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提高农村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农村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刘庄镇中心小学课题研究组

一、课题研究的基础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⑴国内关于德育实效性的研究。80年代后期,德育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产生了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德育教材和德育理论专著。其中,尤其是对中小学德育模式和德育衔接、德育网络建设、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大中小学德育纲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新课改下的德育特点与规律等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推动了学校德育的建设与发展,也为德育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和学校德育改革的思路。近年来,德育研究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进行了《学校道德教育原理》的研究;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柳堡中心小学《增强农村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课题取得了成功;苏州市教科研立项课题《加强德育实效性的研究》业已结题并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

⑵国外关于德育实效性的研究。英国是一个倡导绅士风度的国家,但是纵观英国的教育,却很难找出专门的德育课程,他们德育实施的主渠道是各科教学:英国的教育基本法中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公民素养教育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和目标,同时要求任何教学都必须贯穿教育性原则,即把道德教育、公民素质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

种教学之中。美国的德育主要是把美国的宪法和《独立宣言》作为最高经典进行传播和灌输,同时宣扬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而新加坡政府则开设了“生活教育课”,提出道德教育要“三兼顾、五强调”,即个人、社会、国家兼顾;法

育与人情味兼施;理想与现实兼行;强调国情,强调国家利益,强调新加坡特色,强调内容形式应符合时代要求,强调寓教育于“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德国的中小学要求培养学生故事之中。.

标准,使他们具有为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的献身精神”。1996年7月16日,日本第一十五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公布第一次咨询报告《21世纪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中说: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孩子能

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作出判断和行动,有较好的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并且能够自律,善于和他人协调,善于为他人着想,感情丰富和充满人性。同时,健康身体也是不可缺少的。韩国“建立尊重学习者不同个性,最大限度提高人的道德性、社会性、审美观和创造性的教育体制。使所有学习者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

与日本、德国十分相似。

2.本课题与之的联系与区别

⑴联系。加强德育的实效性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都在呼吁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并为其实施做了相当多的实验与研究,值得我们借鉴。

⑵区别。我们所研究的课题,因中国社会农村与城市的划分而有其特

殊性,农村小学普遍存在学生家长家庭德育力不从心、德育建设滞后与学生思想行为发展对立、缺乏开展德育活动的优质教育资源及德育设施建设起步较晚等问题。我们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既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又要立足现实,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从学生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与现实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国际背景:自1982年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小学课程设置研讨会以来,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学校德育工作,许多与我国政治体制不同的国家也都采取具体相应的措施,明确德育目标、完善德育内容、使德育教育系统有序,大力加强学校德育建设。

(2)国内背景:21世纪的头二十年,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思想、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复杂多变,学校德育特别是经济刚刚起步的广大农村地区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空前的挑战和机遇。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少年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4年2月26日,中共2

中央、国务院发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是指导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我们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提供了方向的指导;在“十七大”召开期间,教育部长周济答记者问时表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整个教育的最重要的工作;“十七大”报

告中还就德育的内容作了新的诠释: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及儒学等一些传统的好的方面)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步增加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为农村小学开展教学研究提供了保障。

(3)学校背景:我校非常重视德育,德育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总体上来看,我校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能遵纪守法,有基本的荣辱意识,在价值取向方面呈现出勤奋学习、主动进取、健康阳光的精神风貌。虽然我校位于农村,但近年来随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周边个体民营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发展带给农村人以实惠的同时,也冲击着人们的意识形态,社会现象纷繁复杂,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通过不同的渠道渗透到学校,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实效性有所提高。

2.研究的现实意义

从国际看,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西方国家越来越注意用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优势加强意识形态的渗透。而我们的学生却渐渐失去了对传统的认同感,淡忘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因此要加强学校德育,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使青少年学生既具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又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从国内看,在我们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转型期的社会思想、

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复杂多变,道德规范在重建过程中也出现了3

适应期,从而加大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这就使我们更加注重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再从教育内部看,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现代精神文明的体现,也决定着我国未来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精神。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弱国受欺凌,落后要挨打”的历史教

训我们不能忘记。所以,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课题界定

⑴德育:即道德教育的简称。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⑵德育实效性:德育实效性是指学校通过有效的教育形式、方法、途径和实际的教育内容提高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是学校德育工作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实际成效与结果,是现代学校德育管理本质的体现,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具体指以“十七大”报告精神为引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点,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情感因素,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挖掘和整合各学科教材德育教育内容,利用好现有教育设施,切实做好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最大限度、最大效率地提高学生的思想

道德品质。

⑶养成教育:就是根据社会和学生发展的要求,按照教育科学规律,借助某种手段,促进学生形成某种良好品质的教育。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与重点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揭示当前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农村小学学生家长家庭德育意识及能力。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优化校园育人环境,4

