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数据采集步骤

野外数据采集步骤
野外数据采集步骤

1.草图法数字测图的流程:外业使用全站仪测量碎部点三维坐标的同时,领图员绘制碎部点构成的地物形状和类型并记录下碎部点点号(必须与全站仪自动记录的点号一致)。

内业将全站仪或电子手簿记录的碎部点三维坐标,通过CASS传输到计算机、转换成CASS 坐标格式文件并展点,根据野外绘制的草图在CASS中绘制地物

2.全站仪野外数据采集步骤

①置仪:在控制点上安置全站仪,检查中心连接螺旋是否旋紧,对中、整平、量取仪器高、开机。

②创建文件:在全站仪Menu中,选择“数据采集”进入“选择一个文件”,输入一个文件名后确定,即完成文件创建工作,此时用来保存采集到的坐标数据。

③输入测站点:输进入数据采集之输入数据窗口,按提示输入测站点点号及标识符、坐标、仪高,后视点点号及标识符、坐标、镜高,仪器瞄准后视点,进行定向。

④测量碎部点坐标:仪器定向后,即可进入“测量”状态,输入所测碎部点点号、编码、镜高后,精确瞄准竖立在碎部点上的反光镜,按“坐标”键,仪器即测量出棱镜点的坐标,并将测量结果保存到前面输入的坐标文件中,同时将碎部点点号自动加1返回测量状态。再输入编码、镜高,瞄准第2个碎部点上的反光镜,按“坐标”键,仪器又测量出第2个棱镜点的坐标,并将测量结果保存到前面的坐标文件中。按此方法,可以测量并保存其后所测碎部点的三维坐标。

3.下传碎部点坐标:完成外业数据采集后,使用通讯电缆将全站仪与计算机的COM 口连接好,启动通讯软件,设置好与全站仪一致的通讯参数后,执行下拉菜单“通讯/下传数据”命令;在全站仪上的内存管理菜单中,选择“数据传输”选项,并根据提示顺序选择“发送数据”、“坐标数据”和选择文件,然后在全站仪上选择确认发送,再在通讯软件上的提示对话框上单击“确定”,即可将采集到的碎部点坐标数据发送到通讯软件的文本区。

4.格式转换:将保存的数据文件转换为成图软件(如CASS)格式的坐标文件格式。执行下拉菜单“数据/读全站仪数据”命令,在“全站仪内存数据转换”对话框中的“全站仪内存文件”文本框中,输入需要转换的数据文件名和路径,在“CASS坐标文件”文本框中输入转换后保存的数据文件名和路径。这两个数据文件名和路径均可以单击“选择文件”,在弹出的标准文件对话框中输入。单击“转换”,即完成数据文件格式转换。

5.展绘碎部点、成图:执行下拉菜单“绘图处理/定显示区”确定绘图区域;执行下拉菜单“绘图处理/展野外测点点位”,即在绘图区得到展绘好的碎部点点位,结合野外绘制的草图绘制地物;再执行下拉菜单“绘图处理/展高程点”。经过对所测地形图进行屏幕显示,在人机交互方式下进行绘图处理、图形编辑、修改、整饰,最后形成数字地图的图形文件。通过自动绘图仪绘制地形图。

基于LabVIEW的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设计

基于LabVIEW的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设计 摘要:虚拟仪器作为一种基于图形化编程的新型概念仪器,以计算机作为运行媒介,节省了大量的显示、控制硬件,越来越显示出它独有的优势。基于LabVIEW的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整体采用了循环结构与顺序结构相结合的形式,实现了模拟信号的采集与实时动态显示,并且仿真出了对数据的采集和报警功能,并且能够存储数据,进行各种自定义设置,显示效果良好,对现实中的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虚拟仪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LabVIEW

The Design of Data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System Based on LabVIEW Abstract:As a kind of virtual instrument based on graphical programming the new concept of instruments, run at the computer as a medium, save a large amount of display, control hardware, more and more shows its unique advantages. Data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system based on LabVIEW, and the overall adopted loop structure and order structure, in the form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dynamic analog signal acquisition and real-time display, and the simulation of the data collection and alarm function, and the ability to store data, for a variety of Settings, display effect is good, the reality of the data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system has a great reference. Keywords:Virtual Instrument;Data Collection;Data Processing;LabVIEW;

野外数据采集与巡护信息系统

5.5.1.2 野外数据采集与巡护信息系统 5.5.1.2.1 需求分析 野外考察是获取数据资源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保护自然保护区物种免受 人为破坏和开展大熊猫等物种的生态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卧龙及周边其它大熊 猫自然保护区每年都需要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野外调查,以获取物种分布和人 为干扰等数据。自然保护区的野外调查分为野外监测和野外巡护,获取的数据 包括动物生境信息、大熊猫粪便咬节、样线调查、竹子样方和植被样方等。 目前,卧龙以及其它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野外调查数据获取方式是科研人 员提前准备好一定格式的纸质报表,在野外考察过程中手写录入。待回到办公 室后,再将获取的数据录入计算机系统。这种方法的缺点:(1)需要录入两次,效率较低,而且容易出错;(2)实时性差;(3)格式不规范;(4)无法集成采集多信息源(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5)纸质材料在野外环境下容易破损和丢失,不便保存,也影响到数据的有效长期保存。另外在卧龙保护区 的保护和科研工作中,都要进行野外巡护,通常来说工作人员都是携带相关的 设备去野外进行调研,然后记录下这次野外巡护过程中经过的地点,在这些地 点拍的照片或者记录的信息,作为这次巡护过程的信息保存下来。目前这种记 录过程都是靠人工完成,而且无法把巡护的路径和照片等信息进行自动集成整合,实现野外巡护多源信息的自动化集成和保存。所以需要一套野外观测数据 的自动化采集与巡护信息系统。 5.5.1.2.2 标准规范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

