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年龄段的别称

各年龄段的别称

中国人对不同年龄有不同别称:

一、初度:刚出生的婴儿。

二、赤子:初生的婴儿。

三、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四、汤饼之会:婴儿出生第三天举行的宴会。

五、龆齓:儿童换牙齿,即七八岁的儿童。

六、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

七、幼学:十岁。

八、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岁。

九、黄口:十岁以下。

十、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十一、豆蔻:十三四岁的少女。

十二、十三:13岁。

十三、舞勺之年:13-15岁男孩子。

十四、及笄:女子15岁。

十五、志学之年:15岁。

十六、束发:男子15岁。

十七、弱冠:男子20岁。

十八:花信年华:女子24岁。

十九、而立之年:30岁。

二十、始室:30岁。

二十一、不惑之年:40岁。

二十二、知命:50岁。

二十三、六九:54岁。

二十四、耳顺:60岁。

二十五、从心之年:70岁。

二十六、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权围之年:70岁。二十七、耋:70-80岁。

二十八:喜寿:77岁。

二十九、耄:80-90岁。

三十、米寿:88岁。

三十一、鲐背之年:90岁。

三十二、白寿:99岁雅称。

三十三:上寿:100岁上(中寿90岁上,下寿80岁上)。三十四、期颐:100岁。

三十五、茶寿:108岁。

三十六:双稀(双庆):140岁。

蒋介石书法

寿寿寿

寿字对联

不同称谓和年龄的对应关系

不同称谓和年龄的对应关系 关于年龄,我们熟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说法,常用“豆蔻年华”表达女孩的美好,用“耄耋”(mào dié)表达老人的年迈。 然而到底这豆蔻、耄耋究竟在哪个年龄,却不一定明了。今天,我们一并把所有年龄段的称谓都收藏起来。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源自生理特征。 比如“九十岁”,叫“鲐(tái)背”,又叫“冻梨”。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而冻梨之皮,类似暮年时期皮肤上的老年斑。 又如“婴儿”,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与膺(胸)通假,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称谓的另一种来源,是对前人说法的沿袭。 如“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都来自《论语·为政篇》:“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又如杜甫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可见,某个年龄段的说法还不止一种。 0-1岁:赤子、襁褓 未满周岁的婴儿。 赤子——刚生的婴儿。 襁褓——把婴儿包裹在小儿被中。 2-3岁:孩提 指初知发笑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 3-8岁:垂髫(tiáo) 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女孩7岁、男孩8岁:始龀(chèn) 《说文》:“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龀”指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由此称。“始龀”也是童年的代称。 另:女孩7岁又称髫年。男孩8岁又称龆年

8-14岁:总角 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也用“总角”代指人的童年阶段。 10岁以下:黄口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 10岁:幼学、外傅之年 幼学——《礼记》:“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出外就学。 女孩13岁:豆蔻 源自唐朝诗人杜牧《赠别》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用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比喻13岁的少女。 男子13岁:舞勺 古代13岁的男孩学习的一种文舞。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 中国的先哲们喜欢用独到的视角审视人生百态,他们喜欢用概括性的表述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指点江山、世态。比如对人从生到死的概括莫过于那句中国人都喜欢引用古训: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九十是什么?九十老童呗。你看凡年逾九十的翁妪几乎都是五官缩蹙、须稀发疏、雌雄难辨,更常常遗东忘西、耳聋口拙、问南言北,上厕所忘拉裤子,出门不认儿女,令人忍俊不止。不是老童是老圣? 十岁不愁:玩是儿童的天性,喜玩者何愁之有。包括成年人因贪玩而无所事事者多是被称为没心没肺、游戏人生.正是:玩者不愁愁者不玩。真正有愁者去玩的,那不是玩,是闹,是发泄。 孩童喜玩不愁是天性,但过于贪玩,国人则称之为顽石劣性,因为他们认为玩物

