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电常数

介电常数:英文名称:dielectric constant。电容器的极板间充满电介质时的电容与极板间为真空时的电容之比值称为(相对)介电常数。又称为“电容率”或“相对电容率”。介电常数通常随温度和介质中传播的电磁波的频率而变。电容器用的电介质要求具有较大的介电常数,以便减小电容器的体积和重量。

电容式物位开关是利用无料时介质是空气,有料时介质是物料这种差别来实现料位报警的,空气的介电常数约为“1”,如果物料的介电常数越大,则无/有料之间的电容差别就越大,物位开关越好判断。而物料品种一旦固定了,它的介电常数也就固定了,要使无/有料的差别尽量大,只好延长探极长度,以使电容式物位开关稳定工作。当然,电容式物位开关也有“灵敏度标定”这种方法去适应上述“差别”的大、小,但灵敏度标定得太高,抗干扰能力会变低。所以,还是在可能情况下,用长一点探极好。

介电常数代表了电介质的极化程度,也就是对电荷的束缚能力,介电常数越大,对电荷的束缚能力越强。它是表示绝缘能力特性的一个系数,以字母ε表示,单位为法/米。

介电常数分为:

(1)绝对介电常数(absolute dielectric constant)ε0,定义为1/μ0c2,其中μ0为真空磁导率,c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2)介电常数,定义为电通量密度D除以电场强度E。其SI单位为法/米,常用微法/米、纳法/米、皮法/米;

(3)相对介电常数(relative dielectric constant)εr,定义为ε/ε0,其中ε0为真空介电常数,它是无量纲量。在化工中一般使用相对介电常数来表征电介质或绝缘材料电性能。一般化工文献中,往往使用“介电常数”代替“相对介电常数”。但在有可能混淆的场合,不得把相对介电常数简称为介电常数。



介质在外加电场时会产生感应电荷而削弱电场,原外加电场(真空中)与最终介质中电场比值即为介电常数(permeablity),又称诱电率.

如果有高介电常数的材料放在电场中,场的强度会在电介质内有可观的下降。

常用电介质的介电常数(瓷器,云母,玻璃,塑料等)见于
https://www.360docs.net/doc/c4836290.html,/sll00002/PUBLIC/PhysicsConstant/pcontent21.html

电介质经常是绝缘体。其例子包括瓷器(陶器),云母,玻璃,塑料,和各种金属氧化物。有些液体和气体可以作为好的电介质材料。干空气是良好的电介质,并被用在可变电容器以及某些类型的传输线。蒸馏水如果保持没有杂质的话是好的电介质,其相对介电常数约为80。

一个电容板中充入介电常数为ε的物质后电容变大ε倍。

电介质有使空间比起实际尺寸变得更大或更小的属性。例如,当一个电介

质材料放在两个电荷之间,它会减少作用在它们之间的力,就像它们被移远了一样。
当电磁波穿过电介质,波的速度被减小,有更短的波长。

相对介电常数εr可以用静电场用如下方式测量:首先在其两块极板之间为空气的时候测试电容器的电容C0。然后,用同样的电容极板间距离但在极板间加入电介质后侧得电容Cx。然后相对介电常数可以用下式计算
εr=Cx/C0


对于时变电磁场,物质的介电常数和频率相关,通常称为介电系数。

介电常数又叫介质常数,介电系数或电容率,它是表示绝缘能力特性的一个系数,以字母ε表示,单位为法/米

附常见溶剂的介电常数
H2O (水) 78.5
HCOOH (甲酸) 58.5
HCON(CH3)2 (N,N-二甲基甲酰胺)36.7
CH3OH (甲醇) 32.7
C2H5OH (乙醇) 24.5
CH3COCH3 (丙酮) 20.7
n-C6H13OH (正己醇)13.3
CH3COOH (乙酸或醋酸) 6.15
C6H6 (苯) 2.28
CCl4 (四氯化碳) 2.24
n-C6H14 (正己烷)1.88




介电常数, 用于衡量绝缘体储存电能的性能. 它是两块金属板之间以绝缘材料为介质时的电容量与同样的两块板之间以空气为介质或真空时的电容量之比。
介电常数代表了电介质的极化程度,也就是对电荷的束缚能力,介电常数越大,对电荷的束缚能力越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