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中国部分】

一、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

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

概况:1、承认土地私有;2、奖励生产;3、推行县制;4、奖励军功意义:1、完成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2、秦国强盛,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间:公元4世纪后期

人物:孝文帝拓跋宏

概况:1、迁都洛阳;2、推行汉化政策;3、改穿汉服;4、学说汉话;

5、采用汉姓;

6、与汉族通婚。

意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三、王安石变法

时间:北宋宋神宗时期(1069年至1085)

人物:王安石

概况: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结果: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四、张居正改革

时间:明神宗万历年间(1581年)

人物:张居正

概况:1、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创制“考成法”。

2、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实行:“一条鞭法”

结果:张居正的全面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边境安宁,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但在张居正死后,一些改革措施遭到了破坏,比如考成法,可是另一些改革措施比如“一条鞭法”,或多或少地被保持了下来,甚至延续到了清朝(清代“摊丁入亩”改革是“一条鞭法”改革的延续)。

五、洋务运动

时间:19世纪60到90年代

人物: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

概况:1、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和民事工业

2、创办新式学校(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近代海军。

意义:1、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

2、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

3、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六、戊戌变法

时间: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9月21日结束,历时103天。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概况: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是晚清时期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意义:1、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2、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七、辛亥革命

时间:1911年

人物:孙中山、黄兴、黎元洪等

概况: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至此,2132年的帝制历史告终结。

意义: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八、三大改造

时间:1953年至1956年底

人物:毛泽东

概况: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实行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实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意义:标志着我国初步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九、改革开放

时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人物:邓小平

概况: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

1、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城市实行国有企业改革;

3、建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开放格局。

意义:中国社会生产力空前解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法治建设得到加强,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外国部分】

一、伯利克里改革——古希腊雅典

(1)时间:前5世纪后半期;

(2)人物:伯利克里;

(3)性质:奴隶制改革;

(4)内容:①扩大公民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全体成年男性公民不是所有公民可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

②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5)影响: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但本质上仍然是奴隶主专政。

二、日本历史上由弱到强的两次改革

1、大化改新

(1)时间:7世纪中期(646年);

(2)人物:改革派(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孝德天皇”执政;

(3)性质:封建制改革;

(4)学习对象:中国隋唐制度;

(5)内容: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②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

(6)影响: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2、明治维新

(1)时间:1868年

(2)人物:明治天皇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学习对象:西方欧美列强

(5)内容:

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体现改革性质);

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后世影响深远)。

(6)影响:

①它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②保留封建残余,日本强大以后,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三、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

(1)时间:1861年

(2)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内容:

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②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③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须出钱赎买。

(5)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的统治;

(6)影响:废除了农奴制,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重大转折点。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亚历山大二世

“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列宁

四、苏联的历次改革

1、苏俄新经济政策(1921年,列宁)

(1)“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此话的含义:三年内战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适应和平建设时期发展。

(2)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

(3)“新”的表现(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农民向国家交了粮

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大型企业由国家管理,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5)意义: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苏联斯大林模式:

(1)含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政治体制:个人高度集权)。

(2)形成的标志: 1936年通过新宪法。

(3)评价:①它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情况下形成,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②它也有严重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第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产量,使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拿农民东西太多,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农民无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4)给我国的启示:①制定政策要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②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③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实施依法治国。

3、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根本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以“经济改革”为重点,没有取得成果;后以“政治改革”为重点,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苏联解体】

1.“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加速苏联解体的催化剂:1991年在“新联盟条约”即将签署之际,为阻止联盟解体趋势引发“八一九事件”,后戈尔巴乔夫下台,叶利钦控制全局。

2.苏联解体的原因:(1)根本原因:僵化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政

治体制改革的失误;(3)外部原因:西方势力(和平演变)的影响。

3.苏联解体说明的道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我们要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列举世界历史上俄国国名的演变:

沙皇俄国(1917年3月以前)、俄国(1917年3-11月)、苏维埃俄国(1917年11月-1922年)、苏联(1922年底-1991年底)、俄罗斯(1991年底至今)

