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红外光谱的应用与发展

近红外光谱的应用与发展
近红外光谱的应用与发展

XXX 毕业设计

近红外光谱的应用与发展

系别:化学与药学系

专业:生物制药

姓名: XXX

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XXX 讲师

完成日期 2011 年 3 月 10 日

XXX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选题近红外光谱的应用与发展

院系化学与药学系专业生物制药

学生姓名XXX 指导教师XXX

本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发展状况:

现代近红外光谱(NIR)分析技术是近年来分析化学领域迅猛发展的高新分析技术,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分析专家的注目,在分析化学领域被誉为分析“巨人”,它的出现可以说带来了又一次分析技术的革命。

近红外光谱主要是反映C-H、O-H、N-H、S-H等化学键的信息,因此分析范围几乎可覆盖所有的有机化合物和混合物。主要的应用领域包括:石油及石油化工、基本有机化工、精细化工、冶金、生命科学、制药、医学临床、农业、食品、饮料、烟草、纺织、造纸、化妆品、质量监督、环境保护、高校及科研院所等。研究内容:

1.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2.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历史

3.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特点

4.近红外仪器类型和特点

5.NIR-AOTF光谱技术药物制剂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研究方法、手段及步骤:

NIR-AOTF光谱技术烟草质量研究和检测

1.建立数学模型:选择有代表性的烟叶标样,根据烟草所传递的标样,利用流

动分析仪,测试标样的化学值(作为烟叶化学指标的真值),利用近红外仪器扫描标样的近红外光谱,建立并优化模型。

2.应用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利用流动分析仪与近红外,对其他样品进行平行测

试对比,以判断近红外的测试精度。

3. 建立了以下化学成分的测试模型:烟碱、总糖、还原糖、总氮、钾、氯。测试结果表明,这样的测试精度已经满足我们大多数使用场合的测试要求(根据我们的经验,相关系数R>0.98的话,测试精度达到使用要求)

参考文献:

[1]周德成,刘木清,周小丽,等. 近红外光谱分析在食品药品检测中的应用[J]. 红外,2006,3(27):28-31

[2] 周学球,刘旭,吴严巍,等. 傅立叶变换近红外过程分析技术在中国的应用[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26(7):155-158.

[3]任玉林,等.PLS—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非破坏分析安乃近.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7, 3:99

[4]何嘉耀,彭荣非,张展霞.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2,22(1):67

[5] Ulmschneider M, Barth G, Reder B. Transferable basic library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active substances using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J]. Pharmazeutische Ind, 2000, 62 (4): 301-304.

近红外光谱的应用与发展

摘要

本文主要概述了现近代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应用进展,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特点和近红外仪器的类型和特点,说明了NIR-AOTF光谱技术的原理和性能以及NIR-AOTF光谱技术在制药过程控制中的应用进展,也简单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制药业中的应用前景。

近红外光谱是介于可见光和中红外之间的电磁辐射波,美国材料检测协会将近红外光谱区定义为780-2526nm的区域,是人们在吸收光谱中发现的第一个非可见光区。近红外光谱区与有机分子中含氢基团(OH、NH、CH)振动的合频和各级倍频的吸收区一致,通过扫描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可以得到样品中有机分子含氢基团的特征信息,而且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样品具有方便、快速、高效、准确和成本较低,不破坏样品,不消耗化学试剂,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因此该技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近红外光谱技术量测信号的数字化和分析过程的绿色化又使其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已成为发展最快,最引人注目的光谱分析技术。

关键词

红外光谱应用发展特点

Application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Development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an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R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advances in history,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near-infrared instrument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indicating that the NIR-AOTF spectroscopy principles and performance, and NIR-AOTF spectroscopy in the pharmaceutical process control application progress, but also introduces the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 the application.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is in the visible and infrared range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ssociation of Testing Materials is defined as the near infrared spectral region 780-2526nm region, is that people found in the absorption spectra of the first non-visible area.Near-infrared spectral regions and groups of organic molecules of hydrogen (OH, NH, CH) vibration frequency and the combined frequency of the absorption area at all levels of the same samples by scanning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the sample can be hydrogen-based organic moleculesGroup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and by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alysis of samples with a convenient, fast, efficient, accurate and low cost, without destroying the sample, do not consume chemical reagents, do not pollute the environment, etc., so the technology by more and moreof all ages.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digital signal process of green and it has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in recent years,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fastest growing, most notably spectroscopy.

Keywords

IR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features

目录

1选题意义 (1)

2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1)

3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历史 (2)

4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特点 (3)

5近红外仪器的类型和特点 (4)

6 NIR-AOTF光谱技术 (4)

6.1 NIR-AOTF光谱技术的原理和性能 (5)

6.2 NIR-AOTF光谱技术在制药过程控制中的应用进展 (5)

6.2.1 在原料药分析中的应用 (5)

6.2.2 在药物制剂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6)

(1)粉末混合过程控制 (6)

(2)包衣过程监控 (6)

(3)片剂生产过程控制 (7)

6.2.3 在中药材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7)

6.3 存在的不足 (7)

7.研究方案:NIR-AOTF光谱技术烟草质量研究和检测 (8)

8总结 (10)

9.参考文献 (11)

10.致谢: (12)

1选题意义

近红外(NIR)谱区是人类认识最早的非可见光谱区,波长范围在0.75—2.5 m 之间,用波数表示时则在13330—4000cm-1之间。由于近红外的吸收谱带复杂,谱峰重叠,信号弱,在分析上难以应用,长期以来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十多年来,随着近红外仪器的改良,新的光谱理论和光度分析方法的建立,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化学计量学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使近红外光谱技术成为目前发展最快、最引人注目的分析技术,并以其简单快速、实时在线、无损伤无污染分析等特点,在复杂物质的分析上得到广泛应用。在包括制糖和制药的许多与化学分析和品质管理有关的行业中的应用前景极其广阔。

2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现代近红外光谱(NIR)分析技术是近年来分析化学领域迅猛发展的高新分析技术,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分析专家的注目,在分析化学领域被誉为分析“巨人”,它的出现可以说带来了又一次分析技术的革命。

我国对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起步较晚,除一些专业分析工作人员以外,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还鲜为人知。但1995年以来已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并在仪器的研制、软件开发、基础研究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果。但是目前国内能够提供整套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化学计量学软件、应用模型)的公司仍是寥寥无几。随着中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国外许多大型分析仪器生产商纷纷登陆中国,想在第一时间占领中国的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市场。由此也可以看出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分析界炙手可热的发展趋势。在不久的未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分析界必将为更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

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是将光谱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计量学技术与基础测试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将近红外光谱所反映的样品基团、组成或物态信息与用标准或认可的参比方法测得的组成或性质数据采用化学计量学技术建立校正模型,然后通过对未知样品光谱的测定和建立的校正模型来快速预测其组成或性质的一种分析方法。

与常规分析技术不同,近红外光谱是一种间接分析技术,必须通过建立校正模型(标定模型)来实现对未知样品的定性或定量分析。具体的分析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选择有代表性的样品并测量其近红外光谱;二是采用标准

或认可的参考方法测定所关心的组分或性质数据;三是将测量的光谱和基础数据,用适当的化学计量方法建立校正模型;四是未知样品组分或性质的测定。由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工作过程可见,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包括了近红外光谱仪、化学计量学软件和应用模型三部分。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满足快速分析的技术要求,是缺一不可的。

与传统分析技术相比,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具有诸多优点,它能在几分钟内,仅通过对被测样品完成一次近红外光谱的采集测量,即可完成其多项性能指标的测定(最多可达十余项指标)。光谱测量时不需要对分析样品进行前处理;分析过程中不消耗其它材料或破坏样品;分析重现性好、成本低。对于经常的质量监控是十分经济且快速的,但对于偶然做一两次的分析或分散性样品的分析则不太适用。因为建立近红外光谱方法之前必须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得到一个准确的校正模型。

近红外光谱主要是反映C-H、O-H、N-H、S-H等化学键的信息,因此分析范围几乎可覆盖所有的有机化合物和混合物。加之其独有的诸多优点,决定了它应用领域的广阔,使其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许多行业中都能发挥积极作用,并逐渐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主要的应用领域包括:石油及石油化工、基本有机化工、精细化工、冶金、生命科学、制药、医学临床、农业、食品、饮料、烟草、纺织、造纸、化妆品、质量监督、环境保护、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在石化领域可测定油品的辛烷值、族组成、十六烷值、闪点、冰点、凝固点、馏程、MTBE含量等;在农业领域可以测定谷物的蛋白质、糖、脂肪、纤维、水分含量等;在医药领域可以测定药品中有效成分,组成和含量;亦可进行样品的种类鉴别,如酒类和香水的真假辨别,环保废弃物的分检等。

