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秘歌
吕祖真经歌

吕祖真经歌
真经歌,真经歌,不识真经尽着魔。
人人纸上寻文义,喃喃不住诵者多。
持经咒,念法科,排定纸上望超脱。
若是这般超生死,遍地释子成佛罗。
得真经,出洪波,不得真经莫奈何。
若问真经端的处,先天造化别无多。
顺去死,逆来活,往往教君寻不着。
真经原来无一字,能度众生出大罗。
要真经,度自己,除非同类两相和。
生天生地与生人,岂离阴阳造化窝。
说真经,不脱空,西川涧底产黄金。
五千四十归黄道,正合一卷大藏经。
日满足,气候通,地应潮兮天应星。
初祖达摩亲口授,真玄妙法莲化经。
初三日,震出庚,曲江上,月华莹。
花蕊初开含珠露,虎穴龙眠
探浊清。
水生二,药正真,若待其三不可进。
壬水初来癸未来,须当急采定浮沉。
金鼎炼,玉炉烹,温温文火暖烘烘。
真经一射玄关透,恰似准箭中心红。
遍体热,似笼蒸,回光返照入中宫。
一得真经如酒醉,呼吸百脉尽归根。
精入气,气忽神,混沌七日复还魂。
这般造化真消息,料得世人少人论。
活中死,死复生,自古仙佛赖真经。
此个造化能收得,度尽阎浮世上人。
大道端居太极先,本于父母未生前。
度人须要真经度,若问真经癸是铅。
欢迎大家提供谷老师的资料,邮箱****************。
曾师秘传八条歌于曰德注解

曾师秘传⼋条歌于⽈德注解曾师所传⼋条歌,乃⼆⼗四⼭的砂⽔吉凶断章,其内容主要是以辅星⽔法、净阴净阳原理,并配合⼋卦、九星、⼆⼗四⼭、天星、⼆⼗⼋宿等诸多内容编撰的。
据曾师说,⼋条歌乃杨公与曾公早期的⽂章,当是还没有参⼊三般卦原理,但作为断章其准确率已经很⾼了。
故留存⾄今。
于⽼师在实践中也发现⼋条歌确实断验如神,并且其对⼆⼗四⼭的砂⽔断语,不但简明扼要,⽽且针对的是⼈们最关注的问题,富贵贫贱与穷通寿夭。
因为是早期的⽂章,所以其形成时的理论体系,未必是完美⽆缺的,也许还存在着⼀定的缺陷,如曾⽂辿公在《青囊序》中即提出:“阳⼭阳向⽔流阳,执定此说甚荒唐。
阴⼭阴向⽔流阴,笑杀拘泥都⼀般。
若能勘破个中理,妙⽤本来同⼀体。
”由此可见,曾公后来是不⽤本篇章中所⽤的这种“净阴净阳法”的。
但曾公在《青囊序》⼜⽈:“更有净阴净阳法,前后⼋尺不宜杂,斜正受来阴阳取,⽓乘⽣旺⽅⽆煞。
”。
者⼜⾔明净阴净阳法确实是可以⽤的,只是此“净阴净阳”⾮彼“净阴净阳”。
正与杨公所⾔:“我下出王侯,你下出贼头。
”,戏法⼈⼈会⽽巧妙不同。
只要你能若能勘破个中理,妙⽤本来同⼀体。
因此,你若是只得秘诀⽽不得窍,还是运⽤不了的。
必有明师点化⽅可。
就如《⾦锁⽟关》的断章⼀样,其定死的⼆⼗四⼭要砂要⽔断法,虽然还存在着某些缺陷,但也不失初学者对⼆⼗四⼭的砂⽔吉凶认识的好⽂章。
只要你系统地掌握了风⽔真窍,都可以拿来做参考。
其不⾜之处,⽤其他的理论去弥补即可。
尤其⼋条歌的⼆⼗四⼭砂⽔断章,都是根据先后天⼋卦、阴阳五⾏、河洛数、天星、⼆⼗⼋宿等内容编写的。
所以有着极⾼的参考价值。
因⼋条歌断章涉及的知识⾯太⼴,内容庞杂,导致要解说⼋条歌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即便⼋条歌在江西三僚村曾廖两家的地师都能倒背如流,也未必能将其全部解析准确。
因为既然是早期的⽂章,要解析它,就必须尽量吻合其当时作者的原意,这就⾮常难了,就如红楼梦的原作者曹雪芹,意图写封建王朝的⽡解,⽽补编作者⾼鹗却在⽂章的最后写贾家复兴,这就违背了原作者的本意。
盲师秘传歌

盲师秘传歌
先天一气是本元要禀清浊分自然
清是苗旺根基厚浊是苗枯失家园