使学校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拓展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整合学校德育教育体系。

五、课题研究内容设计与突破

本课题研究内容拟设计为如下五个方面:

⑴体现时代精神,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的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主题。

⑵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中的优质德育资源,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

⑶把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载体,精心设计,尽可能让每项活动都能使学生心灵受到感动、震撼和启迪。

⑷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以形成浓厚的德育教育氛围。

⑸加强家长学校职能建设,提高学生家长德育意识及德育能力,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实施途径。

六、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1.指导顾问组:(负责课题的指导和研究成效的评价)

2.课题负责人:邸鹏(负责研究的计划、组织与实施、检测及总结)

3.课题组成员:(参与研究的设计、实施及总结)

具体分工如下:

(1)王晓梅《阻碍农村小学德育发展因素的研究》及活动设计、实施与总结,协助校园文化建设

(2)张云华《改善农村小学家庭德育现状的研究》及研究活动设计、实施与总结,资料整理、分析

(3)季朝友《农村小学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的研究》及研究活动设计、实施与总结,协助建立德育教育网络

5

(4)窦玉章《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网络建设的研究》及研究活动设计、实施与总结,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协作的德育教育网络

(5)邸鹏完成《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开展小学德育的研究》,负责立项课题研究的计划、组织与实施、检测及分析总结,完成课题《提高农村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七、研究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12——2009.4)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

实施调查并分析农村小学德育现状,找到问题突破,设计、论证、完善课题研究方案,申请立项。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09.5——2011.5)按研究方案进行专题研究,撰写实验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11.6——2011.10)整理研究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总结研究过程的心得,提出研究的新发现,把有关的内容和措施上升到科学的理论层次,撰写论文,完成课题总结性研究报告。

八、研究方法设计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方法。把行动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同时使用榜样分析法、主题活动参与法、个案研究法、师爱感染法、家长记录法、教师观察等方法,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1.行动研究法。针对实际活动进行分析,发现不足及时调整,并进行总结。

2.榜样分析法:在德育中,让一位位革命导师、一个个英雄模范、一件件感人好事激起学生幼小心灵的共鸣,引起他们的向往、效仿之情,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主题活动参与法:有针对的开展班校德育主题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从中获得个性体验;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行为及发言分析学生德育发展情况,进行前后对比、纵向比较,力求尽可能科学地解释实验效应。

6

九、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与经费预算

1.人员保证。本人具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能保证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课题小组成员皆为教育教学一线小学教师,既有学校少先队辅导员和专业理论严谨的青年教师,又有在教育战线拼搏了近30年的资深小学高级教师,还有主持农村联小工作多年的负责人,能为课题展开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2.经费保证。学校领导充分重视学校教育科研活动,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3.与日常工作相结合。把课题研究的任务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十、预期研究成果及成果表达形式

2011年9月前,汇编相关研究论文和经验总结、典型教案和个案研究集、课堂教学和相关活动书面实录或音像实录。

2011年10月,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

7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微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微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研究 二课题提出背景 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离不开诸多的环境和因素,他们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缺少社会生活经验,是非观念模糊,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很大的模仿性,同时又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因此,德育教育进行的好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致今后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在语文教学阵地上奋斗了二十多年,我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对受教对象进行德育渗透,进而完成德育教育。毋庸置疑,在担负德育教育重任的常规教学中,语文学科无疑成为了排头兵,成了德育渗透的主阵地.在这一点上,学科的属性优势表现得十分突出.因此,我把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作为我的研究课题。 三、理论依据与实用价值 理论依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可见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尤其应重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实用价值: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单单要给学生传授基本的语文知识,也要通过语文课堂教给学生传递正确的情感价值,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培养和德育渗透。语文是一门内容比较丰富的课程,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丰富性,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掘语文课程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四、课题界定及支撑理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领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在现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中也做出了这样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文以载道”,文道统一,历来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实现文道统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总结报告模板

