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

1、文学形象:

是读者在文本修辞的感染

过程中经由想象和联想而生成

的生活图景,主要有文学意象、

文学意境和文学典型三种形态。

三种文学形象在具体的文学文

本中往往相互渗透。

2、文学意象:

所谓意象,也就是表意之象,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表意性功能

的文学形象,具有指意性、暗示

性、朦胧性。美国艾布拉姆斯最

先提出。

A、意象的象征性:

作为一种表意之象,文学意

象的内涵是象征的。即理解一个

意象的含义,要通过领会其暗示

或者指示出来的象征意味,着重

把握其观念性的内涵。)

B、文学意象特征:

(1)指意性:从意象的设置目的来看,文学意象具有指意性

的特点。即一种意象往往为了表达特定条件下生成的的观念或

者认识,是受作者个人意图支配的形象,而不一定要符合现实

生活中的形象特征。

(2)暗示性:从意象的表达方式来看,一个意象往往通过隐喻、

转义等方式,暗示其内在的意义。

(3)朦胧性:从意象的接受效果来看,文学意象往往显得意味

多样、景象晦暗,不能最终确定其意义。

C、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意象区别:

古典文学意象表达含蓄,是客观意象,古典注重“意生象外”;

现代意象表达含混,是主观的意象,注重“意象”的直接呈现。

D、解读文学意象的意义:

(1)结合文本语境;

(2)尽量掌握文学写作的背景材料;

(3)根据历史文化的不同情况,

深入领会文本中意象的美

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3、文学意境:

文学意境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象。文学意境是中国文学中一个重要而又源远流长的概念,不仅有丰富的理论资源,而且在文学实践活动中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通过作者的感会于心,以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的方式呈现的,具有韵味无穷的阅读特点的审美画面。

A、特征:

(1)、情景交融:意境所激发的想像性画面,往往是一种情感与

景致紧密地交织而成的情景交融的

景象。

(2)虚实相生:意境往往被分为“实境”和“虚境”,而意境的

塑造,则是虚中求实,虚实相生的。

(3)感会于心:意境的理解方式与一般的文学形象不同,由于意

境的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就要求

读者不能用过于理性思考或者情感

投入,而是要靠一种瞬间形成的,

建立在审美直觉基础上的感会于心

的阅读方式。

(4)韵味无穷:从意境的修辞效果来看,意境的情景交融和虚实

相生导致余味深厚,令读者长久地

回味。

B、古典与现代的文学意境:

古典中的意境审美形态较为单纯,情感抒发较为含蓄;

现代中的意境以意境的情景交融实现抒情感染力;呈现中国

古典空灵境界的审美余韵。

4、文学典型:

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象,是以一种独特的个别去显现普遍性的人物或事物的文学形象。具有独创性、历史性、多义性、感染性。

A、特征:

(1)独创性:从价值形态看,典

型是“这一个”具有独创性。

(2)历史性:从审美表现看,典

型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具

有历史性。

(3)多义性:从阅读接受看,

典型给人的感觉复杂多样,具有

多义性。

(4)感染性:从修辞效果看,

典型能激发人的强烈认同感,具

有感染性。

B、西方典型与中国典型区别:

西方文学在细节中塑造典型,追求细腻感和真实感。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典型使人们可以集中地和富有代表地体验中

国人的现代性境遇及其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高二年级组郑思萌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性 格: 2、激发学生课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拓展文学知识,修炼 文学素养; 3、理解和探究中国古代女性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培养学生正确的 价值观和独立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不能类型的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制造人物命运的 原因; 2、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鉴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下曾经在课本中学过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并简要分析下

这些形象的人物性格 二、初步感知 接下来用四个课时分四个方面归纳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 1、中国古代才女; 2、被誉为“红颜祸水”的女性; 3、聊斋中的女鬼; 4、中国古代妓女。 三、中国古代才女 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 卓文君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卓文君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裈,与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卓王孙深以为耻,不得已而分财产与之,使回成都。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又据《西京杂记》载,文君作司马相如诔文传于世;又载相如将聘茂陵人之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后世常将卓文君事用为典故。传说后来两人生有一女,唤名琴心。因正月初一生,故皇后赐名元春。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史学家班彪女、班固与班超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gū)。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班昭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浅论《聊斋志异》之悍妇形象 毕业论文

Talking about shrew image in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摘 要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短篇文言志怪小说集,在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品中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女性人物形象,不仅有侠骨柔肠的红玉、天真善良的婴宁、温柔多情的狐女、安分贤惠的邵九娘,还有虐待公婆的尹氏、毒打丈夫的江城、虐待子嗣的牛氏、咆哮公堂的邵女。本文对其中写得尤为出色的悍妇形象及她们的结局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中不仅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和不幸的命运,看到当时妇女为争取幸福快乐的生活而迈出的艰辛步伐,看到她们为了尊严而不懈努力的拼搏精神,还可以看到那些扭曲的人性背后那令人不得不深思的问题。本文将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些悍妇,对她们的行为做出解释,还她们以本来面目。 关键词:聊斋志异;悍妇形象;新视角 题 目 (中、英文)

