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第16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题AB卷(含解析)

初一语文第16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题AB卷(含解析)
初一语文第16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题AB卷(含解析)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016 版)同步练习AB卷

第16 课短文两篇A 卷基础篇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可以调.素琴( )

(2)无丝.竹.之乱耳 ( )

(3)香远益.清( )

(4)亭亭净植.( )

(5)陶后鲜.有闻( )

(6)宜.乎众矣( ) 答案: (1) 调弄 (2) 弦、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3) 更加 (4) 竖立 (5) 少(6) 应当

2.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水陆草木之花

B.莲, 花之君子者也

C.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D.无案牍之劳形

【解析】选 D。该项中的“之”没有实在意义 , 取消句子独

立性。其他三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 , 的。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孔子云: 何陋之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

(2)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以靠近玩弄啊。

4.下列句子中 ,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B.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

C.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D.自/李唐来, 世人/甚爱牡丹。

【解析】选 B。B项的正确停顿为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 卷提升篇

5.阅读《陋室铭》 ,完成(1) ~(3) 题。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谈笑有鸿.儒____ ②有仙则名._____

答案:①大②出名, 有名

(2)任选下面一句翻译。

①斯是陋室 , 惟吾德馨。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苔痕上阶绿 , 草色入帘青。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是简陋的屋舍 , 只因我(住屋的人 )的品德好 (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苔痕长到阶上 ,使台阶都绿了 ;草色映入竹帘 ,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前后矛盾的。

B.本文以陋室为喻 , 将作者的志向和情操写得比较含蓄 , 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

C.这篇铭文的韵脚是“ in ɡ”。

D.“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是从交往角度来写“陋室

不陋”的。【解析】选 A。不矛盾 , 二者指代不同。“无丝竹之乱耳”的“丝竹” 指的是城市嘈杂缭乱的宫廷富贵人家的丝竹 , “调素琴”指的是自己兴趣所在的音乐。

6.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1) ~(4) 题。

爱莲说(详见课文 )

习惯说

[ 清] 刘蓉

蓉少时 ,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 , 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 ,径尺, 浸淫②日广。每履.之, 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 , 父来室中 , 语.之, 顾而笑曰 : “一室之不治 , 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 ,蹶然以惊 , 如土忽隆起者 ;俯视, 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 , 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 足之履平地 ,而不与洼适也 ;及其久, 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 , 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 ,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 : 刘蓉居室名。②浸淫 : 渐渐扩展。

③踬 : 跌绊。④习之中人 : 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 增加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 少

C.每履.之,足苦踬焉履: 踩

D.父来室中 ,语.之语: 告诉【解析】选 A。“益”的意思是“更加” 。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顾而笑曰 : “一室之不治 , 何以天下家国为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我唯独喜爱莲花出于淤泥而不沾染 (污秽), 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②(父亲 )看到屋里的坑洼笑着对我说“: 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 ,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 ?”

(3)用“ / ”给《习惯说》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标

两处, 不含句末)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

答案:俯而读/ 仰而思/思有弗得

【方法指导】

文言节奏划分口诀

节奏划分有诀窍 ,划一划二不划三。

主谓动宾要停顿 ,谓补之间照样分。

遇上关联想一想 ,总领词后慢步走。

古二今一要慎重 ,名词状语须打住。

省略成分断没错 ,提示停顿理当然。

专有名词分清楚 ,节奏划分顾全貌。

下面详细解说这一口诀 ,以便于大家灵活运用。

(1) 节奏划分有诀窍 ,划一划二不划三。

“划一划二不划三”意思是说在一句文言句子中 ,停顿一二次是常事 ,停顿三次或三次以上就很少了 ,即使要停顿三次或三次以上 ,做题时,也可以省去可划可不划的地方。

(2) 主谓动宾要停顿 ,谓补之间照样分。

通常情况下 ,文言句子的结构与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相似 ,都是由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等成分构成 ,朗读时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中心词与补语之间要停顿。

(3)遇上关联想一想 ,总领词后慢步走。

遇上表示假设、转折等连词 ,如“若”“而”“然则”

等 ,或表示总结性的词语 ,如“故”“是故”等,或句首发语词 ,如“盖”“夫”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停顿。