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总结报告模板 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题目: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缘由及研究现状述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在《广东省中小学德育指导委员会工作座谈会》上,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指出:新形势下,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整体思路是围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个中心任务,重点抓好德育主渠道、德育教化和德育督导评估三方面工作,突出抓好德育环境的全面教化。 《课标》也强调:“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立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教育的角度看,班级是学生彰显个性,实现发展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学生成长的一方沃土。什么样的班级就塑造什么样的学生,他们参与班级建设的过程经历,体验感悟,将在其生命发展的历程中留下鲜明的痕迹。要培养出赋有创造性的特色学生,必须构建有个性化的班级文化,让学生无条件,无时不刻地进行班级文化熏陶。在此背景下,有效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已成为一项迫切的重点工程。 (二)课题提出的缘由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本质上就是对课程文化的一种颠覆和重新建构,学校文化、班级文化事实上都是课程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个性化班级文化就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因此,在新课改情境下,进行“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是教育形势 发展的需要。其次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一所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这所学校全面的发展,它既包括群体的发展,也包括个体的发展。单个班级的发展势必促成全校的发展;单个学生个体的成长,也最终促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附开题报告)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的研究,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把教研重点放在了“探索德育课程生活化”这一研究主题上,开题以来,我们三处学校将本学科活动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紧紧地联系起来,力求通过主题化的研究来带动教学上一系列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课程改革新设置的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与以往的思想品德及社会课程相比都发生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新的课程标准是从学生生活领域来设计的,并把其作为新课程的生长点。学校课程、现实生活和当今世界正被国际化与信息化重新诠释。而作为学生品德性与社会性养成的主导渠道——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活动还未跟上时代的步伐,还未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服务,不能圆满达成教育的本质要求——人的社会化,使学生能积极面对现状适应生活,努力认识社会创造生活,

切实遵守法规享用生活。 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小学生品德性和社会性的形成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如,教育目标与实际行为的矛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矛盾等,这些矛盾说到底是学生品德性、社会性的养成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矛盾,它体现在课堂教学远离现实生活、严重“外灌”、目标抽象化与工具化。现实中最典型的状态是:学生每天在生活世界之中,却没有体验到生活的丰富性和生活的乐趣。如果学生的学习和受教育背离了生活逻辑,他们就难免现出疲倦、厌倦以至“逆反”的状态。为了让学生能在生活中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着生命的快活和生活的乐趣,诗意地栖居在生活中,我们决定开展《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 二、研究目的意义 1、通过课题研究,改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形式单一,效果不佳的现实,努力提高德育实效,使学生为不断成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道德性的一代新人。 2、探索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提供经验。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报告课题方案及对策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省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校执笔人:亮王建良)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条件 1、背景 德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加强德育就必须改进德育。对于我们的德育成果,目前社会各界包括我们自己,还是不很满意。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都使得我们反思,我们的德育工作的确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目前社会整体的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平并不尽如人意。可以说明一点,就是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在校期间可能很好,但进入社会后还很难抵御社会上的不良影响,或者说抵御能力还不是很强,这是学校教育值得反思的问题。反思到最后,大概就归结到一个问题上,就是德育的实效性问题。 目前,德育工作中形式主义普遍存在,即德育片面注重和追求德育工作的表面形式,而不按德育的客观规律办事,不顾及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不注意德育实际效果。如:德育目标脱离实际,面面俱到不考虑实现的可能性;德育方法空洞说教,不顾及教育对象实际;德育活动包办代替,无视学生的主体性。这些都影响着德育的实际效果。 2、条件 (1)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丰富的德育教育理论;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多学科整合的视角寻求道德教育研究之合理的方法论为基础的德育理论,是当代德育

教育理论取得又一个伟大成果,将会为将来的德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2)具有丰富的经验作基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树立德育为首和德育就是质量的观念,探索德育合力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被评为“市德育示学校”、“省先进家长学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具有良好科研环境。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又是一所新的农村实验小学,有较好的文化积淀和科研环境。“十五”期间,学校成功完成市级立项的心理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为本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课题的核心概念 德育的概念表述: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德育的实效是指学校德育工作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实际成效与结果,它是学校德育管理的灵魂。实效性是相对于“形式”和“低效率”而言,也就是说通过有效的教育形式、方法、途径和实实在在的教育容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

德育开题报告优秀4篇

德育开题报告优秀4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德育开题报告优秀4篇 德育论文开题报告篇一 本文主要从分析德育现状,拓展德育课题、建设教师队伍,形成育人环境这几个方面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德育要求缺乏一贯性;重智育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步调不一;教师思想不统一,共识没达成,德育体系没构成;抓学习研讨;抓实践体悟;抓反思重建等,具体材料请详见下文:

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独立自主、具有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品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在道德意识培养、价值观塑造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次研究的目标是探究小学德育课题中存在的问题,为提 升德育教育质量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选题的目的和内容 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小学德育课题中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 的解决方案。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问题分析:针对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其原 因和影响。 2. 目标设定:根据问题分析的结果,制定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并 明确希望达到的效果。 3. 知识指导:通过教材、教辅资料等,为学生提供道德知识的指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4. 情感体验:通过情感教育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德情感,激发 他们对真善美的感知和追求。 5. 行为引导:通过模拟演练、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用正确的 行为来展现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6. 家校合作:加强家校协作,让家长参与到学校德育教育中,形成 育人合力。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 本次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 1. 调查问卷:设计针对学生、教师和家长群体的调查问卷,了解他 们对小学德育教育的看法、需求和期望。 2. 问题分析: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和分析,确定小学德育教 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深入研究其原因。 3. 目标设定:基于问题分析的结果,制定明确的小学德育教育目标,并确定达到目标所需的关键指标。 4. 方案设计:依据目标设定,设计德育课程内容,并结合教学实践 经验,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方案。 5. 实施与评估:在实际的德育课堂中实施设计好的方案,并通过观察、记录和评估,不断优化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四、预期成果 通过本次研究,预期将取得以下成果: 1. 详尽的问题分析报告:通过调查问卷和问题分析,深入分析小学 德育课题中存在的问题,并明确影响因素。 2. 有效的解决方案:根据问题分析的结果,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 解决方案,用于指导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

2022小学生德育教学渗透开题报告

小学生德育教学渗透开题报告 一、立题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或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等) 张岩(2018)认为日本修学旅游的主要特点为:学校计划组织、管理标准规范、实施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中对研学旅行目的是这样规定的:通过研学旅行活动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丁运超(2014)认为,活动主体是青少年学生,活动目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增长技艺和知识。Newman (1983)等人的研究发现,社会实践可以让小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主独立或协商来解决问题,增强其自主性,增加自信心。Marciabok (2008)也首次提出,也提出,社会实践的重要功能之一就在于提高学生的群体能力。 道德教育问题是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在传统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小学校,道德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关键。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如何创新小学德育方法、形式、内容和手段,真正提高小学生思想品质,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运用辩证的观点武装头脑、解决实际问题。研学旅行无疑成为小学德育的新途径、新载体,加强对研学旅行功能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阐释德育。希望通过此研究,为今后小学研学旅行德育工作内容进行一定的补充。 研学旅行与传统的春游和冬游有着很大的区别,它是一种新型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强调将“游”和“学”相结合,“游”为方式,“学”为目的。本文从研学旅行对小学德育的意义出发,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当前研学旅行德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帮助小学校和研究者更好的了解研学旅行的德育功能,引起研学旅行德育的关注,丰富小学德育方法和环境,在今后组织研学旅行的过程中注重发掘它的道德因素,推动研学旅行全面发展。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预期目标 本文以一种区别于其他研究成果的新视角来研究小学研学旅行中德育功能的发挥现状及问题,以文献研究法为方法,为研究提供了资料分析。通过大量的描述和分析,让研究者对小学研学旅行德育功能的发挥现状以及研学旅行德育功能的意义和重要性有更加明确的、清晰的认识,为积极发挥小学研学旅行德育功能,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农村小学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其立足点真正从传递知识调整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次改革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强调实现道德及价值观教育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态度目标,强调在真实、开放的生命感受中构建个体的道德成长经验,力求在每一堂课都让学生在学习和体验过程中实现道德和智慧的共同成长。 农村小学深受地域文化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各学科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以至于德育只是流于形式。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目前农村小学中,频频出现不知感恩,到处随便进入教师办公室拿东西,欺压小同学等现象。因此,在农村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是必要的,不要让德育教育在农村成为一纸空文。目前农村小学在学科渗透德育教育还是一个空白,只注重知识教育,对学生德育教育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落实不到实践中。 因此,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农村小学学科教学,以雷山县望丰乡小学学科教学为研究对象,探讨和研究农村小学学科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研究摸索渗透切入点、方法,明确渗透的德育教育内容。提高教师对德育的认识,让学生在知识教育中也获得德育的熏陶和感染。以之为样本,意在窥一斑可见全豹。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加强农村小学学科德育的

渗透,有利于农村小学学生道德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农村学科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有效融合了知识、技能、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提高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德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二、研究综述 在陈成国的《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德育》中从六个部分阐述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分别从教师素养、课堂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组织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评价与德育的关系;邓国权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中各种德育的渗透方法;闫治春在《德育渗透与学科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中指出农村初中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评价机制,与校本课程的有机融合;美国教育家罗杰斯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进行道德教育,要求通过教学过程促使学生自我人格的成长。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德育的研究是非常之多,在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这一块研究领域中,虽然有了不少相关研究,并据理力争,但在偏远农村小学学科渗透德育内容的研究较之甚少。对此作出本课题的研究是希望能够弥补当前农村小学学科渗透德育的短处。 三、概念的界定 农村小学:学校在农村的小学。 学科教学:在小学中各门学科的教学,如对语文、数学、英语、思品、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教学。 德育渗透:在农村小学各学科中,把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 四、研究依据与价值