Abstract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is the most famous classical short mystery novel collection of ancient China, which occupy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literary history.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this works, not great and softhearted Hongyu , innocent and kind-hearted infant, gentle and amorous female fox , law-abiding and virtuous Shao Jiuniang, but female Yin who abusing her mother in-laws, Jiangcheng who beating his husband, male Niu who beating his children and femle Shao roaring at law court. This paper makes a deep analysis about the particularly outstanding shrew image and their results, in which we not only can see the lower status and unfortunate fate women who were in the bottom of the society, the women who made difficult pace and tireless efforts for freedom and equalityand happy life at that time, their unremitting efforts and the fighting spirit for dignity , but also can see the questions which have to be thought deeply behind the distorted human nature . This paper views these shrew women from a kind of new sight, makes explanation for their behaviour and gives them their true colors. Key words: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shrew image; new sight

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本文是关于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是人学,尤其是小说,其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品的主题,揭示生活的本质,表达作者的审美意识、美学观点。因此,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就成为小说阅读的考查热点。鉴赏人物形象一般分三步走:首先,要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入手,了解人物的外貌、心理、性格等;其次,要通过作品对人物的种种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最后,要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认识人物形象的意义和作用。下面,笔者想以近年高考试题为例分类简析一下其设题方式及答题策略。 一、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设题方式】 示例: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2010年高考山东卷) 【答题策略】 “简要概括”“性格特征”是审题要点。据此,只要找到答题语域,提取或整合出体现“性格特征”的词语即可,无需分析。先找出答题区域在节选部分的最后一段。祥子的性格特点在作者描写和叙述中有体现。比如,“假若他去当了兵,他决不会一穿上那套虎皮,马上就不傻装傻地去欺辱人”,是善良本分的体现;“在车厂子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做”,是写祥子的勤劳;“过了几天,他们看出来他一点没有卖好讨俏的意思,他是那么真诚自然”,

则体现了他的真诚自然。 【答案示例】 勤劳;朴实(憨厚老实,善良);上进(有生活目标,有追求,有上进心);真诚自然(不卖好讨俏)。 二、分析人物的心理特点 【设题方式】 示例: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2010年高考浙江卷) (1)拍拍: (2)喝令: (3)挺直: 【答题语域】 在弟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答题策略】 “加点的动词”“简析”“心理”是审题要点。据此,要联系前后文和文章的主旨,对每个动词加以分析,从而把握其心理特点。比如,父亲在弟弟困难的时候“喝令”他收下自己的退休工资卡,语言是强硬的,但其中的疼爱也是不言而喻的。 【答案示例】 ①拍拍:表现了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②喝令:以强

文学典型形象的意义

文学典型形象的意义 张慧 10对外汉语 100103133 论文提要: 自古以来,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塑造了鲜明的形象,通过典型形象的塑造,读者了解了 作品的精华所在,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人生道理。因此,研究文学典型形象,对我们具有很大 意义和启迪。 我们读优秀的小说、散文、戏剧文学、报告文学,都会感觉到文学典型的存在。他们开 阔了我们的眼界,给了我们很多深刻的启示,激发我们对生活、生命的热情。可以称得上成 功的文学作品,一定离不开典型的文学形象。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文学典型形象的意义。 文学典型形象的特点可以这样概括:它除了具有普通形象的一般特点,还具有更加深刻 的思想性,具有更加普遍的社会意义,具有更鲜明的个性和更丰富的审美价值。这些特点是 普通的文学形象所不具有的,或者是缺乏的。文学典型形象可以说是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骨干,是使文学作品生动起来的血肉。典型形象具有很大的意义。 首先,典型形象展示了社会性、时代性,也表达了人的思想性。一个优秀的典型形象给 读者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形象本身。典型形象凭借它的典型性、形象性赢得读着喜爱,同时 引起读者的共鸣。正如恩格斯所言:“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 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这句话道出了文学典型形象的意义,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例如,给我们深刻意义的典型形象--阿Q,他给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人们 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境界。通过这一典型形象,我们理解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和人民 所受的压迫。鲁迅先生介绍《阿Q正传》的创作初衷时说,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我们可以从鲁迅先生的这句话领会到作品的思想性、深刻性、代表性,体会到阿Q这 一形象具有的意义。茅盾先生也指出阿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联系当今社会,阿Q这 一形象已经越来越多,他的形象折射出人类具有的共性。具有很深刻的普遍价值,也是普通 形象不具备的。 其次,典型形象展示了鲜明的个性。作家笔下的形象个性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典型形象 的个性不是容易塑造的。典型形象是典型,也是单个人。这样“单个人”的个性更是立体的、透彻的、全局的,而不是片面的、单薄的、狭隘的。 例如《水浒传》所描写的一百零八将,每个人都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毫无重复。又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他有奇特的语言、名字、外表、动作,正是这些独特的 个性使他成为典型形象,这样的典型在其他作品中是找不到第二个的。 再次,典型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揭露现实批判社会丑陋的一面或是赞扬某种品质。例如,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讲了一个奇怪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奇特的人。 尽管他作为一个人已经“虫化”,但他是现实生活中一类人物的代表。他的命运具有深刻的 社会意义,给人启迪。再如,祥林嫂就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她勤劳、善良、质朴、但 在那个时候她不但得不到人权,反而被压迫被虐待。她的反抗也是悲剧的。她不懂为何要承 受压迫,也不懂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封建迷信麻木了人的思想,她的命运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缩影。 最后,典型形象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安娜是世界第一流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 说《安娜 .卡列宁娜》中的女主人公。这是个年轻美丽、精力充沛,勇敢追求资产阶级女性 解放的俄国贵族上层进步妇女的典型,是一个令人同情的感情丰富真挚、复杂的悲剧形象。她是一个集外形美和内在美的贵族妇女。因此,她无论出现在哪种场合都给人一种美感。她

