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分布特征及变动趋势分析

合集下载

备战2021年高考地理微专题08 云贵高原(解析版)

备战2021年高考地理微专题08 云贵高原(解析版)

专题08 云贵高原基础知识1、概况:西起横断山脉,北邻四川盆地,东到湖南省雪峰山。

2、地形: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

土壤瘠薄,多峰林、溶洞等喀斯特地貌。

山间“坝子”是当地主要的耕作区。

3、气候:本区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既受到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又受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影响。

降水的季节集中在6-10月份,冬季主要的受到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贵州冬季的降水偏多。

4、自然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

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岩性疏松,地表崎岖不平,坡度大,夏季多暴雨。

考向预测(一)云南茶叶云南是我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这里的春茶上市时间比闽、浙早一个月以上。

采收期长达10个月。

高山云雾出好茶,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有25个茶种是云南独有的。

云南茶叶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

①云南南部地形复杂,分布有高原、山地和丘陵,地势起伏大(或地势起伏大,有大面积适宜种植茶树的土地)②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热量条件优越;全年降水多,气候湿润,曰照短而多雾(雨量充沛,云雾缭绕)③山涧多河流,水源充足④物种资源丰富(茶树种类多样)⑤酸性土壤,适宜茶树生长。

(二)昆明准静止锋⑴昆明准静止锋的形成冬半年,来自我国北方的冷空气在向南移动过程中,受(云贵高原)地形阻挡,在此处静止下来,形成准静止锋。

⑵我国历史上有“南船北马”的交通方式,但该区域水运并不发达,试分析其原因。

该地虽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河流众多,但地形崎岖,河流落差大;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水较少,河流多地下暗河,因此水运条件较差。

(三)喀斯特地貌⑴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自然条件①可溶性岩层(石灰岩)②分布气候湿润(降水量丰富)⑵喀斯特地貌区的土壤和地下水特征土层薄,土壤肥力低;地下水储存条件差,地下水埋藏深⑶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旅游景观云南石林、贵州黄果树瀑布、广西桂林山水等(四)石漠化1、概述:石漠化,亦称石质荒漠化。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贵州经济社会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贵州经济社会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世纪之交,根据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和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总揽全局,不失时机地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

贵州迎来了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贵州全省上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各项方针和部署,按照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贵州省西部大开发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重点,抢抓机遇,团结拼搏,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办成了许多若干年来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显著成效,贵州进入了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突出,特色经济体系逐步确立,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口控制和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贵州已经进入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西部大开发的成果正为全省3900多万各族人民所分享,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美好前景正在由蓝图逐渐成为现实。

一、贵州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起点贵州地处中国大西南腹地,是一个资源丰富、气候宜人、风景秀丽、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

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是一个“欠开发、欠发达”的省份。

2000年,全省人口3524万,其中农村贫困人口近1000万,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10%以上,全省财政总收入仅151.62亿元。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际,贵州存在的不足及比较优势都十分突出。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八五”到“九五”期间,贵州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与周边省区相比也不算快。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差、水平低。

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及其结构性扶贫对策的实证研究

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及其结构性扶贫对策的实证研究


济 二、 利用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 E E L S法测定贫困线
导_ 萋 刊眦
扩 展 的线性 支 出系统 E E L S由线性 支 出系 统 L S演变 过来 。L S的表 ) f p+ 一 1 i  ̄
.1 ( )
函式):示 费对 商 和 务 消 支 额 表 各 消 支 的额即 数 ( : 消者 第种 品 劳 的 费 出 ; 示 种 费 出总 ,: 1 中表
村贫困状况进行估计, 认为 2 0 04年中国农村贫困人 口为 2 1 万人, 60 占农村居民总数的 28 3 从研究农 . 1 %t 。

