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浪漫主义音乐与肖邦夜曲
浅析肖邦《降E大调夜曲》艺术特色

浅析肖邦《降E大调夜曲》艺术特色浅析肖邦《降E大调夜曲》艺术特色一、肖邦创作夜曲的时代背景(一)欧洲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浪漫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化运动,浪漫主义它打破了传统的古典形式,采用个性语言表达来强调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艺术感受。
音乐是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重点,它向人们表达浪漫主义精神,它重在抒发个人情感,这是一种理想化、个性化、同时又富有诗意的音乐。
浪漫主义背景下,产生了很多浪漫学派的音乐人,也开创了全新的音乐形式。
(二)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对肖邦创作产生的影响抒情是浪漫主义旋律最大特点,它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通过音乐旋律可以不受约束的表达内心的情感。
肖邦的夜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肖邦夜曲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歌唱性,当然,意大利歌剧对肖邦创作夜曲也产生一定影响。
尤其是19世纪的著名歌剧作曲家贝里尼,肖邦与他有着很深厚的友谊。
贝里尼所创作的歌剧风格朴素,但是表达情感却是很有深度的,这恰好是肖邦所喜爱的音乐风格。
肖邦将其风格吸收并融化,并在后期的逐步发展中最终形成器乐化的内心表达。
二、肖邦夜曲的艺术风格以及情感特点(一)肖邦夜曲的风格特点肖邦的夜曲开辟了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新天地,肖邦的创造采取多样化的织体形式,夜曲最典型的特色就是织体的变化、节奏的美妙、以及和声的变化。
舒缓的夜曲可以使人心情平静,聆听之后还会产生一点沉思。
因此,肖邦所创作的二十一首夜曲,每首夜曲都是经典,受到世界各地音乐人的追捧。
(二)肖邦夜曲的情感特点肖邦会对他每首夜曲都进行速度标记,或慢板或行板,由此可见,他所创作的夜曲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极大的幻想性与抒情性。
肖邦所创作的二十一首夜曲,都萦绕着一种悲剧色彩,有的是抒情小品,也有戏剧性与歌唱性相结合的作品。
肖邦从小受波兰民间音乐熏陶,这使他的作品都有诗一般的旋律。
在他的夜曲中,夜曲不仅只是音乐的表现形式,其中包含了作者内心的情感与波澜,他的音乐有着打动人的魅力。
浪漫主义中期艺术特征——以肖邦《bE大调夜曲》为例

·78·艺术研究浪漫主义中期艺术特征——以肖邦《b E 大调夜曲》为例陈家曦(上海大学,上海 200444)摘 要:肖邦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诗人”,在吸取古典音乐养分的同时勇于创新,夜曲就是其创作中最具浪漫气质的代表。
在夜曲中表达出特有的内涵,展现了肖邦式的悠长典雅。
作为肖邦夜曲中感情最为细腻的《bE 大调夜曲》,本文将通过对该作品中的和声功能、调性布局、旋律特点进行分析,对深入了解肖邦创作该作品的思维动机、熟悉作品主要特征、学习与借鉴肖邦创作手法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夜曲;和声功能;调性布局;旋律特点;思维特征肖邦作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代表人物,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在众多的钢琴作品体裁中,夜曲是旋律最为优美,情感表达最为细腻,织体结构充实的一组作品。
《bE 大调夜曲》作为肖邦早期的夜曲作品,结构短小。
从织体结构来看,左手的伴奏往往建立在分解和弦的基础上,右手声部歌唱性的带有装饰的旋律是该曲的风格特征。
从和声功能来看,肖邦夜曲独特的转调以及离调手法是他创作的另一特色,他大胆地运用不协和音、经过音、和弦外音,创造出音响效果复杂的和声色彩。