比较文学形象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 狄泽林克【译】方维规 【译者按】在西方比较文学界,形象学早已不是陌生概念;它的历史已经不短。十多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界日益关注这一研究方向。孟华的不少译介文章及其主编的《比较文学形象学》(2001)一书,无疑为这一研究方向在中国的推广做出了贡献。然而,当前一些专著和教科书中对形象学的历史、方法、特点及其代表人物的评介,似乎还有一些值得补充的地方。因此,笔者以为有必要继续介绍一些形象学文献。本文是狄泽林克(Hugo Dyserinck)1977年版《比较文学引论》(Komparatistik. Eine Einführung)第二部分第一章第三节:“比较文学形象学”(" Komparatistische Imagologie" )。这是国际学界公认的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纲领性篇章之一。 狄泽林克是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首屈一指的人物,也是20世纪50年代加雷和基亚倡导研究他国形象之后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当时,韦勒克及其追随者对法国研究方向的批判,将形象研究打入冷宫,是狄泽林克《关于“形象”与“幻象”及其比较文学研究中对这个问题的探讨》(1966)这篇短文,使得形象研究“起死回生”。比较文学形象学自60年代以来的重新定位或曰真正突破,无疑得感谢狄泽林克;Imagologie(形象学)这个学科分支的名称也是他首先引入比较文学的,他被不少人称为当代欧洲形象学之父。狄泽林克以文化研究为重点的形象研究,以及他领军的德国亚琛学派亦即亚琛比较文学纲领对形象学的重视,不管在理论阐述方面还是研究实例中都取得了丰硕成果。狄泽林克重新倡导形象学之后,谁也绕不开他,即使是新的发展和新的视野,也是一种或明或暗的反应。《比较文学引论》一版再版,在这期间,形象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并蔚然成风。 本篇《比较文学形象学》毕竟初版于1977年,作者本人在80年代、90年代的论述中也对自己的观点作了一些修正,从而使形象学成为一个真正的体系。《比较文学形象学》产生于这个研究领域被奚落被冷落的时期,因此,狄泽林克在文章中为发展这一研究方向“摇旗呐喊”,有些陈述和论点因为新的发展已经过时,还有一些想法未必高明。尽管如此,本篇中的基本或主要观点以及狄泽林克后来的一些论述,依然是当今西方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和实践的主流。另

