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规范-条文

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规范-条文
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规范-条文

《铁路工程卫星测量规范》条文说明

1.0.1本规范是以现行的《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新建铁路摄影测量规范》规定的测量精度为标准,充分考虑经实践证明铁路卫星测量能够达到的精度,采纳了路内各勘察设计院、工程局、以及铁路局的技术开发成果和作业技术规定编制而成的,适用于不同等级铁路、不同勘察阶段和不同用途的卫星测量工作。

1.0.4卫星接收机的定期检验鉴定,是国家强制性标准,各单位除认真执行外。在一个项目开始测量之前,为了解经过长途运输之后,仪器及设备工作状态是否正常,规定在现场进行接收机比长测量和附属设备的检验校正。

1.0.5本条规定除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铁道部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这些标准包括:

TB 10101─99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TB 10050—97新建铁路摄影测量规范

TBJ 101-88 既有铁路测量技术规则

《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GB/T18314—2001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CH 8016-199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

CH 1002-19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GB 12896-1991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50026-93 工程测量规范

GB/T17942-2000国家三角测量规范

3.1.2 、3.1.4 卫星相对定位获取的是WGS-84坐标系中的三维坐标向量(△

X、△Y、△Z),反映了WGS-84坐标系的指向和尺度,不能用于铁道工程的施工。施工坐标系与独立坐标系本质上同属于独立坐标系。习惯使用的桥、隧施工坐标系是一般的平面坐标系,实质上讲是一个经过坐标平移和旋转的自定义椭球(工程椭球)的高斯投影坐标系。计算自定义椭球的高斯投影坐标需要确定自定义椭球的基本参数和中央子午线经度。而自定义椭球参数的计算需要测区平均高程异常,工程平均高程,以及施工坐标系的起算点假定坐标和工程主轴的坐标方位角。经过秦岭特长铁路隧道等十多座特长隧道和特长桥梁的工程验证表明,基于工程椭球建立施工坐标系是适宜的。本条规定了建立工程施工坐标系所需的各个参数,以保证转换精度。

3.1.3 、3.1.4利用卫星测量技术进行铁路工程测量时,为满足工程设计的需求,往往需要将WGS-84坐标转换成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者1980西安坐标系的坐标或者工程独立坐标。铁路线路测量过去常采用国家统一的高斯正形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因为铁路是沿地面修建的,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势高,线路横跨多个投影带,地面长度测量值与测量坐标反算值之间差别大(如青藏线,长度变形高达0.6m/km),投影误差不能满足工程放样的精度要求。因此,应合理设计铁路坐标系统,使这种变形在工程放样误差中可以忽略不计;同时,高等级铁路(客运专线、高速铁路、磁悬浮)的工程放样的精度与一般铁路相比有一定提高,把投影误差的影响限制到更小也是必要的。因此,仅仅规定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1980西安坐标系是不妥当的,已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所以,本条规定了“应根据工程的地理位置和高程变化情况,按工程放样精度对投影误差的要求选择坐标系”。

经研究,对于设计时速160~250km/h的铁道工程,可在投影长度变形不超过2.5㎝/km的原则下,设计坐标系统;对铺设无碴轨道的铁路工程、隧道和桥梁工程,长度变形值应小于10㎜/km或者更小,测量坐标系统可以采用施工坐标系或者工程独立坐标系。

3.1.5 卫星定位获取的大地高转换为我国高程系统的高程,一般采用几何拟合法计算测区高程异常,进而计算测点的高程。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拟合法的结果精度与测区地形状况、联测水准基点的精度和分布有关。拟合的大地水准面与实际水准面吻合的程度越好,高程转换的精度越高。拟合法一方面要求联测一定数量的已知水准基点,参与拟合测区大地水准面计算,另外还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未参与大地水准面拟合计算的联测已知高程基点进行拟合高程效果检验,以保证拟合高程的可靠性。因此,本条规定用适当数学模型推求测点的高程异常,计算测点的高程。

4.1.1 铁路卫星测量网的精度分级是在充分考虑卫星测量精度高,布网灵活性强,相邻等级网的布网方法、测量方法和观测时间没有太大差异的前提下,并根据铁路工程对测量精度的需要和铁路卫星测量网带状布设,长、短边边长悬殊大等特点划分的。

规范既允许按等级布网,也允许根据需要越级布网或者一次布设全面网,也是基于卫星测量各级网的观测纲要没有很大差异规定的。

4.1.2 弦长精度公式中固定误差a和比例误差系数b的含义分别与生产厂家给出的精度公式中的a、b值的含义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厂家给出的是某一标准条件下的精度,本规范的4.1.2式是考虑了外界因素影响的精度。

根据对20多个工程项目的统计,边长精度与测边的长度呈强相关。按照既满足统计结果,又顾及到与边长、精度等级、测量仪器精度相匹配的

情况,同时考虑路内设计、施工单位拥有的设备情况,以及测量型卫星接收机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确定表4.1.3各级控制网的弦长精度指标。

边长与精度等级、测量仪器精度的匹配说明表4.1.2

注:边长中误差按式(4.1.2)计算

4.1.3 卫星测量控制网的精度指标是根据铁路工程对测量精度的要求确定的。

一等网主要用于无碴轨道首级施工控制网(CPⅠ)、复杂特大桥一级施工控制网测量和长度15km以上隧道的施工控制网测量;

二等网主要用于长度8~14km隧道施工控制网和复杂特大桥二级施工

控制网测量;

三等网主要用于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首级控制测量,长度4~8km的长隧道施工控制,特大桥三级施工控制网以及无碴轨道CPⅡ控制网测量;

四等网主要用于长度4km以下隧道施工控制、大桥三级施工控制网、设计行车速度160km/h及以下铁路的首级控制测量或者航测加密国家四等控制点测量;

五等网主要用于大桥五级网、线路导线测量。

各级控制网的精度指标是根据《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和《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按照就近向高一级归化的原则,并参考大量桥、隧施工控制网,线路和航测加密国家四等控制点网的实测统计资料制定的。

一等、二等、三等网的最弱点点位中误差是根据11个工程项目统计得到;四、五等网主要用于长大线路的线路、航测首级控制,规定最弱点点位中误差相对于高一级控制点不得大于5㎝,与1/500图解精度的实地精度相符。同时,统计总长40km、250km、350km、800km 的4个线路工程项目的实测精度,这个精度指标也是可以达到的。

受地形限制, 特别困难条件下铁路控制网短边长度不足1km,最短可能300米左右。为保证网的精度,规定边长短于300米时,边长中误差小于10㎜。

基线方位角中误差是为满足无碴轨道安装、桥梁墩台交会、隧道横向贯通误差要求、以及相邻点相对点位误差规定的。

有关技术要求指标的说明如下:

1、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卫星测量不同于常规测量,未进行网平差以前,无法准确预测何处为最弱点,哪一条边为最弱边。三等以上的最弱边相对中误差精度是以现行规范的分级标准,并以控制网中精度要求较高的桥梁控制网进行规定的。四等以下最弱边相对中误差是按满足隧道贯通精度要求规定的。

本表规定的最弱边相对中误差,是指按技术设计要求构成卫星测量控制网的直接边的精度。

2、基线方位角中误差

方位角中误差是为满足无碴轨道施工、隧道横向贯通误差和桥梁网桥墩交会的精度需要规定的。采用规范表4.1.3 的方位角中误差指标计算的隧道横向贯通误差、无碴轨道轨向误差、桥梁墩台交会误差,满足现行《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101-99)的要求。因方位角中误差与控制网边长的长短关联程度高,在实施测量时,按技术设计要求控制最短边的长度,以保证方位角精度达到技术指标的要求。对桥梁、隧道控制网而言,特别注意交会后视边和进洞方向边的长度满足要求。

3、最弱点点位中误差

平面控制网的点位误差是相对的概念。本规范规定的点位误差是相对于起算点而言的,最弱点是点位中误差最大的点,一般情况下是指离开起算点最远的点。大型建筑物施工控制网的最弱点点位中误差是为满足无碴轨道安装测量、隧道贯通测量、以及桥墩交会的精度要求而设的。线路(包含航测外控)首级控制网主要服务于地形图测绘和工程定线,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以满足1/500测图而设计的。一等、二等、三等的最弱点中误差是根据11个工程项目统计得到。四等网最弱点中误差是根据4个线路工程项目(线路长度分别为40km、250km、350km、800km)统计得到。最弱点中

误差超限的控制网,说明起始数据和观测存在问题,应分析原因,进行补测。

4、相邻点相对中误差

相邻点相对中误差是指相对于相邻同级点而言的。为控制下级网,能保证同级相邻点之间的相对精度就可以了。大型建筑物包括隧道、桥梁、无碴轨道控制网的相邻点相对中误差规定为8~10㎜,线路(航测外控)首级控制网则规定为5㎝。

