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从未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

合集下载

人们所担忧的金融危机不会在中国出现

人们所担忧的金融危机不会在中国出现

人们所担忧的金融危机不会在中国出现当前,全球经济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不断增加,经济和金融领域的许多国家都面临很大的风险。

虽然中国也受到了影响,但其经济系统的特点和政府所实行的措施,证明了金融危机不会在中国出现的理由,以下是原因:首先,中国的经济体系是相对封闭的,与国际市场的交易联系较少。

虽然中国是一个巨大的贸易国家,但其大多数的经济活动都是在国内进行的,中国对外贸易的依赖度较低。

其次,中国是一个具有强大工业基础的国家,其生产能力强大,可以维持内部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

中国是一个经济规模巨大、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国家,其消费和生产可以在本国范围内进行,而不受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

其次,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持其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逐步推出了全面改革开放政策,这使其经济体系逐渐走向市场化,而不必受到外部干预的影响。

政府在这个过程中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对农村的投资、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对教育的投资等,以确保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措施已经得到了相应的成果,使得中国的GDP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保持了惊人的增长。

最后,中国的金融系统也非常稳健。

中国已经控制了宏观经济风险,包括加强银行监管、增加储备金率等。

这些保证了银行资本充足,从而能够抵御一切经济危机并保持稳定性。

此外,中国的金融科技也在不断发展,包括移动支付和互联网金融等领域,这些技术的使用使得中国的金融系统更加高效、快速和稳定。

总之,尽管世界经济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但中国的经济体系、政府措施和金融系统的稳健性都证明了金融危机不会在中国出现的事实。

虽然中国也不完美,但它的经济、技术和金融发展已经超过了许多国际前沿,可以保证中国的经济和金融系统的稳健可持续发展。

人们所担忧的金融危机不会在中国出现

人们所担忧的金融危机不会在中国出现

人们所担忧的金融危机不会在中国出现
中国拥有强大的国内市场。

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内消费,而不是依赖出口市场。

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规模,约14亿人口,这就意味着中国有着庞大的潜在消费市场。

即使全球经济出现衰退,中国国内市场依然能够提供稳定的需求,从而保持经济增长。

第二,中国政府有能力应对金融风险。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金融稳定,并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来避免金融风险。

中国建立了庞大的外汇储备,用于抵御汇率波动和外部冲击。

中国
还加强了金融监管,并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来控制金融风险,如限制房地产贷款、加强对
影子银行的监管等。

中国政府的这些措施可以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并防止金融风险蔓延
到整个经济系统。

中国的金融体系相对封闭。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金融市场对外资的依赖相对较低。

中国的资本市场对外资的开放程度较低,而且外资在中国金融机构的持股比例也受到限制。

中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相对较小,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冲击有限。

中国的经济结构相对较为稳健。

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实体经济,如制造业和服务业,而不是依赖金融业。

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经济稳定的基础,这也意味着中国金融系
统对于外部金融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强。

人们所担忧的金融危机不会在中国出现的原因有中国拥有强大的国内市场、政府有能
力应对金融风险、金融体系相对封闭以及经济结构稳健。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中国相对不
太可能出现全球性金融危机,但中国的金融市场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风险,例如债务问题、房地产市场过热等,中国政府仍然需要保持警惕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应对这些风险。

人们所担忧的金融危机不会在中国出现

人们所担忧的金融危机不会在中国出现

人们所担忧的金融危机不会在中国出现
金融危机是指一国或区域的金融体系出现严重失衡和动荡的情况,通常会伴随着银行倒闭、股市暴跌、货币贬值等一系列问题,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各国对金融风险的警惕程度大大提高,因此人们对金融危机可能在中国出现的担忧也日益增加。

中国的金融体系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使得人们并不担心金融危机会在中国出现。

中国有强大的政府支持。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政府在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拥有强大的权力和资源,可以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种金融危机。

中国的金融市场相对封闭。

中国的金融市场对外部影响比较小,不容易受到外部金融市场风险的传染。

中国的金融监管制度趋于完善。

中国国家银行监管机构和证券监管机构等监管机构在金融监管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中国的金融体系也存在一些内在的风险和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并不足以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

中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着银行风险、资产泡沫、企业杠杆率高、投资风险等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并没有严重到可以引发金融危机的地步。

人们对金融危机可能在中国出现的担忧是不必要的。

中国政府有能力和资源来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中国的金融市场也相对封闭,不容易受到外部金融市场风险的传染。

