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企业集团化管控常见的问题探讨

当前企业集团化管控常见的问题探讨
当前企业集团化管控常见的问题探讨

当前企业集团化管控常见的问题探讨

河北唐山张硕

基于多年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和管理咨询的经验、以及与大量企业管理精英的长期沟通,笔者发现:虽然不少企业集团在集团管控、集团运营上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从整体而言,企业集团化管控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集团总部简单沦为子公司的出资人角色,单纯依靠法人治理论,结果总部对子公司的运营失控。

大多企业集团在公司治理上极不够规范,单纯依靠法人治理理论,集团化治理结构残缺不全,总部对子公司的管控维度、力度和深度方面都不足,无法完成对子公司集团化管控的艰巨任务,集团管控的效果和能力很一般。集团总部事实上简单沦为子公司的出资人角色,总部就是个食利阶层,吃利息的。子公司做完预算以后,汇报给集团,做完战略以后也汇报给集团,让集团看看好不好,好的话你给我要政策去,要贷款去。集团要帮子公司配置好这,配置好那,最终母公司就只好彻底沦为出资人。

真实案例:某投资公司(类企业集团)通过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

得到大笔的资金(近10亿人民币),可能因为资金取得比较容易,老板不重视对下属企业的管理,没有形成集团化管理体系,下属公司全权授权给资金的朋友经营,自己只是融资、投资下属公司、放贷一系列活动。结果,四年后金融环境紧张资金链断裂,老板自己身无分文,巨额负债。管理下属公司的朋友有的身价千万、有的甚至已经上亿身

价,更为讽刺的是这些下属公司账面都赔钱,每年都需老板拨付巨额资金。

二、集团管理主要是人治化操作,总部各管控部门形同虚设,子公司老总只向集团老板(最高管)“负责”。

许多集团发展了多年了,总部也设立了诸多管理部门,表面已经建立了一套集团化管控架构,但各部门实际形同虚设,子公司老总认为和老板(最高管)关系密切,根本不买总部管理部门管控的帐,美其名曰“我只向老板(最高管)负责,你们算老几!”总部管理部门发现子公司存在问题,对其进行管控,子公司老总根本不听从管控,并向老板告状。老板耳根软,偏听偏信子公司老总的告状,不但不给总部管理部门予以支持,反而去指责,结果令总部管理部门寒心,集团化管控的作用也得到发挥。当子公司最高管理当局(董事长或总经理)存在危害企业的行为,而总部又没有采取相应的约束措施,就必然会给公司带来灭顶之灾。

真实案例:笔者比较熟悉的某个集团老板,下面有几家下属子公司,子公司是跨行业、多元化的,前几年发展比较顺。该老板对外宣称我从来不管子公司,子公司老总都是我的弟兄,我相信他们,不用监督管控。基于此,下属公司根本不买集团总部职能部门的帐,总部不能对下属子公司进行集团化管控,子公司实际上完全失控,从而致使整个公司随之陷入困境甚至破产的局面。

三、集团总部错误定位为集团服务中心,造成总部行政化、机关化、空心化、边缘化。

部分集团一直错误地把自己定位成为为子公司从事业务活动时

提供配套服务工作的服务部门,即我们所严厉批判的集团服务中心定位,从而自愿地放弃了集团天职应有的对子公司的管理权和管控权。一个优秀的集团,其总部功能定位固然有服务的一方面,但更主要的是强势的管控的总部。集团总部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管控定位,整个集团的“财务管理权”、“人力资源管理权”“战略决策权”“运营监控权”必须由总部管控。

由于对集团总部的角色和定位认识不清,从而导致在集团总部建设上存在着严重的机关化、空心化、文职化倾向,集团总部完全变成了一个上传下达,不问业务,只管行政,只拿管理费用渡日,对下子公司缺乏真正价值贡献和实质性影响力的不伦不类的集团公司,完全不能正常行使集团职能和发挥集团作用。

四、集团总部缺乏对子公司的有效管控体系,总部部门及人员配置不足,专业化管控能力弱。

由于错误思想影响,集团总部设置过于精简,人才不足或配置不匹配,集团各职能部门又被严重边缘化,最终导致集团在集团管控体系打造上严重滞后,一方面集团应该管哪些、管到什么程度、怎么管缺乏认识,另一方面集团与子公司、核心领导与职能部门经理在对下属企业管控上又没有系统研究与共识,结果是做到哪算哪,能做的做点,不能做的就让它去,时间稍长,就形成了管控零散、孤立、不协调、不系统、不统一的怪局面,人人感觉不顺,苦恼困惑得很,但又似乎人人无能为力。究其根源,均是因为集团没有统一管控模式及系

统设计的母子公司管控体系的原因。

五、集团总部缺乏派出人员的发展规划,没有设计派出人员的管理体系。

在很多集团里面,缺乏总部派出人员的管理体系,派出的人员感受不到总部对他持续的信赖和对他职业发展的考虑。这些派出人员在子公司里面过不久“屁股就坐偏”了,就百分之五十甚至百分之八十以上占到子公司那边去了,慢慢地就不代表集团的意志了。还有些派出的人员轮岗回来了以后,集团无处安置,就把人家放到闲差闲岗上去。结果这些派出人员付出了大好的青春年华,职业却没有得到发展。所以如果集团不能善待派出人员,不能清晰地让大家看到派出以后的职业发展的话,这些人是不大愿意继续为你来做付出的,他们的“屁股坐偏了”就情有可原了。

六、有些集团对管控体系的理解还十分肤浅,缺乏一套可复制、可植入的管控体系。

很多集团在发展过程中,规模不断扩大,涉足行业、区域也不断增加,因此,管理上呈现了不可逆转的复杂趋势。但是有些集团对管控体系的理解还十分肤浅,认为集团只需要总体上构建一套管控体系,设计一套管理制度就行了。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的,集团需要针对不同的板块各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植入的管理模式作为管理基础。这套管理模式能与子公司的管理流程相互融合,有很好的接口,能够在子公司里面很好的植入,能高效地运转。

如果没有一套可复制、可植入的管理模式作为管理基础,企业必

然会面临效率下降,成本上升的窘境,所谓的集团化优势也会被无情侵蚀。管控模式可复制是集团型公司发展的驱动力,管控模式的作用就是服务于集团型的扩张,推动了集团的集中创新与分散复制,还有将服务标准化。管控模式的复制也是将一个公司从经营型总部拉伸到模式输出型总部的唯一的一条路。管控模式的五个层次依次是:管住、制度化、形成集团利润、扩张管控、形成管控竞争力。