研究肖邦《bE 大调夜曲》的创作思维,就必须关注他创作中的和声功能、调性布局以及旋律特点。
这对深入了解、学习借鉴肖邦的夜曲创作甚至其他钢琴作品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和声功能肖邦在和声配置方面可以说是19世纪浪漫主义乐派的一位创新者,他大胆运用不协和音、经过音以及和弦外音来增加和声色彩。
从《bE 大调夜曲》整体的和声结构来看,基本上建构在古典的和声体系上,具有逻辑性和理论根据。
但从一些细节的和声进行来看,和声结构趋于横向线条化发展,具体表现为调关系间快速转移、调性特征模糊等,体现出浪漫主义时期和声的大胆突破与创新。
谱例1:谱例1是全曲开始的4小节,也是全曲的主题乐句。
这句4小节的和声从bE 大调Ⅰ级开始进入,到最后一小节Ⅴ7解决到Ⅰ。
对肖邦《夜曲》作品15之ㄧ创作手法的剖析

对肖邦《夜曲》作品15之ㄧ创作手法的剖析肖邦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作品以情感丰富、技巧高超而著称。
作品15之一《夜曲》无疑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这首曲子不仅具有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更是展现了肖邦独特的创作手法。
本文将对肖邦《夜曲》作品15之一的创作手法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在音乐形式、和声、旋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美妙的音乐作品。
我们来分析肖邦《夜曲》作品15之一的音乐形式。
这首曲子采用了夜曲的形式,通常是一种悠扬柔美的曲子,适合在夜晚演奏,具有一种浪漫情感。
肖邦在这首曲子中巧妙地运用了A—B—A—Coda的形式,即主题A的呈示、B部分的发展、再现主题A,并以Coda 作为结束部分。
这种形式安排使得整首曲子旋律优美,音乐结构严谨,同时各个部分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
肖邦在《夜曲》中的和声运用也是其创作手法的重要特点。
他善于运用各种和弦的转位和变化,增加了整首曲子的层次感和丰富性。
在A部分的和声中,肖邦运用了大量的属七和弦和变化的降B调进行和声展示,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氛围;在B部分,他运用了大量的七度和弦和属调进行变化,使得整个曲子的和声更加变化多样,令人耳目一新。
肖邦在《夜曲》中的旋律也是其创作手法的亮点之一。
他用流畅的旋律和简洁的旋律措施构建了这首曲子的主题,使得这个夜曲更加贴合情感,富有吸引力。
在A部分的旋律中,肖邦运用了大量的变化曲调,使得整个旋律饱满而富有张力;在B部分,他运用了大量的跳音和小调变化,使得整个曲子充满了动感和激情。
通过对旋律的处理,肖邦使得整个《夜曲》更加具有情感共鸣。
我们来看肖邦在《夜曲》中的节奏处理。
肖邦善于利用各种节奏手段来增加音乐的表现力,这在《夜曲》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他在A部分的节奏中使用了大量的连续音符和断音符,使得整个曲子节奏扑朔迷离,充满了神秘感;在B部分,他则运用了大量的双音符和三连音符,使得整个曲子节奏更加跌宕起伏,富有变化。
夜曲肖邦听后心得感悟

夜曲肖邦听后心得感悟一、背景介绍夜曲是波兰作曲家弗里德里希·肖邦创作的一首钢琴曲。
作品以其深沉、哀怨的旋律而闻名于世。
肖邦是浪漫主义音乐时代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受欢迎,尤其在钢琴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听完夜曲肖邦后的心得感悟。
二、情感的表达1. 旋律的悲伤夜曲以其悲伤的旋律打动了我,它仿佛流淌着无尽的忧伤和孤寂。
听到这首曲子,我的内心被深深地触动,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在黑夜中独自弹奏的钢琴家,心中充满了对爱情的思念和渴望。
整首曲子充满了哀愁和无尽的回忆,让我不禁沉浸其中。
2. 入木三分的细腻情感肖邦通过钢琴的音色和技巧,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每一次琴键的落下,都仿佛在述说一个无法言说的故事。