3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历史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5个阶段。在发现近红外谱区后的150年中,其应用极为有限,被行内人士称为“被遗忘的谱区”。直到20世纪50年代,由于近红外仪器的进步和Norris等人所做的大量研究工作,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首先在农产品品质快速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经典近红外光谱分析的灵敏度低、抗干扰性差,该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入了一个沉默时期。 80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仪器数字化和化学计量学(Chemometrics)学科的发展,也使以弱信号和多元信息处理为基本特征的近红外光谱分析获得了技术

支持和依靠。90年代以后,近红外光谱技术步入快速发展时期。计算机技术、数字化仪器和化学计量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化学计量学方法和分析软件成为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已成为品管实验中必备的仪器。

4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特点

与传统化学分析方法相比,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有鲜明的技术特点。

1、分析速度快。扫描速度快,可在数十秒内获得一个样品的全光谱图,通过数学模型既可快速计算出样品的浓度。

2、多种成分同时分析。一次全光谱扫描,可获得多种成分的光谱信息,通过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就可定量分析样品的多种物质成分。

3、无污染分析。样品不需特别的预处理,不使用有毒有害试剂。根据样品的物质状态和透光能力采用透射或漫反射方式测定,可直接测定不经预处理的液态、固态或气态样品。

4、无损伤分析。测定过程不破坏或消耗样品,不影响外观、内在结构和性质。

5、实时分析和远距离测定。实时在线分析特别适合工业生产上应用。利用光导纤维技术远离主机取样,将光谱信号实时传送回主机,直接计算出样品成分的含量。

6、操作简单,分析成本低。除需要电能外,不需要任何耗材,大大地降低测试费用。操作上不需要专门技能和特别训练。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也有其固有的弱点。该项技术是一种间接的分析技术,它必须依赖常规的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出特定背景范围内多个标准样品成分的化学值,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待测样品的成分含量。数学模型预测的准确性与常规化学分析的准确性、建模样品的代表性、模型使用的合理性有很大关系。另外,近红外光谱分析的测试灵敏度较低,待测样品的成分含量一般不少于0.1%。

5近红外仪器的类型和特点

近红外光谱仪器已由传统的滤光片型、光栅色散型,发展到目前流行的主导产品傅立叶变换型。

滤光片型仪器是主要用于专用分析仪器。该类仪器的波长准确性差,测量准确性也就差,建立的数学模型不能转移。由于滤光片镀膜分子经常变化,引起内部波长漂移,所建立的分析数学模型要经常校正误差,使用很麻烦,应用局限性大,数学模型不能传递。该类仪器的价格也便宜。

光栅色散型仪器是70-80年代常用的仪器类型,其采用全息光栅分光、PbS或其他光敏元件作检测器,有较高的信噪比,但波长准确度仍较低,数学模型仍不能传递。仪器中可动部分可能磨损,影响光谱采集的可靠性,不适合在线分析。该类仪器的价格较滤光片型仪器贵。

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是90年代中期以后市场的主导产品,其较传统的滤光片型和光栅色散型近红外光谱仪有更为明显的优点,表现为波长准确度和分辨率更高、扫描速度更快、不受自然散光影响、检出限量高等;由于这些优点,用户在使用时不需要对仪器进行外部校准,数学模型在同类型仪器间转移和传递成为可能。另外,光导纤维探头和积分球采样系统等附件的应用,对不规则样品的分析测定就更加方便。样品的形态可以是固体、粉末状、颗粒状、液体,甚至气体。可远距离提取样品光谱信息,从而实现在线分析。这些技术的发展,大大拓宽了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应用范围。该类仪器价格较贵。

6 NIR-AOTF光谱技术

近红外光谱最突出的研究进展是能够实现药品和食品生产的在线过程控制,因此在多种物质品质检测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

NIR-AOTF是20世纪90年代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最突出的进展——声光可调(acousto-optic tunable filter,AOTF)近红外光谱仪。它不仅结构简单、体积小、重现性好,而且采用了全固态一体化的密封设计,具有优异的抗震性能,且对温度、湿度、灰尘均有较好的适应性。NIR-AOTF 在国外主要用于制药过程控制,推广NIR-AOTF光谱技术在制药过程控制领域的应用,对提高药品质量有重要意义。

6.1 NIR-AOTF光谱技术的原理和性能

NIR-AOTF的核心分光器件AOTF采用单晶体设计。因设备内部构造简单、光径最短,保证了最大光学效能输出,满足了生产在线快速无损检测需求。

近红外光谱区(780~2 526 nm)的光谱信息来源于分子内部振动的倍频吸收和合频吸收。传统的近红外光谱分析的专一性差、模型性能不稳定、难以实现在线检测[1,2]。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光学技术的迅速发展,NIR-AOTF除具有传统近红外傅立叶变换分光系统的优点外[3],还具有以下性能:(1)信噪比比傅立叶变换技术高10~100倍,可以检测药物中痕量物质的含量;(2)采用全固化设计,没有任何可移动和转动的部件,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不仅可随混合器一起转动,而且仪器不需要定期校准,长时间运行数据稳定可靠,适用于在线连续长时间检测;(3)在中药提取和浓缩的在线检测中,仪器不受温度、湿度、灰尘等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受管路中气泡的影响,不需预处理就能准确测定提取液和浓缩液中万分之几的低含量指标;(4)光谱测量技术与化学计量学学科有机结合,具有强大的软件功能,包括光谱采集软件SNAP!2.03和化学计量学软件The Unscrambler,这些软件集成仪器能够在线实时显示各项指标数据,精度高,移植性好

6.2 NIR-AOTF光谱技术在制药过程控制中的应用进展

NIR-AOTF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日趋广泛,从药物的定性、定量分析,到生产过程各阶段如提取、浓缩、合成、混合、干燥、压片及包装等的在线监控,表现出巨大的潜力。

6.2.1 在原料药分析中的应用

用近红外直接识别了装在密闭玻璃瓶里的9种活性药物中间体,并发展了一个用于判别分析的可转移的基础光谱库。Blanco等提出了建立用于药物原料识别近红外光谱库的步骤和策略,使用相关系数作为判别准则,库中化合物的数量可根据需要扩容。对于用近红外谱图库难以细分的相似物,他们提出建立层叠子库的设想,即用马氏距离或者残余方差方法进一步识别,能够分类和判别,效果良好。Li等用近红外定标模型,根据原料药在不同温度及湿度条件下A、B 2种晶型有着不同的物理性质,对晶型B进行了离线和在线过程监控,效果较满意。

6.2.2 在药物制剂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制剂过程控制分析是药物分析的重要研究内容。NIR-AOTF的最大特点是操作简便、快速,不破坏样品进行原位测定,不使用化学试剂,不必预处理样品,可直接分析颗粒状、固体状、糊状、不透明的样品。这些特点使得NIR-AOTF特别适宜于在线的过程控制分析。

(1)粉末混合过程控制

用近红外光谱对水杨酸和乳糖粉末的混合均匀性进行在线监测。验证分3个阶段。第1阶段,收集样品的特征光谱,筛选出最有效的光谱区域,模拟混合过程并建立定标模型;第2阶段,改变混合条件,利用前面建立的模型预测混合的均一性。结果与传统HPLC检测对应点的分析值之间相关性良好,证明近红外光谱可以对不同混合条件下的样品进行均匀性鉴别;第3阶段,将校正模型用于生产。结果表明,在特定光谱区域内,NIR-AOTF作为一种对药物混合均匀性的“实时”的非侵入式分析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不仅如此,混合物的颗粒大小也能得到很好的鉴别。

徐晓杰等[8]采用偏最小二乘法检测六味地黄丸生产粉末的混合均匀度,建立的方法基本可以满足药品生产过程中粉末混合均匀度测定的要求,并提出通过加大样本量以及扩大设计浓度范围。NIR-AOTF可用于六味地黄丸粉末混合过程的质量控制,为中药生产现代化、粉末混合过程的实时在线质量控制提供了好方法。

(2)包衣过程监控

片剂样品近红外光谱的变化与包衣厚度相关。他们进一步考察了NIR-AOTF在片剂包衣过程监控中的应用。在用乙基纤维素(EC)或羟丙基纤维素(HPMC)进行包衣的过程中,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取样,测定片剂样品的近红外光谱。采用二阶导数变换和多元散射校正2种方法处理光谱,然后用主成分分析建立计算包衣厚度的校正模型。由于NIR-AOTF具有非破坏性,可以进一步测定样品的溶出度,考察包衣厚度与溶出度的相关性,从而更好地控制包衣制剂的质量。