《国家三角测量规范(GB/T 17942-2000)》 《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GB/T 18315-2001)》 《数字测绘产品质量要求第1 部分(GB/T 1794.1-2000)》 《软件工程术语(GB/T 11457)》 《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GB 8566)》 《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GB 8567)》 《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GB/T 12504)》 《计算机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规范(GB/T 12505)》 《软件配置管理计划(CADCSC)》 5.5.1.2.3 建设方案 野外数据采集与巡护信息系统主要是根据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野外监测和巡护的需求,能够动态定制数据采集信息,在野外考察过程中通过携带的移动 设备实现数据的数字化采集,并能够将采集到的科学数据通过网络或者存储卡自动导入后台数据库系统中。同时实现巡护路径和巡护信息获取与保存、无缝集成和可视化展现,实现保护区巡护信息的有效管理,为巡护工作提供参考,更好的促进保护工作。该系统应主要实现如下功能: (1)野外数据采集: 1)基础数据维护:维护野外采集点的信息。 2)采集任务管理:生成采集任务,并将其发送到采集终端上。 3)采集数据管理及分析:接受采集到的信息,并根据业务需要进行分析和管理。 4)身份认证:完成野外作业人员的身份认证管理。保证调查结果真实有效。

野外数据采集方法

野外数据采集方法 野外数据采集包括两个阶段:控制测量、碎部点采集。控制测量的方法与传统的测图中的控制测量基本相似,但以导线测量为主的方式测定控制点位置。碎部点数据采集与传统的作业方法有较大的差别。这里主要介绍采用全站仪进行碎部点数据采集的两种方法。 一、测记法数据采集 碎部点的数据采集每作业组一般需要仪器观测员1人、绘草图领尺(镜)员1人、立尺(镜)员1~2人,其中绘草图领尺员是作业组的核心、指挥者。作业组的仪器配备:全站仪1台、电子手簿1台、通讯电缆1根、对讲机1副、单杆棱镜1~2个,皮尺1把。 数据采集之前,先将作业区的已知点成果输入电子手簿。绘草图领尺员了解测站周围地形、地物分布,并及时勾绘一份含主要地物、地貌的草图(也可在放大的旧图上勾绘),以便观测时标明所测碎部点的位置及点号。仪器观测员在测站点上架好仪器、连接电子手簿,并选定一已知点进行观测以便检查。之后可以进行碎部点的采集工作。采集碎部点时,观测员与立镜员或绘草图员之间要及时联络,以便使电子手簿上记录的点号和草图上标注的点号保持一致。绘草图员必须把所测点的属性标注在草图上,以供内业处理、图形编辑时用。草图的勾绘要遵循清晰、易读、相对位置准确、比例一致的原则。一个测站的所有碎部点测完之后,要找一个已知点重测进行检查。 二、电子平板数据采集 测图时作业人员一般配备:观测员1人、电子平板(便携机)操作员1人、立尺(镜)员1~2人。 进行碎部测图时,在测站点安置全站仪,输入测站信息:测站点号、后视点号及仪器高,然后以极坐标法为主,配合其它碎部点测量方法施测碎部点。例如电子平板测 绘系统中,常用的方法有极坐标法、坐标输入法,它们的数据输入 可以通过通信方式由全站仪直接传送到计算机,也可以采用设计友 好、清晰的图形界面对话框输入,如图6-31。 对于电子平板数字测图系统,数据采集与绘图同步进行,即 测即绘,所显即所测。 图6-31 碎部点测量输入对话框

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参考书目: 1.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马明建周长城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数据采集技术沈兰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3.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原理与应用沈兰荪人民邮电出版社 第一章绪论 数据采集技术(Data Acquisition)是信息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信息数据的采集、存贮、处理以及控制等作业。在智能仪器、信号处理以及工业自动控制等领域,都存在着数据的测量与控制问题。将外部世界存在的温度、压力、流量、位移以及角度等模拟量(Analog Signal)转换为数字信号(Digital Signal), 在收集到计算机并进一步予以显示、处理、传输与记录这一过程,即称为“数据采集”。相应的系统即为数据采集系统(Data Acquisition System,简称DAS)数据采集技术以在雷达、通信、水声、遥感、地质勘探、震动工程、无损检测、语声处理、智能仪器、工业自动控制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1.1 数据采集的意义和任务 数据采集是指将温度、压力、流量、位移等模拟量采集、转换为数字量后,再由计算机进行存储、处理、显示或打印的过程。相应的系统称为数据采集系统。 数据采集系统的任务:采集传感器输出的模拟信号并转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数字信号,然后送入计算机,根据不同的需要由计算机进行相应的计算和处理,得出所需的数据。与此同时,将计算得到的数据进行显示或打印,以便实现对某些物理量的监视,其中一部分数据还将被生产过程中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用来控制某些物理量。 数据采集系统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精度和速度。 1.2 数据采集系统的基本功能 1.数据采集:采样周期

