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景深的方法

控制景深的方法
控制景深的方法

控制景深的方法

控制景深的方法1.何谓景深

大家都知道一般相机要对焦后才能拍摄,理论上照片中只有被准确对焦的部分清晰,焦点前及焦点后的景物会因在焦点以外而显得

模糊。不过,基于镜头、拍摄距离等因素,在焦点前、后仍然会有

一段距离的景物能够被清晰显示,不致于落入模糊地带,这个清晰

的范围便称为景深。

利用景深是拍摄常用的表现手法,景深可以让平面的画面表现出空间感,从而增强照片的欣赏性和表现力。

小景深的照片,只有焦点部分才会清晰显示,景深外的地方显得十分模糊;大景深的照片,所有景物都显得十分清晰,两者体现在画

面中效果完全不一样。

控制景深的方法2.光圈大小可以决定画面的景深

光圈大小不仅决定了曝光量的多少,它更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对于景深的影响。一般来说,在焦距和摄距相同的情况下,光圈越小,

景深越大;光圈越大,景深越小。通常我们会采用小光圈获得大景深,以展现景物的深度。在拍摄风景照片的时候,也常常采用小光圈,

以突出主题,同时也展示更加清晰和广阔的空间感。

在拍摄风光时,面对广阔无垠的空间,使用小光圈可以让画面的清晰度更高,同时,低角度的拍摄可以提升地平线的高度,亦可以

让画面的空间感更加鲜明、立体、生动。

控制景深的方法3.焦距长短可以决定画面的景深

景深的大小不仅和光圈大小有直接关系,焦距的长短也是影响景深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拍摄距离和光圈大小都相同的情况下,比较

短的焦距能够制造出更大的景深,强调周围环境的特点,并摄入更

多的环境元素。长焦距制造出的景深要比短焦距制造出的景深小,

从而捕捉到更清晰的特写。

短焦距镜头具有天生的大景深优势,如果再配合小光圈,则画面的景深会更大。左图使用24-105mm镜头拍摄,配合F11的小光圈,

画面的景深范围非常大,无论是近景的花卉还是远处的树木,清晰

度都非常高。利用短焦距的大景深强调环境,可以得到写实意义很

浓厚的画面效果。

长焦镜头的光学原理注定其景深天生比短焦距镜头小。在左图拍摄中,通过使用镜头的长焦端拍摄,将主体花丛拉近,处于背景中

的树木草地自然虚化,小景深效果使得主体花丛更加突出,让观众

的注意力集中于花丛的花卉上,从而有效凸显了细节。

短焦距通常指的就是广角镜头,因为广角镜头的视角非常大,非常适宜拍摄场景丰富的画面,而这样的场景,尽可能清晰是最佳效果,因此,短焦距通常配合小光圈拍摄以获取大景深的画面效果。

控制景深的方法4.距离被摄体的远近可以决定画面的景深

影响景深的最后一个因素是距离被摄体的远近。摄距,也称物距,它是指焦点至镜头之间的距离,不是镜头前任何物体至镜头的距离,因为只有在焦点前后才能形成一个清晰的区域。

物距对景深的影响表现为:在焦距和光圈不变的情况下,景物离镜头较近时,景深较小;景物离镜头较远时,景深较大。其原因在于,影像的大小是由物距的远近决定的,当景物距离较近时,成像增大,分散圈变粗了,所以摄影时物距越小,景深也越浅;随着距离的增加,景深就逐渐增大。

对照前一张的画面就会发现,和静物保持相对远一些的距离进行拍摄,不仅花儿是清晰的,几乎整个盛花的器皿也都是清晰的,连

下面的石头装饰也变得不再模糊。这样拍摄的目的,是为了展示出

花儿与器皿、背景之间的关系,以塑造画面整体甜美轻快的风格。

控制景深

什么是景深?如何控制景深?当镜头聚集于被摄影物的某一点时,这一点上的物体就能在电视画面上清晰地结像。在这一点前后一定范围内的景物也能记录得较为清晰。超过这个范围就不清晰了。这就是说,镜头拍摄景物的清晰范围是有一定限度的。镜头的这种记录得“较为清晰”的被摄影物纵深的范围便为景深。当镜头对准被摄景物时,被摄景物前面的清晰范围叫前景深,后面的清晰范围叫后景深。前景深和后景深加在一起,也就是整个电视画面从最近清晰点到最远清晰点的深度,叫全景深。有的画面上被摄体是前面清晰而后面模糊,有的画面上被摄体是后面清晰而前面模糊,还有的画面上是只有被摄体清晰而前后者模糊,这些现象都是由镜头的景深特性造成的。可以说,景深原理在摄像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景深,将有助于拍出满意的画面。决定景深的主要因素有如下三个:1、光圈在镜头焦距相同,拍摄距离相同时,光圈越小,景深的范围越大;光圈越大,景深的范围越小。这是因为光圈越小,进入镜头的光束越细,近轴效应越明显,光线会聚的角度就越小。这样在成像面前后.会聚的光线将在成像面上留下更小的光斑,使得原来离镜头较近和较远的不清晰景物具备了可以接受的清晰度。2、焦距在光圈系数和拍摄距离都相同的情况下,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范围越大;镜头焦越长,景深范围越小。这是因为焦距短的镜头比起焦距长的镜头,对来自前后不同距离上的景物的光线所形成的聚焦带(焦深)要狭窄得很多,因此会有更多光斑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3、物距在镜头焦距和光圈系数都相等的情况下,物距越远,景深范围越大;物距越近,景深范围越小。这是因为远离镜头的景物只需做很少的调节就能获得清晰调焦,而且前后景物结焦点被聚集得很紧密。这样会使更多的光斑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因此景深就增大。相反,对靠近镜头的景物调焦,由于扩大了前后结焦点的间隔,即焦深范围扩大了,因而使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的光斑减少,景深变小。由于这样的原因,镜头的前景深总是小于后景深。

什么是相机景深

相机景深:当相机的镜头对着某一物体聚焦清晰时,在镜头中心所对的位置垂直镜头轴线的同一平面的点都可以在胶片或者接收器上相当清晰的图像,在这个平面沿着镜头轴线的前面和后面一定范围的点也可以结成眼睛可以接受的较清晰的像点,把这个平面的前面和后面的所有景物的距离叫做相机的景深。 通俗来讲,景深就是被摄主体背景或前景的清晰程度。景深对照片的视觉效果有重要的影响,了解其原理、掌握其规律,就可以在摄影活动中把景深作为一种创作元素加以利用,控制其成像特点以达到某种视觉上的预期效果。