为控制药物活性成分的释放,研究人员正在研究一种以包衣技术为核心的制剂新工艺,即在缓释药物片心外面包一层含有快速释放药物的包衣。这需要对外层包衣中药物活性成分进行快速、非破坏性的定量分析,NIR-AOTF则可对这种高精度要求的包衣过程进行监控。

(3)片剂生产过程控制

比较NIR-AOTF与HPLC和卡费法对头孢片剂存在形式和生产中间体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国外也有报道,将NIR-AOTF用于抗生素片剂的生产控制,以及NIR-AOTF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抗菌素头孢呋肟酯片剂的生产进行全过程监测。他们用对原始光谱数据的判别分析、对主成分分析、得分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3种方法分别鉴别了头孢呋肟酯的原料药、颗粒、片心和片剂,结果较好;并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偏最小二乘法对此化合物的含量和含水量进行定量分析,也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6.2.3 在中药材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中药鉴别是保证中药质量的重要环节,传统的中药鉴别方法主要有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等,但对一些亲缘关系较近的品种和伪品很难获得准确的鉴别结果。目前将NIR-AOFT用于黄芪、当归、人参等药材地道性的鉴别研究,准确率达100 %。研究人员还建立了NIR-AOTF结合偏最小二乘法测定牛膝中蜕皮甾酮含量的方法,样品的预测值和真实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48 9。此法的建立为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可能。以红参提取液的浓缩过程为例,用标准正态变量法和一阶导数预处理光谱,建立近红外光谱与浓度参考值之间的校正模型。此模型能实时测得红参醇提取液浓缩过程中浓缩液的乙醇和人参总皂苷的浓度,在线反映了浓缩过程的状态,为中药制药过程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新方法。觅译铜等[11]将NIR-AOTF与模糊神经网络相结合,以参麦注射液为例,研究了此分析方法用于快速检测与评价中药产品质量类别的效果。

6.3 存在的不足

近红外用于在线检测需要建立测量模型,建模需要标准样品和相关的一级数据。模型的准确性受定标样品的选择、制备、操作技术和计算机化学计量软件的影响。如遇生产工艺调整、产品质量和性能指标发生变化,近红外模型则需要维护,否则模型对样品的测试误差偏大控制可能出现失误。此外,近红外仪器价格较贵,对于偶然做一两次分析或分散性样品的分析不太适用。

7.研究方案:NIR-AOTF光谱技术烟草质量研究和检测

烟草主要化学成分测试模型:

烟草主要化学成分的测试模型建立过程如下:选择有代表性的烟叶标样,根据烟草所传递的标样,利用流动分析仪,测试标样的化学值(作为烟叶化学指标的真值),利用近红外仪器扫描标样的近红外光谱,建立并优化模型。利用流动分析仪与近红外,对其他样品进行平行测试对比,以判断近红外的测试精度。烟草主要化学成分方面,建立了以下化学成分的测试模型:烟碱、总糖、还原糖、总氮、钾、氯,结果如下。测试结果表明,这样的测试精度已经满足我们大多数使用场合的测试要求(根据我们的经验,相关系数R>0.98的话,测试精度基本达到使用要求)

测量方式:

使用美国 Brimrose 公司 Luminar 5030型近红外光谱仪采集样品的光谱数据。将样品放置于样品盒的槽中,用盒盖将样品刮平,连同盒盖一起放置于支架上,光谱仪的探头卡在样品盒盖的圆孔中,垂直卡紧,采用漫反射的测样方式采集光谱(或将样品放置于样品杯中,用砝码将样品压实后,取出砝码,将样品杯放置到旋转的支架上,采用旋转的方式采集漫反射光谱)。每一张光谱都是 300 次扫描的平均结果。波长范围从 1100nm到 2500nm,波长增量为 2nm。固定支架采用小型的样品盒盛装样品,需要约5克左右的样品量即可;旋转支架采用样品杯盛装样品,需要约 50 克左右的样品量。固定支架小巧灵活,旋转支架测试的准确度略好。

PLS1回归模型:

将所有光谱数据经过一阶微分处理(9 点平滑),导入 The Unscrambler分析软件,然后将各指标的数据与样品一一对应,采用 PLS1 方式进行计算建立定量校正模型。

结果:

由以上粉末样品各个指标的模型中可以看出,每个模型均有非常好的线性关系,各项指标的相关性R,都在 0.96 以上。而且建立模型的样品足够多,各指标的数据梯度分布也比较好,因此,可得到很好的验证偏差。

近红外预测值和化学预测值对比:

8总结

随着近红外光谱仪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化学计量学的发展,近红外光谱在制药过程中的应用全面展开,有关近红外光谱的研究及应用迅速增加,成为发展最快、最引人注目的一门独立的分析技术。它在制药过程控制中的应用愈加广泛,发达国家已将近红外方法使用在质量控制、品质分析或在线分析中,作为快速、无损、绿色、环保的分析手段。来自美国航天技术的AOTF近红外光谱技术倍受人们注目和青睐,其独有的光学分光系统和强大的光谱采集软件及化学计量学软件,使分析技术更加准确、快速,并可进行微量、痕量分析,在液体制剂生产、无菌监控、光学异构体拆分等方面有着光明的前景。

9.参考文献

[1]周德成,刘木清,周小丽,等. 近红外光谱分析在食品药品检测中的应用[J]. 红外,2006,3(27):28-31

[2] 周学球,刘旭,吴严巍,等. 傅立叶变换近红外过程分析技术在中国的应用[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26(7):155-158.

[3] 刘燕德,钟储智,欧阳爱国. 近红外反射光谱分析在液态食品分析中的应用[J]. 农机化研究,2005,3(2):213-215.

[4]任玉林,等.PLS—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非破坏分析安乃近.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7, 3:99

[5]何嘉耀,彭荣非,张展霞.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2,22(1):67

[6] Ulmschneider M, Barth G, Reder B. Transferable basic library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active substances using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J]. Pharmazeutische Ind, 2000, 62 (4): 301-304.

[7] Blanco M, Romero M A. Near infrared libraries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 solution for identity confirmation[J]. Analyst, 2001, 126(12): 2212-2217

[8]EL-Hagrasy A S, Drennen J K A. 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 approach to near-infrared processcontrol of pharmaceutical powder blending[J]. J Pharm Sci, 2006, 95(2): 422-434.

[9]C. D. Tran, G. H. Gao. Anal.Chem., 1996, 68: 2264

[10]Near-Infrared Spectrophotometry .USP25-NF second supplement, p2903-2907

[11] Burks, T. F., Shearer, S. A., Gates, R. S., and Donohue, K. D. 2000. 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design and evaluation for classifying weed species using color image texture. Trans. ASAE 43:1029-1037.

[12] Chang, H. W., Shaw, J. T., Lee, S. M., and Hong, M. C. 2000. Classifying varieties of paddy rice by near-infrared and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 J. Agric. Mach. 9:1-16.

[13] Majumdar, S., and Jayas, D. S. 2000. Classification of cereal grains using machine vision: Combined morphology, color, and texture models. Trans. ASAE 43:1689-1694.

10.致谢:

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XXX老师的悉心指导,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因此,我首先感谢XXX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关怀。他丰富经验和渊博的知识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他对人态度的谦和使我受益良多。XXX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我再次感谢XXX老师对我的帮助,没有他的指导,我无法做好论文。

另外,感谢四年来所有传授我知识的老师,老师们教会我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对待学习、对待生活的态度。我还要感谢我可爱的同学,大学四年给我了那么多的帮助与鼓励,在我不开心的时候,总能让我开心起来,不会忘记,大学四年里我们一起渡过的欢乐时光,那些开心的日子,总是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最后对老师,同学和家人再次致以我最衷心的感谢!

