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

合集下载

分枝杆菌药物外排泵及其在耐药机制中作用

分枝杆菌药物外排泵及其在耐药机制中作用
lfra的这种表达增强对高耐药株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推测可能是lfra高表达增加了高水平耐药突变的频率78因其容许在低耐药浓度中存活而选择继发的高耐药突变比同步选择双突变的频率高而其他无关的突变更加频繁这可能是细菌如何进行性成为高耐药多耐药的机制提 6 期
作 者单 位 : 重 庆 医科 大 学医 学 检验 系临 床 微生 物 学教 研 室, 重 庆 400016 作者简介 : 陈敏 ( 1979 - ) , 女 , 湖 南长 沙人 , 技 士 , 硕 士在 读 , 研 究方 向 : 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
698
中国公共卫生 2007 年 6 月第 23 卷第 6 期
!1, 2∀
红霉素敏感性却 降低 2~ 4 倍!4∀。 Ef pA 在 耐药 中的 作用 和 它的底物专一性仍有待 进一步研究。 1 1 2 分枝杆菌 M FS 外排泵转运四环素、 氨基糖苷类
!12∀
( 1)
T et ( V ) : T et( V ) 是分枝杆 菌四环素外 排泵
。 四环素 对临
床分离的几种快速生 长的偶 发分枝杆 菌、 耻垢分 枝杆菌 等都 有抗菌活性。 tet ( V ) 基因序 列分析显 示 , 其与编 码其他 已知 的革兰阳 性菌 四环 素 转运 体 基 因相 似。耻 垢 分 枝杆 菌 T et ( V) 外排泵的过度表达使得四环素 M IC 增加 2~ 4 倍 , 但对四 环素衍生物强 力 霉 素 和美 满 霉 素 却无 影 响。 ( 2) P 55: Sliva 等 !13∀根据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组信息 , 克 隆并表达了可能 的外 排泵蛋白 Rv 1410 c, 命名为 P 55。研究表明 , P 55 存在于结核 分枝杆菌、 牛分枝杆菌、 鸟分枝杆菌和麻风 分枝杆菌等多种分 枝杆菌中。将携 带 P 55 编码基 因的 质粒 转染耻 垢分 枝杆 菌 后 , 重组细菌表现出对氨 基糖苷 类和四 环素耐 药。在泵抑 制 剂碳酰氰基 - 对 - 氯苯腙 ( CCCP ) 和维拉帕米作 用下 , 其 耐药 性降低。表达 P 55 的耻 垢分枝 杆菌 胞内 四环素 蓄积 量明 显 小于对照株。故推测 P55 蛋白是分枝杆菌中执行氨基糖苷类 和四环素外排泵功能的 蛋白。 ( 3) T ap : A insa 等 !14∀从偶 发分 枝杆菌基因组中 克隆 tap 基 因 , 将 之转 染 mc2155 后 , 表现 出 低水平耐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蛋 白结构分 析 , T ap 有 20% ~ 30% 氨基酸序列与 M FS 家 族成员 特别是 四环素 和大环 内 酯类泵蛋白 一致。 其底 物包 括四 环素 和某 些氨 基糖 苷类 药 物。 M artin 等 !15∀也发现 , T ap 蛋白利用跨膜电化学梯度 将四 环素从胞内挤出。这种 外排 活性 被 CCCP 和利 血平抑 制 , 这 一结 果 与 在 有 这 些 抑 制 剂 存 在 时 的 M I C 下 降 一 致。 ( 4) Rv 1258 c : 结核分 枝杆 菌 Rv 1258 c 基因 与偶发 分枝 杆菌 tap 基因同源。 Siddiqi 等!16∀ 研究临 床分 离耐 多药结 核分 枝杆 菌 株 I CC 154 时发现 , R v 1258 c 转录水平明显上升 , 与结核 分枝 杆菌对四环素内在性耐药有关。根据其 以往的研 究!1 7∀, 排除 了 ICC 154 基因 突变所致 , 认为 可能是 R v 1258 c 基因过 度表 达所致。 1 2 RND 类 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组序列包 含编码可能 的预 测属于 R ND 家族转运体蛋白的 跨膜蛋 白的 15 个基 因 , 这些 编码于 分 枝 杆 菌的 蛋 白 命 名为 M mp L ( mycobacter ial mem brane proteins, large) 。 Pasca 发现 !18∀, mmpL 7 基 因在 耻垢 分 枝杆菌表达时对 异烟 肼高 度耐 药 , 该耐 药在 利血 平和 CCCP 存在时有所减弱。另外在耻垢分枝杆菌在 能量依赖型外排异 烟肼也能检测到有 mmpL 基因表达。 1 3 A BC 超家族 编码 ABC 转运体的基 因占结核分枝杆菌 基因组约 2. 5% 。至少有 37 个完整 或不完 整 ABC 转运 体已 经在结核 分 枝 杆 菌中 发 现 !19∀, 其 作用 底 物 非 常 广 泛 , 包 括 F Qs、 利福平、 四环素、 红霉素等。 1 3 1 D rr A B 结核分枝 杆菌基 因组 中有阿 霉素 耐药操 纵 子 dr rA B 。麻风分枝杆菌和 鸟分枝 杆菌中 也存在同 源基因。 2 个转录成对的开放阅读框 dr rA 、 dr r B 可编 码 A BC 转运体。 dr rA 编码核 苷酸 结 合区 域 , dr r B 编 码细 胞 膜 上蛋 白 亚基。