完整版)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研究(开题报告)

完整版)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研究(开题报 告) 本课题旨在研究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理念和实践,以提高教师的德育水平和学生的终生发展。在国际上,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学校德育内容主要围绕公民教育展开,而在中国,中小学德育大纲已经明确要求将德育融入各科教学中。然而,由于教育评价方面的偏颇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学校和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仍有不足之处,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德育目标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通过探索理论和提供可操作的方法,帮助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更好地开展德育活动和行为,深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拓宽教师的德育观。同时,这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因此,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发展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势在必行。 通过对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用发展的眼光和新课程的理念,深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使德育回归到应有的核心和统摄地位。

在我国《中小学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将德育融入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是每个教师的职责。2000年颁发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学校德育工作应该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德育应该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学科也应该根据自身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001年颁布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课程功能的转变。即从单纯的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研究、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打破了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XXX颁发的《纲要》和《意见》为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指明了方向和任务。因此,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当前开展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开题报告3篇

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开题报告3篇 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开题报告第1篇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因此,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十分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倍受重视,从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

德育开题报告范文

德育开题报告范文 德育改革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想了解一下关于德育的吗?以下小编为大家提供德育开题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德育开题报告范文(一)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1. 德育改革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江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在依法治国的同时“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而且,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德育在人的精神提升和人格完善方面的独特价值。所以加强德育工作的探究,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讲求实效,意义深远。 2. 中小学德育现状急待改革。 目前,德育实效性低靡,道德教育把道德和日常生活分离,德育目标被无限提升,脱离主体品德心理发展规律和道德生活需求;在道德价值观认识上过于强化其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等需要的工具理性价值,而忽视它的满足主体自我完善的价值;在德育过程中无视道德学习主体性,重说教,重外烁,消泯生活世界的主观生动性。这种忽视学习者的情感和生活要求,脱离现实人生的教育造成的后果表现为: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行为;学生在遭遇复杂道德生活时难以适应,无能为力;学生具有“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3. 我校现代德育教育发展与深入的需要。 多年来我校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吸收、融合现代哲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德育教育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研究,意在继承、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德育教育理

农村小学生德育问题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本课课题:《农村小学生德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我国教育的改革,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青少年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保障,他们的生活环境绝大部分是在学校和家庭。学校的管理对一个孩子的全面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德育管理在学校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环,它需要学校管理者通过各种预测、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评价等多种途径利用各种资源以增强德育的时效性。因此学校的德育管理的好坏对于孩子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村人尤其是年轻人外出务工,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看,久而久之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例如隔代亲带来的对孩子的溺爱;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加上远离孩子,沟通交流不足,亲情疏远;孩子固执,没有约束力,对家长的付出不懂得感恩,自私等等现状,给农村小学生的教育带来了很多问题。尤其是部分家长认为只要成绩好,考上大学就足够了,对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放任自流,纵容和溺爱最终给孩子带来了毁灭性的的影响。 作为和孩子们在学校要共同接触大部分的时间的老师的我们,深有体会,也很着急,我们希望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能够成为祖 国的发展的栋梁之才,但是他们身上的缺点和坏习惯要及时改正,因此我们课题组成立,立志于农村小学生德育问题的分析和对策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理论意义:农村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牵涉的到学生家庭、学校管理、社会环境、教师观念等很多方面。本课题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农村小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品行以及心理监看等方面的教育情况,并进行数据分析,探究形成他们各种行为习惯的因素,探究适合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法,为同类别学校德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出建议和参考,使我校的德育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促进我校德育管理水平的提升。 实践意义:通过对我校学生德育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对症下药,提出改进农村小学生德育问题教育现状的对策,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跟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校为社会培养良好公共公民的机制使命,推动该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为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和材料参考。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课题研究立足于促使农村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同时促进家庭和睦、幸福,农村家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构建和谐家庭提供助力。 三、概念界定 “农村小学”:本课题主要研究上蔡县西洪乡的农村小学 “小学生”:指的是出于义务教育阶段一至六年级的学生,这类学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约束力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思考能力不足。 “德育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重点调查农村小学生在品德素养和行为习惯方面的现状;以及在德育教育中缺失存在的问题和因素分析;探究指导农村小学生如何改掉缺点,扭转思想,养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如何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健全心理和人格的途径和策略;并分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农村小学生德育管理中的缺失,探究有效德育管理的策略。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德育研究策略现状:英国和法国实施从小学到大学的德育规划,他们强调德育教育要循序渐进,各个关节紧紧相扣,保持一致性和目的性;美国针对幼儿实际的教育制定了德育教育大纲,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语言或者游戏编制儿童读物;英国针对儿童德育教育制定了专门的德育要求。国外关于小学德育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改革而且效果显著。但是国外关于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专业性研究相对较少。