1.利用光圈控制景深 光圈大小与景深有着密切的关系。同等摄距下,利用光圈调节景深具有比较明显的效果。需减少景深虚化背景时,应采用大光圈乃至镜头绝对口径即最大光圈:需增加景深时应选择小光圈乃至最小光圈。即

使在同样摄距,采用同样焦距拍摄同一对象,收小光圈后对景深的影响非常明显。如果在选择光圈的同时,注意结合利用变焦镜头做焦距和摄距变化等,对景深的利用则更为灵活和科学。 2.利用摄距控制景深

摄距越近景深越短,摄距越远景深越长。拍摄一般场景时,景深大都以米来计算;拍摄特写时,景深往往以厘米来计算:当用微距镜头或者用便携式数码相机的微距模式做近摄时,景深常常会以毫米计算。可见摄距越近,景深也越短。在利用长焦镜头和大光圈的前提下,如希望再缩短景深,应在不影响构图前提下缩短摄距,如以较短焦距配合小光圈做微距近摄仍然希望增加景深,可稍微退后延长摄距来增加景深。 3.利用主体与背景的距离控制景深

主体与背景的间距近,浅景深效果难以显示:当主体与背景都在无限远处,即使是长焦镜头配合大光圈也难以有效虚化背景。如条件允许,相机应尽可能靠近被摄主体,而被摄主体应尽可能远离背景,如此,虚化背景效果才更明显。有时被摄主体位于较近摄距,而背景处于无限远位置,即使用广角镜头配合大光圈拍摄,也可较有效地虚化背景。

从透明性入手发现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浅空间”

从透明性入手发现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浅空间” 2014-08-1417:03:35 (一直以来对用西方理论重新解释东方空间很感兴趣,借毕业论文的机会有了一次尝试。文章编辑的时间较短,疏漏浅薄在所难免,欢迎指正。在透明性与中国园林之间建立关系过去有诸多尝试,这也算是一种角度吧。) 摘要: 透明性是柯林?罗的经典理论,在西方现代主义发展的里程当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其中的“浅空间”概念作为转换的重要媒介,将这一理论从现代主义绘画领域引入现代建筑领域。中国古典园林与山水画兴起于同时,山水画的经典画论对园林设计影响重大,绘画布局理论与园林布局理论常互相渗透。这与西方立体主义绘画对现代主义建筑的重大启发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相关性构成了对古典园林空间进行浅空间分析的基础,而基于此分析所归纳出的浅空间塑造手法将使传统建筑空间的当代重构成为可能。 Abstract: The theory of Transparency,which has been influential on western modernism architecture, originated from Colin Rowe in1964.The concept of“shallow space”plays a key role in transforming this theory from modernism painting to modernism architecture.The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 and the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emerged simultaneously,and many theories of the two forms of art had great effects on each other,which resembl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ubism painting and modernism architecture.This similarity provides basis to the analysis of“shallow space”in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 and the summary of the approaches to realize“shallow space”will make it possible to reconstruct this poetic traditional space. 关键词:浅空间;透明性;中国古典园林 Keywords:shallow space,transparency,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 “浅空间”(shallow space)这一概念来自于1964年《Perspecta》杂志第8期所刊载的由柯林?罗(Colin Rowe,1920-1999)与罗伯特?斯拉茨基(Robert Slutzky,1929-2005)所写的《透明性1》一文,是透明性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附属概念。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们提出了两种透明性的概念:物理透明性(literal transparency)指真实存在的物理状态的透明,具有光线穿透的能力从而能够看到界面之后的景象;而现象透明性(phenomenal transparency)则表达了“空间-时间”,“同时性”“渗透”“叠合”“矛盾”等位置的双关性和更高层次的空间结构。本文所涉及的透明性研究一律围绕“现象透明性”展开。 一透明性与浅空间 “似乎正是在巴黎,立体主义者发现了浅空间,并彻底开发了它。” 19世纪时,印象派画家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用新的表达体积的方式,打破了古典绘画中固定视点的焦点透视传统。他的画作中表现出一种倾向——传统的构图形式被打破了,画面不是沿画布纵深展开而是平铺,所有的元素都似乎处在一些平行的空间中,画家甚至在刻意地避免

教你一招:如何计算景深

景深的计算 先介绍几个概念: 1、焦点(focus) 与光轴平行的光线射入凸透镜时,理想的镜头应该是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点后,再以锥状的扩散开来,这个聚集所有光线的一点,就叫做焦点。 2、弥散圆(circle of confusion) 在焦点前后,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点的影象变成模糊的,形成一个扩大的圆,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 在现实当中,观赏拍摄的影象是以某种方式(比如投影、放大成照片等等)来观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象与放大倍率、投影距离及观看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眼的鉴别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象产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认的。这个不能辨认的弥散圆就称为容许弥散圆(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

不同的厂家、不同的胶片面积都有不同的容许弥散圆直径的数值定义。一般常用的是: 35mm照相镜头的容许弥散圆,大约是底片对角线长度的1/1000~1/1500左右。前提是画面放大为5x7英寸的照片,观察距离为25~30cm。 3、景深(depth of field) 在焦点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圆,这两个弥散圆之间的距离就叫景深,即:在被摄主体(对焦点)前后,其影像仍然有一段清晰范围的,就是景深。换言之,被摄体的前后纵深,呈现在底片面的影象模糊度,都在容许弥散圆的限定范围内。

景深随镜头的焦距、光圈值、拍摄距离而变化。对于固定焦距和拍摄距离,使用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以持照相机拍摄者为基准,从焦点到近处容许弥散圆的的距离叫前景深,从焦点到远方容许弥散圆的距离叫后景深。 4、景深的计算 下面是景深的计算公式。其中: δ——容许弥散圆直径 f——镜头焦距

