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剂治疗系统性硬化病的研究进展论文

生物制剂治疗系统性硬化病的研究进展论文
生物制剂治疗系统性硬化病的研究进展论文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艾滋病研究进展论文综述

组织学与胚胎学 论文综述 免疫系统研究进展 ——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immune system ——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专业:2012针推班 学号:12211037 姓名:申博 完成时间:2013年6月20日

免疫系统研究进展 ——艾滋病的研究进展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immune system ——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作者:申博(ShenBo) 摘要: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又译:后天性免疫缺陷症候群)。1981年在美病毒”(又称艾滋病病毒)而引起的免疫系统全面崩溃为特征的传染病。艾滋病己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经过传入期、扩散期,目前己进入快速增长期,处于全国低流行和局部地区及特定人群高流行并存的态势。本文介绍的是有关HIV药物治疗的一些近期研究进展。 关键词:免疫系统;艾滋病病毒;抑制剂;药物治疗 Abstract:AIDS is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lso translated: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81 virus "(also known as the AIDS virus) and the immune system caused by the collapse of infectious disease. AIDS has become a serious public health and social problems harm to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China's AIDS epidemic through afferent phase, diffusion stage,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growth, in the trend of high prevalence in both national and local area and the low prevalence of specific population. This is the HIV drugs in the treatment of som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Key word:immune system; The AIDS virus;inhibitor;medication 前言: 自1981 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 (AIDS) 患者以来,全球累计感染者总数已达 6 900 万,死亡者总数超过 2 000 万。我国在1985年6月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以后,患艾滋病的

棘球蚴病

棘球蚴病风险分析 1、疫病概述 棘球蚴病(EchinOCoCcosls)又称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中绦期——棘球蚴寄生于哺乳动物脏器所引起的疾病。本病的临床表现视包虫囊部位、大小和有无并发症而不同。长期以来,包虫病被认为是一种人兽(畜)共患寄生虫病,称之为动物源性疾病惟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称之地方性寄生虫病;在流行区带有职业性损害的特点,被列为某些人群的职业病;从全球范围讲包虫病为少数民族或宗教部落所特有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1.1流行病学 棘球蚴的传播与养犬密切相关。动物与人主要通过与犬接触,误食棘球绦虫卵而感染。绵羊、牛、猪及人均为易感动物,此外,马、兔、鼠类等多种哺乳动物也可感染;绵羊对本病比其他动物易感。 患棘球绦虫病的犬、狼、狐等肉食动物把虫卵及孕节排到外界,在适宜的环境下,体节可保持其活力达几天之久。有时体节遗留在犬肛门周围的皱褶内。体节的伸缩活动,使犬瘙痒不安,到处摩擦,或以嘴啃舐,这样在犬的鼻部和脸部,就可沾染虫卵,随着狗的活动,可把虫卵散播到各处,从而增加了人和家畜感染棘球蚴的机会。此外,虫卵还可助风力散布,鸟类、蝇、甲虫及蚂蚁也可作为搬运宿主而散播本病。

1.2临床症状 棘球蚴在家畜体内寄生时,由于虫卵逐渐增大,可压迫组织,引起组织萎缩和机能障碍。随着寄生部位的不同,出现的临床症状也各异。当肝、肺寄生囊蚴数量多且大时,则实质受压迫面高度萎缩,能引起死亡。囊蚴数量少且小时,则呈现消化障碍,呼吸困难,腹水等症状,患畜逐渐消瘦,终因恶病质或窒息死亡。 棘球蚴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寄生虫病,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1.3病原特性 目前分类学上公认棘球绦虫属有四个种,即细粒棘球绦虫(E ?granulosus),多房棘球绦虫(E.multilocularis)、少头棘球绦虫(E.oligarthrus)、伏尔格利棘球绦虫(E.vogeli)。后两种很少感染动物。这四个种的成虫和幼虫阶段在形态上都不相同。而且,许多种间、种内变种己有报道,特别是细粒棘球蚴绦虫,惟一可靠的鉴定基础是DNA分析。 ?细粒棘球绦虫 寄生虫在家犬和大量有蹄动物中传播,犬/羊循环最重要,森棘动物的中间和终末宿主也能感染细粒棘球蚴,例如狼和鹿。成虫长2~7mm,一般有3~4个节片,很少有6个节片的,倒数第二个节片是成熟节片,生殖孔位于成熟节片和孕卵节片的中后方。最后一个节片(孕卵节片)的长度通常比整个成

