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现今熟语的误用现象

浅论现今熟语的误用现象
浅论现今熟语的误用现象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毕业论文

浅论现今熟语的误用现象

系别:中国语言文学系专业名称:对外汉语

学生姓名:刘邡健

学号: 07121424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黄玉花教授

完成日期:2016年4月13日

摘要

熟语,是中华传统文化流传至今的瑰宝。随着时代的发展,有部分熟语产生了新的意思,这些意思大多都是在其本义上衍生出有其当前时代特色的新义,与本义是有关联的。然而有一些熟语由于误用误传,发展出来的新义完全脱离本义,甚至与其背道而驰,不少熟语在词典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解释。而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误用现象甚至愈演愈烈,有不少熟语的错误意义甚至盖过了本义,成为了新的解释。本文将针对现今熟语的误用现象,浅谈其影响,以及面对这种现象我们该何去何从。

关键词:时代变化熟语误用影响

Abstract

Idioms,some of which has created new meanings with developing times,is the treasur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at spread up to now.Most of the new meanings that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current era,are derived on the basis of its original meanings,and associate with them.But because of the idioms misused and

m isinformed,some idioms’ new meanings totally ran counter to the original meaning.It has resulted that Completely different explanations about a idiom could be found in a dictionary. Nowadays, information is developing rapidly.The phenomenon of idiom misuse is further intensified.Some idioms’ misuse meaning even instead of the original meaning,becoming the new explanation of the idiom. Some idioms’ misuse meaning even take the place of its original meaning,becoming the new explanation of the idiom.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phenomenon of idiom misuse,talking a little bit about its effective and and what we should do in the face of this phenomenon.

Key words:era changing idioms misuse effective

目录

前言 (1)

一、熟语的误用现象 (1)

(一)成语的误用 (1)

(二)其它熟语的误用 (3)

二、产生误用现象的几个因素 (5)

(一)媒体用词随意 (5)

(二)词典释词不规范 (5)

(三)教育引导的忽视 (6)

三、熟语误用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 (8)

四、熟语误用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10)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熟语的意思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在增加新的内容或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中有不少熟语由于误用误传,产生了与其本义截然不同的新义。近年来这些被误用的熟语究竟应该采用其本义还是新义一直争论不休。现今社会汉语使用越来越不规范,面对越来越多的误用现象,究竟是应该坚守其出处所用的词义,还是在约定俗成下顺着潮流将其词义重新确定,需要我们认真的去思考。

一、熟语的误用现象

(一)成语的误用

成语的误用是现今最常见的熟语误用现象。由于成语的语素较少,因此对一个语素的误解往往会造成对整个成语语义的误解。近年来最明显的莫过于“空穴来风”[1]一词了。

2009年12月16日,学科网对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报道时题目为《2011年签政治协议报道是空穴来风》[2];2011年5月27日,羊城晚报在报道王祖贤的父亲回应传言王祖贤有私生女一事时,对王爸爸的话进行了如下复述“女儿很少回台湾,不可能在台湾生下女儿,有私生女的事情都是空穴来风。”而这篇报道的标题是“私生女——说是空穴来风!”[3];2011年6月26日,信息时报在报道广州恒大足球队换帅一事时,内容如下“昨天许家印还强调,目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恒大意欲换帅的传言纯属空穴来风……[4]”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许多主流媒体在对“空穴来风”一词都存在着误用现象。

“空穴来风”来源于战国时期楚国人宋玉的《风赋》有“枳句来巢,空穴来风”一句[5]。此语是宋玉引用他的老师屈原的话:因为枳树弯曲,树枝上常招引鸟儿筑巢;由于有空的洞穴,才引来了风呢。此处的“空穴”指的是有洞的穴,因为洞穴里有了洞,所以才会风吹进来,而许多人把“空穴”理解为空的洞穴,

而空的洞穴是不会有风的,所以误用为消息没有根据。

还有一些成语的误用,是人们对成语字面上理所当然的理解,从而篡改出来的。比如说“明日黄花”,这个成语来自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6]这首诗写于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而“黄花”指的是菊花,按中国古代习俗,重阳节是赏菊的日子。据说,重阳节之后,菊花很快就会凋谢,成为过时的东西。而有些人认为,明日,在英语上属于“将来时”,而明日指的是还未到来的时间,那怎么会过时?于是便想当然地篡改成了“昨日黄花”,认为“昨日”指的是过去时,“昨日黄花”才是比喻过了时的事物。在有关学者进行纠正之后,甚至还呼吁以此替代“明日黄花”。《凤凰财经》网站在2015年7月25日发布了一篇名为《大摩专家:中国经济已经创造奇迹大宗商品已是昨日黄花》[7],此处明显就是对“明日黄花”的误用。

“曾几何时”,曾意思是曾经,几何指的是若干、多少。原意指时间没过多久,现在却常被误用为曾经,不知什么时候。2015年4月20日汽车中国网发布一条新闻,题目为《曾几何时20万的藏獒变成不值钱的火锅菜和生产皮手套的原材料》[8]。

“光明正大”,出自宋·朱熹《朱子语类·易九》:“圣人所说的话;光明正大;须是先理会光明正大的纲领条目。”其本义是心地光明;言行正派,属于褒义词。但《新快报》在2015年2月5日第2版中,却误用为贬义词,其文如下:如果真的是把“小土鸡”冒充“夜游鹤”卖给食客,则属于明显的欺诈。正如举报人所说的:该店光明正大卖野鸟,抑或是“挂羊头卖狗肉”,拉高价格欺骗消费者都是不妥的。这里明显是对光明正大词义的错误理解。

“萍水相逢”,萍随水漂泊,聚散无定。出处: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比喻素不相识之人偶然相遇。《新民晚报》2015年3月21日B13版中有一段,“作为一代名人的辜鸿铭能对萍水相逢的周越然不吝指教,而周越然能虚心好学,不忘其诲,今天看来,实在是值得效法的。”文中描写辜鸿铭与周越然交流甚密,他们之间的关系不能概括为“萍水相逢”,此为误用。

“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挫折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语出《汉书·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不诎。”《南国都市报》2015年2月2日第29版中

对其误用,“母亲执意挨家挨户送年糕。我坚决不肯。让我去敲平常少有往来的邻居家门,还真没那个勇气。母亲不屈不挠,拿起包好的年糕要自己去送,我赶紧跟了过去。”这里是指坚持自己的意见,对反对的意见不加考虑,应改为“不依不饶”。

“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出自宋·楼钥《<洪文安公小隐集>序》:“禅位之诏,登极之赦,尊号改元等文,皆出公手,纷至沓来,从容应之,动合体制。”。《香城都市报》2015年4月28日第11版中有文“三月在依依不舍中走远,四月的脚步早已纷至沓来。四月,你好!”这里对“纷至沓来”误用,一年中的一个月份不可能来两次以上,“纷至沓来”应为“接踵而来”。

对于成语的误用现象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如“立竿见影”,这次次贷经济危机,澳大利亚政府又是立竿见影拿出104亿澳币,补助老年人、儿童、第一次买房的人。[9]“万人空巷”,民警抓歹徒被刺牺牲,重庆万人空巷送英雄。[10]“甘之如饴”,写作的另一面肯定是阅读。……拿起书本,居然很快就有了甘之如饴的快乐。在此不再一一说明。[11]

(二)其它熟语的误用

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又一财富,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但正是因为它口头相传的特点,造成了许多误传误用,不仅仅表现在对词义的误解上,甚至表现在用字上的错误。

词义上的误用,大多数是因为使用者望文生义而造成的,例如“万恶淫为首”,出自于清朝王永彬的《围炉夜话》[12]中的“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说的是淫心是一切罪恶的开始。淫的意思是“过分、不节制”,即一切罪恶,应当以“过分、不节制”为首要大恶。而许多人看到“淫”,便想当然的想到了“奸淫”之意,于是造成了对这句话的误解,而这种望文生义的理解,使“万恶淫为首”的意思在现在发生了完全不一样的意思。

又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源自《礼记·礼运》,大同社会人人不为自己打算。“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故民谚争锋相对,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说的是“人如果不先自己修身,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为”指修身,修为。此处应念为第二声。人要修为自己,博学、明辨、慎思、审问、