农村小学生德育问题与对策研究中期报告

等,不少于3000字。(可加页) 我们课题组紧紧围绕“农村小学生德育问题与对策研究”这一课题,在小岳寺乡中心学校和西洪乡小庄小学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接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的成员在完成繁重学科任务的条件下,课题研究的实施丝毫没有耽误,我们用饱满的热情和刻苦专研的拼搏精神,努力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积极探索农村小学生德育问题的现状调查,并针对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细致分析,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建议,是我们学校的小学生在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实现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和优良个人素养的内化提升,课题具有实践意义和实用性。 一、研究工作的主要进展 (一)第一阶段主要工作 1、根据评议专家建议结合我们课题成员的特征,课题组对各位成员的分工进行细化和调整,具体分工和调整如下: 老师统筹课题研究的全面实施,对课题研究的活动策划和活动安排提供建议和总体安排,对活动经费的使用进行协调,把握课题实施进度,把控课题研究方向和总体目标;王分杰老师负责实践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开展,包括组织协调经验交流和集中学习研讨会,组织协调德育教育家长会的召开,组织协调德育专题研讨会的召开;林老师负责德育问题情况调查问卷设计、发放、回收,进行数据分析并形成调查报告,并负责课题组各项成果的推广工作;老师完成对材料的收集整理阶段性总结的撰写;老师负责对课题阶段性收获进行总结,并撰写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和研究报告;老师负责整个课题过程的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并为李倩倩老师形成阶段性总结提供数据和事实材料;老师具体协助王分杰老师完成各项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并对活动进行总结。 2、课题组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德育相关文件的学习。课题组成员利用暑假时间进一步学习了德育教学研究文献和教师师德学习,并对农村小学生德育问题对策研究进行了整体的构想,通过讨论对于农村小学生德育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为后期制定相关调查问卷打下了基础。 3、进行了开题研讨会。主持人老师将课题准备阶段的各项工作的完成和准备情况逐一向评议专家肖国防、王卫华进行了汇报,经过评议专家评议和课题组之间广泛的讨论,从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上,经由评议专家指正,课题组对立项书里面的材料进一步完善,由李娟娟老师协助李倩倩老师完成了开题报告的撰写。 (二)第二阶段主要工作 1、张四林老师精心设计了《农村小学生德育问题与对策研究》问卷调查表(家长版)和《农村小学生德育问题与对策研究》问卷调查表(学生版),看看站在家长和学生的视角,他们对于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认识以及对于怎么进行良好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意见和看法,调查问卷发放并全部回收,对于得到的数据进行了细致分析,并经过总结形成了分析报告。 2、家长学校集中授课。借助学校家校沟通的渠道,课题组借助家长学校的平台,开展德育教育课程。邀请我校的教导主任就小学生心理特点、生理特征、家庭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方面对家长进行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培训,转换家长思想,让家长明白什么是正确的教育方式、怎么做才能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让家长看到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3、借助每周班会开展德育主题教育。班会是我们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一个平台,我们的课题组成员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对学生进行爱国、文明礼仪、诚信、尊老爱幼、合作、感恩等方面的教育,改正小学生的错误思想,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和品德的养成。 4、借助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渗透教育。在课堂或者课下的时间,在板

小学课程育德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黔江区2021年度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 小学课程育德研究 开题报告 城南小学课程育德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追求德育实效高效的突破口之一是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加强育德。学科课程育德其内涵可以分为德育课程育德、非德育课程的学科育德,本课题研究中涉及到的学科课程育德是指第二类非德育课程的学科育德,即以传统学科课程方式,如语、数、外、音、体、美等课程的育德。为什么学科课程育德的实效老生常谈的问题没有得到改善?课题组通过对我校课堂大练兵49堂学科课程的课堂观察与分析,对其中的问题、原因及其应对举措做出如下分析: 1、课堂教学现场中没有更好地把握、创生育德时机 新课改倡导积极地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用动态的生成观点看待教学,改革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预设并强制进行的现象。在课程育德中,育德设计与过程一一对应,不管是教师传授式的育德,还是引导学生感悟式育德,最终在教师的迫不及待地提示下都会得出理想的标准答案,对生成的育德问题的发现、显性化并及时抓住教育契机,触发学生自我、灵魂、深刻深入的反思探讨极少。 2、无视德育对象主体性的发挥 德育效果不仅仅通过测试掌握德育知识量的多少来衡量,最重要的评价是看受教育者对道德有没有自觉地内化并且转化为自己的行动。主体性德育就是按照人的特性在德育的组织和实施中尽量发挥人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培养主体性人格的过程。