系统性硬化病中医药治疗进展

系统性硬化病中医药治疗进展 【摘要】目的:通过中医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操作综合论述系统性硬化病(SSc)的病因病机、中医辨证分型及证型的客观化研究、中医药治疗等方面。着重介绍系统性硬化病的常规中医中药辨证分型、分期治疗及其它经验治疗。这也是目前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一个特色和亮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硬皮病属中医“皮痹”范畴,该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病机多认为是脾肾阳虚,气血瘀滞,在治疗上多以补脾益肾、活血化瘀为主。巢元方曰:“风湿痹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疼痛,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日久不愈入经络,搏于阳经,亦变全身手足不遂”。其病机可以概括为气血不足,外感寒湿风邪,致使寒凝肌腠,日久耗伤精血,脏腑虚损,气血瘀滞,实质为本虚标实之证。结果:强调在硬皮病的临证治疗中,不能拘泥于常规分期、分型治疗,应灵活应变,辨证论治,内服结合外治法,全面治疗硬皮病。Objective:through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systemic sclerosis (SSc) of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ype and the type of objective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tc. Introduces the systemic sclerosis of convention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experience, and other treatment. This 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a characteristic and bright spot, deserves further research and discussion.Scleroderma belong to "bi" categ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s disease for more of this virtual the actual card, its pathogenesis is more spleen kidney Yang deficiency, blood stasis, more than on the treatment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tonifying spleen kidney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blood stasis. chao yuan fang said: "rheumatism bi, or dense thick skin, and muscle pain, is composed by rheumatism disease, blood gas virtual time not into the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in Y ang meridians, also become the body found in the brotherhood of".Its pathogenesis can be summarized as lack of qi and blood, exogenous wind cold dampness evil, cause haemorrheological nature muscle Cou, time consumed JingXie, viscera is deficient, qi and blood stasis, the proof of the essence for this virtual to real. Results: the stressed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scleroderma, not constrained in the conventional stage, parting treatment, should be flexibl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scleroderma. 【关键词】系统性硬化病,中医药治疗,综述 【正文】 系统性硬化病(SSc)【1】,又称硬皮病(SCL)、进行性系统性硬化,是一种原因不明,临床上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及内脏器官结缔组织纤维化,硬化及萎缩为特点的结缔组织疾病。临床分为二大类型:局限性硬皮病和系统性硬皮病(SS)。系统性硬皮病又分两亚型:肢端硬皮病和弥漫性硬皮病。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患病率50~300/100万人口,发病率每年2.3~22.8/100万。发病高峰年龄30~50岁;儿童相对少见,女性多见,男女比率1:3~14。 1.中医病名、病因、病机 中医无硬皮病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及病情过程,属“皮痹”、“脉痹”、“痹病”【2】范畴。如果累及内脏器官,则属“心痹”、“肾痹”、“肺痹”等。《内经》有“皮痹”的记载,《素问·痹论》说:“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指出了本病皮毛寒冷而不痛的症状。《素问遗篇·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不足。隋·巢元方明确提出了本病的皮肤改变,云:“风湿痹病之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酸痛”。《圣济总录·皮痹》【3】云:“感于三气则

艾滋病最新治疗研究论文

专业:************ 姓名:****学号:********** 艾滋病最新治疗研究 2012年5月2日

艾滋病治疗研究 自1970年人类出现首例爱滋病感染以来,艾滋病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蔓延传播,人类正受到艾滋病病毒的严峻挑战,对人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但是,科学家自始至终从没有放弃对艾滋病治疗的研究,并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找出治疗爱滋病的有效途径,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必将战胜这个“世纪之病”。 一、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将抗病毒基因导入患者的细胞内,赋予患者新的抗病机能,它包括目的基因的选择与克隆、载体的构建与包装及受体的选择与转入等。 (1)抗HIV基因 现研究最多的抗-HIV基因是反义核酸和核酶,其中反义核酸反义核酸是互补于mRNA的RNA或DNA,在细胞内形成部分双链,阻碍mRNA的剪接、运送和翻译,降低mRNA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基因的构成。有一些科学家做了相关抑制HIV实验,但由于受调控水平的限制或者由于反义RNA量的不足,而导致失败,但现最需解决的问题是反义核酸的专一性和进入靶细胞之前的降解。核酶是一种具有核酸内切酶活性的RNA分子,可特异性地切割靶RNA序列。它

最初由Haseloff在研究烟草病毒时发现的,迄今,人们发现的核酶有六种类型,但从结构上看主要分为" 两大类:锤头状核酶和发夹状核酶。核酶的优点是序列特异性;不编码蛋白质,无免疫原性;可以重复使用。使其在基因治疗领域中倍受青睐,其研究进展也相当迅速。但核酶的稳定性较低,生理条件下反应速度缓慢是其用于抗-HIV的不足之处,同时对它在机体内是怎样被转录的和转录后抗RNase的能力还需做进一步的探索。 (2)基因疫苗 与传统疫苗相比,DNA疫苗具有制备简单、可塑性大、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等优点。但其最大的优点在于疫苗抗原可以在人体靶细胞内天然表达。科学家曾经用人猿做过试验,方法是肌内接种100μg质粒pm160,产生了高滴度的抗体,该抗体在体外能中和HIV-1的感染。接种后T淋巴细胞明显增殖。证明了类人猿能通过接种质粒pm160产生非常强的特异性CTL应答,所有的类人猿都有不同程度的抗感染能力,其中一组取得了100%的抗感染力。此结果说明DNA 疫苗接种技术不仅可预防艾滋病,同时可产生T杀伤细胞清除体内的感染病毒细胞以达到治愈的目的。但目前DNA疫苗的出现才在近几年出现,出现的问题还需进一步观察 二、中医治疗艾滋病 (1)研究发现,一些中药能够以HIV复制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为靶点而干扰HIV复制,包括吸附、融合、逆转录、整合、转录、翻译、

