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三则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读本2-4目录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通力根1保过据护管生高线产中敷工资设艺料技高试术中卷0资不配料仅置试可技卷以术要解是求决指,吊机对顶组电层在气配进设置行备不继进规电行范保空高护载中高与资中带料资负试料荷卷试下问卷高题总中2体2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1卷中下安,与全要过,加度并强工且看作尽护下可1都关能可于地以管缩正路小常高故工中障作资高;料中对试资于卷料继连试电接卷保管破护口坏进处范行理围整高,核中或对资者定料对值试某,卷些审弯异核扁常与度高校固中对定资图盒料纸位试,置卷编.工保写况护复进层杂行防设自腐备动跨与处接装理地置,线高尤弯中其曲资要半料避径试免标卷错高调误等试高,方中要案资求,料技编试术写5、卷交重电保底要气护。设设装管备备置线4高、调动敷中电试作设资气高,技料课中并3术试、件资且中卷管中料拒包试路调试绝含验敷试卷动线方设技作槽案技术,、以术来管及避架系免等统不多启必项动要方高式案中,;资为对料解整试决套卷高启突中动然语过停文程机电中。气高因课中此件资,中料电管试力壁卷高薄电中、气资接设料口备试不进卷严行保等调护问试装题工置,作调合并试理且技利进术用行,管过要线关求敷运电设行力技高保术中护。资装线料置缆试做敷卷到设技准原术确则指灵:导活在。。分对对线于于盒调差处试动,过保当程护不中装同高置电中高压资中回料资路试料交卷试叉技卷时术调,问试应题技采,术用作是金为指属调发隔试电板人机进员一行,变隔需压开要器处在组理事在;前发同掌生一握内线图部槽纸故内资障,料时强、,电设需回备要路制进须造行同厂外时家部切出电断具源习高高题中中电资资源料料,试试线卷卷缆试切敷验除设报从完告而毕与采,相用要关高进技中行术资检资料查料试和,卷检并主测且要处了保理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学记三则》教案(温玉芳)

《礼记*学记三则》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了解教学相长、预时孙摩和长善救失的教学思想。
2、能流畅、节奏清晰地朗读选文,并熟读成诵。
3、能把本课学到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1、理解选文内容的大意。
2、能流畅、节奏清晰地朗读选文,并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1、理解各则大意和阐发的教育思想。
2、能把本课学到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教学方法:多种形式诵读、吟唱、分小组讨论、探疑、释疑教学过程:一、导入《学记》选自《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是从全文中节选出的其中三则。
二、《礼记》和《学记》简介《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
为儒家论礼丛书。
《学记》是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著,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是我国古代教育论著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三、听课文录音,正音。
四、学生在正音的基础上再次边听录音边跟读。
文言文实词

文言实词详解:1、爱(1)名词。
恩惠。
(古之遗爱也《左传》)(2)动词①加惠于人。
(吴广素爱人。
《陈涉世家》)(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②喜爱,爱护。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③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齐桓晋文之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④怜惜。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
《左传》)(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指南录〉后序》)⑤通'爰',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
《静女》)(3)形容词。
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2、安(1)形容词。
①舒适,安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论语·述而》)(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
《琵琶行》)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安全。
(谢庄遂安。
《冯婉贞》)④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2)动词。
①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②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失街亭》)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3)代词。
哪里,怎麽。
沛公安在。
(《鸿门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3、被(1)名词。
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杨修之死》)(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②遭受,遇到。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论积贮疏》)③施加,施及。
去乱而被之以治。
(《荀子·不苟》)(3)介词。
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4)pī,通'披',动词。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披坚执锐。
(《陈涉世家》)②披散,披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学记三则原文及翻译

学记三则原文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翻译为:玉石不经雕琢,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
人不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
所以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统治人民,把教育当作首要任务。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味美。
虽然有较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反回来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勉励自己不倦的钻研。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大学教育的方法是:问题还没有发生就加以防范,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候施教,叫作适时;不超越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度而施教,叫作顺应;让学生互相观摩学习而受益,叫作切磋。
这四点,是教育成功的原因。
事情发生以后才加以禁止,就会遇到抵触而不易克服;时机错过了才学习,则勤苦却难有成就;杂乱的施教而不合乎顺序,就会陷入混乱的境地而不好收拾;单独学习而不与朋友互相切磋,就会孤陋寡闻;交品德不好的朋友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轻慢邪僻的言行会荒废学业。
这六点,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学习的人有四种缺点,老师一定知道它。
人学习的时候,有的缺点在于学得过多,有的缺点在于学得过少,有的缺点在于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的缺点在于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了。
常用文言文150实词