力行,提高人生境界,修为自己才会为社会,为众生,不只是为自身;如果不这样,就对不起天地良心,让天地都瞧不起。天诛地灭,非指天和地。但因为人们把“为”的第二声读成了第四声,便将意思误解了,误用为“人若不为自己,那么天和地都要诛杀你”。

除了在词义上的误用,对于熟语的误用还有在用字上的误用,比如“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仁赫在《俗语典故精选》[13]中认为“无度不丈夫”的“度”和“量小非君子”中的“量”合起来恰成“度量”一词,与另一俗语所说的“宰相肚里可撑船”的意义是一样的。意思是,作为一个正人君子、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大度、有器量,而不应锱铢必较、小肚鸡肠。之所以会衍变为“毒”字,应该是古人为了对仗,将“度”字的仄声改为了平声,在长期辗转流传中,音义皆变,结果以讹传讹,便错成“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还有一些文言文,由于古时并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如何断句就成了我们现在解读文言的一个大问题,不同的短句将会造成不同的理解。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孔子《论语》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短短的十个字,现在却出现了五种句读,分别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五种句读各有其意,各有其道,学术界为此也争议不断。但是针对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学方法,似乎还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智之。”这种句读较为合理,意思是人民守法善良的,让他们自主行为不要过多约束。人民愚昧暴戾的,要惩戒教导,使他们知晓自己的过错。

二、产生误用现象的几个因素

(一)媒体用词随意

媒体作为语言传播的重要窗口,对汉语规范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然而,目前却存在着不少媒体滥用熟语的现象,尤其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新兴起的网络媒体,在使用熟语时显得并不是那么的严谨。

通过网络,普通民众可以随时随地的阅读到网络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近年来迅速火热起来的网络用语不计其数:“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挖掘机技术哪家强”、“绿茶婊”,“我跟你什么仇什么怨”等等,这些朗朗上口的网路语言无不都体现出了网络媒体对于民众语言使用的影响。通过网络的传播,这些网络用语在短时间内便家喻户晓,火热程度甚至会使其出现在舞台表演上。

然而在有着如此大的影响力的同时,许多网络媒体却没有相应地重视自身的素质。许多网络编辑在撰写稿子的时候不时会运用熟语来提高文章的观赏性,但在选取熟语时却理所当然,望文生义,并没有认真探究使用的熟语的意义。不少读者阅读之后,会受其影响,对其使用的熟语产生误解,而由于网络媒体传播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受到影响的读者越来越多,以讹传讹,造成争论,随着误用现象的越来越严重,甚至会取代其本义。

然而媒体对于熟语的误用误传并不仅仅存在于网络媒体上,许多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甚至电视节目皆有此现象,(如《光明日报》就在2015年1月10日第9版中出现“近日更有业界专家透露,住建部拟为‘奇怪建筑’设判定准则,也就是说,‘铜钱楼’这类有口皆碑的‘奇葩建筑’,以后很可能不会获批建造了”这样对“有口皆碑”的误用。)但因其更为严格的监管,滥用误传现象并没有网络媒体那么严重,出错的几率较小。网络媒体至今仍没有较为有效的监管,传播过于随意,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词典释词不规范

除了上文所说的政府至今没有出台对网络媒体监管的相应的方针政策之外,在熟语的误传误用上,政府还要负很大责任在没有正确规范熟语的用法上。本文

第一部分提到的“空穴来风”一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和2012年6版,该词的含义已由《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的“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转变为2012年第6版的“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这样的修改,看起来符合了如今大多数人对该词的使用。

据说《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辑组在对《人民日报》十几年来使用“空穴来风”的实例进行研究后,发现没有用其来表示“事出有因”的,因此编辑组决定只取用“没有根据”这一个义项。

我对这种改变的理解是,随着误用现象越来越广泛,即使想恢复其本来面目也显得力不从心,与其这样,不如将错就错让其意义随之改变。而从语言“约定俗成”的原则来看,词语的使用上,似乎如果大家都在犯一个错误,那么就不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这个“错误”的用法也就取得了约定俗成的地位,同时会得到学术界的重新界定和承认。

类似的情况并不止“空穴来风”一词,“大放厥词、对簿公堂”等都存在着这种误用用法取代了原意的情况,因此我们在查词典的时候常会看到对某些熟语会有原指和后指两种解释。然而,在我看来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这种迎合了大部分人的做法看起来无可厚非,但对汉语、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却是一种伤害,这将在下文进行探讨。

(三)教育引导的忽视

在我看来,上诉两种因素是造成现今熟语误用现象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此外,教育上的忽略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这里的教育指的是狭义上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既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等。它的作用在于传播和传递社会文化,促进个体发展,培养社会人才。但是针对熟语误用这种现象,却似乎没有正确的指引,或者说没有明确教育学生应怎样对待这种现象。经过调查并结合本人自身上学经历,小学至高中针对熟语的教学是少之又少,通常只是在低年级识字认词,或者高年级阅读文章时略有提及熟语的用法,并没有对熟语进行深入的教学,更不说要教育学生如何面对熟语误用这种状况了。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最近一段时间“国学热”的兴起,无论是中、高考还是高等院校的课程安排,对汉语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对国学不断的学习和研究

中,熟语的正确运用将有希望被真正重视起来,而随着针对性的教育,我们对熟语的正确使用才能提高。

三、熟语误用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

有趣的是,当有学者针对一些被误用的熟语而“平反”的时候,我们总会听到这样一些声音:“语言是约定俗成的,现代汉语虽然源自于古代汉语,但它毕竟是现代人的语言,不能一味地遵循古义,理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那些为被误用的熟语而“平反”的学者也往往会被人们说是卖弄学识,故弄玄虚。久而久之,熟语的误用意义就打着“约定俗成”的旗号渐渐的取代了其本意。

究竟什么是“约定俗成”?它指的是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我们很难解释为什么我们把用来表示时间的机械叫钟表而不是其他的;为什么我们把一称为一,而不是其它的什么。因为这就是语言的约定俗成,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共同使用而且承认的。正如近几年不断出现并流行的网络语言,一些词语如“单纯、天真,绿茶”等等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产生了新的意义,这些都是语言的约定俗成。

这样看来,根据语言的约定俗成,将“空穴来风、大放厥词,对簿公堂”等等词语所表达的意思改成大多数人所认为的似乎无可厚非,毕竟是人在使用语言,语言也应该随着人类使用的习惯变化而变化着。

但以我之见,这种想法简直是荒唐可笑。前面说过,熟语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瑰宝,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短小精炼的语言表达正是它的魅力所在,而这短小精炼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岂是随便就能更改的,更不要说这种更改是源于一部分人误用熟语而产生的误导。当我们发现社会上对“空穴来风、炙手可热”等等这样的熟语普遍存在误用现象后,我们并不是及时严肃地将其纠正过来,反而是一味的顺从大众,以“约定俗成”这样的理由将大众使用的错误意更改为词语的意义,甚至无视其错误意是对原意的颠覆,这与主张不正之风又有什么区别呢。这看起来是大众对汉语使用的随意,往深处看,则是我们在追求与西方接轨下对中国文化的日渐忽视,是对传统文化的犯罪。

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当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根都不重视的时候,它无论是外部发展还是内部团结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这并不是危言耸听,21世纪的今天,

与中国东南部隔海相望的不少国家对着中国的海域虎视眈眈,甚至是菲律宾这样的弹丸之地也想在黄岩岛下文章,更不要说提出“李白是韩国人”等等这种荒谬的事的韩国了。再看国内,各省的地域歧视无处不在,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南北差异,或者是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址的差异而造成的;香港最近的“不安分”,“占中”、“反水客”事件的发生;台湾迟迟未能回归……这些问题的存在固然有这样或那样的客观因素,但无可否认的一点,国人对于中华文化的不重视造成了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不断下降,国人的文化归属感日渐减弱。

改革开放,接受西方文化的先进思想并没有错,沉痛的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闭关锁国,狂妄自大的后果,我们的确需要与西方不断的交流学习,但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就可以忽视自己的文化发展。

“鲁迅先生的文章难读”,这是不少中小学学生甚至老师在教学鲁迅先生的文章时的感受。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鲁迅先生所采用的白话文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区别,他所采用的字形,词义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造成了我们在阅读时理解的难读。然而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这种白话文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而在现代汉语逐渐规范的今日,我们却仍然出现了这种因误用熟语而造成的歧义,这无疑对我们的文化传承是一种伤害。试问若这种误用传承下去,当我们的后代阅读现今我们的文章时,该如何理解,是否有要因一个词语的使用而争论半天,又是否要因一个熟语的误用而造成错误的解读。

语言使用随着时代发生变更,并不是现在才产生的。中国古代同样发生着这种变化,这造成了我们阅读古文的困难,也加大了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难度。因为汉字数量的局限性,古人在创作诗词,文言文时才会使用到“通假字”。千百年后我们所称之为“现代汉语”的汉语同样会变为“古代汉语”,我们所称的“现当代文学”无法避免的会变为“古代文学”。那是否又要让我们的后人在解读我们时出现这种本可避免的“通假词”?我们是否还要重蹈古人的覆辙,让我们的后代需要借助一本厚厚的大字典,词典才能了解我们现在的生活呢?