(4)古二今一要慎重 ,名词状语须打住。

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 ,朗读时要分开读 ;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这个“活用词”之前要停顿。

(5)省略成分断没错 ,提示停顿理当然。

古代汉语常有省略句式 ,在省略之处停顿保准没错 ,有些语气词用在句子中 ,表示提示或舒缓语气 ,在这个词的后面停顿合情合理。

(6)专有名词分清楚 ,节奏划分顾全貌。

古代汉语有很多表示人名、地名、年号名、官职名等的词语,我们要加以分辨 ,在这些专有名词的中间是不能停顿的。

这里只总结出了朗读停顿节奏划分的一些基本方法 ,但是仅凭这

些方法还远远不够 ,更为重要的是要整体感知全文 ,多读、多品、多悟 , 理解文言句子的含意。如果在这样的基础上 ,再加上掌握的基本技巧 , 划分节奏定能顺利过关。

(4)《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 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 是: ________ 。《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

刻的道理 , 这个道理是 : _____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2.理清说明的顺序。 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过程与方法1.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1.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2.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语2.检查预习遗骸(hái):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án chá):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ě zhò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ù):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 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没有一点漏洞。 二、学习《恐龙无处不在》1.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明确:这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交流后明确:不能。 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 作者得出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大陆在漂移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板块构造理论能解开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吗?为什么?交流后明确:能解开。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生活。 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这些大陆经过不断地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大陆的样子。 这些大陆在分离时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 4.经过以上层层分析,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结论: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有不可抗拒运动这一理论提供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实用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在 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3.体会作者尊重事实和证据,严谨说明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难点 学习比较阅读。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音资源】电影《侏罗纪公园》片段,导入新课。 刚才,大家被奇特的想象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深深震撼了。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 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化石又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 课题和作者)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著述颇丰,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 小说。是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代表作有《基地》《银河帝国三部曲》《新疆域》《我,机器人》《钢窟》等。 2.文体知识 复习说明文知识。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 事理的一种文体。说明的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依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的不同,说 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3.积累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骨骼.(gé)鸟臀.目(tún)漂.移(piāo)地壳.(qiào) 深渊.(y uān)驮.着(tuó)岛屿.链.(yǔliàn)两栖.(qī)

三年级语文上册16短文两篇教案湘教版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认识“爽、脆、椭、拨、舔、股、菱、簇、顽、梭”10个生字。 2.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4.通过观察、品尝实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生字,朗读课文。 难点: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突破方法: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明确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瓜果 教学安排 2 教学过程 第一 一、导语引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想看看你们对家乡了解多少,对家乡的士特产了解多少。 2.简介“哈密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思考:看了作者介绍哈密瓜,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情 (1)感受哈密瓜,学习两个自然段。整体感知哈密瓜的等点。 哈密瓜是一种十分好的水果,你想知道哈密瓜是什么样的吗?它是什么味呀?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介绍了哈密瓜的什么。 说说看后的感受。 作者是怎样让你产生这种感受的?他是怎么写?让我们一段一段来看。 (2)学习第1自然段。 读、思:从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从哪里知道? 读、思:脑海里勾画出哈密瓜的样子。 (3)学习第2自然段。 谁能来描述自己脑海里的哈密瓜? 这么漂亮的水果放在你眼前,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可是现在你是吃不到,但是作者吃到了,他把哈密瓜的味道写出来了,咱们为了解馋就先去看看吧。自由读。 看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 看了作者的描述,你啊想说的是什么? 齐读,我们来品尝这新鲜的哈密瓜。 四、小结课文: 作者经过了起形、填色描述味道这样三步,这我们勾画了一个个新鲜的哈密瓜。我们一起读一、二自然段,体会一下这个过程。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十八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江苏江陈中学江上雪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比较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看他是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1):用一个科学观点——“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2、这篇短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这篇短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学说。 3、学习文中字词 (1)辨音:遗骸褶皱劫难追溯 (2)释义:遗骸褶皱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练习1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同步练习1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鸟tún()目 2.chán chú()()3.xi?()带 4.潮xī() 5.领yù() 6.yǎn()射 7.二氧化guī() 8.排chì() 二、找出每组字形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写入括号 1.() A.尘埃 B.至密 C.繁盛 D.熔化 2.() A.膨胀 B.陨石 C.流逝 D.砥达 三、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天衣无缝()________________ 2.褶皱()____________________ 3.追溯()____________________