人们对金融危机在中国出现的担忧是没有根据的。

人们所担忧的金融危机不会在中国出现

人们所担忧的金融危机不会在中国出现

人们所担忧的金融危机不会在中国出现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定,金融市场波动频繁,一些国家甚至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于金融危机的担忧不断加剧,担心金融危机会波及到全球各个国家。

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迅速、金融市场庞大的国家来说,人们也担心金融危机会在中国出现。

从当前中国的金融形势以及政府相关的政策措施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人们所担忧的金融危机不会在中国出现。

中国的金融市场相对稳定。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金融市场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

中国的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不断壮大,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金融体系相对完善。

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的金融市场也相对稳定,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金融危机。

而且,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中国的金融市场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稳定性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从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来看,中国不太可能出现金融危机。

中国的金融市场具有较高的韧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也日益健全。

中国的金融市场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有着相对强大的韧性。

当发生一些外部干扰和冲击时,中国的金融市场也能够相对快速地从中恢复过来,并减小对国家经济的不利影响。

而且,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分散机制,金融市场上的各种金融产品也相对多样化,这使得金融风险得到了有效的分散和化解。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的金融市场在面对各种冲击和挑战时,都能够相对稳定地运行,减小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中国的金融市场正在不断改革和完善。

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完善,不断出台一些政策措施,以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和建设,并逐步推进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这些改革和完善的措施都有助于提升中国金融市场的韧性和稳定性,降低金融危机的发生概率。

中国政府也在积极推进金融市场的开放和改革,不断提高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冲击。

中国的金融市场正在朝着更加健康和稳定的方向迈进,金融危机的发生可能性也在不断降低。

中国经济不会重覆东亚危机

中国经济不会重覆东亚危机

中国经济不会重覆东亚危机一、引言自1997年起,东亚发生了一场金融危机,给整个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很多人担心,中国经济也会出现类似的危机。

但在这篇论文报告中,我们将分析中国经济不会重覆东亚危机的原因,并探讨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

二、中国经济的优势1. 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与1997年当时的东亚经济情况不同,中国在过去二十年中,逐步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转型,从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向以服务业和消费业为主的经济转型。

现在,中国制造业、服务业和消费业的比重已经接近三分之一。

这意味着当制造业承压时,中国经济可以转向其他领域,保持持续发展。

2. 领导层卓越的决策能力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是高度权衡成本和利益的。

面对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政府会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调整国家经济结构,推动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在去年新冠疫情爆发之后,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政策措施,如“六稳”、“六保”等,以缓解疫情对经济的冲击。

3. 存款制度的优化相比于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中国的金融体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已经建立起严格的存款制度和金融管理机构,这意味着政府能够更加轻松地监管和控制国内金融市场。

4. 国际储备的规模和稳定性中国目前拥有数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意味着中国金融系统可以承受若干次金融危机的冲击。

此外,中国外汇储备的稳定性也是国际市场公认的。

5.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随着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和扶持力度。

这些产业已经为中国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并有望继续成长为经济的新引擎。

三、案例分析1. 疫情的影响与应对2019年底至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但中国政府迅速采取措施,适当调整经济政策,推出多项扶持措施,遏制疫情蔓延,并使中国经济在2020年逆势上扬。

2. 外贸形势的挑战与应对全球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其中中国所处的环境尤为复杂。

人们所担忧的金融危机不会在中国出现

人们所担忧的金融危机不会在中国出现

人们所担忧的金融危机不会在中国出现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不稳定,经济风险增加,金融危机成为了全球人所担忧的问题之一。

人们普遍认为,金融危机不会在中国出现。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一观点。

中国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金融体系。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强大的制造业基础,这使得中国经济具有很大的抗风险能力。

中国的金融体系相对稳定,银行业健康发展,风险抵御能力较强,金融风险因素受到有效监管和控制。

中国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防范金融危机的风险,如加强金融监管,推动金融市场改革等,全力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

中国有着丰富的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抵御金融危机的重要保障,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之一,拥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可以有效稳定人民币汇率,防范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冲击。

中国还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高了人民币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了中国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中国的金融市场相对封闭。

相较于其他国家,中国的金融市场相对封闭,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联系较强,金融市场的震荡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较小。

中国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相对较强,可以有效控制金融风险。

这种相对封闭的金融市场有利于中国抵御外部金融风险和冲击。

第四,中国的消费能力在不断增强。

近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这为国内市场提供了巨大潜力,使得中国经济相对独立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减少了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概率。

中国政府还大力推进消费升级,鼓励居民增加消费,提高消费质量,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的内需支撑。

中国政府有着强大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力。

中国政府在面对金融风险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如推出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刺激消费,稳定金融体系等,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

过去的经验也证明,中国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时表现出了坚决果断的决策能力和出色的执行力。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金融体系,外汇储备充足,金融市场相对封闭,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政府具有强大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力,这些因素使得金融危机不太可能在中国出现。

中国为什么不会爆发金融危机?