1 3・ 3
维普资讯
村贫困的文献看 , 这些文献缺乏对近年来农村贫困人 口规模及其分布状况和扶贫政策的系统思考。 例如 , 研究 20 年 、0 3 02 20 年和 2 0 04年的农村贫困人 口等问题的文献较少,而研究近年来农村贫困人 1分布的 2 1
万人和 3 2 33万人, 贫困人 口的收入分布呈现“ 两端分化” 的特征 , 即人均纯收入小于 10 0 元和收入 40元 0 以上的群体构成农村贫困人 口的主体, 这要求政府实行结构性的扶 贫政策。 为此, 对最低收入者和最贫困 地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 对贫困人 口中的“ 较高” 收入者和地 区做好开发式扶贫,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 套保障体 系和制度 , 增强贫困人 口的创收能力应成为扶贫政策的根本 目标。 关键词 : 农村贫困人 口 / 线性支出系统 / 扶贫政策
可 分 基 消 需 ^ 剩 消 支 分 在 种 品 劳 上 部 ∑ p。 以 为 本 费 求p 和 余 费 出 配 第i 商 或 务 的 分屈 一
但 LS E 模型仍存在一些缺陷 :一是它没有考虑居 民把基本消费之后的余额用于储蓄或投资等方面 ;

贵州毕节地区脱贫攻坚情况调研

贵州毕节地区脱贫攻坚情况调研

贵州毕节地区脱贫攻坚情况调研作者:郑智新来源:《当代农村财经》2020年第07期摘要: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

本文通过選取作为贵州省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毕节市,分析其扶贫减贫中形成的典型做法、取得的进步成效,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提升扶贫政策效果、防范化解扶贫领域风险、进一步提高扶贫资金使用质量效益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脱贫攻坚经验做法对策建议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已进入决胜阶段,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难越的“高山头”。

位于西南的贵州省,在明代郭子章《黔记》中是被列为“天下第一贫瘠之地”的省份,“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成为目前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其毕节地区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域,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自然条件恶劣,更是贫中之贫。

近年来,毕节市按照中央和贵州省的部署,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贫困人口显著减少,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2019年,全市441个贫困村出列,减少贫困人口32万人,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动态清零,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28.5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3%。

一、毕节市脱贫攻坚的主要做法(一)着力做好“三实”,巩固脱贫攻坚基础1.做实基层党建,以大党建引领大扶贫。

党建与脱贫攻坚实则相互融合、互促共赢,党建优势可转化为扶贫优势、增收优势和发展优势。

毕节市认真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变“后进”为“先进”。

一是建立一种机制,将党员人数50人以上的525个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部,在合作社、村民组或自然村建立党支部,形成党总支连党支部、党支部连党小组、党员连农户的组织机制,增强村集体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是建好一支队伍,通过动员返乡任职一批、全面考察留任一批、致富能手选拔一批、机关单位下派一批等方式,选优配强了3650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

相对贫困的标准设定、规模测算与国际比较

相对贫困的标准设定、规模测算与国际比较

2020年中国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以消除,相对贫困作为一种发展分化现象,成为贫困的主要形式并且将长期存在。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而相对贫困治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有必要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框架下设定相对贫困标准,测算并比较相对贫困规模。

一、相对贫困线设定的国际经验相对贫困是高收入国家面临的主要贫困形式。

近年来国际组织与高收入国家考虑相对贫相对贫困的标准设定、规模测算与国际比较李 莹【内容提要】相对贫困成为2020年后主要的贫困形式并将长期存在。

本文采用模拟收入分布的方法还原个体收入数据,借鉴国际上常用的设定标准,测算和比较不同标准下的贫困规模。

本文建议采用“方法城乡统一、基数分城乡与水平分城乡”的方式来设定相对贫困标准。

在可比口径下,我国相对贫困率基本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相对贫困阶段我国面临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大、城镇贫困人口增幅大的双重挑战,需调整扶贫对象、扶贫目标与扶贫方式,同时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关键词】相对贫困 设定标准 贫困规模 国际比较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670(2021)5-0061-09比较研究困的具体特点,发布了一系列有借鉴意义的相对贫困线设定标准。