他的音乐流淌着丰富的情感,让我感受到他对生活、对爱情、对世界的热爱和思考。
夜曲使我更加欣赏和理解肖邦的音乐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
3. 刻画人的内心世界夜曲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它像是在诉说着一个人心灵的旅程。
曲子开始的时候,旋律轻柔而悠扬,仿佛是在描绘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
随着曲子的发展,音乐情绪逐渐变得激烈和动情,仿佛是在描绘一个人经历了爱情的起伏和波折。
最后,曲子以悲伤的音调结束,让人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沉思。
三、肖邦音乐的独特之处1. 对钢琴的创新运用肖邦在音乐中创新地运用了许多钢琴技巧和效果,使其作品具有了独特的风格。
夜曲中的琴键轻柔地敲击和绝技般的连音让人印象深刻。
肖邦将钢琴的音色发挥到了极致,使其不再是千篇一律的乐器,而是成为了一种可以表达无尽情感的媒介。
2. 融合波兰民间音乐元素肖邦的音乐中融合了许多波兰民间音乐的元素,使其作品更具个性和独特性。
夜曲中的旋律和和声都带有浓郁的波兰风情,使人们能够感受到波兰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这种独特的融合让肖邦的音乐更具魅力,并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影响力。
3. 音乐的细腻表达肖邦的音乐注重细节,这是他作品的独特之处之一。
谈浪漫主义音乐与肖邦夜曲

谈浪漫主义音乐与肖邦夜曲浪漫主义音乐是欧洲音乐史上一种重要的音乐风格,它主张情感上的自由和个性化表达,以及对自然、神秘和超自然主题的追求。
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肖邦夜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艺术印象,让人们发现了浪漫主义音乐在情感上的表现力。
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主要是情感上的自由和个性化表达,以及对自然、神秘和超自然主题的追求。
这种风格的音乐作品通常具有较长的时长、大胆的和声、激情洋溢的旋律、丰富多彩的变化和较为复杂的结构。
浪漫主义音乐通常强调表现人类内心情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时追求高度的个性化表达。
它在音乐结构上的表现方式也相对于之前的古典主义和巴洛克风格而言更为复杂,例如采用更为复杂的变奏曲和交响曲等形式。
肖邦夜曲的介绍肖邦夜曲是波兰作曲家弗雷德里克·肖邦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些夜曲的创作时间跨度很长,最早的夜曲创作于1827年,最后一首夜曲则是1846年。
这些夜曲主要采用了小调和三度音程,呈现出寂静、神秘和多愁善感的情感色彩。
肖邦夜曲的旋律优美委婉、平静柔和,朴素而不失华丽。
其中《夜曲Op.9 No.2》和《夜曲Op.27 No.2》等被视为肖邦夜曲中的经典之作。
这些夜曲无论在形式上还是结构上都是独具匠心的,充满了情感的生动描绘,尤其对爱情、梦想和悲伤等情感的表达,感人至深。
谈肖邦夜曲对情感表达的贡献肖邦夜曲无疑是浪漫主义音乐中的代表作品之一,成为了浪漫主义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以惟美、清新、自由和寂静的特征,完美地诠释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情感表达。
肖邦夜曲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它对情感表达的深刻描绘。
它不仅可以用音乐表达复杂的内心情感,也能呈现出各色各样的生活场景。
肖邦夜曲不是空洞的音乐形式,而是将艺术与现实完美结合起来,向人们展示了浪漫主义音乐在情感上的表现力。
“夜曲”本身就与夜色和寂静有关,肖邦的夜曲在音乐形式和内涵上,都充满了这种情感。
作品中描写的画面和内心感受都表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情感特征。