包 虫 病 防 治 知 识

包虫病防治知识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包虫病防治知识 1.什么是包虫病:包虫病是指人偶然摄入由感染了包虫病的狗的粪便中所排出的虫卵而在体内发育成的囊型幼虫。 2.包虫病是怎样传播的:狗是包虫病的主要传染源。会随狗的粪便排出污染土壤、草地、水源、狗的皮毛、及狗活动的场所,人若玩狗或者误食被污染的水和食品以及牛、羊在吃草时食入草或饮入被污染的水,这些虫卵就会钻入体内。在人和家畜的脏器中发育成包虫囊肿,被狗吃入,又会排出大量的虫卵。周而复始,造成了包虫病的传播流行和扩大蔓延。 3.狗肠内的包虫来源是什么:人用带有包虫囊肿的牛、羊脏器喂狗,包虫囊肿吸附在狗的小肠上端, 45天左右发育成熟,并随狗的粪便向外界排出大量的虫卵,污染环境。 4.包虫病的危害有哪些: (1、人得包虫病后,呈现慢性消耗表现,身体瘦弱、劳动力下降。年幼者影响生长发育。我国每年因患包虫病而需要治疗的患者数以万计,而包虫的复发和死亡率都很高。手术住院的患者花费少则数千,多则数万元。沉重的负担使不少患者倾家荡产。而延误诊治的患者失去治疗的机会,就会有生命危险。(2、包虫病不但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且发病的高峰为20-50岁的青壮年,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3、牲畜患包虫病后,会形体瘦小,难以繁殖,从而导致畜牧业减产,不能抵抗冬季的严寒,最终死亡。其中羊的患病率达%。由此造成每年经济损失上亿,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制约了经济发展。 5.包虫病怎样预防:提倡家犬拴养,控制用生脏器喂狗,同时要定期做好狗的驱虫工作。 6、国家对包虫病的防治有哪些优惠政策: (1、家犬的药物驱虫免费 (2、患包虫病的病人药物治疗免费 (3、患包虫病的部分严重病人的手术治疗国家有相应的经费补助。 7、额敏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我县唯一一个药物免费治疗包虫病患者的医疗机构。 8、每月20-23日为我县家犬免费驱虫日,就近的村卫生室人员会入户发放驱虫药。 额敏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宣

浅谈当今国内艾滋病研究与防治现状

浅谈当今国内艾滋病研究与防治现状 曹译文 (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成都,610225) 摘要通过对已有艾滋病相关文献的检索与分析,探究在艾滋病领域存在的相关心理学研究,以艾滋病污名和社会支持两方面进行阐释,并从心理学与医学两个领域探讨艾滋病的防治现状。本文旨在了解当前社会艾滋病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出未来艾滋病研究方向的新思考。 关键词艾滋病;社会态度;防治现状 1引言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有艾滋病病毒是(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以T细胞免疫力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免疫缺陷疾病。[1] 1985年,我国发现了首例HIV感染者,此后AIDS在我国迅速传播开来。截至2011年10月,已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3万例。据中外机构联合组成的专家组权威评估指出,截至2011年底,估计中国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People Living with HIV/ADIS, PLHIV)78 万。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感染者和病人存活34.6万,即目前约56%的感染者尚不知情。[2]艾滋病疫情估计和预测为准确掌握疫情、科学指导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在病例报告数与实际感染数差异较大的情况下,估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数成为了解人群实际感染情况的重要手段。艾滋病被普遍认为具有高度致死性,因此导致人们对它产生本能上的恐惧。 艾滋病以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的两大特点引起了整个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各国均加大对艾滋病的相关研究的投入,从预防方法、健康教育等多方面预防艾滋病,也从有效疫苗、治疗方法等方面试图解决艾滋病这一难题。在艾滋病研究与防治这一方面,我国也从未停止努力的步伐。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随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关于我国艾滋病防治状况的论文新发表数量和累积数量越来越多。[3] 2艾滋病相关研究 在HIV感染者数量逐年增长的当今社会,因HIV的高致死率以及感染途径,使民众对艾滋病产生了心理上的恐惧与排斥。伴随着HIV感染者数量的提升,其心理健康情况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010年刘颖等人发表的《艾滋病污名的形成机制、负面影响与干预》中探讨了艾滋病污名形成的相关理论及社会影响因素,试图探究其污名形成的心理学原因。同时就污名对艾滋病患者的影响进行分析,包括其个人的发展影响与对家庭的影响,最后提出其干预措施,建议增加非感染者与感染者的积极接触以便包容与理解,除此外也加大知识传播的力度给予公众对艾滋病广泛正确的认识。 耿柳娜等人采用实验法探讨正念在吸毒人群对艾滋病污名的干预中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吸毒者存在内隐艾滋病污名;内隐艾滋病污名和外显艾滋病污名相关不显著,而正念干预对内隐艾滋病污名和外显艾滋病污名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研究最终得出正念