世界银行不断丰富贫困线类型,对贫困的审视更为仔细。

2015年世界银行将极端贫困线提高至1.9美元,随后将3.2美元和5.5美元分别作为中低收入国家和中高收入国家贫困线。

[1]2018年提出“社会贫困线”(图1),由绝对贫困线和消费(或收入)分布共同确定,用以说明不同发展水平下,满足个人所需的基本商品和服务需求所付出的成本不同。

越富裕的国家,社会贫困线水平就越高(表1)。

相比于极端贫困线,社会贫困线既考虑国家的发展水平,也反映出收入分配信息;既反映绝对贫困,也包含了共享繁荣的相对概念。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特征
经济收入水平低、教育程度低、社会保障缺失、信息获 取能力弱等。
规模与分布
规模
中国农村弱势群体规模庞大,涉及数亿人口,包 括贫困人口、残疾人、老年人、留守儿童等。
分布
农村弱势群体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地区 和山区,以及东部地区的城乡结合部和偏远农村 地区。
影响与问题
影响
农村弱势群体的存在加剧了城乡差距,阻碍了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调整工作策略
02 针对问题原因,调整工作策略,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增加资源投入、提高教育水平等。
制定改进措施
03
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如完善政策体
系、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教育培训等。
加强宣传推广,提高社会认知度
利用媒体宣传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 等媒体渠道,宣传农村 弱势群体的现状及改善 情况,提高社会关注度 。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加强劳务输出
与输入地政府和企业建立劳务协作关系,组织农村弱势群体外出 务工,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
发展乡村旅游业
利用农村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吸引游 客前来观光旅游,增加农村就业机会。
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带动 当地经济发展。
问题
农村弱势群体面临着贫困、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 界的关注和支持。
02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原因分析
经济发展不平衡
01 地域差异
地理位置偏远、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经济发展相 对滞后,当地居民收入水平低,生活困难。
02 产业结构单一
农村地区过度依赖农业,缺乏其他产业支撑,导 致经济来源有限,抗风险能力弱。

农村家庭多维贫困脆弱性度量及其空间分布——基于CHNS数据的实证分析

农村家庭多维贫困脆弱性度量及其空间分布——基于CHNS数据的实证分析

农村家庭多维贫困脆弱性度量及其空间分布——基于CHNS数据的实证分析李响; 齐文平; 谭畅; 王艳慧; 王白雪【期刊名称】《《高技术通讯》》【年(卷),期】2019(029)011【总页数】12页(P1136-1147)【关键词】农村家庭; 多维贫困脆弱性度量; 空间分析; 贫困脆弱性分布; 影响因素【作者】李响; 齐文平; 谭畅; 王艳慧; 王白雪【作者单位】中电科大数据研究院有限公司贵阳 550022;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8; 首都师范大学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8; 首都师范大学城市环境过程与数字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北京 100048【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脱贫是当今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议题,也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维度。

为了提供更具有前瞻性的反贫困干预政策,不仅需要精准识别农户家庭当前是否处于贫困状态,更要预防和减少将来的贫困,了解这些家庭现在面临哪些风险冲击及未来陷入贫困的可能性,即客观估计家庭的贫困脆弱性[1]。

脆弱性不仅是贫困的一个重要维度,而且是造成贫困和赤贫的原因[2]。

尤其是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日渐紧迫,“不容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建成”目标的实现与扶贫成败有巨大的关联。

“精准扶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一系列“超常规”举措和政策“组合拳”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 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 660万人,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

但是,成绩的背后,还应充分认识到,今后的脱贫攻坚战仍面临严峻挑战。

由于生态环境、区位交通、历史文化、自然灾害、个人发展能力(教育、健康、资源禀赋状况等)等因素制约,贫困地区往往面临生态环境脆弱和贫困的双重压力,农村贫困呈现出脆弱性、动态性的新特征[3,4]。

而贫困脆弱性预警有助于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准确的贫困定位,防患于未然,便于从经济、社会等多角度开展精准扶贫,对于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5,6]。