五、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背景: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欧各国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改革势在必行。代表:匈牙利改革。

结果:东欧改革未收到预期效果,反而引起国内经济形势恶化,进而带来政治危机,最终导致东欧剧变。

实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是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

六、美国——罗斯福新政

(1)时间:1933年;

(2)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

(3)“新”的表现(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说明: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

(4)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发生产过剩,从而加强政府的控制与调节。

(5)影响:

①新政取得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②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德国、日本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

本建立法西斯专政)

【不同改革的比较】

1.列举日本古代拜认的第一位老师、近代拜认的第二位老师的国家、学习的内容。

(1)古代的老师中国;近代的老师西方列强。

(2)古代学习中国隋唐封建制度;近代学习西方列强资本主义制度。

2. 列举世界近代史上(1640---1917.11)两次改革的名称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3. 简要概括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1)相同点: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是历史的转折点,都有利于资本的发展;都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都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2)不同点:日本改革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严重的民族危机。

4. 中国和苏联改革的不同后果及其启示:

(1)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

(2)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3)苏联改革失败给我们的启示:

①改革要实事求是,适合国情,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

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5.列举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同点。

都是在确保社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6.列举中外历史上没有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

伯利克里改革、戊戌变法、罗斯福新政

7.历史上的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1) 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2) 改革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3)要扩大对外开放,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积极吸收人类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4)对外来文明不能照搬照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专题三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专题三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时间:15分钟,分值:30分)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1.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 ) A.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耕战 C.建立县制 D.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2.几乎在洋务运动兴起的同一时期,有个亚洲邻国也在发生关系国家发展的重大变革,即( ) A.1861年农奴制改革 B.罗斯福新政 C.明治维新 D.宗教改革 3.戊戌变法运动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 A.促进了思想启蒙 B.挽救了民族危亡 C.废除了科举制 D.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 4.“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句歌词反映的是( ) A.建立经济特区,实行改革开放 B.进行土地改革 C.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D.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5.在古代史上,日本师从我国,成为礼仪之邦;在近代史上,通过学习西方,日本“脱亚入欧”。在推动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 A.大化改新B.明治维新 C.美国支持 D.对外侵略扩张 6.俄国、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都进行了改革,下面关于两国改革正确的叙述是 A.改革前面临民族危机 B.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提倡“文明开化”,向欧美学习 D.废除了农奴制

7.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是( )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C.颁布新宪法 D.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8.反映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的事件是( ) A.罗斯福新政 B.赫鲁晓夫改革 C.匈牙利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9.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的相同作用是( ) A.摆脱了经济危机 B.恢复了国家经济 C.巩固了民主政权 D.巩固了工农联盟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很欣慰地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材料二1933年3月,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政府干预经济的行动开始了……罗斯福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 (1)材料一是指苏俄(联)发生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开始时间是哪一年?(2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这是美国历史上的哪一次重大事件。其特点是什么?(4分) (3)这两个国家实施的上述政策有何相同(相似)的地方?(4分) (4)你觉得列宁、罗斯福身上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2分) 答案精解精析 1.C 2.C 3.A 4.A 5.B 6.B 7.A 8.A 9.C 10.答案(1)实施新经济政策。(1分)1921年。(1分) (2)实施罗斯福新政。(2分)特点:在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情况下加强国家对经