中国为什么不会爆发金融危机?

中国为什么不会爆发⾦融危机?美国打喷嚏,全球都感冒。

⾃美联储放出加息信号以来,全球就开始轮番上演汇市、股市暴跌。

泰铢暴跌创⼋年来新低,⼈民币两个⼯作⽇贬值4.7%,欧元对美元累计贬值28%,创九年来新低。

种种迹象太过相似(货币汇率暴跌、股市暴跌、经常项⽬⾚字扩⼤、对冲基⾦攻击、央⾏出⼿⼲预),以致市场纷纷揣测⾦融危机“卷⼟重来”。

⽽近期,全球股市⼤跌,中国上演“股灾”,外汇市场多空博弈空前剧烈,李嘉诚撤离似乎⼜进⼀步验证了市场的揣测。

⼀然⽽,相似的经济危机表相背后却有着不同的本质。

以97年亚洲⾦融危机为例。

⾸先,97⾦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本。

⼀⽅⾯,作为亚洲的经济引擎,⽇本经济衰退为亚洲⾦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伏笔。

另⼀⽅⾯,⽇本为⾃救,不惜“⽔漫亚洲”。

⽇本为了摆脱经济困局实施零息策略,将⽇元套利推向疯狂。

⽽东亚资产的⾼回报率⾃然成为套利的价值洼地,当⽇本银⾏体系崩塌,靠⽇元吹⼤资产泡沫的虚假繁荣也就⾛到了终点。

其次,亚洲国家制度漏洞为投机资本打开风险敞⼝。

以泰国为例,固定汇率让泰国⾯临经济下滑时⽆法通过汇率浮动平衡经常项⽬⾚字,只能开放资本项⽬实现国际收⽀平衡。

可⼤量热钱涌⼊⽆疑让资产价格飞涨,进⽽将泰国央⾏置于两难:提⾼利率就会使银⾏、经济进⼀步恶化;不提⾼利率,就会损失⼤量外汇储备。

此时,摆在泰国政府⾯前的似乎只有改变汇率制度,⽽疲软经济与⾼估汇率之间的⽭盾⽆疑给了投机资本可乘之机。

汇率制度变化当天,泰国货币贬值15%以上,并由此拉开亚洲⾦融危机的序幕。

⼆可当下却不同,⼀⽅⾯,作为世界经济引擎的中国经济并未熄⽕,且年度经济总量已接近⽇本两倍。

另⼀⽅⾯,亚洲各国⼤多实施浮动汇率,且外汇储备相对充备,抗风险能⼒今⾮昔⽐。

当然,昔⽇的前提背景不存在,并不代表危机不会降临。

如果说诱发97⾦融危机的外部因素居多,那么此轮危机更多来⾃内部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表⾯看来,美国货币政策转向是国际资本撤离亚洲的导⽕索,⽽根本上却是亚洲经济遭遇增长瓶颈,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结果。

人们所担忧的金融危机不会在中国出现

人们所担忧的金融危机不会在中国出现

人们所担忧的金融危机不会在中国出现金融危机是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部分。

自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人们开始更加关注金融危机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因此,许多人担心金融危机会在中国出现。

然而,根据当前的经济情况和政府的政策,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不太可能出现金融危机。

第一个原因是中国在过去几年中进行了大量的结构调整。

以前,中国经济主要依赖出口和投资,而这种经济模式很容易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

为了减少这种风险,中国政府开始实施结构性改革,通过推动消费贡献经济增长并引导企业升级,加强金融监管,以保持稳定的金融市场。

这种改革的长期效果不仅为未来稳定经济增长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当前市场提高了抵抗金融危机风险的能力。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的金融机构相对稳健。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金融市场经历了许多的监管政策调整,主要是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

政府加强了资产负债表的监管,推动了银行间市场监管,强化了资产证券化的监管等措施,加强了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管理。

同时,中国的金融机构是由政府直接控制和管理的,有更强的掌控能力,能够在危机时期做出经济适应性的调整,消除潜在的危机。

第三个原因是中国经济的趋势依然向好。

虽然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但这是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不是由于金融危机或其他经济问题所导致。