七、缺乏集团管控下属企业的动态运作机制,集团整体上处于半失控或完全失控状态。

大多集团普遍地缺乏管控下属企业的动态运作机制。除了年初给一个指标、年终考查一下经营业绩之外,集团对子公司完全没有机制来监控其过程。目标管理没错,但光有目标管理显然难以真正准确达成目标,过程管理才是目标管理的过程保证,没有好的过程,好的结果从何而来?然而非常痛心地是,我们发现许多集团在对子公司、孙公司的管控上,完全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日常运营监控机制,也就是说,实际上,这些集团表面上在管理管控,其实难副,事实真相是集团整体上处于半失控或完全失控状态,集团业绩完全停靠子集团“思想自觉”。

八、集团监察审计体系缺失,无法体现剩余分红权。

集团能从子公司挣到多少是多少,而且也不知道子公司一年经营下来实际挣到了多少,跑冒滴漏管不上来。子公司福利化倾向不能制止,吃光,分光,用光,玩光,研讨光。最后有毛利,少净利,甚至无净利,分配不上来,子公司日子过得很好,去下面做民意调查,领

导人满意度非常高,为什么?这不用说了,花公家的钱,形成我的民意基础。所以集团层面的审计监督体系一定要有,既要鼓动子公司有作为,也要防止他们乱作为。所有不以集团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目的的子公司运作都是“非法”的,都是要受到监督和制裁的。集团对子公司的“非法行为”管不管得住,对跑冒滴漏管不管得住,这也是集团化管控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九、集团财务管控体系不到位,导致集团价值流失严重。

财务管控漏洞首先体现在缺乏财务战略。财务战略思考三件事:第一怎么去融资,第二怎么投资,第三所投资的公司利用怎么样一个财务体系把它管好。其次,集团企业在财务管控中还经常出现,预算管理体系无力、资金管理失当、资产管理失当、财务分析和调节能力的丧失、审计稽核能力差、税收统筹无方等问题,给集团的运营带来巨大损失。

强化财务管控本质是通过财务管理的手法对子公司的财务功能进行制约,通过管理制度输出的手法对子公司财务的运作进行有效地边界控制,最后母公司通过筹资、投资管理的手法对子公司重大财务功能上移达到管理的目的,就形成了管控。唯有有效的财务管控才有可能对集团模式的复制,进行一个有效的支撑。如果想进一步提高集团决策的精准程度的话也必须从财务管控上去着手。

十、集团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任何制度都是由人来执行的,要保证制度执行的效果,就必须采取“葫芦卜加大棒”的方式对执行人激励和约束。集团总部负有定期

或不定期审查子公司内控制度的责任,但由于缺乏激励,这项控制制度并没有很好的执行。另外,由于缺乏约束机制,子公司在执行人严重偏离本公司内控制度的情况下,往往并未对其进行惩罚。有效执行集团内部的控制制度,不仅可以有效地确立集团的战略目标,规避风险,强化责任,而且可以促使企业做大、做强、做长,使集团得以长久持续的发展。

以上这些问题有的直接影响集团现在的有效运行,有的间接决定集团未来的走向和命运。如何及时、正确地解决这些重大问题,已经成为集团发展的当务之急。

集团化企业薪酬管理模式与方法(含薪酬管控模式、子公司高管薪酬管理)

集团公司的薪酬管理模式与方法[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集团公司与分支机构的组织关系及管理模式,及由此衍生的集团公司内部薪酬管理的原则及管理方法。 [正文] 集团公司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以集团章程、契约或协议为共同行为规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企业集团是由母公司、子公司、关联企业、协作企业以及母公司内部的职能部门和事业部等非法人单位组成的。 从管理的一般逻辑来说,集团总部与分支机构的经济关系决定了集团公司的管控模式,而集团公司薪酬管理模式取决于集团公司管控模式。因此,在探讨集团公司的薪酬管理模式前,首先需要了解集团公司的组织管控模式。 一、集团公司的组织模式 集团公司与分支机构之间由于法律形态、组织结构、控股模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管控模式。 (一)根据法律地位的不同,集团公司一般表现以下法律形态 1.总公司+分公司模式 分公司是与总公司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许多大型企业的业务分布于全国各地甚至许多国家,直接从事这些业务的是公司所设置的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这

些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就是所谓的分公司。而公司本身则称之为总公司。分公司与总公司的关系虽然同子公司与母公司的关系有些类似。但分公司的法律地位与子公司完全不同,它没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分公司是总公司下属的直接从事业务经营活动的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虽然分公司有公司字样,但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因为分公司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不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不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母公司+子公司模式 世界各国对母、子公司概念的法律规定和解释不尽相同。例如,按照《美国模范公司法》的规定,若某一公司的一类股份中,至少有90%已公开发行,并且售出的股份为另一家公司所拥有,则前者为子公司,后者为母公司。日本则规定,如果某公司拥有另一公司半数以上之股本,则前者为母公司,后者为子公司。我国理论界通常认为,所谓母公司,是指拥有另一公司一定比例以上的股份,能对另一公司实行实际控制的公司,与此相对应,其一定比例以上的股份为另一公司所控制的公司即为子公司。子公司具有法人资格,可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这是子公司与分公司的重要区别。 一般来说,如果母公司控股比例达到50%以上,称为“绝对控股”;如果子公司的股东较多,其中母公司控股比例在所有股东中最高但又不超过50%,称为“相对控股”。 (二)根据集团公司内部组织机构模式的不同一般划分为以下四个类型 1.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直线职能制组织机构指母公司实行总部集权控制,按职能划分为若干职能部门,母公司通过职能部门对下属经营单位(分公司、子公司)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处于创建初期的生产经营型的母公司往往采用这种形式。但是由于过于集权的组