各个年龄阶段的雅称

各个年龄阶段的雅称(别称) 襁褓:本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与宽的布带,后来指代婴儿。 孩提:《孟子·尽心》中云,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意思是从婴儿成长到孩子,这时是人可以提抱的(提:抓住小孩的两腋将其向上抱起)。孩提,指的是2-3岁的小孩。 黄口: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后来指儿童。隋朝时期,不满三岁的幼儿统称黄,唐朝则以刚出生的婴儿为黄,后又指十岁以下的儿童为“黄口”。 始龀(shǐ chèn):指七八岁的孩子。龀,小孩换牙,后指童年,龀童(七、八岁的小孩);龀年(童年);龀岁(童年),龀髫(chèn tiáo),也是同样的意思。 韶年:一指美好的岁月,一指男孩子的七岁 髫年:女孩子的七岁。 龆年[tiáo nián],童年。龆,换牙 垂髫:儿童的头发下垂不扎不束,叫垂髫,后泛指幼童或童年。 总角:古代儿童在头顶各扎一个形为羊角的髻,称为总角后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金钗之年:指女子十二岁的年纪。金钗,女子插于发髻的一种金制首饰。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的年纪。 及笄之年:女孩子十五岁 破瓜、碧玉:女孩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孩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的年纪,泛指女子正处于年轻貌美的年纪摽梅之年:梅子成熟落下,比喻女子到了出嫁的年纪。 舞勺:舞勺原指男孩子学习的一种文舞,后来代指十三至十五岁的男孩 束发:将头发束起,是成童的标志,指男子十五岁。 舞象之年:舞象,男孩子学习的一种武舞,后来指十五至二十岁的男孩。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行冠礼,长辈赐字,戴上冠就表示成年。后来也就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而立之年:指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现指一个人到了三十岁。 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不惑之年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年逾半百:五十岁 知非之年:《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知非之年,五十岁。 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纪,五十岁。 艾服之年:《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指五十岁。 大衍之年:指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年龄别称

三十是而立四十是不惑五十是知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中寿九十耄耋百岁寿星 幼学之年.10岁舞勺之年.13岁志学之年.15岁(单髻.及髻.抓髻.)而立.壮室之年.30岁强仕之年.春秋鼎盛.40岁艾老.服官政.50岁杖乡之年.耆年.60岁杖国之年.致仕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齯齿.鲐背.冻梨.黄发.90岁 破瓜之年.瓜字初分.碧玉年华.女子16岁风信之年.花信之年.24岁 在我国传统医学文献裏,关於「天年」(人类自然的年寿)的记载------如黄帝《素问.上古天真论》道:「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经.天年》三度提到人的天年为「百岁」,还说「人之寿百岁而死」;又如《尚书.洪范篇》以百二十岁为寿-----推算人的自然年龄在一百至一百二十岁间,此与现代科学的测算大致相符,说明人类的自然寿命,是可以活到百余岁的。 但是遗传、自然环境、文化教育、天灾人祸、疾病、意外事故及个人生活方式和习惯等因素影响,往往使人天年不遂,留下遗憾,故一般祝寿之辞,多以坚定之喻,献上祈愿。通俗者,若「寿比南山」、「寿比松龄」、「日月长明」、「福如东海」等。其实在这些制式外,社交场合中有些长寿的象徵性用语,更富隐喻之雅趣呢! 「喜寿」指七十七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故借指七十七岁。「米寿」是八十八岁:将[米]字拆开彷如八十八的模样,故借指八十八岁。「白寿」指九十九岁: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白]是借用百字少一横,以此借指九十九岁。「茶寿」呢,稍稍难解,[茶]字的草头看似二十,余者可拆成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故借指一百零八岁。 另外,「六十岁」有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的说法;「七十岁」又称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指的是「八、九十岁」;期颐之年,则是「百岁」了。始龀---指刚到换齿的年龄,约七、八岁左右。 志学之年---十五岁(男)。 及笄之年---十五岁(女)。 二八年华---十六岁。 花信之年---二十四岁。 春秋鼎盛---壮年时期。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命之年---五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 花甲之年---六十岁。 悬车之年---退休之年。 从心之年---七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之年---七十至八十。 自己看吧!

