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的言语讲解

学前儿童的言语讲解
学前儿童的言语讲解

第八章学前儿童的言语

教学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2、把握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特点;

3、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评

价幼儿言语发展的能力及促进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策略。

教学重点:幼儿言语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幼儿言语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学生的准备:观察小、中、大班幼儿的言语表现

2.教师的准备:案例若干;幼儿活动录像片段

教学方法:自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练习法;理论讲解法

教学课时: 9 课时

第一节言语概述

一、概念

(一)语言

语言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通常讲的语言一般包括音、形、义、词汇、语法等要素。

现在世界上正被使用的语言大约有5500多种。

语言有下列基本特性:意义性;结构性;能产性;社会性。

(二)言语

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

二、言语的种类

言语根据言语活动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一)口头言语

口头言语是通过人的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音信息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言语。

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想一想】老师上课是独白言语吗?对话言语、独白言语各有什么优势?

(二)书面言语

书面言语是借助于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传授知识经验的言语。

【想一想】朗读和默读属于什么口头言语还是书面言语?

书面言语主要有三种形式:写作、朗读和默读。

书面言语使得人与人的交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空的限制。古书、邮件等。

【想一想】为什么说朗读、默读是书面言语?独白言语与书面言语有什么区别?

1.书面言语无法借助表情和动作来增强其表现力;

2.口头言语活动中,发言者和听众不能再感知前面的词。

(三)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是个体内心“无声的言语”,通常我们思考问题时候所运用的都是内部言语。内部言语的存在也是抽象逻辑思维存在的一个标志。

具有三个特点:隐蔽性;片段性;压缩性。

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称为外化,反之称为内化。

【想一想】老师讲课的过程显然是外化,那么同学们听课的过程是不是内化?如何更好的外化与内化?

三、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辩论】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是先有语言,还是先有言语?

(一)区别

1.语言是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

2.语言是社会现象,具有较大的隐蔽性;言语是心理物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

(二)联系

1.言语活动依靠语言来进行。

2.语言是在具体的言语交往情境中发展起来的。

四、言语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幼儿社会化的过程

语言因交流的需要而产生,交流即是社会化的体现。语言成为幼儿社会化的工具和主要方式之一。

(二)言语使得幼儿的认识过程发生质变

由于语言的作用,幼儿可以借助词把事物及其属性标示出来,以便在此基础上通过语词理解事物和分析比较事物,以及将事物进行分类概括等等。

(三)言语对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作用

言语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具有使幼儿能够自我调节功能和接受他人调节与支配的功能。

第二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

言语活动是双向的过程,既包括对他人言语信息的接受和理解,也包括个人发出、表达思想的言语信息。一般来说,接受性言语(感知、理解)先于表达性言语的出现。

一、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

人们通常将儿童能说出的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的时间(1岁左右)作为言语发生的标志,并以此为界,将言语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划分为言语准备期和言语发展期两大阶段。

(一)学前儿童言语的准备(0~1岁)

【影像观察】观察婴儿言语发生过程的记录片

言语发生的准备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发音(说出词句)准备和理解语词的准备。

1.发音的准备

婴儿的发音准备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1)简单发音阶段(1~3月)

新生儿因呼吸而发声,哭是儿童最初的发音。新生儿哭声中,特别是哭声停止的时候,可以听出ei、ou的声音。

2个月以后,婴儿不哭时也开始发音,当成人引逗时,发音现象更明显,已能发出ai,a,ei等音。发这些音不需要较多的唇舌运动,只要一张口,气流自口腔冲出,音也就发出了。这与儿童发音器官不完善有关。

这阶段的发音是一种本能行为,天生聋哑的儿童也能发出这些声音。

(2)连续音节阶段(4~8月)

这一阶段,婴儿明显变得活跃起来。当他吃饱、睡醒、感到舒适时,常常自动发音。发出的声中,不仅韵母增多,声母出现,而且连续重复同一音节,如a-ba-ba,da-da-da 等,其中有些音节与词音很相似,如ba-ba(爸爸),ma-ma(妈妈)等。父母常常以为这是孩子在呼喊他们,感到非常高兴。其实,这些音还不具有符号意义。但如果成人利用这些音与具体事物相联系,就可以形成条件反射,使音具有意义。

(3)模仿发音——学话萌发阶段(9~12月)

这一阶段,儿童所发的音明显增加了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音调也开始多样化,四声均出现了,听起来很像是在说话。当然,这些“话”仍然是没有意义的,但却为学说话做了发音上的准备。

这一阶段,近似词的发音更多,同时,儿童开始能模仿成人的语音。这一进步,标志着儿童学话的萌芽。

在成人的教育下,婴儿渐渐能够把一定的语音和某个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用一定的声音表示一定的意思。虽然此时他们能够发出的词音只有很少几个,但毕竟能开口说话了。

2.语音理解的准备

(1)语音知觉能力的准备

婴儿对言语刺激是非常敏感的,出生不到10天的儿童就能区分语音和其他声音,并对语音表现出明显的“偏爱”。近期的研究又发现,几个月的婴儿还具有了语音范畴知觉能力:能分辨两个语音范畴之间的差别(如“b”和“p”),而对同一范畴之内的变异予以忽略。语音范畴知觉在言语理解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不能分辨不同的语音(两个范畴之间的差异)自然无法理解词义,但如果不能忽略同一语音范畴内的各种变异(如说话个人发音的差异等),语音便不再具有稳定性而成为因人而异的不可理解的东西。

语音知觉的发展为语言理解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只有“听准音”才可能“听懂义”。

(2)语词理解的准备

八九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言语,表现为能对言语作出相应的反应。但这时,引起儿童反应的主要是语调与整个情境(如说话人的动作表情等),而不是词的意义。如果成人同样发这种词音,但改变语调和语言情境,婴儿就不再反应。相反,语调不变而改

变词汇,反应还可能发生。

【实验研究】给9个月的婴儿看“狼”和“羊”的画片。每当出示“羊”时,就用温柔的声音说“羊,羊,这是小羊”,而出示“狼”时,就用凶狠的声音说“狼,狼,这是老狼”。若干次以后,当实验者用温柔的声音说“羊呢?羊在哪里?”婴儿就会指画着羊的图片,反之亦然。这时,实验者突然改变说话的语调,用凶狠的声音说“羊呢?羊在哪里?”婴儿毫不犹豫地指向画着狼的图片。

这足以证明,儿童反应的主要对象是语调和说话时的整个情景,而不是词,他还不能把词从语音复合情境中分离出来,真正作为独立信号而引起儿童相应的反应。

一般到了11个月左右,语词才逐渐从复合情境中分离出来,真正作为独立信号而引起儿童相应的反应。到这个时候,儿童才算是真正理解了这个词的意义。

1岁左右,儿童能理解的几十个词,但能说出的很少。

(二)学前儿童言语的形成

从1岁起,儿童进入了正式学习语言的阶段。在短短的二三年时间内,儿童便初步掌握了本族的基本语言。所以先学前期,是儿童言语真正形成的时期。

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先听懂,后会说。

1~1.5岁,儿童理解言语的能力发展很快,在此基础上,开始主动说出一些词,2岁以后,言语表达能力迅速发展,逐渐能用较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

先学前期,儿童口语的发展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1.不完整句阶段

(1)单词句阶段(1~1.5岁)

此期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要反映在言语理解方面。同时,他们开始主动说出有一定意义的词。

这一阶段儿童说出词有以下特点:

①单音重叠。

这阶段的孩子喜欢说重叠的字音。如“娃娃、帽帽、衣衣”等,还喜欢用象声词代表物体的名称。

【典型表现】把汽车叫做“笛笛”,把小狗叫做“汪汪”。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出现这一特点,是因为儿童的大脑发育尚不成熟,发音器官还缺乏锻炼。重复前一个音,属同一音节、同一声调,不用费力,容易发出。如果发出不同的二三个音节,发音器官的部位(舌、唇等)就要变化动作,这对于1岁多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②一词多义。

【典型表现】孩子见到猫,叫“猫猫”,见到带毛的东西,如毛手套、毛领子一类的生活用品,也都叫“猫猫”。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由于这个年龄的孩子对词的理解还不精确,说出的词往往代表多种意义,故称为多义词。

③以词代句。

【典型表现】孩子说出“拿”这个词,有时代表他要拿奶瓶,有时代表他要拿玩具,还有时代表他要

拿别的孩子手里的食物。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这阶段的孩子不仅用一个词代表多种物体,而且用一个词代表一个句子,因此这阶段称为“单词句”时期。