包虫病的疫苗研究进展

包虫病的疫苗研究进展* 章家新 傅玉才 (汕头大学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 广东 汕头 515031) 提要 免疫预防是防止包虫病流行的比较理想的途径。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细粒棘球绦虫的有效免疫原成份进行筛选和克隆,制备基因工程疫苗,为包虫病的免疫预防和免疫诊断开辟了新途径。本文仅就囊性包虫病近年来的疫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免疫预防;细粒棘球蚴;疫苗;包虫病中图分类号 R18 R532 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716(2002)02-0118-03 收稿日期:2002-03-01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170710) 作者简介:章家新(1974-),男,安徽省全椒县人,在读硕 士生。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本病由棘球属绦虫的中绦期幼虫引起。其中细粒棘球绦虫[引起人囊性包虫 病(囊性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绦虫[引起人泡型包虫病(泡型棘球蚴病)]分布广,可在人体内引起严重病变。另外,伏氏棘球绦虫偶尔可在人体内引起多囊性棘球蚴病,少节棘球绦虫尚无人体内感染的确切报道。在我国只有前2种,而绝大多数流行区以囊性包虫病为主。 1 流行病学 包虫病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严重寄生虫病,已证实[1]25个省、市和自治区有感染病例。甘肃、新疆、宁夏、内蒙古、青海、四川、陕西和西藏流行严重[2],其中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地的细粒棘球蚴属于同一虫株[3]。黑龙江、河北、天津、安徽、山东、湖南、贵州、上海等地已发现有原发包虫病人,说明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增加,宠物(犬)和经济动物(狐狸)养殖数量增加,包虫病已从我国的西北部向东南部、由畜牧地区向农业地区逐渐蔓延。目前我国包虫病患者约100万,受威胁人口几千万。 2 疫苗预防的必要性 我国是包虫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4]。控制包虫病的流行主要是通过切断棘球绦虫生活发育环 节,预防中间宿主(人,畜)对棘球蚴的感染,预防或驱虫治疗终宿主(犬),阻断虫卵的播散。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以驱虫治犬和宣传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在感染流行的重点省份,制定防治规划,查治病人,捕杀野犬,对试点区实行 月月驱虫,犬犬投药 ,使棘球蚴病得以很好的控制[5] 。但就西北牧区而言,那里的经济发展落后,大多牧区处在山区或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牧民多以游牧为 主,他们的某些传统生活习俗及缺乏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等因素增加了综合防治措施实施的难度,使各实验地区的综合防治经验未能持续推广下去[6] 。由于许多相邻国家和地区有棘球蚴病流行,在边界地区防治工作又相对较弱,是已控制地区容易输入新的传染源而使棘球蚴病难以获得持久控制的一个主要原因,必须清除传染源才能巩固防治成果。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日新月异,研制各种疫苗的条件已经成熟。与现行的控制模式相比,采用疫苗预防不仅可以节约大量人力和财力,也能彻底控制包虫病在我国牧区的流行。 3 疫苗的研究 制备疫苗的抗原主要有原头蚴或六钩蚴人工培养时的代谢产物和射线照射致弱的活虫。 3 1 中间宿主(羊)的保护性疫苗 国外在控制包虫病流行方面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将体外培养细粒棘球绦虫六钩蚴的排泄或分泌产物作成抗原,给绵羊接种可获得抗细粒棘球绦虫卵的高度免疫力[7],已证明[8]六钩蚴能产生所有的宿主保护性抗原。目前主要是应用EG95重组蛋白疫苗防治细粒棘球蚴感染中间宿主(羊)并取得较理想的结果[9,10]。研究[9,10]发现经EG95重组蛋白疫苗免疫的中间宿主(羊),可以抵抗不同的细粒棘球蚴株(新西兰株、澳大利亚株和阿根廷株)感染,获得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96%~98%)。EG95免疫羊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是针对天然六钩蚴抗原和所用免疫原中近23kDa 的抗原组分的。序列分析说明EG95cD -NA 是715bp 的插入片段,编码分子量为16 592kDa 118 第15卷 第2期 2002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 antou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Vol 15 No 2 2002

《系统性硬化病》word版参考模板

第八章系统性硬化病 系统性硬化病(systemic Sclerosis,SSc),曾称硬皮病、进行性系统性硬化,是一种原因不明,临床上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也可影响内脏(心、肺和消化道等器官)的全身性疾病。 【流行病学】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但各地发病率均不高。发病高峰年龄30~50岁;儿童相对少见,局限性者则以儿童和中年发病较多。女性多见,男女比例1:3~5。患病率19/10万~75/10万。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一般认为与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有关。 1.遗传与遗传的关系尚不肯定。有研究显示与HLA-Ⅱ类基因相关,如HLA-DRl、DR2、DR3、DR5、DR8和DR52等位基因和HLA-DQA2,尤其是HLA-DRl相关性明显。 2.环境因素目前已经明确,一些化学物质如长期接触聚氯乙烯、有机溶剂、环氧树脂、L-色氨酸、博来霉素、喷他佐辛等可诱发硬皮样皮肤改变与内脏纤维化。该病在煤矿、金矿和与硅石尘埃相接触的人群中发病率较高,这些都提示SSc的病因中,环境因素占有很重要地位。 3.性别本病育龄妇女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故雌激素与本病发病可能有关。 4.免疫异常SSc存在广泛的免疫异常。移植物抗宿主病可诱发硬皮样改变,提示与免疫异常有关。近年的研究发现,提示病毒抗原与自身抗原的交叉反应促使本病的发生,因此可能与感染有关。 可见,本病可能是在遗传基础上反复慢性感染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后引起的结缔组织代谢及血管异常。 (二)发病机制 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是由于免疫系统功能失调,激活、分泌多种自身抗体、细胞因子等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活化,进而刺激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的功能异常,导致血管壁和组织的纤维化。 【病理】 受累组织广泛的血管病变、胶原增殖、纤维化,是本病的病理特点。①血管病变主要见于小动脉、微细动脉和毛细血管。由于血管壁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以致血管腔狭窄,血流淤滞,至晚期指(趾)血管数量明显减少。如皮肤早期可见真皮层胶原纤维水肿与增生,有淋巴细胞、单核或(和)巨噬细胞、浆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散在浸润。②随着病情进展,水肿消退,胶原纤维明显增多,有许多突起伸入皮下组织使之与皮肤紧密粘连,表皮变薄,附件萎缩,小动脉玻璃样化。食管、肺可见类似变化。③心脏可见心肌纤维变性和间质纤维化,血管周围尤为明显。纤维化累及传导系统可引起房室传导障碍和心律失常。