先定才官有无制再看印星起伏中
此时富贵贫贱诀勿与才星定根源
运走冲刑穿与合必主骨肉两刑伤
赤马成局忌刑冲白虎也怕鬼来冲
青龙之局怕鸡鸣玄武结党忌离宫
若犯必主克父妻还有一个带伤残
再定三才和元辰此时命中真口诀
时师细会自明了还有一局说分明
官制才来才制官藏在阴处两相连
再看才官来哪宫才能辨出富贵来
才官独旺宜独旺顺其心性得平安
花似苗来生养成苗失根基难成活
再以果来定时期胎伤元辰命当夭
不死也要带伤残得一分三人难知
富贵不同此中求三冬暑少阳正少
九夏阳多阴亦短此诀用来分时令
敢令天地鬼神惊不明阴阳以时推
定出手足自会明君靠臣来定朝纲
臣若忧来君亦悲命中定下吉和凶
再看流年定根源闻喜不喜为那般
只因坐在天中上当忧不忧是何因
凶神反入空亡乡君若要问根源在
须问制神自会明福禄三会何人知
凶灾必是逢五期神旺鬼絶虽命贱
却比彭祖寿还长鬼旺身衰取富贵
忙到头来给他人再观冲合会刑穿悟通此诀出口神先看支系是何亲再辨隔支有关联你制我来我耗你定位不同需要明一个支中三个干先定真假再来断就看根基厚与浅。
胎息秘要歌诀

胎息秘要歌訣胎息秘要歌訣閉氣 忽然身染疾,非理有損傷。
斂意歸閑室,脫衣外本床,仰眠兼握固,扣齒與焚香,三十六咽足,丹田氣越常,隨心連引到,損處最為良,汗出以為度,省求廣利方。
布氣 與他人攻疾 修道久專精,身中胎息成。
他人凡有疾,藏腑審知名。
患兄向王氣,澄心意勿輕,傳真氣令咽,使納數連并,作念令其損,頓能遣患情,鬼神自逃遁,病得解纏縈。
六氣 疾差即止,不可過,過即敗心氣 一咽咽法最靈應須秘,外屬鼻根內關肺,寒熱勞悶及膚瘡,以斯吐納無不濟。
二呵呵屬心王主其舌,口中乾澀身煩熱,量疾深淺以呵之,焦腑不和自消滅。
三呼呼屬脾神主其土,煩熱氣脹腹如鼓,四肢壅悶氣難通,呼而理之復如故。
四噓噓屬肝神主其目,赤翳昏昏汨如哭,都緣肝熱氣上衝,噓而理之差奔速。
五吹吹屬腎藏主其耳,腰膝玲多陽道止,微微縱氣以吹之,不在外邊求藥餌。
六嘻嘻屬三焦有疾起,三焦所有不和氣,不和之氣損三焦,但使嘻嘻而自理。
調液人因食五味,壅滯閉三焦,熱極苦澀盛,玲多淡水饒,便將元氣療,休更問壺飄,熱隨呵自退,玲宜吹始銷。
口中頻漱咽,津液自然調,若得如斯驗,玲兼熱罷朝。
飲食所宜修道欲得見真的,庖饑之中堪者吃,淡粥朝餐渴自銷,油麻潤喉足津液,就中梗米飯偏宜,淡緬縛託也相益,好酒飲時勃氣銷。
生椒服之百病息,食前宜咽六七咽,以食為主是準則,飯了須呵三五呵,免教毒氣煩胸臆。
飲食雜忌 密室避風隙,高床免鬼吹,藏精身有益,保氣命無虧,喜怒情須戢,利名心可廳。
真神兼本屬,禽獸爪頭支,此等血肉食,皆能致命危。
葷茹既敗氣,饑飽也如斯。
生硬玲須慎,酸鹹辛不宜。
雨雲風罷作,雷電晚休為。
蘿蔔羹須忌,白湯緬勿欺。
更兼避熱食,瓜果勿委隨。
陳臭物有損,死生穢無裨。
須防咽入腹,以氣勿多疑。
休糧 千日功夫如不輾,心中漸得尸蟲滅,重教充實三丹田,轉得堅牢百骨節,只欲思惟斷食因,懶將品味以餐啜,腹虛即咽下臍輸,元氣便將為休絕,飽即寧心勤守中,飢來閉咽無言說,如斯勵力久成功,方信養生在秘訣,豈並凡常服藥人,終朝修煉無休歇。
宋书铭秘传太极拳谱十篇

宋书铭秘传太极拳谱十篇有宋书铭者,自云宋远桥后,久客项城(袁世凯)幕,精易理,善太极拳术,颇有所发明,与余素善,日夕过从,获益匪鲜。
本社(北平体育研究社)教员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多受业焉。
'许又说:'唐许宣平,所传太极拳术名三世七,因只三十七势而得名。
其教练之法,为单势教练,令学者一势练熟,再授一势,无确定拳路。
功成后各势自能互相连贯,相继不断,故又谓之长拳。