人各年龄段的别称

人各年龄段的别称 襁褓:不满周岁。(qiǎng bǎo)亦作"襁葆"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chèn tiáo)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Tiáo)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Chāi)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dòu kòu nián huá)“豆蔻年华”,出自唐人杜牧《赠别》诗。杜牧年轻时曾随丞相牛僧孺在扬州供职,后来离开扬州赵长安,临行时写了两首七绝给一位女子,其中一首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稍头二月初”之句。豆蔻,草木植物,春末开花,色淡红,极鲜艳。二月初豆蔻花正含苞待放,因而诗人借用“豆蔻稍头二月初”来比喻“娉娉袅袅十三余”的少女,言其年少而体态柔美,自后人们便常以“豆蔻年华”一词特指十三四岁尚未成年的少女。-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jíjī)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花季:一般指十六岁, 雨季:一般指十七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Huò)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mào dié)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杖朝:八十岁。 期颐:(qī/jīyí)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人的不同年龄段的称呼

人的不同年龄段的称呼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古代年岁的别称杨权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及笄:指女子15岁。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古代各阶段年龄别称

古代年龄的分段与称谓:人初生叫婴儿, 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 称青少年为束发, 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 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 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 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汉语中对年龄段相对应的别称

汉语中对男女老少各年龄段都有相对应地别称,每个别称都有相应地出处,现整理出来,作为资料备用.为了使资料保持完整,篇幅较长.博友阅读时,看前面几段即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按年龄段分】未满周岁者,称之为“襁褓之年”;到了三岁则称之为“孩提之年”;男女幼年,泛称“总角”;岁以下,皆称黄口;—岁,为“舞勺之年”;—岁,称为“舞象之年”;岁叫“冠岁”,岁称“而立”之年;岁称“不惑”、“花龄”;岁称“知命”;岁称“花甲”,“耳顺”;岁称“古稀”之年,又称“杖国之年”,“从心所欲”;岁叫“耋”,又称“杖朝”;岁叫“耄”;称老人叫“耋耄”;岁叫“期颐”,“龟年”,又可称为“人瑞”;岁叫“古稀双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按男女孩分】女孩岁,称之“髻年”;女子岁时,称为“金钗之年”;岁则称为“豆蔻之年”;岁称为“及笄之年”;岁称为“碧玉年华”;岁称为“桃李年华”;岁称为“花信之年”;出嫁时称为“标梅之年”.男孩岁,称之“龄年”;古时男子到了岁开始束发,因此称为“束发之年”;岁,称为“弱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称谓字谜】此外,更为有趣者,古代人寿之称谓,还借助我国汉字形体之奇特,而称为‘喜寿’、“米寿”、“白寿”、“茶寿”等等.有一次,华罗庚先生请教郭沫若先生,如果未到整数,如只有岁、岁、岁,怎么称呼呢?郭老回答说:“岁叫‘喜寿’,岁叫‘米寿’,岁叫‘白寿’.郭老进一步解释说:“‘七十七’,‘八十八’,‘九十九’是三个字谜.‘喜寿’可猜为‘七十七岁’.因为‘喜’字地草体便是‘七十七’三个字组成.‘米寿’可猜为‘八十八岁’,因为‘米’字上中下为‘八十八’,组成.‘白寿’可猜为‘九十九岁’,因为‘白字是那‘百’字去‘一横’,即为‘九十九’.还有一个‘茶寿’,析茶字便知:茶上草头代表‘廿’,下边地‘米’代表八十八,合为岁.‘茶寿’就是岁地高寿者.”郭老既风趣地揭开了“喜寿”,、“米寿”、“白寿”地谜底,又丰富了寿文化,贵为一举两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老人尊称】我国是礼仪之邦,素有尊老敬老之风俗,而老年人地别称也颇多.老苍:谓头发苍白地老人.杜甫《壮游诗:“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老宿:年老而在学艺上有造诣地人.如文坛老宿.汪启淑《鹿菲子小传》:“黄景仁著有《浮相斌》,老宿咸称之.”老先生:年高学博者之称.《史记·贾谊传》:“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力为之对.”老父:对老年人地尊称.《汉书·张良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老丈:对老年男人地尊敬之称号.《称谓录》卷三十二引《孙公谈圃》:“周孟阳春卿,英庙官僚也.圣眷素隆,书简以老丈称之.”老子:老人自称.《晋书·庚亮传》: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老夫:老人自称.《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仕……自称曰老夫.”老身:老人自称.《北史·穆崇传》:“老身二十年待中.”老拙:老人自谦之称.苏轼《章质夫寄惠崔徽真》诗:“卷赠老夫惊老掘.”老朽:老人自谦之称.苏轼《与冯祖仁书》:“辱笺教累幅,文义粲然,礼意谦重,非老朽所敢当.”老骥:老年人自喻.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附:【部分年龄别号地出处】: 襁褓之年:未满周岁者,称之为“襁褓之年”(襁褓:襁,背小孩地宽带子;褓,婴儿地被子.原指包婴儿地被子和带子). 黄口:岁以下,皆称黄口.(黄口:原指我雏鸟地嘴,后来借指婴儿.如《淮南子.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今天多用“黄口小儿”来讥诮无知年轻人.)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豆蔻年华:岁则称为“豆蔻之年”(豆蔻年华:唐诗人杜牧《赠别》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地诗句,指十三四岁地少女.)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