系统性硬化症疑难病例讨论模板

讨论日期: xx年 xx月 xx日 xx时 xx分 主持人姓名:xx 专业技术职务:主任医师记录人:xx 参加人员: 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 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 xx 主任医师 xx 副主任医师 xx 主治医师 xx 主治医师 xx 主治医师 xx 主治医师 汇报病例:xx,女性,50岁,主因“双手遇冷变白、变紫1年半,全身皮肤肿胀、紧硬、变黑半年”于xx入院,患者1年半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遇冷变白、变紫,及胸腰部疼痛不适,就诊于xx医院,行腰椎CT:L3-4椎间盘膨出,L4-5椎间盘中央型突出并钙化,腰椎退行性变,对症予活血化瘀药物应用,具体不详,症状无明显好转。半年前出现全身皮肤肿胀、紧硬、变黑,皮肤搔痒明显,伴蜡样光泽,胸前区皮肤色素脱失,双手指肿硬,双手近间指间关节屈曲畸形,局部压痛,关节伸曲活动受限,无脱发、口腔溃疡,无皮疹红斑,就诊于xx医院,行心脏彩超:二尖瓣、三尖瓣轻微关闭不全,左心室顺应性降低、左室收缩功能测定在正常范围,肺部CT:两肺炎症并肺门、纵隔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诊断为“系统性硬化症”,予甲强龙针静点,环磷酰胺针间断应用,具体不详,症状较前好转,目前应用强的松15mg/日口服,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门诊以“系统性硬化症”收入院治疗。查体:形体消瘦,面部皮肤紧绷,鼻子变尖,口周放射纹,张口伸舌受限,全身皮肤肿胀、紧硬、变黑,伴蜡样光泽,胸前区皮肤色素脱失,双肺呼吸音清,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异常杂音,腹软,腹部无压通、反跳痛,肝脾肋间未触及。腰椎两侧肌肉压痛,腰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弯活动受限。双手指肿硬,双手近端指间关节屈曲畸形,局部压痛,关节伸曲活动受限。入院后查血便常规、尿沉渣结果均未见异常,肝功能:TP 56.5g/L,ALB 32.7g/L,A/B 1.4,Fe 5.35umol/L,肾功能:BUN 2.8mmol/L,CL 95.97mmol/L,肌酶:LDH 286.0U/L,HBDH 215.8U/L,血脂:TG 4.23mmol/L,补体:C3 0.68g/L,ESR 23mm/h,血糖、免疫球蛋白、CRP、RF、胱抑素C结果均未见异常。凝血六项:APTT 36.4秒,FIb 5.17g/L,肺部CT:两肺间质性改变伴感染,纵隔淋巴结肿大,心电图:电轴右偏,心脏彩超:轻度二、三尖瓣关闭不全,腹部彩超结果未见明显异常。患者皮肤硬化明显,关节活动受限,消化道、呼吸系统受累,讨论具体治疗方案。 讨论意见:

艾滋病治疗最新研究进展

艾滋病治疗研究最新进展 钟勇 摘要:自1970年人类出现首例爱滋病感染以来,艾滋病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的迅速蔓延传播,,人类正受到艾滋病病毒的严峻挑战,对人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但是,科学家自始至终从没有放弃对艾滋病治疗的研究,并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包括抗病毒疗法、治疗性疫苗和基因治疗,还有我国传统的中医治疗,都很有可能成为治疗爱滋病的有效手段,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必将战胜这个“世纪之病”。 关键词:爱滋病,抗病毒、疫苗、基因和中医治疗 这篇文章通过对这些方法和手段的详细介绍,来让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爱滋病病毒是通过什么方法和手段来侵入人体T细胞,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以及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和手段来阻止艾滋病病毒的侵入,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爱滋病的目的。 1 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法又叫“鸡尾酒疗法”,现称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包括“逆转录酶抑制”、“蛋白酶抑制”以及“融合酶抑制”这三种疗法。 下面将作详细介绍。 1.1 逆转录酶抑制剂[1、2、3] 逆转录酶抑制剂包括“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其中NRTIs通过对阻断病毒RNA基因的逆转录,即阻断病毒的双股DNA的形成,使病毒失去复制的模板。此类药物首先进入被感染的细胞,然后结合到病毒DNA链的3ˊ末端,则病毒不能再进行5ˊ到3ˊ磷酸二酯键的结合,竞争性抑制艾滋病病毒逆转录酶活性,可导致未成熟的DNA链合成终结,从而使病毒复制受到抑制。这些药物包括齐多夫定、去羟肌苷、扎西他滨、司坦夫定、拉米夫定、阿巴卡韦等,但这些药物也有一定的耐药性,主要包括逆转录酶对底物的识别机制及对核苷(酸)类抑制剂的切除反应,并且核糖核酸酶氨活性对耐药性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而NNRTIs 是一类在结构上差异很大,但作用机制相似的化合物。NNRTIs能与HIV-1 RT特异性结合,结合位点与底物结合位点不在同一位置,因此NNRTIs对RT的抑制为非竞争性抑制。NNRTIs对细胞的毒性很小,而且在极低的浓度时也能抑制HIV-1的复制。这些天然药物主要包括nevirapine,delavirdine 和efavirenz,但这些药物容易使HIV 1RT 产生突变,因为HIV-1 RT的NNRTIs结合部位周围氨基酸残基很容易产生突变,形成抗性,因而限制了NNRTIs抗病毒潜力的发挥。 1.2 蛋白酶抑制[4] 蛋白酶根据其作用机制不同分为4种:丝氨酸蛋白酶、半胱氨酸蛋白酶、金属蛋白酶和天冬氨酰基蛋白酶。而HIV蛋白酶属于天冬氨酰基蛋白酶,是由含99个氨基酸的多肽链形成的C 2 对称的均二聚体,其天然产物包括浅蓝菌素、锌和利用体外药物模型筛选的天然产物, 利用体外药物模型筛选的天然产物一直是药物或其前导物的主要来源,其以短肽为底物作酶促反应,然后根据底物的有无标记和标记物的特点分别进行HPLC、放射性、荧光分析或ELISA检测,从而可以得到一些有抑制HIV蛋白酶活性的