肖邦《夜曲》音乐鉴赏

肖邦《夜曲》音乐鉴赏背景故事:《夜曲》是波兰作曲家弗雷德里克·肖邦于1830年创作的一首钢琴独奏曲,属于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据传,肖邦创作《夜曲》的灵感来自于他在一次巴黎的晚宴上遇见了一个年轻女子,他们在晚宴后一起漫步到街上,女子对肖邦诉说了自己的忧伤和孤独,肖邦为她弹奏了这首《夜曲》。
这首曲子后来也被认为是肖邦向他的初恋情人、歌剧演员康斯坦斯·格拉伏斯卡(Konstancja Gładkowska)致以的爱的告白。
音乐鉴赏:·前奏《夜曲》的前奏以轻柔的旋律和缓慢的节奏为主,钢琴轻轻地敲打键盘,营造出一种安静、梦幻的氛围。
这段前奏让人感到平静和温馨,似乎是肖邦为曲子开启了一扇神秘而迷人的大门。
·主旋律接着,曲子的主旋律开始悄悄地涌现出来,一开始是柔和而缓慢的,像是在诉说一个故事。
这段旋律让人感到悠闲和舒适,仿佛置身于一个温馨的夜晚之中。
随着旋律的发展,肖邦在钢琴上展示了他极其精湛的技巧,用快速而轻柔的手法让旋律变得更加明亮和优美。
·转换在曲子的中间部分,肖邦加入了一段柔和的转换,让气氛渐渐变得宁静而深沉。
这段转换以缓慢的节奏和轻柔的旋律为主,给人一种安详和深思的感觉。
这段转换非常适合让人们沉淀内心,感受肖邦的思想和情感。
·高潮部分接着,曲子再次进入高潮部分,主旋律和节奏逐渐变得急促和激烈,钢琴键盘仿佛在疯狂地跳跃,营造出一种充满激情和活力的感觉。
这段高潮部分非常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让人感受到肖邦深沉的情感和激情的表达。
·结尾最后,曲子以缓慢、轻柔的方式结束,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境之中。
这段结尾非常美妙,展示了肖邦对音乐结构和和声的完美掌握《夜曲》是一首极富感情和情感的曲子,它以悠扬的旋律、轻柔的节奏、富有情感的和声和独特的和声色彩为特点,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这首曲子的前奏以柔和的旋律和慢速的节奏为主,轻轻地敲打钢琴键盘,营造出一种宁静、梦幻的氛围。
浅析肖邦夜曲的创作与音乐分析

浅析肖邦夜曲的创作与音乐分析肖邦的大多数作品都笼罩在一层或浓或淡的忧郁之中,他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作品常常把自己的主观心灵同客观的大自然融合为一体,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极为亲切的关系。
浪漫主义由于强调感情抒发,从而使去掉的表现力加强了,自由、舒展、大幅度起伏的宽阔的歌唱性曲调进入了器乐乃至交响乐领域。
节奏更加丰富,赋予了音乐以鲜活的活力。
标签:肖邦浪漫主义一、肖邦和他的夜曲肖邦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舒曼曾在《新音乐报》中评论他为“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他的作品大多蕴含着波兰的民族精神,积极地向世人传播当地的民族文化。
吸收了欧洲古典音乐精华,同时又突破传统,富于创新,新颖又细腻的织体,独具魅力的旋律和色彩丰富的和声语言。
然而他所创作的夜曲是最富浪漫气质的体裁。
悠长,典雅,伴随大量的装饰音的抒情旋律,明暗色彩变化的和声语言,精细的织体,情景交融,从形式到内涵进入更加新颖,深刻境界。
赋予夜曲等音乐体裁的思想内涵并挖掘提高音乐的艺术表现力。
夜曲体现了他独特的“肖邦风格”为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做出贡献,对后半叶的欧洲民族乐派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至今流传甚广。
其细腻的情感多彩的音乐变化成就了夜曲的迷人气质,为了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和弹奏好肖邦的夜曲,我们通过和其他作曲家的夜曲对比,以及自身的特点我们了解到肖邦夜曲的独特性以及它的创新性。
二、肖邦夜曲的创作特点菲尔德的夜曲是以抛物线飞行的箭,而肖邦的夜曲则是有了翅膀直冲蓝天的凤凰。
结构上,肖邦夜曲全部都是三部曲式,不得不承认,他确实继承了菲尔德的创作,不断的扩大其主题材料,赋予其更有深度的艺术表现力。