专题十三 中外历史上的革命与改革

专题十三革命与改革 考点一 1资产阶级的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南北战争;中国辛亥革命 考点深化:中外历史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相关事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内战)、 2.社会主义的革命 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考点深化:1.新制度战胜旧制度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2.民主与法制的确立,来之不易,要不断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切实保障公民应有的权利等。2011 二、古代重要的改革 1.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通过改革富国强兵,实现了争霸。2.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秦国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战国中后期,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改革军事装备和作战方法,赵国因而得以强盛,成为实力仅次于秦、齐两国的军事强国。(山西历史) 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和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5.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雅典伯利克里进行一系列改革,扩大公民权利、鼓励学术研究,使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6.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7.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推行采邑制,实行土地分封,奠定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 二、近现代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是沙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1868年开始的日本明治维新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3.1898年,中国的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 4.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在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和指导。新政使美国渡过了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 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1.新经济政策:1921年,列宁领导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至1964年期间,赫鲁晓夫试图克服斯大林时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弊端,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用错误的思想指导改革,一党制变成多党制,导致苏联共产党丧失执政党的地位,国家权力分散,加速了国家分裂。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4.东欧国家的改革:1956年开始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匈牙利改革成效突出,曾有“东欧消费者的天堂”的称誉;80年代陷入新的困难。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被苏联镇压。20世纪80年代,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2019全国卷Ⅲ,44,15分] 材料甲午战后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①,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②。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③。(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9分) 本题通过档案史料考查戊戌变法的内容,凸显时空观念①、史料实证②、历史解释③等学科核心素养。 第(1)问,依据材料中“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可得出其自身认识的转变;依据材料中“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可得出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结合所学知识从保守派的态度予以完善。第(2)问,依据材料中有关制度局地位的信息可得出其是变法的核心机构;依据材料中“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以及“最终由皇帝裁决”可得出其注重维护皇帝权威;通过制度局的职能可得出其具有议院的性质。 (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6分)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9分) 解题反思 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 1.原则 (1)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是看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看: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规律性认识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发展进步,都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4)分析改革成败的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课本梳理

需了解的知识: 1.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改革类型概述。 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从改革的程度看,—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在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二是封建统治政策的调整,如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19世纪后半期的洋务运动。都是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运动;对于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九场改革,虽发生在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性质各异,结果千差万别,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等。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等。 2.对社会改革应持的正确看法与评价。 (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一要看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看改革是否被中断。即看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中考历史 专题四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精练精析 新人教版(1)

专题四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精练精析 一、选择题 1.(2011·海南中考)“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使鲜卑族“得到了永生”的历史事件是 (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王安石变法 D.孝文帝改革 2.国外一位学者曾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 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右边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 1978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文化大革命结束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1993年后,大批国有企业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出现了邯郸钢铁总厂等一批先进典型。这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 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加强国家干预经济 D.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4.(2012·湖北模拟)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其中“汉化”是指 ( ) A.《汉谟拉比法典》 B.大化改新 C.奴隶主民主政治 D.种姓制度 5.(2012·成都中考)学习了“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后,同学们对该改革的评价争论不休。学生甲认为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应该肯定为主。学生乙认为改革是对农奴的一次剥夺,应全盘否定。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人观点都错 B.甲对,乙错 C.甲、乙两人观点都对 D.甲错,乙对 6.历史专题复习课上,老师在大屏幕上打出了商鞅、北魏孝文帝、明治天皇、亚历山大二世等人物画像,