四、熟语误用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进步,我们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上升,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国外孔子学院的不断开设,进一步打开了我国传统文化走出世界的大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据统计,2014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054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75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3年增加20,555人,增长比例为5.77%(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14]

与此同时,对外汉语教材的不断完善以及教学法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难点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们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也在逐渐地深入。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上,不得不说的就是偏误分析。

从偏误分析上来看,我们知道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有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以及学习环境的影响五个主要方面。其中学习环境的影响(或称训练偏误)指因为教科书、词典编写不恰当或教师讲解不好而引发的偏误。这种偏误的产生很大程度上还因为我们自己本身并没有重视汉语的规范使用,在使用汉语进行交流或写作时往往会出现使用不恰当或错误的现象,这些有歧义或者是错误的语料对第二汉语学习者带来了错误的引导。

当熟语误用现象越来越多的时候,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无疑是一种伤害,一些作者在写作时为了提高文章质量,通常会使用一些熟语来润色,但若出现误用现象,不仅母语为汉语的人在阅读是会造成误解,第二语言学习者更是可能会因为这种误用的熟语产生学习上的偏误。第二语言学习者受语言学习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我们发现在南方地区生活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所说的普通话往往带有南方口音,在东北学习汉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则带有东北口音。这些影响所带来的后果往往是我们意想不到的。

如果误用现象逐渐加剧,那么很可能受其影响的人群会越来越多。这将会使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和实际使用汉语时出现冲突,当他们发现课堂上所学的和日常所看到的熟语,甚至语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其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很有可能会对我们的教育产生疑问,甚至对我们的汉语产生疑问,这不仅仅加大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的难度,同时也是对汉语形象的一次冲击。

再者,假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可以正确使用汉语,我们却一直在不同的误用当中挣扎,当他们比我们更能理解文言文的词语时,这难道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吗。

结论

语言的约定俗成这一性质,不能是我们在误用熟语后,根据误用情况更改熟语意义的借口,更何况这种误解是由于人们想当然地,简单地理解而造成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丰富文化传统的民族。汉语则是这个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家园所在。作为汉语当中极具魅力的熟语,其植根于肥沃的中华文化土壤之中,即使经历了千百年的锤炼,也生生不息而枝繁叶茂。

熟语的魅力在于每一条熟语背后都有一个出处,许多的熟语都是出自名篇典籍,经过历史的积累流传至今的。通过这些熟语反映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包含着完整、透彻的思想内容,以及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者只有了解这些熟语所蕴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它们。对熟语肆意误用,不仅仅是对语言使用的不规范,更是对中华文化的忽视和不尊重。

在中华文化逐渐走向世界的同时,我们并没有愈加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语言使用。在网络语言日新月异,大肆发展的背后,是我们对规范汉语逐渐的忽视,这不仅会对传统文化传播会产生影响,同时对对外汉语教学同样是一种伤害,更为可怕的是,这种风气若一代一代延续下去,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留下来的瑰宝在将来也许会千疮百孔。中国的戏剧、相声、戏曲等等许多传统文化如今已经濒临灭绝,懂得欣赏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与汉语在国际上掀起的热潮相比,这无疑是一种讽刺。

为了保护我们的传统,为了保护我们的语言,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熟语误用现象这一问题,无论是个人还是政府,甚至媒体以及教育机构都应该重视起来,发挥作用,规范和监督熟语的正确使用。

从个人来说,我们首先应该重视语言的规范使用,要知道不能仅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和使用熟语,在遇到不清楚用法和意义的熟语时,应当先查找相关书籍,弄清楚用法及用意后再进行使用,不能望文生义,根据字面意思简单理解。在遇到熟语误用、误传时,应及时指出并纠正。要培养起规范使用汉语的责任感。

而媒体应该提升其自身的素质,尤其是网络媒体,应该重视编辑、记者的个

人文化素养,提高入行门槛,定期对编辑、记者进行培训,培养其作为媒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把关稿件的送审,杜绝使用错字、别字,尽最大可能避免在稿件内出现词语误用的现象,若发现出错,应及时刊登更正。

再说教育机构,所有教育机构无论是学校还是补课机构,都应该重视对学生规范使用汉语的教育,适当开设课程提高学生汉语使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典籍,讲清楚词句本义,引导学生规范使用汉语。培养学生的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最后是政府,政府应该出台对网络媒体监管制度,加大力度宣传汉语正确使用的重要性。当发现汉语在社会上有误用现象时,应及时进行权威的解释和纠正,防止以讹传讹。通过公益广告等等进行宣传,对过往经常被误用或新出现误用的熟语进行提示和纠正。同时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人们对汉语规范使用,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如今提高高考中语文的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政府现今对汉语,对中国传统文化逐步提高了重视。

以上仅仅是针对现今熟语误用现象我们所要做的几个大的方向,唤起国人对汉语规范使用的重视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即使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要如何落到实处的对熟语,甚至汉语的规范使用,还必须进一步的进行调查研究,进行更深一步的计划。

注释

[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和2012年第6版,“空穴来风”的含义已由2005年第5版“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转变为2012年第6版“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本文此处将先以其本义作为正确意思,针对现义将在下文进行讨论。

[2]网页:https://www.360docs.net/doc/c46830238.html,/article/87080.html

[3]网页:https://www.360docs.net/doc/c46830238.html,/ePaper/ycwb/html/2011-05/27/content_1122452.htm

[4]信息时报.A16版.2011年6月26日.https://www.360docs.net/doc/c46830238.html,/html/2 011-06/26/content_1396950.htm

[5]此句原文为: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6]全诗原文: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従事到青州。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7]网页:https://www.360docs.net/doc/c46830238.html,/shehuixinwen/201504201287794.html

[8]网页:https://www.360docs.net/doc/c46830238.html,/a/20150725/13863287_0.shtml

[9]来源:《青年文摘》2009.1 该词的意思是比喻反应极快,收效迅速。不同于副词“立刻”。

[10]来源:《烟台晚报》2009.2.25,12版新闻标题该词的意思是家家户户的人都走出来了。形容庆祝或看热闹的盛况。句中用于“葬礼”不当。

[11]来源:《人民日报》2015年4月27日第24版。“甘之如饴”意为感到像糖一样甜,它所强调的是人对某种本来艰苦的事物不以为苦,反以为甜,心甘情愿地去做某件事。“甘之如饴”不能用来形容本来快乐的事物。

[12](清)王永彬撰.围炉夜话.《四库全书》收录

[13]仁赫.俗语典故精选.农村读物出版社 1991

[14]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c46830238.html,/publicfiles/bus 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503/184959.html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1版.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65-142.

[2]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2版.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75-139 316-332.