电影拍摄技巧 景深景别 机位 光线

美国影视一直都走在世界影视的前沿,具有很大的参考学习价值,包括其摄像技巧,《最后三分钟》景别主要使用的是中小景别,而景深根据景别的设定和光线的控制配之以浅景深,可以保证很好地突出主体;多角度机位则可以很好地体现画面的时空性和空间性;光线在人工光和自然光之间熟练搭配,更好地对人物形象进行了艺术性的创造,同时也更好的创造出剧情需要的环境氛围,从而更大程度上的为短片的艺术性进行服务。 [关键词] 《最后三分钟》拍摄技巧景深景别机位光线 1、引言 要讲电影拍摄技巧,美国影视是不得不提的一个部分,每年美国都会生产出大量制作精良的影视作品。其中,《最后三分钟》就是美国影视的典型范例,虽然其长度只有5分18秒,但无论是从影片立意还是制作水准,都不亚于任何一部好莱坞大片。 中国影视业正在蓬勃发展,每年都有不错的作品出现,但还是稍显稚嫩。而摄像水平的高低是影视成功的一半,《最后三分钟》是如何通过技术的把握来体现其艺术性?我们可以从《最后三分钟》中学到什么?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 2、《最后三分钟》简介 《最后三分钟》讲述的是一位孤独的老人在工作的时候突发疾病,在临终前回忆自己一生的短片,画面部分全长3分55秒。该短片是由美国好莱坞制作人员制作,导演为《终结者2018》的摄影指导SHANE HURLBERT利用佳能5D markII拍摄的,此短片的诞生在单反界和摄像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在这部影片中,没有绚丽的特效,没有跌沓起伏的矛盾冲突,有的只是淡淡的音乐和波澜不惊的剧情。该短片利用特殊的视角来展现人的一生,唤起人们对于生命的尊重。在这部短片中,虽然拍摄器材为单反相机,但是画质却不亚于胶片机所拍出来的效果,因此这部短片对于摄像爱好者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3、《最后三分钟》的前期拍摄技巧 对于一部好片来讲,前期拍摄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虽然现在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电影特效使用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仍然需要良好的前期拍摄作为铺垫。 3.1景深、景别的选择 通过调节景深的深浅可以改变画面的空间感和时间感,增加表现力,获得特定的艺术效果。一般来讲,小景深可以突出拍摄主体的艺术效果,大景深可以丰富画面的内容。其实质是藏虚露实的艺术手法,合理调整景深使画面虚实结合,通过虚实并存增强动感和美感, 更加突出画面的主体。同时,通过景深的调整控制使拍摄画面的纵向视觉距离与实际的距离发生变化, 使被拍摄的人与物或者物与物之间建立新的关系纵深距离, 在视觉效果上产生新的意义。 景别主要是指“摄影机同被摄对象间的距离的远近,而造成画面上形象的大小[1]。景别的运用要求创作者根据剧情的需要、人物的主次、观众的心理,处理好景别的大小远近。一般而言,景别基本上可以分为大特写、特写、近景、中景、全景以及远景。而景别运用的不同,往往会造成不同的艺术效果。中景等一般景别的镜头主要承担描写和叙述的作用;而远景、全景、近景和特写等主观色彩重的景别则主要发挥了表现心理内容及其它特殊效果的作用。 在《最后三分钟》中,能将主人公从小到大的各个阶段都完美地表现出来,依靠的是景

光圈与景深的关系

摄影新手必学光圈是什么? 这篇会讲解甚么是光圈、光圈的用途及光圈对景深的影响。 什么是光圈 光圈的大小我们会用数字表达,数字愈细,代表光圈愈大,数字愈大,光圈相对地较小。像上图,f/2.8是大光圈,f/22便是小光圈,我们会说f/2.8比f/4的光圈为大,f/16比f/11的光圈为小。 光圈对照片的影响主要有两大项,一是镜头的进光量,二是相片的景深。 光圈如何控制进光量? 我们可以把光圈想像成瞳孔,当光线强烈时,瞳孔会自动收细,当光线变弱时,瞳孔便会放大,等于相机的「光圈」——当我们把光圈调大,自然可以让更多光线进入相机,反之亦然。 但什么时候选用什么光圈拍照,则取决于你想拍出什么效果。例如拍照时环境光源不足,我们会使用较大光圈来获取更多进光量,减低手震令相片蒙糊的状况出现。 而光圈亦会影响照片锐利度及对比度,每支镜头都有自己的最佳光圈值,在这个光圈值拍摄,可以拍到最锐利的最佳影象,一般而言是落在f/4 至f/8 左右。

人眼构造和光圈相似,在光线不足的时候,瞳孔会自动放大吸进更多光线,相反在光线充足时,会自动缩细,减少让光线进入眼睛。 光圈与景深 很多初接触摄影的朋友,都会对拍出「前清后朦」的照片感到疑惑,常嚷着为什么别人可以拍得出来,自己用同样的机子跟镜头却拍不出来,所谓「前清后朦」,在摄影中我们称为「景深」,景深和光圈有着直接关系。

浅景深,景深(相片清晰范围短) 深景深,景深(相片清晰范围阔) 「景深」是指在一幅相片中「清晰」的范围(也就是上图的「清晰部份」),在我们肉眼看起来清晰的部份,我们会称之为景深范围。 「前清后朦」的照片主要是因为「浅景深」,即比较短的景深深度,景深的深浅主要取决于以下元素: 1.镜头的光圈大小 2.镜头的焦距长短 3.摄影主体的远近 4.感光元件的大小* 景深并不会一下子突然由锐利变成模糊,而是逐渐趋向模糊。事实上,由焦点(中间的白色棋子)开始,前面或后面的部份已渐渐开始模糊,只是我们的肉眼,要去到一定模糊程度才能够察觉到有关变化。 * 关于第4 点涉及较复杂的模糊圈等概念,在此不赘,有兴趣可参考冼镜光的撰文 我们这篇集中说光圈和景深之间的关系。 光圈如何影响景深?

三种技巧完成超焦距景深的拍摄

三种技巧完成超焦距景深的拍摄 来源:蒙妮坦 https://www.360docs.net/doc/c58647395.html, 我们自己在拍摄的时候是不是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即使使用f/22的光圈也无法得到前后都清晰的锐利的照片,当观看摄影大师的风光照片时,为什么这些照片从前景到背景都是清晰锐利的,如果你要获得最大限度的景深,仅仅缩小光圈是不够的,你需要懂得有关超焦距的知识。这种摄影技术广泛应用于运用广泛拍摄风光和海景,甚至还包括影棚拍摄。今天,蒙妮坦摄影学校就为您介绍一些完成超焦距的技巧,让你的照片达到最大的清晰度。

在讲述超焦距之前,我们先要看看光圈、焦距和对焦点是如何影响景深的。控制景深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光圈,使用大光圈,比如f/4,就可以制造很浅的景深,而使用f/22这样的小光圈,照片中清晰的区域就会加大。在拍摄风光时,常见的方法是把光圈设置在f/11到f/22之间,但是这样的小光圈还不能满足苛刻的风光摄影要求。景深是焦点前后清晰的范围,这就意味着景深有前景深和后景深之分。在光圈缩小时,前后景深都会增加。如果你将焦距设置在无限远,比如拍摄远山,那么后景深无法增加,只有焦点前面的一段距离是清晰的,后景深则被“浪 费”了。 通过手动控制对焦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对焦点前后清晰的范围。换句话说,就是让前后景深都发挥它们的作用。你可能会问,如果改变焦点,那么从取景器里就会发现远景都模糊了。这时候我们要明白,为了方便对焦,镜头的光圈是全开的,在