4.劫难()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五、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划“×” 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 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

4.《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 六、阅读 (一)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归纳总结+训练(含解析)

短文两篇 陋室铭 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因为诗气豪迈,被称为“诗豪”。其代表作品有《秋词》《西塞山怀古》等。 基础积累 一、积累篇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调.素琴( tiáo ) 案牍.( dú ) 鸿儒.( rú ) 惟吾德馨.( xīn ) 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二、梳理篇 1.一词多义 (1)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陋之. 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2) 名?????有仙则名. (出名,有名)名. 之者谁(命名)

(3) 乱?????无丝竹之乱. 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战乱) 2.古今异义 (1)形? ????古义:形体、躯体。例:无案牍之劳形. 。今义:形状。 (2)鸿? ????古义:大。例:谈笑有鸿. 儒。今义:鸿雁,书信。 (3)丝竹?????古义:奏乐的声音。 例:无丝竹..之乱耳。今义:丝绸、竹子。 3.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2)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 (3)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上) 4.特殊句式 倒装句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三、写作特色 反向立意,巧妙构思 作者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即“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的“不陋”。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居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既由室及人,又因人及室,既紧紧扣住“陋室”,又跳出对“陋室”本身的描写,把笔墨直接引向居室主人。通过对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情景的描述来表现“惟吾德馨”,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

2019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试题 新人教版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追溯背景 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这两篇短文被编排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文章主旨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证明了大陆漂移说;被压扁的沙子证明了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这一切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结构图示 考点提炼 说明顺序及其作用 [问题] 结合全文,分析《恐龙无处不有》一文的说明顺序及其作用。(对应训练见第10题) [点拨] 回答此类问题时,可按以下步骤:①判断文章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②结合各种说明顺序的作用作答。 [解答] 逻辑顺序。先发现问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南极去的?然后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从而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并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用: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更有利于人们认识和了解“板块构造理论”,使文章脉络更加清晰。 1.请把下面的词语工整、正确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骨骼流逝褶皱携带 劫难致密陨石追溯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骨骼.(gé)臀.部(diàn)不解.之谜(jiě) B.彗.星(huì) 岛屿.(yù) 冰天雪.地(xuě) C.携.带(xié) 撞.击(chuàng) 天衣无缝.(fènɡ) D.追溯.(sù) 陨.石(yǔn) 二氧化硅.(guī) 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时间流逝水土流失B.岩石熔化冰雪融化 C.导致失败本末倒置 D.大陆漂移白云飘遗 4.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劫难:灾难;灾祸。 B.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C.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D. 不解之谜:不了解的秘密。 5.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1)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 (2)“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 (3)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 ◆课内精读 阅读《被压扁的沙子》,回答问题。 6.文中介绍了哪两种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主要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xx·聊城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跳出地球“看”地震 ①xx 年 2 月 2 日,我国首颗地震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张衡一号”以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张衡命名,它的发射使我国在卫星地震电磁空间探测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②地球的板块、断层移动引发地震,同时也会在地震前后带来包括地球电磁场变化等很多信息。“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实时监测空间电磁环境状态变化,研究地球系统特别是电离层与其他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和效应,初步 ..探测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信息特征及其机理,从而有效弥补了地面观测的不足。 ③“张衡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兼副总设计师、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程师申旭辉介绍,受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在地面上,像青藏高原的极寒地区,现有的地震台网并不能完全覆盖,面积广阔的海洋也观测不到。目前我国对以青藏高原为主的近 200 万平方公里陆地缺乏地震前兆监测能力,在国境线和约 300 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地震监测能力也几

16.短文两篇 优秀教案

16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陋室铭 【教学目标】 1.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2.把握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领悟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2.领悟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难点】 把握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 那么我们看看唐代刘禹锡的房子是怎样的。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 【课堂环节导航】 一、出示目标 1.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2.把握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领悟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高雅脱俗的情怀。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诗与白居易齐