[3]张方镇,“空穴来风”的尴尬——兼谈误用成语导致的语义演变现象,学语文.2005.47-48.https://www.360docs.net/doc/c46830238.html,/QK/81081X/200503/15982314.html [4]刘翠霄.约定俗成与语言——对成语误用现象的教学思考规范[J/OL].语文建设,2006,2期:14-15.https://www.360docs.net/doc/c46830238.html,/p-1209609916.html

[5]王芳.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成语学习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11.https://www.360docs.net/doc/c46830238.html,/Article/CDMD-10028-1011086133.htm [6]向熙明.从成语误用现象看语言规范及对语言教学的思考——以“万人空巷”为例[J/OL].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2.9.期.42-42.https://www.360docs.net/doc/c46830238.html,/ QK/86142X/201209/43930911.html

[7]冯日盛.堪忧的成语误用现象[J/OL].新课程学习(上),2014,2:178-179.h ttp://https://www.360docs.net/doc/c46830238.html,/p-2572370432328.html

[8]彭慧.成语误用的类型、诱因及其文化心理分析[J/OL],中州大学学报.2014, 4:85-89.https://www.360docs.net/doc/c46830238.html,/Article/CJFDTotal-ZOZO201404019.htm [9]赵明.网络新闻标题中的成语误用现象琐谈[J/OL],绥化学院学报,2015,3 5(2):102-103.https://www.360docs.net/doc/c46830238.html,/link?url=jJ_6Dvl2KwTMjHJH0C5pG51 38Lv_GirO1yNsUtD6ivQDZBvLZQqGnUUmc2M7g2O7xsygawIR1IuTyJRmieIyKKl-FCDU x9tRGbGkAHGu9d7

致谢

历时将六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黄玉花教授,她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另外,还有教过我的关于语言学的老师:李伟大老师,耿延惠老师以及高直老师。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中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你问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刘邡健

2016年4月13日

成语熟语误用分类及例题解析

成语熟语误用分类及例题解析 熟语源远流长、形式精练、内容丰富,主要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格言和惯用语。它有两个特点:结构上的稳定性、意义上的整体性。从电台、报刊对熟语使用的情况看来,用错的地方很多。综合分析一下,熟语误用主要包括以下八种类型: 一、割离整体,望文生义。熟语结构固定,其义往往不是语素义的简单相加,因此只能把它作为整体来理解,切不可望文生义,更不能断章取义。例如: 1、丹霞餐厅明天开始营业,消息传出,社区居民口耳相传。 2、最近犀利哥迅速走红网络,他那忧郁的眼神,唏嘘的胡碴子,那帅到无敌的风衣,还有那杂乱的头发,迅速秒杀了观众,由于这潮流型乞丐帅哥的举止特立独行,亦有网友对其身份表示质疑。 3、销售商当初承诺若有质量问题,双倍赔款,如今顾客找上门来,他们却打起退堂鼓,死不认帐。 4、2002年以前是7月份才高考,“七月流火”,热得要命,对考生不利。 5、两位选手的实力,旗鼓相当,比赛之激烈简直就是针尖对麦芒。 例1中“口耳相传”好像是“互相传递消息”,其实指“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如“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靠口耳相传一代代保留下来的”。例2中“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并不是“另类”的意思。例3中“打退堂鼓”比喻办事中途退缩,句中应改为“出尔反尔”。例4中“七月流火”往往被人们理解成形容天气热,多年来报刊上早已这样错用,习非成是。但实际上指夏天

秋初,名叫“火”的红星西移下坠,天气渐渐凉了。“火”在这里独禀内涵,其义特殊,专指名叫“火”的红星,绝非“赤日炎炎似火烧”之“火”。例5中,“针尖对麦芒”指争执时针锋相对,用于句中属望文生义。 此外,常用的“文不加点”、“危言危行”、“不刊之论”、“噤若寒蝉”、“惨淡经营”、“耳提面命”、“首当其冲”在使用时也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毛病。 二、不辨色彩,褒贬失当。熟语也有褒中贬三性,运用熟语应使其与全句感情色彩保持一致,准确表达讲话者的本意。例如: 6、上级两袖清风,下级就会廉洁自律;领导带头苦干,群众自会不甘人后。如此上行下效,社会风气就会逐步好转。 7、侯宝林与马季的相声艺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8、培根和笛卡儿提出的科学方法论对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 9、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10、敌人疲惫了,我们就要骚扰,来他个“树欲静而风不止”。毛主席的这一战术,在如今的商战中依然奏效。 11、他反应很敏捷,听风就是雨,教练在场外作几个手势,他就能迅速组织球队转换阵型,由守转攻。 12、记者经过多次奔波,终于找到了营救小王燕的英雄;拔出萝

常被误用的词语

常被误用的成语 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 不耻下问不可用于比自己高明的人。 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这两个成语常被混用。 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不胫而走消息传得很快。表示东西丢失用”不翼而飞”。 不可开交无法摆脱或结束。前面加”忙得””打得”等。 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不可收拾无可挽救,不可救药。常有人在“一发而不可收”这句惯用语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强调神秘奥妙。 不可向迩不能接近。 不可终日形容形势危急或心中惶恐。 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常被人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且写作“不温不火"。 不以为然不赞同。 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 不亦乐乎不一定非乐不可,常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不知所云指说话人说得不好,而非听者不理解。 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准则。与教训无关。 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水平不一致,不用于时间等。 侧目而视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差强人意大体上使人满意。多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出奇制胜作谓语,不带宾语。说成“出奇制胜叛军”之类则错。 处心积虑贬义。褒义用”殚精竭虑”。 弹冠相庆贬义。常被误解为中性的互相庆贺。 鼎力相助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耳提面命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 耳闻目睹不能代替耳濡目染。 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不能表示气势宏伟。 风声鹤唳惊慌疑惧,常与“草木皆兵”连用。有人用“杀得风声鹤唳”来形容战斗激烈,错。改头换面只改形式,不换内容,贬义。 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 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以上两词都不代替”改邪归正”。 耿耿于怀形容心存怨恨, 光怪陆离色彩纷繁,现象奇异,中性,不要误认为贬义。 鬼斧神工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常被误用来形容自然景物。 骇人听闻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人听了吃惊。强调客观效果。 汗牛充栋只形容藏书很多,不用于其他事物。 绘声绘色形容描写生动逼真,常误用作代替”有声有色”。 火中取栗比喻冒险为别人出力而不知上当。 见仁见智意见不统一。使用中要注意防止前后矛盾。 见异思迁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不表示选择时犹豫不定。 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无能。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辨析八种成语误用情况

第三部分:语言文字运用 一、考纲再现: 语言文字应用:正确、熟练、有效地使用语言文字。 1、识记A ⑴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得字音 ⑵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E ⑴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⑵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⑶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⑷正确使用常见得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⑸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二、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一)从八个角度辨析成语误用 1、弄清语境,切忌望文生义 ①比赛过后,教练希望大家重整旗鼓,继续以高昂得士气、振奋得精神、最佳得竞技状态,在下一届赛事中再创佳绩。 分析:指失败或受挫后,重新整顿组织力量,准备再干(摇旗与击鼓就是古代进军得号令)。也作“重振旗鼓”。 ②赵老师学得就是冷门专业,当年毕业时,不少同学离开了该领域,而她守正不阿,坚持致力于该专业得教研工作,最后硕果累累。 分析:形容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正:公正,不就是语境中“该领域”得意思. ③就对后世得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与《聊斋志异》就是可以并行不悖得。 分析:指同时实行而互相不违背、不冲突。此处比喻两本书水平相当,不分高下,可用“并驾齐驱". ④舞台上得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得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得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分析:交睫:上下睫毛相交接,即闭眼。没有合上眼皮。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 ⑤某些管理机缺乏“大数据思维”,以邻为壑,不与相关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公共数据中心得建设将有助于改变这各种状况. 分析:壑:深谷,深沟。原谓将邻国当作沟坑,把本国得洪水排泄到那里去;后比喻把困难或灾祸推给别人。凡将祸害嫁于邻居或她人身上,皆可用此语形容。此处误认为机构之间有鸿沟,望文生义。 【即学即练】 ①重庆市云阳县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做好三峡库区农民外迁工作,安土重迁,使移民高高兴兴地搬进新家。 分析: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往别处。例句被误解为:喜欢与重视迁移. ②她气得脸色半青半黄,嘴唇哆嗦了半天,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分析:庄稼半熟半不熟,也可比喻事物或思想未达到成熟阶段。例句被误解为:脸色铁青,脸上青一块,紫一块。 ③老王与老李曾非常要好,20多年前,两人产生了矛盾,一直互不理睬。退休后,一件偶然得事,消除了她们多年得隔阂,两人与好如初,白头如新,大家也为之高兴。 分析:白头,指白发,形容长。新,指初认识。相交时间虽久,但互不知心还跟刚认识一样。指彼此交情不深。