菲尔德的夜曲热情,活跃音乐跳动幅度大。
但是肖邦的作品略显更平稳些。
而在乐曲结尾处也常常相似。
从旋律上来看,在约翰.菲尔德的夜曲中,旋律随着重复和点缀的部分,以轻松的形式呈现。
而在肖邦夜曲中由萦绕于心的各种旋律思想构成作品。
肖邦的很多夜曲中也是单乐章,通常左手为分解和弦,右手有长气息的旋律,音乐处理细腻。
浅析肖邦《夜曲》的艺术风格与演绎

浅析肖邦《夜曲》的艺术风格与演绎【摘要】本文以《夜曲》为例,就其创作背景、艺术技巧及其演奏技巧、练习要点展开分析,希望对钢琴学习者在该作品的理解、演奏和处理上有所帮助。
【关键词】肖邦;《夜曲》;艺术特点;演奏技巧一、引言1.肖邦生平简介弗雷德里克·肖邦是十九世纪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浪漫派作曲家和钢琴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音乐启蒙教育,很小就表现出钢琴演奏和创作的不寻常才能,被人们誉为“第二个莫扎特”。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涉及的体裁广、数量多,充满着诗一般的浪漫气息,又被誉为“钢琴抒情诗人”。
肖邦的音乐,具有浓郁的波兰民族风格和独特个性。
在创作中,他善于发掘钢琴的内在表现力,不受传统的束缚,大胆突破传统并创新,既继承了古典音乐的传统性,又开辟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新天地,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通过音乐向全世界人民传递出了他想要诉说的一切。
肖邦的钢琴音乐作品无论从深度还是从广度分析来看都是无人能及的,从极度的愤怒到的宽容、从无尽的快乐到忧伤、从骄傲的蔑视到尊重,这其中蕴含美的魅力是空前的。
充满了神秘感与出人意料的音乐艺术是肖邦钢琴音乐中最吸引人的魅力之一。
如果从现代人欣赏音乐的眼光、角度出发,肖邦可称得上是19世纪最伟大、最具备革新精神的音乐家。
而且,他还是一位出色的教师。
肖邦的创作灵感往往源于其灵魂,来自精神的辛勤劳作和灵魂的痛苦呻吟,因为在他平凡的生命中,并没有什么辉煌而艰苦的传奇或冒险,但正是在这看似普通的生活中,却孕育着悲剧。
2.肖邦的音乐创作肖邦作有钢琴协奏曲两首,钢琴奏鸣曲三首,叙事曲、谐谑曲、即兴曲各四首,以及众多的夜曲、玛祖卡、前奏曲、练习曲、波洛奈兹、圆舞曲、回旋曲、变奏曲等钢琴独奏曲。
他的作品中既有表现对故国家园深切怀念、对民族独立热切期望的,如:《第一叙事曲》、《b A大调波兰舞曲》、《革命练习曲》等,也有充满激情、富于诗意,具有浪漫主义个性的,如:《b E大调夜曲》、《第一钢琴协奏曲》、《b D大调前奏曲》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浪漫主义音乐与肖邦夜曲
摘要:肖邦专注于钢琴音乐并开创了内容丰富的浪漫主义钢琴音乐。
肖邦夜曲是肖邦浪漫主义音乐风格与个性特征的标志,是肖邦“钢琴诗人”的内心独白。
关键词:浪漫主义钢琴音乐肖邦夜曲
浪漫主义艺术源自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它突破古典传统形式,强调用个性化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感受。
音乐是最富于浪漫主义精神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浪漫主义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浪漫主义音乐贯穿整个19世纪并延续到20世纪初,它强调个人的自我表现,是一种个性化、理想化,富于诗意的音乐。
浪漫主义艺术滋生了诸多浪漫乐派音乐家,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专注于一种或几种音乐体裁的写作,由此催生了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音乐形式,如艺术歌曲、特性曲、各种标题音乐等。
浪漫主义音乐家当中,肖邦是唯一专注于钢琴音乐并通过它传达自己的诗意情感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他开创了独具个性的多样化的浪漫主义音乐——肖邦钢琴音乐。
特别是他的夜曲,从旋律到富于色彩的和声都彻底的钢琴化,内容丰富并具有其他乐器无法表达的神韵,是肖邦“钢琴诗人”的重要标志。
