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凹宅与南方海岛建筑气候适应性应对策略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住宅建筑的微气候设计与调控

住宅建筑的微气候设计与调控

住宅建筑的微气候设计与调控微气候是指小范围内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气候特点,它对人们的生活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

住宅建筑的微气候设计与调控,就是要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点,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手段,创造出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1. 微气候设计与调控的重要性住宅建筑的微气候设计与调控对于提升居住舒适度、节能减排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合理的微气候设计可以有效改善室内外环境,提高居住品质,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微气候设计与调控的原则在进行住宅建筑的微气候设计与调控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尊重自然原则: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植被等因素,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适应性原则: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式,提高建筑的适应性。

3.舒适性原则:确保住宅建筑在夏季和冬季都能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满足人们对温度、湿度和光照的需求。

4.节能环保原则: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建筑材料,降低建筑的能耗,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3. 微气候设计与调控的方法为了实现住宅建筑的微气候设计与调控,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建筑物体型设计:通过合理的建筑物体型设计,可以有效改善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保温性能。

例如,采用流线型设计,可以减小风压,提高建筑物的抗风性能。

2.建筑材料选择: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建筑材料,可以提高建筑的适应性。

例如,在寒冷地区使用保温性能好的材料,如聚氨酯泡沫、岩棉等;在热带地区使用透气性好的材料,如竹木、麻纤等。

3.绿化配置:合理配置绿化植物,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微气候环境。

例如,在建筑物周围种植树木,可以提供遮阴、保湿、降噪等功能;在屋顶和墙面种植植物,可以提高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性能。

4.节能技术应用:采用节能技术,如太阳能利用、地源热泵、绿色照明等,可以降低建筑的能耗,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在住宅建筑的微气候设计与调控中,还需要考虑室内环境质量,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噪声等方面。

气候适应性策略在南粤建筑设计的运用

气候适应性策略在南粤建筑设计的运用

气候适应性策略在南粤建筑设计的运用发表时间:2019-07-03T08:52:51.6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作者:张培[导读] 摘要:为满足舒适、安全、节能、环保的建筑需求,在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气候适应性,因此本文针对南粤地区气候特点分析了气候适应性策略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广东呈斯意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516000 摘要:为满足舒适、安全、节能、环保的建筑需求,在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气候适应性,因此本文针对南粤地区气候特点分析了气候适应性策略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南粤建筑气候要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因为适应气候是建筑节能环保必要条件,例如传统南粤建筑针对亚热带高温高湿气候特点精明地解决了建筑与环境气候的关系[1]。

气候适应性是指当外界气候条件变化时自身仍能保持稳定状态的特性,就像生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一样,可以协调应对温湿度、光、风、水的变化[2]。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对气候适应性策略在南粤建筑设计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1 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策略 1.1 建筑气候适应性解读进行建筑设计时,建筑师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并充分利用各种气候要素,以创造安全、舒适的建筑环境。

人类进化使人必须依靠“外物”才能生存,譬如天气寒冷时人必须穿着厚实衣物来保暖,建筑就是人抵抗恶劣天气的“庇护所”,正如英国建筑师(Ralph Erskine)所言“如果没有气候问题,人类也就不需要建筑了”,因而遮风挡雨、御寒避暑是建筑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功能,更是气候适应性的本质所在。

狭义理解建筑气候适应性,主要是满足人体舒适度要求,并且具有被动调节室内气候的特性。

广义解读建筑气候适应性,要把握建筑与气候的辩证关系,建筑适应气候不仅是技术性问题,还涉及历史、文化、观念等因素,应将被动适应与主动控制结合起来。

1.2 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过去,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只能通过合理选址、巧妙布局,加上朝向与空间布置、材料的运用、构造细节的把握,以及防热、保温、自然通风等措施的应用,来适应气候条件。

绿色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分析

绿色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分析

绿色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分析在当今社会,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建筑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绿色建筑设计不仅仅关注建筑的能源效率和资源利用,还需要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以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本文将对绿色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进行深入分析。