耐药结核病的治疗及其进展(2022)

耐药结核病的治疗及其进展(2022)

耐药结核病的治疗及其进展耐药结核病指病原体对抗结核药物产生耐受性的疾病状态,已成为当前全球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当前流行性病学分析,全球结核病总耐药率高达20%,耐多药率达到5%。

2018-2019年全国对治疗结核病药物产生耐药性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肺结核患者对多种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概率已经>8%。

故研究耐药结核病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耐药结核病治疗新药速递1.PretomanidPretomanid 是一种口服硝基咪唑类药物,具有体外和体内抗结核分枝杆菌(MTB)活性。

它通过抑制分枝菌酸生物合成杀死活性MTB,阻断细胞壁的产生。

近期,《临床微生物学与感染》发表的一篇纳入8项有关pretomanid治疗利福平耐药结核病的Meta分析研究数据表明,Pretomanid在0-14天、0-2天、0-7天均有良好的早期杀菌活性(表1)。

表1含Pretomanid方案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早期杀菌活性2.DelpazolidDelpazolid是一种新型恶唑烷酮类药物,已在疗效和毒性的方面进行了非临床研究以及1期临床研究。

Delpazolid对革兰氏阳性菌(包括结核分枝杆菌)具有体外活性。

近期,《抗菌物和化学疗法》发表的一篇研究评估了Delpazolid在结核病患者中的杀菌活性、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

79名年龄在19~79间的受试者被随机分配至各治疗组,应用delpazolid 800 mg QD,400 mg BID,800 mg BID,1200 mg QD和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HRZE)方案以及利奈唑胺600mg BID进行活性对照。

结果表明应用delpazolid 800mg QD, 400mg BID, 800mg BID,和1,200mg QD 后菌落形成单位(log-CFU)平均每天下降值分别为0.044±0.016,0.053±0.017,0.043±0.016和0.019±0.017:而应用HRZE和利奈唑胺(600mg BID)后1og-CFU平均每天下降值分别为0.192±0.028和0.154±0.023(表2)。