3、多角度挖掘育德素材明显不够 从课程的德育内容来看,教师们对教材的知识点的德育信息做了充分挖掘,但挖掘的角度主要来源于知识点。德育素材的来源有着广阔的空间,就学科课程育德而言,除了知识点上蕴含的德育素材,如语文学科中涉及的爱人、爱国、爱自然的情怀,数学学科中涉及的辩证思维、探索精神等之外,还可以从学生、教师、环境等角度进行挖掘。教师可以随时从中挖掘出适宜的德育素材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育德。 4、德育信息传递载体的丰富难掩教学层次的浅薄 在学科课程育德中,教师很重视德育信息载体的选择,尽量丰富载体的运用,如直观教具、阅读材料、辅助读物、艺术作品、电子媒介手段及其运用、计算机网络及其运用等。选用育德载体的丰富,其积极效果是引起了学生德的关注、好奇、有兴趣或者是发现,这只是育德的第一步。更重要的工作是,教师需要重重地助推一把,让学生将德的理论、观点与自己已有的认知、体验、情感对接、碰撞起来,通过交流、分析和探讨,促进认识的同化和顺应,这才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才是教学的深度所在。综上所述,本课题组提出“课程育德研究〞这一课题,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一〕【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指导纲要】指出:“课程育德工作是落实德育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课程改革和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实施过程中,建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育人机制。〞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21年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开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良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

《农村学校办学品质提升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学校办学品质提升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 (一)课题目的: 以实施中小学品质提升试验为契机,全面提高学校现代化治理能力,开创学校“品质立校、品质兴校、品质强校”的优质、均衡、特色发展之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不断完善基础教育治理体系,着力提升教育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课题背景与意义: 1、政策上的背景与意义。 2013年教育部出台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2014年8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2015年又颁发了《普通高中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教育部确定了8个管理标准实验区和3个学校办学品质提升试点地区,实验时间为2014年至2016年。2015年在合肥召开了经验交流会。在2015年6月,在全国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议上,教育部明确倡导学校办学品质提升,正式拉开了全国学校办学品质提升的序幕。 2、理论上的背景与意义。 学校办学品质是质量、内涵、文化、特色、信誉的集合体。构建和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理念是先导,优秀的校长和敬业的教师是主体,达标的硬件和规范的管理是基础,系统的课程

和丰富的活动是载体,优雅的文化和独特的品牌是表现,优秀的学生和社会的认可是目标。 3、实践上的背景与意义。 2015第14期《人民教育》推出了,“学校办学品质提升”提升专辑,指出品质教育能使学校发展有一个整体上的提升。教育部提出了:面向2020年乃至更远的未来,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将学校办学品质提升作为学校发展的新的努力方向。2016年第一期《人民教育》提出提升国家教育品质。提升国家教育品质,成为“十三五”元年的有力召唤。 (三)学术和应用价值 1、以教育理想、教育追求来彰显教育的品位。这种教育理想就是按照时代要求和教育教学规律来建设学校。通过校本培训、典型示范、展示激励、成果转化等有效策略,使学校教育呈现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2、视质量、效益为教育之魂,努力做到全面、稳定、可持续,从而成为一种有质效的教育。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学校管理的高效性、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学校课程的广泛性、学校德育的渗透与学校文化的特色性。 (二)总体框架 1、提升管理品质

教育部规划课题《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学生日常生活礼仪训练创新研究》开题报告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 《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学生日常生活礼仪训练创新研究》开题报告 我们申报的《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学生日常生活礼仪训练创新研究》,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FFB090503)。根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教科规办函[2009]15号文件)的要求,今天召开开题论证会,进一步完善落实研究方案,正式开展研究工作。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各位领导、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审议、指正。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学校德育的相关研究较多,其中2001年江苏句容市后白中心小学开展了《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实现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研究,现已结题,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和基本策略等。 (2)2001年湖北武昌中华路小学开展了《小学生礼仪规范目标体系》的研究,2005年山西晋城市城区红星小学开展了《小学生行为指导和礼仪教育》的研究,安庆市四中最近也开展了中学生礼仪教育相关研究,这些研究较好地探索了中小学生礼仪教育的内容、方式和礼仪规范评价标准等。 (3)国外的礼仪教育较为普遍,其中日本、英国、美国等中小学一般都开设了专门的文明礼仪课程;国外的学校德育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 (4)面向农村中小学生,将德育工作与日常生活礼仪结合起来,作为独立的课题研究,目前国内外尚不多见。特别是对日常生活礼仪