中国扶贫概况

中国扶贫概况

中国扶贫概况中国的扶贫概况 亚洲开发银⾏2003年9⽉声明:为扩⼤读者范围,特将该⽂件由英⽂翻译为中⽂。

英语是亚洲开发银⾏的官⽅语⾔,因此,该⽂件的英⽂原版为唯⼀具有权威性的⽂本。

任何对该⽂件内容的引⽤,必须以其英⽂原版内容为准。

⽬录 主题摘要2000年之前进展千年发展⽬标的实现情况中国官⽅贫困线扶贫战略扶贫的重要途径⼈均每⽇消费低于1美元的农村贫困⼈⼝概况⼈均消费低于最低⽣活标准的城市贫困⼈⼝概况未来展望中国的农村贫困状况对贫困的可操作化定义的发展1986年之前对贫困的定义地⽅政府界定农村贫困21世纪对贫困的新解释减少农村贫困发⽣率2001年中国政府⽩发书中提出的中国扶贫三个阶段千年发展⽬标的实现情况有关贫困的官⽅数据的⼀致性问题农村扶贫的⼏种观点农村贫困⼈⼝的分布贫困⼈⼝向中国西部集中农村贫困的类型根据贫困原因划分贫困类型根据贫困深度划分贫困类型农村贫困概况收⼊低于中国官⽅贫困线的贫困⼈⼝情况不同地区农村贫困特征⼈均每⽇消费低于1美元的农村贫困⼈⼝情况农村扶贫⽃争宏观经济影响概况经济增长相反的观点农村缓贫中的部门参与多部门合作扶贫⼯作农村救助计划财政部、计委和其他部委的扶贫⼯作农村⾦融制度政府扶贫战略政府扶贫2001-2005年中国扶贫战略⽬标社会扶贫⾮正式⽹络的扶贫活动私⼈部门的扶贫活动⾮政府组织的扶贫活动研究机构国际组织国际援助情况亚洲开发银⾏世界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其他联合国机构双边援助农村扶贫成本核算城市贫困城市贫困是新问题城市贫困⼈⼝的界定城市贫困发⽣率的变化趋势城市贫困⼈⼝数量和分布移民和贫困城市贫困的类型城市贫困概况城市扶贫⽃争宏观经济影响结构型失业是城市贫困的重要原因总体回顾城市扶贫⽃争中的部门参与市政府民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城市扶贫机制城市扶贫基⾦社会扶贫国际援助农村和城市地区的弱势群体妇⼥和⼥童少数民族群体残疾⼈⼝结论和建议2000年前后扶贫⽃争的⽀柱扶贫⽃争中的重要概念附件附件1:2000年农村住户调查的地区情况附件2:城市贫困的具体情况附件3:亚洲开发银⾏在中国的扶贫活动参考⽂献1.主题摘要新千年是中国扶贫⼯作的⼀个转折点,因为: l 中国农村绝对贫困⼈⼝数量急剧下降,⽬前绝对贫困⼈⼝数量仅为1978年的⼋分之⼀,中国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l 城市贫困问题⽇益突出和严峻,⽽此前贫困总是被认为是农村特有的问题;l 经济快速增长利益分配的不均导致了中西部地区贫困发⽣率要远远⾼于东部地区;l 贫困问题的核⼼已经转变成收⼊贫困;l 扶贫⼲预的边际效益逐渐减少,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困难;l 来⾃⾮政府组织、公司企业、社会各界丰富的扶贫资源有效地推进了中国政府的扶贫活动,并且也成为⼀个有效的补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 贫困乡镇 94个 , 3 占乡镇 总 数 的 6. % , 中最 贫 09 其 困 的一类 乡 镇有 10个 ; 0 重点 贫 困村 19 3个 , 37 占全
省行 政村总数 的 5 . % , 4 3 最贫 困的一类村 5 8 。 4 6个
年 一 08 20 年贵 州省 统计 年鉴 、 贵州 省贫 困监 测报 告 、
贵 州省 农村贫 困人 1 3分布 特征 及变动趋 势分析
张玉玺
( 四川 农 业 大 学 政 法 学 院
庄 天 慧
四川 雅 安 65 1 2 04)

要: 本文通过贵州省统计年鉴、 州省贫 困监 测报 告等 统计资料 , 贵 结合相 关 的社 会 经济政 策 , 综合分 析贵
州省农村贫 困人 口分布及其 变动趋势 。一方面贵州农 村贫 困人 口主要分 布在 贫 困山 区, 汉族相 比 , 与 少数 民族贫 困发生率较 高且相对集 中;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 的发展 , iA- 贫  ̄ 口内部群体分布趋势 明显 , I 受教育年 限低 、 纯农户 、 家
第2 1卷第 3期
V0. . . 】 21 No 3
四 川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学 报
J u a fSih a o o cMa a e n n tue o r lo c u n Ec n mi n g me t si t n I t
21 0 0年 9月
so.0 0 c ,2 1
地区自然条件 、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贫困人 1的分布 3 等实际情况 , 整个 贵州省 的贫困问题具有明显的区 域性特 点 。这 些 地 区 地 势 高 、 形 复 杂 、 灰 岩 广 地 石 布、 自然灾害频繁、 市场化和信息化滞后 , 具有突出 的 区域 性特 征 。 从 行政 区域 分 布来 看 , 困人 口分 布 大致 是 以 贫
庭人 口负担 重 、 老人 、 童等 易陷入贫 困。 同时相对 贫困、 际贫困问题也 日见 突 出。针 对这种 发展 趋势和新 特征 儿 代
提 出 了对 策 建 议 。
关键词 : 贵州 ; 农村 ; 困人 口分布; 贫 变动趋势
中 图 分 类 号 :3 7 F2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75 2 1 ) 3- 0 5一o 10 9 0 (0 0 0 0 2 3