那么这节历史课的复习专题应该是 ( ) A.改变社会性质的变革 B.科技改变生活 C.推动社会进步的变革 D.战争与和平 7.土地问题是古今中外备受国家政府关注的问题。下列有关土地问题的组合搭配正确的是( ) ①商鞅变法——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大化改新——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④1861年改革——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无偿得到一块份地 ⑤明治维新——允许土地买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8.(2012·安徽中考)某班举行辩论会,右下图所示为双方辩手的主要观点。据此判断辩论会的主题是( ) A.农奴制改革的利弊 B.罗斯福新政的利弊 C.马歇尔计划的利弊 D.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9.(2012·滨州学业考)1932年春,美国面临经济危机时,美国总统胡佛曾对一名歌手说:“如果你能唱出一支使人们忘记经济萧条的歌,我便送你一枚勋章。”最终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措施是( ) A.移民海外、开发西部 B.实行“新政”、干预经济 C.专制统治、蓄谋战争 D.发动战争、转嫁危机 10.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下列改革,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是 ( ) ①商鞅变法②戊戌变法③明治维新 ④罗斯福新政⑤1861年改革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1.(2012·江西模拟)亚历山大二世、列宁、戈尔巴乔夫都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对当时面临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改革。下列对他们所领导的改革评价正确的是( ) A.三次改革都使国家性质发生了变化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改革题目训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古代改革题目训练(内容影响类) 1.材料:“管仲相齐,以“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为指导思想...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 子各管五个乡,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军令。战时组成军队, 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闲时务农,战时出征,这种寓兵于农的政策。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这样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 易,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摘编自卢泰然《管仲治理齐国的道和术》(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改革的历史影响。 (9分) 2.材料:魏文侯当政时(公元前445年一前396年),李悝为相行变法。主要内容有:李悝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就给谁禄位。.....李悝主张派官员督责农民加菜瓜果,栽树种桑,扩大副业生产。李 悝还实行平籴法,目的在于防止粮价太贵太贱,因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他主张采用“取有余以补不足”的手段,“使民适足,价平而至”.一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1)根据材料概括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评价李悝变法的作用。(9分) 3.材料:霍光的重要历史功绩是废去昌邑王,确定(汉)宣帝继位。这是保证西汉社会继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卒。宣帝始亲政事,“励精为治”,号为“中兴”君王。汉宣帝时期是西汉盛世的继续,实

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选修1——重大历史改革回眸 第一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⒈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⒉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⒊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⒋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⑴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之路。 4.改革的认识和启示 ①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专题4中外历史上的改革

专题四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或变革 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 一. 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 1.商鞅变法----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1)时间:公元前356年;(2)人物:秦国秦孝公支持的“商鞅变法”;(3)性质:封建制改革;(4)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最能体现改革性质,对社会变革起关键作用);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进农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最能打击旧贵族的利益);③建立县制,(为郡县制打下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5)影响(略)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时间:4世纪;(2)性质:封建制改革;(3)目的:巩固鲜卑族贵族的统治。(4)成功原因:顺应历史潮流;典故:胡人汉服、胡服骑射;(5)影响: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二. 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 1、洋务派:(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外有西方列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2)代表人物(见知识点)(3)根本目的: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4)结果: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5)影响(见知识点) 2.戊戌变法 (1)背景(引发事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的消息传到北京;(2)领导者:康有为和梁启超 (3)性质: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结果:变法触动了掌握实权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变法历时103天失败,故称“百日维新”。(谭嗣同甘为变法牺牲); (5)失败原因:维新派没有实权, 三、中国现代史上的改革 1、土地改革 ①、土地改革的开始: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改革内容)。②、土地改革的意义见知识点或课本 2、三大改造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所有制转变,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2020年整理).pdf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中国部分】 一、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 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 概况:1、承认土地私有;2、奖励生产;3、推行县制;4、奖励军功意义:1、完成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2、秦国强盛,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间:公元4世纪后期 人物:孝文帝拓跋宏 概况:1、迁都洛阳;2、推行汉化政策;3、改穿汉服;4、学说汉话; 5、采用汉姓; 6、与汉族通婚。 意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三、王安石变法 时间:北宋宋神宗时期(1069年至1085) 人物:王安石 概况: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结果: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四、张居正改革 时间:明神宗万历年间(1581年) 人物:张居正 概况:1、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创制“考成法”。 2、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实行:“一条鞭法”

结果:张居正的全面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边境安宁,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但在张居正死后,一些改革措施遭到了破坏,比如考成法,可是另一些改革措施比如“一条鞭法”,或多或少地被保持了下来,甚至延续到了清朝(清代“摊丁入亩”改革是“一条鞭法”改革的延续)。 五、洋务运动 时间:19世纪60到90年代 人物: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 概况:1、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和民事工业 2、创办新式学校(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近代海军。 意义:1、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 2、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 3、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六、戊戌变法 时间: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9月21日结束,历时103天。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概况: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是晚清时期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意义:1、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2、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七、辛亥革命 时间:1911年 人物:孙中山、黄兴、黎元洪等