(2)双词句(电报句)阶段(1.5~2岁)

1岁半以后,孩子说话的积极性高涨起来,在很短的时间内,会从不大说话变得很爱说话。说出的词大量增加,2岁时可达200多个。这一阶段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开始说由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句子。

【典型表现】“妈妈抱抱”、“宝宝吃”。

这种句子的表意功能虽较单词句明确,但其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好像成人的电报式文件,故也称为“电报句”或“电报式语音”。

2.完整句阶段(2岁以后)

2岁以后,儿童开始学习运用合乎语法规则的完整句更为准确地表达思想。

许多研究表明,2~3岁是人生初学说话的关键时期,如果有良好的语言环境,那么这一时期将成为言语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此期儿童语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能说完整的简单句,并出现复合句

这一年龄的孩子渐渐能够用简单句表达自己的意思,并开始会说一些复合句。儿童说出的句子较长,日趋完整、复杂,由各种词类构成。

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方面,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前,孩子只能以眼前的事物为话题,因为他们还不具备谈过去、将来的能力。

从2岁开始,他们能把过去的经验表达出来。

(2)词汇量迅速增加

2~3岁儿童的词汇增长非常迅速,几乎每天都能掌握新词,而且他们学习新词的积极性非常高。到3岁时,孩子已经能掌握1000左右个词。

至此,儿童的言语基本形成了。

二、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语言的发展可以表现在三个方面:语言形式、语言内容以及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上。

(一)学前儿童语言形式的发展

语言形式是指儿童语言中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和系列规则。儿童对语言形式的获得包括对语音和语法的获得。

1.语音的发展

语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逐渐掌握了本族语言的全部语音

1~1.5岁的儿童开始发出第一个类似成人说话时用词的音,到6岁时,儿童已经能够辨别绝大部分母语中的发音,也基本上能发准母语的绝大部分语音。

3~4岁是儿童语音发展的飞跃阶段,4岁的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本民族全部语音。

儿童学习语音的过程,先后有两种不同的趋势。起初是扩展的趋势。婴儿从不会发出音节清晰的语音,到能够学会越来越多的语音,是处于语音扩展的阶段。

3~4岁内的儿童,相当容易学会世界各民族语言的发音,所以有人称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为“国际公民”。

儿童掌握母语(包括方言)的语音后,再学习新的语音时,出现了困难,年龄越大,学习第二语言的语音,更多受第一语言语音的干扰。这个时期就处于语音的收缩阶段。

【研究结论】幼儿发音的错误,大多数发生在辅音,而且集中在zh、ch、sh,z,c,s,l等音。

(2)语音意识的发生

儿童要学会正确发音,必须建立起语音的自我调节机能,一方面要有精确的语音辨别能力,一方面要能控制和调节自身发音器官的活动。儿童开始能自觉地辨别发音是否正确,自觉地模仿正确发音,纠正错误的发音,就说明对语音的意识开始形成了。

幼儿期,主要是在4岁左右,语音意识明显地发展起来。

幼儿语音意识形成主要表现:

①能够评价别人发音的特点;

②能意识并自觉调节自己的发音。

2.语法的发展——主要考察儿童句子的获得与发展

(1)语句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句子从不完整逐渐向完整性发展,其儿童句法结构的获得大致呈以下的规律:

①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

儿童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语句逐渐分化。例如,最初的单词句阶段,一个词可以代表多种含义,“妈妈”可以表示呼唤妈妈,或是要求妈妈帮他捡起某样玩具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语词逐渐分化。

②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从松散到逐步严谨。

最初的单词句只是一个简单的词链,不是体现语法规则的结构。

3岁半以前儿童的话语常常漏缺主要词类,词序紊乱。

3岁半以后出现较多复杂修饰语句。

如运用介词“把”:“他们把绳子接起来跳”。“把”字前后的两个名词的关系以及第二个名词与紧接着的动词的关系,都受严格的限制,不能任意调换和删除。

到五六岁,儿童的关联词比较丰富,但还常常用得不恰当。

③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幼儿最初的语句结构不能分出核心部分和附加部分,只能说出形式上千篇一律的、由几个词组成的压缩句。稍后能加上简单修饰语,再后加上复杂修饰语,最后达到简单修饰语的灵活运用和语句中各种成分的多种组合。

【典型表现】叭叭呜——还要叭叭呜——嘀嘀;叭叭呜去北京——爸爸坐火车到北京——我爸爸坐火

车到北京开会去了——幼儿园放假的时候,我准备和外婆坐火车到北京去玩。

幼儿句法结构的发展在4~4岁半之间较为明显,5岁幼儿语句结构逐渐完善,6岁时水平显著提高。

(2)语法意识的出现

幼儿掌握语法结构,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流,模仿成人说话而进行的。幼儿对语法结构的意识出现较晚。

幼儿对语法意识是从4岁开始明显出现的。主要表现为幼儿会提出有关语法结构的问题,逐渐能够发现别人说话中的语法错误等。当然,他们不是根据语法规则的知识去发现错误的,只是由于这些错误说法使他们听起来感到“刺耳”,不符合其语言习惯。

(二)学前儿童语义的发展

1.对词义的获得

(1)词义获得的发展趋势。

①从部分的、个别的语义向掌握全面的语义特征发展。儿童对词的最初理解是不全面的,只是掌握了词的部分的、个别的语义,出现了理解词的“泛化”和“窄化”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向掌握词的全面语义发展。

②从一个词的单义向多义发展。儿童最初只能掌握词的本义,不能理解词的转义,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词的理解逐渐由单义向多义发展。

(2)词汇的数量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词汇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一岁左右,儿童才开始说出词,到入学前,儿童已能掌握基本的口语词汇。研究表明,4~5岁是儿童词汇量增长的活跃期。

儿童的词汇有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之分。消极词汇是指儿童能理解但不能运用的词汇,实际上理解也是不深不透的。积极词汇是指儿童自己能说能用的词汇。

(3)词类的扩大。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不仅词汇量增多,同时掌握词的种类也不断扩大。儿童先掌握的是实词,然后是虚词。在实词中,儿童掌握的顺序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对其他实词如副词、代词、数词掌握较晚。儿童对虚词如连词、分词、助词、语气词等掌握也较晚。在各类词中,儿童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代词,其次是动词和名词。

2.对句义的获得

在语句发展过程中,对句子的理解先于说出语句而发生。儿童在能说出某种句型之前,已能理解这种句子的意义。

儿童在理解自己尚未掌握的新句型时,常常根据自己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一些“规则”去理解它们。研究发现,幼儿常用的理解句子的策略大致有如下几种:

(1)事件可能性策略。

儿童常常只根据词的意义和事件的可能性,而不顾语句中的语法规则来确定各个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和相互关系。

【案例】在老师说“小明把王医生送到医院里”这个句子时,相当多的幼儿误认为是小明生病了,王医生送小明去医院。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因为在幼儿看来,“小明”显然是个小朋友,在他们的经验中,医生是看病的而不可能生病,只有小朋友生病,医生送他去医院才合情合理。

(2)词序策略。

【案例】一幼儿将“小明被小华碰了一下”理解成小明碰了小华一下。

另一幼儿把“小班儿童上车之前大班儿童上车”,理解为小班先上车,大班后上车。

儿童往往根据句子中词出现的顺序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理解句义。由于儿童经常接触的是主动语态的陈述句,于是他们形成了这样一种理解策略:句子中出现在动词前面的名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其后面的名词则是动作的承受者,名词——动词——名词,即动作者——动作——承受者这样一种理解模式。而当刚开始接触被动语态句时,儿童也习惯于用这种策略(模式)去理解它,结果出现理解错误。

(3)非语言策略。

【典型表现】如果给儿童的物品是容器(盒子、箱子等),儿童倾向于把玩具放在它们的“里面”,而不管指示语是“放上面”、“放旁边”;如果物品有一个支撑面(如小桌),儿童则倾向于把玩具放在“上面”,尽管指示语是“放下面”、“放旁边”。

幼儿在理解句义,包括句中某些词的词义时,时常使用一些非语言(与语言本身无关的)策略。前面谈到的事件可能性策略,也可以说是一种非语言策略,儿童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是语言信息(尤其是语法规则)来理解句义的。

一般来说,儿童只是在理解他们尚未掌握或未熟练掌握的句型时才使用这些策略,在使用过程中逐渐会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改进策略使之更符合语言规则。这样,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同时就发展起来了。