傲慢与偏见中的头韵修辞特点吴颖

第9卷第11期 2012年11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Nov.2012Vol.9No.11 1.简·奥斯丁使用头韵的时代背景 头韵作为起头音重复的一种语音修辞形式,是进入英语中的第一种修辞格(张秀国,2005:91)。早在古英语时代,由于其诗歌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口头形式代代相传(李正栓, 2006:236),为使其旋律悦耳动听、朗朗上口,常会大量使用头 韵而形成独特的头韵体诗歌(肖明翰,2009:27),如古英语史诗Beowulf (《贝奥武夫》)中的一行诗句“And the heathen ’s only hope ,Hell ”(Raffel ,2008:10),其头韵简明、生动、渲染对 比的强烈效果可见一斑。然而,在11世纪后尾韵和其它格律的出现使头韵的影响日渐式微,虽然在14世纪晚期有短暂兴盛(肖明翰,2009),但它只是作为英语文学中众多修辞中的一种而存在。 尽管在18世纪头韵的使用已逐渐受到冷落,但由于头韵具有赏心悦目、重点突出等优点,简·奥斯丁对这一辞格仍是情有独钟,在其私人信件中,她曾表明自己对头韵和双关的喜爱(“fondness for puns and alliteration ”)(Auerbach ,2004: 180),也将自己两部重要的小说以头韵的形式命名(即“Pride and Prejudice ”和“Sense and Sensibility ”),娴熟地利用头韵的 对比效果来进一步激发读者阅读的好奇心为其作品增色添辉。除了书名外,简·奥斯丁在其小说中也大量的使用头韵,但通过头韵能取得何种修辞效果,此前研究并不深入,本文拟以《傲慢与偏见》的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探讨文学作品中头韵的修辞特点和修辞效果。 2.小说中头韵形式的修辞特点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挖空心思想要构思出看上去独具匠心、听起来韵味悠长的文字以表达其作品中试图表达的精神实质,简·奥斯丁也不例外,她在《傲慢与偏见》中运用了许多十分形象而又喻意丰富的头韵,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2.1起头音重复的突出强调 无论头韵重复的是首辅音还是首元音,这样靠语音的重复创造出的音响效果势必对该头韵词进行了一定的强调,而同时几个头韵词语的使用所表现出的整齐美和节奏感更是音义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1)…;and whenever any of the cottagers were disposed to be quarrelsome ,discontented,or too poor,she sallied forth into the village to settle their differences,silence their complaints,and scold them into harmony and plenty.(Chapter 7,Volume II )只要哪个村民爱吵架,好发牢骚,或是穷得活不下去,她总 是亲自跑到村里,去调节纠纷,平息怨言,骂得他们一个个相安无事,不再哭穷。(孙致礼译) 这是小说中伊丽莎白在柯林斯夫妇家做客期间对凯瑟琳夫人的印象,简·奥斯丁将这位夫人比作好管闲事的非正式“地方行政长官”,她不仅调节(settle)纠纷,平息(silence )怨言,还喜欢教训人(scold ),三词均以摩擦音/s/开头,辅音重复并融合排比的形式极大地加强了语势,让一个专横跋扈、想用权势让人不吱声(hush )的悍妇形象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 (2)Good Heaven !Brighton ,and a whole campful of soldiers , to us ,who have been overset already by one poor regiment of militia ,and the monthly balls of Meryton !(Chapter 16,Volume II )天哪!梅里顿还不过只有小小一个民团,一个月举行几次 舞会,就把我们扰了个天翻地覆,要是布莱顿,还有那整整一个营地的军人,那还了得呀。(张玲等译) 例2是伊丽莎白得知妹妹莉迪亚想要到布莱顿度假时的反应,三次起头鼻音/m/的重复,使该音鲜明突出,强调伊丽莎白对于/m/(militia 民团)的厌恶情绪。 2.2成对词并列的言简意丰 成对词是头韵中的特殊结构,兼具独特的形式美及和谐的韵律美(吕煦,2004:311),如同书名一样,简·奥斯丁在小说中也广泛而纯熟地使用这一并列结构,文中头韵更是有一半以上是成对词,如advice and assistance,calm and concise 等,由于头韵成对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较强的可读性,醒目传神,可大大加强小说中的独特表达效果。 (3)…she sat down again and tried to conceal,by incessant employment the feelings which were divided between distress and diversion.(Chapter 19,Volume 1)于是(她)便重新坐下 来,试图借助不停地做针线,来掩饰她那啼笑皆非的心情。(孙致礼译) 此例描述的是伊丽莎白的表兄柯林斯向她求婚之前她的心情,她一方面想到要拒婚的不快(distress ),另一方面她随和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头韵修辞特点 吴 颖,廖红燕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头韵是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应用的语音修辞手段,起头音的重复能引起读者注意,创造出理想的声响 和视觉效果。本文以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为文本,从微观角度分析头韵辞格在文学作品中的修辞特点和修辞作用。 关键词:头韵;成对词;并列;语义内涵 89··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图文稿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分 析方法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

浅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概念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一、小说对人物的刻画中分析人物形象 一)、正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从而反映作品的主题的描写。 1、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和独白。 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言为心声”,鲁迅曾说过:“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能够让读者从“各人有特色的谈话”中来“推见每个说话人”,这便是成功的语言描写 例: 1)“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言外之意,以前还一直怀疑是不是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以前还从来没见过!这不是一般的赞美,是赞叹,再确切一点说,

是惊叹,叹中有惊。而且似乎还是由衷的惊叹,因为她用了两个很有分量的词:“真”、“才”,将这惊叹表达得自然、得体,谁也不会觉得空洞肉麻。 2)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明明是外孙女,为什么说不像而硬要扯成嫡亲的孙女这样说不是见外了吗可如果我们联系到特定的语言环境,就会发现她这句话的巧妙之处了。她讲话时,周围人物除了林黛玉,还有和林黛玉同辈的迎春、探春、惜春众姐妹,还有众姐妹的祖母——贾母,如果她竭力赞美林黛玉,把黛玉捧上了天,那岂不冷落了贾府众人?而她这样表达,既高度赞美了林黛玉,又把三春摆在恰当的位置上,又讨得了贾母的欢心,因而不至于扬此失彼。可见其用尽心机,刻意恭维,八面玲珑,从而收到了一石三鸟的功效。看来她还是个心理学家,人际关系专家!她深谙如何掌握住人际关系的平衡。她的良苦心机,她的八面玲珑,由此可见一斑。 3)第三句话,则转悲为喜了:“只可怜我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讲得好好的,怎么会突然转喜为悲呢?因为这个“心理学家”知道,姑妈去世不久,贾母痛失爱女,心里必定悲痛万分。她估计几句高兴的见面话之后,贾母该开始悲伤了,自己可不能只顾高兴,于是就抢在前头,转喜为悲,并且还要配以动作——用帕拭泪,以表心诚。可是,她因为“来迟了”,并不知道在此之前贾母已一次“大哭”,一次“呜咽”,此时“方略略止住”。因而贾母听了此话,不是“哭道”,而是“笑道”:“我才好了,倒来招我。”还要她“快再休提前话”。这可要让这位“心理学家”难堪了,可她并不慌张,并没有露出马脚,而是“忙转悲为喜”道:“正是