(word完整版)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2.(2018·江苏卷文综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

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要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分类 ①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②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③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①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②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③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 ②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③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的原因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成功的改革: 外: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罗斯福新政 中: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专题七 改革创新 强国之路中外近现代史上的重大改革

专题七改革创新强国之路——中外近现代史上 的重大改革 一、选择题 1.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2.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主要是由于他不理解当时() A.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B.农业经营方式变化 C.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D.集体主义精神丧失 3.下表摘自《中国青年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其中“八五”处应该填写() A.走向改革,开放国门 B.小平南方谈话,改革潮涌 C.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彼得一世改革是一次非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最能表明这一性质的是() A.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引进西欧先进军事技术,建立海军和新式陆军 C.鼓励发展工业,允许工场使用农奴劳动 D.推行学校教育,重视科学技术,提倡西欧式生活方式 5.数据是反映历史的重要手段,下面表格是苏俄(联)农业发展统计表(部分)。由表中内容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斯大林体制具有优越性的一面 B.农业集体化运动极大地推动着苏联农业的发展 C.新经济政策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D.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下,农民大量增加粮食种植 6.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列各国关于处理农民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A.俄国解放农奴的措施实质是对农民的盘剥 B.日本明治政府规定不允许土地买卖 C.美国罗斯福新政兴建水利工程,有利于农业生产 D.苏俄政府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7.下面是美国在20世纪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其中导致②阶段发展状况的原因是() A.罗斯福新政实施 B.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 C.信息技术的发展 D.战后经济体系的建立 8.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人教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改革题目训练(内容 影响类) 1. 材料:“管仲相齐,以“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为指导思想...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五个乡,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军令。战时组成军队,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闲时务农,战时出征,这种寓兵于农的政策。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这样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易,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摘编自卢泰然《管仲治理齐国的道和术》(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改革的历史影响。(9分)参考答案 (1)行政方面,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及机构;军事方面,层层编伍,寓兵于农;经济方面,实行“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统一货币,发展渔盐之利。 (2)影响: 1.促使齐国经济繁荣,为齐桓公称霸诸侯奠定坚实基础; 2.加速井田制的瓦解,有利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3.其重法的思想为战国法家所继承发展。 2. 材料:魏文侯当政时(公元前445年一前396年),李悝为相行变法。 主要内容有:李悝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就给谁禄位。.....李悝主张派官员督责农民加紧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为此必须杂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题卷: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word)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2018江苏苏锡二模)古今中外有许多涉及教育方面的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经年考月试便能逐渐升为上舍生;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 的参加殿试,下等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官,从而使学校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年6月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和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1861—1917)》材料三维新伊始,先破陋习,持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洋之所求,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竞,恐终将招致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此非我邦教学之本意也。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于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 ——《教学大旨》(日本文部省,1879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有什么特点?(3分) (2)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教育涉及哪些领域?(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2分)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认识。(2分) 2.(2019江苏南京模拟)日本的工业化是一个独特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五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练习

