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学记》三则(同李白)

合集下载

【免费下载】《学记》全文及译文

【免费下载】《学记》全文及译文

【免费下载】《学记》全文及译文《学记》全文及译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荅问者反、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

《学记》原文全文及翻译解读

《学记》原文全文及翻译解读

《学记》原文全文及翻译解读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著。

《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

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

《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重视因材施教。

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

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

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

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

《学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

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内容摘要:《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

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战国晚期,据考证作者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

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战国晚期,据考证作者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全文1200多字,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等。

《学记》原文及译文

《学记》原文及译文

《学记》原文及译文《学记》(成篇于公元前四至三世纪)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著。

《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学记》全篇共20节,1229字,语言精辟, 言简意赅。

虽然全文篇幅短小,但它却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际,从教育作用到教育目的,从教育制度到教育内容,从教学原则到教学方法,从教师到学生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作了系统而深刻的记述。

它是古代教育思想中的瑰宝。

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sǒu,小,有声音)文,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25家)有塾,党(500家)有痒,术(suì)(12500家)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返,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述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谛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着。

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着《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全文共20节,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学记简介:《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

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

《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重视因材施教。

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

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

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

提出尊师的思想。

历史地位:《学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

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

《学记》全文虽然只有1230个字,但却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经验做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认真地研究、借鉴。

中国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全文及翻译,学习古人的教育经验

中国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全文及翻译,学习古人的教育经验

中国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全文及翻译,学习古人的教育经验【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

《学记》原文 翻译

《学记》原文 翻译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学习音律,课内就不能学好诗文;课外不学好洒扫应对的知识,课内就学不好礼仪。可见,不学习各种杂艺,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兑命》篇中说?只有专心致志谦逊恭敬,时时刻刻敏捷地求学,在学业上就能有所成就",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学记》全文及翻译(转)解析5篇

《学记》全文及翻译(转)解析5篇

《学记》全文及翻译(转)解析5篇第一篇:《学记》全文及翻译(转)解析《学记》全文及翻译【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学记》原文全文及翻译解读

《学记》原文全文及翻译解读

•••••••••••••••••《学记》原文全文及翻译解读《学记》原文全文及翻译解读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著。

《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

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

《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重视因材施教。

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

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

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

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

《学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

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内容摘要:《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

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战国晚期,据考证作者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

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战国晚期,据考证作者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