独特的风格和氛围。
例如,一些现代派诗歌作品常常采用自由节奏,模仿音乐中的即兴演奏,创造出奇特的韵律和语言美感。
这种音乐性的呈现方式,使作品更富有魅力和新颖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力。
此外,音乐与美学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促进和互补的关系。
音乐能够通过其美学特征,激发作家的创作灵感和想象力。
许多作家在创作时会借鉴音乐的创作方法和美学原则,使作品更加富有节奏感和和谐美。
例如,一些现代小说中经常会出现的“音乐式叙述”手法,即通过起承转合的节奏和变调的情节展开,使读者更加身临其境,感受到作品的节奏感和变化。
另一方面,美学也能够影响音乐的创作和表演方式。
许多音乐家受到文学作品中的美学思想和意境的启发,创作了许多以文学作品为题材的音乐作品。
这些音乐作品通过音乐语言表达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使文学作品得以跨越时空的界限,达到更广阔的艺术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音乐美学的角度谈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
摘要:关于音乐作品存在方式这一美学问题,各派均有自成体系的不同见解。本文从艺术角
度切入,通过对音乐意象物态化存在方式——即感相、意象、意蕴三个层次的相互融合;审
美与非审美这两个价值层面、因素的融合渗透,贯穿于艺术作品结构整体,贯穿于感相、意
象及意蕴三层面;以及针对现代音乐作品的美学思考问题,所形成的这一立体网状结构的存
在方式之分析,既丰富了音乐作品存在方式这一问题的内涵,又开发了音乐作品分析的新视
角。
关键词:音乐作品;存在方式;感相层;意象层;意蕴层
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问题是音乐美学乃至整个音乐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远至先秦诸
子、希腊哲人,近有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潮流,以至1996年5月国内举行的专以“音乐存在方
式”为主题的音乐美学研讨会,都对这个问题有过简练精辟、言思缜密的论述,涉入角度既
有创作者——艺术家、接受者——欣赏者或批评家等就音乐论音乐,又有哲学家们就哲学而
论音乐,其角度之广可谓五花八门,使得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这一问题能够以一种立体而非
单一的形式屹立于音乐哲学美学的理论基石上。
音乐作品作为音乐艺术生产、音乐艺术活动的产品,即音乐意象物态化的存在方式,就
要首先阐明“物态化”、“音乐作品”、“音乐意象”这几个重要的相关概念,然后揭示其存在方
式是感相、意象、意蕴三个层面的组合,而音乐的审美与非审美又是贯穿于这三个层面的始
终,这样,就形成了音乐作品立体网状结构的存在方式,而这个网状结构得以从来的渊源是
(包括音乐创造、音乐欣赏和批评在内)艺术活动,从事这些活动的主体是人,是饱含着丰
富的人类情感的人。
一、物态化音乐意象音乐作品
一支优美的曲调,一段丰富的和声,展现于主体面前的状态,很明显要不同于一棵自然
生长的树或是一张使用美观的桌子……诚然与之最大的、最根本的区别莫过于音乐的非物质
性。音乐艺术,它是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是非物质性生产活动。音乐既不能占有实在的物
质空间,也不能拿来使用,这样的一种状态可称之为“物态化”。“所谓‘物态化’,是把精神生
产活动凝结为精神产品……它以某种物质形式为媒介、载体…作为承载、传达精神活动的工
具和手段……不在于它们自身的物质性质,在于它们凝结着的精神内容而成为的精神载体”。
作为物态化产品的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品的根本,如绘画、雕塑等,就是“美术意象”。“音
乐意象”的构成因素是不同状态的声音,高低、长短、音色、和声、调式等这都是产生不同
状态声音的手段、方法。在音乐家那里,它们负责构成“象”。而此“象”必须有“意”也就是说
把意象物态化,使心象变成“物象”即将意象以物态化的形式确定下来,(音乐家的情感生命
和理性精神灌注其中)从而构成现实存在的美不胜收的音乐艺术作品。
总而言之,音乐作品就是“音乐意象的物态化的存在方式”。它是包括作曲家、演奏(唱)
者、欣赏者、批评家在内的所有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产物,是精神上情感与理性共同建构的
结果。这只是音乐作品的界定,具体它又是以什么样的结构方式存在呢
二、存在方式: 三层次的融合保持
现当代中国美学界和艺术学界,对艺术作品结构的分析,除了大都采用内容和形式两层
面的二重组合说之外,就是三层说。宗白华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见《美学与意境》一
书在总结中国艺术意境创造的理论当中提出艺术意境的三层次说,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做是