中小企业管理常见问题清单

中小企业管理常见问题清单 一、战略模糊或缺乏长远性 战略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如果模糊不清,就会做很多无用功,如果缺乏长远性,企业就没有发展前途。我在做咨询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中小企业重视战术,忽视战略,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比如,有的企业认为,销售人员、经销商谁的业绩高谁就是老大,政策就应该向谁倾斜,这就是战术行为。 二、组织结构与战略脱节 我在做咨询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层级过多,机构重叠,效率低下,无法有效承接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如同人的骨骼,如果不强壮,就没有力量。企业战略决定组织结构,我们一定要从上往下思考,而不是本末倒置。 三、权力集中,什么都是老板说了算 我们一再强调,战略决策可以“独裁”,战术决策必须下放,否则各岗位的工作效率一定是低下的,成本也是最高的。不少企业的战术决策都是层层批示、层层汇报,老板“一支笔”说了算。比如,有的企业奖励员工一块钱都需要老板批准。 四、没有计划或计划随意 “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不少中小企业做事要么没有计划,要么就是很随意,工作开展基本都是靠开会,一个星期可能有三天都在开会,并且还没有什么结果。做事情一定要计划,否则就无法应对变化。 五、流程成了脱缰的野马 流程就是做事的先后秩序。只要企业存在就有流程,很多中小企业的流程是混乱的,是杂乱无章的,成了脱缰了野马,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吞噬了企业的利润。董事长、总经理必须清楚全公司的运作流程,部门经理必须清楚本部门的运作流程,员工必须清楚本岗位的运作流程,否则是无法做好管理的。 六、分配机制不合理 不少中小企业的员工薪资与业绩无关,与企业的整体效益无关,这样的分配机制是没有持续激励性的。管理的核心命题是利益共享、利益分配。稻盛和夫主张,企业利润三分之一归员工,三分之一归经营者,三分之一归所有者。 七、团队缺乏战斗力、凝聚力

集团管控模式研究分析报告

东浩集团管控模式报告 一.集团管控模式介绍 1.1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企业集团这种现代经济组织的重要形式在欧美一些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形成。随后这 种企业群体形式遍及世界,在经济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扩 张越来越快,规模也越来越大。一些大集团、大企业借助其 巨额的资本实力、先进的技术力量、庞大的组织架构、一 流的治理水平以及多元的文化背景,差不多对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的阻碍。 为了加速从打算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改革进程,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在20世纪80年 代就开始组建企业集团,当时要紧是通过政府的干预形成 了一批依靠行政关系统一治理的企业集团的雏形。进入20 世纪90年代后,通过国有资本授权持股等方式,我国组建

了一批以产权、技术和产品等要素操纵为特征的、较为规范的企业集团。然而,由于受传统打算经济的阻碍,我国企业集团在组建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现象,如只注重规模的扩张而忽视总体效益的提高,过渡多元化导致企业核心业务逐渐削弱,在一些地点还存在相当严峻的政府行政干预和“拉郎配”行为,集团内部治理体制不规范而难以发挥整体组合功能等。 东浩集团也是在上海九十年代后期组建大集团的背景下,由上海市政府和外经贸委牵头组建的通过行政关系统一治理的企业集团。成立五年来,在上级领导和部门的关系支持下,在集团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集团营业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然而与此同时,集团也存在着国有集团公司所普遍存在的过度多元化而核心业务不突出、业务组合政府行为色彩较重等特点。随着对这些问题认识的加深,外经贸委提出了重视“资本运营和资产经营”的指导思想。“资产经营”,也就对现有的集团资产——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如何进行“经营”,那个地点包含了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管控方式、公司内部的治理方式等一系列问题。

集团化管控模式选择

集团化管控模式选择 在参与市场全球化竞争过程中,为追求规模效应和创造"百年品牌",我国的集团化公司或隐性或显性地以"做强、做大、做久"为企业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发展思路下,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产业的增多,必然产生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理问题,说简单点,就是集团对所属人、财、物、战略、经营等如何进行管理的问题,即管理深度和范围问题--集权和放权的问题,而其中对人的管理尤为重要。因为对其他方面的管理都是通过对人的管理和控制来实现的。因此对集团化公司各层级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位,如何发挥集团整体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将灵活性和统一性有机结合,是近几年集团化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越来越感到棘手的问题。 "先有儿子后有老子"--是我国大部分集团化公司的"诞生模式"。这些集团公司的发展源头往往是以一块产业起家,在实现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后,面对极具诱惑的广大市场,或纵向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快速形成集团公司。而面对规模庞大的公司群,不同的多元化产业,特别是下属企业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市场竞争状况和产业生命周期,不同的企业管理团队素质和管理水平,集团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就产生了诸多问题。根据我们的实践,这些问题可以主要归纳为两种现状: 一种情况是"统一性有余而差异化不足",由集团总部制定"一刀切"的人力资源政策和制度,缺乏针对下属企业的差异性,产生的问题是"一抓就死",下属公司缺乏动力和灵活性,面对快速发展的业务和市场,人力资源政策和制度有滞后性,下属公司抱怨颇多,而集团总部是费力不讨好,面对这种状况"束手无策"。 另一种情况是"差异性有余而规范性、系统性不足",过分强调下属企业的差异性,于是下属企业人力资源政策体系"百花齐放",集团公司很难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盘点,实现集团化资源的有效调配和规模效应。本文结合我们我们十多年集团化公司的实践,以典型的"集团公司-次集团公司-三级公司"的三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企业集团化管理升级的步骤和本质(doc 6页)

企业集团化管理升级的步骤和本质(doc 6页)

企业集团化管理升级的本质 第一部分、企业集团化不是自然而然地发生,而是需要进行管理升级战略规划 前不久接到一个老板朋友的电话,向我虚心“请教”集团公司与分公司如何加强沟通的问题。谈话进行了近两小时,结果出来了:原来朋友真正想要的不是加强沟通,而是集团企业的资源整合,建立合理高效的沟通制度其实仅仅只是它的第一步而已!朋友应该做的不是单个方面的改进,而是有计划和步骤的集团企业管理升级系统工作!没有系统的管理升级,缺乏长远的全局的战略性规划的指导,单方面的短期的局部改善很难产生预期的作用。 此事加强了我的判断:民营企业也好,国有企业也好,股份制企业也好,在企业集团化的过程当中,都存在着“管理迷茫”—不知道企业集团化到底应该做什么工作,怎么做,是不是宣布成立集团公司和任命一些官员就了事?哪些事集团应该做,哪些事集团不应该做?集团和下属企业的职责分工到底是什么?集团应该如何才能整合好资源,发挥出集团企业应具备的、比单个下属企业所具备的竞争优势?所有这些看似简单明白的问题都困扰着