5、关于大地高的精度

卫星测量所得的大地高差精度一般都低于空间弦长的精度。在GPS观测中,只要采取限制基线长度(例如20km),减少测距误差和大气延迟误差的残差,选择低温干燥有微风的天气观测,基线起算点的坐标精度控制在米级,使用双频接收机观测,注意防止多路径影响,天线高量测精度不大于1㎜,大地高差测量精度可以保持在1㎝以内。铁路测量的基线长度大多在20 km以内,高程分量的精度可以达到与弦长精度相当的指标。但考虑到一、二、三等网比例系数b较小,高程分量的精度达不到这个要求,故规定按弦长比例系数b的两倍要求,本条规定对中桩高程测量、航测平高点测量是必要的。

4.2.2 控制网的平均可靠率是指评判一个控制网实现质量的准则,也就是控制网的可靠性。在测量工作中,因为观测值与未知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具有不确定性,观测值中存在系统误差或粗差,以及观测值先验权与实际情况不符,导致平差存在模型误差,成果精度不能正确反映网的质量。为了得到高的实现质量,一个办法是进行第二次独立观测;另一个方法是在布网时,事先考虑用独立的附加观测值,控制网的内部结构,检验模型误差。

在控制网评价中,多余观测是第一个重要的可靠性准则。根据大量统计,一个对观测值能起良好控制的网,观测值的多余观测分量与总观测数之比应在0.25~0.5之间。本规范取0.25~0.50作为标准。

平均可靠率的计算方法如下:

设网的总点数为Np ,已知点数为K ,接收机为N 台,每站观测时段数或者重复设站数为a ,全网可能进行的同步观测数T ,于是:

每个同步观测有独立边 N -1

总的独立观测 n=T*a*(N -1)

网的必要观测 L=Np -K -1

多余观测 r= n -L

平均可靠率 n r r ~

4.2.6 最简独立环指有包含关系的一组独立环中,其中一个独立环的闭合差不能由其他环的闭合差用代数方法计算求得,这个环成为最简独立环。规定最简独立环所含基线个数不能太多,可以避免基线误差互相掩盖,含较大误差的边不能有效的检出。独立基线数量的规定与仪器数量、观测时段数有关。采用n 台接收机,同步观测的基线数量为n (n -1)/2条,而独立基线数仅有n -1条。为了保证独立环检验的基线数最少,则其闭合环边数最多为n 条。

在卫星测量的误差来源当中,信号传递过程中的电离层、对流层延迟的影响和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产生粗差和各种随机误差, 有时这些误差严重影响卫星测量的质量和结果精度,因此要求对独立观测边构成的闭合环或附合线路进行闭合差检查,就是为了检查观测质量,也能适当

地评定精度。在控制网图形设计时,考虑本规范4.2.6最简独立环边数规定是必要的。

关于独立边数和独立环的边数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解释如下:

⑴设接收机N台同步观测一个时段,可以得到N(N-1)/2条同步边,但其中N-1条边是独立边,换言之第N条边的坐标差可以由另外N-1条边推算出。我们称这N-1条边为独立边,而第N条边为非独立边。在数据处理时不应将非独立边当作独立边来处理,更不能将同步环当作独立环处理,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不然很可能将同步差引起的误差和软件误差带入平差,人为降低测量结果的精度,同时也不符合平差的原则。

⑵控制网的独立边边数n、独立环数r、独立环边数m、控制网点数Np 之间的关系为:

r=n-Np+1

n ≥K1(m-1)+ K2

其中K1 =int(K0); K0=(Np-2)/(m-2);

K2=Mod(K0)+2 ((K0-K1)>0)

或者K2=1 ((K0-K1)=0)

根据不同Np、m 计算网平均可靠率列如说明表4.2.6

计算结果表明:闭合多边形的边数m≤5,网的平均可靠率大于0.25,m=6,网的平均可靠率大约0.20。

⑶如果不规定闭合环的边数,要求每点至少观测a时段。当a=2,用于观测的接收机为3台,在控制点数为60时,r/n =0.26,和要求闭合环的边数m ≤5的情况相近。

取控制点数=60,a=1.5,1.6,1.7,1.8,不同数量接收机参加观测,r/n 值与接收机个数有关。a=1.5,6台以上的接收机参加观测才能达到与m≤5相当的控制水平。一、二、三等网平均设站数为2,四、五等为1.5,m≤4或5或6可以保证网的可靠性满足规定。因此,在网的图形设计时,使闭合环边的数目满足表4.2.6的规定是非常必要的。

4.3.2 关于布设首级控制点点对的一些说明

铁路线路一般比较长,线路可能会跨越多个投影带,在各分带交界处附近应布设一对互相通视的控制点,可以使采用其它测量方法进行加密和扩展时,该处的坐标能统一和唯一,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个项目往往划为分多个任务段,有多家勘测单位参与。这些单位有可能是没有隶属关系的多个独立法人单位;也可能是隶属于同一单位下的多个下属测量分支机构;勘测分界就是指这些单位间的互相搭接处。

在勘测分界处(不同勘测单位)布设首级控制点点对,是为保证勘测分界处的两家单位采用不同的基准进行测量工作时,实现测量成果平顺衔接的基础。有利于保证全线测量成果的统一,避免在衔接处出现矛盾,使两家单位间的测量成果实现平顺衔接。

同时规定“勘测分界处联测的高等级三角点、控制点或点对应纳入相邻双方的控制网中”,以确定两网坐标成果的转换关系。而对于两家勘测单

位的公用控制点点对在两个卫星控制网中的坐标较差,首先应改算对方网的公用控制点或点对坐标,然后与本网进行比较。若坐标较差较大是属于三角点问题,则剔除不兼容的三角点。若是观测粗差,则剔除粗差。因此规定为“坐标较差大于5㎝时,应分析原因,剔除不兼容的联测三角点或者含粗差的观测,保证分界处控制点坐标的一致性”。

本条规定“有条件时,优先进行控制网整体平差,实现数据共享”,尽管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这一点,但仍是线路控制测量平差的最佳选择。

4.3.3 卫星导线测量布网要求的依据说明如下:

1、卫星导线测量控制点布设密度及要求

本条规定的卫星导线测量是指采用卫星测量技术代替常规测量方法施测初测导线或航测主导线、无碴轨道的CPII测量。本条按现行《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工程测量暂行规定》中的要求规定了布点密度。所规定的“相邻控制点宜互相通视”,主要是考虑满足地形测绘、专业调查、施工放样的需要。

2、线路工程加密控制网应布设成以首级控制网的相邻点对为起闭点的附合路线形式。

本处规定“相邻点对的首级控制点”是防止导线测量越点对闭合,避免从导线点与从首级控制点放样中线出现矛盾(在越过的首级控制点处是导线的最弱点)。

4.4.2 利用卫星定位技术建立隧道施工控制网的精度设计和常规测量方法布设控制网的测量设计一样,都是以洞外控制测量对贯通误差影响值的限差为目标值,确定观测值的精度和测量等级,进行测量技术设计。不同的地方是,其一,卫星定位网对贯通误差影响值的限差和常规控制网相比从

数量上是不同的;其二,通过设计确定的观测精度的观测量不再是测边和测角,可能是点位,或者是基线矢量,也可能是基线的方位;其三,精度设计的方法既不是导线法,也不是三角网法,应该是权函数法,或者是误差来源分析法。本条规定针对利用卫星定位技术建立隧道施工控制网存在的这些问题和近年来研究及应用的经验编制的。

1、洞外控制测量对贯通误差影响值的限差的确定

现行的《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在规定贯通误差限差时,4km和4~8km隧道的限差是沿用原《铁路隧道测量技术通则》(1985年版)的规定,8km以上的限差主要根据测量误差理论分析计算的,就当时的测量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而言,这些规定是妥当的。随着卫星定位技术在隧道控制测量中的应用,洞外地面控制测量引起的贯通误差影响值的量与常规测量相比较小。因为,控制测量对贯通误差影响值与测量方法、布网强度和仪器设备精度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重新研究确定隧道横向贯通误差的限差还是很必要的。

洞外地面控制测量一般在隧道进出口各布置一个投点(j、c)和三个定向点(j1、j2、j3;c1、c2 、c3)组成洞口子网。其边长大约300~1000米。进、出口子网间无需过渡点。网的长边比隧道长度略长1000米左右。由此看来,长短边悬殊特别大是隧道控制网突出的特点。为提高网的强度,进出口两个子网间的联系网多布置成大地四边形,进出口两投点(隧道轴线)应为直接测量边。控制网测量一般用不低于5mm+1ppm的双频接收机观测。通过模拟计算,结果列入说明表4.4.3-1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洞外卫星定位网的影响值与隧道长度几乎成正比,但随隧道长度增加而增加的幅度不大。