一、气候适应性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气候适应性是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原则之一。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差异巨大,包括温度、湿度、降雨量、日照时间、风速等因素。

如果建筑设计不能适应这些气候特点,将会导致能源的过度消耗、室内环境的不舒适以及建筑结构的损坏等问题。

例如,在炎热潮湿的地区,如果建筑没有良好的通风和隔热设计,室内将会闷热难耐,空调系统需要长时间高强度运行,不仅增加能源消耗,还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相反,在寒冷的地区,如果建筑的保温性能不足,取暖设备将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来维持室内的适宜温度。

因此,通过合理的绿色建筑设计来适应气候条件,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的运营成本,提高室内环境质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能增强建筑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二、不同气候区的特点及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一)热带气候区热带气候区通常温度高、湿度大,且降雨量丰富。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建筑设计应注重遮阳、通风和防潮。

建筑物的朝向应尽量避免阳光直射,采用宽大的屋檐和遮阳板可以有效减少太阳辐射。

良好的自然通风系统,如穿堂风的设计,可以带走室内的热量和湿气。

此外,建筑材料的选择也应考虑防潮性能,以防止潮湿环境对建筑结构的侵蚀。

(二)亚热带气候区亚热带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和多雨。

对于这类地区的建筑设计,夏季的隔热和通风与冬季的保温同样重要。

可以采用双层墙体、屋顶隔热层等措施来减少夏季的热量传入,同时在冬季保证室内的热量不易散失。

窗户的设计应能够根据季节进行调节,以适应不同的气候需求。

(三)温带气候区温带气候区夏季温暖,冬季寒冷,且昼夜温差较大。

建筑设计中的环境适应性策略

建筑设计中的环境适应性策略

建筑设计中的环境适应性策略在当今的建筑领域,环境适应性已成为设计中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

建筑不再仅仅是满足人们居住和使用需求的实体空间,更是与周围环境相互交融、和谐共生的有机组成部分。

环境适应性策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有助于降低建筑的能耗。

通过合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等环境因素,可以减少对人工照明和空调系统的依赖,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其次,能够提升居住者的舒适度。

一个与环境相适应的建筑可以提供更宜人的室内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让人们在其中生活和工作更加舒适和健康。

再者,增强建筑的可持续性。

适应环境的建筑设计可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等全球性挑战,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

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气候因素是实现环境适应性的关键之一。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差异巨大,如炎热潮湿的地区、寒冷干燥的地区、季风气候地区等。

对于炎热地区,建筑设计应注重遮阳和通风,采用较大的窗户和遮阳设施,以减少阳光直射,同时促进空气流通。

而在寒冷地区,建筑则需要良好的保温性能,减少热量散失,例如加厚墙体、使用高性能的保温材料等。

在季风气候区,建筑的朝向和布局要考虑风向,以便更好地利用自然通风。

地形地貌也是影响建筑设计的重要环境因素。

在山地地区,建筑可以依山就势,减少土方开挖和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通过分层、错层等设计手法,使建筑与山地地形相融合,同时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空间体验。

在平原地区,建筑的布局可以更加规整,但也需要考虑地下水位、土壤承载力等因素。

在滨水地区,建筑可以充分利用水景资源,打造宜人的景观视野,但同时要注意防洪和防潮等问题。

建筑材料的选择对于环境适应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优先选用本地材料可以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本地材料通常更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具有更好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此外,使用环保、可再生的材料,如木材、竹子等,不仅能够降低对环境的压力,还能为建筑带来独特的质感和美学价值。

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策略

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策略

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策略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与科学,涉及到功能、美学、环境、社会等多方面的考虑。

在当今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建筑设计的气候适应性显得尤为重要。

有效的气候适应性策略不仅能提高建筑的能效,降低环境影响,还能提高居住者的舒适度,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本文将探讨几种在建筑设计中实施的气候适应性策略。