其要诀有:八字歌、心会论、周身大用论、十六关要论、功用歌。
传宋远桥。
'考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实以杨式为基础,改成三十七个单练的势,任意错综连贯,确为'颇有所发明',托名传自唐许宣平,传之宋远桥,以自神其术。
所传抄拳谱,绝不类唐人文辞,开合鼓荡,乃武禹襄、李亦畲拳论中语,疑为宋书铭自著,托始于唐人。
宋书铭不知陈氏太极拳另有长拳一百八势一路,故以自造之单式连贯练法为长拳。
至于拉扯唐人为远祖,亦为无聊。
所谓精易理的幕客,好弄玄虚,初非偶然。
刘彩臣学生李先五著有《太极拳》,可供参考宋书铭的拳姿。
清朝末年袁世凯执政的时候,幕宾中有一个叫宋书铭的人,年七十岁,精通易理、善长太极拳,自言为(明代武术家)宋远桥十七世孙,所练太极拳称作“三世七”(笔者按:“三世七”取“人有三世,拳分七品”之意为拳名。
“人有三世”为天前、地后、人今三世;拳分七品为门外、入门、阶及、当堂、入室、开窍、神化七个层次),共有三十七个拳势,又名长拳。
与太极十三式拳势名目大同小异,但趋重单势练习,推手方法则相同。
当时纪子修先师,以及吴鉴泉、许禹生、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诸师,在北京(平)提倡练太极拳,他们都是名重于世的太极拳专家,听说宋书铭也精通太极拳,便一起去拜访请教。
他们与宋书铭推手时,皆随着宋手所指方向而跌倒,奔腾旋转在宋的手腕下,一点办法也没有,最使人感到奇妙的是宋一举手,总是顺着宋的手腕、肩背被掷至寻丈以外。
于是纪、吴、刘诸师皆叩首拜宋书铭为师,从学于宋。
草诀百韵歌原文及解释

草诀百韵歌原文及解释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亳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宀头无左畔,辵遶阙东边,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
步观牛引足,羞见羊踏田,六手宜为禀,七红即是袁,十朱知奉己,三口代言宣。
左阜贝丁反,右刀寸点弯,曾差头不异,归浸体同观,孤殆通相似,矛柔总一般。
采夆身近取,熙照眼前看,思惠鱼如画,禾乎手似年,既防吉作古,更慎达为连.宁乃繁于叔,侯兮不减詹,称摄将属倚,某枣借来旋,慰赋真难别,朔邦岂易参。
常收无用直,密上不须宀,才畔详牋牒,水元看永泉,柬同东且异,府象辱还偏。
才傍干成卉,勾盘柬作阑,乡卿随口得,爱凿与奎全,玉出头为武,干衔点是丹。
蹄号应有法,云虐岂无传,盗意脚同适,熊弦身似然,矣其头少变,兵共足双联.莫写包庸守,勿书绿是缘,谩将绳当腊,休认寡为宽,即脚犹如恐,还身附近迁。
寒容审有象,宪害寘相牵,满外仍知备,医初尚类坚,直须明谨解,亦合别荆前。
颡向戈牛始,鸡须下子先,撇之非是乏,勾木可成村,萧鼠头先辨,寅賔腹裏推。
之加心上恶,兆戴免头龟,点至堪成急,勾干认是卑,寿宜圭与可,齿记止加司。
右邑月何异,左方才亦为,举身为乙未,登体用北之,路左言如借,时边寸莫为.草勾添反庆,乙九贴人飞,惟末分忧夏,就中识弟夷,斋斋曾不较,流染却相依。
或戒戈先设,皋华脚预施,睿虞元彷佛,拒捉自依稀,顶上哀衾别,胷中器谷非。
止知民倚氏,不道树多枝,虑逼都来近,论临勿妄窥,起旁合用短,遣上也用迷。
欲识高齐马,须知兕既儿,寺専无失错,巢笔在思维,丈畔微弯使,孙边不绪丝。
莫教凡作愿,勿使雍为离,醉碎方行处,丽琴初起时,栽裁当自记,友彂更须知。
忽讶刘如对,从来缶是垂,含贪真不偶,退邑尚参差,减灭何曾误,党堂未易追。