贵州省农 村贫困人 口分布现 状
从 地势 上 来 看 , 州 省 地 貌 可概 括 为 高 原 、 贵 山
地 、 陵和盆 地 四种 基 本 类 型 , 中 9 . % 的面 积 丘 其 25
为山地 和丘 陵 , 村 贫 困人 口主 要 分 布在 以 山地 和 农
丘 陵为 主的麻 山 、 山 、 公 山 、 亮 山 、 蒙 山 、 瑶 雷 月 乌 武
我 国贫 困人 口主 要 集 中在农 村 , 呈 现 明 显 的 并 地缘 性特 征 。地域 分布 上逐 步 向西 部 和边远 地 区集
贵 阳市 的中心城 区向外呈 层 级扩 散 。贵州 省 国家扶 贫开 发重 点县有 5 0个 ,6个 为 民族 自治 贫 困县 , 3 其 中 2 集 中分 布在 黔 西南 、 东 南 、 南 3个 少 数 7个 黔 黔 民族 自治州 ( 以下 简称 三 州 ) 另外 9个 则 分 布在 铜 , 仁、 遵义 、 安顺 、 节 等地 区 。 毕 从 扶贫工作重点县 及 乡村 分布来 看 。全 省 8 8个
贵州省扶贫办统计 资料等相关数据分析 , 旨在揭示 20 00年 以来 贵州 省农 村 贫 困人 口的分 布状 况 、 变动 趋 势 , 新 阶段扶 贫 开 发 政 策 的制 定 提供 理 论 支 撑 为 和参考 。

二 、 困人口分布趋 势分析 贫
( ) 一 少数 民族 贫 困人 口 比重呈 上升 趋势
人 口、 业 大省 , 均海 拔在 10 农 平 10米 左右 , 是我 国也
是世界 三 大喀斯 特集 中分布 区之一 , 内 民族 众 多 , 境
自然环 境恶 劣 , 些 都 直 接 影 响 到贫 困人 口的分 布 这
状况 。进入 新世 纪 以后 , 省 的农 村贫 困人 口分 布 该
呈现 出 新 的 特 征 和 发 展 趋 势 。本 文 通 过 对 2 0 00
贵州省有 汉 、 、 苗 布依 、 、 家 、 等 1 世居 侗 土 彝 8个 民族 , 民族 人 口比重居 全 国第 3位 , 少数 设有 黔南州 、 黔西南 州 、 黔东 南州 三个 民族 自治州 。如 图一 所 示 ,
2 0 年 , 州 地 区 的农 村 贫 困人 口为 2 0 0 0 , 困发 生 率从 2.3 0. 贫 95 %下 降到 1.8 , 是 其 所 占全 省 的 比重 呈 上 升 趋 势 。 98% 但
如 图二所示 ,00 20 、0 3 20 、0 8三州 地 区农 2 0 、0 12 0 、0 5 20
陵 山等 “ 山” 区为代 表 的边 远 山 区。2按 照 这些 六 地 l
村 贫困人 口占全省 贫 困人 口的 比重 依次 为 3.7 、 28% 3.4 、45% 、44 % 、49 %。 与 20 年 相 29 % 3.9 3.2 3.5 00 比 ,09年三州 地 区农 村 贫 困人 口 比重 为 3.7 , 20 49 %
比20 年高出2 1 00 . 个百分点。 与全国、 民族八省( 内蒙古 自治区、 广西壮族 自 治 区 、 州省 、 贵 云南 省 、 藏 自治 区 、 西 青海 省 、 宁夏 回
县 ( 、 有扶贫 开发任 务 的 8 市 区) 3个 , 占总 县 数 的 9 . % 。国家扶 贫开发重点县 占总县数 的 5 . % , 43 68 重
中 ; 地形 分 布上逐 步 向高 山 区集 中 ; 民族分 布 上 在 从 渐 向少 数 民族 聚居 区集 中 。 贵 州 省作 为 我 国 西 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