浅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法

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 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它的作用不只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如《故乡》中对闰土的描写:“十一二岁,紫色圆脸,项带银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这是一个活泼、勇敢、英俊的少年。而中年闰土却变成:“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是一个饱经忧患,受尽劳累、饥寒交迫、麻木迟钝而又自卑的人了。鲁迅先生通过闰土的肖像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性格的巨大变化,从而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给人民造成了苦难。 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人物行动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如《范进中举》中写胡屠户的贪婪相:……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 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里通过胡屠户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心理描写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有时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孔乙己买洒时“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正反映了他在短衣帮面前炫耀的心理。

评析蒲松龄笔下悍妻妒妇题材文学的社会意义

·《聊斋志异》研究· 文章编号:1002-3712(2012)02-0033-10 评析蒲松龄笔下悍妻妒妇 题材文学的社会意义 罗文革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河北邯郸056001) 摘要:蒲松龄作品中的悍妒妇女,面目有别、性情各异,是文学史上一种“另类”的女性形象。悍妻妒妇题材的创作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蒲松龄的“知己之爱”的爱情观进行了验证。她们在婚姻家庭体制内对家庭地位、爱情独占性的追求,体现了悍妇们的自发抗争精神,展示了当时社会妇女朦胧的女权意识。蒲松龄捕捉到了这一反常的社会现象,并加以文学刻画。 关键词:蒲松龄;悍妻妒妇;婚姻观;妇女观 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 悍妻妒妇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妇女群体,一直存在于社会生活中。从史料来看,由于她们地位和身份的特殊性,一般的史书和地方志主要充斥的是贞节烈女忠臣孝子等内容,因而难见妒妻悍妇现象的记载。不过,妇女史研究专家美国学者高彦颐在其代表作《闺塾师》中,就对明末清初江南闺秀的真实生活作出了再诠释,也曾提到了明末清初这个时期的悍妻妒妇的“如火如荼”之炙风。从文学史来看,明末清初的文学作品中,此类现象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收稿日期:2011-07-20 作者简介:罗文革(1968-),女,河北清河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她们在小说戏曲中悍妻妒妇们也因此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常常作为主角,被大写特写。因此,研究妒悍女性也多是依据笔记小说等材料来进行研究和分析的。蒲松龄笔下的作品中,也有关于悍妇形象的创作,为我们考察这一妇女形象提供了较好的研究素材。 蒲松龄是我国十七世纪的伟大作家。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达到了中国文言小说创作的巅峰,小说共计491篇,由此,蒲松龄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此外,蒲松龄还以通俗文学形式写了大量文章、杂著、俚曲等作品,影响深广。《聊斋俚曲》同样是蒲松龄创作的另一重要成就,它与《聊斋志异》一俗一雅正好是蒲氏创作的双璧。蒲松龄所塑造的众多女性人物形象当中,悍妇形象不是很多,据统计在聊斋491篇故事中,涉及到悍妇形象的有20多篇,分别是《张诚》、《夜叉国》、《妾击贼》、《阎王》、《马介甫》、《雷公》、《邵女》、《江城》、《孙生》、《二商》、《鬼妻》、《崔猛》、《邵临淄》、《云萝公主》、《珊瑚》、《段氏》、《王大》、《杜小雷》、《大男》、《李八缸》、《锦瑟》、《辛十四娘》、《吕无病》。《聊斋文集》中也有三篇专写“惧内”的文章,《与王鹿瞻》、《〈怕婆经〉疏》、《〈妙音经〉续言》。《聊斋俚曲》中也有《禳妒咒》这样的反应悍妒妇女形象的作品出现。悍妻妒妇是文学史上一种“另类”的女性形象,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制度下女性心理被严重扭曲的产物,历来受到读者甚至是作者的抨击与讥讽。其实,悍妻妒妇们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她们的行为在道德方面完全颠覆了传统观念,是女性在封建社会黑暗现实压迫下做出的极端反抗。蒲松龄在现实中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反常的社会现象,并加以文学刻画。 一、悍妻妒妇:“知己之爱”爱情叙事的另类印证 对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爱情观和妇女观,文学史一向给予正面评价,认为蒲松龄塑造了许多美丽纯洁、忠于爱情、勇于反抗的妇女形象,并通过这些虚实相生、人怪特征相结合的形象,满腔热情地歌颂男女自愿结合、平等相待的爱情,表达了下层妇女要求

文学典型

文学典型 文学理论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文学典型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也是中西文论共同发现和阐释的符合审美理想的范型模式之一,不过西方文论对它研究得更充分,理论更成熟而已。 目录