专题五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用时:______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原创题)《战国策》中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这体现了商鞅变法过程中( ) A.严明法度B.排除异己 C.推行县制D.奖励军功 2.(2019·改编题)如图所列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的重大作用是( ) A.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D.实现了南北统一 3.(2019·无锡中考)孙立祥在《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中指出:日本通过三次“开国”,成功实现了社会的全面转型。日本完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事件是( ) A.战后社会改革B.实行幕府统治 C.建立法西斯专政D.大化改新 4.(2019·宿迁中考)“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1872-1875年),外轮就损失1 300 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与这一现象出现直接有关的是( ) A.洋务运动B.公车上书 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5.(2019·株洲中考)“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这一主张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派别的观点( ) A.地主阶级顽固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6.(2019·遂宁中考)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影响之大,被人称为法国大革命后最伟大的社会运动。从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上看,它主要为资本主义发展直接提供了( ) ①技术②自由劳动力③市场④资金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2019·北京中考)一位历史学家说:“推翻德川幕府的人一旦掌政权,他们认为驱逐西方的唯一方法就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和管理秘诀……为了保卫国家,他们显然要认真地改造国家。”材料中“改造国家”的事件是( ) A.大化改新B.彼得一世改革 C.明治维新D.俄国农奴制改革 8.(2019·滨州中考)19世纪中后期,俄、日、中三国都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A.使本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B.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本国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D.成为本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 9.(2019·盐城中考)“这个冬天,在纽约生活和工作的人没有不深感不安的……从来还没有这样普遍的失业现象和令人伤感的真正饥寒交迫的苦难。”为改变这一状况,1933年罗斯福开始( ) A.放任经济自由发展 B.对外进行武力扩张 C.全盘推行国有化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10.(2019·蚌埠二模)下图是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图。导致图中中国粮食产量远远超过苏联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实施了(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土地改革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文化大革命” 11.(2019·德州中考)观察下图,其中1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革命、改革 学习本模块必须明确改革与革命的区别。无论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然而二者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革命(暴力) 1、历史上重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义革命等。 2、根本目的: 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 3、领导力量和方式: 由下层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二)、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改革(和平) 1、历史上重大改革: (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10)中国的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 2、根本目的、实质: 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领导力量和方式: 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三)、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 1、背景不同: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背景相对动荡。 2、方式、力量不同: 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3、根本目的不同: 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革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4、对生产力影响不同: 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二、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一)改革的定义: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生产力: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也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专题复习(整理)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专题复习 一、近代以来的重要改革 (1)俄国1861年改革; (1)洋务运动; 1、中国 2、世界(2)日本明治维新; (2)戊戌变法; (3)美国罗斯福新政 二、专题知识梳理 (一)、按时间划分 (1);(2); 1、19世纪中后期 (3);(4); 2、20世纪二三十年:; (二)按其改革的性质来划分: 1、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有:; 2、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1);(2); (3);(4); 三、按其改革的结果来划分 (一)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并取得成功的:1、;2、; (二)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调整并取得成效的:; (三)三、未能取得成功的改革:;; 四、按影响划分 1、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改革:①②③ ④⑤ 2、没有改变本国制度的成功改革: 五、比较 (一)、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农奴制改革 项目洋务运动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 革 相同点时间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 背景都是封建国家为挽救统治,走向近代化的改革目的都是要摆脱危机的实现富国强兵 方式都是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改革 不同点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内容只学西方技术不触 动封建制度 改造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结果失败,没有使中国富 强起来 成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立足国情;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善于学习、借鉴先进技术和文化等。 (二)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项目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相同点时间时间: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 背景改革前都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性质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影响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改革后都保留大量封建残余,都走上对外侵略道路 不同点目的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机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内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与社会 生活等多方面 核心内容是废除农奴制 学法指导:比较不同的改革可从时间、背景、目的、方式、性质、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认识(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要动力 五、巩固练习: 1、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历史的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日本、中国都发生了要求改变社会制度的改革。 1)日本、中国要求改变社会制度的改革分别是什么? (2)两国改革的背景有何相似之处? (3)改革的结果有何不同?对本国的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不同的影响? (4)由此我们得到的认识是什么? 【中考演练:活学活用】 1、下列哪一个国家与其它三国相比,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明显不同()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俄国 2、某校九年级学生李强在学习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时,将它与俄国1861年改革进行了比较,概括出两次改革运动有以下相同点。其中正确的是() A.改革前两国同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改革实现了农奴的“解放”D.改革后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3、明治天皇和光绪皇帝在位时期进行改革的内容都涉及() A.大力提倡和发展文化教育B.实行君主立宪制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废除封建制度 4 某班举行辩论会,双方辩手主要观点如下: 正方:增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控能力,稳定了社会秩序,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应充分肯定。反方: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利益,销毁了大量农产品,造成严重浪费,不值得肯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