训练的创新来提高德育水平,提高少先队与共青团的整体素质,尚属首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1、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把礼仪教育作为德育的切入点和载体,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少先队和共青团的建设,在现阶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中小学生家长和部分教师普遍缺少对孩子的日常礼仪教育,使不少中小学生缺乏基本的礼仪常识,缺少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应有的素养,甚至在为人处事中态度粗野,行为失范,导致人际关系淡漠、紧张,所以将学校德育融于日常生活礼仪教育之中,从日常生活礼仪训练中培养学生崇尚礼仪,具备现代礼仪规范是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的迫切要求。 (3)随着现代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中小学生易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滋生一些不良的行为举止,严重影响了校风、学风建设,影响少先队员、共青团员的形象。因此,训练学生的日常礼仪行为规范,将德育工作融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也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4)中小学教育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在中小学阶段,少年儿童的道德判断和人格发展正处于关键期,由此决定了中小学也是礼仪教育的关键期。儿童从道德他律走向自律,从缺乏基本礼仪到识礼、崇尚礼仪、践行礼仪需要一套行之有效、易于操作、切合实际的

农村有效教学设计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有效教学设计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背景一: 当前全球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使人才竞争、科技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人才的背后是教育,教育的影子是科技,科技和经济的根基在教育,教育竞争才是根本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经济其实就是教育的经济。因此,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便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当前教学在培养人才方面是否真的有效?于是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便被凸现出来,在教学中要植入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以适应时代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 背景二: 课程改革实施已多年了,大家对先进的教育理念也能说上一二三,各级各类公开教学中课改的味道也很浓,但是部分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又回到了习惯了的老路上去,课后靠“磨”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益不高。这样教师教得无味, 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比较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系统地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努力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背景三: 作为一所乡小学,我们坚持以县上“123工作目标”为办学理念,在校长向延红的带领下,教师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到自己平时的教学中还有一段距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还没被广大教师真正内化,并变成持续的教学行为,表现在教学上还抱着“熟能生巧”的信条,靠“磨”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不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面对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的发展,我们在“123工作目标”的办学理念指导下,选择了“农村小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在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效的学习方式以及有效的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农村小学有效教学策略体系和评价体系。这对于提高课程改革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全面提升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不断提高学校办学的品位,从而使我校以课为本的教研能力得以提升。 在此基础上的《农村小学有效教学策略论》一书,将是本课题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基本经验的升华,也将会丰富

关于德育课题开题报告(通用7篇)

德育课题开题报告 关于德育课题开题报告(通用7篇)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德育课题开题报告(通用7篇),欢迎大家分享。 德育课题开题报告篇1 一、选题缘由 1、学校学生现状 我们学校是一所发展中的学校。34个教学班,1700余名学生,办学已成规模。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农村学生、留守学生已成为学校受教育者的主体。他们其中一部分习惯差、毛病多。据我初步统计,农村学生、留守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60℅左右。 他们的养成教育是当下必须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有刻不容缓的使命感和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感。 2、寻找空白,填补空白 我们在课题立项之前,在网上大量查找了国内学校进行养成教育研究的情况。通过浏览,看到钢花学校做得比较好。但我们发现,钢花学校在德育主题月活动、利用家长学校资源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特别是针对留守学生的养成教育研究,更是一个空白。我们进行此项课题研究,就是想在钢花学校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养成教育内容,赋予养成教育新的时代内涵。 3、创品牌,出特色 提炼办学理念,打造学校品牌,是我们学校当前的战略选择,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品牌一旦形成,就会凝聚成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学校教育方面的影响力,彰显其办学水平及办学特色,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二、课题界定

为避免产生混淆,特对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加以界定。 “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或亲身经历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它具有过程性、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是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训练活动,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生存的一种教育过程。 “体验式养成教育”是教育者依据德育目标和少年儿童的心理、生理以及个体经历有效创设相关的情景或氛围,让少年儿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通过反思体验和内化体验形成个人的道德认知,并逐步积淀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形成“不教而教”的自律习惯并伴随终生。 三、研究意义 1、是创新德育工作的需要 当前一些教育者的德育教育方式仍然是灌输说服、限制防范、机械训练,忽略了教育对象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教育对象道德观念的自主体验、感悟内化,使得养成教育缺乏实效性。因此,养成教育要有实效,不仅要优化外部环境,更要变革、创新现行的养成教育方式,走进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促使其把学校提出的行为规范和期望变成自己的内在需要。 2、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然要求改进学生的道德教育。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既是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又是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更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3、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养成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就是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和他的天性一样自然。这个时候养成的习惯决定了一个人性格。 总之,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是让学生在教师积极创设的各种德育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