中国的国民经济依然向好的趋势给了全社会更多的信心,也给了金融机构更多的信心。

尽管金融危机不可能在中国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面临任何经济风险。

中国仍然需要加强金融监管,促进消费,促进经济转型和升级,并推动更广泛的国际金融市场合作,提高经济的国际化水平。

这些举措将进一步稳定和提高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为金融和社会安全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发现,中国目前不可能发生金融危机。

政府的努力,金融市场的机制,以及经济的稳健趋势都让人们相信,中国经济的未来将更加繁荣。

相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未来的几年中,不仅稳步前行,而且更加坚定的走在世界经济的前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探究中国从未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
作者:周珂羽
来源:《中国市场》2020年第07期

[摘要]中国存在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奇迹”——40年来中国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文章将
从历史中的案例和中国的本身的特殊性来分析,中国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原因。

[关键词]经济危机;生产过剩危机;财富分配危机;债务危机
[DOI]1013939/jcnkizgsc202007012
1频频发生的经济危机
过去40年,中国是非常罕见的从未爆发过经济危机的国家,更是唯一一个没有出现过系
统性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新兴经济体。虽然唱衰中国的论调始终存在,比如不断借尸还魂的“中
国崩溃论”,但中国经济坚挺至今,作为一个发展中经济体,中国是如何做到的?

要把背后的道理想明白,需要从两个视角来分析:历史视角与中国的特殊性。
现代意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是始自工业革命的一种特殊现象,1788年最早的经济危机
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之后真正具有世界性质的能同时影响很多国家的重大经济危机与
金融危机,至少爆发了20次。

分析这些危机,每次都出现了三个典型特征,可以总结为:生产过剩危机、财富分配危
机、债务危机。

三大危机彼此具有因果关系。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所有的危机,主要起因都在于生
产过剩,但社会的财富分配系统没有跟上,企业利润暴涨,但并未有效分配给工人,因此生产
率的提升没能带来“有效需求”的增长,只能通过信贷刺激国内和海外市场,人为刺激出市场需
求,而这是不稳定、不可持续的。靠金融、货币的手段去刺激国内和海外市场,一旦这些人还
不起钱,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导致三个危机叠加发生。

2从历史的视角看
不过,在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有两个国家的经济表现
比较独特,一个是苏联,另一个是1933年之后的纳粹德国。苏联没有爆发经济危机,德国虽
然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但复苏最快。为什么这两个国家会成为特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个特例是苏联,在当年全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全部都在闹危机的时候,苏联一枝独秀,完
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这并非因为苏联生产力先进,恰恰相反,列宁在1921年曾经说过,苏
联的工业要比欧洲和美国落后50~100年,这句话不是开玩笑,而是真实反映了苏联经济的实
际情况。但是从1928年开始,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苏联的工业已经是欧洲
第一,工业产量超越了德国,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

20世纪30年代苏联为什么没有陷入经济危机?首先,因为苏联的生产和经济体系与整个
欧洲是隔离的。苏联工业自成一系,有自己的原材料、石油、工业生产等一整套体系,很少跟
西方进行贸易。其次,苏联政府具有直接管制经济的能力,强大的“五年计划”,使它能够完全
不考虑西方市场经济的种种困境,比如银行贷款,政府可以直接安排银行给工业体系提供资
金,这种大一统的机制,运转起来效率非常高。苏联的中央计划经济使各种工业体系得以全面
推进。

苏联用强力的政府行为直接控制经济运行,笔者称为是一种经济领域的“短路”,完全绕开
了电阻,用这种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而且选择的方向都是当年的先进制造业,从而实现了苏
联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体系的崛起。

另一个特例是德国。德国在大萧条的一开始受打击最严重,在纳粹上台的前一年,德国金
融体系基本破产,外汇储备耗尽,银行挤兑导致大量银行破产,工业基本瘫痪,失业率高达
30%,再加上还有很多人是所谓的半失业状态(虽然有工作,但工资微薄而且不稳定),德国
人口中间有一半是没有工作的。

希特勒认为德国当时真正的问题并不在工业体系,而是在金融体系上。巨大的战争赔款使
得整个德国金融体系如果没有外力支撑,就会全面崩溃。所以德国不得不向美国大量借贷,之
后由于美元回流,德国必然会出现违约,整个金融体系就会崩溃,工业体系也会停转,紧接着
就是大量失业。