(三)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

1.交际功能

学前儿童言语交际功能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3岁前。这个阶段言语的交际功能主要是请求、回答和提问。这是和3岁前儿童的独立性发展不足,其活动主要依赖成人有关。在这阶段,儿童主要用对话言语、情景言语和不连贯言语。

第二阶段:3~6岁。这个阶段的言语功能,除了请求和回答外,还有陈述、商量、指示和命令,对事物的评价等等。与此相适应的是连贯性言语、陈述性言语逐渐发展。

4岁以后,儿童之间的交谈大为增加,他们会进行讨论,在游戏和其他活动的合作中协调行动。

5岁以后,儿童在争吵中,出现用语言辩论的形式。

随着词汇的丰富和语法结构的逐渐掌握,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也逐步发展起来。具体表现如下:

(1)从对话语言逐渐过渡到独白语言

口语可分为对话和独白两种形式。对话是两个人之间进行交谈,独白则是一个人独自向听者讲述。

儿童的语言最初是对话式的,只有在和成人共同交往中才能进行。

3岁以前,儿童基本上都是在成人的帮助下和成人一起进行活动的,儿童与成人的言语交际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协同活动中进行的。所以儿童的言语基本上都是采取对话的形式,而且他们的言语往往只是回答成人提出的问题,或向成人提出一些问题和要求。

到了幼儿期,由于独立性的发展,儿童常常离开成人进行各种活动,从而获得一些自己的经验、体会、印象等。因此,有必要向成人表达自己的各种体验和印象,这样,独白言语也就逐渐发展起来了。

当然,幼儿的独白言语刚刚开始形成,发展水平还很低,尤其在幼儿初期。在良好的教育下,五六岁的幼儿就能比较清楚的、系统地讲述所看到或听到的事情和故事了,有的幼儿甚至能够讲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

(2)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情境性言语只有在结合具体情境时,才能使听者理解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而且往往还需要说话人运用一定的表情和手势作为自己言语活动的辅助手段。

3岁前的儿童只能进行对话,不能独白,他们的言语基本上都是情境性言语。

幼儿初期,儿童的言语仍然具有3岁前儿童言语的特点。

虽然能够独自向别人讲述一些事情,但句子很不完整,常常没头没尾,让听的人感到莫名其妙。

【案例】一个3岁的孩子向别人讲自己昨天晚上做的事时说:“看到解放军了,在电影上,打战,太勇敢了。妈妈带我去的,还有爸爸。”讲的时候好像别人已经了解他要讲的内容似的,一边讲,一边作出一些手势和表情。

这种让别人边听、边看、边猜想当时情境才能懂的言语,就是情境性言语。

连贯性言语的特点是句子完整,前后连贯,逻辑性强,使听者仅仅从言语本身就能完全理解讲话人所要讲的内容和想要表达的思想。

一般来说,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情境性言语的比例逐渐下降,连贯性言语的比例逐渐上升。整个幼儿期都处于从情境性言语向连贯性言语过渡的时期。六七岁的儿童才能比较连贯地进行叙述,但其发展水平也不是很高。

连贯性言语的发展使幼儿能够独立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独白言语也发展起来了。

(3)讲述逻辑性逐渐提高

幼儿讲述的逻辑性逐渐提高,主要表现为讲述的主题逐渐明确、突出,层次逐渐清晰。

幼小儿童的讲述常常是现象的堆积和罗列,主题不清楚,不突出。随着儿童的成长,其口表达的逻辑性有所提高。

儿童讲述的逻辑性反映了思维的逻辑性。研究表明,对幼儿来说,单纯积累词汇是不够的,幼儿讲述的逻辑性的发展,需要专门培养。

(4)逐渐掌握言语表达技巧

幼儿不仅可以学会完整、连贯、清晰而有逻辑地表述,而且能够根据需要恰当地运用声音的高低、强弱、大小、快慢和停顿等语气和声调的变化,使之更生动,更有感染力。当然,这需要专门的教育。

在儿童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中,有人可能会产生一种言语障碍——口吃,其表现为说话中不正确的停顿和单音重复,这是一种言语的节律性障碍。

学前儿童的口吃现象常常出现在2~4岁。有几种因素会导致口吃:

①生理原因

由于2~4岁儿童的言语调节机能还不完善,造成连续发音的困难。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会有所缓解。

②心理原因

即因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和紧张造成的。说话过程是表达思想的过程,从“思想”转换成言语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词汇和更好的表达形式而感到焦急,也可能会因为发音的速度赶不上思想闪现的速度而造成二者的脱节。这都会使儿童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而这种紧张可能造成发音器官的细微抽搐和痉挛,出现了发音停滞和无意识地重复某个音节的情况。经常性的紧张便会成为习惯,以致于每次遇到类似的语词或情境时,都出现同样的“症状”。

③模仿

幼儿的口吃常有很大的“传染性”。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强,爱模仿,班上某个孩子偶尔出现“口吃”会使他们觉得有趣儿、“好玩儿”而加以模仿,最后不自觉地形成习惯。据北京等医院统计,参加口吃矫治的人中,有近2/3的人有幼年模仿口吃的历史。

矫正口吃的重要办法是消除紧张。

2.概括功能

言语的概括功能一方面使得学前儿童认识过程发生质的变化。下面以感知过程为例来说明。

【实验研究】要求4~7岁幼儿分辨蝴蝶翅膀上花纹的细微差异。9只蝴蝶分为三种颜色,每种颜色又分为带斑点的花纹、条状的花纹和没有花纹的三种。实验结果表明,用语言说出花纹的名称,则幼儿辨别花纹的成绩明显高于不用语言时。

为什么实验结果有明显差别?

主要是言语的概括作用。这种概括作用使知觉的恒常性有所提高,使知觉不再停留于以孤立的、表面的特征为主导,而发展到以复合的、意义的特征为主导,因而儿童对事物的感知越来越细致、精确、迅速、完整。

言语的概括功能,还可以改变对复合刺激物感知中刺激物强度的主次地位。

【实验研究】在一个实验中,让幼儿看灰或淡黄色背景上的彩色圆圈。从单纯感知看,彩色是比灰色或淡黄色更强的刺激物,幼儿主要注意感知彩色圆圈而不是灰色或淡黄色的背景。可是当实验者用语言告诉幼儿,彩色代表飞机,淡黄色代表晴天,有太阳。灰色背景代表天气不好。晴天飞机能起飞;天气不好,飞机则不能起飞。幼儿接受了这些语言指示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即使是3~4岁幼儿也能注意较暗淡的颜色(灰和淡黄色)而不去对彩色发生反应了。

以上说明,有了言语的参加,幼儿能够不是被动地认识世界,而有了自觉的能动的分析综合能力。

3.调节功能

言语对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功能,使儿童有了心理的自我调节功能。

儿童言语对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最初是受成人语言调节的。以后儿童会用自己的言语活动进行自我调节,一开始使用的是出声的言语,即“自言自语”,再往后儿童开始用内部语言进行自我调节。

这里涉及到了很重要的概念——自言自语。自言自语是内部言语发展的初级形态,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由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发展的过渡形态。

(1)自言自语的特征

自言自语既有外部语言的特征(出声),又有内部语言的特性(不是用来交流,只说给自己听,进行自我调节)。

(2)自言自语的形式

①游戏言语。

【案例】一个小班幼儿独自抱着娃娃“喂饭”,边喂边说:“快吃!快吃!不要把饭含在嘴里,要嚼嚼,再咽下去!”喂完饭,她把娃娃放在小床上,盖上被子,说:“吃完饭,要睡觉,不要乱动。你呀不要踢被子,要着凉的,生病要打针的……”

这种言语的特点是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

儿童一边做各种游戏动作,一边说话,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在绘画活动中也常常有这种情况,用语音来补充不能画出的情节。

②问题言语。

【案例】在拼图过程中,儿童自言自语说:“把这个放哪里呢……不对,应该这样……这是什么……就应当把它放在这里……”

这种言语的特点是比较简短、零碎,常常在遇到问题或者困难时出现,或表现困惑、怀疑、惊喜等。当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时,也会用这种言语表示所采取的办法。四五岁儿童的“问题言语”最为丰富。

出声的自言自语是幼儿口语发展的一种形态,成人要正确加以对待,应该帮助和引导他发展成真正的内部言语。

6~7岁儿童能够默默地用内部言语进行思考,只是遇到困难时,才用“问题言语”。

三、活动中幼儿言语的特点分析

皮亚杰对2~7岁儿童言语的研究,将其归为两大类:

(一)自我中心言语

1.什么是自我中心

指儿童不能区别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一切都看作与他自己有关,是他的一部分的一种现象。

2.自我中心言语

是指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倾向在言语上的得到反映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幼儿在讲话的时候不考虑讲话的内容和对象。自我中心言语是一种非社会性言语,它不考虑听者的需要,可以用来指导行动但并不用来进行交流,有时是为了感到说话的愉快而重复这些字词和音节。儿童的语言约38%是自我中心的。

3.自我中心言语有三个范畴

(1)重复

主要是无意义字词。这种言语发生的原因就在于幼儿为了感到说话的愉快,喜欢说话。

(2)独白

幼儿的自言自语,并没有说话的对象。

(3)双人或集体独白

多个幼儿之间的相互说话,但并不构成交流,因为他们“自说自话”,彼此之间根本没有沟通任何思想和传递任何信息。

(二)社会化言语

社会化言语主要是指为了实现社会性的交流而产生的言语。幼儿的社会化言语比较简单,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适应性告知

适应性告知就是幼儿传递思想给别人,设法使别人听其讲话并受其影响乃至做出反应。如,幼儿讲故事给别人听就属于适应性告知。

2.批评与嘲笑

这其实是对别人的行为或言语进行评价的一种言语行为,但是具有强烈的情感因素,肯定自己而贬低别人。如:“我的玩具比你的多多了!”