一、被动式设计被动式设计意在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通过优化建筑布局与构造来减少对机械设备的依赖。

这种设计方法强调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和谐,使建筑能够主动适应气候变化。

1. 面向阳光建筑朝向对于采光与取暖至关重要。

合理的朝向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光和热。

比如,在寒冷地区,建筑可以朝南,以获得更多的阳光直射,提高室内温度;而在炎热地区,建筑则应面向东或西,以减少阳光直射,降低室内温度。

2. 自然通风通过合理布置窗户和通风口,可以形成良好的空气流通,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使用高窗、低窗组合,不同高度的开口能够利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积聚的原理,自然引导空气流动,从而达到降温效果。

3. 绝缘材料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及绝缘层,可以有效降低能量损失。

优良的隔热性能可以确保夏季防止热量透入,冬季保持室内温暖。

这要求对建筑围护结构进行合理设计,使用高效绝热材料,如聚苯乙烯泡沫、玻璃棉等。

二、绿色屋顶与垂直绿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热岛效应逐渐显现。

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问题,引入植被来增加绿地覆盖率,降低建筑表面的温度。

1. 绿色屋顶绿色屋顶上植被能提供隔热效果,有助于夏季降低空调负荷。

同时,它还能吸音、净化空气并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

通过土壤的水分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实现雨水管理,减少城市排水系统压力。

2. 垂直绿化在墙面或者立面进行植物种植,不仅美观,也能起到良好的保温和遮阳效果。

植物可形成自然屏障,减轻外部环境对室内温度的影响,同时还可以吸收有害气体,为室内创造更健康的生活环境。

三、再生能源应用为了响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将再生能源应用于建筑设计中则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试论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方法及策略

试论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方法及策略

基于环境因子的建筑设计策略
环境因子
环境因子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文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建筑的使用和 性能。
建筑设计策略
基于环境因子的建筑设计策略,需要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采取相应的设计和措 施,如利用地形、保护植被、控制水文等。
THANK YOU.
节能技术应用
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例如,使用高效节能 门窗、保温材料等,减少建筑物热量损失。
基于适用的建筑设计方法
适应性设计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合理安排建筑物的布局和朝向,使建 筑物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例如,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 ,可以采用架空层、通风设计等手段来提高建筑物的适应性 。
可再生能源利用
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 高建筑能源自给能力。
气候对建筑空间布局的影响
通风设计
建筑设计应考虑自然通风,利用建筑空间布局引导气流,实现建筑内部的空气流通和换气 ,减少机械通风的需求。
采光和遮阳
考虑建筑的光照需求和遮阳设计,合理安排建筑朝向、窗户和遮阳设施,以减少太阳辐射 对建筑的影响,同时满足建筑内部采光需求。
建筑设计策略
基于气候因子的建筑设计策略,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 采取相应的设计和措施,如利用太阳能、合理布局、控制建 筑朝向等。
基于使用功能的建筑设计策略
使用功能
建筑的使用功能不同,对空间的需求和特点也有所不同。
建筑设计策略
基于使用功能的建筑设计策略,需要针对具体的使用功能,合理规划空间布 局,安排流线组织,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2023
试论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 方法及策略
目录
• 引言 • 气候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方法 •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

试析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及方法研究

试析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及方法研究

试析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及方法研究作者:肖开春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9年第5期【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各种新的建筑设计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气候适应方案的有效设计可以促进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建筑适应气候设计的应用优势。

【关键词】适应气候;建筑设计;方法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并逐渐将这种思想观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使其可以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有效地调节气候环境,做到生态环境与建筑的有效融合,从而研发出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方案,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打造一个舒适、安全、健康的人居环境,进而早日实现我国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气候和建筑设计两者关系气候主要是通过太阳辐射、大气间相互作用所形成自然条件,重点是对某地区的大气情况进行真实展现。

因为地理纬度和水陆发布等情况存在差异,基于不同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的形成也会随之出现一定差异化。