数据采集与处理讲解

1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1.1数据的采集 施工监控中需对影响施工及控制精度的数据进行收集,主要包括环境参数和结构参数,前者又主要是指风速风向数据;后者主要指结构容重、弹模等数据。施工监控需进行收集的数据如表1-1所示。 1.1.2数据采集方法 基于港珠澳大桥特殊的地理位置,采用远程数据采集系统,与传统的数据采集系统相比,具有不受地理环境、气候、时间的影响等优势。而借助无线传输手段的远程数据采集系统,更具有工程造价和人力资源成本低,传输数据不受地域的影响,可靠性高,免维护等优点。远程无线数据采集系统的整体结构如图1-2所示。 1-2 远程无线数据采集系统组成结构图

1.2数据的处理与评估 在数据分析之前, 数据处理要能有效地从监测数据中寻找出异常值, 必须对监测数据进行可靠性检验, 剔除粗差的影响, 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我们拟采用的是最常用的μ检验法来判别系统误差; 用“3σ准则”剔除粗差; 采用了“五点二次中心平滑”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平滑修正。同时, 在数据处理之后, 采用关联分析技术寻找某一测点的最佳关联点, (为保证系统评判的可靠性, 某一测点的关联点宜选用2 个以上)。我们选用3 个关联测点, 如果异常测值的关联测点有2 个以上发生异常, 且异常方向一致, 则认为测值异常是由结构变化引起, 否则, 认为异常是由监测系统异常引起。出现异常时, 经过判定, 自动提醒用户检查监测系统或者相应的结构(根据测点所在位置), 及时查明情况, 并采取一些必要的应急措施, 同时对测值做标注, 形成报表, 进行评估。 1.2.1系统误差的判别 判别原则: 异常值检验方法是建立在随机样本观测值遵从正态分布和小概率原理的基础之上的。根据观测值的正态分布特征性, 出现大偏差观测值的概率是很小的。当测值较少时, 在正常情况下, 根据小概率原理, 它们是不会出现的, 一旦出现则表明有异常值。依统计学原理: 偏差处于2 倍标准差或3 倍标准差范围内的数据为正常值, 之外的则判定为异常。事实上标准差σ多数情况下是求知的, 通常用样本值计算的标准差S 来替代。桥梁健康监测资料的数据量特别大, 一般都为大样本, 所以我们用μ检验。在分析中, 我们将所得的数据分成两组Y1 、Y2,并设()1211,1Y N u δ, ()2222,2Y N u δ择统计量为 : 'y y U -= (1) 式中12y y 、—两组样本的平均值: 21n 、n —两组样本的子样数: 21S S 、 —两组样本的方差。若 '2 a U U ≥ (2) 则存在系统误差。否则, 不存在系统误差。 1.2.2 粗差点的剔除 在观测次数充分多的前提下, 其测值的跳动特征描述如下式: ()112j j j j d y y y +-=-+ (3) 式中j y (j=1,2,3,4,……,n- 1)是一系列观测值。

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试题(卷)

一、绪论 (一)、1、“数据采集”是指什么? 将温度、压力、流量、位移等模拟量经测量转换电路输出电量后再采集转换成数字量后,再由PC 机进行存储、处理、显示或打印的过程。 2、数据采集系统的组成? 由数据输入通道,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处理,数据输出及显示这五个部分组成。 3、数据采集系统性能的好坏的参数? 取决于它的精度和速度。 4、数据采集系统具有的功能是什么? (1)、数据采集,(2)、信号调理,(3)、二次数据计算,(4)、屏幕显示,(5)、数据存储,(6)、打印输出,(7)、人机联系。 5、数据处理系统的分类? 分为预处理和二次处理两种;即为实时(在线)处理和事后(脱机)处理。 6、集散式控制系统的典型的三级结构? 一种是一般的微型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一种是直接数字控制型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还有一种是集散型数据采集系统。 7、控制网络与数据网络的结合的优点? 实现信号的远程传送与异地远程自动控制。 (二)、问答题: 1、数据采集的任务是什么? 数据采集系统的任务:就是传感器输出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送入工业控制机机处理,得出所需的数据。同时显示、储存或打印,以便实现对某些物理量的监视,还将被生产过程中的PC机控制系统用来控制某些物理量。 2、微型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的特点是 (1)、系统结构简单;(2)、微型计算机对环境要求不高;(3)、微型计算机的价格低廉,降低了数据采集系统的成本;(4)、微型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可作为集散型数据采集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5)、微型计算机的各种I/O模板及软件齐全,易构成系统,便于使用和维修; 3、简述数据采集系统的基本结构形式,并比较其特点? (1)、一般微型计算机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是由传感器、模拟多路开关、程控放大器、采样/保持器、A/D转换器、计算机及外设等部分组成。 (2)、直接数字控制型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DDC)是既可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参数进行巡回检测,还可根据检测结果,按照一定的算法,计算出执行器应该的状态(继电器的通断、阀门的位置、电机的转速等),完成自动控制的任务。系统的I/O通道除了AI和DI外,还有模拟量输出(AO)通道和开关量输出(FDO)通道。 (3)、集散式控制系统也称为分布式控制系统,总体思想是分散控制,集中管理,即用几台计算机分别控制若干个回路,再用监督控制计算机进行集中管理。 (三)、分析题: 1、如图所示,分析集散型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的组成原理,系统有那些特点? 集散式控制系统也称为分布式控制系统,总体思想是分散控制,集中管理,即用几台DDC计算机分