常用俗语释义集锦

常用俗语释义集锦 二字篇 1、上乘:一般指境界高妙的文学作品、选工精巧的工艺品和传世的美术作品。 2、大亨:指社会上有权势地位的人。 3、斗胆:形容胆量很大。 4、双簧:一方出面,一方在背后操纵的活动叫做演双簧或唱双簧。 5、吃香:原意为凭借职权而享受到的某种好处,现在一般指受人欢迎的意思。 6、舌耕:教书。 7、沙龙:原指装点有美术品的屋子,后指在欣赏美术品时,谈论艺术、玩纸牌的场合。 8、抬杠:两人互相狡辩,互相驳斥,南方称作“讲扳理”,北方叫做“抬杠”。 9、说项:表示替别人讲好话,替别人说情。也叫“逢人说项”。 10、映雪:表示勤学苦读。 11、点卯:旧时官吏的一种考勤方法,现在常用来指到时上班应付差事。 12、借光:指请求别人给自己方便。 13、捉刀:指请人代笔作文,也可指代人做事。 14、狼烟:原是古代军队报警时燃放的,后成了“烽火”的同义语,“敌兵”的代名词。 15、圈阅:“阅毕”文件的特殊符号。 16、悬壶:比喻行医卖药,后称那些医药名家为“悬壶济世”。 17、黑马:喻指那些潜心努力,不畏强手而一举成名的后起之秀。 18、蓝桥:人们把恋人或夫妻一方失约,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断蓝桥”。 19、碧血:“碧血”常与“丹心”连用,称赞忠臣义士为国殉难,保持高尚的节操。 20、鼻祖:多用来称最早创始人或祖师。 21、囊萤:比喻勤学苦练。 三字篇 22、捧臭脚:对权贵言过其实的吹捧夸耀,博得一欢。 23、二百五:有些傻气、做事莽撞的人。 24、八斗才:“八斗才”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形容富有才学。 25、三不足:形容反对守旧、勇于革新的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26、耳旁风:又叫耳边风,比喻对事情漠不关心,丝毫不往心里去。 27、闭门羹:泛指拒绝客人进门,回避不见。也有用来指拜访他人时,主人不在而自喻。 28、老皇历:人们常把过去的事称作“老皇历”,指与现在的形势不符。 29、应声虫:比喻那些毫无主见、只会随声附和别人的人。 30、忘年交:指不够年龄辈分而结成莫逆之交的朋友。 31、阿堵物:指这个东西,即指钱。 32、花架子:指那些中看不中用的东西。 33、护局子:护自己孩子、单位或下属的短儿。 34、刮地皮:指地方上的赃官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的行为。 35、变色龙:比喻见风使舵的人。 36、卖关子:泛指设置悬念或故弄玄虚的那一套手法。 37、破天荒:形容创举或头一次出现的新鲜事。 38、铁公鸡:比喻极其吝啬的人。 39、鬼门关:比喻僻远险阻的地方,也指克服困难的关键所在。

易误用的词语

易误用的成语辨析 一、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1.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2.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3.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4.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5.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要适可而止。 6.望洋兴叹: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7.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8.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 9.弹冠相庆:指旧社会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10.久假不归:长期地借用,不归还。 11.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12.数典忘祖: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13.大动干戈: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14.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15.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危急。 16.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丢失,也比喻消息传得极快。 二、容易褒贬用错的成语 (一)褒错用贬 1.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很迫切。 2.神机妙算:形容预料准确,善于估计形势,决定策略。 3.名不虚传: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4.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5.洋洋大观: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 6.沁人心脾: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闲爽朗的感觉。 7.别有天地: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人胜。 8.别出心杼:比喻写作不抄袭前人,另辟新路。 9.有口无心:指不是有心说的。 10.惨淡经营:指苦心费力经营。 11.来日方长:未来的日子还很长。表示事有可为,劝人不必急于做某事。 (二)贬错用褒 1.满城风雨: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2.形形色色:形容很多,各种各样的都有。 3.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了。 4.长此以往:长期如此这样下去。 5.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6.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7.等量齐观: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 8.绞尽心机:挖空心思,想尽办法。 9.大言不惭:说大话,吹牛皮,一点也不害臊。 10.明目张胆:形容公开放肆地干坏事。 11.明哲保身: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关于成语在实际生活中的误用问题

关于成语在实际生活中的误用问题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含义丰富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它有着丰富的语言、历史和文化内涵,加之其凝练、固定的形式以及和谐的韵律,被广泛地运用于人们的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然而,由于成语的言简意赅以及其绝大多数源自于古代文化典籍或诗词歌赋,比较难懂,成语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人们所误用。“成语之妙,在于运用”,如果运用不当,就很容易弄巧成拙。现今将成语被误用的几种情况列出如下: (一)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含有生僻义(生僻语素),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容易望文生义。例如“如坐春风”比喻与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相处,受到亲切的教诲。有人附会为温暖如春。在“外面风吹雨打寒气逼人,屋里宾主谈欢如坐春风”(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6月13日)这句话中,“如坐春风”与“寒气逼人”对举,显系望文生义。再如“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加一句话。“赞”是参与、加入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赞”的常用义是称赞,因此这条成语很容易被误解为没有一句称赞的话。2008年2月14日《南方都市报》有一句话:“对于甘地在民族解放运动中提倡的手纺手织,泰戈尔不仅不赞一词,而且苛评有加。”此处显然误用。又如“万人空巷”本指家家户户的人都奔向一个地方,以致住宅空荡荡的。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哄动一时的情景。出处:宋·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诗:“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典型的错误用法:某某影视剧的播出造成了万人空巷,大家都在电视机器前等待收看它。 (二)对象误用 有些成语具有特定的使用对象,这是由成语的出处、意义和长期使用的习惯决定的,只能严格遵守而不能随意改变,否则必然造成误用。例如“豆蔻年华”语出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比喻十三四岁的少女。作为成语固然不必拘泥于这个年龄段,但绝不能相差太大。有人把它用于二十多岁的青年妇女,甚至用于男性,显然是用错了对象。再如“相敬如宾”只用于夫妻之间,形容夫妻之间相互尊重,像对待宾客一样,《心理辅导》2002年第3期有一篇题为《与“麻烦同志”周旋到底》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 “变色龙”的眼睛十分锐利,善于察言观色,特别是对上司的喜怒哀乐更是感兴趣。他们善于打点关系,可能利用吹捧,送小礼物,跑腿等小事情建立与上司的良好关系。对待这种人只要相敬如宾就好,不必特意去结交他们。此处明显为对象误用。又如“耳提面命”用于长辈对晚辈,“三令五申”用于上级对下级,“人老珠黄”只能用于女性等等。 (三)褒贬颠倒 有些成语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必须准确把握、恰当运用。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都是使用成语时常见的错误。例如“狼奔豕突”,意思是像狼和猪一样东奔西窜,比喻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或仓皇逃窜,是一条感情色彩十分鲜明的贬义成语。有些人把它同“东奔西跑”、“左冲右突”之类的成语混为一谈,例如说“让人误以为那时尚在毛儿盖一带狼奔豕突的毛泽东等人发布了这个宣言(按,指《八一宣言》)”(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年12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教案 复习目标 1、熟悉成语辨析题的命题特点; 2、熟悉成语辨析的四个方面。 自主复习 一、成语略解: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式,浓缩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内容,堪称汉语宝库中的精华。包括: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成语 二、考纲解读 1.过去怎么考(命题特点) (1)成语题属容易题。中华成语虽多,但考查立足于常见、常用、常错的成语,不考冷、偏、怪的成语。 (2)语料取自生活,鲜活生动。 (3)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大家辨析句中的成语是否使用恰当。); (4)近义成语辨析(以选择题形式考查近义成语的使用) 2.将会怎么考: 极可能继续考查近义成语辨析 (1)考查重点明确。一是熟语中的成语是考查重点,二是考查的误用类型一般集中在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误用、不合逻辑等方面。 (2)所考熟语一般是常用且易误易混的。尤其突出三不辨(不辨词义、不辨对象、不辨色彩)、三不合(不合语境、不合逻辑、不合习惯)。 三、同学们存在的问题 1. 积累的量不够大,存在盲区 2.积累时未形成体系,似是而非不扎实 3.容易受报刊、电视等媒体成语误用的影响 4、语境意识不够,对所记成语不能灵活应用。 四:如何复习备考: 1、积累是前提,是根本。 坚持记常见、常用、常错的成语。 要多要素并重而有侧重。即意义、色彩、对象、搭配等兼顾,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突出易导致误用的因素。 不可死记,要结合语境识记。要在理解中,在运用中识记,并及时地把它们用到作文中。 近义成语。1.联想记忆;2.不但要记清楚各自的意思,还要理解彼此的差别。 积累的四大途径: 随时记忆,积少成多 追本溯源,了解出处 合理联想,举一反三 课外训练,巩固落实 2、把握语境是关键。知道了成语的意义,只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半在于把握语境。要能根据语义找照应,划分关系看搭配。 3、灵活使用做题技巧。考场上要避难就易,灵活使用排除法。