所以,在有限范围进行气候状况的微气候分析发现,其气候环境往往会呈现不同状况,主要是由场地风速和太阳辐射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

而在进行建筑的设计时,其环境气候要素具体包括:风向与植被、气温以及阳光等,此类气候条件同时还会对建筑布局造成直接影响。

由此得出,建筑和气候两者关系密不可分,在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同时还相互矛盾,即气候条件的不同,在建筑设计方面的需求也会各不相同,促使建筑设计规律、特点呈现较大差异。

如果建筑规模相对较大,则会使其产生建筑气候,即微气候范围,不仅会对周围气候产生一定影响,而且还和建筑气候、室内气候密切相关。

而为了向人们生活、居住营造良好环境,应该确保建筑具有较高适宜性,结合当前气候进行建筑的适应气候设计,能够保证室内气候满足舒适性标准。

2、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内容2.1 收集气候资料在开展建筑设计前期,相关工作人员应对现场气候条件进行全面勘测,看其风速、风向是否达到工程设计标准,并搜集一切与建筑设计有关的信息资料,从而制定出清晰明确的气候分析表或图纸,目前,建筑气候分析图表有多种编制方法,如:生态图表法生物气候舒适区图表法等。

建筑与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设计

建筑与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设计

建筑与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设计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性日益突显,建筑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建筑物对全球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有着巨大的影响。

为了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并适应气候变化,建筑与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设计成为当今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讨论建筑与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设计原则以及应用案例。

一、建筑与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设计原则1. 能源效率:能源效率是设计建筑物以减少能源消耗的重要原则之一。

通过采用绝热材料、高效的隔热系统和太阳能利用技术等手段,建筑物能减少对空调和供暖系统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

2. 自然通风和采光: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来降低建筑物内部的能耗。

通过良好的设计,结合建筑朝向和窗户的布局,建筑内部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气流和光线,减少机械通风和人工照明的使用。

3. 耐热性和耐寒性:建筑物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包括气温、湿度和降水量等。

抗风雨、保温隔热系统和防热辐射技术都是应对极端气候条件的关键。

4. 水资源管理:在设计建筑物时,要综合考虑雨水收集、灌溉和污水处理等水资源管理问题。

例如,设计雨水收集系统来收集和利用降雨水,减少对城市供水的依赖。

5. 可持续材料:选择可持续材料可以降低建筑物的环境影响。

例如,使用回收材料和可再生材料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的碳。

二、建筑与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设计案例1.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这个世界级的公园项目将建筑设计与环境可持续性相结合。

通过高效的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系统,花园实现了零排放目标。

此外,建筑物的设计还利用了绿色屋顶、自然通风和采光等技术来降低能源消耗。

2. 丹麦奥尔堡大楼:奥尔堡大楼采用了高效的隔热系统、太阳能发电和地热供暖等可再生能源技术。

建筑外部的绿色立面不仅为建筑物创造了美观的外观,还提供了自然通风和舒适的室内环境。

3. 美国芝加哥芝加哥市政府办公楼:该建筑物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并通过良好的隔热材料和自动调节的实验室涂料来降低能源消耗。

此外,建筑物还配备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与现代建筑对气候的适应性策略调研报告
汇报小组:吴明荣,马江陵,阿迪力江,王烁澎传统建筑
研究对象:我国南方海岛传统民居
气候条件:高温、高湿、高盐、高辐射、强台风
1.分类
永久性建筑(如古民居聚落)
临时性建筑(如海岛渔村)
2.建筑气候适应性应对策
a.热压通风(古民居聚落)屋顶室内形成温差,天井冷热空气流通择优选址,通风防风并重
b.风压通风(海岛渔村)建筑分散,海上主导风向,有利自然通风
a.利用建筑阴影(古民居聚落)建筑利用相互间遮挡来减少直射。