宁波市新农村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二期项目数据采集与处理

宁波市新农村农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二期项目数据采集与处理招标需求

目录 一、项目建设意义 (1) 二、建设任务和主要内容 (2) (一)农业资源数据采集 (2) (二)数据库建设 (6) (三)资源数据信息化处理 (7) 三、主要需求 (8) (一)数据类型调研需求 (8) (二)数据入库需求 (8) (三)其它 (9) 1、项目实施流程及违约责任 (9) 2、知识产权和使用权 (9) 3、付款方式 (10) 4、其他 (10)

一、项目建设意义 信息技术是研究和掌握农业资源和综合决策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技术支撑,是推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的重大举措。为此,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发[2005]5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通知”)要求有条件的县市要积极开展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2007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农业生产中积极应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管理信息等技术。 宁波市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有海域、平原、丘陵和山地。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和作物类型多种多样,集约化程度高。宁波市独特的区域位置和资源环境特点形成了多元化和具有地域特色的优势农产品、畜禽和水产养殖业。宁波市发达的农业与农村经济,紧缺的农业自然资源现状,致使农业发展和资源环境管理中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显得非常迫切。 农业资源的信息量非常庞大、繁杂,很大一部分为地理信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空间性和现势性,如果采用传统的技术方法管理显然有难度,效果不佳。为此,综合应用“3S”技术,充分利用现有国土、规划等部门的成果,集成农业资源信息,建立资源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有序、精细管理和方便共享,综合提高资源利用和管理水平,提升传统农业产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数据采集与处理描述

数据处理地一般过程 数据处理一般包括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等过程.数据处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周围世界,对未知事物作出合理地推断和预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全面调查和是收集数据地两种方式,全面调查通过调查来收集数据,抽样调查通过调查来收集数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实际调查中常采用抽样调查地方法获取数据.用样本估计是统计地基本思想. 抽样调查具有花费少、省时地特点,还适用一些不宜使用全面调查地情况.采用抽样调查需要注意:①样本容量要适中,一般为总体地~;②抽取时要尽量使每一个个体都有相等地机会被抽到.这样抽取地样本才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才能使样本较好地反映总体地情况.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要考察地全体对象称为,组成总体地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被抽取地那些个体组成一个,样本中个体地数目称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利用统计图表描述数据是统计分析地重要环节.四种统计图地各自特点: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地具体数目; ()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全体中所占地百分比; ()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地变化情况; ()直方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组频数地大小. 扇形统计图表明地是部分在总体中所占地百分比,一般不能直接从图中得到具体数量,用圆代表地是总体,圆地大小与具体数量大小没有关系. 扇形圆心角该部分百分比×°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画扇形统计图地步骤:先调查收集数据,根据数据计算百分比,圆心角,画出扇形,标出百分比. 画直方图地一般步骤:⑴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地差⑵决定组距和组数⑶列频数分布表⑷画频数分布直方图(或频数折线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注意对以下概念地理解: ⑴组距: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地两个端点之间地距离(组内数据地取值范围)称为组距.⑵频数:对落在各个小组内地数据进行累计,得到各个小组内数据地个数叫做频数.⑶频数分布直方图⑷频数折线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频数分布直方图是以小长方形地来反映数据落在各个小组内地频数地大小.小长方形地高是频数与地比值.在等距分组时,各小长方表地面积(频数)与高地比是常数(组距).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熟悉以下各题: 调查收集数据地方式通常有和两种.当总体中个体数目较少时用地方式获得数据较好,当总体中个体数目较多时用地方式获得数据较好.但关于电视机寿命、火柴质量等具有破坏性地调查不宜采用,国家人口普查采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基于PDA的数据采集系统方案

基于PDA的地下管线数据采集系统流程图

1.1概述 在地下管线的生成过程中,取全,取准野外各项原始管线资料信息,是地下管线野外数据采集的主要要求之一,其数据采集的容包括空间定位信息,大量文字描述信息,所涉及的信息种类多,容复杂,信息量大,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大.目前野外管线数据采集基本维持着野外记录本手写记录的工作方式,这种传统的方法越来越不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要求.嵌入式GIS应用于野外数据采集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基于嵌入式GIS的地下管线野外数据采集系统,是集PDA和嵌入式GIS技术于一身的新型系统,具有便于携带,易于掌握的特点,可改变传统的野外数据采集的工作方式.提高地下管线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在Windows Mobile 5.0为系统平台上开发而成。系统在总结现有地下管线普查作业方法的基础上,以提高作业效率、保证数据成果质量为目标,实现数据采集跟踪与外业紧密衔接,优化和改善了传统作业流程,为推进和提升地下管线普查外业一体化流程奠定了基础。 1、管线普查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前管线普查所采用的基本流程图(图1) 2)管线普查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手工纸质记录维护难度大、查找困难: 由于纸质记录的局限性,当数据量增大时,对图纸记录维护和查询将变得越来越来困难,如果作业小组的草图没有及时的建立成业数据库,则重号、错连、漏入等人为出错几率会直线增加。 (2)由外业管线探测到业建立数据库,中间环节多,出错几率大: 现有的管线普查流程可以看出,由外业管线探测到业建立数据库,白天外业采集作业,晚上业加班录入数据,现在还有的做法是同一管线属性(如埋深、管径数值型属性)事先记录在草图上,再由草图抄写管线探测手簿,然后根据管线探测手簿由业人员建立成管线数据库,管线属性和连接关系至少经过两到三道工序才能建立到数据库中,在不同人员,不同工序的影响下,加大了的数据出错的几率。(3)填写管线探测手簿与业建库加大了业处理工作量:

实验三野外数据采集

实验三全站仪数字测图外业数据采集指导书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用GTS-102N全站仪进行数字测图外业数据采集的作业方法。 2.会使用数字测图系统软件进行数据传输。(如CASS7.0)。 二、实验内容 1.全站仪地面数字测图外业数据采集。 2.全站仪数字化测图的数据传输。 三、实验步骤简要 数字化测图根据所使用设备的不同,可采用两种方式实现:草图法和电子平板法。电子平板法由于笔记本电脑价格较贵,电池连续使用短,数字测图成本高,固实际中多采用草图法。 1.草图法数字测图的流程:外业使用全站仪测量碎部点三维坐标的同时,领图员绘制碎部点构成的地物形状和类型并记录下碎部点点号(必须与全站仪自动记录的点号一致)。 内业将全站仪或电子手簿记录的碎部点三维坐标,通过CASS传输到计算机、转换成CASS 坐标格式文件并展点,根据野外绘制的草图在CASS中绘制地物。如图1所示。 图1草图法数字测图的流程 2.全站仪野外数据采集步骤 ①置仪:在控制点上安置全站仪,检查中心连接螺旋是否旋紧,对中、整平、量取仪器高、开机。 ②创建文件:在全站仪Menu中,选择“数据采集”进入“选择一个文件”,输入一个文件名后确定,即完成文件创建工作,此时仪器将自动生成两个同名文件,一个用来保存采集到的测量数据,一个用来保存采集到的坐标数据。 ③输入测站点:输入一个文件名,回车后即进入数据采集之输入数据窗口,按提示输入测站点点号及标识符、坐标、仪高,后视点点号及标识符、坐标、镜高,仪器瞄准后视点,进行定向。 ④测量碎部点坐标:仪器定向后,即可进入“测量”状态,输入所测碎部点点号、编码、镜高后,精确瞄准竖立在碎部点上的反光镜,按“坐标”键,仪器即测量出棱镜点的坐标,并将测量结果保存到前面输入的坐标文件中,同时将碎部点点号自动加1返回测量状态。再输入编码、镜高,瞄准第2个碎部点上的反光镜,按“坐标”键,仪器又测量出第2个棱镜点的坐标,并将测量结果保存到前面的坐标文件中。按此方法,可以测量并保存其后所测碎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毕业设计论文[2

、 第一章概述 1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 数据采集是指从传感器和其它待测设备等模拟和数字被测单元中自动采集信息的过程。数据采集系统是结合基于计算机的测量软硬件产品来实现灵活的、用户自定义的测量系统。比如条码机、扫描仪等都是数据采集工具 数据处理系统是指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而构成的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将输入的数据信息进行加工、整理,计算各种分析指标,变为易于被人们所接受的信息形式,并将处理后的信息进行有序贮存,随时通过外部设备输给信息使用者。

2系统研究开发的价值和意义 经调查,目前数据采集器的市场需求量大,以数据采集器为核心构成的小系统应用广泛,因此开发高性能的数据采集器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数据采集系统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数据采集是工、农业控制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医药、化工、食品、等领域的生产过程中,往往需要随时检测各生产环节的温度、湿度、流量及压力等参数。同时,还要对某一检测点任意参数能够进行随机查寻,将其在某一时间段内检测得到的数据经过转换提取出来,以便进行比较,做出决策,调整控制方案,提高产品的合格率,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多路数据采集势必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为适应这一趋势,作这方面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在科学研究中,运用数据采集系统可获得大量的动态信息,也是获取科学数据和生成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以实验室数据采集、工业现场数据采集、野外数据采集为主要方向,设计一款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高性价比、具有显示、记录存储功能的数据采集系统。单片机构成的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适用于各种现场自动化监测及控制,能够适应油田野外恶劣环境,;具有性能稳定、可靠性高、响应速度快操作简单、费用低廉、等优点。回放过程的信号可以直观的观察。它与有线数传相比主要有布线成本低、安装简便、便于移动的优点 3.课题的意义及发展状况 数据采集是指将温度、压力、流量、位移等模拟量采集转换成数字量后,再由计算机进行存储、处理、显示或打印的过程。相应的系统称为数据采集系统。从严格意义上说,数据采集系统应该是用计算机控制的多路数据自动检测或巡回检测,并且能够对数据实行存储、处理、分析计算,以及从检测的数据中提取可用的信息,供显示、记录、打印或描绘的系统。总之,不论在哪个应用领域中,数据的采集与处理越及时,工作效率就越高,取得的经济效益就越大。数据采集领域正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首先,分布式控制应用场合中的智能数据采集系统正在发展。其次,总线兼容型数据采集插件的数量正在增大,与个人计算机兼客的数据采集系统的数量也在增加。数据处理对数据(包括数值的和非数值的)进行分析和加工的技术过程。包括对各种原始数据的分析、整理、计算、编辑等的加工和处理。比数据分析含义广。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在计算机应