结核分枝杆菌吡嗪酰胺耐药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吡嗪酰胺耐药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吡嗪酰胺耐药相关基因研究进展曹志敏;陈玲【摘要】Pyrazinamide (PZA) is an important anti-tuberculosis drug especially for treating 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 sis (MDR-TB).In recent years,the incidence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resistance to pyrazinamide has increased.At present,the mechanism of drug resistance has not been clearly elucidated.In this review,the association between gene mutation and pyrazinamide resistance in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will be summarized.%吡嗪酰胺是治疗结核病的重要抗结核药物之一,特别是用于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近年来结核分枝杆菌对吡嗪酰胺的耐药逐渐增多,其耐药机制尚未明确.本文针对结核分枝杆菌吡嗪酰胺耐药及其与基因变异之间的关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供研究者参考.【期刊名称】《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年(卷),期】2017(033)010【总页数】4页(P923-926)【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吡嗪酰胺;基因变异;耐药机制【作者】曹志敏;陈玲【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刚属医院呼吸二科,遵义 563000;遵义医学院刚属医院呼吸二科,遵义 5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吡嗪酰胺 (pyrazinamide,PZA),又名异烟酰胺,为烟酰胺结构类似物,具有独特的灭菌活性,酸性条件下可杀灭处于半休眠期结核菌和持留菌,而其他抗结核药物却难以做到[1-2]。

最新:结核分枝杆菌抑制吞噬体-溶酶体形成机制

最新:结核分枝杆菌抑制吞噬体-溶酶体形成机制

最新:结核分枝杆菌抑制吞噬体-溶酶体形成机制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传播所引起的一种全球流行性疾病,是造成人类死亡的十大原因之一。

该疾病每年造成140万人死亡,尽管目前有多种抗结核药物用于抗结核治疗,结核病依然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极大威胁。

结核病是一种以空气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的肺部疾病,亦有少数可传播到人体其他器官引起肺外结核。

研究发现,结核菌通过阻断巨噬细胞的凋亡、促进细胞坏死、诱导细胞自噬以及避免凋亡等途径来避免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并诱发机体感染[1,2,3]。

正常的吞噬过程可以概括为细胞外受体与病原体发生初始相互作用后,信号通路诱导肌动蛋白丝聚合,使细胞膜伸长形成伪足包围病原体。

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一旦被巨噬细胞所吞噬,细胞膜就会闭合成为一种叫做初期吞噬体的结构,随后该结构与溶酶体融合成为晚期核内体或吞噬溶酶体。

同时该结构中的数种溶酶体裂解酶在酸性环境下(最适pH值为4.5~5.0)降解病原体。

结核分枝杆菌能通过以下几种机制阻止吞噬体成熟。

1 抑制吞噬体内的酸化结核分枝杆菌通过胞吞作用或与CR3、FcγR等特异性受体结合的方式进入巨噬细胞中,并聚集在吞噬体内。

巨噬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吞噬体未与溶酶体融合,吞噬体内呈弱酸性,pH值为6.2左右;当结核分枝杆菌进入巨噬细胞中将巨噬细胞激活后,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吞噬体将会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融合过程中溶酶体中的大量蛋白水解酶将被激活,这些被激活的蛋白水解酶分解细菌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终产物使得吞噬体酸化,其pH 值甚至可低至4.5[4]。

然而事实上结核分枝杆菌能在巨噬细胞中生存、繁殖,且生存的微环境pH值较高,这表明结核分枝杆菌可能抑制吞噬体的酸化[5]。

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内结核分枝杆菌将LAM和脂多糖等成分分泌到吞噬体中,同时LAM、脂多糖被转运到囊泡内作为脂膜循环,吞噬体将会与胞内的某些囊泡发生融合。

在融合过程中,吞噬体与来自囊泡的膜蛋白结合,吞噬体对与之结合的膜蛋白具有一定选择性,能选择性地抑制其与H+-ATP酶结合,导致吞噬体始终缺乏H+-ATP酶参与酸化作用。

结核分枝杆菌耐异烟肼相关基因及其突变的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耐异烟肼相关基因及其突变的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耐异烟肼相关基因及其突变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就报道的结核分枝杆菌耐异烟肼相关基因katG、inhA、ahpC、kasA、ndh、OxyR-ahpC、mabA-inhA、furA-katG、fabG-inhA、efpA、ini (A,B,C)及其突变位点进行综述。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耐药基因突变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随着耐药结核病,尤其是耐多药和广泛耐药结核病的出现,给结核病的防控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异烟肼是治疗结核病主要药物之一,但MTB耐异烟肼率已达17.6%,其耐药机制尚不明确,大多认为与MTB相关基因突变有关[1]。