3.命令、请求和威胁

这些都是幼儿对自己需要和要求的描述。

4.问题与回答

问题与回答是幼儿具有更多交流意义的言语行为,它是社会化言语里面社会性特征最明显的言语。

幼儿的问题包括两种。

【例】盐为什么是咸的?——关于事实的问题。

【例】我们一起做游戏好吗?——关于请求或要求的问题。

幼儿的回答也包括两种,即有关事实的回答和有关命令和请求等的回答,但是幼儿有关事实的回答较少(生活经验较少所致)。

第三节学前儿童言语能力的培养

【小组讨论】

1.幼儿教师应如何培养幼儿的言语能力?

2.请设计几个训练幼儿言语能力的游戏。

(一)语言教育活动

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创设开放的可沟通的交往环境,组织开放的可探索的语言活动,促进幼儿语言全方位发展。

(二)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给幼儿交往的机会

幼儿语言主要是在社会生活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幼儿只有在广泛交往中,感到有许多知识、经验、情感、愿望等需要说出来的时候,语言活动才会积极起来,也只有在交往中,幼儿才逐渐地习得言语。

(三)把言语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

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激发幼儿言语积极性的契机,教师应有意义地将言语活动贯穿其中。

【示例】在一次外出春游时,中班蒋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周围春天的变化,突然一位孩子掀起衣服,要让自己的肚脐眼也看看春天,所有的孩子好奇地跟着学样,老师随机让幼儿闭上小眼睛,用肚脐眼看看春天是什么样的,小朋友都说看不见。老师便请孩子们把肚脐眼藏起来,用小眼睛看看春天是什么样的,这时孩子们都兴奋地说:看见了绿绿的草,看见了美丽的花……每个幼儿都争着讲自己的发现。蒋老师在对孩子们的发现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外,并没有忽视幼儿对肚脐眼的兴趣,她从肚脐眼有何用处引发了幼儿探索人体奥秘的主题活动。幼儿在活动中提问特别积极,生成了许多新的主题。

(四)教师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幼儿喜欢模仿,也善于模仿,模仿是幼儿学习口语的重要的方法,教师良好的示范是否重要。教师说话时发音是否正确,词汇是否丰富,语法是否规范,表达是否有条理,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语言的发展。所以,要提高幼儿言语能力,教师必须注意自身的语言修养,为幼儿提供规范型语言。不要去学幼儿的不规范的语音和语句,也不要用“娃娃腔”对孩子说话。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模仿自己规范的语言。纠正错误,促进幼儿口语的发展。

(五)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言语发展

游戏能够极大地激发幼儿言语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幼儿言语表达能力。

游戏示例:

1.听声传卡片

帮助幼儿练习使用“有……有……还有……”的句式和量词的游戏。准备若干图片,每张上画着3件物品,如3种水果(或蔬菜、日用品、家禽、家畜、图形、色块、交通工具、

人物等),装入信封。幼儿围坐成一个圆圈,教师敲小铃,幼儿随着铃声依次传递一块积木。铃声一停,积木传到谁手中,谁就到大信封中抽取一张卡片,然后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说清卡片上所绘的东西。如果说对了,全体幼儿跟着重复一遍,说错了则由他人纠正。然后继续游戏。

2.看看说说

准备分别绘有各种人物(如小弟弟、小妹妹、老奶奶等)和各种物品(如灯、电视机、图书、汽车等)的卡片若干。先把卡片画面朝下放好。让幼儿拿起两张翻转,根据所画内容造一句句子。例如翻开的画面是“小弟弟”和“图书”,幼儿可说:“小弟弟在看图书”;“小弟弟有一本图书”;“小弟弟喜欢看图书”等。幼儿们轮流翻图造句,直到卡片翻完为止。在幼儿学会把两张卡片的内容编成一句话的基础上,可让他们翻3张卡片造句子。

3.击鼓传袋

准备花布袋一个,内放如干图片。幼儿围坐成一圈坐好,教师击鼓,幼儿随鼓声按顺序传袋。鼓声停时袋在谁手中,谁就要从袋中摸出一张图片,说出图上绘有什么,有什么特征,是什么材料制的,有什么用处。说对了,大家鼓掌,继续游戏。说错了,请该幼儿表演一个节目,由别的幼儿纠正,然后继续游戏。

【操作练习】从学生设计的训练幼儿言语能力的游戏中选择2—3个,让学生模拟幼儿开展游戏。

(完整word版)第六章学前儿童的言语和思维复习题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言语和思维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直觉行动思维:是依靠感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思维。 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是指运用语言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已解决问题得思维过程。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的过程。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一些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同类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共同本质属性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它事物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是把抽象和概括出来的一半认识应用到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上去的过程。 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 判断:是肯定和否定某种东西的存在或指明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性质的思维形式。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前提)推测判断(结论)的思维形式。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二、填空 1、言语的作用有言语的符号固着功能、言语的概括功能和言语的交流功能。 2、掌握言语之后,儿童的心理机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新质的意识系统,具体体现为:高级心理机能开始形成,低级心理机能得到改造,意识和自我意识产生,个性开始萌芽。 3、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外部言语又分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种。 4、思维的特性包括:间接性、概括性和社会性。 5、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6、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和综合。 7、思维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 8、创造性思维过程包括准备、酝酿、阐明和证实四个阶段。 9、判断儿童思维发生的指标有概括性、间接性和解决问题。 10、一岁半到两岁是儿童思维的发生期。思维的发生,意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完全形成了,但儿童最早的思维却不是依靠于语言,而是依靠动作来进行的。 11、一般都认为,学前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可分为三种水平:动作水平的概括、形象水平的概括和抽象水平的概括,它们分别与三种思维方式相对应。 三、选择 1、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当碰到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会说“让我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指:(D) A想象活动B、知觉活动C、记忆活动D思维活动 2、思维反映的是(C) A、事物的个别属性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B、事物的一般特性及事物与事物间的外部联系 C、事物的一般特性及事物与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 D、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的人和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 3、“乌云遮月,有雨不到半夜”这一论断反映了思维的(A)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教案

项目七: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一、教学目的 (一)了解言语与语言的概念及区别、言语的种类(二)熟悉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各个阶段 (三)掌握学前儿童言语能力的培养策略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重点难点 (一)重点 学前儿童言语能力的培养策略 (二)难点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各个阶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 六、课程主要内容 导入:解析案例P98 提问:婴幼儿的言语能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请学生作答,教师作简单小结。 任务一:了解言语与语言的基础知识一、言语与语言的概念

(一)语言的概念 语言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通常讲的语言一般包括音、形、义、词汇、语法等要素。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语言是一种交际和思维的工具。 【例】妈妈叫皮皮起床:“快点起来!公鸡都叫好几遍了!”皮皮说:“公鸡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又不是母鸡。” (二)言语 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 强调言语是过程,是心理现象。 (三)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区别 1.语言是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 2.语言是社会现象,具有较大的隐蔽性;言语是心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 联系 1.言语活动依靠语言来进行。 2.语言是在具体的言语交往情境中发展起来的。 二、言语的种类 (一)外部言语 1.口头言语——通过人的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音信息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言语。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2.书面言语——书面言语是借助于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传授知识经验的