洞外控制测量引起横向贯通误差与洞口投点至贯通面的垂距以及各测边在贯通面的投影长度相关。对卫星定位建立的隧道施工控制网来说,大多数隧道为直线隧道或可视为直线隧道,洞外控制测量引起横向贯通误差主要的是与洞口投点至贯通面的垂距成比例,当相邻两开挖口间的长度位于表中某一长度区间时,应按长度内插横向贯通误差限值。

条文4.4.2中的表4.4.2的限差数据就是根据模拟计算和近年在长隧道、特长隧道控制测量中的经验规定的。

2、测量设计的方法

洞外地面控制测量采用卫星定位技术布网时,洞外控制测量对贯通误差的影响值与进、出口投点及其后视点的位置、精度及贯通面的位置有关。

目前,采用盾构法开挖建筑隧道是发展趋势,故只考虑从两端相向开挖,在中间一个贯通面贯通的情况。即使为缩短工期,采用多开挖面施工,多个贯通面贯通,只讨论一个贯通面贯通的情况,对隧道贯通而言是安全的。

根据理论研究,洞外卫星定位控制网对贯通误差的影响值计算的最严密的方法是权函数法。该法详见本规范附录K的K.0.2。

如果知道Q XX,就可计算出影响值。众所周知,这在网平差以后是非常简单的问题。然而,在测量设计阶段,因为Q XX是未知的,且不能用较准确的数值来构建,因此,用卫星定位技术施测隧道施工控制网的测量设计很难用权函数法进行。

目前,比较流行的方法是误差来源分析法,此法详见附录K的K.0.1。

洞外控制测量引起的隧道横向贯通误差的来源有:进出口投点的点位误差影响、进出口洞内外测量联系边方位角误差影响、洞口投点间长度中误差的影响。其中洞口投点的坐标误差一般只有几个毫米,与横向贯通误差影响值相比仅占1/10以下,在测量设计时可以忽略不计。与此相仿,洞口投点间长度中误差的影响对直线隧道没有影响;对曲线隧道来说,其影响与洞口投点间长度的精度和进出口两投点在贯通面上的投影长度相关。从控制测量作业的实践经验知:两投点间的长度精度一般都在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分之一,曲线隧道虽然受测边精度的影响,但由于铁路技术标准的提高(客专最小曲线半径4000米,客货共线3500米,设计速度160km/h 及以下的铁路600~2000米),两洞口投点在贯通面上的投影长度很小,测边误差引起的横向贯通误差在控制网精度设计时可以忽略。加上曲线隧道或者曲线和直线组合的隧道的长度越来越长,隧道洞外卫星控制网曲折度很小,常常呈(或可视)直线型。因此,进行控制测量设计时,只考虑方向误差的影响,忽略边长测量精度的影响不会对网的精度设计产生不良影响。在只考虑洞内外测量联系边的方位误差的影响的前提下,我们对秦岭特长隧道、乌鞘岭特长隧道、新关角特长隧道、精伊线北天山隧道、南疆线隧道群、米花岭隧道等进行测量设计,与权函数法的计算结果比较,其值都比严密值约大3%~5% 。可以认为只考虑洞内外测量联系边的方位误差的影响进行测量设计是可行的和安全的。

4.5.1桥梁施工控制网的尺度基准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桥梁轴线的长度精度。根据多年桥梁控制测量的经验,采用精密光电测距的办法建立卫星网尺度基准时,因为精密光电测距的精度和可靠性已为测量界所承认,这种方法也是可以采用的。至于卫星测量的基线长度作为网的尺度

基准是否恰当,从近年测量的实践来看,卫星测量的长度精度(指投影到桥梁墩台平均高程面的基线长度精度)满足桥梁轴线精度要求是没有问题的。当前主要问题是对卫星测量精度和可靠性的认识。所以,规范规定了二种尺度设计为网的尺度基准。

4.5.2 关于桥轴线的测量精度m L规定

1999年部颁《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6.1.6条规定了施工控制网的精度。“平面控制网的主网中,跨河的轴线边和最弱边的边长中误差均不应大于10㎜”。这一规定是基于桥梁控制网采用独立坐标系,控制点的坐标容许误差按墩台前后、左右边缘距设计中心线尺寸的容许误差±20㎜的0.4倍考虑的。多年来,就有桥梁轴线长度中误差是按桥式、或按桥长、或按桥墩中心点位误差(下部结构)来控制的不同看法。规范是按桥式为主,适当兼顾桥长和墩台中心点位误差值两种方法。因每座桥梁的长度不一样,现在的桥梁越来越长,单纯采用m L= 10㎜作为桥轴线长度精度已不适宜。本规范修订采用按桥式估算桥轴线测量中误差。同时考虑到桥梁轴线的测量精度仅仅是轴线的整体精度,桥梁每跨的定位精度也是十分重要的。欲保证由每跨定位精度组成的桥轴线全长精度满足要求,桥轴线测量的必要精度规定比计算精度提高2倍。

控制点的坐标容许误差按施工放样精度要求最高的几何中心的容许误差M的0.4倍考虑的,这样可以认为控制测量的误差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据此,推演出最弱边的边长中误差如规范4.5.2-2式所示。

4.5.3 虽然卫星定位布网方便灵活,受到的制约条件少。但桥梁控制网是用于施工放样,控制网的布置原则是以便于桥墩台定位为目的。考虑到由于施工放样通常仍采用常规仪器进行,因此,本条中的相关规定都是以常

规测量方面的要求制定的。同时考虑到桥轴线长度控制和桥墩交会的的严密性,提高控制网的强度,保证控制网有较高的可靠性是十分必要的。4.5.4 关于以桥代路特长旱桥控制测量的精度和布网设计,我们认为,这种桥的墩台放样无需使用交会法测设,可以直接用量距法测定,最多采用交会法核对,因此采用分段控制,整体布网的原则布设控制网,以保证桥梁的施工安装的精度及其整体性。

4.5.5本条规定主要考虑新型结构的桥和跨海特大桥等特殊精度要求而制定的。

5.1.2 关于多路径误差的影响问题

卫星测量的主要误差有卫星测量误差、信号传播误差和接收误差,其中与测量者有关系的是信号传播误差、主要包括电离层和对流层的时延误差,多路径误差。多路径误差一般通过选择合适的测站点位来减弱。规范规定点位附近不宜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是指强反射的地面(临近水面地区、平坦光滑地面、盐碱地、金属矿区等)和造成信号反射的环境(山坡上、山谷中、建筑物旁等)。跨越江河建立桥梁控制网时,应使视线离开水平面一定距离。

5.1.3 关于测量环视图的问题

卫星测量必须接收四颗以上卫星方可正常工作,在点位对空通视条件困难,障碍物阻挡卫星信号严重,可见卫星数量少时,选择有利的观测时间窗口显得尤为重要,此时应用罗盘仪测绘环视图。但随着双星、多星系统(GPS、GLONASS、伽利略)的出现,可以接收到的卫星数量将大大增加,从根本上解决了接收四颗以上卫星信息的获取问题,测量环视图必要性大大降低。但在作业中,单星系统(GPS)接收机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仍

然会继续使用,结合现在生产作业中只在对空通视困难的点测量环视图,并对与这些点相关的点的观测进行观测纲要设计,故本次修订将该条进行了修改,规定为“点位对空通视条件困难,障碍物阻挡卫星信号严重时,应用罗盘仪测绘环视图。”

7.1.1关于卫星测量的基本技术要求说明如下:

(1)卫星高度角

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随着卫星高度角降低,卫星信号接收的信噪比也随之减小。当卫星高度角30°以下时,信噪比随高度角降低而急剧下降,特别是在L2频率上更为明显。另外,高度角越小,虽然有较多机会获得较小的三维位置的PDOP,但是对流层影响越显著,测量误差随之增大。各等级测量的卫星高度角一般选定为15°,这样可以在简化气象模型条件下保证所需的测量精度。根据实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对一等控制网应适当提高截止高度角,卫星高度角在外业观测时可以设定为15°,以保证观测值的数量,但在内业处理时应改变截止高度角为18°,提高卫星信号的质量。

(2)有效卫星总数

卫星定位的实质是空间距离交会,原则上观测三颗卫星有三个独立的空间距离,就可以确定测站的三维坐标X、Y、Z。但为消除接收机钟差的影响,一个测站上至少应同步观测四颗卫星。同步观测的卫星越多,多余观测量就越多,用最小二乘法计算的成果精度就越高。因此规定有效观测卫星总数为四颗以上。