本文综述目前国内外报道的MTB耐异烟肼相关基因及其常见突变位点,以进一步了解MTB耐异烟肼的发生机制。

1 katG基因异烟肼经MTB katG基因编码的过氧化氢-过氧化物酶活化后产生杀菌作用,katG突变使过氧化氢-过氧化物酶失活,导致MTB对异烟肼耐药。

KatG最常见突变位点是Ser315Thr。

Khadka JB等研究尼泊尔地区107例耐异烟肼菌株中,Ser315Thr及Ser315Ile突变率分别为77.6%及17.1%。

陈玲等研究显示Ser315Thr突变频率为66.7%[2]。

315位点还有Ser→Asn、Ser→Thr、Ser→Arg和Ser→Gly突变形式。

此外,还存在Val230Met、Pro232Gln、Gly237Glu、Gly309Cys、Asp304Glu、Asp357His、Asp357Asn、Arg463Leu、His276Met、Gln295His、Glu454Arg等突变[2-5]。

2 inhA基因inhA基因编码NADH依赖的enoyl-Acp还原酶,该酶催化α-不饱和脂肪酸转化为饱和脂肪酸,产生的长链脂肪酸是分枝杆菌细胞壁的重要组成部分。

异烟肼与分枝菌酸合成途径中的NADH依赖的enoyl-Acp复合体结合,阻断90%以上长链脂肪酸合成,从而抑制MTB生长。

结核杆菌

结核杆菌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 脂质 ❖ 蛋白质
1、脂质
➢ 索状因子 ➢ 若将其从细菌中提出,则细菌丧失毒 力
➢ 磷脂 ➢ 蜡质D ➢ 分枝菌酸 ➢ 硫酸脑苷脂
索状因子
能使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呈蜿蜒索状排 列
能破坏细胞线粒体膜,影响细胞呼吸 抑制白细胞游走和引起慢性肉芽肿
磷脂
促使单核细胞增生 与结核结节的形成有关
H2SO4) 或碱(4% NaOH) 有抵抗力, 15min不受影响 对碱性染料有抵抗力 对青霉素等抗生素耐药
(四)变异性
❖ 结核分枝杆菌可发生形态、菌落、毒力、 免疫原性和耐药性等变异
❖ 卡介苗(BCG) ❖ 结核分枝杆菌易发生耐药
卡介苗:
将有毒的牛型结核杆菌,培养 在含有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 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获得的减 毒菌株,用于预防结核病。
预防
近20年国际组织提出控制结核病主要方 法有
发现和治疗痰菌阳性者 新生儿接种卡介苗
冻干疫苗 核糖体RNA(rRNA)疫苗
治疗
一般治疗
合理营养,注意休息
抗结核药物的治疗原则
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分阶段治疗和 坚持全程
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 (DOTS) “直接面视下短程督导化
需经4% NaOH处理后离心沉淀
3、分离培养
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缓慢,一般需2~4周 长成肉眼可见的落菌
4、快速诊断
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技术应用于 结核分枝杆菌DNA鉴定,每ml中只需 含几个细菌即可获得阳性,且12d得出 结果
操作中需注意实验器材的污染问题,以 免出现假阳性
四、防治原则
第十四章 分枝杆菌属
Mycobacterium

《耐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指南(2019年简版)》要点

《耐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指南(2019年简版)》要点

《耐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指南(2019年简版)》要点第一章总论一、耐药结核病的定义1.单耐药结核病(MR-TB): 结核病患者感染的结核分枝杆菌(MTB)经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DST)证实仅对1种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

2.多耐药结核病(PDR-TB): 结核病患者感染的MTB 经体外DST证实对1种以上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但不包括同时对异烟月井和利福平耐药)。