系统性硬化症的临床诊疗指南

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PSS)又称系统性硬化,是一种以皮肤纤维化为主,并累及血管和内脏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呈局限性良性皮损,称为硬皮病;有广泛的皮损,并累及内脏器官,称为弥漫性系统硬化。 【诊断要点】 1.病史:PSS常见累及器官与组织有皮肤、肾脏、胃肠道、心脏及大范围的血管。 2.症状:最多见的初期表现是雷诺现象和隐袭性肢端和面部肿胀,并有手指皮肤逐渐增厚。首发症状多为雷诺现象,也是突出的早期症状。 3.体征:皮肤改变包括肿胀、红斑、皮肤色素过少或皮肤色素沉着,继而表皮变薄,出现硬结,皮肤紧贴皮下组织。 4.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尿液检查蛋白尿<500mg/24h,镜下血尿及颗粒管型。血液检查部分病例血中可找到狼疮细胞,血沉正常或轻度升高;蛋白电泳约半数患者丙种球蛋白升高;血BUN、Scr升高,血尿素氮>25mg/dl,Ccr下降;血浆肾素水平升高。 (2)免疫学检查:类风湿因子(RF):1/3PSS患者RF阳性。ANA:70%PSS患者ANA阳性。抗Scl-70抗体:为弥漫型PSS的标记性抗体,见于50%-60%的患

者。抗着丝点抗体:为局限型PSS的标记性抗体,70%-80%的局限型PSS患者抗着丝点抗体阳性。抗核糖核蛋白抗体(抗rnp抗体)和抗SS-A(Ro)抗体有时阳性。 (3)肾活检在急性病变(动脉黏液样水肿、小动脉纤维素样坏死、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栓以及肾梗死)总是见于急性少尿型肾衰,多数提示病情严重。慢性非活动性病变(动脉内膜硬化、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化)提示患者为急性肾衰后遗的肾功能损害。 5.鉴别诊断 (1)局部性硬皮病其特征为界限清楚,呈线状(线状硬皮病)或斑状(硬斑病)分布,无PSS典型血清学和内脏表现。此病多见于儿童、年轻人、女性。 (2)弥漫性筋膜炎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多在不习惯的剧烈运动后发病,多见于青年男性。本病特征为上下肢突然出现压痛性肿胀,肌肉样硬结。面、手、足一般不受累。缺乏雷诺现象和内脏受累。抗核抗体阴性,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组织学特点为深部筋膜、皮下组织及真皮(程度较轻)有广泛性炎症与硬化。 (3)化学物、毒物所致硬皮样综合征:食用毒性油后先发生急性中毒症状,然后转为慢性病,出现周围神经病、舍格伦综合征、硬皮及内脏损伤。发病是因为变性油所产生的自由基损害血管内皮,不牵涉到免疫机制。长期接触二氧化硅,聚

艾滋病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艾滋病的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艾滋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传染性疾病,随着HIV病毒的传播,感染人数逐渐增多。艾滋病已经成为最严重的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流行性疾病之一。本文收集了近期以来的一些文献进行整理,对治疗艾滋病的药物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艾滋病抑制剂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1981年在临床诊断中被发现,我国1985年出现首例报道[1],1983年证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是其病原体,人体感染此病毒后,使患者以CD4+T淋巴细胞减少,免疫机能缺陷[2],抵抗力降低,导致多种病原体侵袭而发生诸多机会性感染。抵抗力降低加上机会性感染,成为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3,4]。AIDS传播速度惊人,死亡率极高,传播速率稳定[5],然而迄今为止,艾滋病仍是一种无法治愈的致命性传染性疾病。所以治愈艾滋病是世界医药工作者的一个重大课题。 随着人类对病毒及其感染过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药物研发技术的不断创新, 抗HIV的药物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被美国FDA批准上市以来,迄今为止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已发展到31个品种[6]。 本文通针对艾滋病的治疗药物研究作一综述。 1. HIV 及其感染机制及危害 HIV 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7],参与HIV进入CD4 T淋巴细胞的主要病毒表面蛋白gp120和gp41 ,使病毒与宿主细胞膜接近,导致病毒包膜与细胞膜最终融合,病毒RNA进入细胞。HI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形成的二倍体,两条链的5' 端借氢键形成二聚体,包含了编码多种病毒蛋白的开放读码框区。其中pol 区编码HIV-1 复制过程中所必需的三种酶:整合酶、逆转录酶和蛋白酶,分别在病毒整合进入宿主细胞基因组、HIV RNA 转录成cDNA 和多聚蛋白的翻译后加工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是目前药物主要作用靶点。HIV 又分为HIV-1 型和HIV-2 型。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艾滋病患者是被HIV-1 病毒所感染。[8,9] HIV感染后能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和对各种病毒抗原产生相应抗体。最终致使CD4+T淋巴细胞减少,还可造成其他免疫活性细胞和免疫组织的损伤。另外周淋巴组织(包括淋巴结和脾脏)是HIV不断复制的场所,所以淋巴组织受到不断破坏。HIV感染时,嗜神经性HIV毒株对大脑的感染所致中枢神经系统紊乱,HIV感染人体后还会破坏胃肠道系统,吸收不良、营养不良和腹泻等结果[10]。