地震勘探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

§3.3地震勘探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 一、地震勘探需要一整套仪器,包括检波器、专用电缆、地震仪器车 检波器将地面接收到的机械振动转化为时间函数的电信号,通过专用电缆送到仪器车,由仪器记录在磁带上,得到地震原始记录。 二、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特点 1.高灵敏度和大动态范围 人工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在地面引起的振动位移非常小(微米级),来自浅、中、深地层反射波的能量相差很大(几十万——几百万倍)所以地震仪要有高灵敏度和大的动态范围(二进制数位多) 2.宽频带和可选择的滤波器 为记录不同频谱范围的地震信号,所以记录仪频带要宽并且可选择。 3.仪器固有振动延续时间小 为对接踵而至的地震脉冲有良好的分辨力,要求仪器固有振动延续时间尽量小。4.仪器各道有良好的一致性 为了识别各种类型的波和提高工作效率,地震勘探通常在一条测线上的许多点(几百——上千)同时观测,这要求仪器各道有良好的一致性。 地震道——把对应于每个观测点的地震检波器、电缆、放大系统、记录系统所构成的信号传输记录通道称之为地震道。如仪器有24、48、96、256、1048、1200×16=9200道。 三、地震检波器 地震检器的作用是将地面机械振动转化成电信号。垂直检波器只接收垂直分量(主要是纵波成分)。水平检波器只接收水平分量(主要是横波成分)。3分量检波器。4分量检波器 四、地震数据记录系统简介P86图6.3—19框图 1.前置放大器和模拟滤波器 对弱信号放大。通过高截止和低截止滤波器限制波的频带。 2.多路采样开关

将多道连续信号离散为时间序列,按规定的时间间隔依次接通不同的地震道,将采样信号送唯一的一个输出道记录下来。 先记第1道的第1个采样值,第2道的第1个采样值,…………,第N 道的第1个采样值。 再记第1道的第2个采样值,第2道的第2个采样值,…………,第N 道的第2个采样值。 ……………… 最后记第1道的第m 个采样值,第2道的第m 个采样值,…………,第N 道的第m 个采样值。 3.瞬时增益放大器 k A A 20?= A ——记录下的振幅采样值 A 0——检波器收到的真振幅采样值 K ——可变参数,浅层k 小, 深层k 大,因为地震数据动态范围大。 ×0.3 ×0.5 ×1 ×2 ×3 4.模数转换器 5.磁带记录器。 6.数据显示 波形加变面积显示。P88图6.3-20a

数据采集与处理

第三章:模拟多路开关 1.作用:将多路被测信号分别传送到A/D 转换器进行转换。 类型:机电式用于大电流、低速切换;电子式:用于小电流、高速切换。 (1)双极型晶体管开关电路如图: 工作原理:设选择第1路模拟信号。 则令通道控制信号U C1= 0,晶体管T1′截止集电极为高电平,晶体管T1导通,输入信号电压U i1被选 中。 优点:开关切换速度快,导通电阻小,可两个方向传送信号。 缺点:为分立元件,需专门的电平转换电路驱动,使用不方便。 (2)结型场效应晶体管开关 工作原理:则令通道控制信号U C1=1,则开关控制管T1′导通,集电极为低电平,场效应管T 1导通,U O =U i1。 当U C1 =0时, T1′截止,T 1也截止,第1路输入信号被切断。 优点:开关切换速度快,导通电阻小,可两个方向传送 信号。 缺点:为分立元件,需专门的电平转换电路驱动,使用不方便。 (3)绝缘栅场效应管开关 优点:开关切换速度快,导通电阻小,且随信号电压 变化波动小;易于和驱动电路集成。 缺点:衬底要有保护电压。 (5)集成电路开关 工作原理:设选择第1路输入信号,则计算机输出一个4位二进制码,把计数器置成0001状态,经四 — 十六线译码器后,第1根线输出高电平,场 效应管T 1导通, U O = U i1 ,选中第1路信号。如果要连续选通第1路到第3路的信号,可以在计数器 加入计数脉冲,每加入一次脉冲,计数器加1,状 态依次变为 0001,0010,0011。 2. 多路开关的主要指标:导通电阻;开关接通电流、开关断开时的泄漏电流、开关断开时,开关对地电容、开关断开时,输出端对地电容。 3. 多路开关集成芯片 AD7510,芯片中无译码器,四个通道开关都有各自的控制端每一个开关可

野外数据采集

野外数据采集 数字测图作业通常分为野外数据采集和内业数据处理编辑两大部分。野外数据采集通常利用全站仪或RTK GPS接收机等测量仪器在野外直接测定地形特征点的位置,并记录地物的连接关系及其属性,为内业成图提供必要的信息,它是数字测图的基础工作,直接决定成图质量与效率。 数据编码 野外数据采集仅仅采集碎部点的位置(点的坐标信息)是不能满足计算机自动成图要求的,还必须将地物点的连接关系和地物诚性信息(地物类别)记录下来。通常是用按一定规则构成的符号串来表示地物属性和连接关系等信息,这种有一定规则的符号串称为数据编码。数据编码的基本内容包括:地物要素编码(或称地物特征码、地物属性码、地物代码)、连接关系码(或连接点号、连接序号、连接线型)、面状地物填充码等。 一、国家标准地形要索分类与编码 按照《1:500 1:1OOO 1:2000外业数字测图规程》(GB/T 14912—2005)的规定,野外数据采集编码的总形式为:地形码+信息码。地形码是表示地形图形要素的代码。 在《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和《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100—2004)中对比例尺为1 : 500、1 : 1000、1 : 2 000的代码位数的规定是6位十进制数字码,分别为按数字顺序排列的大类、中类、小类和子类码,具体代码结构如图8-16所示。左起第一位为大类码;第二位为中类码,是在大类基础上细分形成的要素码;第三、第四位为小类码,是在中类基础上细分形成的要素码;第五、第六位为子类码,是在小类基础上细分形成的要素码。代码的每一位均用0?9表示,例如对于大类:1为定位基础(含测量控制点和数学基础);2为水系;3为居民地及设施;4为交通;5为管线;6为境界与政区;7为地貌;8为植被与土质。表8-1为8个大类中大比例尺成图中基础地理信息要素部分代码的示例。 图8-16 碎部点编码规则 表8-1 1:500、1:1000、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部分代码