合理布局,巧借光影绿荫
b.利用植被阴影(海岛渔村) 阴影范围较为有限,搭建凉棚。

a.防潮防腐材料:砖石木材(主体结构)琉璃制品石质(窗框栏杆)
慎重选材,营造舒适环境b.热惰性材料(古民居聚落):吸热慢、散热慢土(墙体)
c.易散热材料(海岛渔村):竹木、泥巴(墙体), 屋顶铺设茅草
a. 增强排水能力:呈船形或金字塔形屋顶,覆盖有茅草与竹片
b. 减少开窗面积:(高辐射)减少照射,(强台风)防护灾害。

紧凑的建筑布局,抵御强风、台风的影响
趋利避害,应对极端气候 c.注重整体的稳定性结构整体性设计,节点绑扎,提高稳定性厚重的支撑材料,支撑圆木,石块基础
d.注重屋顶的设计:坡度25°~30°,无檐或短檐形式。

e. 防风墙的设计:石头砌起围墙,形成围合式的庭院。

3 结语
我国南方海岛传统建筑在面对各种不利的气候条件及自然灾害时,以一种最简单、最朴实,也是最实用的方式去应对。

它们以有限的资源做到对气候最大程度的适应。

传统建筑低技术、适应性的设计方法则能为目前海岛新建建筑提供一种“被动式”的设计思路
现代建筑
研究对象:绿色凹宅。

1.设计理念:把场地一分为二:一半是面向有机农场的开放空间,一半是住宅主体的居住空间,两者被中间的H型灰空间所包围。

通过这样处理,我们在人类、建筑和自然间,塑造了一个友好的界面,这正是绿色凹宅的设计哲学。

将中国传统四合院的居住类型,融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居住空间的核心理念:三条带。

2.建筑气候适应性应对策
自我调解的阳光房:面向户外4米高的玻璃折叠门,三面分割中庭和室内的推拉门,占满庭院屋顶的采光窗,其中两扇在智能控制系统下可以自动开启,引导风向。

贴有反射膜的中空LOW-E玻璃提高了其优异性能。

中庭全开,池中充满清水,
形成穿堂风效果——吹过室外
农场、庭院,然后从三面推拉
门进入室内,最后从屋后的窗
户离开。

吹过水池的风,带着
湿润的水汽降低室内的温度,
并且在北方干燥的环境中提高
舒适性。

在没有使用任何环境
调节电器下,人们也能获得舒
适的室内感受。

庭院的水会被排放到灰水
收集箱,合上门窗,形成阳光房。

阳光射入庭院,热量被暖房储
存,再进而辐射入室内。

拥有较
高比热容的鹅卵石具有相变性
在白天蓄积了庭院的热量,到夜
晚,再将热量慢慢释放出来。


以,通过这种自然的被动方式有
效降低了房屋的能耗。

作为一种未来的景观——农场,是这个住宅原型的自给自足食品供给体系。

家庭食用的蔬菜瓜果,例如西红柿、大白菜、茄子、辣椒、玉米等都被栽培到模块化的有机土壤单元中。

在如今食品安全问题不堪的现状下,不施加农药的绿色蔬菜给住户提供了健康的保证。

种植瓜果、打理菜园也成为当代人们一种减压、恢复生机的休闲活动。

自动浇灌系统用再利用水完成了大部分的日常工作。

技术应用
为了施工高效化,组装简捷化和运输便捷性,模数化的概念贯穿设计始终:室外部分,有机农场、甲板平台采用模数网格;室内部分,建筑的框架结构、建筑主体部分、室内家具均遵循统一模数逻辑。

甚至连整个房子,都是由3个40’集装箱货柜尺寸的单元模块构成,这使得货运的更高效、更快捷。

在搭建速度上,15个工人在一周内即可完成住宅的施工,其中三个主体模块可在第一天的几个小时内就拼装到位。

因此,模块化设计的绿色凹宅使其具有更高的自由性和更广阔的场地适应性。

建筑气候适应性应对策对比与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