包虫病药物治疗技术方案

附件 包虫病药物治疗技术方案 (试行) 一、包虫病的诊断 (一)诊断标准 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有在流行区居住、工作、旅游或狩猎史,或与犬、牛、羊等家养动物或狐、狼等野生动物接触史;在非流行区有从事来自流行区的家畜运输、宰杀、畜产品和皮毛产品加工等接触史。 2.B超扫描、X线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包虫病的特征性影像;或发现占位性病变并查出包虫病相关的特异性抗体或循环抗原或免疫复合物;或病原学检查发现棘球蚴囊壁、子囊、原头节或头钩等。 3.排除其它原因所致肝、肺等器官的占位性疾病。 (二)分型 1.囊型包虫病的B超影像学分型 (1)囊型病灶(CL型):囊壁不清晰,含回声均匀内容物,一般呈圆型或椭圆型。 (2)单囊型(Ⅰ型):棘球蚴囊内充满水样囊液,呈现圆形或卵圆形的液性暗区。由于棘球蚴囊壁与肝组织的密度差别较大,故呈现界限分明的囊壁。本病的特异性影像为其内、外囊壁间有潜在的间隙界面,可出现“双壁征”。B超检测棘球蚴囊后壁呈明显增强效应,用探头震动囊肿时,在暗区内可见浮动的小光点,称为“囊沙”影像特征。 (3)多子囊型(Ⅱ型):在母囊暗区内可呈现多个较小的球形暗影及光环,形成“囊中囊”特征性影像。B超检测显示花瓣形分隔的“车轮征”或者“蜂房征”。

(4)内囊破裂型(Ⅲ型):内囊破裂后,囊液进入内、外囊壁间,出现“套囊征”;若部分囊壁由外囊壁脱落,则显示“天幕征”,继之囊壁塌瘪,收缩内陷,卷曲皱折,漂游于囊液中,出现“飘带征”。 (5)实变型(Ⅳ型):棘球蚴囊逐渐退化衰亡,囊液吸收,囊壁折叠收缩,继之坏死溶解呈干酪样变,B超检查显示密度强弱相间的“脑回征”。 (6)钙化型(Ⅴ型):包虫病病程长,其外囊肥厚粗糙并有钙盐沉着,甚至完全钙化。B超显示棘球蚴囊密度增高而不均匀,囊壁呈絮状肥厚,并伴宽大声影及侧壁声影。 2.肝泡型包虫病分型 分型内容病变程度 原发病灶P0肝脏无可见病灶 P1周围病灶,无血管和胆道累及 P2 中央病灶,局限在半肝内,有血管和胆道累及 有无黄疸P3中央病灶侵及左右肝脏,并有肝门部血管和胆道累及P4任何肝脏病灶伴有肝血管和胆道扩张 邻近器官累及情况N0 无邻近器官、组织累及N1 有邻近器官、组织累及 转移病灶M0无远处转移 M1单个病灶远处转移 (三)鉴别诊断 1.肝囊型包虫病的鉴别诊断 鉴别病种影像学检查包虫病免 疫学检查 血常规检查临床表现 肝囊型包虫病双层壁、多子囊、内囊塌 陷、囊壁钙化 阳性可有嗜酸性粒细 胞增高 局部占位、压迫症状或破裂症状, 可有过敏反应 肝囊肿显示囊壁较薄,无“双层 壁”囊的特征 阴性- 可有局部占位、压迫症状 细菌性肝脓肿无棘球蚴囊特征性影像阴性白细胞数明显升 高; 高热、寒战、肝区疼痛等全身中 毒症状 右侧肾盂 积水和胆 囊积液 无棘球蚴囊特征影像阴性- 可有局部占位、压迫症状

棘球蚴介绍和研究进展(2017.3.18)

棘球蚴病 一、棘球蚴病概况: 棘球蚴,也称包虫病(hydatid disease),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又称为 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是由隶属于带科(Taeniidae)棘球属(Echinococcus)是人体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或称包虫)所致的寄生虫病。寄生于人体的棘球蚴主要有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及泡状(或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alveolaris)两种,我国以前者较为常见。棘球蚴病史 一种人兽共患病,主要侵犯肝脏,其次是肺,其他部位也可受罹。本病几乎遍布全世界,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 1.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 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 Batsch 1786)成虫寄生于犬科食肉动物,幼虫(棘球蚴)寄生于人和多种食草类家畜及其它动物,引起一种严重的人兽共 患病,称棘球蚴病或包虫病(echinococcosis, hydatid disease, hydatidosis)。 棘球蚴病分布地域广泛,随着世界畜牧业的发展而不断扩散,现已成为全球性重要的 公共卫生和经济问题。 1.1 成虫细粒棘球绦虫成虫虫体非常小(2~22 mm),由头节(1个)和节片(2~7 个)组成。头节上有两圈小钩、4个吸盘及一个顶突。其中,吻钩的数量变化较大,顶突上还具有若干个腺体,称为顶突腺。雌、雄生殖器官均存在于成熟节片中,其中雄 茎囊呈梨状,睾丸共25~50个,卵巢分为左右两瓣,约有12~15对,内含大量虫卵, 节片侧缘有生殖孔。 1.2 幼虫细粒棘球蚴(中绦期幼虫)的形态特征常常因为其寄生部位的不同而有 所变化,它主要寄生于中间宿主的肝脏和肺部,偶尔也寄生于骨骼肌、眼部或其他器官。囊体一般近似球形,内含囊液,为一单室囊肿。它的囊壁分成两层:外层是角质层,内层是胚层(又叫生发层),具丰富的细胞结构,这些细胞在空泡化之后所形 成的结构称之为小囊。囊腔芽生出有囊腔的子囊和数量不等的原头蚴,这种小囊又称 为生发囊或者育囊。母囊与小囊的生发层在脱落后游离于囊液,这种包含育囊、子囊 以及原头蚴的结构统称为棘球砂。在人体内部,细粒棘球蚴的包囊能够不断生长, 甚至可以达到数公升的体积。 1.3 生活史棘球绦虫必须依赖两种哺乳动物宿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经过虫卵,棘 球蚴和成虫三个阶段。成虫寄生于犬科动物和猫科动物的小肠内,孕节片或虫卵随粪 便排出;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由有蹄动物中间宿主食入虫卵,从而发育成棘球蚴,随 后棘球蚴在肝、肺和其他脏器中发育生长,直到棘球蚴被终宿主吞食后在其小肠内发 育为成虫。人感染棘球蚴后可在肝、肺等器官形成占位性病灶。