女怀丹是母,叟弃点成皮,若谓涉同浅,须教贱作师,鼋鼍鼂一类,茶菊策更亲.非作浑如化,功劳总若身,示衣尤可惑,奄宅建相隣,道器吴难别,竟充克有伦。
市於增一点,仓欲可同人,数段情何密,曰甘势则匀,固虽防梦蕳,自合定浮淳.添一车牛幸,点三上下心,叅参曾不别,閧巽岂曾分,夺旧元无异,嬴羸自有因。
正道破迷歌

正道破迷歌一味求人,不求自己。
依赖他力,非真丈夫。
自性本心,三界之主。
法界中央,大日如来。
已本是圣,何处再觅? 依赖他力,为真外道。
弥陀药师,观音势至。
自性悲心,智慧化生。
疑自非佛,心外求法。
东拜西求,徙劳无功。
十方诸佛,百亿宝刹。
真阳化现,正气化身。
千万地狱,阴气幻化。
修禅定者,定中梦里。
所见所闻,地狱罪苦。
阴毒未除,幻化似真。
虚是即实,实是即虚。
天堂地狱,似假又真。
纯阳之身,纯善之心。
正气真阳,化身万亿。
十方净土,随意往生。
亿佛接引,万圣来迎。
十方净土,亿佛万圣。
本源自性,自他不二。
凡胎浊骨,罪恶千重。
嗔心邪火,肝胆积毒。
思心不断,化毒在脾。
悲心伤肺,皮肉无光。
邪淫逐色,肾虚髓空。
寒湿侵脏,千脉不畅。
临终一念,六神无主。
念念皆迷,自性迷障。
黄泉千道,宿亲幻引。
云遮圣月,上天路迷。
三花聚顶,五气朝元。
纯阳无阴,金骨玉血。
正气化身,相三十二。
纯阳真火,飞升极乐。
纯阴浊骨,寒湿化身。
魂寒魄湿,堕于恶道。
若排阴毒,易筋洗髓。
真火脚生,炼气入骨。
甘露顶降,齿流舍利。
舌生金莲,河车自转。
百脉皆通,诸邪自灭。
脉通轮开,一定七日。
过午不食,渐得禅定。
辟谷清肠,宿毒能排。
能入初禅,发起八触。
髓毒出骨,肉邪出皮。
三脉七轮,自能清净。
游禅三四,断诸结使。
口念弥陀,心驰千里。
有口无心,何言念佛?念佛念佛,念念思佛。
如子忆母,是名念佛。
观身七轮,八万毛孔。
化亿宝刹,名修净土。
五色云天,七宝宫殿。
心中明了,名净土成。
金丹明点,化作本尊。
相三十二,名金身成。
罪苦众生,阴气重重。
阴重心邪,攀缘不断。
临终一刻,忏悔三业。
信愿心恒,求生净土。
一心不乱,念念真诚。
忆佛念佛,莲花化身。
凡胎浊骨,四大虽阴。
但能返心,不逐六尘。
一心忆佛,念念相继。
一念纯阳,成佛无疑。
方块汉字,取形留象。
宇宙缩影,具三界形。
字字是符,通灵十方。
一笔一划,鬼惧神惊。
心观佛号,沟通光明。
口默心观,忆念洪名。
日久功深,光超日月。
光耀之处,众生得度。
真言真言,真心之言。
度曲须知

度曲须知(明)沈宠绥撰(黄金索挂梧桐录校)●目录曲运隆衰四声批窾、弦索提评中秋品曲出字总诀、收音总诀、入声收诀收音谱式●运隆衰粤徵往代,各有专至之事以传世,文章矜秦汉,诗词美宋唐,曲剧侈胡元。
至我明则八股文字姑无置喙,而名公所制南曲传奇,方今无虑充栋,将来未可穷量,是真雄绝一代,堪传不朽者也。
顾曲肇自三百篇耳。
《风雅》变为五言七言,诗体化为南词北剧。
自元人以填词制科,而科设十二,命题惟是韵脚以及平平仄仄谱式,又隐厥牌名,俾举子以意揣合,而敷平配仄,填满辞章,折凡有四,如试牍然。
合式则标甲榜,否则外孙山矣。
夫当年磨穿铁砚,斧削萤窗,不减今时帖括,而南词惟寥寥几曲,所云院本北剧者,果堪纪量乎哉?且辞章既夥,演唱尤工,凡偷吹、待拍诸节奏,顶叠、躲换、以及萦纡、牵绕诸调格,推敲罔不备至,而优伶有戾家把戏,子弟有一家风月,歌风之盛,往代未之有逾也。
明兴,乐惟式古,不祖夷风,程士则《四书》《五经》为式,选举则七义三场是较,而伪代填词往习,一扫去之。
虽词人间踵其辙,然世换声移,作者渐寡,歌者寥寥,风声所变,北化为南,名人才子,踵《琵琶》《拜月》之武,竞以传奇鸣;曲海词山,于今为烈。