3.耐多药结核病(MDR-TB):结核病患者感染的MTB经体外DST证实至少同时对异烟月井和利福平耐药。

4.准广泛耐药结核病(Pre-XDR-TB):结核病患者感染的MTB 经体外DST证实在耐多药的基础上对1种氟唾诺酮类或1种二线注射类抗结核药物耐药。

5.广泛耐药结核病(XDR-TB): 结核病患者感染的MTB 经体外DST证实在耐多药的基础上至少同时对1种氟I座诺酮类和1种二线注射类抗结核药物耐药。

6.利福平耐药结核病(RR-TB):结核病患者感染的MTB经体外DST证实对利福平耐药,二、耐药结核病产生的原因三、我国CEF的耐药疫情特征(一)我国耐药结核病的流行现状(二)交叉耐药交叉耐药病原体对某种药品耐药后,对于结构近似或作用性质相同的药品也可显示耐药性,称之为交叉耐药;根据程度的不同,又有完全交叉耐药和部分交叉耐药之分(表1) O1.单向交叉耐药:MTB对A药品耐药时,对B药品并不耐药;但对B药品耐药时,对A药品也同时耐药。

2.双向交叉耐药:MTB对A药品耐药的同时对B药品也耐药,而对B药品耐药的同时也对A药品耐药。

(三)耐药的稳定性MTB产生耐药后其耐药的稳定性并非一成不变,随着MTB菌株的传代,耐药性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不同药品、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稳定性或易变性。

1.耐药稳定性强类:(1)链霉素。

MTB对链霉素产生的耐药性比较稳定。

(2)氨硫腺,其耐药稳定性很好,少见有复敏现象。

(3)环丝氨酸和乙(丙)硫异烟胺,一旦耐药则不易恢复, 稳定性强,停药后亦是如此。

利福平和异烟肼抗结核分支杆菌耐药基因的研究

利福平和异烟肼抗结核分支杆菌耐药基因的研究

利福平和异烟肼抗结核分支杆菌耐药基因的研究【摘要】耐药结核病是全世界结核病疫情第三次回升的重要原因,结核病耐多药菌株的出现增加了结核病治疗的难度,目前,用于结核病治疗的一线要主要是利福平和异烟肼。

异烟肼耐药机制非常复杂,与之耐药相关的基因较多,如:katg,inha,aphc,kasa,ndh等。

其中最主要的耐药基因为katg 、inha 基因。

利福平相关耐药基因研究较为明确,目前认为rpob基因的突变是mdr-mtb菌株的标志。

迄今为止,对利福平和异烟肼抗结核分支杆菌耐药性的检测方法有多种,实际工作中需要将多种检测方法同时运用,以使检测结果真实可信,及时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关键词】耐药结核病;利福平,异烟肼;耐药基因;检测方法肺结核是世界上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传染性疾病之一。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便期望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控制肺结核的传染,最后达到治愈结核病的目的,但目前肺结核仍是一个全球性的流行病,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大概有2-3百万的人死于这种疾病。

近年来,肺结核在艾滋病患者中的广泛传播再一次引起了公众的关注1,耐药结核杆菌尤其是耐多药结核杆菌的出现和传播是导致结核病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

本文就结核杆菌对利福平和异烟肼产生耐药性的相关基因,以及耐药性检测的方法做一综述2。

1 异烟肼异烟肼(isoniazid,inh),是抗结核病的常用一线药物,在结核病的治疗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大多数结核病患者如果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使用inh可诱导细菌产生基因突变,从而使细菌对inh的耐药性增强。

有研究表明。

1.1 katg 基因是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的编码基因,katg基因全长2223个核苷酸,上游与相隔44个碱基的fura基因(一种结核杆菌铁调控蛋白编码基因,可能为katg基因的启动子,并调控其表达)相连,下游与相隔2794个碱基的embc基因相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
摘要:日趋升高的结核病患病率,以及耐药菌株的增多和扩散,使结核病成为
危害全球民众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结核杆菌可以侵害人体各个器官,主要损害
肺脏,引起肺结核病。在单一传染病导致人类死亡的名单中,结核病致死率排名
第二。近年来,结核病在大多数国家中出现流行回升的趋势,每年约有900万例
新发患者和200万例死亡患者。为了给该病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概
述了结核分枝杆菌的最新检测方法及其耐药机制。
关键词:结核病;分枝杆菌;耐药机制