(3)时段中任一卫星有效观测时间

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测站上同步观测4颗卫星的情况下,使用单差模型

至少观测3个历元,使用双差模型至少必须观测两个历元。但是,如果同步观测时间间隔短,所测卫星几何分布变化很小,解的可靠性就比较差。为提高解的可靠性,所需的时间就较长。同时,电磁波传输中的多路径误差也要求适当地延长观测时间,解算基线固定模糊度的观测时间与接收机型号有关,各个厂家、各类机型的新旧仪器均在生产中应用着,考虑到多路径影响和观测中存在周跳的可能性,规定了任一卫星有效观测时间为15~30min。

(4)观测时段长度

时段长度确定主要是顾及成果精度的高低和整周模糊度的求解确定的。从实测统计数据来看,当收集的数据能正确解出整周模糊度后,再延长观测时间,提高精度的量是有限的。经验表明,在不出现周跳的情况下,15~30分钟的同步观测是必要的。另外,接收机内使用晶体振荡器,频率稳定度只能达到10-8,观测时间越长,钟差引起的模糊度求解误差越大,因此,观测时段也不宜太长。综合卫星测量需要的数据量和晶体振荡器不稳定两个因素,工程卫星测量的观测时段可在0.5~1.5h之间选择。根据实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对隧道、桥梁控制网长边测量(例如10km以上的边)一等网的观测时间可延长至120分钟,二等网的观测时间延长至90分钟。

(5)数据采样间隔

密集的数据采样有助于载波相位观测值周跳的诊断与修复。静态测量时段长度较长,规定数据采样间隔为10~30s,快速静态观测时间短,规定采样间隔为5~10s,这些规定对于保证成果质量是必要的。

(6)卫星图形强度因子

卫星绝对定位成果的精度取决于观测精度和被测卫星在空中的分布。

后者用三维定位精度因子PDOP或三维定位及时间综合几何精度因子GDOP表示。在所测卫星相同情况下,PDOP和GDOP有良好的一致性。当仪器噪声水平一定时,PDOP值(或GDOP)对绝对定位的成果精度有重大影响,但在相对定位中就不能反映本质情况。本规程采用了测绘行业规范和有关接收机制造商提供的作业指南中的取值,作为本规程的取值。

7.1.2铁路线路控制网边长都不会太长,桥梁和隧道网的边长最长不超过40km,属于中长基线。卫星测量主要误差来源包括:①卫星部分:星历误差、卫星钟误差、相对论效应;②信号传播:电离层、对流层、多路径效应;③信号接收:接收机钟误差、位置误差、天线相位中心变化;④其他影响:地球潮汐、负荷潮。其中,对流层的影响可以通过气象观测数据和改正模型减弱其影响。目前,常用的改正模型有Hopfield公式和Saastmoinen 公式,改正效果很难达到92%~95%。研究表明减弱影响的主要措施是观测测站气象要素用模型进行改正,或利用同步观测求差。当两测站相距不远例如20km,由于信号通过对流层的路径相似,用求差的方法可以明显减弱影响。当基线大于100km时,必须用观测气象要素用模型改正。最近几年的测量实践表明:对铁路卫星定位测量而言,由于测边属于短基线,利用实测的气象进行气象改正的效果并不明显,故规定一般情况下不测气象要素,但规定“对于有特殊需要、精度要求特别高的控制网应同时观测气象元素”,这样为规范留下一定空间。

7.2.1 关于最佳观测星组的确定

进行卫星可见性预报时,采用7.2.2条中接收机单点定位结果作为测区概略位置进行预报,按如下方法选择最佳观测时间和卫星星组: (1)产生星历数据采集日期的卫星预报,检查预报的卫星号、卫星升落

时间是否与实际接收的卫星信息一致,保证GPS测量软件中计划模块的各项参数设置正确。

(2)找出一天中(可工作时间内)连续有五颗以上卫星,持续一小时以上的时间段,并确定观测盲区(不能进行观测的时间区间),一般不宜将观测安排在仅有连续4颗卫星的时段内实施,特别应注意在观测盲区附近15分钟不宜安排观测。

(3)以较高的截止高度角(如20°或25°以上)找出满足(2)款条的星组和时段。

(4)计算每个时段内连续卫星星组的PDOP(GTOP)值。PDOP值满足规定的时段为可工作时段,在可工作时段中,截止高度角、连续卫星数量多的时段为最佳观测时段,该时段内的连续卫星星组为最佳卫星星组。7.2.3 关于调度命令表的一些说明

在调度命令表中,测站观测的日时段号填入当天已测时段的累计数,测站编号填入测站点名缩写及编号(不超过4位),对于需要现场输入测站名以及数据文件名的接收机而言,这样可以使测区点名唯一、记录数据的文件名唯一,为内业数据处理提供方便。

8.1.3 “基线需要高精度处理”主要指高精度的控制网或者长基线(一般是指大于50~100 km的基线)网的基线处理。精密星历可以滞后观测日几天在互联网上下载。

8.1.6 理论上讲,整周模糊度应当是整数,但平差的结果往往是实数。以平差解算的实数作为整周未知参数获得的解称为双差实数解或称双差浮点解。如将实数取整后作为整周未知参数获得的解称为双差固定解。根据作业的经验,15km以内的基线双差求解模型可有效地消除电离层的影响,求

GPS规范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表3-1 最简异步环或附和路线的边数的规定表3-2

GPS 测量各等级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表3-4 下面各项限差规定中使用的σ())((22bd a +=σ采用外业测量时使用的GPS 接收机的标称精度,计算时边长d 按实际平均边长计算。) 同步环闭合差限差(对于4站以上同步观测时段,在处理完各边观测值后,应检查一切可能的三边环闭合差) σω53x ≤ , σω53y ≤, σω53z ≤, σω5 3 ≤ 同步环只计算三边同步环,ω—环闭合差,2 2 2 z y x ωωωω++= 异步环闭合差或附合路线坐标差限差ω及坐标分量闭合差应满足下列要求 σωn 3x ≤, σωn 3y ≤, σωn 3z ≤, σωn 33≤ n —独立环的边数,ω—环闭合差,22 2z y x ωωωω++= 重复基线限差 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ds ,同一基线不同时段较差应满足 σ23ds ≤(σ按照实际边长 计算) 三维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X V ?,Y V ?,Z V ?)绝对值应满足下列要求

σ?3V X ≤,σ?3V Y ≤,σ?3V Z ≤ ))((22bd a +=σ d 按照基线边长计 算 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与经过剔除粗差后的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一基线,相应改正数较差的绝对值应满足下列要求(C 、D 、E 级网平差后,其精度应符合表3-1规定,国家三、四等大地控制网的B 、C 、D 级,其相对精度应分别不低于1×10-7、1×10-6、1×10-5。) σ?2dV X ≤,σ?2dV Y ≤,σ?2dV Z ≤ ))((22bd a +=σ d 按照基线边长计算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主编部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3年8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3〕242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工程测量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1993年8月1日起施行。原《工程测量规范》TJ26-78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西安勘察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3年1月3日 修订说明 本规范是根据原国家计委计标发〔1986〕250号文通知要求,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负责主编,具体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西安勘察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对原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冶金工业部颁发的《工程测量规范》TJ26-78(试行)进行修订而成。 在修订过程中,修订组经过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全国各地有关单位意见,根据体现政策、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要求,保留了原规范适用的条文,删除、修改了不适用或不完全适用的条文,增加了通过鉴定并广泛应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和科研成果,经两次全国性会议讨论修改,最后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修订后的内容共9章40节及7个附录,除保留原规范的总则、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线路测量、绘图复制等章外,增订了施工测量、竣工总图编绘与实测、变形测量;以及地形图的修测,编绘,晒蓝图、静电复印与复照,翻版、晒印刷版与修版,打样与胶印等章节。调整了原章、节中的内容:平面控制测量中规定了三边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电磁波测距中规定了等级导线技术要求;高程控制测量中规定了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地形测量中规定了电磁波测距仪极坐标法布设图根点的技术要求、速测仪施测的技术要求;线路测量中规定了各等级线路测量的统一技术规定。

gps全球定位系统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gps全球定位系统规范 篇一: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20xx)不合理之处 a:最近遇到一个关于规范上的问题,全球定位系统gps 测量规范上有这么一个规定,静态基线处理时,关于基线弦长中误差,固定误差a与b只能采用仪器的标称精度,问题随之而来,如果某些不良商家给自己的标称精度很高,比如5+1,而旧规范可以引用10+1,旧规范容易通过精度评定,而新规范就太难了。新规范那岂不是太坑人了吧? 新规范要求是这样的 旧规范要求是这样的 太坑人了,不管bcde级,都得按照仪器标称精度来评定,很不合理。 如果这么考虑问题的话,今后的一级或者二级导线就不是按照固定的相对误差来评定了,而是与仪器的标称精度有关了。如果真这样的话,说不定低精度的仪器可以通过精度评定,高精度仪器测得的导线成果反而通不过了。 毕竟,仪器鉴定单位并没有对商家的标称精度a与b给出具体的鉴定数值,或者对商家提供的标称精度给出合理与