XXX

2011.03.28

红外光谱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红外光谱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苏雄200910835319 集宁师范学院化学系09级化学3班内蒙古乌兰察布市 012000 摘要 波数13000~10cm-1或波长0.75~1000μm之间称为红外区,在此范围内的物质吸收红外辐射后,因分子振动、转动、或晶格等运动产生偶极矩变化,形成可观测的红外光谱。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进程和红外光谱技术分析速度快,分析效率高,分析成本低,测试重现性好等特点。红外光谱技术在制浆造纸工业中木素的定性和结构分析、木素的定量分析、研究纤维素的结晶结构、测定纸浆Kappa 值等,以及在临床医学和药学方面,农业方面,以及食品方面在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环境科学中水环境监测、固体环境监测、气体环境监测,石油工业中对于油品成分,含量等方面的分析有广泛应用。 关键词 红外光谱;特点;应用 引言 分子振动、转动、或晶格等运动产生偶极矩变化,形成可观测的红外光谱。红外光谱广泛应用于分子结构的基础研究和化学组成的分析领域, 对有机化合 物的定性分析具有鲜明的特征性。因此,红外光谱有化合物“指纹”之称,是鉴定有机化合物和结构分析的重要工具。由于其专属性强各种基因吸收带信息多,固可用于固体、液体和气体定性和定量分析[1]。由于用红外光谱作样品分析时基本不需要处理,且不破坏和消耗样品,自身又无环境污染,因而被广泛运用,目前红外光谱广泛已应用于制浆造纸工业、临床医学和药学方面、农业方面、食品方面、环境科学、石油工业等学科领域,并随着技术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受到重视。 1、红外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红外吸收光谱是由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同时伴随转动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因此,红外光谱的吸收峰是有一定宽度的吸收带。物质吸收红外光应满足两个条件,即辐射应具有刚好能满足物质振动能级跃迁时所需的能量;辐射与物质之间有偶合作用。因此当一定频率的红外光照射分子时如果分子中某个基团的振动频率与其一致,同时分子在振动中伴随有偶极矩变化,这时物质的分子就产生红外吸收。

红外光谱论文

红外光谱分析在矿场的应用 摘要:红外光谱作为一门先进的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逐渐引入矿场应用。主要了解红外光谱分析的原理,应用的意义以及这门技术的优缺点。 关键词:红外光谱分析的原理优缺点 正文 红外光谱又称分子振动转动光谱,属分子吸收光谱。样品受到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时,分子吸收其中一些频率的辐射, 使振-转能级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相应于这些区域的透射光强减弱,记录百分透过率T%对波数或波长的曲线, 红外吸收光谱的具有以下特点1、只有振-转跃迁,能量低2、应用范围广3、分子结构更为精细的表征4、可以进行定量分析5、样品不限形式,用量少,不破坏样品6、分析速度快7、可联用。这些特点也是将其与紫外可见光谱得以区别。 红红外光谱与紫外可见光谱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区别。首先,.光谱产生的机制不同。红外是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而紫外可见光是价电子和分子轨道上的电子在电子能级上的跃迁;其次是研究对象不同前者是在振动中伴随有偶极矩变化的化合物,后者是不饱合有机化合物特别是具有共轭体系的有机化合物;最后是二者分析的试样形式不同,使用范围不同,红外是气、液、固均可,既可定性又可定量,非破坏性分析,而紫外可见光既可定性又可定量,有时是试样破坏性的。 产生红外光谱需要满足俩个条件:(1)红外辐射光子的能量与分子振动能级跃迁所需能量相同。(2)辐射与物质间有相互耦合作用(偶极距有变化) 分子的振动都有一个内在的频率,如果辐射到分子上的红外线的频率与分子振动的内在频率不同,分子振动不受到影响。如果二者相同,则会产生共振效应,分子吸收入射的红外线,振幅增大,能量增加。分子具有内在的振动频率只是共振效应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内在频率的大小决定了分子吸收何种频率的红外线。而这种吸收能否发生

红外光谱的研究与发展

红外光谱的发展与展望 红外光谱一般分为近红外(Near InfraredSpectrum),中红外(Middle Infrared Spectrum)和远红外(Far Infrared Spectrum)三个区域,波长分别为780)3000nm, 3000)25000nm和25)50Lm。众所周知中红外光谱是广泛应用的一种分析手段。近红外光谱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在理论上和应用受到重视,其主要原因在于该区内的吸收是O)H、N)H、C)H等基团的振动吸收。这些吸收谱带复杂,多为合频吸收,且吸收强度较弱,难以在分析上应用。近年来,随着仪器制造技术的发展,新的光谱理论和光度分析新方法不断建立,特别是化学计量学的深入研究和广泛使用,促进了NIR分析技术的复兴和发展。 1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根据NIR光谱的发生机理,使用的NIR分析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透射测定法使用于透明样品的分析,透射光强度与物质量间的吸收关系符合比尔定律。 2.漫透射测定法试样中含有光散射物质(折射率与基体材料不同的小颗粒),光在穿透分析样品时,除了吸收外还有多次的散射,在这个过程中比尔定律不适用。 3.反射测定法近红外光照射到样品表面后,根据样品表面状态和结构的不同,光线可以有规则的反射、漫反射和透反射三种。这种方法常用于粗糟和粉末状样品的测定。目前市场上常见的NIR光谱仪大多属于反射型尤其是漫反射型,有个别的专用的NIR分析仪器是在UV/IR光度计基础上改进的NIR透射型分析仪。NIR 和MIR一样,反映的是分子的振动频谱,其结果直接与分子的内部结构、分子官能团及分子状态有关,从NIR谱中同样可以得到分子的定量定性信息。与MIR不同的是NIR反射谱还可以得到一系列物理性质,如密度、粒子尺寸、纤维直径、大分子聚合度等特殊信息。根据NIR光谱发生的机理可知NIR谱带较弱,这样给长光程试样池特别是粘滞样品、流体试样的在线分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得分析时不需要对分析样品进行复杂预处理,池长对分析结果影响较小,定量分析的范围大等优点。NIR光谱分析的另一个特点是光源强度较大,探测器的反应灵敏度较高,因而检测信噪比高,尤其在散射效应强时,散射/吸收比高。在反射和散射NIR中,高的信噪比,可以得到良好的线性关系,对分析样品的外观宽容度大,既可以用于清澈的气、液、固样品的测定,又可对粉末状、糊状、丝状和不规则状样品的分析。NIR分析还有价格便宜耐用的透明材料(一般的光学玻璃)作为分析窗口,便于实现快速、实时、在线分析和控制。光纤传感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为NIR分析技术提供了长距离检测传输、遥测、遥控等应用的可能性,特别是在有毒、易爆、放射性及其它难以直接测量的样品或现场更有意义。NIR光谱在使用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结构复杂,谱图重叠多,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中必须采用一定的数据处理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在定量分析中,导数光谱的应用可明显的消除基线漂移的影响,二阶导数可消除基线倾斜所造成的误差,两个相邻波长的一阶导数之比,可对光谱重叠和光谱干扰进行校正。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是进行多组分分析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波长点和波长间隔,可用统计分析的方法验证分析结果。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square PLS)则是一种全光谱分析方法,该法充分利用了多个波长下的有用信息,不须刻意的选择波长,并且能滤去原始数据的噪音,提高信噪比可解决一些有交互影响的非线性问

.红外光谱论文

.红外光谱论文

目录 1、摘要 (1) 2、红外光谱分析的简介 (1) 3、红外光谱分析的优缺点: (1) 4、红外光谱分析的原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5、红外光谱的应用: (1) 6、总结 (2)

红外光谱分析 1、摘要 对物质自发发射或受激发射的红外射线进行分光,可得到红外发射光谱,物质的红外发射光谱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温度和化学组成;对被物质所吸收的红射线进行分光,可得到红外吸收光谱。红外光谱具有高度的特征性,不但可以用来研究分子的结构和化学键,而且广泛地用于表征和鉴别各种化学物种。 关键词:红外光谱分析的原理优缺点 2、红外光谱分析的简介 红外光谱学是光谱学中研究电磁光谱红外部分的分支。它包括了许多技术,到目前为止最常用的是吸收光谱学。同所有的分光镜技术一样,它可以被用来鉴别一种化合物和研究样品的成分。对物质自发发射或受激发射的红外射线进行分光,可得到红外发射光谱,物质的红外发射光谱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温度和化学组成;对被物质所吸收的红外射线进行分光,可得到红外吸收光谱。每种分子都有由其组成和结构决定的独有的红外吸收光谱,它是一种分子光谱。分子的红外吸收光谱属于带状光谱。原子也有红外发射和吸收光谱,但都是线状光谱。红外光谱具有高度的特征性,不但可以用来研究分子的结构和化学键,如力常数的测定等,而且广泛地用于表征和鉴别各种化学物种。

产生红外光谱需要满足俩个条件:(1)红外辐射光子的能量与分子振动能级跃迁所需能量相同。 (2)辐射与物质间有相互耦合作用(偶极距有变化) 分子的振动都有一个内在的频率,如果辐射到分子上的红外线的频率与分子振动的内在频率不同,分子振动不受到影响。如果二者相同,则会产生共振效应,分子吸收入射的红外线,振幅增大,能量增加。分子具有内在的振动频率只是共振效应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内在频率的大小决定了分子吸收何种频率的红外线。而这种吸收能否发生则由分子在振动过程中偶极矩是否发生变化所决定。如果一个分子的正负电荷的重心不重合,当分子进行伸缩振动时,正负电荷重心的距离跟随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偶极矩也相应的伸长或者收缩。当一个红外光子作用于分子时,由于红外光子的波长远远大于分子的体积,可以认为分子处于均匀的电场中。多原子分子的振动较为复杂(原子多、化学键多、空间结构复杂),但可将其分解为多个简正振动来研究。简正振动是指整个分子质心不变、整体不转动、各原子在原地作简谐振动且频率及相位相同。此时分子中的任何振动可视为所有上述简谐振动的线性组合。 红外光谱的分区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基团频率出现的范围:4000 600 cm-1可分为:4000-1300cm-1的高波数段官能团区,以及1300cm-1以下的低波数段指纹区。官能团区的峰是由伸缩振动产生的,基团的特征吸收峰一般位于该区,分布较稀疏,容易分辨。指纹区包含了不含氢的单键伸缩振动、各键的弯曲振动及分子的骨架振动。特点是振动频率相差不大,振动偶合作用较强,易受邻近基团的影响。分子结构稍有不同,该区吸收