集团上下各决策层和管理层,给企业真正集团化带来极大的思想混乱和进程延误。 那么,一群原来互不相干或很少实质联系的企业,怎么样才能组成形成一个真正的集团企业呢?企业形态在由单一企业向集团企业过渡时,管理模式应该进行怎么样的提升即管理升级,才能较好地建立起一套集团企业管理所需要的管理模式呢?在集团企业中,什么才是集团总部的主要工作?等等。所有这些关键性问题都必须事先得到答案,才能保证集团企业的集团化步上顺利发展的光辉旅程。 第二部分、企业集团化管理升级的正常步骤 众多单个企业集团化是个巨大复杂艰巨的商业过程。简单化地把一堆公司合并在一起,成立一个集团总部,然后挂上“XXX 集团有限公司”的牌子,表面上集团企业建立起来了,但其下各个公司却仍然各自为政,这样子草率的集团化过程犹如“拉郎配”或“霸王硬上弓”,名存实亡,表面风光底下乱套,后患无穷。前几年政府硬性合并的“好带差”行政命令性的企业集团化,多属此类行为产物;不少民营企业贪多求大,盲目收购企业但却不知如何整合,亦属此类流风。 经过观察研究,我们认识到,一个集团企业要成功集团化,大体上应该经历以下一些必不可少的步骤:

集团化运营下子公司管控模式分析

集团化运营下子公司管控模式分析 构建目标明确的集团战略,选择合适的组织结构,拓展核心业务的增值空间,建立规范的财务控制体系和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通过集团内部的协同,最大限度地实现集团有限资源的分配与整合、复制和输出统一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是集团化运营下子公司有效管控的核心思路。 集团化运营有着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其优势如下: 1、资源共享,节省成本和费用。统一采购可以降低采购成本、统一技术和研发平台可以研发高难度的课题、统一销售可以节约营销费用、统一结算可以节省财务费用和解决融资的难题等。 2、优势互补,提升了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效率。集团化运作可以将某一企业的“长板”弥补其它企业的“短板”,使这一长项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带动其它成员企业提高了运作和管理的效率。比如销售渠道的融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借鉴等等。 3、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技术创新、营销创新以及成本和费用的降低等,使企业及集团综合竞争能力得到提升。 在集团化运作下,母子公司管控模式按照集团对成员企业管控的紧密程度各有不同,主要三种典型的管控模式,即财务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运营管控型。运营管控型和财务管控型是集权和分权的两个极端,战略管控型则处于中间状态。 随着药物碱厂子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药物碱厂的运营也在步入集团化运营的现状,下面结合公司实际管控情况,对药物碱厂母子公司管控模式进行简要分析。 一、财务管控型 财务管控型指母公司完全以资本为纽带对子公司进行控制,通过资产投资收益对子公司进行考核,以追求投资资本增值为唯一目标的控制方式。在这种模式中,母公司与子公司通过资本纽带相联,二者之间是十分松散的投资者与被投资者的关系。总部主要负责资产运作,因此总部的职能人员并不多,主要是财务管理人员。这种模式可以形象地表述为“有头脑,没有手脚”。 1、控制方式

浅谈——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社会工作系班级:人管0933班学号:0921053319姓名:林姣姣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的发展,中小企业迅速崛起,并得到快速的发展和壮大,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我国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企业发展 的瓶颈。下面将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入手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在我国,中小企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中分别占到60%和40%左右,而且中小企业还提供了超过70%的城镇就业机会。为保持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和扩大社会就业率做出重大贡献,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的中小企业仍处于发展初期,整体层次不高,竞争力较弱。近年来,随着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中小型企业自身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是量大、面广、起点不高,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发展速度过快、企业数量巨大、生产规模多样、经营种类繁多等原因,使得中小型企业管理水平有限,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更是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企业如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挖掘员工的潜力,共度过难关,是我们许多中小企业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人才整体专业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流失严重。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高水平的技术人才的缺乏已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据国家中小型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的一项问卷式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56家企业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共计4235人,占全部企业总人数的9.6%,其中,技术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有2097人,管理人员有1792人,两者合计3889人,占企业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总数的91.8%,结构十分不合理。而且几乎所有中小企业都存在员工流失问题,流失的大多数为企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性人才,知识型、年轻型员工成为流失主体,其中最不稳定的是刚接收的大中专院校

集团化管控模式设计方案(新)

集团化异地管控模式的选择 水晓丽 目录 一、集团公司管控模式比较 (一)财务管控型 (二)战略管控型 (三)运营管控型 二、集团现状分析 (一)现有业务介绍 (二)现有管控模式 (三)公司总体战略 三、案例分析:华润 四、集团管控模式选择 (一)影响管控模式选择的因素分析 (二)异地管控模式匹配模型 五、管控模式执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一)总部功能定位 (二)人力资源管控 (三)跨地域业务实行财务一体化管理(四)异地用工中的法律风险控制 六、结语

摘要:根据集团的“走出去战略”和集团中长期战略规划,集团的公司规模势必越来越大,异地子公司也越来越多,跨地区程度越来越高,未来还将开发国际业务,投资控股关系也越复杂,选择合适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是集团扩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本文主要通过综合比较集团化企业发展过程中常见的三种管控模式,从而分析建议集团今后集团化发展异地管控模式。 集团(以下简称“集团”)注册资本1亿元,总资产47.14亿元,下属成员公司9家,人员4038名,涉足酒店、高尔夫、景区、游艇游轮、文化休闲和健康养生六大产业。毫无疑问,集团未来的发展势必朝着集团化方向,集团型企业相对于单体企业来说,有利于发挥协同效应,挖掘各业务板块的战略运营潜力,在不同专业和地域间更好的配置资源,并通过利用集团资源控制及规模化的整体优势,有效抵御经营风险。 根据集团的“走出去战略”和集团中长期战略规划,集团的公司规模势必越来越大,异地子公司也越来越多,跨地区程度越来越高,未来还将开发国际业务,投资控股关系也越复杂。选择合适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是集团扩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因为集团化管理的核心是确立集团管理总部与下属公司的责权分工,通过对管理总部的功能定位和职能

关于集团化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的几点思考(1)