传媒相关词汇整理

传媒类词汇 名词们… CCTV news 新闻联播 Lectures Room 百家讲坛 Oriental Horizo 东方时空 Topics In Focus 焦点访谈 Prime time 黄金时间 Live broadcast 直播 Newsroom 新闻编辑室Announcer播音员 Anchor 主持人 Perspective 看法 Exclusive news 独家新闻Topicality 时事问题 Editorial 社论 Catalogue 目录 Flash news daxinwen Columnist专栏记者 Informed source 信息来源Caption 图片说明 In-depth reporting 深度报道Invasion of privacy侵犯隐私Watchdog 舆论监督 Public opinion 舆论 Scandal 丑闻 Ancedote 轶事 Copyright 版权 Human interest 人情味 Yellow sheet 低俗新闻 News clue xiansuo Mass communication 大众传播(学) Mass media 大众媒体 Objectivity 客观性 News value 新闻价值 形容词.. Sensationnal 耸人听闻的 Dull 无聊的 Breathtaking 美极了.. Tear-shedding 催人泪下的Nostalgic 怀旧的 Interactive 交互的 Multi-functional Bountiful 丰富的

常用的… Copy the behavior Keep oneself informed 获取咨询 Provide people with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social issues Immune from violence 对暴力淡漠 Exaggerate the facts or make up dishonest reports Report the downside of society The violence in news broadcast,like murder,robbery or fights are more acceptable as they are real.It’s important to restrict violent news programs to late evenings in order to avoid their negative effects on children. (关于网络媒体)It is a kind of medium with the most instant news,and the contents are updated momentarily. It might be misused by certain figures purposely,which means it could be rather damaging once it was abused. Lead to unnecessary worries,even chaos or more problems 问题… Some people suggest that media should not report details of crimes to the public.Why do they suggest so?Is the suggestion reasonable? Do you think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will disappear with the popularity of the Imternet? Do you think it is appropriate for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to report the life of celebrities? 结合上个月那个记者被跨省的事件…..谈记者的节操

高考语文成语误用的八种类型

一 容易误释的成语(下面解释均正确) 七月流火: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火:火星。 日长一线:指冬至后白昼渐长。 木人石心:比喻人不受诱惑,不动心。 不经之谈:形容荒唐无根据的话。经:通常的道理。 长治久安:指国家长期太平、安定。治:太平。 党同伐异:和自己同派的就偏袒,不一派的就攻击。党:偏袒。 高屋建瓴:在高屋顶上倒翻瓶子里的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建:倒水,泼水。 毫发不爽:一点也不差。爽:差错,失误。 积毁销骨:众人不断的毁谤,可以置人于死地。销:熔化。 久假不归:长期借用而不归还。假:借。 劳燕分飞:比喻人离别。劳:伯劳鸟。 钟灵毓秀:美好的自然环境孕育优秀的人才。钟:凝聚,集中。 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体:体验,实行。 韬光养晦:隐藏自己的才能、锋芒,不使外露。韬:隐藏。 微言大义:精微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远意义。微:精微。 文过饰非:用假话掩饰自己的过失、错误。文:掩饰。 一傅众咻:一个人教,许多人扰乱。咻:教。 旷日持久:荒废时日,拖延很久。旷:荒废。 人浮于事:人员数量多于工作所需,人多事少。浮:超过。 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搬开灶旁的柴,避免发生火灾;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突:烟囱。 感同身受: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蒙受恩惠一样。不能理解为“共鸣”。 雅俗共赏:指人的文化水平的高低。不能理解为“作品的雅俗”。 求全责备:指对人对事苛求完美。不能理解为“对人的责备”。 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不能理解为“冷得不能出声”。 对簿公堂:指公堂上受审。不能理解为“告上法庭”。 目光如炬:形容见识远大。不能理解为“目光炯炯有神”。 空谷足音:比喻极难得的音讯或事物。不能理解为“传播声音(空谷传声)。 登堂入室:比喻造诣高深的程度。不能理解为“步入屋室”。 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好象没有听见。不能理解为“不放在心上(置之度外)”。炊沙作饭:并非形容生活艰难,而是比喻白费气力,劳而无功。 穿凿附会:指将毫无关联的事物生拉硬扯在一起强作解释,并非‘凿穿它使之符合规格” 毫发不爽:意为“一点不差”,并非“一点儿也不爽快”。 怙恶不悛:指“坚持作恶,不肯悔改”,并非“保护恶人使之不悔改”。 苦心孤诣:指费尽心血,刻苦钻研,在学问技艺上达到别人不及的境界。并非“苦心去发明创造”。 门可罗雀:意为“门庭冷落”,并非“门庭若市”。 米珠薪桂:形容物价昂贵,并非“把珍珠当米粒,把桂木当柴薪,比喻挥霍无度”。

高三语文常用熟语解释大全(601-800)

常用熟语解释大全(601-800) 601、三月不知肉味——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602、三折肱为良医——几次断臂,就能懂得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自能造诣精深。 603、杀风景——损坏美好的景色。比喻在大家高兴的时候,突然出现使人扫兴的事物。604、杀鸡焉用牛刀——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605、杀人不见血——杀人不露一点痕迹。形容害人的手段非常阴险毒辣。 606、杀人不眨眼——杀人时眼睛都不眨一下。形容极其凶狠残暴。 607、山锐则不高——比喻人太露锋茫,就成不了大事。 608、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俗语,比喻没有能人,普通人物亦充当主要角色。609、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山阴道:在会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风景优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 610、山雨欲来风满楼——欲:将要。比喻局势将有重大变化前夕的迹象和气氛。 611、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比喻两头没有着落。 612、上方不足,下比有余——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613、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梁:指上级或长辈。比喻在上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做坏事。 614、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形容无路可走的窘迫处境。 615、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 61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悲伤也没用了。617、蛇化为龙,不变其文——比喻无论形式上怎样变化,实质还是一样。 618、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比喻再难的事,拼着一死也敢干下去。 619、身后识方干——比喻一个人才,生前无人赏识,死后才被重视。 620、身在曹营心在汉——比喻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621、身在江湖,心悬魏阙——魏阙:古代宫门外高大的建筑,用作朝廷的代称。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 622、神不知,鬼不觉——形容事情做得很秘密,没有被人发觉。 623、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奥妙,在于各人的领会。 624、神龙见首不见尾——原是谈诗的神韵,后比喻人的行踪诡秘,刚一露面又不见了。也比喻言辞闪烁,使人捉摸不透。 625、生米煮成熟饭——比喻事情已经做成了,不能再改变。 626、胜败乃兵家常事——胜利或失败是带兵作战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 627、胜不骄,败不馁——胜了不骄傲,败了不灰心。 628、胜读十年书——胜:超过。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 629、失败为成功之母——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后取得胜利。630、失之东隅(yú),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631、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毫、厘: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开始稍微有一点差错,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632、狮子大开口——比喻要价或所提条件很高。 633、湿肉伴干柴——形容拷打。

常见的误用成语及分类

2016年中考语文——常见的误用成语 常见的误用成语 误用成语第一类:感情色彩 (1)褒贬颠倒 褒义词 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很迫切。 神机妙算:形容预料准确,善于估计形势,决定策略。 名不虚传: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洋洋大观: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 沁人心脾: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闲爽朗的感觉。 别有天地: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别出心杼:比喻写作不因袭前人,另辟新路。 有口无心:指不是有心说的。 惨淡经营:指苦心费力经营。 来日方长:未来的日子还很长。表示事有可为,劝人不必急于做某事。贬义词 满城风雨: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形形色色:形容很多,各种各样的都有。 无独有偶:不只一个,竟然还有配对的。 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了。 长此以往:长期如此这样下去。 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等量齐观: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 绞尽心机:挖空心思,想尽办法。 大言不惭:说大话,吹牛皮,一点也不害臊。 明目张胆:形容公开放肆地干坏事。 明哲保身: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忘乎所以: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 高谈阔论: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作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好高骛远:指在学习或工作上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忘了。 如丧考妣: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和着急。考,死了的父亲;妣,bǐ,死了的母亲。 一丘之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丘,土山;貉,hé,一种形似狐狸的野兽。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 虎视眈眈:形容恶狠狠地盯着看,等待机会下手。 别有用心:指言论或行动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图(多用贬义)。 衣冠楚楚: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外表内心不一样。 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好为人师:指不谦虚,喜欢以教育者自居。 神气活现:表现出自鸣得意或傲慢的神态。 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天花乱坠: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多指夸张而不符合实际。 巧舌如簧: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一团和气: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 改头换面:表面上改一下,实质上和原来的还是一样。