而词既南,凡腔调与字面俱南,字则宗《洪武》而兼祖《中州》,腔则有“海盐”、“义乌”、“弋阳”、“青阳”、“四平”、“乐平”、“太平”之殊派。
虽口法不等,而北气总以消亡矣。
嘉隆间,有豫章魏良辅者,流寓娄东鹿城之间,生而审音,愤南曲之讹陋也,尽洗乖声,别开堂奥,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鎔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
所度之曲,则借《折梅逢使》、《昨夜春归》诸名笔;采之传奇,则有“拜星月”、“花阴夜静”等词。
要皆别有唱法,绝非戏场声口,腔曰“昆腔”,曲名“时曲”,声场禀为曲圣,后世依为鼻祖,盖自有良辅,而南词音理,已极抽秘逞妍矣。
惟是北曲元音,则沉阁既久,古律弥湮,有牌名而谱或莫考,有曲谱而板或无徵,抑或有板有谱,而原来腔格,若务头、颠落,种种关捩子,应作如何摆放,绝无理会其说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秘歌》阐释《授秘歌》是由唐人李道子传留下来的,其文字非常简练,但内涵却很丰富。
修杨式太极拳老六路,应以此歌诀的要义来揣摩太极道、太极术(内功)、主极拳架融为一体的真谛。
如此,方能以道驭拳,以功化身,以身修真,从而实现《秘授歌》所提出的八种功夫境界。
《秘授歌》原文无形无象,全身透空。
应物自然,西山悬謦。
虎吼猿鸣,泉清河静。
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秘授歌》简析无形无象,全身透空。
老拳谱上讲:“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所以,修太极拳的关键就是锤炼平常人看不见、摸不着的太极阴面的东两,即神之虚灵、意之专一(专注一方)、气之内外(内气和外气)混化,积攒出功夫。
“无形无象”就是这种功夫境界的一种描述。
这种境界如何达到?没有其他的途径,就是贯穿在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每招每式中的内功心法和专门的太极功(内功修法)、太极松腰法、太极球等松散之功、意气之功的修之中;其日的就是使周身内外上下,整个皮肉筋脉骨被意气滋润,没有了形体存在的感觉。
此为“无形无象”。
有的人形容,演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时候,身体只剩下“一道气圈”和一条“身中垂直线”。
更进一步去体验,甚至连“三道气圈”和“身中垂直线”也不存在了,因为已“全身透空”,周身内外浑然一体了。
“全身透空”指无形无相的内外之气,沁润于躯体内外,畅通无阻,进入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境界。
这个时候,“三道气圈”和“身中垂直线”的区别没有了,神意一动,则举手投足之间都有虚空之象,意之所动的周围区域,形成了一团圆圆的大皮囊,这个皮囊如果要形容它,就是一团充满透明空气样的混元气。
这团混元气不在身体内,不在身体外。
在哪儿?在神意的周围,在空空荡荡的虚空中,这时无论神意怎么动,身体内外都会首尾呼应、相互接应,就如充满了水的皮囊,无处不在.相互支持。
这就是“混元一体”的整体功夫之象!张三丰讲:“大修行人将神气打成一片,于此之动,是太极之动,神与气两不相离也,于此而静,是太极之静,神与气自成一致也。
”这是从道的境界来描述的。