结核病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疾病,随着艾滋病病毒及耐药结核菌的出现及播
散成为结核病控制的又一个威胁。虽然我们有结核疫苗及抗结核药物,但控制结
核病仍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多重耐药结核菌的不断出现给结核病的冶疗带来了
很大的困难,所以必须重视这一问题的研究。
一、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研究现状
结核分枝杆菌又称结核杆菌,其可以引起结核病这一慢性传染病。据世界卫
生组织相关部门统计,全球约有20亿人被MTB感染,现有结核病患者约2000
万人,每年感染MTB的新增病例约900万例,死亡病例约为200万例。自耐多
药结核病(MDR-TB)或广泛耐药结核病出现后,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受到严
重威胁,全球结核病控制也受到严重影响。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报告统计,仅2014
年全球有约900万人患有肺结核(不包括隐性感染的病例),其中死亡病例150
万例。尽管有证据显示,肺结核的患病率有缓慢下降趋势,但是多耐药性MTB
的出现和蔓延仍是全球疾病控制的一大挑战。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我国耐
药性结核病病例约占世界两成,结核病仍是困扰中国疾病控制的三大传染病之一,
其防治工作面临严峻考验。
早期就结核病的治疗仅需要2个月集中治疗便可取得良好效果,临床常用药
物为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片。随着MTB耐药性的逐渐形成,
结核病的集中治疗期被延长至4个月,临床使用药物也只有INH和RFP两种。
随着MTB耐药性的增强,大多数一线药物的治疗效果均不理想,相关研究表明,
仅2014年就有约3.5%新感染肺结核患者和20.5%接受过肺结核病治疗的患者出
现了耐多药结核病。耐多药结核病主要针对INH和RFP这两种一线药物产生
耐受,耐多药性结核病的出现导致该病治愈率大幅下降,全球治愈率仅为48%。
治疗耐多药性结核病通常要经过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治疗过程中不仅因注射或口
服二线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喹诺酮类药物等)及名贵药材花费高额药费,
还会因为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伤害身体,治愈效果很差。
综上所述,耐药性结核病的快速检测和耐药机制的研究更为迫切和重要。快
速检测是治疗耐药结核病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患者MTB的耐
药性,就能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及病人的交叉感染等,从而避免出现新的耐药菌株。
耐多药性MTB的耐药机制研究是治疗和控制结核病的根本,耐药机理清楚就可
以利用其耐药机理找到快速检测、控制和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病的方法和途径。
二、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的具体研究情况
1、材料
1.1菌株:某医院分离的6198株分枝杆菌。
1.2抗结核药物:异烟肼(INH)、利福平(RFP)、乙胺丁醇(EMB)、链
霉素(SM)、对氨基水杨酸钠(PAS)、卡那霉素(KM)、氧氟沙星(OFX)。
培养基配方和制备方法参照《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结核病分册》。
2、方法
2.1菌种鉴定:用对硝基苯甲酸(PNB)、噻吩-2-羧酸肼(TCH)鉴别培养基
对结核分支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菌种鉴定,仅PNB培养基上生长者为结核分枝杆
菌复合群。
2.2药敏试验
标准菌株:结核分枝杆菌H37Rv,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
接种方法:采用绝对浓度法,每份样本接种10-3mg菌液于含药培养基和不
含药的对照培养基上,37℃培养,每周观察一次,至第4周报告结果。每批含药
培养基均接种H37Rv菌株10-3mg,以检验含药培养基质量。结果判定无药对
照培养基结核菌应生长茂盛,菌落数>200个,且无融合;菌落数低于50~100
个,则重新作药敏试验。其报告按如下标准:(1)敏感:含药培养基无菌落生
长;(2)耐药:在低浓度培养基生长的菌落数大于20个,或占斜面1/4及以上。
3、研究中涉及到的一些概念
3.1初治患者是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1)从未使用抗结核药治疗的结核病
患者;(2)正应用标准化疗方案,尚未满疗程者;(3)不规则用药,未满1个
月的患者。
3.2复治患者是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因不合理或不规律抗结核药品治疗≥1
个月的患者;②复发或者初治失败的患者[4]。
3.3单耐药是指结核分枝杆菌体外试验对一种抗结核药物耐药;