拍摄时才会收缩到你设定的数值,所以当你对焦时,看到的景象可能是f/4的景深,而实际拍摄时,使用的是f/22。当你拿不定注意的时候,可以使用相机的景深预览功能查看实际景深。 超焦距的技术一般用在广角镜头上,但是这个方法理论上适用于所有镜头。但是焦距越长,景深就越小,对超焦距点的设置精准度要求也越高。如果运用不当,会适得其反。 要设置正确的超焦距有很多方法,不同焦距的镜头,其超焦距点的位置也不同,你可以通过网上的对照表格和一些公式进行计算。在拍摄时,使用实时取景功能和景深预览来查看景深的实际状况,进行微调,选择最佳的焦距。 你不能仅凭借公式来寻找超焦距点,每支镜头都会有细微的差别,不断试验和总结才能让你和镜头成为亲密的战友,创造出更加出色的风光照。 达到超焦距景深的技巧: 1.使用手动对焦 自动对焦只会干扰你寻找超焦距点,你并不需要让取景器里的某个位置清晰,而是要寻找一个景深最大的焦距位置,这时候更需要留意镜头上的对焦距离刻度。 2.设置光圈值

镜头与景深关系及其计算

照相机镜头与景深关系及其计算 一、关于照相机镜头得常识 1、焦距 无限远处得景物在胶片感光平面上聚成最清晰得影像时,由感光平面到镜头后节点(通常就是镜头中心)得距离,就就是镜头得焦距。 焦距就是照相机镜头最重要得三个光学特性参数(焦距、相对孔径、视场角)之一。它直接影响到镜头得视角大小,镜头得焦距越长,拍到底片上得影像范围越小,景深越短;反之,镜头得焦距越短则在底片上得影像范围越大,景深越长,透视越明显。 照相机镜头按焦距得不同可分为:超广角镜头、广角镜头、标准镜头、中焦镜头、长焦镜头、超长焦镜头。 (1)超广角镜头视角大于直角(90°)得镜头称超广角镜头。这种镜头得视角比人眼得视角大1倍之多,拍摄范围广阔。由于视角大,改变了人眼平常得透视关系,所拍摄得照片会形成明显得夸张,可创造特殊得艺术效果。对于35㎜照相机,镜头得焦距在21㎜以下得便就是超广角镜头。 (2)广角镜头视角小于直角、大于60°得镜头称广角镜头。由于它得透视效果不像超广角那么夸张,被普遍用于拍摄近距离得大场面。对35㎜照相机而言,镜头焦距得范围在21~40㎜之间。 (3)标准镜头这种镜头得视角与人眼得视角相近,在46°左右。由于这种镜头得透视关系真实,就是照相机最基本得镜头。这种镜头得焦距与其所摄底片得对角线基本相等。35㎜照相机得镜头焦呀为40~70㎜。

(4)中焦镜头视角在35°~20°之间得镜头称为中焦镜头。这种镜头视角比人眼得视角略小,变形不大,适用于拍摄人物特写,所以有些人喜欢把这种镜头称为人像镜头。35㎜照相机,其镜头焦距为70~100㎜。 (5)长焦镜头这种镜头得视角介于8°至20°之间,因镜头得焦距比较长,所以被称为长焦镜头。它得视角还不到人眼得一半,所以远处得东西经它拍摄后显得比较大。同等光圈下,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因此,这种镜头利于突出主体,去除杂乱得背景,很适用于远距离抓拍,如体育活动等。对35㎜照相机而言,其镜头焦距为100~300㎜。 (6)超长焦镜头视角小于8°得镜头称为超长焦镜头。它得视角很小,可把远处得实物拍得很大,专用于望远摄影,如野生动物、朝阳落日特写、体育竞赛、人物特写等。这种镜头往往口径大、镜身长、造价高,多为专业人士使用。对35㎜照相机而言,其镜头焦距在300㎜以上。 2、相对孔径与光圈系数 镜头就是摄影光线得输入口,镜头上用来控制光束大小与形状得装置叫光阑。光阑能使像平面上获得适宜得照度并使成像质量得到改善。光阑按作用分,主要有孔径光阑、现场光阑、消杂光光阑。光圈就是光阑中得一种(孔径光阑),一般由一组光圈叶片组成,这组叶片组成一个光孔,与镜头轴线垂直,光孔中心在轴线上,并可以通过镜头上得光圈调节光孔直径得大小。 当光线通过镜头时,镜筒与光圈都会遮挡光线得通过。不同得镜头结构,即使在相同得光圈直径时,通光能力也并不一样,所以常常用镜头得有效孔径(实际通过镜头得光束直径,用D 表示)更能有效表述镜头得实际通光能力。 为了简明,便于刻制,目前世界各国采用如下经圆整得光圈系数: f1、f1、4、f2、f2、8、f4、f5、6、f8、f11、f16、f22、f32、f45、f64…… 二、景深得概念及其计算 介绍几个概念:

产品摄影运用景深的控制方法

在摄影上的景深控制,景深的大小取决于三个方面: 镜头的焦距:使用镜头的焦距越短,景深越大;焦距越长,景深越小。 光圈的大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光圈越大,景深越小。 相机到主体的距离:相机离被摄体越远,景深就越大;相机离被摄体越近,景深就越小。 【景深效果】: 摄影者非常喜欢以景深模糊製造出凸显主题的效果。 单就相机成像理论而言,当镜头聚焦于某一点时,只有这一点的主体能在【摄影成像面上】清晰成像;实际上,焦点前后一定范围内的景物,相对于主体是逐步由清晰走向模糊的渐进过程,而这个清晰的范围或称为距离,我们称之为『景深』。 学会控制景深,对于拍好照片尤其是『人像照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场景中景深控制是必不可少的,成功地控制住景深,不仅意味著将主体与背景分开,更代表了自身摄影意图的投射。 我们很难单从字面上了去瞭解景深的含义,我觉得『模糊圈』这个概念或可稍微表达。 在这裡我们也必须接收一个观念,【摄影成像面上】成像是由无数个光点所组成,但镜头所产生的投射影像并非是一个点,而是一整个圆圈,而这个圆圈的直径是可以测量的。 真实世界是立体呈现,但在相片上却是 2D 平面,有时『模糊圈』会区隔中央产生前后一致的模糊景深效果,我们也称之为『前』、『后』景深的表现。 先不谈论複杂的变焦镜头,以简单的『定焦』50mm镜头来说,当聚焦在一定距离时,景深与光团大小直接有关; 许多人像摄影师偏爱大光圈所产生的散景效果,其来有自;一般的商品摄影,则习惯缩小光圈达到前后景深宽广的目的。 儘管,对任何镜头来说,都有某种最佳光圈,例如:多数的镜头在 F8 光圈下拥有极佳的影像表现,但比此光圈更小的光圈值,例如:F22,儘管能产生更大的景深,但从艺术的效果来看,将是使影像的清晰度降低而不是提高。 【长短焦距的交互运用】: 相较于『定焦』镜头,『变焦镜头』可以帮助你快速的调动远近,或者可以说迅速掌握广角和特写镜头。 虽然,构造上此一镜头有变形的问题,但现代科技已经大幅简单此一缺陷。 大部份的专业级数位相机都具有手动模式,而最适合景深摄影者使用的莫过于光圈先决模式了! 此模式的优点是能够直接控制景深,部分相机附带有景深预测按钮,允许使用者预先判断景物在最后照片上的清晰范围。 如果你想要拍摄景深照片,按上述的三种镜头方法+机体景深预观,在摄影上就可以产生十分精确的效果。 部分相机上安排有景深预观的设计,这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按钮;而是拨动之后,光圈会切换到手动设定的值;放开按钮之后会自动弹回。

关于景深的基础知识

关于景深的基础知识 景深,是摄影艺术中最奇妙的东西之一,也是初学摄影的朋友最难以掌握的。我们曾经发表过多篇介绍景深的文章,本文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是初学者的好教材,对于资深影友,也是很好的复习。 一、景深的概念 摄影时,必须对好焦点,景物才能结成清晰的影像。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例如拍摄位于不同距离上的多种景物时,片样选择调焦目标,焦点对在哪,哪才能把全部景物拍清楚,就是一个颇费斟酌的问题。动体摄影,主体的位置不断移动,调整尤为困难。遇到这种情形,片样才能不失时机而又有把握地拍出清晰的照片呢?这些都是需要应用景深的理论与方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 首先让我们做一个小小的实验。把一架装有后部磨砂玻璃调焦设备的照相机,或具有景深预测装置的单镜头反光镜箱放在三角架上,以45°左右的角度对向一排成行的白杨树,从中选择一棵距离适中的作为调焦目标目标然后一边转动光圈环,一边仔细观察。这时就会发现,随着光圈的开大和缩小,景物的清晰范围也在不断地变化。光圈放大时,景物的清晰区就缩小;光圈收小时,景物的清晰区就扩大。这个清晰范围在摄影上就叫做景深。不论我们向任何物体调焦,在该

物体的前后都会形成一个或大或小的清晰区,因此景深又称为区域对光,凡是位于这个区域内的所有景物,皆能结成清晰的实像,其它景物则留下一片模糊的虚影。 根据镜头成像的理论,焦点只有一个,即唯有调焦目标才能在感光片上结成清晰的影像,在调焦目标前后会出现一个清晰区--即景深。 二、制定景深的标准 什么叫清晰,什么叫模糊,这些字眼相当含混,各人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因此,必须对景物的清晰度定出一个客观的标准,作为衡量景深的依据。这个标准规定: 第一,物体分散圈的直径在四分之一毫米以内。 第二,观看照片的距离为25厘米(明视距离)。 例如,有一幅照片,在明视距离上观看,影像清晰的部分,说明其分散圈的细度合乎标准,没有超过规定的四分之一毫米时,在眼睛看来几乎是一个“点”,并不感到是一个斑,也就是说其清晰度是符合要求的。照片上影像模糊的部分,就说明分散圈超过了规定的限度。根据这个标准,摄影时凡是位于景深范围以内的景物像的清晰度都能达到要求,看起来不会有模糊的感觉。 分散圈与镜头焦距有关;各种镜头的焦距长短不一,对分散圈直径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对长焦距镜头的焦距长短不一,对分散圈直径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对长焦距镜头可以放宽一些,对短焦距镜头就严格一些。一般规定,分散圈直径都限制在镜头焦距的千分之一以内。按照这个标准,一只250毫米的镜头,其分散圈直径为250毫米/1000,也就是1/4毫米。用这种镜头拍摄的照片在明视距离上观看,像的清晰度是够标准的。如果镜头焦距为500毫米,分散圈直径则为1/2毫米,比规定的大了一倍,看起来就成为模糊的了。问题不是500毫米镜头的清晰度不够标准,而是观看照片的距离没有相应地拉开。由于焦距增加到原来的两倍,所以观看照片的距离也必须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即放在500毫米处观看,则分散圈就不是一个圈而是与“点”无异,影像仍然是清晰的。观看照片应以焦距作为观看的距离,因此以明视距离作为标准,就只能以250毫米镜头拍的原版照片为限。如果镜头焦距小于250毫米,比如是50毫米,分散圈直径为1/20毫米,把照片放大五倍,观看距离也增加五倍,分散圈直径还是够标准的。