1、爱(1)名词。
恩惠。
(古之遗爱也《左传》)(2)动词①加惠于人。
(广素爱人。
《涉世家》)(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论》)②喜爱,爱护。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太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③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吾爱一牛。
《齐桓晋文之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论》)④怜惜。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
(《左传》)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指南录〉后序》)⑤通"",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
(《静女》)(3)形容词。
吝啬。
百姓皆以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2、安(1)形容词。
52、即1、靠近,接近。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2、立即,马上。
(项伯即入见沛公)3、当,当时。
(项即日因留沛公与饮)4、倘若,如果。
(虏多且近,即有急,奈)5、与"则"的用法相同,相当于"那就"的意思。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6、即使。
(其伤于缚者,即幸留)7、就,就是。
(闻鸡鸣。
即起盥栉)8、登上帝位。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53、既1、尽,完。
(言未既)2、已经,---以后。
(既克,公问其故)3、既然。
(将军既帝室之胄)4、既----又---并列关系。
(三军既惑且疑)5、既而:不久。
(既而得其尸于井)6、全、都。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7、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壬之秋,七月既望。
子与客泛舟)54、假1、不真,虚伪,假装。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①舒适,安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论语•述而》)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
(《琵琶行》)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安全。
庄遂安。
(《婉贞》)④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2)动词。
①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刿论战》)②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平安营。
(《失街亭》)③使……安定。
学记三则ppt课件

完整版课件
2
❖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 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 对“礼”的解释。它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 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 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
❖ 宋代的理学家选中《论语》《孟子》以及《礼记》 中的《大学》和《中庸》,把他们合称为“四书”, 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诗》《书》《礼》 《易》《春秋》为“五经”。《周礼》《仪礼》 《礼记》,合称“三礼”。
❖ 等问题出现了,才加以制止,无论使用什么强硬的方法阻止和 压制,也难以使问题完全消灭;错过了适当的教学机会,再让 学生去学习,学生即使勤奋刻苦,也难以取得好的成就;教学 没有条理,不按学习的认知规律进行,就会让人感到头绪混乱 而难以理解;只是个人独自学习,没有同学相互切磋交流,就 会显得孤独狭隘,见识浅薄;结交那些只顾玩乐的朋友,必然 会对抗老师的管束;要求不严格,经常违反学习纪律,必然导 致学业荒废。这六项,就是导致教学失败成绩下降的原因吧。
才能反回来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的困惑,
❖说教和 学是相互促进的。
完整版课件
10
思考: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述了什么道理?
❖ 小结:本段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 方法,论述了教学相长的规律。
完整版课件
11
第二则
❖ 原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 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 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 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
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 解释关键字:孙:通“逊”,顺。善:完善,动词。扞格:
抵触。胜:克服。修:整治。燕朋:坏朋友。燕辟:不正经
常用文言文150实词

1、爱(1)名词。
恩惠。
(古之遗爱也《左传》)(2)动词①加惠于人。
(吴广素爱人。
《陈涉世家》)(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②喜爱,爱护。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③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齐桓晋文之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④怜惜。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
(《左传》)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指南录〉后序》)⑤通"",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
(《静女》)(3)形容词。
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2、安(1)形容词。
①舒适,安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论语•述而》)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
(《琵琶行》)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安全。
谢庄遂安。
(《冯婉贞》)④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2)动词。
①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②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失街亭》)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3)代词。
哪里,怎麽。
沛公安在。
(《鸿门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3、被52、即1、靠近,接近。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2、立即,马上。
(项伯即入见沛公)3、当,当时。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4、倘若,如果。
(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5、与"则"的用法相同,相当于"那就"的意思。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6、即使。
(其伤于缚者,即幸留)7、就,就是。
(闻鸡鸣。
即起盥栉)8、登上帝位。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53、既1、尽,完。
(言未既)2、已经,---以后。
(既克,公问其故)3、既然。
(将军既帝室之胄)4、既----又---并列关系。
(三军既惑且疑)5、既而:不久。
(既而得其尸于井)6、全、都。
《学记三则》练习教师版.doc