言语。 请学生举例区分 (二)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是个体内心“无声的言语”,通常我们思考问题时候所运用的都是内部言语。幼儿内部言语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一种出声的自言自语。 举例解释:【例】幼儿在搭积木时边搭边说:“这个放在下面,这个放在上面做屋顶。” 完成练习题: 【案例判断】以下两种言语分别属于什么言语? 1.一幼儿独自抱着娃娃“喂饭”,边喂边说:“快吃!快吃!不要把饭含在嘴里,要嚼嚼,再咽下去!”喂完饭,她把娃娃放在小床上,盖上被子,说:“吃完饭,要睡觉,不要乱动。你呀不要踢被子,要着凉的,生病要打针的……” 2.在拼图过程中,儿童自言自语说:“把这个放哪里呢……不对,应该这样……这是什么……就应当把它放在这里……” 请同学作答,教师讲解。 任务二: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一、0-3岁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与发展 (一)婴儿言语的发生(0~1岁) 0-1岁是婴儿语言发生的准备阶段,又称为前言语阶段。 1.发音的准备 (1)简单发音阶段(1~3月) 新生儿因呼吸而发声,哭是儿童最初的发音。新生儿哭声中,特别是哭声停止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1)

●第一节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意义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是研究儿童语言发生发展的现象、规律及其训练和教育的一门科 学,是学前教育师范院校培训教师的一门应用性科目。 ●由于学前儿童语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又被称为“学 前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 ●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对象 ●0-6岁儿童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内容 1 、描述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2 、揭示学前儿童语言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探究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各种因素 3 、解释和评价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个别差异 4 、介绍和阐明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方法和活动设计类型. 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意义 1 、通过语言教育,促进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2 、通过语言教育,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 3 、通过语言教育,促进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4 、通过语言教育,促进学前儿童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新《纲要》),2001年。 ◆(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 2012年5月23日 ●(1)听与说 ●目标1: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 ●目标2: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 ●目标3: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 ●(2)阅读和书写准备 ●目标1: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目标2: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 ●目标3: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规律及特点

儿童语言发展阶段规律

附: 幼儿语言的发展过程有普遍的规律,需要经历前语言期和语言发展期两大阶段。—、前语言阶段(0 1.5岁) 前语言发展是语音的核心敏感期,围绕语音,幼儿发展了三方面的能力:前语言感知能力、发音能力、交际能力。 语音包括音素、音节、(音节:ZhaO ;可以分解成因素:Zh和ao )说话的语调、重音、停顿等规则。 (一)前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 前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分为辨音、辨调、辨义三种水平。 1、辨音水平(0――4个月):婴儿能分辨言语声音和其他声音的区别。 2、辨调水平(4——10 个月):语调是表示情绪状态的一种基本手段。辨调阶段幼儿开

始注意一句或一段话的语调,并感知语调所蕴涵的情绪。 3、辨义水平(10——18个月):幼儿能把音和义结合起来,对“灯”作出正确反应。 (二)前语言发音能力的发展 1、单音发声阶段(0——4 个月): 2、音节发声阶段(4——10个月) 3、前词语发声阶段(10——18 个月) (三)前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1、产生交际倾向(0——4 个月):这一阶段的交际需要来自于生理需求,如饿了,不舒服了。 2、学习交际规则(4——10个月):学会应答,出现听说轮流倾向,开启新话题,学会语调运用来表达情感。 3、扩展交际功能(10——18 个月):逐步学会用语音、语调和动作表情达到交际目的。 二、语言发展(1.5 ——) 语言发展期幼儿语言的发展可以从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技能三方面进行考察。 (一)语言形式的获得(语音发展、语法的获得)语言形式的获得包括对语音和语法的获得。 1、语音发展幼儿在语音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母语中相似的音常出错误。 2-6 岁幼儿语音的发展体现在语音辨别;发音能力发展,语音意识的产生。 (1)语音意识的概念及表现 语音意识是指幼儿自觉的辨别发音是否正确,自觉模仿正确发音,并自觉纠正错误发音的一种能力。语音意识的产生于2-3 岁。 语音意识表现在:能评价别人发音的特点,指出和纠正别人的发音错误;<番茄 花园12> 能有意识并自觉的调节自己的发音。 语音意识产生对教学的启示:幼儿语音意识的产生可以使我们在开展谈话活动中,让幼儿学习修补谈话,在讲述活动中,指出别人的错误,从而改正自己的发音。 2、语法的获得 语法是组词成句的规则。语法获得指幼儿对语句结构的获得,包括理解和产生不同结构的语句。对幼儿句子评定一是看句子长度,二是看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和复杂性。 从幼儿所讲语句的完整性和复杂性来看,幼儿句法结构的发展可分为不完整句、完整单句和复合句三阶段,三阶段之间有相互重叠的部分。 (1)不完整句阶段(单词句、电报句) 单词句(1——1.5 岁):爸爸、妈妈、球(表示:我要球。或者,这是球球)单词句的特点:与动作紧密结合;意义不明确、语音不清晰;词性不明确(饭:名词饭,动词吃饭)。 电报句(1.5 ——2 岁):娃娃排排(坐)电报句的特点:语句简略,结构不完整。句子成分常常缺漏,主要使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略去连词、介词。 (2)完整句阶段(无修饰简单句——有修饰简单句——复杂句)无修饰简单句(2 岁):娃娃睡觉。——主谓结构;坐车车——谓宾结构简单修饰句(2—2.5 岁):两个娃娃玩积木。——主谓宾结构复杂修饰句(3 岁):阿姨给宁宁糖。——主谓双宾结构。(3)复合句阶段复合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关联较密切的单句合起来构成的句子。幼儿2 岁开始发展复合句,4—5岁发展较快。

学前儿童的言语..

第八章学前儿童的言语 教学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2、把握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特点; 3、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评 价幼儿言语发展的能力及促进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策略。 教学重点:幼儿言语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幼儿言语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学生的准备:观察小、中、大班幼儿的言语表现 2.教师的准备:案例若干;幼儿活动录像片段 教学方法:自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练习法;理论讲解法 教学课时: 9 课时 第一节言语概述 一、概念 (一)语言 语言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通常讲的语言一般包括音、形、义、词汇、语法等要素。 现在世界上正被使用的语言大约有5500多种。 语言有下列基本特性:意义性;结构性;能产性;社会性。 (二)言语 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 二、言语的种类 言语根据言语活动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一)口头言语 口头言语是通过人的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音信息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言语。 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想一想】老师上课是独白言语吗?对话言语、独白言语各有什么优势? (二)书面言语 书面言语是借助于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传授知识经验的言语。 【想一想】朗读和默读属于什么口头言语还是书面言语? 书面言语主要有三种形式:写作、朗读和默读。 书面言语使得人与人的交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空的限制。古书、邮件等。 【想一想】为什么说朗读、默读是书面言语?独白言语与书面言语有什么区别? 1.书面言语无法借助表情和动作来增强其表现力;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General Characteristic of Primary School Children's Mental Development)我国儿童从6~7岁就进入小学。儿童入学在他的一生中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心理发展过程具有一些带普遍性的特点。 一、小学儿童神经系统发展的特点 首先是大脑结构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脑的重量继续增加。小学儿童脑的重量继续增加,并逐步接近成人(成人脑重平均为1400克)。生理学研究材料指出:新生儿脑重约为390克,相当成人脑重的1/3,9个月增加到660克,3岁约为900~1011克,7岁为1280克,9岁为1350克,12岁约为1400克。由此可见,小学儿童正是大脑迅速发展时期。脑重量增加,是与脑神经细胞的增大,脑神经纤维的增长相联系的。(2)额叶显著增大。从大脑各区成熟的程序看,到学前末期,大脑皮质各区也都接近成人水平。它的成熟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7岁时颞页接近成人,额叶显著增大,也相当成熟。生理学研究表明,额叶成熟最晚。额叶主要是与有意运动相联系的,因此小学儿童额叶的显著增大,在其高级神经活动的发展上,有重大意义,它从大脑生理结构方面保证了小学儿童智力活动迅速发展的可能性。 其次是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下述三方面: 第一,神经过程的机能进一步加强。小学儿童高级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进一步增强。这可以从儿童睡眠时间日益减少来说明。新生儿每日平均睡眠时间22小时,3岁儿童约14小时,7岁儿童约11小时,10岁儿童约10小时,12岁儿童约9~10小时。大脑抑制机能也增强。儿童从4岁以后内抑制就迅速发展起来。随着小学儿童年龄的增长,语言的发展,内抑制机能日益发展,表现在小学儿童能更细致地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活动,并自更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应该指出,小学儿童的兴奋和抑制机能与青少年或成年人相比还很差,因此,既不宜过度兴奋,这样易于疲劳;也不能过分抑制,使儿童难于忍耐。正确的做法是使儿童兴奋和抑制合理地交替进行。 第二,条件反射比以前容易形成和巩固。这就从生理上保证小学儿童能和外界事物建立更多的暂时联系,也就是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行为训练。比如:小学儿童入学后要进行课堂常规的训练,这不需要很长时间,也不需要反复强化就可形成。同时,条件抑制亦能很快地形成。比如:上课要遵守纪律,不要乱说乱动等等。在学习上也能逐渐地进行精确化反映,使学习内容掌握得更准确。 第三,小学儿童第二信号系统在教学活动中和与成人交际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能领会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这又促使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心理过程的有意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言语和思维.