否,真是与否的结论 另外,规范允许在基线处理时运用商家的提供的随机处理软件,而很多随机处理软件本身就有很多致命性错误。这再次让不良的仪器 厂家钻漏洞,夸大自己仪器标称精度的同时,商家开发出来的软件又低门槛地允许通过很多不合格基线通过了精 度评定。 b:旧规范就是很合理的,比如 c: 问题是,新规范中 ,我就不知道在做d级gps测量时,a与b的具体取值了,按照新规范要求,我使用的仪器不同,a与b的具体取值就会不同。这样的话,我如果拿到一批仪器,假如商家的标称精度为:a=5,b=1ppm,标称精度很高(但是仪器鉴定单位并没有对商家的标称精度a与b给出具体的鉴定数值,或者对商家提供的标称精度给出合理与否,真实与否的结论。)仪器的真实精度是这样的:a=10,b=5ppm,这样的话,我用这批仪器在做d级gps控制测量内业精度评定时,运用a=5,b=1ppm,不能通过精度评定;运用真实的标称精度a=10, b=5ppm,我就很容易通过精度评定了。 篇二: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1总则

地形测绘要求

南方RTK应用于某矿区1:1000地形图测量 一、任务来源及测区概况 受某矿区委托测量该地区新建矿区东西500米,南北1000米范围内的地形图。该测区位于井陉县界内,井陉县位于河北省西陲,太行山东麓,地理坐标为东经113°-114°18′,北纬37°42′-38°18′,东临河北省省会石家庄,西靠山西煤炭基地,地处晋冀结合部。境内山峦起伏,河谷盆地错落期间,属温带大陆性 气候。 二、资料收集及主要测量内容 本次控制网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县城附近有国家高等级GPS控制点:GPS1、GPS2、GPS3 可作为本次控制测量的起算资料。根据界桩控制范围内地形勘察,依据1:1000地形图测绘规范,地面倾斜角在6~25度之间属于山地,基本等高距为1m,且该地形破碎,主要测量范围内旱地田坎,沟渠和乡村道路,采挖区陡坎斜坡以及冲沟,独立地物包括高低压电杆以及测区范围内高程点等等。 本次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中央子午线为114,高斯正形3度带投影,投影面采用1985 国家高程基准。地形图测绘比例尺为1:1000。 三、测量技术依据 3.1. CJJ 8-99《城市测量规范》 3.2.《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3.3.CJJT 73-2010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 3.4. GB/T 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3.5. CH/T 2009-2010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RTK)测量技术规范 四、精度要求及质量控制 4.1.精度要求 基本控制点平面点位中误差不应超过10cm,高程中误差相对于邻近水准点不得超过1/20基本等高距。 图根点相对于起算点的平面中误差不超过图上0.1mm,相对于起算点的高程中误差不超过1/10基本 等高距。 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平面中误差不应超过0.8,高程注记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2/3。 最大误差不应大于两倍中误差。 4.2.质量控制 本次地形测量选用经检定合格的南方测绘灵锐S86T 双频双星RTK测量系统施测,仪器标称点位水平精度10mm+1ppm,高程精度20mm+1ppm。①平面:10+1× ×d,式中d为流动站至基站的距离,以km 为单位。②高程:20+2× ×d,式中d为流动站至基准站的距离,以km为单位。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测量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测量规范 篇一:测绘规范目录(20xx) 现行测绘标准目录(20xx年版) 篇二:Rtk测量规范(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 ** ******-****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Rtk)测量 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 *****发布 目次 前言…………………………………………………………………………………………………..i引言…………………………………………………………...…………………………………….ii1范围.................................................

...........................12引用标准................................................. .......................13术语................................................. ...........................14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 ...35Rtk控制测量技术要求................................................. ............36Rtk地形测量技术要求................................................. ............77仪器设备的要求................................................. .................98资料提交和成果验收................................................. .............10附录a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地球椭球参数...........................................11附录b平面控制标石埋设................................................. .........12附录c参考点的转换残差及转换参数表. (14) 附录dRtk测量参考站观测手

《GPS定位测量》标准

《GPS定位测量》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 《GPS定位测量》是引入了《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JTJ/C066-98等技术规范;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测量定位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并积极引领着测绘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代表了工程测量技术的先进性和高科技性,在现代测绘科学技术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本课程的任务如下:教会学生使用GPS测量仪器设备进行控制测量及数据处理、数字测图、施工测量与放样;本课程在《地形测量》、《控制测量》、《数字测图》课程之后开设,与《工程勘测规划测量》、《工程施工测量》课程同时开设,其后续课程为《土地调查与地籍测量》、《摄影测量外业》、《工程变形测量》。 2工作任务与课程目标 2.1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 学生在进行GPS定位测量时,要依据测量工作“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基本原则,完成GPS控制测量数据采集与处理,熟练运用GPS-RTK (RealTimeKinematic,实时动态)技术进行数字测图,同时理解CORS (ContinuousOperationalReferenceSystem,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技术的工作原理,在实践中熟练运用CORS技术进行施工测量与放样。 通过本专业岗位需求分析,确定工作领域、施工测量与放样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并针对GPS定位测量这一工作领域的控制测量数据采集与处理、数字测图、工作任务和对应的职业能力,按照基于工作过程、任务引领知识的教学思路整合课程内容,设计学习项目,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能够完成工作任务,提交合格的测绘成果。《GPS定位测量》课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见表1。

测绘基本知识-新版.pdf

测绘基本知识 1、测绘,是测量和地图制图的简称。测量就是获取反映地球形状、地球重力场、地球上自然和社会要素的位置、形状、空间关系、区域空间结构的数据。地图制图是将这些数据经处理、分析或综合后加以表达和利用的一种形式。 2、基础测绘,是指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进行基础航空摄影,获取基 础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测制和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建立、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即是为向社会提供基础地理信息,由政府提供经费,由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按照统一规划和统一技术标准,周期性实施的基础性、公益性测绘工作。 3、基础地理信息,是指表述地表之上居民地、交通网、水系、植被、行政区划界线、 地理名称、地貌形态、大地测量控制网点等普通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及属 性信息。 4、基本地图,是指列入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系列,按国家统一成图技术标准测制或编 制的,以模拟或数字形式表达基础地理信息的普通地图。 5、基础测绘成果,是指实施基础测绘工作所得到的基础控制测量数据、基础航空影像、卫星遥感影像、基本地图、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等承载基础地理信息的测绘成果。 6、基础测绘设施,是指为实施基础测绘及实现基础测绘成果资源共享,用于开展基础 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分发等工作的永久性测量标志、测绘仪器及作业装备,计算机软件、硬件及网络等基础设施。 7、大地基准,建立国家大地坐标系统和推算国家大地控制网中各点大地坐标的基本依 据,它包括一组大地测量参数和一组起算数据,其中,大地测量参数主要包括作为建立大地 坐标系依据的地球椭球的四个常数,即地球椭球赤道半径啊,地心引力常数GM,带球谐系数J2(由此导出椭球扁率f)和地球自转角度w,以及用以确定大地坐标系统和大地控制网 长度基准的真空光速c;而一组起算数据是指国家大地控制网起算点(成为大地原点)的大 地经度、大地纬度、大地高程和至相邻点方向的大地方位角。 8、大地水准面,是由静止海水面并向大陆延伸所形成的不规则的封闭曲面。它是重力等位面,即物体沿该面运动时,重力不做功(如水在这个面上是不会流动的)。大地水准面 是描述地球形状的一个重要物理参考面,也是海拔高程系统的起算面。大地水准面的确定是通过确定它与参考椭球面的间距——大地水准面差距(对于似大地水准面而言,则称为高程异常)来实现的。大地水准面和海拔高程等参数和概念在客观世界中无处不在,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地水准面是大地测量基准之一,确定大地水准面是国家基础测绘