如果从太极揉手来描述,则师爷汪永泉在《杨氏太极拳述真》中说道:“无形无象,全身透空指的就是功夫高超者在推手胜人的外形看不出有多大动作,招式越化越小,以至给人的外形动作消失之感,而其自身则感到轻灵通畅即进入化境境界。
”进入“无形无象,全身透空”这种揉手境界,既不是平送腰胯,也不是蹬腿蹬足;既不是肩手抖动,更不是以腰发力。
其实自身就是一个混元气团,所以,对方一碰,就“如球碰壁回”;你的神意一动,“棚捋挤按皆非是”,对方就会“一揪就起”,“一碰就出”。
魏树人老师对笔者说:“什么时候把形体忘了,你就懂得了太极拳。
”当然,这个境界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理法一如地“默识揣摩”出来的。
应物自然,西山悬磬。
应物自然是对有功夫之人的一种描述。
内功修有素的人,神意清净虚灵,无所挂碍,从不分辩,无私无欲,但又清澈明了,什么都知晓。
如此之人,自己练太极拳时,既能知晓自身之神意气和大自然之花草树的互动信息,又能感觉内外混元时,自身所形成的鼓荡和裹携状态;揉手时,对方神意刚刚萌生,形体还未及起动,则自身已随感而应,随机而动,恰到好处、不早不晚。
这就是魏师所说的“奥妙尽在时机中”。
延伸到人生境界,则进入了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更能如《吕祖百字碑》中所说的:“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这里描述了有功夫的人洒脱应对的境界,也就是对万事万物都能做到不贪、不执、不欲,只有这样,才能应事接物不迷凡、不动心,情绪不起伏,于此,自已的心性不仅能清静无为,而且能凝神聚气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滋养。
西山悬磬。
西山可喻清静世界、神意发轫之所在。
两者即西方,在头为元神祖窍所处的位置,山者即脊背也,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所说的劲源。
西山是形容说,形容神之体,意之发轫点。
悬即空悬,磬,古代乐器,用石或玉雕成,悬挂于架上,击之而鸣。
悬磬可喻清静之音,也可喻钟鼎。
这四个字指功夫到了深湛境界,就能做到如《列子.仲尼》中所记载的:“我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随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
”此时,身体通透得宛如透明了一般;沉稳充沛得好像钟鼎置身;空寂灵敏得仿佛庙之磬,一碰就响。
此时,体内空而不空,细胞活跃,内气鼓荡,生机尢限,这种气机荡漾的声音悦耳动听,上与天籁合,下与地籁通。
“宁静以致远”到此时就不是一个形容性的语句,而是真实不虚的功夫状态了。
入此境界,则“听劲”能入特别细微的地步,此时,听自己就是听别人,听别人就是听自己,内外已经没有区别了。
虎吼猿鸣,泉清河静。
“虎”在道家指的是金虎,有虎必有龙。
因此,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卷四》中说:“虎者,猛物也,坎中空阳之气,此气纯阳,阳则易动,有如虎之难防。
此气最刚,刚则性烈,有如虎之难制,唯有龙之下降可以伏虎也。
”“猿”者,心也,神也,意也。
《悟真篇》讲:“心猿方寸机,三千功夫与天齐,自然有鼎烹龙虎。
”由此可见,心猿可以支配、统帅龙虎之气。