课题:第二节学前儿童的言语 教学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特点 2、了解学前儿童内部言语、书面言语的发展 3、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 学前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 在理解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基础上掌握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培养方法 教学方法: 讲述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课时:3、4课时 教学过程: 回归学前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语音及词汇特点,导入新课 (三)基本语法结构的掌握 1、语句的发展 儿童掌握句型的顺序是: 单词句(一到一岁半)一词一句“拿”“走” 双词句(两岁左右)主+谓“妈妈抱”;动宾“吃饭饭” 简单完整句(两岁开始)主谓“宝宝睡觉”;谓宾“是宝宝”;主谓宾“妈妈拿帽帽”

复合句(两岁半开始)“糖掉地上,脏脏”;“不跟小明玩,他打人1岁以前:不能说出,但能听懂简单句,并用动作反应,之后加强。 2、句子的理解 2—3岁:开始与成人交谈,喜欢听成人讲故 事,读儿歌,学习生动歌谣。 4—5岁:已能和成人自由交谈,提问题并渴望解答,但对被 动时态,双重否定还不能正确理解。 强调: (1)学前儿童在理解自己尚未掌握的新句型是,常常根据 自己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一些“规则”去解释它们。 (2)儿童往往根据句子中词出现的顺序来理解它们之间的 关系,理解句子。名词—动词—名词(动作者—动作—承受 者) 例:“××被××碰了一下”“小班儿童上车之前大班儿童先上 车” (3)幼儿在理解句义,包括句中某些词的词义时,时常使 用一些非语言(与语言本身无关的)策略 (四)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整个学前儿童期就是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的时期。 三岁 前 对话情境性言语 幼儿期 独自 讲述但句 6—7岁能连贯进行叙述但水平不高,连贯性言语发展比较稳定在此基础上发展

(完整版)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一、填空题 1.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所以语言既是人类的话语,也是一种书面符号。 2.语言能力一方面是指个人使用语言的能力,具体表现在听说读写四项;另一方面是指分析语言的能力,带有较强的直觉性特点。 3、目前学界关于儿童语言获得的理论概括为三大类: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和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论。 4、独词句的出现和从独词句到双词句是儿童学话中的关键两部,因为语言基本的奥秘已经开始渗入这些简单的学习之中。 5、在儿童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阶段。 6、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内容应该根据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来确定,还应该根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来选择。 7、从社会功能看,语言是一种交际和思维工具从内部结构看,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8、独词句体现了词和事物的联系,特别是词指整类事物的概括性。双词句体现了造句的基本原理,就是选择需要的词,按照学会的格式把他们组合在一起。9、1岁半以后是儿童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此时儿童能说出词的量大大增加,出现“词语爆炸现象”。 10、自然观察法是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观察,适用于对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研究。 11、个人的语言运用能力是一种多侧面的能力,大致包括运用社会交往规则的能力、运用语言进行认知思考的能力。 1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是对立统一的,人们不能随意更改已经约定的音义关系。 13、一般说来,儿童自第一声啼哭到作好说话的准备,经过了大量的发音练习,这个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单音发声、音节发声和前词语发声、特殊的“小儿语”发音阶段。 14、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主要是研究学前儿童语言获得、语言学习和语言教育的过程 15、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自然观察法、调查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方法。 16、儿童掌握语言,要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并将其运用成熟。 17、学前儿童语言学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分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18、语言观念是指人们对于语言的认识、情感、看法、态度和审美情趣等有关语言的一系列态度和看法。 19.一般把从儿童出生到能够说出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之前的这一时期划为前言语阶段;从儿童开始进入正式的学说话阶段,到讲出第一批有真正意义的概括性的词的时期,划为言语发生阶段。 20.前语言阶段,儿童发展了三方面能力,即前语言感知能力、前语言发音能力和前语言交际能力。 21.前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产生交际倾向、学习交际规则、扩展交际功能。 22.一般而言,学前儿童只掌握基本的口语词汇,他们对词汇的掌握主要表现在词汇数量的增加、词类范围的扩大,以及词义理解的确切和加深等方面。

儿童口头语言的发展和书面语言的学习

儿童口头语言的发展和书面语言的学习 佟乐泉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心理语言学着重研究语言的心理过程,它是心理学和语言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应用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语言应用理论和实践的一问学科。这两门学科从各自的角度关注着共同的问题,即语言的获得与学习。今天,我们正是站在这个交叉点上,向大家介绍一些有关言语获得及语言学习的情况和研究心得。 (一)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脉络 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到六岁左右基本上能准确无误地听说他的母语,在短短的几年中经历了一个口头语言飞速发展的过程。从比喻的意义上,可以说经历了人类语言从准备到出现再到发展的缩影。 婴儿在出生后的最初日子里只有哭声,但很快就会发展成不同种类的哭声,有时也会发出喔喔啊啊的声音。和具体环境相伴随,抚养者常常能分辨出这些声音所表示的意义。随后,在婴儿五六个月的时候,就开始了咿呀学语的阶段。这时婴儿能发出很清晰的辅音和元音组合起来的音节,并且多次加以重复,虽然意义还不很明确。大约一岁前后,第一个词就开始出现了。随着词的增多,这种不甚明确的语声也就越来越减少,但久久不会完全消失。 儿童在开始学说话的时候,说出的都是单音节的词,而且多是迭音出现。当然这些词多是具体的名词,表明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是从作用于他的人和物开始的。但渐渐人们就会发现,儿童虽然还是只说一个词,但实际上是想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比如说“爸爸”,其实是想说“爸爸上班去了”。我们把这种能起句子作用的词叫作“独词句”,它构成了儿童从词向语发展的最初环节。几个月之后,儿童就有了两个单个的词组合起来代表一个完整意思的“双词句”,甚至“多词句”。作为句子还不够格,因为不完整,但所表达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 在一岁半到两岁之间,儿童的口头语言里开始出现完整的简单句,其中以主谓、谓宾和主谓宾结构的句子为多。每个句子都比较短,大约在五个字左右。即使到了三岁,儿童的语言中仍主要是简单句。只是那时复句就开始出现并缓慢增加起来。在有了两到三年的基础之后,儿童的词汇和句法就很快丰富起来了。 儿童对语音的感知也经历着一个发展的过程。有的实验表明,婴儿在出生几周后就能区别语声和其他一些声音;两个月时就能对抚养者说话的各种情绪作出不同的反应;四个月时就能区别说话的是男还是女,六个月时就能区分出不同的语调。这些在发展早期就具有的辨别语音的能力,是尔后辨别元音、辅音和诸多音节的基础,也是能够发出不同语音的前提。 我们非常粗略地为读者勾勒一个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脉络,当然是由于口头语言的获得和发展是书面语言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为了说明语言发展中的两个特点。 一是语言发展的阶段性。语言发展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差异,语言的发展和儿童的年龄只有大致的对应关系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对照。比如,一岁开始说话,这只是一个约数,有的孩子十个月就开始说话,有的却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只凭这一点并不能判断孩子是不是聪明。但有一点是不会变的,那就是任何一个孩子在语言发展中都必须经过顺序相同的几个阶段,不可能减少,不可能颠倒,也不可能超越。例如,所有孩子都必须经过单词句阶段再到双词句、多词句阶段,然后会说简单句。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把语言发展较清楚地划分成几个明显不同的阶段。 二是语言发展的连续性和交迭性。语言发展有如一条索链。新特征的出现标志着新阶段的开始,而新阶段的开始并不意味着原有特征的消失。例如,在双词句阶段,两个词连起来代表一个完整意思这个特征开始出现,而同时儿童口语里还保留着不少单词句,随着时间的推移,单词句的比率渐渐减少,以至不再出现。这一切都是一个渐变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就是连续性。而在同一个时期里,原有的特点和新出现的特点并存,交叉存在,逐渐交替,这就是交迭性。