古代各个年龄段的雅称

古代各个年龄段的雅称 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年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所指初言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存有文学创作“孩提纸盒”或“加孩”的,韩愈诗中就存有“两家各生子,加孩巧王勃”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殿式叠成两李丽丽头顶把头发叠成髻,形状例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收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 (幼年就相恋的好朋友)。总角就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后并作左 右两半,在头顶各叠成一个结,形例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 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 九龄:为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 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订亲:笄[jī],本来就是指古代披长用的簪子。古代女子通常至15岁以后,就把头 发盘出来,用簪子雍居住,则表示已经成年。“订亲”即为未满15岁的女子。订亲:指 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 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披长: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出来盘在头顶。披长就是男子十五岁(至 了十五岁,男子必须把原先的'总角退出,叠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则表示难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 (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 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当众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 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做“强”,这时就要行“冠礼”,即为穿上则表示难成人 的帽子。“弱冠”即为未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就是男子 二十岁。 30岁 之侧(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五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五十岁,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官》),所以后代表示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之侧就是 男子三十岁(公,“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 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人各年龄段的别称

人各年龄段的别称 襁褓: 不满周岁。(qiǎng bǎo)亦作"襁葆" 孩提: 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 女孩七岁。(chèntiáo) 始龀、龆年: 男孩八岁。(Tiáo) 说明: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 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 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 十岁以下。 幼学: 十岁。(《礼记·曲礼上》:

“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 女孩十二岁。(Chāi) 豆蔻年华: 女子十三岁。(dòukòuniánhuá)“豆蔻年华”,出自唐人杜牧《赠别》诗。杜牧年轻时曾随丞相牛僧孺在扬州供职,后来离开扬州赵长安,临行时写了两首七绝给一位女子,其中一首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稍头二月初”之句。豆蔻,草木植物,春末开花,色淡红,极鲜艳。二月初豆蔻花正含苞待放,因而诗人借用“豆蔻稍头二月初”来比喻“娉娉袅袅十三余”的少女,言其年少而体态柔美,自后人们便常以“豆蔻年华”一词特指十三四岁尚未成年的少女。- 志学: 十五岁。(《论语》: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 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 “女子十有五年而笄。”)(jíjī)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 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弱冠: 二十岁。(《礼记·曲礼上》: “二十曰弱冠。”)

花季: 一般指十六岁, 雨季: 一般指十七岁 桃李年华: 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 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 三十岁。 不惑: 四十岁。(Huò) 天命: 五十岁。(《论语》: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 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 “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古代年龄的雅称