猿呜指心意灵动、活跃,使得生命之气息激荡流布。
如何实现“虎吼猿鸣”之功夫境界呢?静极生动。
这个静,并不是指形体动作不动,而是精神状态的宁静,神的虚明空寂;这个动,并不是指形体动作、招法姿势,而是“神包气中,气包神外”时内气敷布,通达尾闾、夹脊、玉枕三关,直达泥丸并循周天而行时的生生不已之动。
杨式太饭拳老六路修混元气,但却依然取得通周天及经络的效用。
其内存在“虎吼猿鸣”,正如《张三丰注吕祖百字碑》中所说:“当太极静而生动时,阳产于西南之坤,此时,腹中如烈风之吼,如震雷之气,即复卦天根现也。
”“虎吼猿鸣”是静极生动、内气腾然景象的比附。
而“泉清河静”则是“静中触动动犹静”之功夫状态的描述。
“泉”指人的生命之泉水,人体重的70%由水组成,人只要一缺水,就会出现生命危险,因此《太乙北极真经》上说:“水乃有母。
”水是人的生命之源泉。
这句话总的意思就是,通过太极拳的修,人体生命之泉源源不断、无休无止地滋生。
那么,生命之泉是什么呢?泛指津、唾、血、汗、涕、精等人体之水。
《张三丰注吕祖百字碑》中说得清楚:“太极动而生阴,化成神水甘露,内有黍米之珠,落在黄庭之中……”“香甜美味,降下重楼,无休无息,名日甘露洒须弥。
”陈撄宁在诠释《黄庭》其文时说:“口中之津液,譬如山中之泉水,水性本就下,而泉上能至水顶者,何也?地下之水气循土脉透‘玉液金丹’。
”进行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锻炼,体内就会出现这些“玉液金丹”,此为阴中之精华也;阴之精华还体现在气血在体内流行不滞,这是生命力旺盛的证相。
经常锻炼阴精,生命之泉就会净寂、清澈、透明、中和,正如《周易参同契发微》中所说:“当其寂然不动,万虑俱泯之时,河海静默,山岳藏烟,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八脉归源,呼吸俱无,既深入窈冥之中……”所以太极动而生静,静则虚灵,虚灵则神明,神明则无为,无为则流行,流行则生生不已,智慧无碍,生机无限。
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翻江播海”说的是内外之气混元一体的状态,什么状态?“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这个“母”就是自身已成一团混元气,这团混元气周流不息,回荡不已,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开合相寓,有升有降;出入自如,聚散天成;不在体内,不在体外;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可以有随意变化,孕育出阴阳来。
自身如何才能成为一团混元气呢?行拳走架意为先,得意忘形混天地。
混是混合在一起的意思。
两种事物混而为一为混元。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为修混元状态提供了途径,如“茫点”虽然用肉眼遍寻空中而不见,但却空而不空,有功夫者“心为领,意为帅,气为纛”次第而出,刹那间凝聚,这种神意统帅内外之气凝聚于眼前某一空旷之处的目标点,就是混而为一之具体方法现。
翻江播海,是人体内外已成为虚空混元气的特殊景像。
此时,动也是静,静也是动,动静一如,阴阳互孕,出神入化,隐显自在;动静之机,松散氤氲,宛如江水翻腾,海水激荡,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派气机流行、内外一如的风光。