红外光谱仪的应用

红外光谱仪的应用 (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任莹莹710021) 摘要: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是一种用来获得吸收,射出光电导性或固体,液体或气体的拉曼散射的仪器。本文将从红外光谱仪的使用原理,样品制备,结果分析等几个方面对红外光谱仪进行介绍。 关键字:FTIR,原理,样品制备,结果分析 The Application of Infrared Spectrometer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Ren yingying 710021) Abstract: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is a kind of instrument, which is used to get absorbed, penetrate photoconductivity or solid, liquid or gas Raman scattering. This article from the principle of the use of infrared spectrometer, sample preparation, the analysis of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he infrared spectrometer is introduced. Key words: FTIR, principle, sample preparation,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一、原理 红外线是波长介于可见光和微波之间的一段电磁波。红外光又可依据波长范围分成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三个波区,其中中红外区(2.5—5μm;4000—400cm-1)能很好地反映分子内部所进行的各种物理过程以及分子结构方面的特征,对解决分子结构和化学组成中的各种问题最为有效,因而中红外区是红外光谱中应用最广的区域,一般所说的红外光谱大都是指这一范围。 红外光谱法实质上是一种根据分子内部原子间的相对振动和分子转动等信息来确定物质分子结构和鉴别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当一束具有连续波长的红外光通过物质,物质分子中某个基团的振动频率和红外光的频率一样时,分子就吸收能量由原来的基态振动能级跃迁到能量较高的振动能级,分子吸收红外辐射后发生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该处波长的光就被物质吸收。将分子吸收红外光的情况用仪器记录下来,就得到红外光谱图。红外光谱图通常用波长(λ)或波数(σ)为横坐标,表示吸收峰的位置,用透光率(T%)或者吸光度(A)为纵坐标,表示吸收强度。如图1,辛烷的红外光谱图,纵坐标为透过率,横坐标为波长λ(μm )或波数(cm-1)。

四大光谱在有机分析中的应用论文

四大谱在有机分析中的应用 摘要:有机化学领域内 无论研究何种有机化合物 在分析或合成时都会遇到结构测定的问题。近三四十年来 各种波谱测量技术的出现及其迅速发展 使紫 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法得到了普遍应用。现在这四种谱已 成为鉴定有机化合物以及测定其结构的常用手段。 关键词:波谱法,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应用 前言:有机波谱分析是分析化学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波谱分 析的基础理论与实验的应用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石油化工等诸领域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部分。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教学中,波谱分析越来越受到重视。有机波谱分析主要从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四大领域来分析及应用。以美国为倒,近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提供的基金与实验室改造资金中,核磁共振谱仪居第一位,色谱与质谱联用项目次之。充分考虑在各研究领域中各种波谱方法的特点和应用,除了对基本理论和仪器进行描述外,还应掌握波谱数据与分子结构关系的一般规律。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波谱分析方法主要是以光学理论为基础,以物质与光相互作用为条件,建立物质分子结构与电磁辐射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进行物质分子几何异构、立体异构、构象异构和分子结构的分析和鉴定。由于它具有快速、灵敏、准确、重现等特点,使之成为有机物结构分析和鉴定的常用分析工具和重要分析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单用一种方法往往难以得出明确的结论,需要综合利用多种波谱方法联合解析,相互说明,互为佐证。 一、红外光谱 概述 红外光谱具有测定方法简便、迅速、所需试样量少,得到的信息量大的优点,而且仪器价格比核磁共振谱和质谱便宜,因此红外光谱在结构分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红外光谱主要用于有机和无机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如石油化工、高聚物(塑料、橡胶、合成纤维)、纺织、农药、医药、环境监测、矿物甚至司法鉴定等。近二十年来精细化工发展很快,红外光谱是分析鉴定精细化工产品的有力工具。 红外光谱的功能 1.鉴定有机物官能团 根据特征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可鉴定有机物分子所含的化学键和官能团,推断化合物属于饱和或不饱和,是脂肪族还是芳香族,是否含有双键、叁键、羟基(0H)、氨基(NH、NH2)或羰基(C=O)等。 2.推断分子结构 根据存在的化学键和官能团以及其他结构信息,通过与标准谱图的对比推断分子结构,进行定性分析。

红外光谱的历史回顾

红外光谱的历史回顾 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是人类经常观测到的自然光谱。而真正意义上对光谱的研究是从英国科学家牛顿(Newton)开始的。1666年牛顿证明一束白光可分为一系列不同颜色的可见光,而这一系列的光投影到一个屏幕上出现了一条从紫色到红色光带。牛顿导入“光谱”(spectrum )一词来描述这一现象。牛顿的研究是光谱科学开端的标志。 Sir Isaac Newton Sir Wiliam Herschel 从牛顿之后人类对光的认识逐渐从可见光区扩展到红外和紫外区。1800年英国科学家W.Herschel 将来自太阳的辐射构成一副与牛顿大致相同的光谱,然后将一支温度计通过不同颜色的光,并且用另外一支不在光谱中的温度计作为参考。他发现当温度计从光谱的紫色末端向红色末端移动时,温度计的读数逐渐上升。特别令人吃惊的是当温度计移动到红色末端之外的区域时,温度计上的读数达到最高。这个试验的结果有两重含义,首先是可见光区域红色末端之外还有看不见的其他辐射区域存在,其次是这种辐射能够产生热。由于这种射线存在的区域在可见光区末端以外而被称为红外线。(1801年德国科学家J.W.Ritter 考察太阳光谱的另外一端,即紫色端时发现超出紫色端的区域内有某种能量存在并且能使AgCl 产生化学反应,该试验导致了紫外线的发现。) 1881年Abney 和Festing 第一次将红外线用于分子结构的研究。他们Hilger

光谱仪拍下了46个有机液体的从0.7到1.2微米区域的红外吸收光谱。由于这种仪器检测器的限制,所能够记录下的光谱波长范围十分有限。随后的重大突破是测辐射热仪的发明。1880年天文学家Langley在研究太阳和其他星球发出的热辐射时发明一种检测装置。该装置由一根细导线和一个线圈相连,当热辐射抵达导线时能够引起导线电阻非常微小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的大小与抵达辐射的大小成正比。这就是测辐射热仪的核心部分。用该仪器突破了照相的限制,能够在更宽的波长范围检测分子的红外光谱。采用NaCl作棱镜和测辐射热仪作检测器,瑞典科学家Angstrem第一次记录了分子的基本振动(从基态到第一激发态)频率。1889年Angstrem首次证实尽管CO和CO2都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组成,但因为是不同的气体分子而具有不同的红外光谱图。这个试验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它表明了红外吸收产生的根源是分子而不是原子。而整个分子光谱学科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不久Julius发表了20个有机液体的红外光谱图,并且将在3000cm-1的吸收带指认为甲基的特征吸收峰。这是科学家们第一次将分子的结构特征和光谱吸收峰的位置直接联系起来。图1是液体水和重水部分红外光谱图,主要为近红外部分。图中可观察到水分子在739和970nm处有吸收峰存在,这些峰都处在可见光区红色一端之外。由于氢键作用,液体水的红外光谱图比气态水的谱图要复杂得多。 图1.1H2O和D2O分子的红外光谱图 红外光谱仪的研制可追溯的20世纪初期。1908年Coblentz制备和应用了用氯化钠晶体为棱镜的红外光谱议;1910年Wood和Trowbridge6研制了小阶梯光