关于集团化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的几点思考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和分工协作的细分,在投资多元化的资本纽带基础上,产业化的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成为企业组织资源的有效形式之一。产业的增多、规模的壮大、专业化的管理也推动了企业集团化管控模式的发展。 一、集团化人力资源管控面临的问题 面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群,不同的多元化产业,特别是下属企业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市场竞争状况和产业生命周期,不同的企业管理团队素质和管理水平,集团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就产生了诸多问题:一是“统一性有余而差异化不足”,集团总部制定统一的人力资源政策和制度,缺乏针对下属企业的差异性,下属公司缺乏动力和灵活性,面对快速发展的业务和市场,人力资源政策和制度有滞后性,下属公司抱怨颇多,而集团总部是费力不讨好,面对这种状况“束手无策”;二是“差异性有余而规范性、系统性不足”,过分强调下属企业的差异性,于是下属企业人力资源政策体系“百花齐放”,整个集团内部“政出多门”,人力资源管控处于“失控状态”,无法统一,集团公司很难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调配,难以实现集团化资源的有效组合和规模效应。 二、现行集团化人力资源职能战略管理思路 在目前集团化管理模式之中,按照集、分权程度的大小,集团公司的管控模式分为财务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操作管控型三种基本模式,而相应人力资源管控也分为顾问型、监管型和直管型三种类型。 (一)财务管控模式和顾问型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控模式主要针对投资的科学性、风险性和投资回报进行管理,对所投资企业的具体业务一般不进行直接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与之相匹配的是顾问型HRM模式,主要对外派高管、财务总监具有任免考核权,不涉及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事务。通常适用于集团参股不控股的法人股权治理结构。 (二)战略管控模式和监管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控模式并不要求总部设

企业集团化管理升级的本质

企业集团化管理升级的本质 第一部分、企业集团化不是自然而然地发生,而是需要进行管理升级战略规划 前不久接到一个老板朋友的电话,向我虚心“请教”集团公司与分公司如何加强沟通的问题。谈话进行了近两小时,结果出来了:原来朋友真正想要的不是加强沟通,而是集团企业的资源整合,建立合理高效的沟通制度其实仅仅只是它的第一步而已!朋友应该做的不是单个方面的改进,而是有计划和步骤的集团企业管理升级系统工作!没有系统的管理升级,缺乏长远的全局的战略性规划的指导,单方面的短期的局部改善很难产生预期的作用。 此事加强了我的判断:民营企业也好,国有企业也好,股份制企业也好,在企业集团化的过程当中,都存在着“管理迷茫”—不知道企业集团化到底应该做什么工作,怎么做,是不是宣布成立集团公司和任命一些官员就了事哪些事集团应该做,哪些事集团不应该做集团和下属企业的职责分工到底是什么集团应该如何才能整合好资源,发挥出集团企业应具备的、比单个下属企业所具备的竞争优势所有这些看似简单明白的问题都困扰着集团上下各决策层和管理层,给企业真正集团化带来极大的思想混乱和进程延误。那么,一群原来互不相干或很少实质联系的企业,怎么样才能组成形成一个真正的集团企业呢企业形态在由单一企业向集团企业过渡时,管理模式应该进行怎么样的提升即管理升级,才能较好地建立起一套集团企业管理所需要的管理模式呢在集团企业中,什么才是集团总部的主要工作等等。所有这些关键性问题都必须事先得到答案,才能保证集团企业的集团化步上顺利发展的光辉旅程。 第二部分、企业集团化管理升级的正常步骤 众多单个企业集团化是个巨大复杂艰巨的商业过程。简单化地把一堆公司合并在一起,成立一个集团总部,然后挂上“XX集团有限公司”的牌子,表面上集团企业建立起来了,但其下各个公司却仍然各自为政,这样子草率的集团化过程犹如“拉郎配”或“霸王硬上弓”,名存实亡,表面风光底下乱套,后患无穷。前几年政府硬性合并的“好带差”行政命令性的企业集团化,多属此类行为产物;不少民营企业贪多求大,盲目收购企业但却不知如何整合,亦属此类流风。 经过观察研究,我们认识到,一个集团企业要成功集团化,大体上应该经历以下一些必不可少的步骤:

集团化管理相关知识

集团化管理 集团化管理(Collectivize Management) 集团化管理的定义 要了解集团化管理,首先要清楚集团的定义。所谓集团即是以母公司为基础,以产权关系为纽带,通过合资、合作或股权投资等方式把三个及三个以上的独立企业法人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集团。什么是集团化管理?集团成员企业之间在研发、采购、制造、销售、管理等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协同运作的方式叫集团化运作。像联想、TCL、中石油、中石化等几乎所有大企业无不采用集团化管理。 集团化管理的特点 1、资源共享,节省成本和费用。统一采购可以降低采购成本、集团大制造可以利用制造资源、统一技术和研发平台以研发高难度的课题、统一销售可以节约营销费用、统一结算可以节省财务费用和解决融资的难题等。 2、优势互补,提升了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效率。集团化运作可以将某一企业的“长板”弥补其它企业的“短板”,使这一长项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带动其它成员企业提高了运作和管理的效率。比如销售渠道的融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借鉴等等。 3、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技术创新、营销创新以及成本和费用的降低等,使企业及集团综合竞争能力得到提升。 集团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1、企业边界理论。企业都有边界,企业与企业以外的主体进行交易就形成了市场交易,同时产生交易费用和税收。而企业内部的交易则费用最低,因为它避免了税收和交易成本,集团化运作的实质是扩大了企业的边界。 2、规模效益理论。比如统一采购、结算、制造、营销等。 3、协同效益理论。企业集团都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公司组成的复杂系统,在这个大系统内各要素间的互动和协同,使系统产生了创新和发展的推动力量,即协同效应,也就是1+1>2。