肖邦,1831年出生并成长于波兰华沙,曾在华沙音乐学院就读。
从小在浪漫主义的气氛中接受着德国古典主义音乐教育,但他对既定形式的古典作曲体系并不热衷,他喜欢利用空闲创作一些自己喜欢的曲子,这时的肖邦已经体现了对于钢琴音乐的专注和自由的作曲风格。
①作为一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结的作曲家,肖邦在巴黎追求艺术人生并在此度过了他的后半生,他与柏辽兹、李斯特、梅耶贝尔、海涅、巴尔扎克等音乐家和诗人、文学家建立了友谊,与女作家乔治·桑有着多年的爱情生活,深受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影响。
肖邦的大多数钢琴夜曲(共21首)正是这一时期完成的。
肖邦浪漫主义艺术精神的重要体现,即终其一生集中于钢琴音乐创作领域,这在浪漫主义音乐家中绝无仅有,而夜曲正是肖邦最为真诚的内心流露和细腻敏锐的情感表现。
首先,与乔治·桑长达8年的爱情生活,对肖邦的音乐创作有着巨大影响。
这段恋情使得肖邦不仅成为闻名一时的钢琴演奏家,更成为伟大的作曲家而名垂千古。
正是在他们共同生活的时期,肖邦写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作品,包括大量的夜曲。
乔治·桑的影响和对肖邦创作天才的发现和“爱护”,使得专注于在钢琴上表现自己的内心与情感的肖邦,能够摆脱参加“沙龙”活动与频繁演出的束缚,潜心于钢琴音乐创作,将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特别是夜曲提升到高度的艺术境界,为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艺术遗产。
同时,肖邦与乔治·桑
的爱情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肖邦夜曲的灵感与激情。
独特的创作经历使肖邦夜曲具有了不为世俗尘染的深刻内省与丰富细腻的情感表现特征。
夜曲体裁在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获得了很大发展,它虽不是肖邦首创,但肖邦真正创造了这一体裁的强烈艺术性并赋之于深刻的美感。
“浪漫主义在客观上扩大和加深了音乐心理刻画的能力,丰富了对心理刻画的表现手段和技巧。
”②肖邦的音乐创作奠定在古典音乐传统基础之上,但其中却充满了敏锐细腻、富于诗意的感情,极大地丰富了这一浪漫主义音乐形式“对心理刻画的表现手段和技巧”,体现了他富于独创性的浪漫主义精神。
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费尔德(John Field)首创夜曲这一形式,为肖邦钢琴音乐创作提供了一种适合他发挥艺术天分和表达艺术情感的重要艺术形式。
费尔德的夜曲大多为单乐章,通常左手为分解和弦,旋律气息较长,音乐带有乡愁气息。
对于费尔德的夜曲,李斯特作过这样的描述:”它的丰富旋律与和声总将我带入孩提的岁月中。
”③显然,它的情感表现较为单一。
总体上,费尔德的夜曲比较简单,“缺少生命力,伴奏过于单调,音响苍白,结构上缺少内聚力。
”④肖邦将这一音乐形式加以发展并使之达到了高度的完美。
在音乐形式上,肖邦的夜曲虽然也在左手(声部)采用分解和弦形式,但和声语言极其丰富,旋律则修饰精美、发展自由,常常形成肖邦所特有的华彩性装饰。
这些使得肖邦夜曲在情感表达上也更加深邃和深刻,成为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理想形式”。
夜曲这一体裁并不一定与夜晚密切,而是要捕捉一种“寂静中的浪漫情怀,阴郁里的热情”。
肖邦夜曲“包罗万象”,它所表达的不是单一的忧郁和伤感,不仅充满幻想和激情,个别的还有戏剧性冲突,而这正是浪漫主义丰富情感的表现和本质特征。
对此,从李斯特对肖邦夜曲富于浪漫主义文学色彩的赞誉可窥见一斑:“费尔德所赋予它那害羞、诚挚、柔和的情感,已被奇怪而陌生的效应所取代。
只有一位天才具有这样的风格,能将之加入所有的乐章和善感的热情之中,并保持它原有的温柔以及缓缓的宣泄而出的热望。
他使这些乐章溢满悲哀的情绪,并以最深沉的哀伤来为他的幻想着色。
” ⑤在热情洋溢的赞叹之余,李斯特更明确地指出,肖邦对夜曲“所赋予的出类拔萃的灵感与形式”的高度成就,是“永远无法超越或与之并驾齐驱的”。
⑥ 肖邦善于吸收古典音乐大师以及同时代浪漫主义音乐家的艺术特点与成就,其夜曲创作在对古典主义音乐和其他浪漫主义音乐形式的融会贯通基础上,更体现了肖邦风格式的独特创新。