GPS作业宝典-GPS控制测量各种规范限差整理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规范》CJJ/T 73—2010 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表1-1 注:边长小于200米时,边长中误差≤2cm。二、三、四等网相邻点最小边长不宜小于平均边长的1/2,最长边长不宜超过平均边长的2倍。一、二级网最大边长可在平均边长的基础上放宽1倍。 异步环或附和线路边数的规定表1-2

GPS 测量各等级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表1-4 各项限差规定 σ())((22bd a +=σ采用表1-1加乘常数) 同步环闭合差限差 σω53x ≤ , σω53y ≤, σω53z ≤, σω5 3 ≤ 同步环只计算三边同步环,))((22bd a +=σ,d 按照该等级平均边长计算,ω—环闭合差, 22 2z y x ωωωω++= 异步环闭合差限差 σωn 2x ≤, σωn 2y ≤, σωn 2z ≤, σωn 32≤ n —独立环的边数,d 按照该等级平均边长计算,))((22bd a +=σ,ω—环闭合差, 222z y x ωωωω++= 重复基线限差 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ds ,同一基线不同时段较差应满足 σ23ds ≤(σ按照实际边长 计算) 三维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X V ?,Y V ?,Z V ?)绝对值应满足下列要求 σ?3V X ≤,σ?3V Y ≤,σ?3V Z ≤ ))((22bd a +=σ d 按照基线边长计算 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与经过剔除粗差后的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一基线相应改正数较差应满足下列要求(或者进行已知点检查,已知点点位变化相对于约束点的边长相对中误差不应低

于表1-1规定的上一等级控制网中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σ?2dV X ≤,σ?2dV Y ≤,σ?2dV Z ≤ ))((22bd a +=σ d 按照基线边长计算

(完整版)2019年铁路工程知识点-测量、材料

1. 施工测量 1、铁路施工测量,是指在铁路工程施工阶段所进行的测量工作。目的:根据施工的需要,将设计的线路、桥涵、隧道、站场等建筑物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按设计要求以一定的精度敷设在地面上。 时间: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 2、铁路施工测量的技术人员,需要获得技术培训和执业资格上岗证书,方可上岗。 3、测量仪器设备及工具定期(一般为1年)到国家计量部门进行检定,取得合格证书后方可使用。 4、鉴于不同的工程对象,有不同的精度要求,精度标准不能低于规范要求。 5、对工程项目的关键测量科目必须实行彻底换手测量,一般测量科目应实行同级换手测量。彻底换手测量,须更换全部测量人员、仪器及计算资料;同级换手测量,须更换观测和计算人员。 测量记录、计算成果和图表,应记录清楚,签署完善,并应复核和检算,未经复核和检算的资料严禁使用。人工记录采用铅笔记录。 6、施工测量实行二级检查一级验收制。施工测量质量过程检查施工单位测量队检查人员承担;实施施工测量质量最终检查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机构承担;施工测量质量验收工作监理单位组织。 7、施工测量成果的评定采用百分制,按缺陷扣分法(施工测量的缺陷分类表见表1C411012-2,缺陷值可参照制定)和加权平均法计算测量成果综合得分。 8、严重缺陷:a.伪造成果b.起算数据采用错误c.施工控制网的测设不符合要求d.施工控制网的现场复测误差超限e.计算程序采用错误f.仪器未经计量检定或经检定不符合要求 重缺陷:a.控制点点位选择不当b.施工放样时,放样条件不具备c.各项误差有50%以上大于限差的1/2 d.记录中的计算错误,对结果影响较大e.上交资料不完整f.仪器检验项目不全,检验结果有轻微不符合规定g.观测条件掌握不严h.其他严重的差、错、漏 轻缺陷:a.记录字体潦草、不规整b.数字或小数点错漏,对结果影响轻微 1

GPS测量规范2009

目次 1范围…………………………………………… 1 范围 (3)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基本规定 (2) 5级别划分和测量精度 (2) 5.1级别划分 (2) 5.2测量精度 (2) 5.3用途 (3) 6布设的原则 (3) 6.1基本原则 (3) 6.2 GPS点命名 (4) 6.3技术设计 (4) 7选点 (4) 7.1选点准备 (4) 7.2点位基本要求 (4) 7.3辅助点与方位点..........................................................................4 7.4选点作业 (5) 7.5选点后应上交的资料 (5) 8埋石 (5) 8.1标石 (5) 8.2埋石作业 (5) 8.3标石外部整饰 (6) 8.4关键工序的控制 (6) 8.5埋石后上交的资料 (6) 9仪器 (6) 9.1接收机选用 (6) 9.2仪器检验 (6) 9.3仪器维护 (7) 10观测 (7) 10.1基本技术规定 (7) 10.2观测区的划分 (7) 10.3观测计划 (8) 10.4观测前的准备 (8) 10.5观测作业的要求 (8) 11外业成果记录 (9) 11.1 A级GPS网外业成果记录 (9) 11.2 B、C、D、E级GPS网外业成果记录 (9)

12数据处理 (9) 12.1基本要求 (9) 12.2外业数据质量检核 (9) 12.3基线向量解算 (10) 12.4 A、B级GPS网基线处理结果质量检核 (11) 12.5重测和补测 (11) 12.6 GPS网平差 (12) 12.7数据处理成果整理和技术总结编写................................................l3 13成果验收与上交资料.....................................................................l3 13.1成果验收 (13) 13.2上交资料 (13) 附录A(资料性附录)大地坐标系有关说明………………………………………l4 附录B(规范性附录)选点与埋石资料及其说明………………………………l5 附录C(规范性附录)气象仪表的主要技术要求…………………………………l9 附录D(规范性附录)测量手簿记录及有关要求 (20) 附录E(资料性附录)归心元素测定与计算 (23) 附录F(规范性附录) 同步观测环检核……………………………………………

测绘技术标准精选(最新)

测绘技术标准精选(最新) G2260《GB/T 226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2659〈GB/T2659-2000 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 G3792.6《GB/T 3792.6-2005 测绘制图资料著录规则》 G6962《GB/T6962-2005 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 G7930《GB/T 7930-2008 1:500 1:1 000 1:2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7931《GB/T 7931-2008 1:500 1:1 000 1:2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10114《GB/T10114-2003 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 G12320《GB12320-1998 中国航海图编绘规范》 G12340《GB/T 12340-2008 1:25 000 1:50 000 1:100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G12341《GB/T 12341-2008 1:25 000 1:50 000 1:100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12343.3《GB/T 12343.3-200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1:500 000 1:1 000 000地形图编绘规范》 G12409《GB/T 12409-2009 地理格网》 G12897《GB/T 12897-2006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12898《GB/T 12898-2009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12979《GB/T 12979-2008 近景摄影测量规范》 G13923《GB/T 13923-2006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13977《GB/T 13977-2012 1:5 000 1:10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13989《GB/T 13989-2012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13990《GB/T 13990-2012 1:5 000 1:10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14267《GB/T 14267-2009 光电测距仪》 G14268《GB/T 14268-2008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更新规范》 G14395《GB/T 14395-2009 城市地理要素编码规则城市道路、道路交叉口、街坊、市政工程管线》 G14511《GB/T 14511-2008 地图印刷规范》 G14911《GB/T 14911-2008 测绘基本术语》 G14912《GB/T14912-2005 1:500 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 G14950《GB/T 14950-2009 摄影测量与遥感术语》 G15314《GB/T 15314-1994 精密工程测量规范》 G15661《GB/T 15661-2008 1:5 000 1:10 000 1:25 000 1:50 000 1:100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 G15967《GB/T 15967-2008 1:500 1:1 000 1:2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 G15968《GB/T 15968-2008 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 G16176《GB/T16176-1996 航空摄影产品的注记与包装》 G16789《GB16789-1997 比长基线测量规范》 G16818《GB/T 16818-2008 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 G16819《GB/T 16819-2012 1:500 1:1 000 1:2 000地形图平板仪测量规范》 G16820《GB/T 16820-2009 地图学术语》 G16831《GB/T 16831-2013 基于坐标的地理点位置标准表示法》 G17157《GB/T 17157-2012 1:25 000 1:50 000 1:100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

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规范-条文

《铁路工程卫星测量规范》条文说明 1.0.1本规范是以现行的《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新建铁路摄影测量规范》规定的测量精度为标准,充分考虑经实践证明铁路卫星测量能够达到的精度,采纳了路内各勘察设计院、工程局、以及铁路局的技术开发成果和作业技术规定编制而成的,适用于不同等级铁路、不同勘察阶段和不同用途的卫星测量工作。 1.0.4卫星接收机的定期检验鉴定,是国家强制性标准,各单位除认真执行外。在一个项目开始测量之前,为了解经过长途运输之后,仪器及设备工作状态是否正常,规定在现场进行接收机比长测量和附属设备的检验校正。 1.0.5本条规定除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铁道部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这些标准包括: TB 10101─99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TB 10050—97新建铁路摄影测量规范 TBJ 101-88 既有铁路测量技术规则 《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GB/T18314—2001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CH 8016-199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 CH 1002-19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GB 12896-1991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50026-93 工程测量规范 GB/T17942-2000国家三角测量规范 3.1.2 、3.1.4 卫星相对定位获取的是WGS-84坐标系中的三维坐标向量(△