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常见问题

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常见问题 一、管理与用人 家庭(家族)制管理。老公管生产,老婆管财务做销售。企业的整体规模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但管理水平还停留在相对十分滞后的原始阶段。有些企业引进了不少的职业经理人,但能够留下来或长期做下去的不多。企业的家族氛围浓厚,除了对职业经理人能力方面的要求外,他们还必须把握企业管理和家族成员之间的微妙关系。但这种能够左右逢源的人很少。家族化的企业结构大大地束缚了职业经理人的能力发挥与工作激情。还有部分企业老板对经理人历经千辛苦做出来的方案看一眼后就束之高阁,或在某些方面出了问题后不做任何的调研和研究自己就拍脑袋决定拿出解决方案,全然不顾后果,或者说根本不知道企业聘请的经理人是来干什么的,这样对经理人的打击就特别大,因为人都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在一个新环境里都想做出来一点成绩,被别人认可。而老板的一些做法就是太武断,让经理人有一种不被认可的感觉,导致了好多职业经理人频繁跳槽,同时企业也蒙受了损失。 二、机会把握(机会困惑) 一般成长型企业,没有流程的时候非常混乱,加入各种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时就会变的官僚化而产生很多问题。另外一点就是机会的误区。我们会不断的发现,每天都有发展的机会,今天A产品做的很好了,就认为B产品一定能做的很好,B产品做的好了,就认为C产品也一定能做好。这种机会观念造成的问题非常之多(或者说叫品牌的盲目延伸)。当机会出现的时候,企业的其他资源也要跟上,作为一个成长型的企业,本身很多问题已经处理不好了,所以这个时候就应该坚决的拒绝机会,但是浙江的好多企业却与此是背道而驰。 三、人才误区 江西的很多私企老板,经常抱怨企业招不到高素质、高水平的员工,尤其是做销售的人员。我遇到的几个老板,包括我曾经在浙江一家企业任副总的老板,都跟我谈过人员紧张的问题。我就职的那一家老板曾让我到其他企业去“挖人”。这一想法也不是不可取,但是他们都不明白“好的人员不是招来的,而是企业培训出来的”。实际上他们不是不愿意去培训人员,而是企业的高速发展没有给人员培训留下足够时间,另外,老板们认为企业把人员培训出来以后,留不住这些人员。再之,他们也不是很重视对人员的培训。 四、竞争盲点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参与市场竞争,要竞争就要有独到的竞争优势,也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到底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两个问题也是困扰着江西众多私企老板而始终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好多企业比较注重产品的初期研发、中期生产,却忽略了主要的后期营销。固然,产品本身的特性和质量非常重要,但这是一个“好酒也怕巷子深”的时代。你是拥有一流的研发人员、一流的生产设备,但怎么能把这些转化成市场竞争优势?简单而又是私企最不注重的答案——营销。参与市场竞争,可以是产品的特性、质量、外观、功能、技术等等,但是核心竞争力还是打造——营销。如何打造?就是私企老板的观念了!! 您好,提供一篇关于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供参考。 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规模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目前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

集团管理模式有哪些

集团管理模式有哪些 以下是关于集团管理模式有哪些介绍,欢迎大家的借鉴参考!集团管控模式,是指企业集团总部在管理下属企业中的定位,其具体体现在通过管控部门的设置、管控流程设计以及集团文化的传播来影响下属经营单位的战略、营销、财务、经营运作等方面的内容。 集团管理模式有哪些 第一种、财务管控型。 这是最典型的集团公司管理控制的模式,它主要是对财务决策、资金运作进行全程严格的监控,最终目标是评价企业运营是否能达到制订的财务指标。而对企业的具体的运营及操作过程关注较小。此类集团管控模式在中国私营企业里最常用,也是针对中国特有国情、人情、人性进行分析的最终择选结果。同行业中多数如此。 优点:集中、严格管理资金,掌握企业的经济命脉。 缺点:缺少对其他管理环节的监控,容易产生管理上的短板现象。 第二种、运营管控型。 运营管控型是集团公司对所有资料进行运营的全程关注,从产供销到人财物进行统一的安排与分配,以达到最优资源配置,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具体的模式分为:财务中心(部)、采购中心(部)、销售中心(部)、生产技术(部)、物流中心(部)等等,具体的决策权力全部上收,各分公司分部只有执行权,没有决策权。它的管理模型就像一幢垂直高楼。 优点:控制力强,掌握集团的各项业务,权力高度集中。

决策快速,执行快捷。 缺点:管理维度广,缺乏主动性,难于发挥创新精神及业务上的突破能力。 第三种、战略管控型 战略管控型是集团公司只对公司的战略进行决策,主要工作是主要集中在进行综合平衡、提高集团综合效益上做工作,如协调各下属单位之间的矛盾、平衡各企业间的资源需求、高级主管的培育、经验的分享等等。它的管理模型就是金字塔,上尖下大。在现有集团公司的成功案例中,有管理较好的A 公司,发展迅猛,增值极快,在短短十年间,做到行业第一,成功主要原因得益于其战略管控管理模式。他们主控产量,采用目标增效制,即是达到总部制定的目标就有奖,超过按大比例进行奖励。资金的处置由各分公司进行分配,总部不干涉,极大的发挥了各分公司的主动权。 简明扼要一句话就是:定目标、管主管。现今集团公司向这类管控模式发展。 优点:各级管理人员有极大的自主权,能充分发挥积极性。 缺点:各自为政,互不配合,容易引起部门的矛盾。 第四种、混合管控型 混和管控型是集团公司对各分公司的管理采用混和方式,主要方式为:主要集中管控财务、采购、销售,其他技术、人员、仓库、物流等权力其他分配相应的权限给相应的公司或人员。此方式能控制主要工作,又能给相关的公司或人员一定的主动权、决策权。在一定的程度上能达到集团管控的目的。此类管控模式来源于中国的“中庸”之道。 从道理上分析利用此模式管理公司应该可以取得很好的成

石家庄中小企业管理常见问题

《企业管理综合解决之道》系列文案之 石家庄中小型企业管理常见问题 (整理:郭伟君来源:本站整理发布时间:2012-3-1) 一个企业从成立到成长发展,再到成熟要经历一个艰难、痛苦而危险的过程。任何一家企业都会在不同时期遇到各种发展的问题与瓶颈,这些瓶颈往往是企业发展的拐点,成功突破则可进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反之,则可能被残酷的市场淘汰出局,甚至在被市场淘汰前先自己垮了下来。 大企业遇到发展瓶颈或问题时因其组织严谨,经验丰富,往往能够从容面对,成功突破。而中、小企业,尤其是刚刚起步,甚至还在襁褓中的企业,往往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比较茫然,对其背后的危险性也认识不足。 如今全球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在逐年缩短。石家庄的企业更是如此,企业生存危机问题越发严重,而危机及问题也多在企业遇到发展瓶颈时开始出现。中、小企业常遇到的发展中的瓶颈与问题有哪些?企业应该如何应对与突破呢?笔者有如下浅见。 中、小企业发展中常遇到的12种问题 一、抱残守缺,不能与时俱进 18世纪西方发明了汽车,逐步对之前的交通工具——马车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有两家马车生产企业面对威胁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其结果也截然不同。A马车厂在马车的外观与舒适性上大做文章;B马车厂则转向生产汽车。最终A马车厂随着马车退出历史舞台,也慢慢销声匿迹,而B马车厂则随着汽车的发展生意越做越大。这两个马车厂家的兴衰命运是由企业主对问题的不同理解决定的。A马车厂老板认为自己是生产马车的,汽车的出现对自己是个严重的威胁,是马车的竞争对手,A马车厂老板就想出各种办法对抗汽车;而B马车厂老板则认为自己是生产代步工具的企业,汽车取代马车,将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所以就果断放弃马车的生产,转为生产汽车,避免了被市场淘汰的厄运,并取得了跳跃式的发展机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断创新与淘汰是不可避免的,能够像B马车厂老板那样,抓住威胁背后的机遇,借势突破发展,将会获得成功。但在我国中、小企业中能够这样看问题的企业主很少,多数像A马车厂老板那样,守着昨日的辉煌,不肯顺应时代的发展,更不会发现其背后的机遇。违背市场发展的规律就如逆水行舟,终将被市场淘汰。 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过于依赖过往的经验 输在过分相信曾经成功经验上的大企业很多,中、小企业就更多。中、小企业多是靠抓住机遇,果断行动,敢打敢拼,机动灵活,获得了最初的成功与原始积累。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市场情况更加复杂,没有系统科学的战略决策体系,依然仅靠老板拍脑瓜做决策,难免出现决策失误。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一个重大决策的失误就可能是致命的。那些靠经验主义失败的大企业我们都清楚,就不去说他们了,拿一个我们身边的小企业为例:福源木材加工厂赵总,抓住了市场的机遇。企业得到了快速的成长,赵总为了继续扩大生产,打算引进几台新设备,每台价格150万左右,这是一次风险性很大的投资。福源家私长的营销https://www.360docs.net/doc/c38403637.html,部门通过市场调研,认为该新设备所生产的产品市场前景难测,不宜此时购买,而赵总则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等待市场情况明朗后,机会就错过了。于是,力排众议,购进了3台新设备。可半年后市场对这种机器生产的产品一直没有更大的需求,而这种新型机器本身还存在设计缺陷,最后赵总以台/30万的价格将设备全部卖掉,大伤元气的公司从此一蹶不振。 在市场中积累的经验与直觉是非常珍贵、有价值的,在市场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但若不能结合现代管理营销中的科学手段,进行客观科学的决策,在杂多变的市场中,仅靠经验与直觉难免失误。