数码摄影笔记-景深

数码摄影笔记-景深 在拍摄人像时.若技巧使用不当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体人物和背景都是清晰的.凌乱的背景往往会 影响整体的画面.使主体变得不突出。这个时候你可以采用浅景深的拍摄方法.虚化背景从ffii达到突出主体的作用。不光是拍摄人像.很多时候我们部需要用到浅景深的拍摄技巧。 所谓景深.简单地讲就是画面清晰的范围.而浅景深也就是这段清晰的范围比较小。这样画面中除了主体其它部分都是模糊的.因此浅景深常用于突出主体的情况。 一般来说.要实现浅景深的效果有二三种常用的方法:欠光圈、长焦距以及适当的距离。 一、使用大光圈使用大的光圈是获取浅景深最常用的方法,在相同的环境下,使用大光圈时景深小,使用小光圈时景深大。我们可以来比较以下两幅照片.为了说明光圈对于景深的影响.设计了一组螺丝刀排列的图片。需要说明的是,拍摄时没有改变焦距以及拍摄的位置.而只是调节光圈的大小。前一张使用大光圈(如图86IUH病鞘l目筠藏j§‘1),我们可以看到景深很浅.只有对焦点第二把螺丝刀附近是清晰的:而在后一张使用r小光圈(如图2),相比而言清晰的范围大大增加,这也说明小光圈能获取大景深、在拍摄时,可以将相机设定为光圈优先模式,然后设定为最大光圈进行拍摄。、大光罔拍摄时还有一个好处,邯就是能获取较高的快门速度,这样能提高手持拍摄的成功率。、但此时还需要注意对焦的准确,由于景深浅.稍微对焦失误都会影响到整个画面。 二、运用长焦距现有的数码相机一般都具有变焦功能,常见能达到3倍、5俯.有的甚至可以达到8 俏或10倍。这样大的变焦范罔不仪能让我们拍摄到更远处的物体,也能很容易地获取浅景深。.当拍摄时的光圈大小不变,被摄体的位置也不改变时.使用的镜头焦距越短,景深就越深:镜头的焦距越长,景深就越浅。我们以町乐瓶为拍摄对象.保证光圈不变的情况下.利川不同的焦距进行拍摄。埘比这两张图片,rIJ‘乐在俩面巾的大小几乎一样,但足景深却有很明混的变化。、前一张焦距较短(如罔3).景深较大:m后一张采川K焦距.景深就很浅了。小贴士h进喜等主霉茎持拍摄容易造成照片的模糊.因此应尽量使用三脚架辅助进行拍摄。 三、适当的距离除了以上两个冈素影响景深外,相机与被摄者的距离也会影响到景深、当拍摄时的光圈人小不变,所使用的镜头焦距也小改变时,离被摄体越远,景深越大;反之,离被摄体越近,景深越浅。为了反映距离与景深的天系,请看游览车轨道的对比照片,在拍摄时保证光罔和焦距部不变化,只是与被摄体的位置进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照片的主体很清晰,而前景和背景有些地方是模糊的,从而主体得到了很强的突出,这在人像摄影和近物摄影中尤为常见,我们在拍商品照片时往往就希望能突出商品主体,而其他前景和背景都是模糊的。本文说的景深就是拍照时在对焦处前后延伸出来的“可接受的清晰区域”。 景深的浅和大决定着照片上的前景和背景的清晰范围,它受三个因素的影响:相机到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焦距以及拍摄使用的光圈大小。具体关系如下,相机到拍摄对象距离越短,景深越浅;相机的焦距越长,景深越浅(焦距就是变焦相机诸如35mm-135mm的这个范围,焦距长指的是越靠望远那端,即更靠近135mm那边);相机使用的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光圈越大,就是光圈的值越小,比如数码相机说光圈是F2.8到8.0,那么就是靠2.8这边)。

摄影景深四要素

摄影景深四要素(技术修正篇) 控制景深对于摄影是有重要意义的,从实用角度出发,我们都知道,景深与这三个因素有关:光圈、焦距、拍摄距离,控制景深就是通过控制这三个因素来达到想要的景深。 粗略地可以说,对于中远距离的摄影(非微距近摄),景深与这三个因素的关系大致为: 一、景深与光圈值成正比,光圈值越大(光圈孔径越小),景深也就越大,比如光圈16就比光圈4的景深大4倍; 二、景深与拍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距离越远,景深越大,而且是以平方比例增长,比如16米处的景深就比4米处大16倍; 三、景深与镜头焦距的平方成反比,焦距越小,景深越大,而且是以平方比例增长,比如50mm 镜头的景深就比100mm镜头大4倍;当然,在进行以上对比时,不要忘记是在其中一个条件变化、其他的条件均不变的前提之下,如果各个条件都在变化,要进行综合考察。 在这三个众所周知的因素之外,景深还与一个参数C成正比,这个C叫“最大允许弥散斑直径”,它是一个常数,又不是一个常数。说它是常数,因为在F时代,约定对于一定的画幅,C取一个固定值。 当大家统一用135胶片时,景深只需要考虑光圈、焦距、拍摄距离,没人关心这个C。说它不是常数,因为当画幅变化时,C的取值也要变化,画幅越大, C也越大。 知道了影响景深的全部因素不外乎这四个:光圈、焦距、拍摄距离、弥散斑直径,我们来讨论一些实际的例子。 追本溯源,先从F时代开始,F时代有个特征,要在照片上考察景深,是将照片都印为10英寸大小,拿在手里看。(这个标准也并不绝对,不过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I.66画幅的标头是80mm,135的标头是50mm,这两个镜头同一位置同样光圈拍摄,得到的画面范围(视角)差不多,但景深却是120的略浅一点。 分析:四要素中,拍摄距离、光圈一样,80mm的焦距长1.6倍,并成平方反比影响景深变得更浅(1/2.56);至于弥散斑直径C,66画幅约比135大一倍,正比影响景深,最

单反入门口诀

单反摄影入门简明口诀(转载仅供参考) 1、拍人像 拍人长焦大圈先,(AV光圈优先自动曝光模式,长焦大光圈浅景深,宜于突出主题虚化背景,通常F5.6及以上) 测光对焦眼脸线,(用中央重点测光或点测光,拍摄头部焦点对眼,半身对脸,全身对身体曲线) 多换角度背景远,(摄影者与被摄者多换角度,被摄者距离背景尽量远,以便虚化背景) 活用补光快门线。(活用闪光灯等补光设备,防止抖动可用三脚架和快门线。) 2、拍风光 拍摄风光光圈先,(AV光圈优先自动曝光模式) 光圈宜小景深远, 调白平衡单驱动,(根据光线情况调整白平衡,采用单次驱动模式) 无限远处对焦点。 3、拍花卉 拍摄花卉微距镜,(最好用微距镜头) 大圈近摄远背景,(大光圈;近距离拍摄,摄距越近,景深越小;花后的背景尽量远)

逆光长焦强对比,(焦距越长,景深越小;花的颜色和背景色彩对比越强越好) 花大构图蕊居中。 4、拍动物 动物总是动不停, 模式宜用P自动,(程序自动曝光,以拍摄时机为优先) 智能伺服焦对眼,(对总是动个不停的动物应该采用人工智能伺服自动对焦模式,对焦时对准动物的眼) 使用连拍虚背景。 5、拍夜景 拍摄夜景别太晚,(天有余光,不要太黑) 夜衡低感快门慢,(夜间白平衡,较低的感光度ISO100,快门1/11)8-9光圈负补偿,(白增黑减:-0.5-1补偿) 脚架门线防抖颤。(使用三脚架、快门线) 6、拍剪影 要拍剪影用逆光, 对着亮处点测光, 通常四百感光度, 曝光补偿减二档。