X、△Y、△Z),反映了WGS-84坐标系的指向和尺度,不能用于铁道工程的施工。施工坐标系与独立坐标系本质上同属于独立坐标系。习惯使用的桥、隧施工坐标系是一般的平面坐标系,实质上讲是一个经过坐标平移和旋转的自定义椭球(工程椭球)的高斯投影坐标系。计算自定义椭球的高斯投影坐标需要确定自定义椭球的基本参数和中央子午线经度。而自定义椭球参数的计算需要测区平均高程异常,工程平均高程,以及施工坐标系的起算点假定坐标和工程主轴的坐标方位角。经过秦岭特长铁路隧道等十多座特长隧道和特长桥梁的工程验证表明,基于工程椭球建立施工坐标系是适宜的。本条规定了建立工程施工坐标系所需的各个参数,以保证转换精度。 3.1.3 、3.1.4利用卫星测量技术进行铁路工程测量时,为满足工程设计的需求,往往需要将WGS-84坐标转换成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者1980西安坐标系的坐标或者工程独立坐标。铁路线路测量过去常采用国家统一的高斯正形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因为铁路是沿地面修建的,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势高,线路横跨多个投影带,地面长度测量值与测量坐标反算值之间差别大(如青藏线,长度变形高达0.6m/km),投影误差不能满足工程放样的精度要求。因此,应合理设计铁路坐标系统,使这种变形在工程放样误差中可以忽略不计;同时,高等级铁路(客运专线、高速铁路、磁悬浮)的工程放样的精度与一般铁路相比有一定提高,把投影误差的影响限制到更小也是必要的。因此,仅仅规定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1980西安坐标系是不妥当的,已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所以,本条规定了“应根据工程的地理位置和高程变化情况,按工程放样精度对投影误差的要求选择坐标系”。

铁路工程技术标准

铁路工程技术标准的确定 一条铁路的工程技术标准,是根据这条铁路的经济意义及其在铁路网中的作用,并考虑这条铁路的发展以及同相邻铁路的配合关系等条件来确定的。一次建成后不易扩建、改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如路基、桥梁、隧道等,其技术标准应按远期运输需要来确定;随着发展的需要,可以逐步扩建、改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如房屋、轨道等,其技术标准可按近期运输需要来确定。 因为铁路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铁路工程技术标准也在逐步更新。铁路工程技术标准主要有铁路等级、轨距、坡度、曲线半径、限界、到发线有效长、洪水频率、标准活载等。 (1)铁路等级根据铁路的运输能力和在铁路网中的作用等,对铁路所划定的级别。中国1975年制定的《铁路工程技术规范》中规定,中国铁路分为 3级。其中Ⅰ级铁路是在全国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的铁路;Ⅱ级铁路是在全国铁路网中起联络、辅助作用的铁路;Ⅲ级铁路是为某一地区服务的铁路。 轨距铁路轨道两股钢轨头部内侧之间的最短距离。铁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标准轨距为1435毫米。轨距大于或小于标准轨距的分别称为宽轨距和窄轨距。轨距测量法各国也有明确规定,中国规定在钢轨顶面下16毫米处测量,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规定在轨顶面下 5/8英寸(约16毫米)处测量。 坡度铁路区段内在规定的行车速度下对机车牵引重量起限制作用的坡度,即一个一定类型的机车,牵引一定重量的列车在上坡道上能够以“计算速度”运行的最大坡度,称为该线的限制坡度。限制坡度对于线路走向、线路长度、车站分布、工程投资、输送能力和运营指标等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是关系线路全局的主要技术标准之一。这项标准是在全面分析了全国的自然条件、机车类型、路网构成、运量发展、投资效益的基础上,本着满足运量、适应地形、注意协调的原则制定的。设计铁路时,究竟采用哪个限坡数值,则需根据各条铁路的具体情况(运量需要、自然条件、牵引动力、投资效益等)拟出各种可能的方案,经过综合比较确定。 统一列车重量(牵引定数)可以避免列车换重作业,加速机车、车辆的周转,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所以在确定干线铁路的限制坡度时,应考虑同邻接干线牵引定数的统一协调。在较长的铁路上,如果地形难易程度差别较大,采用同一限制度坡会增大工程投资时,可采用多机坡度(多机坡度通常是线路中的最大坡度),或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将线路划分为若干区段,选用不同的限制坡度,并以调整机车类型等办法协调牵引定数,或在一个编组站换重、改编。在改建既有线和增建第二线时,限制坡度的大小还应根据运输要求,并结合既有线的特点来确定。超过限制坡度地段,是采用落坡,还是加强牵引动力,或是二者兼用,应进行经济比较确定。中国、苏联、美国和联邦德国采用的限制坡度或最大坡度的数值见表1。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规范CJJT73-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Urban Surveying Using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CJJ73—2010X xxxx 北京

目录 1 总则 (1) 2 术语、符号和代号 (2) 2.1 术语 (2) 2.2 符号 (4) 2.3 代号 (6) 3 基本规定 (7) 3.1 精度等级 (7) 3.2 坐标系统 (9) 3.3 时间 (10) 4 城市连续运行基准站网(CORS)建设 (11) 4.1 一般要求 (11) 4.2 CORS基准站网的布设 (12) 4.3 基准站建设 (13) 4.4 通讯网络建设 (16) 4.5 管理中心建设 (17) 4.6 服务中心建设 (19) 4.7 坐标联测 (20) 4.8 系统测试 (22) 4.9 成果提交 (24) 4.10 系统维护 (25) 5 城市GNSS网的建设 (28) 5.1 一般规定 (28) 5.2 选点及埋石 (29) 5.3 GNSS测量 (31) 5.4 数据处理 (36) 5.5 质量检查与技术总结 (39) 6 GNSS RTK测量 (42) 6.1 一般规定 (42) 6.2 仪器设备 (42) 6.3 单基站RTK测量 (43) 6.4 网络RTK测量 (46) 6.5数据处理与检验 (47) 6.6 成果提交 (48) 7 GNSS高程测量 (49) 7.1 一般规定 (49) 7.2 技术要求 (49) 7.3 数据处理与检验 (52) 7.4 成果提交 (54) 附录A 地球椭球和参考椭球的基本几何参数 (55)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复习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复习 1. GPS测量观测时,各级网点可视情况设立与其通视的方位点,方位点目标明显,且距网点的距离一般不少于()m。 A.100 B.200 C.300 D.500 答案:【C】解析:详见《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7. 3. 2规定。各级GPS网点可视情况设立与其通视的方位点,方位点目标明显,观测方便,方位点距网点的距离一般不小于300 m。 2. 按现行《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对于D级GPS网的高程联测要求为()。A.可依具体情况B.需按一定比例联测 C.需逐点联测D.根据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要求 答案:【A】解析:详见《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6. 1. 7规定。A、B级应逐点联测,C级根据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要求联测,D、E级可依具体情况联测高程。 3. 按现行《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PS观测期间,不应在天线附近()m 以内使用电台。 A.10 B.20 C.50 D.100 答案:【C】解析:详见《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10. 5. 10规定。 4. 按现行《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PS观测期间,不应在天线附近()m 以内使用对讲机。 A.10 B.20 C.50 D.100 答案:【A】解析:详见《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10. 5. 10规定。 5. 为了防止多路径效应和数据链的丢失,基准站()m范围内应无电视台、微波站、电台等无线电发射源。 A.50 B.100 C.200 D.300 答案:【C】解析:详见《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7. 2. 1规定。 6. 在局部补充,加密低等级的GPS网点时,采用高等级GPS网点点数应不少于()个。 A.2 B.3 C.4 D.5 答案:【C】解析:详见《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6. 1. 10规定。 7. 新布设的GPS网应与附近已有的国家高等级GPS点进行联测,联测点数不应少于()个。 A.2 B.3 C.4 D.5 答案:【B】解析:详见《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6. 1. 5规定。 8. 非基岩的A、B级GPS点的附近埋设辅助点,并测定其与该点的距离和高差,其精度应优于()mm。 A.±0. 5 B.±1. 0 C.±2. 0 D.±5. 0 答案:【D】解析:详见《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7. 3. 1规定。 9. 按现行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对于GPS点位的命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GPS点名以该点位所在地命名,无法区分时可在点名后加注(一)、(二)等予以区别B.新旧点重合时,应采用新点名;点编号按旧点号的最大编号续编,重新设置后并注明C.点名书写应规范准确,如与水准点重合时,应在新点名后以括号注明水准点等级及编号