这就形成了一个尖锐的矛盾,大量先进的工业设备被闲置,同时有大量工业人口失业,两
者之间没有金融媒介的对接,不能够启动经济机器。

因此希特勒首先从金融上解决问题,他把德国中央银行进行国有化。用了六年时间,撤销
了董事会,夺取了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权。之后他进行了一场非常大胆的金融创新,通过创造
“就业汇票”,向全国工业企业进行大规模的采购。 实际上就是代表德国政府进行采购,这些汇
票支付给工业家之后,被拿到商业银行进行贴现,商业银行又把这些汇票拿到中央银行进行贴
现,这个过程就创造出了大量货币。有了钱之后企业家就可以扩大生产,追加工业投资,就业
情况也跟着好转,老百姓有了收入就可以消费,整个经济就被启动了。当然,这个过程中希特
勒还实行了很多特殊方法,比如德国背负了很大的债务,希特勒宣布强行解除债务关系,拒绝
对英国法国的战争赔款,筹备战争。而且国内的债务也停止清偿,债权人与债务人协商赔偿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招,等于彻底消灭了债务,同时废除债务和债权关系等于重新瓜分了全
社会的财富,相当于一次财富的革命,同时也缓解了财富分配危机。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苏联、德国走的都是特殊方法,虽然违反了传统经济学的市场经济理
论,但从结果看,却避免了经济危机或者是快速恢复。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强大的政府,是可
以绕过市场直接以指令的方式干预企业的行为。

3中国的特殊性
中国的特殊性也是近40年没有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
候,政府、企业、居民的负债都比较低,没有债务危机,计划经济下财富分配也比较平均,也
没有财富分配危机,同时也不存在生产过剩危机,因为生产力不足,什么东西都短缺。

80年代开始,农村乡镇企业开始兴起,生产了大量的消费品,使得农民的收入增长较
快,农村财富增长超过了城市。90年代之后,城市中间大量国营企业转型生产轻工业产品,
和乡镇企业展开激烈竞争。这导致乡镇企业大规模破产,同时大规模的重复建设也导致国营企
业遭遇困难,陷入了严重的三角债,大量工人下岗。而所有的三角债最后都涉及银行,使得整
个中国银行体系的坏账率高达40%。如果按照西方金融学理论,从技术上讲,中国的银行体系
已经破产了。

但中国却没有出现典型的西方式经济危机。既没有爆发银行挤兑,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工
厂破产。这是为什么?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也是西方经济学家一直忽略的一个核心的问题是,中国百姓根本
不相信银行会破产。因为百姓对政府的稳定性有着高度的信赖,认为只要政府没事,那银行也
绝不会出事,相信政府绝不会让银行倒闭。

笔者称这种信念是中国最大的最有经济价值的“信任资本”。全民对政府的信赖程度相当于
一种信赖账户,当信赖账户里面还有很多余额的时候,就不会爆发教科书上所说的西方式经济
危机。西方经济学家没有去测算这种百姓对政府的绝对信赖相当于多少万亿的经济价值,不去
衡量信赖资本的经济价值,因此理解不了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

西方银行为什么坏账率达到20%、30%就崩溃了?主要原因是西方社会是个典型的契约社
会,收多少税,提供多少服务,入不敷出时是可以破产的。而在中国,政府跟百姓之间的关系
是一种大家族的关系,政府相当于族长。牢固程度要比契约关系高出许多,而这种关系应该有
可以衡量的经济价值。

有了这层根本性的信赖保障,其他的都是技术性的问题,可以解决。比如银行坏账,可以
剥离资产,然后通过其他的方式,比如上市或者引进战略合作者,有效地补充银行的资本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型国有企业的生产过剩危机也很好解决,关停并转去产能,全面退出生产消费型行业,只做
原材料、能源和大型装备制造业这些中上游产业,下游竞争性行业全部放给外企、民企、乡镇
企业。社会分配问题也有办法,比如90年代开始加速推进社会保险制度。

因此中国不会出现西方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只要有两三年时间就能调整过来,再赶上一次
好机会,比如21世纪初加入世贸体系后,中国经济立刻恢复高速增长。

参考文献:
[1]齐默尔曼,托马斯·萨尔菲尔德20世纪30年代欧洲六个国家对世界经济危机的经济和
政治反应[J].国际研究季刊,1988,32(3):305-334

[2]李工真纳粹经济纲领与德意志“经济改革派”[J].历史研究,2001(4):115-127,190

[作者简介]周珂羽(1999—),男,湖南長沙人,甘肃农业大学,研究方向:经济金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