3.4多耐药(PDR-TB)是除外对异烟肼和利福平同时出现的、两种或两种以
上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
3.5耐多药(MDR-TB)是指至少对异烟肼和利福平同时产生耐药;
3.6广泛耐药(XDR-TB)是除对异烟肼、利福平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外,
还对其它至少一种二线抗结核药物耐药。
4、结果
将 6198 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按照初治和复治进行分组分析,初治患
者 4950(79.86%)例,复治患者 1248(20.14%)例。初治组的单耐药率和多耐
药率明显高于复治组,而复治组的耐多药率和广泛耐药率大大高于初治组。初治
与复治组的各类耐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该院共做了6198株结核分枝杆菌的体外药敏试验,对7种抗结核药物的总
耐药率为20.56%,低于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调结果(42.1%)。耐药率顺
位前5位依次为INH(14.18%)、RFP(13.57%)、SM(12.31%)、EMB
(3.87%)、OFLX(2.60%)。可能由于选用药物不同,我院耐药率顺位与全国流
调不尽相同。全国流调的耐药率顺位是INH(28.6%)、SM(19.6%)、PAS
(16.8%)、Pto(12.9%)和OFLX(10.7%),可能由于全国流调范围不仅局限于
医院,还包括结防机构。初治患者耐药率19.49%,复治患者耐药率24.76%,低
于2010年全国的42.7%和38.5%;广泛耐药率0.45%,低于2010年全国的2.1%。
从2012~2015年间耐药率变化情况看,我院结核菌总耐多药率为9.31%(见表3
第6列),根据调查的医院2003~2009年耐多药率10.2%略有下降,但高于全国
的6.8%;INH(14.18%vs.23.2%)、SM(12.31%vs.18.5%))和EMB
(3.87%vs.15.1%)、OFLX(2.60%vs.6.5%)单耐药水平下降显著,RFP略有下降
(13.57%vs.15.9%)。
三、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研究发展方向
虽然传统一线、二线抗结核药物作用靶点及耐药机制方面的研究在基因组学、
药物外排蛋白组学等方面均有所进展,但仍有部分耐药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结核
病和耐药结核病的传播及恶化未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因此,MTB耐药性的快速、
准确检测技术尤为重要,快速检测技术的研发任重而道远。随着现代医学和分子
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利用分子生物学法能准确可靠地检测对RFP和INH这两
种市售二线药物的耐药性。快速检测法能显著降低临床诊断的时间,可直接用于
临床,是目前最有希望成为解决MTB耐药性的技术保证,但受高昂的费用、检测
人员精密的操作、知识储备的要求,给这种检测方法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未来人
们应该修饰各种耐药机制对已知抗结核药物的结构、研究作用靶位、筛选新药等,
结核病及耐药结核病才会在不久的将来被有效地控制和治疗。
结束语
随着全程督导短程化学治及时留取痰标本做结核菌涂片,培养和菌种鉴定,
及抗结核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有利于选择真正有效的药物、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有利于治疗过程中的监测,从而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为进一步诊断和制定个体化
疗方案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东强.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混合感染的病例分析[J].临床肺科
杂志,2015,21(18):175-177.
[2]马仲阳.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2015,16
(20):466-467.
[3]蒋骏龙.苏州市痰培养阳性肺结核患者的菌型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分
析[J].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2015,23(17):191-193.
[4]孙明巍.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与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特征对比分析[J].中国防
痨杂志,2014,27(20):1255-1256.
[5]陈华铎.非结核分枝杆菌分布特点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19(13):419-4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