学前儿童的言语

------------------- 布磊5『彳------ ---- --- --- 第八章学前儿童的言语 教学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2、把握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特点; 3、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评 价幼儿言语发展的能力及促进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策略。 教学重点:幼儿言语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幼儿言语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1 ?学生的准备:观察小、中、大班幼儿的言语表现 2.教师的准备:案例若干;幼儿活动录像片段 教学方法:自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练习法;理论讲解法 教学课时:9课时 第一节言语概述 一、概念 (一)语言 语言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通常讲的语言一般包括音、形、义、词汇、语法等要素。 现在世界上正被使用的语言大约有5500多种。 语言有下列基本特性:意义性;结构性;能产性;社会性。 (二)言语 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 二、言语的种类 言语根据言语活动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一)口头言语 口头言语是通过人的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音信息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言语。 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想一想】老师上课是独白言语吗?对话言语、独白言语各有什么优势? (二)书面言语 书面言语是借助于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传授知识经验的言语。 书面言语主要有三种形式:写作、朗读和默读。 书面言语使得人与人的交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空的限制。古书、邮件等。

1.书面言语无法借助表情和动作来增强其表现力; ------------------- 布需-------------- ----- ---- --- 2.口头言语活动中,发言者和听众不能再感知前面的词。 (三)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是个体内心“无声的言语”,通常我们思考问题时候所运用的都是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的存在也是抽象逻辑思维存在的一个标志。 具有三个特点:隐蔽性;片段性;压缩性。 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称为外化,反之称为内化。 三、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辩论】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是先有语言,还是先有言语? (一)区别 1?语言是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 2?语言是社会现象,具有较大的隐蔽性;言语是心理物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 (二)联系 1.言语活动依靠语言来进行。 2 ?语言是在具体的言语交往情境中发展起来的。 四、言语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幼儿社会化的过程 语言因交流的需要而产生,交流即是社会化的体现。语言成为幼儿社会化的工具和主要方式之一。 (二)言语使得幼儿的认识过程发生质变 由于语言的作用,幼儿可以借助词把事物及其属性标示出来,以便在此基础上通过语词 理解事物和分析比较事物,以及将事物进行分类概括等等。 (三)言语对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作用 言语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具有使幼儿能够自我调节功能和接受他人调节与支配的功能。 第二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 言语活动是双向的过程,既包括对他人言语信息的接受和理解,也包括个人发出、表达 思想的言语信息。一般来说,接受性言语(感知、理解)先于表达性言语的出现。 一、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 人们通常将儿童能说出的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的时间(1岁左右)作为言语发生的标志,并以此为界,将言语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划分为言语准备期和言语发展期两大阶段。 (一)学前儿童言语的准备(0?1岁) 【影像观察】观察婴儿言语发生过程的记录片 言语发生的准备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发音(说出词句)准备和理解语词的准备。

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言语、语言;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前言语阶段;言语发生阶段;基本掌握口语阶段;语言的形成;语音模仿发展的阶段;语音发展的顺序,掌握语音的特点和难点;语音意识的发生; 词汇数量的增加;词类的扩大;词义的深化;不同词类词义的掌握;句型的发展;语句结构的变化;句子含词量的增加;语法意识的出现; 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自言语的发生;情境言语的发展和连贯言语的发生;讲述逻辑性的发展;掌握言语表情技巧;言语交际功能的发展;言语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内部言语的发生发展; 学前儿童识字的特点;学前儿童的阅读准备;学前儿童的书写准备;激发言语交往的需要;讲究教法;鼓励言语创造性。 第一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阶段 一、言语的概念 1.言语即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的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通过言语活动互相交往,交流思想。儿童言语的发展,首先表现在掌握语言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能够越来越完善地运用语言来和别人交往。 2.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是交流的双方共同使用的。每个民族都有其共同的语言,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3.言语活动依靠语言作为工具进行,儿童掌握语言的水平影响言语活动水平;语言是在人们的言语交流活动中产生发展的,某种语言不再被人的言语活动所使用,就会消失,如果儿童无言语活动机会,也就不能掌握语言。 二、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 言语活动包括: 1.对语言的接受,即感知、理解过程; 2.发出语言,即说或写。 这两种过程,不同步。其趋势是: 1.语音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展在后;

2.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后。 三、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 (一)前言语阶段(生后第一年) 1.言语发生的准备: (1)说出词的准备,包括发出语音和说出最初的词; (2)理解词的准备,包括语音辨别和对语词的理解。 2.前言语阶段的三个小阶段: (1)简单发音阶段(0~3个月); (2)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 (3)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二)言语发生阶段(1~3岁) 1.言语发生的标志:说出最初的词和掌握其意义。具体标志: (1)用最不严格的标准衡量,初步理解词的意义; (2)持续地、自发地使用一些词,且这些词必须是成人语言中的词而非自造的; (3)词带有概括的意义,而不是只代表某一事物; (4)掌握l0个词左右。 2.言语发生阶段的两个小阶段: (1)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1~1.5岁); (2)积极说话发展阶段(1.5~2、3岁)。 (三)基本掌握口语阶段(2、3岁~6、7岁) 儿童在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和口语表达能力方面都迅速发展,为入学后学习书面语言打下基础。 第二节学前儿童语音的发展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至是掌握口语的发展,首先是掌握语音。 一、语音的形成 儿童发出语音和语音感受性的发展有不同的顺序,并非容易听(辨别)的语音都容易发出。语音形成阶段:

第八章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第八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第一节学前儿童语言的发生和发展阶段 一、前言语阶段(0---1岁):儿童在真正掌握言语之前,有一个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阶段,或称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 (一)言语发生的准备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说出词的准备:包括发出语音和说出最初的词。 2.理解词的准备:包括语音辨别和对语词的理解。 (二)前言语阶段的三个小阶段 1.简单发音阶段(0---3个月) 2.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 3.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二、言语发生阶段:1---3岁是言语发生的阶段。 (一)言语发生的标志 言语发生的四个具体指标 1、用嘴不严格的标准衡量,初步理解词的意义; 2、持续的、自发的使用一些词,而且这些词是成人语言中的词,而不是自己造的词。 3、词带有概括的意义,而不是只代表某一事物。比如“妈妈”不是只代表自己的妈妈,还代表其他 小朋友的妈妈。 4、掌握10个词左右。

(二)言语发生的两个小阶段 1.理解言语迅速发展阶段(1---1。5岁):在这一阶段,儿童理解的语言大量增加,但说出的词语很少,甚至出现一个短暂的相对停顿或沉默期,这时,儿童只用点头、摇头或手势示意。 2.积极说话发展阶段(1。5-----2、3岁):儿童似乎突然开口,说话的积极性很高,语词大量增加,语句的掌握也大量发展。 三.基本掌握口语阶段(3---6、7岁):3岁到入学前,是儿童基本掌握口语的阶段,儿童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迅速的发展,这些在后面的内容中介绍。 第二节学前儿童语音、词汇、句子的发展 一、语音的发展 (一)语音发展的顺序 1、各民族儿童语音的发展有共同的普遍的规律:世界上2500多种语言,各种语音的发展服从一定 的普遍规律,即由中等程度差别的音向两端发展。就是说,成对的音是由中间的音发展而成的。教孩子学发音时,不必急于要求他很快就能准确发出某个音,开始学的一段时间,发音不准确是正常现象。 2、语音发展的扩展和收缩趋势:起初是扩展的趋势,3—4岁的儿童无论学习世界哪个民族语言的 发音,都很容易学会;此后学习语音的趋势逐渐收缩,年龄越大,学习第二语言的语音,更多受第一语言语音的干扰,常常带有口音。因此,幼儿园小班要特别注意发音练习,中大班要随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发音,并推广普通话教学。 3、元音和辅音同时出现 (二)幼儿掌握语音的特点和难点

学前儿童的言语

第八章学前儿童的言语 教学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2、把握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特点; 3、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评价幼儿言 语发展的能力及促进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策略。 教学重点:幼儿言语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幼儿言语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1 ?学生的准备:观察小、中、大班幼儿的言语表现 2.教师的准备:案例若干;幼儿活动录像片段 教学方法:自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练习法;理论讲解法 教学课时:9课时 第一节言语概述 一、概念 (一)语言 语言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通常讲的语言一般包括音、形、义、词汇、语法等要素。 现在世界上正被使用的语言大约有5500多种。 语言有下列基本特性:意义性;结构性;能产性;社会性。 (二)言语 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 二、言语的种类 言语根据言语活动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一)口头言语 口头言语是通过人的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音信息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言语。 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想一想】老师上课是独白言语吗?对话言语、独白言语各有什么优势? (二)书面言语 书面言语是借助于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传授知识经验的言语。 书面言语主要有三种形式:写作、朗读和默读。 书面言语使得人与人的交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空的限制。古书、邮件等。