古代年龄的雅称 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

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 九龄:为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学习札记》婴儿: 人初生时;襁褓: 不满周岁。 孩提: 指初知发笑,一至三岁的孩童。 《孟子?尽心上》: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垂髫: 七、八岁以下的幼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 髫(tiao): 儿童垂下的头发,因此通称儿童或童年为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始龀: 女孩七岁称髫年,男孩八岁称龆年或髫年。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 黄口: 本意是雏鸟的嘴;十岁以下通称。 幼学: 满十岁。

《礼记?曲礼上》: “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总角: 童年是十一二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金钗之年: 女孩到了十二岁带钗。 豆蔻年华: 豆蔻,一种多年生植物。 豆蔻年华喻指十三四岁的姑娘。 志学之年: 十五岁。 《论语》: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束发: 古代男童成为少年,将头发束成一髻。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之年:

古代女子十五岁就把头发梳拢来,挽一个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饰,叫笄礼。 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ji)年”,又称“及笄”。 《礼?内则》: 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舞勺之年: 十三岁至十五岁通称;舞象之年: 十五岁至二十岁通称。 破瓜之年: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也称〖碧玉年华〗。 弱冠: 《仪礼?曲礼》中将男子二十岁初初成年称“弱”,到这个年龄就可举行冠礼。 其时身体尚弱,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二十岁女子、〖花信年华〗二十四岁女子、〖待字之年〗待嫁女子、〖标梅之年〗出嫁女子。 结发: 初成年。 《汉书?施仇传》: “结发事师数十年,贺不能及”。 后称元配为结发。

(完整版)人各年龄段的别称

人各年纪段的别称 襁褓:不周。(qi ǎng b ǎo)亦作"襁葆" 孩提:两至三。 始、髫年:女孩七。( chèn ti áo) 始、年:男孩八。( Ti áo ) 明:依据生理情况,男孩八、女孩七牙,脱去乳,出恒牙,叫“ ”,“ 年”或“髫年”。 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小孩。(古代小孩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以下。 幼学:十。(《礼·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古代文字无点,人就截取“幼学”二字作十代称。) 金之年:女孩十二。( Chāi) 豆蔻年光:女子十三。(dòu kòu nián huá)“豆年”,出自唐人杜牧《》。杜牧年曾随 丞相牛僧孺在州供,以后走开州安,行写了两首七一位女子,此中一首有“娉娉十 三余,豆稍二月初”之句。豆,草木植物,春末开花,色淡,极。二月初豆花正含苞待放, 因此人借用“豆稍二月初”来比“娉娉十三余”的少女,言其年少而体柔美,自后代便常以“豆年”一特指十三四还没有成年的少女。 - 志学:十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礼·内》:“女子十有五年而笄。”)(jí jī) 碧玉年光、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旧文人拆“瓜”字二八年,十六,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礼·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花季:一般指十六, 雨季:一般指十七 桃李年光:女子二十。 花信年:女子二十四。 而立:三十。 不惑:四十。( Huò) 天数:五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数,六十而耳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淮南子·原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春秋国有个伯玉,不停反 省自己,到五十知道了从前四十九年中的,后代因此用“知非”代称五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相互相合年,可成六十干支,因此称作“六十干 支”或“六十花甲子”,因此六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杜甫《曲江二首》:“酒常行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 mà o di é)八十、九十。(《礼·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依据解,把耄耋两字用代称八、九 十。) 杖朝:八十岁。 期颐:( q ī/j ī yí)百之人。(《礼·曲礼》:“百年曰期。”意思是人生以百年期,因此称百“期之年。”元人浩解:“人寿以百年期,故曰期;食起居人无不待于养,故曰。”)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xx古代年龄的别称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xx年。 10岁以下称xx。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xx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xx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xx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 不满周岁。 孩提: 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 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 男孩八岁。说明: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 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 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xx: 十岁以下。 幼学: 十岁。(《礼记*曲礼上》: “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xx之年: 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 女子十三岁。 志学: 十五岁。(《论语》: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 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 “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xx年华、破瓜之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