2019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

2012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 “2012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主要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有声媒体中心发布。“正能量、失独家庭、鹰爸、元芳体、表哥、莫言热、弹性延迟、甄嬛体、骑马舞、中国式过马路”等入选。 【正能量】2012年7月,众多博主在新浪微博、搜狐微博纷纷发布“点燃正能量,引爆小宇宙!”和“点燃正能量,运气挡不住!”的博文,起初几个博主的发布行为,引起了众多博主的好奇和跟进,造成一时间众多网友纷纷模仿发布。有的博主还上传了伦敦奥运会火炬的图片。点燃正能量,引爆小宇宙。点燃正能量,运气挡不住。这两句话也成为了当下网络最热的句子。在伦敦奥运火炬传递进行如火如荼之际,中国网友自发在微博进行了一轮“集中点燃火炬”的网络活动。 【失独家庭】在人们的身边生存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年龄大都在50开外,疾病或意外却让他们遭遇独子夭折的厄运。在经历了“老来丧子”的人生大悲之后,已失去再生育能力,只能独自承担养老压力和精神空虚。 【鹰爸】一名来自南京的父亲要求4岁儿子在暴雪中只穿小短裤裸跑的视频一被放到网上,立即引发了热烈的跟帖和转发,这名父亲随即获封“鹰爸”之称。 【元芳体】元芳体是网络流行语言风格,其句式为前面陈述一件事情,在最后会加上一句“ 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体”来源于《神探狄仁杰》系列电视剧,剧中狄大人常对李元芳说:“元芳,此事你怎么看”。有网友截图总结出四部剧中狄仁杰中一脉相承,简直成了狄大人的口头禅,而李元芳的回答也固定化,“大人,我觉得此事有蹊跷。”“此事背后一定有一个天大的秘密。”2012年10月,这一惯有的片断被网友吐嘈,并跟风模仿形成了“元芳体”,产生各种版本。这一口头禅成了网友发表意见、讨论问题的万能句式。大到国际新闻,小到晚上家里吃什么。欢乐的网友总会在叙述后加上一句:元芳,你怎么看? 【表哥】2012年8月26日凌晨,陕西延安境内发生重大车祸致36人死,2人重伤。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视察事故现场微笑的照片引发网友对他进行了人肉搜索,网友从这位官员身上“搜”出了各种名表,被网友们称为“表哥”。 网络用语,即对平日戴有多块进口名贵手表的权贵者的戏称,如是男性戴表者称之为“表哥”,属女性则称之为“表嫂”。例如因戴名表多款且价值不菲的陕西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就被网民称之为“表哥”。 【莫言热】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喜获诺贝尔文学奖,随即在社会上突然刮起了一股强劲的莫言热:莫言的作品脱销,媒体争相采访,家长让孩子看“莫言”,有人建议将莫言的作品收入教材,甚至在网络上看到了一些本不是莫言的言论也被冠以“莫言说”……这股狂热之风充分展现了国人对莫言的肯定,引发了国人追捧莫言之热情。 【弹性延迟】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2年6月表示,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政策,这一话题近期始终受到公众的热切关注。人社部表示,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反对的声音也随之而起。 【甄嬛体】随着电视剧《后宫甄嬛传》的热播,剧中的台词也因其“古色古香”、包含古诗风韵而被广大网友效仿,并被称为甄嬛体。不少观众张口便是“本宫”,描述事物也喜用“极好”、“真真”等词,瞬间,“甄嬛体”红遍网络。 【骑马舞】骑马舞,出于韩国歌手PSY《江南Style》(Gangnam Style)里的舞蹈。韩国大叔PSY的《江南Style》,这首歌推出2个月来,不仅登上韩国各大音乐榜单首位,还打入欧美市场,从大明星到普通歌迷,到处都在模仿《江南Style》MV中的骑马舞。由于此舞蹈

成语的误用 论文

成语的误用 现代生活中,语言的内容愈发丰富。语言的运用也越来越灵活。我们的语言文字由繁琐化为简洁,很多涵义丰富的成语因其古老久远的意义逐渐迷失在时代的长河中,很多成语在现今社会,都出现了误用的现象。尤其表现在日常的口语对话中,中学生的乃至大学生的书面表达中也多有出现。 例如,日常我们和别人对话时经常会用到不知所云,一般会误用成:他在说什么?不知所云。这里的不知所云,意为不知道说的什么,应该用来描述说话人而不是和说话人对话的另一人。这样就造成了成语的误用。生活中很多人很难注意这个成语的运用。应多注意,避免造成误用。再如高中生容易出现的成语误用:瓜田李下。很多学生误认为这是描述的安逸的田园生活。种满瓜果的田地里和结了满树的李子树下,一片丰收祥和的场景。然而,瓜田李下指的却是在这硕果累累的地方很容易让人怀疑具有叵测之心。本意和误以为的意义差之千里,如若不注意使用,就会造成笑话。同样是多出于高中生中的成语误用。如坐春风,很多学生误认为是沐浴在美好的春风中。享受着美好的景色。实则指人们收到了良好的教化。很多人对成语的误解造成了很多句意偏差,贻笑大方。今日,在观看《芈月传》中,人物对话中有这样一句:大王待你真心,而你却首鼠两端。首鼠两端原意指迟疑不决,动摇不定,不知作何决断。而剧中明显误用为人物行为前后不一致。影视作品中这种语误出现,尤其是古代文化。这样的误用传播会对更多人造成误解,应该及时改正,避免错误文化的传播。同时,

我认为广大媒体发行者应严谨对待文本台词的使用。 成语误用的情况出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其缘由也分为很多种。很大一部分可以归类为望文生义。很多人看到成语根据字面意思,不假思索的断章取义,下意识使用,从而造成了误用。例如:惨淡经营这个词,很多人根据字面意思误用,实际释义却是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很多人误解为艰难得做着某事,而忽略了在困难的境况中。同样的例子还有,最为常见的误用还有万人空巷这个成语。如,2008年北京举办了奥运会,人们都守在电视机前观看,大街上万人空巷。这里的望文生义实在典型。万人空巷并不是街道上空无一人,反而是人山人海,恰恰相反。再如:诗经中的七月流火一词。经常被误认为是天气炎热,实则相反,意为天气转凉。鬼斧神工一词,原意形容建筑雕塑的记忆精巧,非人工所能为。却常被误用来形容自然景色。相近的还有巧夺天工一词。对于这种容易使人望文生义的成语,我们应多加关注,在日常生活中的成语使用时一定要避免这种典型的错误的产生。 成语有着久远的意义沉淀,其中含义也多有褒贬,很多时候我们对成语的褒贬词性不分,同样会造成成语的误用。例如胸无城府一词。指为人坦率,本意为褒义。却多被误用为贬义,形容别人大脑简单。如若不注意此词的本意,错来使用,定会造成沟通中的不便与误会。再如趋之若鹜一词。本义是像鸭子一样的成群结队的跑过去。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事物,意为贬义。同样也是由于用词者对趋之若鹜的词性不分,用来比喻追赶好的事物。造成成语的误用。这种情况