基于80C51单片机的通用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

———————————————— 收稿日期:2007-08-12 作者简介:陈延奎(1971-),四川渠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仪器仪表技术。 基于80C51单片机的通用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 陈延奎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摘要:数据采集是单片机应用系统中最为普遍的应用需求,数据采集的对象可以是温度、压力、流量等连续变化的模拟量,也可以是代表某些状态特性的开关量等脉冲信号。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可以是复杂控制系统的一部分,也可以是配备显示(或打印)输出的独立系统(或仪表)。介绍了一种基于80C51单片机的通用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其模拟输入通道由传感器、多路开关、放大器、采样保持器和A/D 转换器五部分组成。 关键词:80C51;数据采集与处理;模拟输入通道;系统功能;硬件电路;流程图 中图分类号:TP2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316(2008)04-0049-04 General data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system based on 80C51 microcontroller CHEN Yan-kui (Da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Dazhou 635000,China) Abstract :Data acquisition is the most common application needs of microcontroller, the data acquisition object may be the simulation quantity such as temperature, pressure, current capacity and so on which change continuously, also may be represents some certain condition characteristic such as switch quantity signal impulses and so on. The data acquisition and the processing system may be a plurality of controls system's part, may also be provides the independent system which the demonstration (either printing) outputs (or measuring appliance). Introduce a conventional data gathering and processing system based on 80C51 microcontroller, its analog input channel is composed by the sensor, the multi-channel switches, the amplifier, the sampling retainer and the A/D switch. Key words :80C51;data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analog input channels ;system functions ;hardware circuits ;flowchart 单片机通用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是单片机应用领域中使用最多的一类系统。它主要是实时采集外界诸如温度、压力、流量和转速等连续变化的模拟量,通过模/数转换器把这些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送入单片机;也可以直接采集代表某些状态特性的开关量,单片机系统对这些采集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并根据用户的要求,将处理后的数据送显示、打印,也可通过串行口送给其它计算机,或者通过数/模转换器变换成模拟信号控制外部设备,输出的开关量也可直接用于控制目的。 1 模拟输入通道的组成 模拟输入通道的一般构成如图1所示,主要由传感器、多路开关、放大器、采样保持器和A/D 转换器五部分组成。 图1 模拟输入通道的一般构成 (1)传感器 传感器把被测物理量(如温度、压力等)作为输入参数,转换为电量(电流、电压、电阻等)输出。物理量性质和测量范围不同,传感器的工作机理和结构就不同。通常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是模拟信号(已有许多新型传感器采用数字量输出)。当信号的数值符合A/D 转换器的输入等级时,可以不用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的设计说明

附件1: 学号: 课程设计 题目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的设计 学院自动化学院 专业自动化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2015 年月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专业班级:自动化1205班 指导教师:道远工作单位:自动化学院 题目: 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的设计 初始条件: 设计一个64路巡回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系统循环周期为1秒,16路模拟信号输入,16路开关信号输入,16路模拟输出,16路数字输出,模拟信号采用数字滤波去掉干扰信号,数字信号采用光耦隔离,将采集数据循环显示在LED或LCD上。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1.输入通道及输出通道设计(0~20MV输入),(0~10V输出)2.每周期各通道采样10次; 3.采用各种(三种)数字滤波算法并比较结果; 4.软件流程及各程序模块设计并用仿真软件演示; 5.完成符合要求的设计说明书。 时间安排: 2015年7月1日~2015年7月8日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

摘要 数据采集(DAQ),是指从传感器和其它待测设备等模拟和数字被测单元中自动采非电量或者电量信号,送到上位机中进行分析,处理。数据采集系统是结合基于计算机或者其他专用测试平台的测量软硬件产品来实现灵活的、用户自定义的测量系统。数据采集和处理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控制机和生产过程之间,要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控制,就要实时的了解生产状态,这就要求采集大量的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进行分析,并输出有一定意义的、更直观和易于理解的模拟量或数字量,以对控制进行指导,调整控制方案。 针对目前实时存盘采集系统存在体积大、设计复杂、成本较高等不足之处,本课题设计了一种基于高速串行总线和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多路数据采集系统,具有成本较低、集成度较高等特点,同时具有一定数字处理能力。 关键词:数据采集和处理,A/D转换,D/A转换,采样保持