红外技术论文

红 外 技 术 班级:通信111501 姓名:郭晓茹韦晓璐 宋梦洒伍琴刘瑶 日期:2014年9月15日

红外技术 一、红外线概述 1672年,牛顿使用分光棱镜把太阳光(白光)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各色单色光,证实了太阳光(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复合而成。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F.W.赫歇尔从热的观点来研究各种色光时,偶然发现放在光带红光外的一支温度计,比其他色光温度的指示数值高。经过反复试验,这个所谓热量最多的高温区,总是位于光带最边缘处红光的外面。于是他宣布:太阳发出的辐射中除可见光线外,还有一种人眼看不见的“热线”,这种看不见的“热线”位于红色光外侧,叫做红外线。 二、红外发展史 红外技术发展的先导是红外探测器的发展。 1800年,F·W·赫歇尔发现红外辐射时使用的是水银温度计,这是最原始的热敏型红外探测器。 1830年以后,相继研制出温差电偶的热敏探测器、测辐射热计等。在1940年以前,研制成的红外探测器主要是热敏型探测器。 19世纪,科学家们使用热敏型红外探测器,认识了红外辐射的特性及其规律,证明了红外线与可见光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遵守相同的规律。它们都是电磁波之一,具有波动性,其传播速度都是光速、波长是它们的特征参数并可以测量。 20世纪初开始,测量了大量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吸收、发射和反射光谱,证明了红外技术在物质分析中的价值。 30年代,首次出现红外光谱代,以后,它发展成在物质分析中不可缺少的仪器。 40年代初,光电型红外探测器问世,以硫化铅红外探测器为代表的这类探测器,其性能优良、结构牢靠。 50年代,半导体物理学的迅速发展,使光电型红外探测器得到新的推动。 到60年初期,对于1~3、3~5和8~13微米三个重要的大气窗口都有了性能优良的红外探测器。在同一时期内,固体物理、光学、电子学、精密机械和微型致冷器等方面的发展,使红外技术在军、民两用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红外光谱分析及其应用简介

近红外光谱分析及其应用简介 1、近红外光谱分析及其在国际、国内分析领域的定位 近红外光谱分析是将近红外谱区(800-2500nm)的光谱测量技术、化学计量学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基础测试技术交叉结合的现代分析技术,主要用于复杂样品的直接快速分析。近红外分析复杂样品时,通常首先需要将样品的近红外光谱与样品的结构、组成或性质等测量参数(用标准或认可的参比方法测得的),采用化学计量学技术加以关联,建立待测量的校正模型;然后通过对未知样品光谱的测定并应用已经建立的校正模型,来快速预测样品待测量。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首先在农业领域应用,随着化学计量学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80年代以来逐步受到光谱分析学家的重视,该项技术逐渐成熟,90年代国际匹茨堡会议与我国的BCEIA等重要分析专业会议均先后把近红外光谱分析与紫外、红外光谱分析等技术并列,作为一种独立的分析方法;2000年PITTCON 会议上近红外光谱方法是所有光谱法中最受重视的一类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已经成为ICC(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ere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国际谷物科技协会)、AOAC(American Association of Official Analytical Chemists美国公职化学家协会)、AACC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ereal Chemists美国谷物化学家协会)等行业协会的标准;各发达国家药典如USP(United States Pharmacopoeia美国药典)均收入了近红外光谱方法;我国2005年版的药典也将该方法收入。在应用方面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已扩展到石油化工、医药、生物化学、烟草、纺织品等领域。发达国家已经将近红外方法做为质量控制、品质分析和在线分析等快速、无损分析的主要手段。 我国对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起步较晚,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了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到了90年代,石化、农业、烟草等领域开始大量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但主要是依靠国外大型分析仪器生产商的进口仪器。目前国内能够提供完整近红外光

红外光谱的原理及应用综述

红外光谱分析基本原理及应用 摘要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具有很快速,非破坏性,低成本及同时测定多种成分等特点, 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红外光谱技术的检测原理,红外光谱仪的构造,指出了其检测的优点与不足。综述了红外光谱法的发展、应用以及对红外光谱研究前景的展望。 关键词:红外光谱原理构造发展1.引言 红外光谱法(infrared spectrometry,IR)是根据物质对红外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特性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光谱分析方法。分子吸收红外辐射后发生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所以,红外光谱法实质是根据分子内部振动原子间的相对振动和分子转动等信息来鉴别化合物和确定物质分子结构的分析方法。 2.红外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2.1 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 物质分子吸收红外辐射发生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辐射光子的能量与发生转动和转动能级跃迁所需的能量相等;二是分子转动必须伴随有偶极距的变化,辐射与物质间必须有相互作用。 2.2 红外吸收光谱的表示方法 红外吸收光谱一般用T_σ曲线或T_λ曲线来表示,λ与σ的关系式为: σ(cm-1)=1/λ(cm)=10^4/λ(μm)

2.3 分子的振动与红外吸收 2.3.1 双原子分子的振动 若把双原子分子(A-B)的两个原子看成质量分别为M1,M2的两个小球,中间的化学键看做不计质量的弹簧,那么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的伸缩振动可以近似地看成沿键轴方向的简谐振动。量子力学证明,分子振动的总能量为: E=(u+1/2)hv 当分子发生△v=1 的振动能级跃迁时(由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根据胡克(Hooke)定律它所吸收的红外光波数σ为: σ=(1/2пc)√(k/μ) 其中:c—光速,3×10^8cm/s;k—化学键力常数N/cm;μ—两个原子的折合质量,g,μ=(m1.m2)/(m1+m2) 显然,振动频率σ与化学键力常数k成正比,与两个原子的折合质量成反比。不同化合物k和μ不同,所以不同化合物有自己的特征红外光谱。 2.3.2 多原子分子的振动 可分为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两类。伸缩振动是指原子沿着键轴方向伸缩,使键长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振动。弯曲振动是指基团键角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振动或分子中原子团对其余部分所做的相对运动。弯曲振动键力常数比伸缩振动的小。因此,同一基团的弯曲振动在其伸缩振动的低频区出现,所以,一般不把他做基团频率。多原子的复杂振动数又叫分子的振动自由度。每一种振动形式都有他特定的振动频

红外技术应用及发展前景

红外技术应用及发展前景

目录 一、摘要 (2) 二、红外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3) 三、红外技术的应用 (4) 1、红外热像仪 (4) 2、红外光谱仪 (4) 3、红外传感器 (5) 四、红外技术的发展前景 (5) 1.红外技术的发展及主要应用领域 (5) 2.红外技术产业的主要领域方向 (6) 五、对红外技术课堂的意见及建议 (7)

摘要 红外技术的英文名称是:Infrared Technique。红外技术的内容包含四个主要部分,红外辐射的性质,红外元件、部件的研制、把各种红外元、部件构成系统的光学、电子学和精密机械、红外技术在军事上和国民经济中的应用。 红外技术发展的先导是红外探测器的发展。60年代激光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红外技术的发展,促使出现新的探测器件和新的辐射传输方式,推动红外技术向更先进的方向发展。 红外应用产品种类繁多,应用广泛。红外线自1800年被发现以来,人们对她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目前已经开发出了众多的应用产品,从医疗、检测、航空到军事等领域,几乎处处都能看到红外的身影。本文选择了红外热像、红外通讯、红外光谱仪、红外传感器等几个比较大的产品领域做介绍。红外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的广阔,在军用和民用领域都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按应用领域可分为:安防领域、消防领域、电力领域、企业制程控制领域、医疗领域、建筑领域、遥感领域等。 最后,提出对这门课程的意见及建议。我认为每节课都应有具体的任务,明确的目的和要求,每节课都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教学形式是实现教学目的一种手段,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 关键字:红外辐射外探测器红外线

红外光谱在生活中应用

红外光谱在生活中应用 一、红外光谱原理: 电磁光谱的红外部分根据其同可见光谱的关系,可分为近红外光、中红外光和远红外光。远红外光(大约400-10 cm-1)同微波毗邻,能量低,可以用于旋转光谱学。中红外光(大约4000-400 cm-1)可以用来研究基础振动和相关的旋转-振动结构。更高能量的近红外光(14000-4000 cm-1)可以激发泛音和谐波振动。 红外光谱法的工作原理是由于振动能级不同,化学键具有不同的频率。共振频率或者振动频率取决于分子等势面的形状、原子质量、和最终的相关振动耦合。为使分子的振动模式在红外活跃,必须存在永久性双极子的改变。具体的,在波恩-奥本海默和谐振子近似中,例如,当对应于电子基态的分子哈密顿量能被分子几何结构的平衡态附近的谐振子近似时,分子电子能量基态的势面决定的固有振荡模,决定了共振频率。然而,共振频率经过一次近似后同键的强度和键两头的原子质量联系起来。这样,振动频率可以和特定的键型联系起来。 测量样品时,一束红外光穿过样品,个个波长上的能量吸收被记录下来。这可以由连续改变使用的单色波长来实现,也可以用傅立叶变换来一次测量所有的波长。这样的话,透射光谱或吸收光谱或被记录下来,显示出被样品红外吸收的波长,从而可以分析出样品中包含的化学键。