系统性硬化病)

系统性硬化病诊治指南(草案)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年06期 系统性硬化病(systemic sclerosi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临床上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除皮肤受累外,它也可影响内脏(心、肺和消化道等器官)。本病女性多见。发病率大约为男性的4倍,儿童相对少见。 本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情况变化较大,从伴有迅速发展且往往为致命的内脏损害的弥漫性皮肤增厚(弥漫性硬皮病),到仅有少部分皮肤受累(通常只限于手指和面部)等均可见到后者进展慢,在内脏典型病变充分显露之前可长达数十年之久。被称为局限性硬皮病或 cREsT(calcin0sis,Raynaud S phenomenon,Esophageal dysmotility,clerodactyly,Telan —giectasia )综合征(钙质沉着、雷诺现象、食管功能障碍、指端硬化和毛细血管扩张)。此外还有重叠综合征(如硬皮病和皮肌炎重叠)以及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等。 系统性硬化病有多种亚型,它们的临床表现和预后各不相同。一般以皮肤受累范围为主要指标将系统性硬化分为多种亚型。本文主要讨论弥漫性硬皮病(diffuse scleroderma)。系统性硬化病的分类如下:①弥漫性硬皮病:除面部、肢体远端和近端外,皮肤增厚还累及躯干。②局限性硬皮病(1imitedscleroderma):皮肤增厚限于肘(膝)的远端,但可累及面部、颈部。③无皮肤硬化的硬皮病sine scleroderma):临床无皮肤增厚的表现.但有特征性的内脏表现和血管、血清学异常。④重叠综合征(in overlap syndrome):上述3种情况中任一种与诊断明确的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同时出现。⑤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ndifferentiat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雷诺现象伴系统性硬化病的临床和(或)血清学特点,但无系统性硬化的皮肤增厚和内脏异常。 1 临床表现 1.1 早期症状:系统性硬化病最多见的初期表现是雷诺现象和隐袭性肢端和面部肿胀,并有手指皮肤逐渐增厚。约70%的病例首发症状为雷诺现象,雷诺现象可先于硬皮病的其他症状(手指肿胀、关节炎、内脏受累)1-2年或与其他症状同时发生多关节病同样也是突出的早期症状。胃肠道功能紊乱(胃烧灼感和吞咽困难)或呼吸系统症状等,偶尔也是本病的首发表现。患者起病前可有不规则发热、胃纳减退、体重下降等。 1.2 皮肤:几乎所有病例皮肤硬化都从手开始。手指、手背发亮、紧绷,手指褶皱消失,汗毛稀疏,继而面部、颈部受累。病人上胸部和肩部有紧绷的感觉。颈前可出现横向厚条纹,仰头时,病人会感到颈部皮肤紧绷,其他疾病很少有这种现象。面部皮肤受累可表现为面具样面容。口周出现放射性沟纹,口唇变薄,鼻端变尖。受累皮肤可有色素沉着或色素脱失。皮肤病变可局限在手指(趾)和面部,或向心性扩展,累及上臂、肩、前胸、背、腹和腿。有的可在几个月内累及全身皮肤,有的在数年内逐渐进展,有些呈间歇性进展。通常皮肤受累范围和严重程度在3年内达高峰临床上皮肤病变可分为水肿期、硬化期和萎缩期水肿期皮肤呈非可凹性肿胀。触之有坚韧的感觉;硬化期皮肤呈蜡样光泽,紧贴于皮下组织,不易捏起;萎缩期浅表真皮变薄变脆。表皮松弛 1.3 骨和关节:多关节痛和肌肉疼痛常为早期症状。也可出现明显的关节炎。约29%可有侵蚀性关节病。由于皮肤增厚且与其下关节紧贴,致使关节挛缩和功能受限。由于腱鞘纤维化,当受累关节主动或被动运动时,特别在腕、踝、膝处,可觉察到皮革样摩擦感。长期慢性指(趾)缺血,可发生指端骨溶解。X线表现关节间隙狭窄和关节面骨硬化。由于肠道吸收不良、废用及血流灌注减少,常有骨质疏松。 1.4 消化系统:消化道受累为硬皮病的常见表现。仅次于皮肤受累和雷诺现象。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受累,其中食管受累最为常见(90%),肛门、直肠次之(50%~70%),小肠和结肠较少(40%和10%~50%)。①口腔:张口受限,舌系带变短,牙周间隙增宽,齿龈退缩,牙齿脱落,牙槽突骨萎缩。②食管:食管下部扩约肌功能受损可导致胸骨后灼热感、反酸。长期可引起糜烂性食管炎、出血、食管下部狭窄等并发症。下2/3食管蠕动减弱可引起吞咽困难、吞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