数据采集与处理

一.填空: 1.采集模拟量,转化成数字量,由计算机进行存储、处理、打印的过程称为 数据采集 。 2.按处理方式的不同,数据处理可分为 实时(在线)处理 和 事后(脱机)处理 两种类型。 3.按处理性质的不同,数据处理可分为 预处理 和 二次处理 两种类型。 4.评价数据采集系统性能优劣的标准有 采样精库 和 采样速度 。 5.模拟信号数字化包括 采样 、 量化 和 编码 三个过程。 6.采样时,若采样的点数过多,会导致占用大量的计算机 内存 。 7.为了保证采样信号不失真,采样频率不能低于模拟信号最高频率的 两 倍。 8.采样过程可以看作为 脉冲 调制过程。 9.当采样脉冲序列是方波脉冲时,采样称为 自然采样 。 10.当采样脉冲序列是冲激序列时,采样称为 冲激采样 。 11.采样信号频谱是模拟信号频谱的 无穷多 次搬移。 12.采样定理在 c f s T 12 时是不适用的。 13.奈奎斯特频率是指采样频率的最 小 值。 14.奈奎斯特间隔是指采样周期的最 大 值。 15.当采样频率不满足采样定理时,会发生 频混 现象,造成失真。 16.对于频域衰减较快的信号,可以用 提高采样频率 的方法解决频混的问题。 17.对于频域衰减较慢的信号,可以用 削除频混滤波器 的方法解决频混的问题。 18.采样技术分为常规采样、 间歇采样 、 变频采样 和 下采样 四种。 19.采样控制方式分为 无条件采样 、中断方式、 查询方式 和 DMA 方式 四种

20.A/D 转换器的量化方法可分为“只舍不入”和 “有舍有入” 两种。 21.量阶等于常数的量化方法称为 均匀量化 。 22.量阶不等于常数的量化方法称为 非均匀量化 。 23.“只舍不入”量化时,量化误差只能是 正 误差,可以取q ~0之间的任意值。 24.“有舍有入”量化时,量化误差可以取2 ~2q q 之间的任意值。 25.A/D 转换器的位数越多,量化误差越 小 。 26.十进制数327对应的BCD 码是 001100100111 。 27.自然二进制代码10111010对应的格雷码是 11100111 。 28.格雷码11001010对应的自然二进制码是 10001100 。 29.自然二进制码01100111对应的折叠码是 10011000 。 二.单项选择 1.连续的模拟信号转换成离散的数字信号,需要经过几个断续过程( A )。 A)2 B)3 C)4 D)1 2.模拟信号数字化时,不需要的环节是( C )。 A)采样 B)量化 C)检波 D)编码 3. 采样时,若s T 取的过大,将会发生模拟信号中高频成分被叠加到低频成分上的现象,称为( C )。 A)失真 B)误码 C)频混 D)失调 4. 采样时,若采样过程不连续进行,而是时断时续,这种采样方法称为( B )。 A)常规采样 B)间歇采样 C)平顶采样 D)冲激采样 5. 下列四种采样技术中,需要存储容量最大的是( A )。 A)常规采样 B)间歇采样 C)变频采样 D)下采样

野外数据采集步骤

1.草图法数字测图的流程:外业使用全站仪测量碎部点三维坐标的同时,领图员绘制碎部点构成的地物形状和类型并记录下碎部点点号(必须与全站仪自动记录的点号一致)。 内业将全站仪或电子手簿记录的碎部点三维坐标,通过CASS传输到计算机、转换成CASS 坐标格式文件并展点,根据野外绘制的草图在CASS中绘制地物 2.全站仪野外数据采集步骤 ①置仪:在控制点上安置全站仪,检查中心连接螺旋是否旋紧,对中、整平、量取仪器高、开机。 ②创建文件:在全站仪Menu中,选择“数据采集”进入“选择一个文件”,输入一个文件名后确定,即完成文件创建工作,此时用来保存采集到的坐标数据。 ③输入测站点:输进入数据采集之输入数据窗口,按提示输入测站点点号及标识符、坐标、仪高,后视点点号及标识符、坐标、镜高,仪器瞄准后视点,进行定向。 ④测量碎部点坐标:仪器定向后,即可进入“测量”状态,输入所测碎部点点号、编码、镜高后,精确瞄准竖立在碎部点上的反光镜,按“坐标”键,仪器即测量出棱镜点的坐标,并将测量结果保存到前面输入的坐标文件中,同时将碎部点点号自动加1返回测量状态。再输入编码、镜高,瞄准第2个碎部点上的反光镜,按“坐标”键,仪器又测量出第2个棱镜点的坐标,并将测量结果保存到前面的坐标文件中。按此方法,可以测量并保存其后所测碎部点的三维坐标。 3.下传碎部点坐标:完成外业数据采集后,使用通讯电缆将全站仪与计算机的COM 口连接好,启动通讯软件,设置好与全站仪一致的通讯参数后,执行下拉菜单“通讯/下传数据”命令;在全站仪上的内存管理菜单中,选择“数据传输”选项,并根据提示顺序选择“发送数据”、“坐标数据”和选择文件,然后在全站仪上选择确认发送,再在通讯软件上的提示对话框上单击“确定”,即可将采集到的碎部点坐标数据发送到通讯软件的文本区。 4.格式转换:将保存的数据文件转换为成图软件(如CASS)格式的坐标文件格式。执行下拉菜单“数据/读全站仪数据”命令,在“全站仪内存数据转换”对话框中的“全站仪内存文件”文本框中,输入需要转换的数据文件名和路径,在“CASS坐标文件”文本框中输入转换后保存的数据文件名和路径。这两个数据文件名和路径均可以单击“选择文件”,在弹出的标准文件对话框中输入。单击“转换”,即完成数据文件格式转换。 5.展绘碎部点、成图:执行下拉菜单“绘图处理/定显示区”确定绘图区域;执行下拉菜单“绘图处理/展野外测点点位”,即在绘图区得到展绘好的碎部点点位,结合野外绘制的草图绘制地物;再执行下拉菜单“绘图处理/展高程点”。经过对所测地形图进行屏幕显示,在人机交互方式下进行绘图处理、图形编辑、修改、整饰,最后形成数字地图的图形文件。通过自动绘图仪绘制地形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