名,时称“刘白”。有《刘宾客文集》。 2.背景透视: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百般刁难。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刘禹锡看到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三、预习反馈 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文言知识积累。 四、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沭阳如东实验学校初二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主备人:徐清远审校人:周良刚备课时间:2020.2.4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3.体会作者尊重事实和证据,严谨说明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音资源】电影《侏罗纪公园》片段,导入新课。 刚才,大家被奇特的想象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深深震撼了。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化石又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预习检测: 1.了解作者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著述颇丰,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是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代表作有《基地》《银河帝国三部曲》《新疆域》《我,机器人》《钢窟》等。 2.文体知识 复习说明文知识。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说明的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依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的不同,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3.给加点字注音: 骨骼.()鸟臀.目()漂.移()地壳.()深渊.()驮.着()岛屿.链.() 两栖.()褶皱 ..()携.带() 三、整体感知:学习《恐龙无处不有》 快速阅读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引出说明内容——用一个科学观点“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有”,再由“恐龙无处不有”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总结说明内容——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训练(含答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基础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随着时间的流誓,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 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xié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xié(携)带碰撞.(zhuànɡ) 褶.皱(zhě)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流誓”,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流逝”。 (3)选文中“天衣无缝”的意思是:形容事物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4)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迁移漂移移动)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2)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分割分裂分离)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3)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严密周密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3.填空。 本文作者阿西莫夫是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4.“低碳”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低碳生活”正日益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八年级某班级将要举办一次展览宣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阅读下列调查表,说说在学生中开展“低碳生活方式”宣传的意义。 关于对学生对“低碳生活方式”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与反思

16 短文两篇 兰州新区秦川镇保家窑初级中学张宏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进一步了解“铭”与“说”两种古代文体的特点,同时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的妙处。 2.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简评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今天,我们的居室也变得越来越宽敞。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在城市里、在我们的身边,可能还存在着“蜗居”现象,然而,住房小不等于志向小,下面,请让我们一起听听《陋室铭》的作者是怎样说的吧。 二、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进步思想家。王安石称他为天下奇才,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三、知识小窗 1.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参与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短文两篇》教案

16短文两篇 1.了解“铭”“说”这两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第1课时《陋室铭》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又简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陋室,即简陋的房子。“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找出韵脚。 明确:名、灵、青、丁、经、形、亭。 3.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1)一词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 立性,不译)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②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③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④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 4.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三:品味剖析,领悟意境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练习与答案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完成时间:30分钟编者:李陈妍审核:林剑波学校:班级:学生: 一基础训练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鸟tún()目(2)chánchú()() (3)xié()带(4)潮xī() (5)领yù()(6)yǎn()射 (7)二氧化guī()(8)排chì() 2找出每组字形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写入括号 (1)() A尘埃B至密C繁盛D熔化 (2)() A膨胀B陨石C流逝D砥达 3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 冰盖。()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划“×” (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 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4)《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 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的道理。() 二课时达标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恐龙无处不在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 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 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 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 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 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 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 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

部编版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附答案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附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鸟臀.目(tún) 褶.皱(zhě) 两栖.(qī) 携.带(xié) 陨.石(yǔn) 劫.难(jié) piāo(漂)移骨gé(骼) 追sù(溯) péng(膨)胀尘āi(埃) 潮xī(汐)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联的。 B.此次“爱心书包公益活动”首批捐赠共复盖偏远山区少数民族14所小学,4 754名学生。 C.古巴导弹危机的时候,如果美苏双方没有在最后关头收手,很可能会暴发大规模的冲突,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战争。 D.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 (解析:A.“联”应写作“连”;B.“复”应写作“覆”;C.“暴”应写作“爆”。) 3.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 A.他们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使用了新的工艺和新的技术。 B.“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 C.他之所以取得这样大成绩的原因,在于他刻苦努力、顽强拼搏。 D.李克强总理围绕以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为中心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出了全面部署。 (解析:A.句式杂糅,“本着……的原则”与“以……为原则”两种句式任取一种即可; C.句式杂糅,“之所以……”与“……的原因”两种句式任取一种即可; D.句式杂糅,“围绕……”与“以……为中心”两种句式任取一种即可。) 4.填空。 本文作者阿西莫夫是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D) ①它们把很多生物并不喜欢的木材、真菌和半腐烂的枝叶当美食,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纤维素和木质素。 ②白蚁只需嚼碎树枝草茎等富含纤维素的物质并吞入腹中,消化工作则由披发虫负责。 ③白蚁是古怪的美食家、严格的素食主义者。 ④大部分动物无法直接消化吸收纤维素,但白蚁有此本事,因为它们有一位好盟友——披发虫。 ⑤纤维素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最多的有机物,白蚁只要带上披发虫,几乎无论走到哪里,