7、拍运动物体 运动物体宜连拍, 快门优先抓动态,(TV快门优先,根据动体速度、动向、焦距定快门:动体快快门也要快) 感光稍高追动体,(通常ISO400。要拍动感,用追随法,快门应低于1/60秒) 自动对焦快门快。 8、拍雨丝 拍雨风斜出动感,(大风斜雨效果好) 大圈慢速背景暗,(大光圈,快门速度1/30左右,采用暗背景) 焦雨正比夜光好,(焦距大,雨丝长;焦距小,雨丝短。利用夜光拍摄效果好) 逆光远摄借叶檐。(用逆光,摄距适当远一点,借用叶子、雨伞、房檐滴水和地面积水反光) 9拍雪飘 要拍雪飘速要慢,(快门1/30左右) 焦距定在中短段, 光圈设置8-11,

光圈、快门和景深的关系

光圈,快门和景深的关系 光圈和快门是照相机中控制曝光的关键装置,也是学习摄影首先要弄清楚的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光圈是照相机镜头中控制光线的装置, 因为影像由穿过镜头的光影投射到软片上,为了能使到达软片的光量得到控制, 便由开启光圈大小来进行调节。光圈中心开口的大小代表光圈的数值,通常用F+数值来表示。数值愈小,孔径的开口愈大,进光量愈多,反之进光量愈少。通常在拍摄时所说的“开大光圈”, 是指把光圈的数值调小, 把光孔开大的意思, 如从F5.6调大一级到F4、或二级到F2.8等。同样,“关小光圈”, 是指把光圈的数值调大, 把光孔关小的意思, 如从F5.6关小一级到F8、或二级到F11等。这种习惯上的说法是和镜头上所标示的光圈数值正好相反的, 注意不要弄错。 快门是照相机中控制曝光时间长短的装置, 常用的135单镜头反光相机一般都采用焦平面快门。焦平面快门一般拥有前幕和后幕两张帘幕,它们是靠一个上紧的弹簧装置来驱动水平或垂直地通过胶片平面,以往水平走向的焦平面快门较多,现在几乎都被垂直走向的快门所取代。当按下快门钮时,前幕开始自上往下走动,然后依照快门速度留下一定的空隙,后幕紧跟着追赶下来,光线就从前幕和后幕之间所预留的空隙投射到胶片上,使胶片感光。空隙越宽,通过的光量会越多,空隙越窄,通过的光量便会越少。快门速度越快,空隙便会变窄,速度越慢,空隙便会变宽,焦平面快门就是这样以时间长短来调节光量的。在快门速度的标示序列中可以看到,如1/4、1/8、1/15、1/30、1/60、1/125等。不难看出,它们之间是倍数关系,是指几分之一秒的曝光时间。譬如说,1/30秒是1/60秒的两倍时间,而通过快门的光量也是两倍。反过来1/30秒是1/15秒的二分之一时间,而通过快门的光量也是倍减。 光圈和快门是调整和控制曝光量的装置,它们是倍增或是倍减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来得到相同的曝光量。例如说,光圈F8、1/30秒为正确曝光值时,如果用光圈F5.6、1/60秒,或是F11、1/15秒来组合,它们所得到的曝光量也是一样的。这样,摄影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的来选择光和快门速度。 光圈和景深有密切的关系,因为通过调整光圈的大小可以直接控制景深。景深是指在镜头聚焦调节中,所能清晰成像的最远部分和最近部分之间的距离。光圈的孔径最大(F值最小)时景深最小, 孔径最小(F值最大)时景深最大。 当我们知道光圈不但能控制光量, 而且还能控制景深时, 在摄影表现中, 便可以有效地利用它。在实际拍摄中, 譬如以开大光圈, 选用小景深, 就能从距离不同的诸多物体中突出某一物体, 使它能够得到强调, 而它的前后的景物便不在清晰的焦点之内, 从而避免喧宾夺主的现象。另一方面, 如果收小光圈, 选用大景深, 这时照片中的前后景物都将控制在清晰的焦点之下, 相片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和细节。在初学摄影时,可以用大光圈和小光圈来练习拍摄一些照片, 看看是否能达到同表现的内容有效地相结合, 力求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多作这方面的练习, 日积月累, 便会熟能生巧, 在日后的摄影创作中自然地应用自如。 在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中, 一般不论光圈的实际设置值为多少, 为了方便取景对焦, 通常镜头总是在最大光圈的情况下取景和对焦的, 只是在拍摄曝光时光圈才自动处于设置值。

景深在拍摄中的运用

景深在拍摄中的运用 所谓“景深”,书上的定义是指在摄影机镜头或其他成像器前沿着能够取得清晰图像的成像器轴线所测定的物体距离范围。简单的说,在相片上景深就是景物清晰的前后范围。 景深的运用在摄影中是一个重要的技巧。一幅摄影作品中,以清不清晰为划分标准的话,那么他的画面内容大体可以分为清晰范围和模糊背景两部分。景深的主要主用就是将这两部分景象强化,即让清晰的变得更加清晰突出,模糊的更加不清楚,从而呢形成强烈的清晰与不清晰的对比效果,突出主题。具体在摄影中运用的话就是,对于不同的影象内容,需要用不同的景深(焦距范围)来表达所要要突出的主题,在拍摄需要突出主体的照片时,为了突出主题景物的需要,只把主体景物设置在焦距范围之内,其它景物尽可能的设置在焦距范围以外,这样就可以只使主题景物清晰,非主题景物呈模糊状态,以此来更加突出主体景物。 一般的情况下,一般的摄影拍摄都会涉及到景深,而且景深在摄影中表达突出主体作用方面非常突出。特别是在拍摄较小的物体,或者要突出小景观中的某个微小物体时,小景深所发挥的作用就非常明显。而在拍摄人群中的某个需要突出的人,比如大会主席台上的重要人物时,景深也能发挥出很好的效果。能够使作品给人带来比较强烈的视觉艺术冲击力。再如,如果在拍摄时也可以运用景深来虚化部分拍摄物体,这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构图的优化,创造更有效的图片背景。因此懂得灵活运用好景深,能在摄影中顺利的达到主题表达的目的,排出让人“有感觉”的作品出来。 景深按照其景深范围的分类可以分为大景深和小景深。大小景深的分类没有严格的标准,但是两者的运用运用得当与否除了与主题表达的具体情况有关,影响景深的因素主要由三个:光圈、焦距、拍摄距离。摄影是其一发而动全身的一门技术,任何一个参数的变动都会引起所得景象的变化。因此,运用景深就必须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光圈和焦距对景深影响最为明显,因此在运用中要重点运用这两个变量调节景深。 大景深的拍摄运用 大景深是指照片的纵向清晰范围大。在摄影中,要想使所有的被摄景物在画面上都能较为清晰地现现,则需要尽可能大的景深,景深越大,被摄景物的清晰度也就越高。对于拍摄所表现的主体具有很大的体积时,或者要表现环境的特点,交代主体活动背景方面都需要用到大景深。例如,要拍一张以图书馆为主题的图片时就需要用到大景深才能将其表现的完整。而在拍摄诸如广西大学校园这样背景很大的作品时大景深的运用就必不可少了。 当然大景深的具体获得要根据具体实际情况。要获得大景深的三个要素是:短焦距、小光圈和较远的拍摄距离。也就是说,镜头的焦距越短,所用光圈越小,相机距离拍摄主体越远,拍出的照片景深越大,照片的前景、远景和中景都是清晰的。如果光线太暗,当使用最小光圈曝光就会不足,如果是手动聚焦,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曝光补偿或者把快门调的慢一点,对于单反相机而言还可以通过使用“光圈优先”模式实现快门和光圈的优化组合。 但是大景深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因为过多的拍摄对象清楚,有时候就导致画面过于平衡与中庸,并不利于主题的表达。 小景深拍摄运用 小景深也是相对而言的,指相片的纵深范围较小。在拍摄人像特别是人物特写,或者一些细小的物体如一些女孩子喜欢的花花草草时,就特别需要用小景深了,小景深就可以把背景处理的很简单,而作为拍摄主体就会进一步被突出。 获取小景深的方法是,尽可能长的焦距、尽可能大的光圈和较短的拍摄距离。当然与大景深的拍摄一样,光圈的变化会影响到摄影光线,影响到光的采集,因此光圈变小,在具体拍摄中还要根据光线相应的调快快门才行。具体还可以通过光圈优先的模式实现光圈与快门