二、红外光谱的特点 红外光谱仪之所以成为一种快速、高效、适合过程在线分析的有利工具,是由其技术特点决定的。红外光谱分析的主要技术特点如下: (1)分析速度快,测量过程大多可在1min内完成。 (2)分析效率高,通过一次光谱测量和已建立的相应校正模型,可同时对样品的多个组分或性质进行测定提供定性、定量结果。 (3)适用的样品范围广,通过相应的测样器中可以直接测量液体、固体、半固体和胶状体等不同物态的样品光谱测量方便。 (4)样品一般不需要预处理,不需要使用化学试剂或高温、高压、大电流等测试条件,分析后不会产生化学、生物或电磁污染。 (5)分析成本较低(无需繁杂预处理,可多组分同时检测)。 (6)测试重现性好。 (7)对样品无损伤,可以在活体分析和医药临床领域广泛应用。(8)近红外光在普通光纤中具有良好的传输特性,便于实现在线分析。 (9)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不苛刻,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胜任工作。 近红外光谱技术存在的问题是: (1)测试灵敏度相对较低,被测组分含量一般应大于0.1%。(2)需要用标样进行校正对比,很多情况下仅是一种间接分析技术。

.红外光谱论文

目录 1、摘要 (1) 2、红外光谱分析的简介 (1) 3、红外光谱分析的优缺点: (1) 4、红外光谱分析的原理 (2) 5、红外光谱的应用: (4) 6、总结 (5)

红外光谱分析 1、摘要 对物质自发发射或受激发射的红外射线进行分光,可得到红外发射光谱,物质的红外发射光谱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温度和化学组成;对被物质所吸收的红射线进行分光,可得到红外吸收光谱。红外光谱具有高度的特征性,不但可以用来研究分子的结构和化学键,而且广泛地用于表征和鉴别各种化学物种。 关键词:红外光谱分析的原理优缺点 2、红外光谱分析的简介 红外光谱学是光谱学中研究电磁光谱红外部分的分支。它包括了许多技术,到目前为止最常用的是吸收光谱学。同所有的分光镜技术一样,它可以被用来鉴别一种化合物和研究样品的成分。对物质自发发射或受激发射的红外射线进行分光,可得到红外发射光谱,物质的红外发射光谱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温度和化学组成;对被物质所吸收的红外射线进行分光,可得到红外吸收光谱。每种分子都有由其组成和结构决定的独有的红外吸收光谱,它是一种分子光谱。分子的红外吸收光谱属于带状光谱。原子也有红外发射和吸收光谱,但都是线状光谱。红外光谱具有高度的特征性,不但可以用来研究分子的结构和化学键,如力常数的测定等,而且广泛地用于表征和鉴别各种化学物种。

3、红外光谱分析的优缺点: 优点: 1.只有振-转跃迁,能量低 2.应用范围广 3.分子结构更为精细的表征 4.可以进行定量分析样品不限形式,用量少,不破坏样品 5.分析速度快 6.可联用。这些特点也是将其与紫外可见光谱得以区别。 缺点: 1.需要大量有代表性且化学值已知的样品建立模型。这样,对小批量样品的分析用近红外就显得不实际了。 2.模型需要不断更新,由于仪器状态改变或标准样品发生变化,模型也要随之变化了。 3.模型不通用,每台仪器的模型都不相同,增加使用的局限性。 4.建模本钱高,测试用度大。 4、红外光谱分析的原理 红外光谱与紫外可见光谱存在着很大的区别。首先,.光谱产生的机制不同。红外是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而紫外可见光是价电子和分子轨道上的电子在电子能级上的跃迁;其次是研究对象不同前者是在振动中伴随有偶极矩变化的化合物,后者是不饱合有机化合物特别是具有共轭体系的有机化合物;最后是二者分析的试样形式不同,使用范围不同,红外

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应用及前景

摘要现代近红外光谱(NIR)分析技术是近年来分析化学领域迅猛发展的高新分析技术, 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分析专家的注目,在分析化学领域被誉为分析“巨人”,它的出现可以说带来了又一次分析技术的革命。近红外光谱是一种快速、无损、可实现多组分同时测定的分析技术。本文简要介绍了近红外光谱的发展、测量原理、技术特点,并对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前景进行了总结。随着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不断成熟,除了应用范围将不断拓宽之外,相信对于目前较为空白的应用机理的研究也将越来越深人、细致及严谨。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原理应用发展前景 1 前言 电磁波按波长递增的分为(图例)近红外光谱是指波长在780~2526nm范围内的电磁波,是人们最早发现的非可见光区域。近红外光谱技术(NIR)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一种高新分析测试技术,是光谱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计量学技术与基础测量技术的有机结合。但是由于近红外光谱区吸收峰的特征性差,灵敏度低,受当时的技术水平限制,近红外光谱技术“沉睡” 了近一个半世纪。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仪器硬件的迅速发展,以及化学计量学方法在解决光谱信息提取和消除背景干扰方面取得的良好效果,近红外光谱技术飞速发展,成为近十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高新分析技术之一,在众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其分析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宽。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分析专家的注目,在分析化学领域被誉为分析的“巨人”[1]. 今天我们主要讲近红外光谱的原理,应用,优缺点和发展前景。 2 近红外光谱分析基本原理及应用近红外光谱仪的基本工作原理: 波长在700nm – 2,500nm (4,000–14,300cm-1) 的光谱为近红外光谱。它是一种既快速(十到二十秒钟) 又简便(不需作样品前处理) 的测试手段,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对样品作一步式 组份(需测的浓度大于0.01%) 分析而不需破坏样品。如果产品颜色是质量指标之一、您可选400nm-1,100nm 的图谱数据作鉴定。近红外光谱仪适用于对含有C-H, N-H, O-H 和 S-H 化学键的化合物作组份分析。在700 – 2,500 nm 的近红外波长范围内, 含有上述化合键的物质(药品、烟草、食品、农作物、聚合物、石油化工产品等) 会产生吸收。一些物质除在1,450 nm 到2,050 nm 之间产生第一谐波外,往往还会分别在1,050 nm - 1,700nm 和700 nm - 1,050 nm 谱带内产生第二及第三谐波。这些谐波的组合构成了被测物质在近红外光谱带内的特征吸收谱图-指纹图。相同的近红外谱图(样品的指纹图) 一定是从相同的物质得到。这也是应用近红外光谱仪作质量管理的主导基础原理。有机物在近红外光谱带内的吸收强度比在中红外(如FT-IR) 的吸收强度弱10 到1,000 倍。由于这特殊的弱吸收优点, 近红外射线能很容易地穿透未经研片与稀释等需作预处理的非透明样品,实现透射吸收;而另一部分反射光谱也可很容易地被检测。但是如何利用近红外图谱来对原材料或产品进行质量监控呢? 答案是利用统计学理论建立被测样品的数据库或校正曲线,而统计学

红外光谱的原理及应用

红外光谱的原理及应用 (一)红外吸收光谱的定义及产生 分子的振动能量比转动能量大,当发生振动能级跃迁时,不可避免地伴随有转动能级的跃迁,所以无法测量纯粹的振动光谱,而只能得到分子的振动-转动光谱,这种光谱称为红外吸收光谱 红外吸收光谱也是一种分子吸收光谱。当样品受到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时,分子吸收了某些频率的辐射,并由其振动或转动运动引起偶极矩的净变化,产生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使相应于这些吸收区域的透射光强度减弱。记录红外光的百分透射比与波数或波长关系曲线,就得到红外光谱 (二)基本原理 1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 (1)分子振动时,必须伴随有瞬时偶极矩的变化。对称分子:没有偶极矩,辐射不能引起共振,无红外活性。如:N2、O2、Cl2 等。非对称分子:有偶极矩,红外活性。 (2)只有当照射分子的红外辐射的频率与分子某种振动方式的频率相同时,分子吸收能量后,从基态振动能级跃迁到较高能量的振动能级,从而在图谱上出现相应的吸收带。 2分子的振动类型 伸缩振动:键长变动,包括对称与非对称伸缩振动 弯曲振动:键角变动,包括剪式振动、平面摇摆、非平面摇摆、扭曲振动 3几个术语 基频峰:由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产生一个强的吸收峰,基频峰; 倍频峰:由基态直接跃迁到第二激发态,产生一个弱的吸收峰,倍频峰; 组频:如果分子吸收一个红外光子,同时激发了基频分别为v1和v2的两种跃迁,此时所产生的吸收频率应该等于上述两种跃迁的吸收频率之和,故称组频。 特征峰:凡是能用于鉴定官能团存在的吸收峰,相应频率成为特征频率。 相关峰:相互可以依存而又相互可以佐证的吸收峰称为相关峰 4影响基团吸收频率的因素 (1 外部条件对吸收峰位置的影响:物态效应、溶剂效应 (2分子结构对基团吸收谱带的影响: 诱导效应:通常吸电子基团使邻近基团吸收波数升高,给电子基团使波数降低。 共轭效应:基团与吸电子基团共轭,使基团键力常数增加,因此基团吸收频率升高,基团与给电子基团共轭,使基团键力常数减小,因此基团吸收频率降低。 当同时存在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若两者作用一致,则两个作用互相加强,不一致,取决于作用强的作用。 (3)偶极场效应:互相靠近的基团之间通过空间起作用。 (4)张力效应:环外双键的伸缩振动波数随环减小其波数越高。 (5)氢键效应:氢键的形成使伸缩振动波数移向低波数,吸收强度增强 (6)位阻效应:共轭因位阻效应受限,基团吸收接近正常值。 (7)振动耦合,(8)互变异构的影响 (三)红外吸收光谱法的解析 红外光谱一般解析步骤 1. 检查光谱图是否符合要求; 2. 了解样品来源、样品的理化性质、其他分析的数据、样品重结晶溶剂及纯度; 3. 排除可能的―假谱带‖; 4. 若可以根据其他分析数据写出分子式,则应先算出分子的不饱和度U