《学记三则》练习1.为下列汉字加上拼音:佳肴.(yáo )教学相长.(zhǎng )扞.格(hàn )长.善(zhǎng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长:教学相长(促进)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使……发展)身无长物(多余的)而:不陵节而施之谓孙(修饰连词)则勤苦而难成(转折连词)则孤陋而寡闻(并列连词)3.(1(2(3(4(5(64.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虽有嘉肴.(肉食),弗.(不)食不知其旨.(味美)也;虽有至.(最好的)道.(道理),弗学不知其善.(好,正确)也。
是故..(因此)学然.(这)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不通之处)。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反过来要求)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相互)长.(增长,促进)也。
大学之法,禁.(禁止,防范)于未发之谓豫.(预防),当其可.(适当)之谓时.(适时),不陵.(越国,超越)节.(限度)而施.(施教)之谓孙.(合乎顺序),相观而善.(得到益处)之谓摩.(切磋,研究)。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兴盛,成功)也。
发然后禁,则捍格..(抵触)而不胜.(克服);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合乎顺序),则坏乱而不修.(整治);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学识短浅,见闻不广)而寡闻;燕.(玩,戏)朋.(朋友)逆其师;燕辟..(谈不正经的话)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的原因)由废也。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或失则止.(停止不前)。
此四者,心之莫.(不)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补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发展,使……得到发展)善而救其失者也。
5.翻译下列文句:(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则
等问题出现了,才加以制止,无论使用什么强硬的方 原文:
法阻止和压制,也难以使问题完全消灭;错过了适当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
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 的教学机会,再让学生去学习,学生即使勤奋刻苦, 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 也难以取得好的成就;教学没有条理,不按学习的认 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知规律进行,就会让人感到头绪混乱而难以理解;只 关键字: 是个人独自学习,没有同学相互切磋交流,就会显得 扞格:抵触。胜:克服。 修:整治。 孤独狭隘,见识浅薄;结交那些只顾玩乐的朋友,必 燕朋:坏朋友。燕辟:不正经的话。 然会对抗老师的管束;要求不严格,经常违反学习纪 律,必然导致学业荒废。这六项,就是导致教学失败 译文?
二、关于《学记》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
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 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 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 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 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 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 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本课所选的三则,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教 师的责任和增进学业的方法。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
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
“礼”的解释。它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
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
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
宋代的理学家选中《论语》《孟子》以及《礼记》 中的《大学》和《中庸》,把他们合称为“四书”, 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诗》《书》《礼》
关键字:
大学教育的方法是:在不合正道、有碍学习的事未发 生之前加以防范,这叫作预防;在适当的时候学习,
豫,预防。 时:适时。孙:通“逊”,顺。
这叫作适时;不超越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度而施教,这
叫作顺应;让学生互相观察学习,吸取对方的长处,
善:完善,动词。摩:切磋,共同研究。
译文?
这叫作切磋。这四点是教育成功的原因。
小结:本段阐明了要了解学生心理,发
展其优点,补救其缺点的教学原则(长 善救失)。
总结:
1、教学相长 2、豫、时、孙、摩 3、长善救失
第一则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极 关键字 : 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 嘉:美好的。 旨:味美。 至道:好到极点的 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 道理。 自反:反躬自省。 困:困惑,不通。 相:相互。 长:促进,提高。 己的不足,然后才能反回来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
的困惑,然后才能勉励自己不倦地钻研。所以说教和
学是相互促进的。 译文 ?
思考: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 方法?论述了什么道理?
小结:述了教学相长的规律。
第二则
原文: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
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 教之所由兴也。
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有的缺点在于遇到 困难就停止不前了。这四种缺点,是由 解释关键字:失:过失、缺点。或:有的。 于学习的人心理的不同。知道了他们的 想法,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补救他 长:使 ……增长。善:优点,名词。 们的过失。当教师的,就是要发展他们 的优点而补救他们的过失。
译文?
思考:本段论述了什么道理?
政治思想—小康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人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 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
成绩下降的原因吧。
思考: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述了什么道理?
小结:本段主要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
方法,论述了大学的教学原则,分析了
影响教育成败的主要因素。
第三则
原文: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
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学习的人有四种缺点,老师一定知道它。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 人学习的时候,有的缺点在于学得过多, 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有的缺点在于学得过少,有的缺点在于
教育思想
1、教育目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礼记﹒大学》(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 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 完善的境界。) 2、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 (广博地去学习,详细地去设 问,仔细地去思索,清楚地去分析,忠实地去执 行。)
《易》《春秋》为“五经”。《周礼》《仪礼》
《礼记》,合称“三礼”。
《礼记》是部儒学杂编,里面包含儒
家的思想史料相当丰富。研究早期儒 家思想,需要读《论语》,研究战国 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就不能不读 《礼记》了。读《论语》能够看到儒 家学派的确立,读《孟子》、《荀 子》、《礼记》能够看到儒家学派的 发展。
学记三则
《礼记》
一、关于《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
制度书籍,主要记录了秦汉以前儒家的 有关礼(包括典章、制度、仪节等)方 面的言论,传说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 三传弟子记录。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 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 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 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 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 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译: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为世人所共有。选举贤能之人共同治理, 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 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 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 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男的各尽 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家庭。货物资源都厌恶丢弃到地上浪费掉,但 也不可放到自己家里私用。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 为自己出力才算效劳。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待,和睦相处,故不 会有阴谋诡计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路不拾 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3、人的完善八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
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 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 长见识。。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大学》)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 4、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豫、时、孙、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 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因材 心灵的安静。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施教 (藏息相辅:比喻讲解教育原则,即不能死 记硬背,教师的讲解要与个人的理解相结合才能消 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 化知识的原则。 )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5、教学三方法:讲解、问答、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