摄影的景深原理及计算方法

景深原理及计算 一、在线景深计算器https://www.360docs.net/doc/c58647395.html,/tools/dofjs.html 二、景深原理及计算 1、焦点(focus) 平行光线射入凸透镜时,理想镜头将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点,这个点,就叫做焦点,焦点和镜片光学中心的距离叫做焦距。过焦点后光线继续以锥状发散开来。

2、弥散圆(Circle of Cnfusion) 又译为:弥散圈、模糊圈等等 在焦点前后,光线从聚集到扩散,点的影象从圆到点(焦点),继而有扩散到圆,这个焦点前面和后面的圆就叫做弥散圆。

如果此圆形足够小,肉眼依然可被视为点的成像。这个可以被接受的最大直径被称为容许弥散圆直径δ (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 观赏拍摄的影象是以某种方式来观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象与观看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眼的鉴别能力,人眼将感觉是清晰的。这时的弥散圆的大小就称为容许弥散圆。 人眼在明视距离(眼睛正前方30厘米)能够分辨的最小的物体的尺寸大约为0.125mm。蔡斯公司制定的标准时,选用了常用尺寸7吋照片(175×125mm)为依据计算,要求弥散圆只能在0.125mm以内,按此计算得到是图像对角线长度的1/1730左右。所以蔡斯公司制定的标准就是弥散圆直径δ=1/1730 底片对角线长度。 不同的厂家、不同的底片面积都有不同的容许弥散圆直径的要求。各厂家对于35mm照相镜头的容许弥散圆的取值并不统一(前提是画面放大为5×7吋的大小,观察距离为25~30cm)一般取值范围是底片对角线长度的1/1000~1/1500左右。在这里可以看出:景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和弥散圆直径δ的取值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我们也可看出:弥散圆直径δ 的取值的大小和镜头生产厂商的技术能力有关。 一般常用的数值是:

景深实验报告

班级:广告0901 姓名:学号: 经过一年的摄影学习,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又加上实际的操作训练.基本上已经对 基础的摄影有了一定的掌握,经过多次实际操作,针对一些实际问题总结了一些经验.主要涵 盖六个方面,以下是我这一年的学习心得: 一.影棚所需的设备,工具: 相机 (1)数码单反相机 1. 小型135型相机 2. 中型120单反相机 (2)大型技术相机------可拍摄的胶片规格: 1. 4英寸×5英寸(9cm×12cm) 2. 5 英寸×7英寸(13cm×18cm) 3. 8英寸× 10英寸(18cm×24cm)镜头(定焦镜头,变焦 镜头) 各种照明的灯具,静物台,柔光棚,柔光箱,柔光板,反光板光纤灯,同步线,遥控器, 触发器,专业背景纸架子,灵活调校角度的臂架各类背景: 铝塑板,地转,壁纸,a4纸,美国背景纸,蜡染背景布,防火板,木板,瓦楼板,窗帘, 各种颜色的复印纸各种小工具,小道具: 进口黏蜡,卷尺,直尺,放大镜,金属气球及小毛刷,双面胶,注射器,手电,剪刀, 激光指示笔,喷雾器,绳子,粮食,床,电话机,马灯,石头,铁丝,沙子,酒瓶,假冰块, 杯子,假雪,假烟,水珠,小夹子,竹镊子 二.吸光体拍摄实验 一. 实验设备:佳能550d相机,18—200mm镜头,静物台,金鹰闪光灯等,书包,毛绒 娃娃,线团,竹篓子。二. 实验目的:通过拍摄各种不同的吸光体,半吸光体,掌握用光和 构图,很好地表现吸光体的结构和质感,能够拍摄一些商业产品。 三. 作品分析图片一:背包 数据:光圈:f/11 感光度:100 快门速度:1/200秒 创意:这是给网点老板拍的照片,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表现产品的外形和质感,所以选择 了最普通的拍摄方法。 作品分析:这张图片从左前侧方打光,用侧光照明,左侧亮,右侧暗,很好地实现了亮 暗的过渡,很好地表现了书包的造型,纹理和质感。图片二:玩具店内的小熊 作品分析:这张图片完全是利用自然光和室内光拍摄的,太阳光从小熊的右后方照过来, 小熊的右侧较亮,轮廓清晰,同时室内的照明灯照在小熊的眼睛上,小熊的眼炯炯有神。 侧逆光很 好地表现出小熊毛料的质感。 数据:光圈:f/5 快门速度:1/30秒感光度:3200 创意:其实这是在商店偷拍 的一张照片,当时觉得这只完全由毛线构成的小熊很有意思,于是就以其他熊作为背景拍了 这张照片。 布光图 图片三:首饰盒—海枯石烂篇二:《人物风光摄影》实验报告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人物风光摄影 院系教育学院 班级 2009教育技术学 学号 20092299 姓名李进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