集团化管控模式设计方案

集团化异地管控模式的选择 目录 一、集团公司管控模式比较 (一)财务管控型 (二)战略管控型 (三)运营管控型 二、集团现状分析 (一)现有业务介绍 (二)现有管控模式 (三)公司总体战略 三、案例分析:华润 四、集团管控模式选择 (一)影响管控模式选择的因素分析 (二)异地管控模式匹配模型 五、管控模式执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一)总部功能定位 (二)人力资源管控 (三)跨地域业务实行财务一体化管理(四)异地用工中的法律风险控制 六、结语

摘要:根据集团的“走出去战略”和集团中长期战略规划,集团的公司规模势必越来越大,异地子公司也越来越多,跨地区程度越来越高,未来还将开发国际业务,投资控股关系也越复杂,选择合适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是集团扩张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本文主要通过综合比较集团化企业发展过程中常见的三种管控模式,从而分析建议集团今后集团化发展异地管控模式。 集团(以下简称“集团”)注册资本1亿元,总资产47.14亿元,下属成员公司9家,人员4038名,涉足酒店、高尔夫、景区、游艇游轮、文化休闲和健康养生六大产业。毫无疑问,集团未来的发展势必朝着集团化方向,集团型企业相对于单体企业来说,有利于发挥协同效应,挖掘各业务板块的战略运营潜力,在不同专业和地域间更好的配置资源,并通过利用集团资源控制及规模化的整体优势,有效抵御经营风险。 根据集团的“走出去战略”和集团中长期战略规划,集团的公司规模势必越来越大,异地子公司也越来越多,跨地区程度越来越高,未来还将开发国际业务,投资控股关系也越复杂。选择合适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是集团扩张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因为集团化管理的核心是确立集团管理总部与下属公司的责权分工,通过对管理总部的功能定位和职能共享来推动集团业务战略的实施。

集团化管理心得

集团化管理心得 一、什么是集团?什么是集团化运作?集团化运作的特点? 所谓集团即是以母公司为基础,以产权关系为纽带,通过合资、合作或股权投资等方式把三个及三个以上的独立企业法人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集团。集团成员企业之间在研发、采购、制造、销售、管理等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协同运作的方式叫集团化运作。像联想、TCL、中石油、中石化等几乎所有大企业无不采用集团化运作。 一、集团化运作的特点 1、资源共享,节省成本和费用,解决融资难题。统一采购、统一技术和研发平台、统一销售、统一结算等。 2、优势互补,提升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效率。集团化运作可以将某一企业的“长板”弥补其它企业的“短板”,使这一长项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带动其它成员企业提高了运作和管理的效率。比如销售渠道的融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借鉴等等。 3、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技术创新、营销创新以及成本和费用的降低等,使企业及集团综合竞争能力得到提升。 二、集团化运作的理论基础 1、企业边界理论。企业都有边界,企业与企业以外的主体进行交易就形成了市场交易,同时产生交易费用和税收。而企业内部的交易则费用最低,因为它避免了税收和交易成本,集团化运作的实质是扩大了企业的边界。 2、规模效益理论。比如统一采购、结算、制造、营销等。 3、协同效益理论。企业集团都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公司组成的复杂系统,在这个大系统内各要素间的互动和协同,使系统产生了创新和发

展的推动力量,即协同效应,也就是1+1>2。 二、集团化管理的核心及重点? 1、集团化管理基本原则:集权中协调,授权下监控 2、集团化管理核心工作是:根据企业战略模式、管理资源、领导人风格、业务发展节奏的基础上决定管理模式,建立统分有序、责权匹配的管控体系,解决“一抓就死、一放就乱”项目管理局面,其核心取决于企业如何应对风险和机会之间平衡。因此在选择过程中要遵循“风险控制与发展节奏”相匹配的原则。 3、重点在于,集团化管理过程中要实现“授权—监控”、“集权—协调”相匹配。 管理中授权的共识往往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合理的授权必然伴随相应的监控制度,否则会导致“没有监控下好人也变质”的现象; 而集权化的体制下,更多业务决策来自总部,项目公司在没有相关权限的同时却往往要承担失败的责任,“权责对等”作为管控中的重要原则在日常的管理中实难做到,此时则必须加强内部利益机制的协调以弥补集权中带来的内部不同责任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 三、集团化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点? 1、首要集团领导人的管控观念的转变,从“不敢放权”到“敢于放权”,从“敢于放权”到“有授权人且擅于放权”。将工作重心从业务决策转为企业重大决策及外部资源协调上来,做到“定规矩、选干部、养文化、争资源”。敢于直面在过渡阶段出现的管理问题和试错成本,同时对人才培养和使用上要把握