正如浪漫主义根植于古典音乐的坚实基础之上,古典音乐的根基也决定了肖邦夜曲所具有的高度艺术表现力。
肖邦在学习钢琴音乐之初,就已经循序渐进接触了巴赫、莫扎特等人的音乐作品。
而肖邦自幼所表现出的与众不同,是喜欢在练习钢琴过程中即兴演奏或创作乐曲,这些为他日后创作出非凡的艺术作品奠定了基础。
在肖邦夜曲中,
有时会出现复调与线条的穿插,复调大师巴赫作品的深刻影响毋庸置疑。
但是,由于肖邦的巧妙吸收和运用,它所展现的已不再是巴赫式的深刻和哲理性,而是丰富了的肖邦的独特风格,如肖邦作品Op55no·2,即采用很多复调手法,但作品激情处似“波涛汹涌”,中间部分则似两个情人之间的对话,这正是对大师的创作艺术个性化吸收的体现。
肖邦夜曲中所弥漫的惆怅、瞑想,以及其中包含的激动、叹息等情绪,(转第100页)(接第90页)也与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音乐大师的奏鸣曲中的亲切、宁静或是激动风格的影响有着不同程度的。
只是,肖邦夜曲所表现的情绪更加丰富而微妙,并具有强烈的“肖邦风格”。
如肖邦夜曲,作品织体丰满,力度变化幅度较大,特别是中间织体的写法和运用带有明显的贝多芬风格。
浪漫主义旋律具有的抒情性特点,使它可以尽情地表现情感。
肖邦夜曲具有强烈的歌唱性和抒情性,其中,意大利歌剧中优美抒情的咏叹调,也是影响肖邦夜曲创作的一个因素。
特别是同处于19世纪的歌剧作曲家贝里尼,与肖邦有着深厚的友谊。
贝里尼的歌剧风格朴素,情感表现具有一定深度,正是肖邦所钟爱的风格。
特别是贝里尼歌剧那富于变化的曲式与旋律中悠长气息,对肖邦的影响很大。
但是,肖邦巧妙地将其吸收融化并转化成了器乐化的内心独白。
在肖邦的夜曲中,贝里尼意大利歌剧中华美醉人的旋律,褪去了热烈的舞台气息,转变成了委婉细腻、如泣如诉的内心吟唱。
肖邦的钢琴夜曲极富个人特质,其旋律悠长深广,装饰精美;在表现手法上,展开自由,变奏手法精细,似中国山水画中化境的、自由自在的线条艺术。
其“出现于任何一小节中的无比迷人的旋律,甜甜的伤感及洗练的处理,是无法
效仿的”。
⑦在这一点上,肖邦的创作艺术令人称叹。
肖邦夜曲不能用优美的夜景和简单的忧郁来概括,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感情色彩。
悲剧性冲突与激烈的感情表现,乃至情感上的跌宕起伏,这不仅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也是肖邦夜曲(特别是后期创作中)所独有的。
其中,作品No·1集抒情性与戏剧性为一体,是肖邦夜曲中最成熟、最重要的一首。
典型的动力性再现的三部曲式,其主题朴实、哀伤,乐曲的中间部分与之形成对比,表达一种宗教性的意境,其旋律发展,和弦写法类似于圣咏。
作品中间部分突然转入教堂风格,由严肃悲哀发展为激昂慷慨直至无法抑制的地步,主题在最后的反复再现时完全转变了情绪特征。
这是肖邦夜曲中的精品,被西方人称为“戏剧性的夜曲”。
感情的发展非常富于戏剧性,从焦虑不安到最后的悲愤交加的情绪,极具发展动力。
这部作品的许多细微处也体现着戏剧性特点,如69—73仅4小节内,
力度即从很弱(pp)到很强(ff)迅速变化。
总之,肖邦以其淋漓尽致的浪漫手法,结合自己内心深处丰富的情感变化,为夜曲这一音乐形式注入了鲜活持久的生命。
夜曲不仅是肖邦最具“钢琴诗人”的浪漫气质的内心吟唱,也是浪漫主义音乐中魅力永存的一朵奇葩。
注释:
①⑤⑥(英)埃蒂斯·奥加著.肖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页.
②蔡良玉.欧洲浪漫主义的音乐观念,音乐研究,1995年第3期.
③(英)埃蒂斯·奥加著.肖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页.
④张式谷,潘一飞编著.西方钢琴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XX年.第262页.
⑦(日)属启成著.名曲事典.人民音乐出版社,20XX年.第135页.
参考文献:
(英)埃蒂斯·奥加著.肖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张式谷,潘一飞编著.西方钢琴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XX年.
论文在线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