GPS定位测量标准

G P S定位测量标准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GPS定位测量》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 《GPS定位测量》是引入了《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JTJ/C066-98等技术规范;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测量定位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并积极引领着测绘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代表了工程测量技术的先进性和高科技性,在现代测绘科学技术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本课程的任务如下:教会学生使用GPS测量仪器设备进行控制测量及数据处理、数字测图、施工测量与放样;本课程在《地形测量》、《控制测量》、《数字测图》课程之后开设,与《工程勘测规划测量》、《工程施工测量》课程同时开设,其后续课程为《土地调查与地籍测量》、《摄影测量外业》、《工程变形测量》。 2工作任务与课程目标 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 学生在进行GPS定位测量时,要依据测量工作“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基本原则,完成GPS控制测量数据采集与处理,熟练运用GPS-RTK (RealTimeKinematic,实时动态)技术进行数字测图,同时理解CORS (ContinuousOperationalReferenceSystem,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技术的工作原理,在实践中熟练运用CORS技术进行施工测量与放样。 通过本专业岗位需求分析,确定工作领域、施工测量与放样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并针对GPS定位测量这一工作领域的控制测量数据采集与处理、数字测图、工作任务和对应的职业能力,按照基于工作过程、任务引领知识的教学思路整合课程内容,设计学习项目,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能够完成工作任务,提交合格的测绘成果。《GPS定位测量》课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见表1。

(完整word版)无人机测绘

无人机测绘 产品及应用说明书 东莞市易飞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 2018年6月

1产品简介 倾斜摄影仪X50集成了一个正射和四个倾斜相机,适用于电动多轴无人机执行倾斜摄影任务,所采集的影像数据可用于生产高精度实景三维地图和传统二维地图。 图1相机外观效果图 图2 相机外形尺寸图

图3 三维实景应用地图 2产品特点 ●双拔插智能电池设计 ●USB加密影像数据读取 ●曝光信号防干扰设计 ●设备故障自检功能 ●快拆挂载设计 ●不锈钢钢丝减震设计 ●配备可拆UV镜 ●整机IP54防水防尘等级 ●模具化生产 ●影像分辨率可满足1:500航摄规范要求 无人机航拍测绘具有高清晰、大比例尺、小面积、高现势性的优点。特别适合获取带状地区航拍影像(公路、铁路、河流、水库、海岸线等)。且无人驾驶飞机为航拍摄影提供了操作方便,易于转场的遥感平台。起飞降落受场地限制较小,在操场、公路或其它较开阔的地面均可起降,其稳定性、安全性好,转场等非常容易。 小型轻便、低噪节能、高效机动、影像清晰、轻型化、小型化、智能化更是无人机航拍的突出特点。 图4 无人机测绘地形图

3设备规格参数 3.1 倾斜摄影仪尺寸重量 1)尺寸:φ255mm×190 mm; 2)重量:2.4 kg 3.2包装箱尺寸重量 1)尺寸:长:350mm宽:330mm高:260mm; 2)重量:3.1 kg 3.3倾斜摄影仪规格参数 1)作业高度:80m~1000m 2)作业速度:0~22km/h 3)传感器:CCD 4)、传感器尺寸:23.2mm×15.4mm 5)像元物理尺寸:4.25um 6)最短曝光间隔:2s 7)镜头焦距:16/20mm (正摄16mm,侧视20mm) 8)总像素:大于1×108(px) 9)侧视镜头倾斜角:45° 10)存储器总容量:160 GB 11)使用温度:-10℃~+40℃ 12)存放温度-20~+50℃ 13)环境湿度:≤95% 14)曝光方式:定点曝光 15)供电方式:可拔插式电池供电 16)开机方式:统一开关机 17)相机复开功能:系统对相机有复开机功能 18)模块化:电池模块化设计,双备份智能电池,自带充电接口 19)监控管理:电量、曝光信号和相机状态检测并有LED灯显示 20)数据加密读取:统一mini USB接口读取,加密读取待升级 21)信号兼容:离散电平\PWM定点信号 22)分辨率:2cm~12cm 23)拍摄时长:80分钟(4秒/张,双电池) 24)满电待机时长:10天(关机静止待机)

GPS控制网等级分类与规范标准[详]

1 分类方法一:A、B、C、D、E级 1.1参考规范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2009》 1.2 界面显示参数 1.3 划分标准 B、C、D和E级的精度应不低于表1的要求: 表1.2 布设原则: 表1.3 各级GPS网点位应均匀分布,相邻点间距离最大不宜超过网平均间距的2倍。

接收机的选用: 表1.4 级别 B C D、E 单频/双频双频/全波长双频/全波长双频/单频 观测量至少有L1、L2载波相位L1、L2载波相位L1载波相位 同步观测机数≥4 ≥3 ≥2 观测: 表1.5 级别级别 B C D E 卫星截止高度角/度10 15 15 15 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4 ≥4 ≥4 ≥4 有效观测卫星总数≥20 ≥6 ≥4 ≥4 观测时段数≥3 ≥2 ≥1.6 ≥1.6 时段长度≥23h ≥4h ≥60min ≥40min 采样间隔30 10-30 5-15 5-15 注1:计算有效观测卫星总数时,应该各时段的有效观测卫星扣除期间的重复卫星数 注2:观测时段长度,应为开始纪律数据到结束记录的时间段 注3:观测时段≥1.6,指采用网观测模式时,每站至少观测一时段,其中二次设站点数应不少于GPS网总点数的60% 注4:采用基于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点观测模式时,可连续观测,但观测时间应不低于表中规定的各时段观测时间的和 数据处理 (1)外业数据检核 1)B级GPS网基线外业预处理和C、D、E级GPS网基线处理,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ds应满足公式1.1的规定: ds≦2σ (1.1) σ---为基线测量中误差,单位为毫米 2)B、C、D、E级GPS网基线测量中误差σ采用外业测量时使用的GPS接收机的标称精度,计算时变长按实际平均边长计算。 3)B、C、D、E级GPS网同步环闭合差,不宜超过以下规定: 三边同步环中只有两个同步边成果可以视为独立的成果,第三边成果应为其余两边的代数和。由于模型误差和处理软件的内在缺陷,第三边处理结果与前两边的代数和常不为零,其差值应符合公式1.2 ≦

GPS接收机检测场校准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范规定了GPS接收机检测场校准基本要求和方法,适用于GPS接收机检测场校准和检测2 引用文献 2.1 GB/T 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2.2 JJF1015-2002 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和型式批准通用规范 2.3 JJF1059-199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2.4 CH 8016-1995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机(测地型和导航型)校准规范》JJF 1118-2004 2.6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 2.7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CH8016-95; 2.8 《比长基线测量规范》GB16789-1997。 3 术语和定义计量单位 3.1 踏勘reconnaissance 工程开始前,到现场察看地形和其他工程条件的工作。 3.2 造标tower building;signal erection 建造作为观测照准的目标及升高仪器位置的测量标志构筑物的总称。 3.3 埋石mark at or below ground level;setting monument 将控制点的永久性标志固定在实地的工作。 3.4 观测墩observation post;observation pillar 顶面有中心标志及同心装置,并能安装测量仪器及观测照准目标的设施。 3.5 强制对中forced centring 用装在共同基座上的装置,使仪器和觇牌的竖轴严格同心的方法。 3.6 标石markstone;monument 用混凝土、金属或石料制成,埋于地下或露出地面以标志控制点位置的永久性标志。 3.7 觇标tower;signal 作为照准目标用的测量标志构筑物。 3.8 觇牌target 作为测量照准目标用的标志牌。 3.9 测量标志surveying mark 标定地面控制点或观测目标位置,有明确中心或顶面位置的标石、觇标及其他标记的通称。 3.10 点之记description of station 记载等级控制点位置和结构情况的资料。包括:点名、等级、点位略图及与周围固定地物的相关尺寸等。 3.11基线baseline 三角测量和摄影测量中,为获取测绘信息所依据的基本长度。 3.12 测回observation set 根据仪器或观测条件等因素的不同,统一规定的由数次观测组成的观测单元。 3.14 ITRF国际地球参考框架 由国际地球自转服务局(IERS)推荐的以国际参考子午面和国际参考极为定向基准,以IERS YY 天文常数为基础定义的一种地球参考系和地心(地球)坐标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