1.书面言语无法借助表情和动作来增强其表现力; 2.口头言语活动中,发言者和听众不能再感知前面的词。 (三)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是个体内心“无声的言语”,通常我们思考问题时候所运用的都是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的存在也是抽象逻辑思维存在的一个标志。 具有三个特点:隐蔽性;片段性;压缩性。 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称为外化,反之称为内化。 三、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一)区别 1?语言是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 2?语言是社会现象,具有较大的隐蔽性;言语是心理物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 (二)联系 1.言语活动依靠语言来进行。 2 ?语言是在具体的言语交往情境中发展起来的。 四、言语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幼儿社会化的过程 语言因交流的需要而产生,交流即是社会化的体现。语言成为幼儿社会化的工具和主要方式之一。 (二)言语使得幼儿的认识过程发生质变 由于语言的作用,幼儿可以借助词把事物及其属性标示出来,以便在此基础上通过语词 理解事物和分析比较事物,以及将事物进行分类概括等等。 (三)言语对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作用 言语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具有使幼儿能够自我调节功能和接受他人调节与支配的功能。 第二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 言语活动是双向的过程,既包括对他人言语信息的接受和理解,也包括个人发出、表达思想的言语信息。一般来说,接受性言语(感知、理解)先于表达性言语的出现。 一、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 人们通常将儿童能说出的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的时间(1岁左右)作为言语发生的标志,并以此为界,将言语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划分为言语准备期和言语发展期两大阶段。 (一)学前儿童言语的准备(0?1岁) 【影像观察】观察婴儿言语发生过程的记录片

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

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皮亚杰认为7~12岁儿童的思维是属于所谓具体运算阶段,实质上,也是同样的意思。 儿童在入学以后由于教学上向他们提出这些新的要求,就促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 小学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不是立刻实现的,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第一,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在逐步发展,但是仍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低年级儿童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要求低年级儿童指出概念中最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常常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在中高年级,儿童才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主要的东西和次要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 第二,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在开始发展,但是仍然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低年级儿童虽然已学会一些概

念,并能进行判断、推理,但是还不能自觉地来调节、检查或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他们常常能够解决某种问题或任务,却不能说出自己是如何思考、如何解决的。这是由于对思维本身进行分析综合是和内部言语的发展分不开的。只有在正确的教育下,教师指导儿童逐步从大声思维(讨论)不断向无声思维过渡的时候,儿童自觉地调节、检查或讨论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能力才逐步发展起来。 第三,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在不断提高,儿童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这是它的发展的一般趋势。但是具体到不同学科、不同教材的时候,这个一般的发展趋势又常常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例如,在算术教材的学习中,儿童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抽象水平,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思考,但是在历史教材的学习中,仍旧停在比较具体的表象水平上,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还感到很大的困难。又如,儿童已能掌握整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而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可是,当他们开始学习分数概念和分数运算时,如果没有具体事物的支持,就会感到很大的困难。 第四,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逐步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关键转变点,这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一个比较明显的“质变”或说“飞跃”,这个质变发生的时期,就是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这个关键年龄在小学四年级(约10~11岁)。当然,其中也有可变性。如果教育适当,关键年龄可能提前,

学前儿童的言语和思维

一、教案头 授课内容:学前儿童的言语和思维 授课班级13级学前教育7-10班授课时间4课时授课地点:1号楼 教学目标 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素质(情感)目标1.掌握培养幼儿言语 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掌握言语和思维的概念 2.明确思维的特性和种 类。 3.掌握学前儿童言语的培 养方法。 1.使学生意识到幼儿言 语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培 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 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前儿童言语的培养方法。 2.思维的特性和种类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提问法 能力训练 任务 1.学会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言语,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参考资料1.学前儿童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2.心理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 二、教学设计 导入:侦探小说中如何去判断和推理破案,导入本课。讲授新课: 第一节言语概述一、言语及其作用 (一)什么是言语 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过程。(二)言语的作用 (1)言语的符号固着功能

(2)言语的概括功能 (3)言语的交流功能 二、言语的种类 (一)外部言语: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 (二)内部言语 特点:隐蔽发音、默默无声,比较简约、压缩,与思维密不可分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言语 一、学前儿童口头言语的发展 (一)语音的发生与发展 1、发音准备期 简单发音阶段:1-3个月哭、ei、on、d、a、nei等 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 ba-ba、ma-ma、ge-ge等 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mao-mao、deng-deng等 2、听词阶段 3、理解词阶段 1岁左右,儿童已经能够理解几十个词,但能说出的很少。所以,要多给儿童相应的强化,使儿童建立语言与对应之物之间的联系。 4、逐渐掌握本族语言的全部语音 一般3岁儿童的语音辨别能力已经发展起来,但对个别相似音(如b、p,d、t)有时可能混淆。4岁儿童能基本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4岁左右是培养儿童正确发音的关键期。 5、对语音的意识开始形成 2岁之前儿童尚未形成语音意识。他们往往不能辨别自己和别人发音上的错误。3、4岁开始,幼儿语音意识开始形成。他们能够评价别人的发言,并且调节自己的发音。(二)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 词汇发展是言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学前儿童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词汇数量的增加、词类的扩大以及对词义理解的加深三个方面。 1、不完整句阶段 2、完整句阶段(2-3岁) 3、词汇数量迅速增长(3-7岁)

学前心理学(复习资料)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教学文案

学前心理学(复习资料)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言语、语言;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前言语阶段;言语发生阶段;基本掌握口语阶段;语言的形成;语音模仿发展的阶段;语音发展的顺序,掌握语音的特点和难点;语音意识的发生; 词汇数量的增加;词类的扩大;词义的深化;不同词类词义的掌握;句型的发展;语句结构的变化;句子含词量的增加;语法意识的出现; 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自言语的发生;情境言语的发展和连贯言语的发生;讲述逻辑性的发展;掌握言语表情技巧;言语交际功能的发展;言语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内部言语的发生发展; 学前儿童识字的特点;学前儿童的阅读准备;学前儿童的书写准备;激发言语交往的需要;讲究教法;鼓励言语创造性。 第一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阶段 一、言语的概念 1.言语即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的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通过言语活动互相交往,交流思想。儿童言语的发展,首先表现在掌握语言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能够越来越完善地运用语言来和别人交往。

2.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是交流的双方共同使用的。每个民族都有其共同的语言,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3.言语活动依靠语言作为工具进行,儿童掌握语言的水平影响言语活动水平;语言是在人们的言语交流活动中产生发展的,某种语言不再被人的言语活动所使用,就会消失,如果儿童无言语活动机会,也就不能掌握语言。 二、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 言语活动包括: 1.对语言的接受,即感知、理解过程; 2.发出语言,即说或写。 这两种过程,不同步。其趋势是: 1.语音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展在后; 2.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后。 三、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 (一)前言语阶段(生后第一年) 1.言语发生的准备: (1)说出词的准备,包括发出语音和说出最初的词; (2)理解词的准备,包括语音辨别和对语词的理解。

(完整版)第六章学前儿童言语和思维

《幼儿心理学》教案授课专业:学前教育授课教师:张瑛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 【新课导入】“同学们,由于电脑临时出现了故障,这节课请同学们回教室自习。”待学生 反应完后,再解释什么是情感: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新课讲授】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什么是情感 1提问:“当我们在进行‘庆三八’排球赛,比分落后于别人时,我们有什么样的需要?” 2、提问:车声、铃声在一般情况下,弓|不起我们的情感体验;当你急切盼望下课时,或在车站等候来车时,听到铃声和车声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当你在聚精会神地思考某些问题时,听到铃声和车声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以学生身边的事例来举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 “从低级 到高级”的认知发展规律,利于学生掌握:(1)情感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是主观的、 内在的,是在一定事物的影响下产生的。⑵情感的产生与人的需要、愿望、观点相联系。 (3)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总之,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3、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 区别表现在: 第一,从需要角度看:情绪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 联系; 第二,从发生角度上看,情绪发生较早,情感出现较晚,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但只有人才会有情感。 第三,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永远具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第四,从表现形式看,情绪一般发生迅速、强烈而短暂,有强烈的生理变化,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而情感则比较内隐,多以内在体验的形式存在。 联系:一般来说,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 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