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16、《短文两篇》复习要点及练习 (加粗的内容记诵过关) 《爱莲说》 一、文学常识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是一种议论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爱莲说”的意思就是:说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二、原文及重点词语翻译 水陆草木之 (助词,“的”)花,可(值得)爱(喜爱)者甚(很,非常)蕃(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从)李唐来,世人甚(多)爱牡丹;予(我)独(只)爱莲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淤泥而(表转折)不染(沾染污秽),濯(洗)清涟(水波)而(表转折)不妖(过分艳丽),中通外直,不蔓(名词作动词,生出枝蔓)不枝(长出枝节),香远益清(香气传的越远,越发清幽。益:越发,更加),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洁净)植(竖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态度不庄重)焉(语气词)。 予谓(认为)菊,花之(助词,的)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同上)富贵者也;莲,花之(同上)君子者也。噫(叹词,相当于“唉”)!菊之爱(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陶后鲜(少)有闻(听说);莲之(同上)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同上)爱,宜(应当)乎众(多)矣! 三、重点句子翻译 1、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翻译: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 2、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娇媚。它的茎梗里面通透,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远播,越发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站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3、原文:噫(y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唉!对于菊花的钟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钟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自然就很多了。

16 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16 短文两篇陋室铭 一、导入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明确:刘禹锡 2、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他是一个特别有性格的人,因为诗气豪迈,有诗豪之称,曾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而被贬为地方官。其诗结有《刘宾客集》。 3、写作背景 气出来的千古第一铭 唐顺宗时,刘禹锡热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 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到此景,又作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一篇文章,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陋室铭》。 4、解题:如何理解“陋室铭”三个字?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陋室铭》。 第一课时 本课学习分两个课时,首先来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 能准确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一:看谁读得好 要求:1、读正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脚。 2、3分钟后检测。 (一)自学指导 节奏划分大致方法: 1、句首表示领起词、关联词、时间词、地点词等词之后,应当停顿。 2、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之间要停顿。 3、“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 4、并列结构之间要停顿。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借阅科普读物,从中找出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大家共同学习研讨。 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

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 (一)明确目标 1.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观点。 2.把握“恐龙无处不在”印证大陆漂移假说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讨论明确: 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及说明方法。 讨论明确: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同步练习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部分 1.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加点的字注音。 (1)海水的(cháo xī)与月亮的引力有关。 (2)经过12天运行,这批货物才(dǐdá)石家庄车站。 (3)沙漠上,一队骆驼驮.( )着各种材料安静有序地走着。 (4)近几年,复古的褶皱 ..( )长裙非常流行,一年四季都能看到。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神奇的自然界里,动物的易容技术真可谓大师级别。它们的身体与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一起,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破绽和毛病。实际上,动物伪装术是一种很好的自我保护方式,能避免一些大自然的劼难,提高它们的生存概率。 (1)文段中有一个词书写有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2)根据语境,用成语替换语段中画横线部分。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B.归隐是旧时文人理想中的一种闲散生活——躬耕、沽酒、题诗、作画、对弈……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古往今来很少有人情愿过这种生活。 C.打陀螺讲求技巧。用力小了,陀螺旋转不起来;用力大了,陀螺又容易“栽跟头”; 用力匀称,陀螺才能平衡而快速地旋转。 D.到底哪里是安徒生写作的地方?哪里是他父亲的皮鞋作坊?已经没法弄清了。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 ....的,我不是一个门房。 B.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竟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 自然情不能自已 .....。 C.都市里的升迁荣辱 ....,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D.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 ....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5.下面这段文字的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内阅读及答案

爱莲说复习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常规词语 【蕃(fá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清涟】指清水。 【妖】过分艳丽【植】立。【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宜】应当。【众】多。 ◆词类活用 【蔓】生枝蔓。【枝】张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 解释“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之: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何陋之有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翻译: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爱菊。自唐朝以来,世人都十分喜爱牡丹。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并不显得妖艳;茎梗中间贯通,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笔挺洁净地直立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唉,喜爱菊花的,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 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