集团管控模式下的体系建设

集团管控模式下的绩效体系建设集团化管理的核心是确立集团管理总部与下属公司的责权分工,通过对总部的管理功能定位和职能共享来推动集团业务战略的实施。集团管理控制模式的选择成为集团化管理所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而集团管控下的绩效体系建设是集团化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 一、集团管控模式的内涵 集团管控模式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的有机体系,其确定过程需要涉及到三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外表层面管理模式的确定,即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其次是深层次的管控模式,它不仅包括外表层面的具体的管控模式,而且包括公司的治理结构的确定、总部及各下属公司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划分、公司组织架构的具体形式选择(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子公司制、及多中心网络式)、对集团重要资源的管控方式(如对人、财、物的管控体系)以及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第三个层面是对与管控模式相关的一些重要外界因素的考虑,涉及到业务战略目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流程体系以及管理信息系统。 二、集团管控模式的具体形式 根据总部的集、分权程度不同,可以把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而划分成“操作管理型”、“战略管理型”和“财务管理型”三种管控模式。 这三种模式各具特点:

集团通过总部职能管理部门对下属企业的日常经营运作进行管理。为了保证战略的实施和目标的达成,集团的各种职能管理非常深入。总部保留的核心职能包括财务控制、战略管理、营销管理、新产品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等。如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负责全集团的人事管理制度政策的制定,而且负责管理各下属公司二级管理团队及业务骨干人员的选拔、任免。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要很高。为了保证集团能够正确决策并能应付解决各种问题,集团的职能人员的人数会很多,规模会很庞大。 2.战略管理型: 集团总部负责集团的财务、资产运营和集团整体的战略规划,各下属企业(或事业部)同时也要制定自己的业务战略规划,并提出达成规划目标所需投入的资源预算。总部负责审批下属企业的计划并给予有附加价值的建议,批准其预算,再交由下属企业执行。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也要求很高。为了保证下属企业目标的实现以及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集团总部的规模并不大,但主要集中在进行综合平衡、提高集团综合效益上做工作。如平衡各企业间的资源需求、协调各下属企业之间的矛盾、推行“无边界企业文化”,高级主管的培育、品牌管理、最佳典范经验的分享等等。这种模式可以形象地表述为“上有头脑,下有思想”。目前世界上大多数集团公司都采用或正在转向这种管控模式。

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

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一: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小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这不仅是扩大就业机会, 增加财政收入, 繁荣市场的短期政策选择, 也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需要。但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的局限,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本文就小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予以探究,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小企业管理问题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在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1.以内部融资为主,企业内部留存收益的积累是有限的, 随着企业自身生产的不断扩大, 内部融资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2.外部融资困难,银行贷款是外部融资的重要渠道。虽然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已普遍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 但由于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经营变数多且风险大、信用能力较低等一系列原因, 使得外部融资约束高于大企业。3.融资成本较高。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一般包括贷款利息、基本利息和浮动部分, 浮动幅度一般在20%以上 (二)小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筹资管理效率低:1、筹资决策不科学,筹集资金不合理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一般缺乏系统的、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经常会由于错过了最佳的筹资时间而增加了企业的筹资成本,或者是由于没有在预定的时间内筹得足够的资金,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2.筹资渠道不畅,融资方式单一。小企业主要就是通过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筹资,另外由于小企业经营风险较高,偿债能力较低,小企业可筹得的银行贷款也非常有限,所以目前我国小企业的筹资主要依靠商业信用方式。3营运资金运转不灵对货币资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应收账款回收困难,造成资金周转缓慢.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 (三)小企业信用低 中小企业信用意识较差中小企业普遍缺乏信用基础, 信用观念薄弱。中小企业一般都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 它们的管理模式比较简单, 它们只是期望能获得更多的利益,期望企业的短期利益, 不在乎企业失信是否有损企业的名誉, 是否妨碍企业的长远发展。中小企业信用缺乏现象普遍存在。中小企业没有可行的长远战略规划企业要想发展, 给自己定位和制定一份长远的战略规划是少不了的。但在我国, 中小企业一般没有战略规划, 这导致中小企业在中不清楚自己的定位, 不能明确自己的使命和目标, 发展盲目对政府信用的缺少大量的中小企业向政府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以达到其逃税避税、少纳税或者不纳税的目的, 有的企业甚至通过虚假的出口行为向国家骗取出口退税, 造成大量政府资金的流失。生产信用缺失主要表现

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小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这不仅是扩大就业机会, 增加财政收入, 繁荣市场的短期政策选择, 也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需要。但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的局限,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本文就小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予以探究,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小企业管理问题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在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1.以内部融资为主,企业内部留存收益的积累是有限的, 随着企业自身生产的不断扩大, 内部融资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2.外部融资困难,银行贷款是外部融资的重要渠道。虽然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已普遍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 但由于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经营变数多且风险大、信用能力较低等一系列原因, 使得外部融资约束高于大企业。3.融资成本较高。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一般包括贷款利息、基本利息和浮动部分, 浮动幅度一般在20%以上 (二)小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筹资管理效率低:1、筹资决策不科学,筹集资金不合理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一般缺乏系统的、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经常会由于错过了最佳的筹资时间而增加了企业的筹资成本,或者是由于没有在预定的时间内筹得足够的资金,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2.筹资渠道不畅,融资方式单一。小企业主要就是通过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筹资,另外由于小企业经营风险较高,偿债能力较低,小企业可筹得的银行贷款也非常有限,所以目前我国小企业的筹资主要依靠商业信用方式。3营运资金运转不灵对货币资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应收账款回收困难,造成资金周转缓慢.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 (三)小企业信用低 中小企业信用意识较差中小企业普遍缺乏信用基础, 信用观念薄弱。中小企业一般都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 它们的管理模式比较简单, 它们只是期望能获得更多的利益,期望企业的短期利益, 不在乎企业失信是否有损企业的名誉, 是否妨碍企业的长远发展。中小企业信用缺乏现象普遍存在。中小企业没有可行的长远战略规划企业要想发展, 给自己定位和制定一份长远的战略规划是少不了的。但在我国, 中小企业一般没有战略规划, 这导致中小企业在中不清楚自己的定位, 不能明确自己的使命和目标, 发展盲目对政府信用的缺少大量的中小企业向政府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以达到其逃税避税、少纳税或者不纳税的目的, 有的企业甚至通过虚假的出口行为向国家骗取出口退税, 造成大量政府资金的流失。生产信用缺失主要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