部编版小学语文100个常用俗语,有解释,有例句

1.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马不卸鞍,人不解甲,比喻时刻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2.拔出萝卜带出泥。 拔出萝卜带出泥,比喻事情办得不干净不利索,使得其他的人或事受到牵连,也比喻引起了不必要的麻烦。 3.饱汉不知饿汉饥。 比喻不能设身处地为有困难的人着想。 4.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这句话是四川的俗语,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形象化表述。 5.百星不如一月。 一百颗星星发出的亮光不如一个月亮发出的光明亮,比喻量多不如质优。 6.不要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 告诫人们不要孤注一掷,把所有的精力资本都投入到一件事情上,应该做多手准备,留几条后路。 7.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遇到困境后应有所变通,不要固执一种选择。 8.闭塞眼睛捉麻雀。 比喻盲目地办事情。 9.唱白脸。 白脸:京剧中的反派角色。指扮演反面的角色,对事情采取尖酸苛刻的态度。 10.唱对台戏。 比喻采取与对方相反的行动,或有意搞垮对方。 11.唱高调。 说不切实际的漂亮话;说得好听而不去行动。 12.唱空城计。 比喻掩饰自己力量空虚、骗过对方的方法;比喻某单位的人员全部或大部不在;形容肚子饿。 13.唱主角。 比喻担负主要任务或在某方面起主导作用。 14.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气势,等敌人疲惫时再狠狠打击。 15.鞭长不及马腹。 指鞭子虽然很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上。后以之比喻力所不能及。 16.吃不了兜着走。 比喻某人行为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 17.吃错药。 比喻说话办事有违常理。 18.吃小灶。 比喻享受到特殊照顾。 19.丑媳妇早晚要见公婆。 比喻不好的东西迟早要让人知道。 20.穿小鞋。 比喻暗中报复人,刁难人。 21.闯红灯。 比喻超越法现有的规则办事。

常见的熟语误用类型和分析

常见的熟语误用类型和分析 积累容易望文生义、用错对象的熟语,做到能举一反三,同时注意平时广泛地搜集、整理;然后通过平时学习中的题目进一步全面总结熟语误用的类型,为提高解题能力打下良好基础;最后利用讲义的形式进行训练、总结、积累。 1.梳理掌握熟语误用类型。 2.对易错熟语的搜集整理。 3、全面掌握熟语辨析方法。 4、.学会分析不同熟语之间的细微差别。 (一)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1.【万人空巷】并不是指街上空无一人,而是说家家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欢迎、庆祝等盛况 误用示例: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地。 误用分析:本句从语意上看,要表述的是人们闭门不出在家里欣赏电视剧,因此“万人空巷”用在此处错误; 2.【三人成虎】原指有三个人谎报市上有虎,听者就信以为真了。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误用示例:你应该和朋友合作搞这个课题,要知道三人成虎,众志成城。误用分析:这里将“三人成虎”错解为“很多人在一起就会像老虎一样力量强大”。 3.【河东狮吼】比喻悍妇发怒。 误用示例:二十一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河东狮吼,巨龙腾飞,指日可待。 误用分析:这里将“河东狮吼”错解为“东方睡狮醒来,发威长吼”,致使意义、适用对象、色彩均不当。 4.【下里巴人】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歌曲,后来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跟“阳春白雪”对举。 误用示例:一些人对中国的茶有偏见,以为茶只是下里巴人解渴的东西,档次不如进口饮料。 误用分析:这里将“下里巴人”错解为“普通的乡下人”。 5.【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极纯熟的地步。 误用示例: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长此以往,学生目无全牛。

中考常见108个成语、熟语

媒体中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 1空穴来风;空穴是来风的条件,既能来风,必有空穴,传闻有一定根据。大多用来表示毫无根据,完全用反了。 2三人成虎:传言有虎的人很多,大家便相信了。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3美轮美奂: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丽。媒体上凡形容美好事物皆用此语,错。 4炙手可热:形容人很有权势,含贬义。媒体扩大其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其本义。 5侃侃而谈:“侃侃”本为刚直之意。谈得理直气壮才叫侃侃而谈。人们大多用此语形容聊天,属误用。 6首当其冲:首先受到攻击,一般作谓语。常被人误用为定语,代替“首先”。 7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常被人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且写作“不温不火”,真是不伦不类。 8鼎力相助: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9一言九鼎:说话有份量。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10首鼠两端:迟疑不决。常误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 11溢美之词:过度赞美的言词。常误用于褒义场合。 12脱颖而出:比喻人才崭露头角。陆星儿曾误用于“脱颖出来,潇潇洒洒地活一辈子”;还有人说“从母鲸腹中脱颖而出”。 13蓬荜生辉:谦敬之辞。广告语说“让您的居室蓬筚生辉”,简直是骂人。 14不可收拾:无可挽救,不可救药。常有人在“一发而不可收”这句惯用语后加一“拾”字,变褒为贬。 15出奇制胜:作谓语,不带宾语。说成“出奇制胜叛军”之类则错。 16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17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这两个成语常被混用。 18义无反顾:为正义而勇往直前。常被用于毫不犹豫的干坏事,错。 19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20望其项背:能够赶上。只用否定形式。很多人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错。 21差强人意:大体上使人满意。多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22抛砖引玉: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媒体常见错别字举隅

媒体常见错别字举隅 媒体常见错别字举隅 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对公众影响较大,作为大众传媒之一,肩负多重责任。其中规范地使用祖国语言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可是据笔者观察,电视字幕,经常有错别字赫然出现,地方台有,中央台也有;娱乐节目有,新闻节目也有。这种现象不免使人对电视台的工作作风,文化品位产生怀疑。更主要的是,这种以讹传讹的做法,贻害青少年。为此,我将常见的错别字略举一二,希望能引起媒体从业者的重视。 “大度”误作“大肚”。“大度”指气量宽宏能容人,如“人得学得大度些,否则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与别人争执,不值”。使用者想当然,以为气量大的人,一定肚子大,实在令人笑破肚皮。 “赃物”误作“脏物”。“赃物”是指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使用者认为凡“赃物”肯定不干净,所以就用了“肮脏”的“脏”,且两个字既声同,又形近,经常用错就在所难免了。其实,贪官污吏对“贝”字旁的钱物(赃)感兴趣,对“月”字旁的垃圾(脏)可就没什么兴趣了。 “改邪归正”误作“改斜归正”。“改邪归正”指不再做坏事,走上正路。使用者,将“奸邪”的“邪”误用为“歪斜”的“邪”,可能是没搞明白这两个字的词义轻重、适用范围。 “偕同”误作“携同”。“偕同”指跟别人一起(到某处去)。使用者将表示“一起、一同”的“偕”字,误用作表示“随身带着或手拉着手”的“携”字,可能是不了解,家眷是可以“携”的,夫人是不能“携”,只能“偕”的。 “脉搏”误作“脉膊”。“脉搏”指动脉的跳动。使用者将表示“跳动、搏动”的“搏”,误用作“胳膊”的“膊”字,可能是受“脉”的部首影响。殊不知,心脏血脉与“搏动”有关,与“胳膊”毫无关联。 “元凶”误作“原凶”。“元凶”指祸首。使用者将“为首”的“元”,误用作“最初的、原来的”的“原”。“最初的”不一定是头目。 “马甲”误作“马夹”。“马甲”指背心。使用者将“围于身体前后,起保护作用”的“甲”,误用作表示“双层的衣服”的“夹”。 “震撼”误作“震憾”。“震撼”指震动摇撼,如震撼人心。使用者将表示“摇撼”的“撼”字,误用作表示“失望”的“憾”字,大约是认为,“震撼”与心情有关,应该是竖心旁。 “无上光荣”误作“无尚光荣”。“无上光荣”指最高荣耀。使用者将表示“最高”的“上”,误用作“高尚”的“尚”,其实,稍加留意,就会发觉,“无尚”不好解释。 “厮打”误作“撕打”。“厮打”指相互扭打。使用者将表示“相互”的“厮”,误作表示“撕扯”的“撕”,以为“打”一定与“撕扯”有关。 “变本加厉”误作“变本加利”。“变本加厉”指变得比原来更加严重。使用者将表示“本来、原来”的“本”,误解为“本钱”的“本”,把表示“厉害”的“厉”,误解为“利益、利钱”的“利”。“本”与“利”似乎应成对出现。 “纷至沓来”误作“纷至踏来”。“纷至沓来”指连续不断的到来。使用者将“杂沓”的“沓”,误解为“脚踏”的“踏”,似乎觉得,到来一定要用脚,所以加“足”。 “贸然行事”误作“冒然行事”。“贸然行事”指轻率地、不加考虑地做某事。使用者将“不加考虑、轻率”的“贸”,误用为“冒失、冒昧”的“冒”。其实,意思相去甚远。 “精简机构”误作“精减机构”。“精简机构”意思是去掉不必要的,留下必要的机构。使用者将“简化”的“简”,误用为“减少”的“减”。前者注重机构的“精”,后者则强调机构的“少”,前者是形容词,后者是动词。二词还是有差别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