编辑本段 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阶段 虽然中西都有典型论,但典型(tupos)的概念,却基本上是由西方文论创立的。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7世纪以前, 西方的典型观基本是类型说。如狄德罗就认为:如果“屠瓦拿财务员是某一守财奴”,“格里则尔神父是某一伪君子”,而文学作品中的“守财奴”和“伪君子”却“是根据世上所有的一切屠瓦拿和格里则尔来形成的。这要显出这类人物的最普遍最突出的特点,这不是恰恰某一个人的画像”。 18世纪后,开始了由重视共性到重视个性的转变,形成了个性典型观占主导的时期。黑格尔便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下文还将论及。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把人类的典型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进入20世纪之后,由于艺术中心的转移,西方关于典型的研究相对显得沉寂,而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却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并成为中心议题之一。

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西方典型观于“五四”以后传人我国,但真正的讨论和应用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新中国成立初,我们主要从苏联移植了典型理论,当时认为典型性就是阶级性,典型人物便是将某个阶级的共同特征集中于一个典型人物身上。这种“阶级论典型”说明显地带有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唯物论的倾向。 接着出现的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说。这种见解开始重视个性因素,对于纠正上述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和类型化、概念化倾向有一定作用,但仍未能把握典型的特征。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把事物的最一般属性看作典型的本质,并不能把典型形象与一般形象区别开来,而且把一个活鲜鲜的艺术生命整体——典型,机械地划分这是个性、那是共性,实际上也是行不通的,仍带有机械唯物论的阴影。 出于对“阶级论典型”说和“共性与个性统一”说的怀疑,有人提出了“共名”说。认为典型不仅活在书本上,而且流行在生活中,成了人们用来称呼某些人的“共名”。它是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仿效的榜样,是人物塑造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的标志。此说在研究方法上别开生面,不是就典型本身论典型,而是企图从艺术形象的审美效果上去判定是否是典型,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但是,由于

文学形象浅析

文学形象浅谈 摘要:欣赏文学形象能使人直接感受实际生活的感性形态,在审美观照中把握自然与社会,确证人自身的本性与本质,即同时把握现象和本质。文学形象还是作品艺术价值的直接体现,是文学欣赏与批评的具体起点。 关键词:文学形象、文学形象典型、文学意境、象征型文学 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有着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当然这仅仅是对文学形象总特征的一种模糊概述,在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还有着它们不同的具体特征,而且还要结合着对其高级形态的讨论才能看的更清楚。 当我们了解了文学形象的概述后,我们可以根据文学形象的特征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讨论讨论。 首先我们把文学形象能够伟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称为文学形象的概括性。这是文学形象的一般性特征。学习时应注意,文学形象的概括并不都是如过去理解的通过个别反映一般。而是可以借助多种艺术方法,如以少总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传达出丰富内沙涵,这也正是文学形象的价值所在。 其次特征化在定实型作品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片化”,这是创造典型的基本方法,识记时应了解“特征”的内涵。其中艺术止境形态则由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象征意想构成,成为独立互补的三足鼎立的艺术止境结构。 文学形象作品典型在定实型作品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富历史意蕴的性格。其作品中人物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典型是定实型叙事文学的艺术至境追求,应注意这个概念与传统典型论的区别,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折来识记。并且通过对人物的生活环境进行真真实实描写,又可以通过其描写来升华作品典型。在进行描写的时候不仅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又能辩证典型性格的辩证。 在通过对文学形象典型的深入分析中,可以得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主要特征通常要具有独特、丰满、鲜明的个性,同时也要有巨大、深刻的社会概括性。成功的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应是丰满的、复杂的,应该呈现出多侧面、多方向、多

怎样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怎样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内容提要 本文对小说塑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它从小说塑造人物方法的多样性,对故事情节的依赖性,还有通过具体描绘典型环境塑造人物形象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特别是对人物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为描写与语言描写以及细节描写分析得尤为详细,并引用了古今中外小说名着中大量的实例,从道理和事例两方面进行了论证。塑造人物是创作的首要任务。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命脉。“小说的艺术可以说是刻画人物的艺术,失去了对人物及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描写,就无法反映具体、生动的社会图画。”本文对进一步提高小说的写作能力和欣赏能力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综合运用描写 正文 在文学作品中,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一、小说从肖像、行为、语言、心理、和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一)、肖像描写是指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外形各个方面的特点。如容貌、服饰、姿态、神情、风度等。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眼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下面就肖像描写的特征、方法、民族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 1、肖像描写关键在于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如:曹雪芹《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含情目。态生两靥,娇柔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柔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段肖像描写显示出林黛玉孤独、苦闷、深沉、阴郁的气质和多愁善感的性格,同时也刻画出林黛玉容貌娇美,体弱多病的柔弱女子的形象。 2、肖像描写要善于抓住人物的突出特征。要极省俭地刻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画眼睛,能够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能够表现性格特征。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写极为成功。作者通过她眼睛的变化,反映她精神的变化,表现她被害的过程,揭露祥林嫂被封建礼教压迫至死的不幸遭遇。 3、常见的肖像描写方法。 概括起来,中外小说家在肖像描写上所用的技法一般不外乎三种形式。即整体的描绘,局部性的描绘和烘云托月式的描绘。