红外光谱测试法

红外光谱测试法 红外光谱 (Infrared Spectroscopy, IR) 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初,自1940 年红外光谱仪问世,红外光谱在有机化学研究中广泛应用。新技术(如发射光谱、光声光谱、色红联用等)出现,使红外光谱技术得到发展。 原理 当一束具有连续波长的红外光通过物质,物质分子中某个基团的振动频率或转动频率和红外光的频率一样时,分子就吸收能量由原来的基态振(转)动能级跃迁到能量较高的振(转)动能级,分子吸收红外辐射后发生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该处波长的光就被物质吸收。所以,红外光谱法实质上是一种根据分子内部原子间的相对振动和分子转动等信息来确定物质分子结构和鉴别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将分子吸收红外光的情况用仪器记录下来,就得到红外光谱图。红外光谱图通常用波长(λ)或波数 (σ)为横坐标,表示吸收峰的位置,用透光率(T%)或者吸光度(A)为纵坐标,表示吸收强度。 当外界电磁波照射分子时,如照射的电磁波的能量与分子的两能级差相等,该频率的电磁波就被该分子吸收,从而引起分子对应能级的跃迁,宏观表现为透射光强度变小。电磁波能量与分子两能级差相等为物质产生红外吸收光谱必须满足条件之一,这决定了吸收峰出现的位置。 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第二个条件是红外光与分子之间有偶尔作用,为了满足这个条件,分子振动时其偶极矩必须发生变化。这实际上保证了红外光的能量能传递给分子,这种能量的传递是通过分子振动偶极矩的变化来实现的。并非所有的振动都会产生红外吸收,只有偶极矩发生变化的振动才能引起可观测的红外吸收,这种振动称为红外活性振动;偶极矩等于零的分子振动不能产生红外吸收,称为红外非活性振动。 应用 红外光谱对样品的适用性相当广泛,固态、液态或气态样品都能应用,无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都可检测。此外,红外光谱还具有测试迅速,操作方便,重复性好,灵敏度高,试样用量少,仪器结构简单等特点,因此,它已成为现代结构化学和分析化学最常用和不可缺少的工具。红外光谱在高聚物的构型、构象、力学性质的研究以及物理、天文、气象、遥感、生物、医学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红外吸收峰的位置与强度反映了分子结构上的特点,可以用来鉴别未知物的结构组成或确定其化学基团;而吸收谱带的吸收强度与化学基团的含量有关,可用于进行定量分析和纯度鉴定。另外,在化学反应的机理研究上,红外光谱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其应用最广的还是未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红外光谱不但可以用来研究分子的结构和化学键,如力常数的测定和分子对称性的判据,而且还可以作为表征和鉴别化学物种的方法。例如气态水分子是非线性的三原子分子,它的v1=3652厘米、v3=3756厘米、v2=1596厘米而在液态水分子的红外光谱中,由于水分子间的氢键作用,使v1和v3的伸缩振动谱带叠

附红外吸收光谱(IR)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附红外吸收光谱(IR)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一、红外吸收光谱的历史 太阳光透过三棱镜时,能够分解成红、橙、黄、绿、蓝、紫的光谱带;1800年,发现在红光的外面,温度会升高。这样就发现了具有热效应的红外线。红外线和可见光一样,具有反射、色散、衍射、干涉、偏振等性质;它的传播速度和可见光一样,只是波长不同,是电磁波总谱中的一部分。(图一)、波长范围在0.7微米到大约1000微米左右。红外区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近红外区<0.7到2微米,基频红外区(也称指纹区,2至25微米)和远红外区(25微米至1000微米)三个部分。 1881年以后,人们发现了物质对不同波长的红外线具有不同程度的吸收,二十世纪初,测量了各种无机物和有机物对红外辐射的吸收情况,并提出了物质吸收的辐射波长与化学结构的关系,逐渐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与此同时,分子的振动――转动光谱的研究逐步深入,确立了物质分子对红外光吸收的基本理论,为红外光谱学奠定了基础。1940年以后,红外光谱成为化学和物理研究的重要工具。今年来,干涉仪、计算机和激光光源和红外光谱相结合,诞生了计算机-红外分光光度计、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和激光红外光谱仪,开创了崭新的红外光谱领域,促进了红外理论的发展和红外光谱的应用。 二、红外吸收的本质 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之中,分子经光照射后,就吸收了光能,运动状态从基态跃迁到高能态的激发态。分子的运动能量是量子化的,它不能占有任意的能量,被分子吸收的光子,其能量等于分子动能的两种能量级之差,否则不能被吸收。 分子所吸收的能量可由下式表示: E=hυ=hc/λ 式中,E为光子的能量,h为普朗克常数,υ为光子的频率,c为光速,λ为波长。由此可见,光子的能量与频率成正比,与波长成反比。 分子吸收光子以后,依光子能量的大小,可以引起转动、振动和电子能阶的跃迁,红外光谱就是由于分子的振动和转动引起的,又称振-转光谱。

红外光谱的应用

1. 化合物或基团的验证和确认 利用红外光谱对某一化合物或基团的验证和确认是一种简便、快捷的方法,只要选择合适的制备样品方法,测其红外光谱图,然后与标准物质的红外光谱或红外标准谱图对照,即可以确认或否定。要注意的是,样品及标准物质的物态、结晶态和溶剂的一致性,以及注意到一些其它因素,如有杂峰的出现,应考虑到是否有水份、CO2等的影响等。 2. 未知化合物结构的测定 用红外光谱法测定化合物的结构一般经历如下几个步骤: (1)收集、了解样品的有关数据及资料--如对样品的来源、制备过程、外观、纯度、经元素分析后确定的 化学式以及诸如熔点、沸点、溶解性质等物理性质作较为全面透砌的了解,取得对样品有个初步的认识或判断; : (2)由化学式计算化合物的不饱和度(或称不饱和单元)--化合物不饱和度的计算公式为 (3)谱图的解释——获得红外光谱图以后,即进行谱图的解释。谱图解释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程序可循,一 般要注意如下问题。 ☆ 一般顺序 通常先观察官能团区(4000~1350cm-1),可借助于手册或书籍中的基团频率表,对照谱图中基团频率区内的主要吸收带,找到各主要吸收带的基团归属,初步判断化合物中可能含 有的基团和不可能含有的基团及分子的类型。然后再查看指纹区(1350~600cm-1),进一步 确定基团的存在及其连接情况和基团间的相互作用。 ☆ 要注意红外光谱的三要素 红外光谱的三要素是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无疑三要素中位置(即吸收峰的波数)是最为重要的特征,一般以吸收峰的位置判断特征基团,但也需要其它两个要素辅以综合分 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C=O,其特征是在1680~1780cm-1范围内有很强(vs)的吸 收峰,这个位置是最重要的,若有一样品在此位置上有一吸收峰,但吸收强度弱,就不能判 定此化合物含有C=O,而只能说此样品中可能含有少量羰基化合物,它以杂质峰出现,或者 可能其他基团的相近吸收峰而非C=O吸收峰。峰的形状也能帮助基团的确认。如缔合烃基、 缔合胺基的吸收位置与游离状态的吸收位置只略有差异,但峰的形状变化很大,游离态的吸 收峰较为尖锐,而缔合O-H的吸收峰圆滑而钝,缔合胺基会出现分岔。炔的C-H吸收峰很 尖锐。 ☆ 要注意观察同一基团或一类化合物的相关吸收峰 任一基团由于都存在着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因此会在不同的光谱区域中显示出几个相关峰,通过观察相关峰,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基团的存在情况。例如,-CH3在约2960和28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