尽性立命是修太极拳的终极目的和根本归宿,是太极之象的智慧根源。
太极拳来源于中华道统文化,必然回归于道统文化。
不管太极如何变化,都不会脱离这个圆。
牟宗三认为,道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生命体现(心灵表现之方向),因此,在中华道统文化的经典中,必然对这个根源有过深刻表述。
《周易.说卦传》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穷理是追究、深研、体悟天地间万事外有之规律,尽性是完善自我,修真养性,使人性与天道相契。
穷理是知其理,悟其真;尽性是行其德,传其道。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实现“天人合一”。
此时,“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我命由己而不由天”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太极之象,尽性立命。
性乃人之本性、本真、本来之心,神意之元体;命乃人生的命运、使命、生命之形体,神意之运用。
性命相依相助,正如桓谭在《新论.形神》中所说的:“形与神犹如薪与火之关系,神居体,犹火之燃烛矣。
”本性是天性,是人生方向,属阴;命是构成人体的皮肉筋脉骨、四肢百骸等生命物质,属阳。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真正的太极拳修者来说,如果心不清,性不明,则不过一介武夫而已;如果生命之体不修,则如《乐育堂语录》所云“此命之不存,性之焉立”。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必须把太极拳架、太极术(内功心法)、太极道(心性修为)融为一体去修。
这样,才是真正的性命双修,才是真正的复归太极。
这个“尽性立命”的太极之象,乃真正的大境界、大智慧、大自在,是由太极而超凡人圣的形象表述。
《秘授歌》的真意所在“无形无象,全身透空。
应物自然,西山悬磬。
虎吼猿呜,泉清水净。
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这几句太极真言说的是八种功夫境界,也就是说,通过太极拳的修,我们应印证这八种功夫境界。
《秘授歌》是唐人李道子所传,反映了通过太极拳的修炼所能印证的上乘功夫境界。
修炼太极拳的关键就是锤炼平常人看不见、摸不着的太极阴面的东西,即神之虚灵、意之专一(专注一方)、气之内外(内气和外气)混化,积攒出功夫。
“无形无象”就是这种功夫境界的一种描述。
太极拳每招每式中的内功心法和专门的内功修炼法、太极松腰、太极球等松散之功、意气之功的修炼,其目的就是使周身内外上下、整个皮肉筋脉被意气滋润,练至似乎没有了形体存在的感觉,即无象无象了。
“全身透空”指无形无象的内外之气沁润躯体内外,畅通无阻,进入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境界,形成“混元一体”的整体功夫之象。
张三丰讲:“大修行人,将神气打成一片,于此之动,是太极之动,神与气两不相离也;于此而静,是太极之静,神与气自成一致也。
”“应物自然”是对有功夫之人的一种描述。
内功修炼有素的人,神意清净虚灵,无所挂碍,从不分辩,无私无欲,但又清澈明了,什么都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