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研究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汉语言文学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李艳艳 摘要: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刻画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她们是文学人物长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美丽在文学长河中璀璨夺目、熠熠生辉。从这些女性的形象出发,来重新认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美,从而为重新理解文学作品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渠道。因此,笔者通过重新审视东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让长期处于男性审美状态下的社会对女性美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与界定,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更好地解读东西方文学作品。 关键词:文学作品女性形象女性美分析 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女性作为众多作家所描绘的对象,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在这些女性形象身上闪动着丰富的人文底蕴,浓缩着文学发展的精华。这些女性形象的诞生、传播与接受,无不体现了不同时代对女性美的不同时认识。“从神话时代到二十世纪的今天,女性形象由欣赏对象上升到创作主体,由屈从于悲剧命运到与整个人类命运同步,从而形成了一个由女神到独立女性的曲折艰难的发展轨迹。最初女性形象的神化特性是一种幻觉中的感性和理性的融合;今天,她们的非神化特性的发展,则达到了现实中的感性和理性的融合。这种改变是从天上走到了地上,由抽象变成了具体,从幻想中的和谐转为真实的灵肉统一的和谐。”[1] “人是美的根源,人的美则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直接展示,是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最高成果的现实存在。因此它是一种最高形态的美。”[2]女性与美天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很多国家的语言中美人都被默认为是美女的指称。女性