艺术作品结构论。宗白华指出,“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
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次。”
然而李泽厚的《艺术杂谈》见《走我自己的路》中提出的艺术作品的三层面,即感知层、情
欲层、意味层,大体与宗白华的三层次相同。感知层就是感知形式层;情欲层就是形象生命
层,包括情欲与观念的交融;意味层就是寓于并超越前两层面的“神秘感、命运感、使命感、
宇宙感、人生境界”等等。李泽厚的三层面说,是坚固艺术传达与审美接受而提出的。比较
而言,宗白华和李泽厚的三层次或三层面分析更为合理些,并且与审美结合。这个三层面就
是感相层、意象层、意蕴层。
(一)感相层,可以叫做感性形式层。感相层作为艺术作品的表象层,是由物性与心性相
融合而成的。物性是构成艺术作品表层的物质材料如金石木竹及其性质、质地、结构、硬度、
运动、节奏、韵律、速度、力度、形状、颜色、声音及其组合规律,对称、平等和谐等等。
在现代科技发展条件下,构成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越来越增多,如各种合成材料。但是,
就物质材料及其性质、结构本身以及组合规律看,只是一种抽象的感性存在,还构不成艺术
作品的结构。只有与心性渗透融合,即经过作家或艺术家依据艺术主旨和审美情趣,凭借艺
术才能技巧的构制,从而成为观念化的情感化的东西,或者作为艺术依托,或者作为艺术载
体,或者作为艺术媒介,只有在这个时候那种具有心灵化了的物性,才成其为艺术作品的感
相层,即表现和传达某种情欲观念和审美情趣的、诉诸感官直接观照的感性形式层面以及语
言交融情与景,从而构成感相层。如白居易诗《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
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短短四句诗用了一串比喻抒发了一种短暂的人
生现象追寻珍惜之情,以实喻虚,而实的短暂更强化了追寻人生经验的短暂、朦胧。像“非
花”、“非雾”这否定中却包含有“似花”、“似雾”比喻在进而夜半“来如春梦”,天明“去似朝云”,
如梦似云来去匆匆,无处寻觅,恰似对易逝的人生现象的珍惜咏怀。比喻中含着情,这四句
诗构成《花非花》一诗的感相层。
(二)意象层,是融入艺术作品的是由艺术家构制的意象体系,它依附于并呈现于感相
层而取得物性形式即物态化存在形式,而意象本身则潜在于艺术作品中。意象是想象中的存
在,经验中的存在有别于与那种形象之作的客观存在,所以,我们把这一层次叫做意象层,
而不叫做形象层。而意象层还可以叫做生命意象层,大体相当于“再现客体层”(英加登),
也就是“活跃的生命”层(宗白华)和“情欲层”(李泽厚)。意象层是指艺术作品中人物、性
格、动作、情节、环境、情境等组成的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图景,经过艺术家运用各种方法的
营构,赋予它们以生命、运动、力量、热情和智慧,以显现自然宇宙的生机,社会人生的“真
理”、“意义”。爱与恨、生与死是情欲的矛盾冲突,有着深层心理根源,但是作为人物的生
命形式绝不是单纯的情欲本身的表现,它在社会文明的影响下必然渗交融着社会理性观念,
使之从本能情欲中升华成为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因此而走向文明的更高层次。
(三)意蕴层,是艺术作品结构的最深层面,最高境界。这“意蕴”就是“意味”(贝尔),“真
理”(海德格尔),“意义”(伽达默尔),“气氛”(英加登)。意蕴层可以理解为意味、意义层,
是一种形而上学性质层次。意蕴层寓于感相层、意象层中,又是对它们的超越,是艺术作品
结构的最深而又最高的层面。它触及生命深处而又超越生命血肉与形象从而走向心灵的境界。
必须指出的是构成艺术作品结构的三层面,其每一层面都有不同等级、不同种类和不同秩序,
同以意象层为中心、为主题、为基础,共同构建一个有机的整体。
总之,音乐作品以感相、意象、意蕴的方式实现着其独特的存在,而这三个层面是决然
无法割裂开来的只不过是由于作为音乐作品实现的动力——人的不同,音乐作品自然也就实
现着不同的存在,但这并不能否认这三个层面构成的有机整体——音乐作品的存在。
三、结论
无论何种音乐艺术作品它都不仅仅是像人们常说的印刷好的乐谱,也不仅是人们说长道
短的评论,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者,在主体观照下,它以感相层、意象层、意蕴层三个层
面的方式存在,且必须有主体参与的审美与非审美的交织融合、贯穿于三个层面的始终,这
就是音乐意象物态化的具体方式。
在艺术学中关于音乐作品存在方式的命题提出,既丰富了艺术学中艺术产品的内涵,使
其更形象;同时,又极大地扩充了音乐美学中关于音乐作品存在方式问题的意义,为解决音
乐美的本质等诸多音乐美学问题,开辟音乐作品分析的途径,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期冀此文
能抛砖引玉,以飨明者。
参考文献:
[1]杨恩寰、梅宝树,艺术学,人民出版社,2001.5。
[2]王耀华、伍湘涛,音乐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7。
[3]程民生,音乐美纵横谈,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