对于美有着不懈的追求。美,也是社会对于女性的评价标准之一。“美,特别是女性美,它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召唤力。正如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的,女性‘这样的美是一种力量’。她能振奋人的精神,开阔人的胸襟,陶冶人的情操,是巨大的精神能源,具有一种积极向上性。”[3]女性美作为人类美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很多外国文学作品中被谈及。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惟一的作品《飘》中对女主人公郝思嘉的描述使无数男人心驰神往:她那绿色的双眸秋波粼粼的,眼睛上方,两道墨黑的浓眉向上翘起。在她那木兰花一样洁白的皮肤上画出两道颇为抢眼的斜线,一笑起来便现出深深的酒窝。手脚既小巧又娇嫩,腰肢更是纤细动人。她身边男士们不时地献上花言巧语使她发出一串串银玲般的笑声。一想到她兴许会视他们为出色的男子,更是使尽浑身解数表现自己…… 各种各样的男人在她面前的忘情之举,形象点明了女性美与男性的关系。“对普通人来讲,‘美的’常常是‘向往’的同义词,这个词本身并没有任何美的反映。在多数人的心目中,这个词在‘性’方面的诱惑力比在美学上所说的‘美’的诱惑力更大些。许多人一致认为有个漂亮女人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再就是能有一幅画着美女的画。就审美的‘美’与性感的‘美’来看,两者容易被混淆的程度其实不一定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大,也许根本就不存在混淆。理由是这些人可能从来没有产生过能与其他感情混淆的审美感情。被称为‘美的’艺术,一般是与女性紧紧相关的。一张漂亮女子的照片就是一幅美的图画,少女歌声所能激起美妙情绪的音乐就是美的音乐;能唤起初恋时写给院长女儿的诗所引发的情感的诗就是美的诗。很清楚,‘美’一词通常总是被人们用来指那些引起自己的某种突出的感情的对象。”在此虽然有“美”被亵渎的不平,不过所指的现象倒的确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北京一中语文组 在世界文化史上,优秀的文学作品如璀璨的群星,放射着耀眼的光芒。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无论是林黛玉,还是哈姆雷特,无论是刘和珍,还是少年维特,无不可歌可泣,令人感动。本文试图对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做一些分析,研究人物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学作品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以期引起同行们的共鸣。 主题 对典型人物的解读直接决定了对主题的理解。对人物的评价总是基于一定“价值坐标系”的,现实生活中存在多种“价值坐标系”,因此我们可以对同一个人物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对作品来说,也就会获得不同的主题。 以《促织》为例,我们就可以从三个价值角度来看待人物的命运。 其一,从个人利益得失的角度来看,迂讷的成名最初因被迫缴纳促织备受摧残,但他并未像县令与里胥一样去压迫别人,几经波折,最终因献“异虫”得厚赏成巨富,体现的是“善有善报,苦尽甘来”的主题; 其二,从“异史氏”(蒲松龄)所处的饱受封建制度之害的角度来看,成名刻苦读书未能显达,进贡了一只善斗的蟋蟀就立刻得厚赏成巨富,实在是一种莫大的讽刺,政治的荒唐表现得生动而形象; 其三,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看,成名的儿子因为弄死了一只小蟋蟀害怕得投井,后来又神奇地变成一只蟋蟀给全家带来了财富,人的生命价值得不到认可,只能通过充当其他东西来改变命运,这是一种深沉的悲剧,即“人的异化”。 可见,从不同角度关注人物可以提取不同的主题。人物的典型性塑造越成功,则人物越具备还原性,也就是客观真实性,我们也就能从更多角度进行分析,从而获得更多对主题的理解。所以,优秀的作品往往是多主题的。 人物分析的选取角度是多种多样的。再以《促织》为例,选取中国传统的价值判断角度,也能得出“善有善报”的主题,只是“个人利益得失”这个角度更便于学生理解并做出判断。所以在选择主题分析角度的时候,起码的原则就是从学生容易接受的入手,但要设计一个梯度,有一定的深入,给学生认识的提高创造空间。 典型环境 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展现自己的舞台,正确认识典型环境是正确认识典型人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总结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总结 1.阿喀琉斯形象: 阿喀琉斯,是神人结合而生,其母是海神的女儿忒蒂斯,他的母亲得到神谕说阿喀琉斯有两种命运:一是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死,一是在和平的生活而获得长寿。然而在他的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积极入世,重视现实,不怕死亡的英雄主义精神,他宁愿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早死,也不愿意过着和平生活而长寿。这就是他固执的性格,为了头上的光环而在所不惜,在民众的威望是他心目中最大祈求,他绝不会想到在平凡中老死,只有荣誉和尊严的依托,他必须战斗,在战斗中才会获得他追求的荣誉和声望,以及得到的尊严。 阿喀琉斯性格特征多方面,他孔武有力,而又常如孩子般在母亲面前哭泣,但他珍惜友谊与帕特克洛斯亲如手足,当得知帕特克洛斯被赫克托耳杀死后,他为失去他的至交好友而痛不欲生,阿喀琉斯愤怒地叫:“如果命运女神不让我保护我的被杀的朋友,我宁愿死去!他远在异乡丧命,我没有援救他,现在我的短促生命对于阿耳戈斯人还有什么用呢?让宙斯和神祗们所规定的命运降临到我头上来吧!”正是这个亲如手足的情感,使得阿喀琉斯在战场上把杀敌报仇,作为对朋友的爱的体现和对敌人的恨,,使他成为嗜杀的恶魔,见到特洛伊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杀,使他们的尸体堵塞了克珊托斯河的河道。河神出面阻止,他竟然同河神厮杀起来。仇恨在他心中燃烧,发誓把赫克托耳杀死来祭奠好友的亡灵。在同赫克托耳决战时,赫克托耳曾哀求说:当决战一方死后,不要凌辱他的尸体。而阿喀琉斯根本就没有理睬,残暴地把赫克托耳的尸体拴在马后倒拖着围绕自己的挚友的灵柩跑了三圈,并以十二个被俘的特洛伊青年为帕特洛克斯陪葬,可见阿喀琉斯手段的残忍,这都是他把爱完全建立在对朋友的爱的基础之上,但这残忍的手段却令赫克托耳的父亲普里阿摩斯心伤透彻。 在另一方面,他出于对朋友的挚爱,珍视友谊,对朋友承担义务看得高于一切,反映了他善良温厚的一面。特洛伊老国王普里阿摩斯前来恳求阿喀琉斯赐还儿子赫克托耳的尸体,此时的阿喀琉斯刚刚亲手杀死了帕特罗克洛斯的仇人赫克托耳,失去挚爱的悲痛和手刃仇人的快意,以及被普里阿摩斯的请求带来的矛盾心理,正反复在他心头交织。但看到普里阿摩斯对失去爱子情感的流露,以及对他本人诚恳切切的请求,使他想起自己年迈的父亲而起了恻隐之心,答应了普里阿摩斯的要求,并设法保护其安全离去,且承诺休战十二天,让老王从容地为赫克托耳举行葬礼。阿喀琉斯的这种温厚善良的本性还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天性的善良和尊敬长者充分得到呈现。 阿喀琉斯的人物形象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为个人荣誉而战。阿喀琉斯为了个人的荣誉的追求,不畏死亡而起上战场,是因为他把勇敢视为最高的荣誉,认为怯懦者是人间无价值的赘物,与其默默无闻而长寿,还不如在光荣的冒险中获得巨大的荣耀,这就是希腊人的观念,同时也是阿喀琉斯的观念。只有战斗才体现他的价值所在,才能保证的永久的荣誉,才能获得民众的爱戴和尊崇,视为神明。战斗,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英雄主义形象,当他出现了希腊联军面前的时候,欢呼声是那样热烈和高仰,就算是同敌军作战,士兵跟着他勇气和信心也倍增,连敌手也胆怯地逃避和阿喀琉斯的正面交战。他热爱着自己的民族,但当个人的荣誉和尊严受到损害的时候,维护这种荣誉和尊严就会上升到第一位。在阿伽门农从阿喀琉斯的帐篷抢走他心爱的女奴的时候,与高贵的阿伽门农发生冲突,那里因为他感觉到自己的荣誉和尊严受到伤害,从此,他不再出战,也不参加什么会议,任凭自己同胞的血流于特洛伊城下,并祈求宙斯让希腊人流血牺牲,而他自己却在帐篷里看着自己的同胞一批批地死去,没有一点的恻隐之心,正是对阿伽门农的愤怒,拒绝出战,使希腊联军遭受到了重大的伤亡,要让希腊人知道,战斗没有他不行,从而器重他。在这里可以看出,为了维护个人的荣誉而使希腊军队重创,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这些个人主义英雄形象不单反映在阿喀琉斯个人身上,也反映到整个希腊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